第一篇:基于BIM体系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基于BIM体系的城市管理研究
一、城市管理的面临的挑战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过快、城市供配电压力沉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交通拥堵治理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城市部件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都成为城市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成为城市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管理活动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从建设到运行,政府都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城市管理问题从发现、解决到监督评估也完全是由政府总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也形成一条由政府到城市管理问题的相对封闭的单向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中的信息滞后,城市管理信息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发生的问题得不得及时有效解决。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工作混乱无序。加之管理方式上过多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方式单
一、粗放、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是城市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仍将不断突显和扩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城市管理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同时,必须在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公共服务企业、市民间逐步建立起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映迅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
二、BIM体系城市管理的意义
1.信息化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政府的政策指引和相关领域的技术支持,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已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还有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无疑是在这种信息化城市管理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实施途径,比如在市政管理、国土资源规划、管道铺设等方面,都有GIS的身影。不过由于GIS专业性强,而且无法进一步取得建物内部的详细资讯(如室内格局、各种管线及设施配置与材质等)或建物其他相关资讯,致使多数人对于现今GIS技术的认知多停留在用以查看立体地理资讯、呈现建物外观及其地理位置或结合虚拟实境技术进行特定空间的导览等狭隘的应用。
信息化城市管理作为今后城市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将涵盖了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经济、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应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要能整合到城市管理所涉及的各单项的准确信息,让管理更为落实和有效。
2.BIM体系的概念
BIM的全拼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直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建筑模型的数据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存在将是以多种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各个建筑项目的运作基础,从而进行各个相关工作。建筑工程与之相关的工作都可以从这个建筑信息模型中提取各自所需的设计信息,既可以指导相应工作又能将相应工作的信息反馈到模型中。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并可以同时作用于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工程建造及城市运营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大量的减少运作风险。
BIM技术起源是以建筑工程为依托的信息集成技术,然而随着近十年来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在对BIM技术更深层次的发掘,使得其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它的应用范围不再仅限于单一工程项目管理本身,而是建立起囊括多专业、多部门、多领域的公共信息协同和管理平台。在各国政府的积极推进下,凭借在配套技术(数据共享、数据集成、数据交换标准等研究)的不断完善,在国际上BIM技术已经成为和CAD、GIS同等重要的信息管理技术支撑。
3.BIM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BIM体系管理将城市进行数位化,透过城市数位化的过程留存整个城市所有建物资讯(如室内格局、各种管线及设施配置与材质、施工资讯等)、地理环境的资讯(如道路、地
形、週边环境)及基础建设(如地下水管、污水、天然气、电力及电信系统),只需要点选该栋建筑物或公共设施,即可查看所有跟该栋建筑物或公共设施的资料,此外,还可以数位化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为基础,交互操作各种资料进行分析与模拟,提供各级政府机关在进行都市更新、公共设施选址评估、救灾或施工等决策的参考依据。
简而言之,BIM是用来整合及管理建物本身所有信息,用以整合城市管理领域的微观资料,满足查询与分析巨观与微观地理空间资讯的功能,进一步实现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各种需求与应用。
在当前阶段,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BIM技术应用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用环境,研究总结出BIM技术在我国政府机构的相关应用方法,对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BIM体系城市管理的新途径
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跟上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引导、推动我国进入信息社会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如何紧跟时代节拍,践行科学发展观,摒弃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基于BIM体系下的城市管理的运用是全面,真正体系的建立是可以延伸到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之中。在现有的BIM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下,针对BIM城市管理层面的应用,我们提出在以下五个领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
1.城市规划领域
1)BIM的三维可视化表达
借助于BIM技术的天然优势,将传统二维的城市数据信息转化为更为直观的三维仿真信息,可以进行城市管理进程的实时对比;使得城市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更为简洁高效,城市数据将得到合理整合与深层次挖掘,让原本相互独立的城市数据集成于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基于BIM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的扩展和更新更为准确而及时,不同主题的信息(建筑、道路、管线、设施等)可进行分类查询;城市规划发展进度的能得到更为真实的模拟,让城市管理更为长效。
2)城市微环境的模拟
利用BIM体系的强大的信息集成和分析功能,对城市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相关的城市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专业性的数据模拟分析(例如日照关系模拟、城市风环境模拟、城市水
体环境模拟、城市热环境模拟等),对城市未来规划发展提供更为理性和专业的评定标准,避免个别主观导向下盲目城市化进程。
2.城市建设管理领域
1)土地管理
通过BIM体系整合GIS技术所囊括的地理数据信息,细化到对城市单位土地信息的集中化管理,建立土地供应、征用、出让、转让和抵押等信息流程管理,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掌握土地建设信息。同时,方便的土地置换信息和方式的查询,及时的土地开发强度以及相关建设控制指标,为土地开发建设的流程监控带来高效而精确的管理。
2)方案设计
制定设计单位各专业的BIM设计成果要求,统一城市各建筑项目信息录入标准,建立基于BIM的三维数据审查(如报规、报建环节)制度,让城市管理进入到对设计进度和成果的实时监控,对城市规划进行更为微观的管理。
3)施工建设
优化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流程,建立新的BIM立体施工评价标准,明确工项目的程量清单和总体施工成本,同步跟进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减少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城市环境影响,提升项目建设对城市整体性规划的贡献。
4)交付运营
BIM集成化的项目信息体系,利于城市管理者快速获取城市建设信息,掌握建设单项运营状况,了解项目运营健康指标,并提前制定应灾预案和模拟培训,将三维可视化管理和监控落到实处。
3.城市公共资产管理
通过BIM体系建立统一的城市公共资产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平台,对公共资产的空间规划和布局进行管理,了解公共资产的租售情况和收益情况。还能进行公共资产室内环境监和设施能耗的监控,优化公共资产的运行状况和运维成本。
4.城市市政和道路管理
城市道路和市政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水平,BIM技术的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将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并可进行查询、定位和选择,通过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实时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和调整。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规划设计的模拟和优化,能够提前预知规划道路交通情况,减少规划失误。借助信息监测技术对道路病害和市政设施运维进行的监控和
管理,为应急和维修提供便利。
5.城市保护
依托于BIM体系的及时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把控和监测,开展水体污染情况的可视化和分析、建筑物固体废弃物的统计和管理、城市大气CO2的排放分析、城市噪声污染分析、绿色评价体系建立和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景区的保护,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极大的便利。
试想,地方政府或营建单位进行新的公共建设评估时,可在数位城市裡直接加上该栋建筑物,模拟该栋建筑物完工后对週遭环境的影响;或者,当电力公司在施工变更管线前先在数位城市上变更设计,即可马上模拟出变更管线后配置;又或者,消防单位可依据建物週边环境、道路条件、内部配置、消防设备配置情况模拟演练各种救灾情境,并可在救灾当下依实际情况调整救灾资源的调度等应用。
BIM的出现不仅可整合上述城市管理对象的图形化及非图形化资料,提供虚拟实境模型,并纳入流程的观念,降低城市管理中的信息遗漏问题。同时,借助BIM新技术的引入,将更为直观、及时和准确的项目信息传递给参与城市管理的各方,让大家借助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真正能高效的掌握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对城市管理的难度。
四、BIM应用的展望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BIM技术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核心技术。BIM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BIM作为三维和多维信息模型、属性信息管理、数据全称跟踪等手段,解决其他技术在信息穿件、管理和传递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损失、效率不高和容易误解等问题,为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此外,随着绿色建筑、科技的逐步深入,利用BIM技术来模拟城市环境及科技化进程方面将表现出强大优势,为“低碳城市”、“未来城市”、“宜居城市”等理念变为现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实现手段。
第二篇:BIM与城市规划
BIM与城市规划
2013年12月7日
16:00
一.3s gis vs前期测绘作用
二.可视化的形式:云端 桌面、移动端、大屏幕监控中心、数字展示虚拟现实数字沙盘——影像革命
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服务的方式:基础设施 地下空间 地面交通 电力石油的管理;宁波 三维管线 三维规划 公安应急 旅游服务
中国首个数字沙盘
三.智慧城市管理
ICT引领创新形态:信息技术和创新2.0 从生产方式向服务方式的转变 WEB2.0 《自时代》
特点;用户大众 协同 开放的创新
智慧城市管理:五位一体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云端的基础支撑平台、城市环境和资源感知平台;实现巡查检查精细化——智慧决策中感知数据的感知高峰智能化——公共服务;地铁口的人力安检查上亿元
自发车辆 视频监控 噪声监控城管执法中的一卡通 成绩单(监管)护身符(应急)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城管地图
结语:智慧城市管理绝非知道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一次简单技术升级,而是一种市民参与性的使用模式的变革,比如维基百科一样向公众开放,随时保持信息的透明度。
四.从设计到施工
想班门弄斧还真的到班门来弄
一个柱子包含钢筋 材料等信息,通过分阶段和分层来管理及时的信息。元素重构:施工段划分、元素边界、面向主题、构造增加内容
过程的元素:施工机械设备、周转材料、临时设施
过程工艺:设计存在;施工运动
早拆模板可以减少一半的模板用量;央视倾斜9度,施工中如果一直保持9度的倾斜,那么当施工完保持稳定状态的时候,就不再是9度。混凝土的徐变和重力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构件中每一个点的受力不同。
实际情况的跟踪,通过云端实现施工和设。
五、施工组织的ipad在bim上的使用
第三篇:加拿大城市规划体系
|加拿大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一、区域规划
加拿大有区域规划的传统,大都会地区一般都有覆盖几个地方政府的区域性规划。但区域规划不局限在城市化发达地区。区域规划在不同省份的名称也不同,但都属于政策性规划,解决跨城市或社区的发展和协调问题。
1995年6月,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制定了一部新的区域规划法即增长战略法(Growth Strategies Act),在该省建立区域增长战略这样的区域规划机制。根据该法,“区域增长战略的目的是促进人居环境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健康,有效地利用公共设施和服务,以及有效地使用土地等资源”。
在规划方法上,新的立法改变了过去区域和城市之间的平行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区域存在的实际问题。
新的立法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区域规划的内容,只规定了5项基本要素必须包含在区域增长战略中,即住房、交通、区域性服务设施、公园和自然地带、经济发展。除了这5项法定内容外,各个区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他规划内容。
二、地方规划
这是指加拿大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定规划,在不同的省有不同的名称,如城市的官方规划(Official Plans of Municipalities),社区的官方规划(Official Community Plan),它覆盖地方市政辖区。地方规划是政府关于地方各方面发展和服务需求的目标和政策。在有区域规划的地区,地方规划必须符合区域规划,体现区域规划的目标。地方规划与区域规划一样,也是一种政策规划,所不同的是,区域规划只是为整体发展和主要市政设施配置作出方向性的安排,为地方规划和区划提供框架,区域规划是战略性规划,不一定具有羁束意义,而地方规划则是发展的具体政策,有许多对开发构成直接影响的规定。根据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市政法,地方(社区)规划可以划定实行开发许可管制的地段。这是在实行区划制度条件下对开发活动设定附加条件,使规划控制可以增加内容和深度。
根据该法,地方(社区)规划还可以划定文化遗产保护区及划定需要提供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称为Development Approval Information)的地段。这些法律所赋予的能力使地方规划具有法定的羁不性质。
三、建设计划
加拿大的地方政府编制3-5年跨度的市政公共投资计划,以便实施地方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工程项目。公共投资由政府财政部门根据所批准的预算掌握实施。
四、土地管理
在加拿大,土地管理中采取实质性登记制度,即土地拥有者只有经过登记自己的土地权益,才合法地拥有土地。每块合法的用地都有地籍。要划出一块新的土地,必须经过法定的测量,并报请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管理地籍准核的官员是规划师,他必须依据地方土地管理法规来审核用地的细分,考虑诸如地块的面积、形状、街道和长度等问题。如果涉及额外的市政配套要求,则土地拥有者承担所需的费用,通常在土地细分获得批准以前先与市政当局鉴订合同,并支付定金。
五、土地开发控制
土地开发控制的主要手段是区划法,它是关于土地空间用途管制的地方法规。区划法中规定土地的使用性质、建筑密度、场地控制和建筑形式、土地使用方式、土地细分要求等。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地方法规引入各式各样的具体开发控制,例如,可通过提高开发强度来建设经济住宅,为建设集中停车场而征收费用,对标场和广告设置作出规定,对绿化和景观提出要求等。法律规定,因地方规划或地区划法的生效而对财产拥有人可能造成和损失不作补偿。
六、建设工程许可
所有的建设工程都要有许可,依据建筑规范审核工程图纸后核发建设工程许可。加拿大有全国性的建筑规范,由省采纳并提供给地方政府使用,地方政府可以增添自己的技术规定。
七、工商执照管理
工商执照依据执照法管理,在发出工商执照以前必须确认拟议中的工商活动符合土地使用的规划控制条件。
转载自“互联网”
第四篇:BIM模型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造价管理在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BIM模型基本特点及其传统工程造价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BIM模型在加强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BIM模型;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建筑信息模型;成本管理
1BIM模型及其特点
BIM为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简称,汉语意思为建筑信息模型,包括整个建筑从无到有整个生命内所有建筑原件数量、性质、空间理念、几何学、地理信息等所有内容。作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新方法、新思维,BIM是建筑物的各种信息与建筑业的操作流程的有机统一,将数字信息发挥到了极致。与传统图纸的二维建筑效果图不同,BIM模型可以通过矢量更直观、清晰、形象地展现出建筑多角度的立体效果。特别是其对建筑物的真实模拟,可以为建筑建设提供更大的便利,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有效规避风险的产生。例如,传统平面的管线图纸只能标明管线的管径和数量等信息,由于缺乏系统结构和整合内容,很容易导致管线分布不合理、结构阻碍等一系列施工问题的出现,进而引发材料浪费、成本增加。此外,针对大厦管道渗漏,无论是在寻找渗漏点还是在后期渗漏修复过程中,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BIM技术的出现,则可以通过立体的建筑空间对管线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有效解决工程管理和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困难。具体来说,BIM模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1可视性
针对用简单线条来绘制的建筑构建信息传统平面图纸,建筑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发挥想象力来完成建筑的构思和重现。而近年来,随着建筑造型和形式的日益复杂,建筑人员仅靠想象力很容易出现思维偏差,更难以有效再现建筑的具体构件信息。而BIM技术则可以通过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将建筑物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建筑重叠而引发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此外,BIM技术可以通过构建建筑构件之间的反馈性和互动性,进而实现整个建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可视性,提高工程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利于造价成本的可控性。
1.2协调性
工程施工过程中离不开施工单位、建筑设计方、业主之间的协调、合作和配合,一旦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需要把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一起协调沟通,才能真正找出问题原因并探索解决策略。然而问题产生后的协调补救却无法有效弥补因问题出现而带来的一系列损失,这就需要在问题发生前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将问题发生的概率及其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而BIM技术就可以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协调服务,作为科学的建筑信息模型,它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阶段,就可以对各种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并生成相应的协调数据为问题解决提供有效保障。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通暖、防火分区、净空高度、电梯井布置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碰撞,而建筑信息模型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些碰撞之间的预测、分析和化解,减少工程造价结算管理中的矛盾。
1.3模拟性
BIM技术并不是只能对建筑实物进行模拟,它还可以对在真实世界难以实现和操作的事物进行有效的模拟,进而得出具体的数据信息为设计和项目规划提供充足依据。特别是在设计阶段,BIM模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就可以为建筑的设计人员提供相关有用信息并有效规避建筑完成后相关问题的产生,有利于对造价信息的管理和分析。
1.4优化性
一般而言,整个建筑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营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优化,虽然项目优化和BIM模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实质联系。而BIM技术下建筑项目优化却存在很大的优势,由于项目优化一般要受到时间、项目类型、复杂程度及各种信息的制约,而BIM模型则可以基于其在物理信息、几何信息、规则信息等一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完成项目方案和规划的具体优化,增强造价管理模式的精细化。
1.5可出图性
与传统的平面二维图纸不同,BIM模型可以在矢量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协调、模拟、优化等一系列的流程,最终将建筑物立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并充分体现建筑结构节点图、管线配合图、预留空洞图、综合管线图、碰撞分析及解决方案等内容,提高造价管理的整体性控制。
2传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传统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都采取不连续被动的管理方式。如概算一般在建筑项目初步设计后编制,预算在建筑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结算在建筑项目完成后编制,这种相互孤立阶段性造价管理,为建筑项目的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和隐患。在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造假信息是在每个阶段完成后获得并编制的,因此很容易引发造价数据缺乏真实性而导致工程造价伪造等问题的出现。总之,传统的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不利于整个项目造价的控制和管理。而BIM模型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却可以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完整、准确、时效性高的造价信息,从而促进整个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3BIM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应用BIM模型加强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不但可以充分地提高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本文将基于BIM技术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探讨BIM技术在加强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BIM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可视化操作
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可视化操作。BIM技术可以将建筑的线条构建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图形,进而有利于整个项目的设计、投标、运用、建造等不同阶段的协调和沟通。BIM模型与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BIM建筑信息模型与工程造价数据信息的有效统一。立体的直观图形与抽象的数字符号的紧密融合,为整个建筑项目的各个空间部位及施工节点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造价信息。在BIM模型的支持下,可以通过限定条件对特定区域进行选择进而有效提高建筑信息查阅和搜索的效率及其准确程度。
3.2BIM模型在建筑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具体应用
在建筑项目施工之前,可以充分地利用BIM技术可视性及模拟性等基本特征,通过客观、系统地反映建筑的实际情况,如计算建筑的工程量,并结合本单位的工程造价评估指标,进而得到整个建筑的投资概算,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
3.3BIM模型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具体应用
虽然项目设计阶段所花费的费用占整个项目建设成本的比例非常低,但其对整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超过70%,因此项目建设的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设计者可以充分地将数据库造价信息与建筑项目设计的CAD图纸有效整合,进而通过时间维度实现对工程建设内容造价信息的选择性输出,最终得到全面、合理的工程造价概算信息。
3.4BIM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具体应用
一般而言,一个建筑项目要经历较长的施工过程,而这期间的市场变化却会为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充分利用BIM技术发挥其可视性、协调性、优化性、模拟性、可出图形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大大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及水平,有效降低项目成本,进而实现项目投资造价的严格控制和有效管理。
总而言之,BIM技术在建筑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BIM技术在可视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协调性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以为整个建筑项目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BIM技术在提高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水平,实现工程整体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函霖.论BIM技术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J].企业技术与管理,2013,(11).
[2]张海燕.浅谈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城市[J].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3]张树捷.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2,(2).
第五篇:BIM研究心得体会
课题:
BIM应用及拓展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魏建明
从07年开始,BIM热潮逐渐席卷了中国建筑行业,在2014年麦克劳-希尔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2014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4。但在近两年,由于BIM被过度“神化”以及各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BIM在中国成为了“空中楼阁”。可谓大潮初起,泥沙俱下,很多人对BIM的热情开始锐减。BIM在中国发展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原因在于BIM影响的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技术,还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的方式流程,甚至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结构。这与目前国内政策体制,项目承发包模式,设计服务过于强调速度,人员能力碎片化,施工管理过于粗放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不是单纯依靠软件和执行团队便可以实现企业BIM的应用。
在热潮之后我们需要冷静的去思考:从企业层面上,需要制定什么样政策战略才能将BIM融入生产、管理、经营,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从项目层面上,如何使BIM技术可以落地,达到效率、效益上的提升。
中国正处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发展的时期,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短、平、快”,往往忽视了质量和长远的利益,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建筑行业,相比日本或台湾的精细化,我们的粗放型也是导致BIM寸步难行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项目层面入手,带着“工匠精神”与读者探讨BIM技术发展方向。
一、摒弃眼高手低,回归本源------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
目前,市场上的BIM应用点层出不穷,很多企业想方设法“诱引”客户买单,绞尽脑汁地为BIM穿上“高大上”的外衣,然而众多不成熟的应用点多次让BIM扣上了华而不实的帽子。针对BIM的发展,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BIM的基础是信息模型,所有的应用都要基于具有准确全面的信息模型上实现才有意义。在现阶段,BIM公司做的更多的是依据设计图去建模,通过碰撞检查、管线综合检讨和深化图纸。有的人认为这种工作流程相比传统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更多的时间,却没有带来多少效益。其实当前行业设计周期短,设计费用低下等问题导致设计质量偏低,很多施工图都无法很好的指导施工,设计图是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施工图必须消化设计理念,以施工者的立场,把他加强表现出来。精细的BIM模型,可以完善施工图,考虑施工面,优化细节。
BIM的出现,使得施工方有了较为科学的改善工具,BIM产出的图纸可随时间改变而及时产出所需的平面、立面、剖面及详图,实时提供最正确的信息,大量减少人工校正的维护量,确保资料一致性;其次,三维可视化加强了各方对二维图纸的理解,减少了图纸的学习时间,让沟通更顺畅;同时,可更好的进行整合管理,输出更精确清晰的管线综合图、预埋预留孔洞图、施工协调计划图。相同的,我们利用BIM去完善设计图,输出精细化施工图协助精细化管理何尝不是一个既实用又可落地的应用? 施工过程中不改图纸,不因修改图纸而增加成本和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施工前图纸的理解及各方沟通效率,图纸的精细化程度,基础的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应用,很大程度影响项目成本。
BIM不能只停留于建模,但也不能只着眼于模型之外的拓展应用,模型是基础数据库,创建精确丰富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地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在还无法从应用BIM的方式(三维参数化)进行设计的阶段,BIM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是依据图纸建模,我们需要更好的去规划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模型包含哪些构件,我们的构件需要到什么精度,逐步建立模型标准,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因为冗余的数据影响信息的提取。在如今BIM的应用受限于大环境,我们更需要从点滴做起,摒弃眼高手低,从模型的准确度入手,制定标准规范,在相应的阶段创建相应精度的模型,将模型的效益最大化。
二、避免浅尝辄止,需循序渐进
BIM是过程自动化的一种形式,很多想成为BIM定义者的人通常会从“软件”、“数字化”或“参数化”等词开始,并且很快就落入由现有软件工具所具备的特性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功能。而BIM并没有改变设计施工的本质,设计施工没有BIM,还是一样进行,它影响的是建筑信息的记录方式,影响的是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的方式,改变的是一个过程,并不改变结果。就像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把你正在做的描述成一个过程,那表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实施BIM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BIM在建筑革命中的角色,忽视了过程而只追求结果,那BIM的道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实现。
现在很多被抨击为“假BIM”的应用点通常是只关注结果,通过三维模型输出一份报告、输出一个视频等,便称之为BIM。BIM改变的不仅是工具和技术,通过软件生成的数据只能代表一种结果,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还需要生产方式,管理流程的改进。因此很多BIM应用点在推广时经常碰壁,这时我们不应浅尝辄止,要完善现有的过程,替换传统模式中薄弱的环节或提供缺少的环节,重新设计原有的过程。以工程量统计的应用为例,国内的清单工程量无法完整从BIM模型中提取,一是和模型精度有关;二是模型只能体现材料的净用量,无法表现损耗量和人工、机械台班量;三是软件功能不成熟,效率不高。对于通过BIM实现工程量统计,需要去判断工程实际工期和模型创建所需的时间,了解材料的权重,需求量大小,占用资金比例,备料的难易度和市场价格,对材料进行分级,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控制。同时,由于国外软件本地化功能不成熟,国内软件底层设计有缺陷,还需要判断国内外软件实现各材料工程量统计的准确与难易程度,才能更好的过渡传统模式与BIM间的转换。
当只着眼软件的功能时,往往会遇到瓶颈,软件只是工具,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专业知识,协同方式和管理模式等。
三、切勿削足适履,需因地制宜
国内的BIM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建筑业大多以市场化为主,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而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并存,工程周期短,靠的多数是现场经验及应变能力。BIM之所以能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是BIM的标准化、精确和协同能力,而在国内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费用和时间去实施。
工程编码作为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成本分析和数据积累的基础,国外有类似Uniformat、Masterformat、Omniclass等成熟的编码体系,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独立存在的适合建筑工程各方面使用的编码体系,也因此对建筑项目各阶段的投资和费用划分及管控、数据积累等处于混乱状态,给有关参与方在理解和沟通上形成很大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实现BIM价值,建立工程编码体系至关重要,而且编码必须本地化,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标准,需符合国内建筑业管理和发展要求,才能使价值更好的落地生根。
目前占领BIM市场仍是国外的软件,国内的软件在架构和功能暂时还不能与国外的软件抗衡,然而要使BIM更好的适应国内的行业大环境,还需要本土软件投入更多精力,注重软件细节和基础功能的研发,避免急功近利,停留于炒概念的阶段。
“工匠精神”在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包含了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以及专业、敬业等主要内涵。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导致建筑物没有达到该有的品质需求。传统的建筑业生产力改进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数据创建、计算、分析、管理和共享困难; 二是协同困难;
BIM的出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同时提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我们需要的是克服浮躁的情绪,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流程和标准规范,形成本土化的标准,不眼高手低的寻求“高大上”的效果,也不浅尝辄止的消极看待BIM的发展,以“工匠精神”从基础做起,逐步完善实现BIM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