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1:1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综合,是在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标志、特色等要素进行整合,塑造出为人们感受得到的整体形象。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把打造城市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一、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增强衢州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品牌如同一面旗帜,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如何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既是我们当前需要理性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期性工作。

1、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壮大城市软实力

首先,城市品牌是推动城市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提升生活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和谐美满的生活。这既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而城市品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其次,城市品牌是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央和省委已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举措。这必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为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高端资源、高端产业、高端信息、高端人才的集聚,增强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城市品牌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衢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33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形势,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必须确立统筹城乡的理念,加快全市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做大城市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彰显城市内涵,增强城市吸引力

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既能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也能带来享用不尽的无形资源。一是城市品牌有利于提升城市价值。当前,衢州城市化建设正面临着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经营城市和营销城市等问题,需要以城市品牌为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城市价值。如香港的“亚洲国际都市”、苏州市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金华市的“幸福之都”等品牌形象,均集中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内涵,具备较高的公众认知度、市民忠诚度和社会美誉度,有效扩大了城市竞争优势。二是城市品牌有利于吸纳要素资源。通过提升城市品牌,将城市的独特价值定位清晰地展示给不同利益群体,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技术、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促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进程、质量、效率的提高。如深圳的“创业之都”,吸引了大批有志开拓创业的青年人汇聚那里,昆明、哈尔滨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休闲观光旅游, 北京、上海吸引众多的人才前往就业和创业。三是城

市品牌有利于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深化落实“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积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休闲旅游业等高端产业,使之成为衢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制高点,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如: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我市巨化集团公司巨化品牌名列第100位,品牌价值75.77亿元,比2008年度增加了14.19亿元,居化工品牌第二位,对提高衢州城市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

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通过城市品牌集中展现出来,成了城市的风格和个性。当前,一些重要城市和周边地区都非常重视城市品牌。如成都突出人和优势,提出“西部之心,魅力成都;休闲胜地,人居天府”的城市品牌定位;廊坊突出地利优势,提出“休闲CBD、商务北戴河”的差异化城市定位。景德镇市以陶瓷为特色,提出主打口号“千年景德镇、生态新瓷都”;南平市定位于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主打武夷山“双世遗”品牌;龙泉市突出青瓷和宝剑两大地方特色产品,着力提升“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城市品牌;给我市打造城市品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市下辖县(市)也在围绕城市品牌定位做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江山市以“千年古道•锦绣江山”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确立了“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龙游县以龙游石窟景点为主打,确定了“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定位,提出了“龙之游、人之居”的城市品牌;常山县提出“柚都石城”城市品牌,开化县提出“五个一”综合城市品牌,即一硅飞向蓝天、一举走向世界、一刀雕出乾坤、一茶飘香四海、一片青山绿水。周边县市的高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无形中为我市增加了压力。系统地、科学地开展城市品牌建设工作,能将我市的综合实力整合集聚,形成最大的包容力和竞争力,从而在区域竞争中明确城市特色定位,抢占发展先机,实现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突破。

4、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扩大城市影响力

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可以更好地参与区域分工协作,更好地分享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更好地承接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从而实现本区域的跨越发展。我市位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区位条件独特,起到了南北交融、东联西拓的作用。一是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国家已将“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轴”纳入以上海为核心、“一核六带四轴”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衢州作为中西部地区接轨“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必须形成自己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而这个制高点就是经营城市、打造品牌。二是对接海西经济区的需要。国家加快发展海西,必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两大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衢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员之一,既有相亲相近的地缘优势,又有产业共育的互补优势,要想分享其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的功能辐射,必须以城市品牌为引领,做好海纳百川的接纳文章和胸怀大局的开拓文章。三是参与上海世博会的需要。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届时将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其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衢州是作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就更需要通过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来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对接实现我市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经济集聚发展。

5、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发挥基础优势,培育城市发展力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衢州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0.3%,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到了提升城市品牌的新阶段。近年来,衢州在城市定位、城市品牌的打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定位;通过实施“五城联创”,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展现了城市魅力;通过举办华东旅交会等系列节会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但相对来讲,衢州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率偏低,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各级对打造城市品牌的工作尚未形成共识;城市品牌竞争力较弱,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工业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不强;城市品牌发展滞后,缺乏龙头品牌的带动;城市品牌侧重于功能和产业定位,独特性、唯一性不够显现等等。只有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才能充分运用近年来“五城联创”等工作成果和基础优势,培育和提升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城市经济创新发展能力。

二、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衢州城市的美誉度

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江西部重要门户”目标,科学合理的确定一个体现特色、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总体品牌,突出产业、文化、旅游、节会等四个专项系列品牌的培育,全面提升城市品牌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全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一个总体品牌。综合衢州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各方面资源优势,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南孔圣地•和美衢州”是一个合理的选项。“南孔圣地•和美衢州”内涵诠释如下:

“南孔圣地”:有着独特性和唯一性,同时也体现衢州文化底蕴深厚,名城内涵丰富。衢州建城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一,衢州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南孔文化和围棋文化,而且有着深度的人文景观。南宗孔氏家庙是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时所建,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衢州府城还有保留较为完好的古城墙和传统街区。其二,衢州烂柯山一直作为围棋仙地,历代棋声不绝于耳。其悠久的“棋子文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成为衢州特色地域文化的支柱之一,在中国围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三,衢州东部的龙游县石窟文化丰富,有着世界罕见的古地下建筑群,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被知名专家学者称为“千古之谜”和“世界第九大奇迹”。因此,“南孔圣地”既是对衢州历史的全面概括,也是彰显衢州文化的一大亮点。

“和美衢州”:体现了“圣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们生活的幸福优雅,展示了衢州人文特色、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及政通人和的良好态势。“和”指的衢州有丰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形成了衢州人为人处事平和、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一种境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居住与生活泰然的一个怡地。其一,衢州已成为浙江省最安全城市,群众安全满意率达到98%,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0.3)、幸福指数最高(恩格尔系数37.8)、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5%以上,2007年被选入中国投资百佳城市,是人居环境最优的理想之地。其二,衢州历史上就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承东启西,区位优势独特,已形成民航、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齐全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选择投资创业的佳地。“美”体现衢州地处钱江源头,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其一,衢州是生态福地,是浙江首个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城市,有“浙江绿源”之称,衢州所在的浙闽赣山区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全国九个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1%,地表水绝大部分是一、二类,市区饮用水源为一级地表水。其二,衢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拥有深厚人文景观和自然秀丽的山水风光,南宗孔氏家庙、烂柯山、江郎山、钱江源和龙游石窟等经典景区已形成很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品位,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和美衢州”既是衢州现实的总结,更是衢州未来的希冀。

四个专项系列品牌。推进城市品牌建设,总体上可围绕“南孔圣地•和美衢州”这个主题,创造设计鲜明主题与多样风格、时尚与传统、文化与经济、休闲与创业相结合的载体,互为支撑、彼此包容,进一步强化衢州城市特色与形象,提升衢州城市的美誉度、知名度、集聚度。着力在培育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旅游品牌、节会品牌等四个专项系列品牌上加以突破和提升。

1、通过打造产业品牌,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走以产业品牌为依托的城市发展之路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更持久地维护城市品牌。一是培育工业品牌方面。要突出氟硅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开山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力,打造国际空气动力“中国芯城”;以中天集团、中宁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中国氟硅之都”。要努力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三新”产业培育成新兴先导产业,依托“中国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光伏产业链条最完善的优势,打造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基地。要突出区域内江山市的电光源、木业、机电、消防器材产业、常山县精密轴承产业、龙游县特种纸产业、开化县单(多)晶硅等产业的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培育农业品牌方面。要突出衢州现有17个中国特产之乡的地位和影响,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以衢州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建成四省边际粮食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龙游县竹加工业基地、衢江区竹炭业基地、江山市木材加工业基地为主攻方向,建成华东竹木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柯城、衢江生产柑桔为基础,建成全国柑桔生产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生猪和家禽业为重点,建成泛长三角畜禽生产交易中心。要进一步整合区域农产品资源,在食用菌、高山蔬菜瓜果、蜜蜂、笋竹、龙顶茶等特产方面做好品牌文章,打造一批全国特色农产品基地。在培育服务业品牌方面,要突出“三中心一枢纽”定位,以衢州无水港项目和衢江航道等重点项目为平台,打造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和航运港口中心;以浙江华升物流有限公司和虎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引领,培育壮大一批实力强、有辐射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要突出旅游胜地的定位,打造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要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要加快发展特色娱乐场馆,规范建设一批以泡吧(咖啡吧、演艺吧等)、娱乐(影剧院、娱乐中心等)、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等)、康体(健身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休闲产品。要提升美食饭店街区档次,培育一系列诸如不老神鸡、“三头一掌”等美食品牌。另外,还要积极帮助企业申报世界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企业的创建,打造具有城市个性的名牌和特色产业。

2、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创新城市品牌的载体。城市文化是个性与特色的有效载体,打造城市品牌重要的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一是打造“古城文化”品牌。以“千年古城”为特征,丰富提升“两子”文化、清漾毛氏文化、古镇古村文化、石窟文化、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等内涵,通过开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城市特点的文化活动,打出“名人牌”、“名节牌”、“民俗牌”。二是打造“文化行业”

品牌。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根本,整合衢州广电总台、衢州“三报一网”的媒介资源,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参与品牌行业竞争等方式,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打响“行业品牌”。以壮大文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整合江山市羽毛球资源(产量占全国60%左右)和龙游县特种纸及开化县根雕、常山县花石、江山西砚的资源,通过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企业创建活动等方式,打造全国最大的文化用品生产基地。三是打造“影视新城”品牌。借助影视名星周迅、何晴、邓英、李旭丹,体育明星占旭刚等的力量,邀请名导、名人来衢策划营销。充分利用古城资源,加快影视旅游建设,吸引更多剧组进驻拍摄,积极与影视、演艺界联合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全力将衢州打造成影视旅游城。

3、通过打造旅游品牌,丰富城市品牌的资源。按照“休闲衢州、观光四省”的定位,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景区档次,共打“衢州牌”。一是打响人文之旅品牌。以“圣、神、谜”人文景观为基础,提炼各地文化资源,设计推出系列展示富有衢州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观光基地,使之成为具有智慧修学的文化旅游城市。二是打响生态之旅品牌。以“源、奇、秀”自然景观为基础,提升核心景区档次,丰富九龙湖、仙霞湖、碧波湖、仙游湖、月亮湖旅游区功能,加大三衢山、江郎山、浮盖山、紫微山、古田山、齐天山(又名九华山)等景点开发,使之成为观光探秘的生态旅游城市。三是打响休闲之旅品牌。突出“休闲绿色游”定位,发挥山区生态休闲带的优势,开展以“农家乐”生态景点项目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型、文化娱乐型农业等建设,开辟柑桔采摘游、原始森林生态游、仙霞古道游、万顷竹海游、钱江源头垂钓游等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大规模、高档次、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使之成为避暑疗养的休闲旅游城市。

4、通过打造节会品牌,挖掘城市品牌的要素。节会品牌是新经济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强化对外辐射能力。一是提升文体会展的深度。以衢州古城文化旅游节为主题,整合国际孔子文化节、蜜蜂文化节、胡柚文化节、根雕文化节、龙顶茶文化节、围棋赛、马术表演赛、企业羽毛球赛、龙游汽车拉力赛等节会的资源,创新发展节会内容,通过一段时期的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国有深度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二是整合产业领域的资源。以“中国华东旅游交易会”为主题,整合提升衢州科工会、木工会、消防器材博览会、机电产业论坛等活动,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广东“广交会”、杭州“西博会”等节会,精心设计一个高档次、高品位、多功能,具有衢州城市总体风格、形态、体量和色彩的会展馆。三是开辟思想领域论坛活动。以“国际儒学论坛”为主题,围绕城市、生活、文化、行业、企业等内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论坛,邀请有关政府部门、工商界、学术界、媒体界人士以及有关国际机构与国际人士、国内外有关城市代表参加,通过各界互动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衢州城市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构建衢州城市发展新格局

优质城市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有的工作靠一两届政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理想高度,甚至需要齐抓共管长期努力。所以,必须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规划营销,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攻势,像抓五城联创一样全面发动、分步推进,形成机制性保障,确保在实施衢州城市品牌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方面取得有效突破。

1、强化城市品牌意识,在形成共识上下功夫。城市品牌建设一直处于散、弱、小的状态,要形成共识,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对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借鉴“五城联创”及相关重要节会的经验,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工作进行目标化、责任化,注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就品牌形象、城市定位、城市标识、宣传推介等,组织网上讨论、征集金点子,把统一思想认识工作贯穿于整个城市品牌建设的全过程。二是成立城市品牌推广委员会或城市经营小组办公室。对整个城市品牌建设统一组织协调,确立目标责任,精心谋篇布局。可考虑将现有五城联创领导机制改设为城市品牌建设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城市品牌战略定位、规划和年度宣传活动方案、年度推进工作计划等。参照发达地区经验,组建城市品牌专家策划顾问团,聘请市外相关规划、策划专家,相关主流媒体及有关专门人士等任成员,主要负责对城市品牌工作的审查、策划和评估。三是加强综合考评,形成工作合力。参照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的具体标准,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符合衢州实际的效果测评标准体系,定期开展效果测评,提供阶段性工作参考。时机成熟后,可将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纳入考核,通过年度评比活动,促进城市品牌工作经常化、常态化。

2、强化城市品牌效应,在提升集聚功能上下功夫。实施城市品牌目的就是要吸引外来的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资源向衢州涌入,从而形成一种城市集聚效应,加快衢州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注重内联外引,做好对接文章。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平台,深化资源产业合作,加强与宁波、杭州等与上海相近的城市对接、合作。通过华东旅交会、经贸洽谈会,举办科工会、全国性围棋赛事等活动,大力宣传衢州、推荐衢州,着力扩大衢州影响力、美誉度。二是注重引资引智,做好转型文章。要发挥我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交通枢纽优势,加快推进九景衢铁路建设、衢江航运开发、杭新景高速公路等七大战略型项目建设,不断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引进与我市产业相符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有力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注重参与借力,做好吸纳文章。要借助上海世博会,西湖博览会及海西区域有关国家级、地区级重大节会活动的机会和平台,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节会与我市的关联性和对我市产生的辐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把握各类节会对我市一、二、三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研究具体对策举措,重点做好对接工作。

3、强化城市品牌规划,在狠抓营销推介上下功夫。一是要着眼于衢州长远发展,结合中心城市规划和县(市、区)现有规划,根据城市品牌建设的具体要求,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制订一个《衢州市城市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要围绕总体规划,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制订诸如文化、旅游、产业、营销等若干个专项规划。三是要着眼于衢州城市品牌的定位,通过广泛征集、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一句口号和一个衢州城市精神、一首市歌、一个城市标识、一个吉祥物、一个形象大使等内容,通过设计制作一部专题宣传广告和宣传推介手册,以电视台广告、影视营销、城市广告与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推广、采风宣传、干部推介、市外媒体营销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展示衢州形象。

(中共衢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必然途径。自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后,城市化已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地处山区的文成来说,推进城市化更是增强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赶上平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农村人口城市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中心城镇这个重点,切实有效地加快山区城市化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绘制城市发展蓝图。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山区城市的规划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平地里做文章。对照城市化的目标要求,结合文成县现有的城镇布局,要坚持做到准确定位、适度超前规划,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努力构筑“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体系。要拓展作为县域中心城市的县城,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结合侨乡、旅游服务基地等特点,把县城建设成为“风光秀丽、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浙南“山水乐园”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的规划,要善于依托当地优势条件,确立城镇发展的主要格调、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做到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城市范围内的一些具体规划,政府只能提供几个控制性的指标,具体详规可以由开发商设计,以提高城市规划的档次。

二、多元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县、乡两级财力更有限,各级政府可用于城镇建设的专项投入较少,难以支撑较大范围的小城镇建设,是山区城镇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设投入将急骤增加。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城市建设市场化步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个人、外资投入等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从以下渠道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一是出让项目经营权,实行招商建设。对经营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要采取“借鸡生蛋”、“借船渡河”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外资参与小城镇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二是是以地生财,增加城建自有资金来源。政府要严格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功能,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征地,分期入市,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动员城镇群众支持、参与城市建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适当、合法的途径,向群众筹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同时,山区城市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依托,确保建设资金来源,达到永续发展。

三、加大改革力度,创造城市建设良好环境。

城市化建设涉及到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山区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城镇配套制度改革的滞后。因此,只有加快城镇配套制度改革步伐,减少城市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山区城市化建设才能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城镇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是致约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文成县现有33个乡镇、550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城镇的平均人口仅一万人。城镇规模偏小,所有小城镇齐头并进,人、财、物难以聚集。所以,要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逐步撤乡并镇、撤村并组,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保证城市的建设规模,增强其辐射力。二是要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人口的集聚是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打破现有户籍制度,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或经营场地,并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城镇申请落户,办理城镇居民户口,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积极吸引高素质的外地人口,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力。三是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入城镇居住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工作,推社会化服务,加强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建设,逐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四是要深化城镇建设方式的改革。要处理好城镇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行由里向外逐步推进,有计划的拓展,集中力量建一片、成一片,投入使用一片。要逐步控制城镇通天房的建设方式,全面推广公寓式建房,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四、注重建管结合,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镇管理应贯穿于城市化发展的全过程。一要理顺城管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当前城镇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协调好部门和地方利益,改变“有利争着管,没利无人管”的状况,建立乡镇城管中队,明确管理职能,真正形成人人都服务于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镇容环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美化绿化等管理办法,制定具有约束力的乡规民约,强化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法律意识;要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单位、文明庭院、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增强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树立起现代化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对城镇中普遍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占行为,要依法予以拆除清理。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镇管理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吸引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城镇管理队伍中来,逐步充实提高城镇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更好地投身到城市化建设中去。

第三篇:芜湖市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推进城市化是新形势下扩大有效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任务,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加速率先崛起的重要途径。为加快芜湖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大力引进人才为重点,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全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提高芜湖在皖江发展轴的首位度,努力建设产业高端、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主要目标

到201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实有人口超过170万人,各县城实有人口超过15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空间形态更加优化,中心城区“东扩、南进、中提升”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县县城产业集聚度和人口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合理发展,基本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副中心、若干重点中心镇”的现代城镇体系。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文明状况极大改观。

城市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GDP超过2400亿元,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支柱产业创新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国内外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宁汉间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

城市区域辐射力更加强劲。芜马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等的合作不断深化,立足皖江、面向长三角、带动周边、辐射省外,在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到2020年,全市GDP超过6000亿元,城市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80%。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的农民转变成安居乐业的市民,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致力建设宜居城市。

坚持产业支撑。把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重点,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带动,致力建设宜业城市。

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发展低碳经济等价值导向,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致力建设生态城市。

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土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以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深化改革,引进增量、激活存量、做大总量,致力建设开放城市。

坚持创新推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全方位推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综合创新,让一切发展的动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致力建设创新城市。

坚持城乡统筹。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确权为保障,把加快城市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致力建设和谐城市。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规划引导,形成有利于城市化的空间布局

4、完善规划体系。以远景目标500万人口规划、设计、建设城市。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台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善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四规合一”,形成全面覆盖、科学引导的城乡规划体系。

5、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市域一体、统筹兼顾、组团发展。中心城区以中江大道为枢纽形成城中、城北、城南、城东、三山五大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三个副中心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重要航道形成湾沚、繁阳、籍山三大组团,湾沚组团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繁阳组团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籍山组团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和绿色环保产业,分别建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城市未来新城区。

6、促进区域规划联动。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平台,发挥核心和龙头作用,主动与周边城市进行规划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坚持区域间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芜马同城化发展;通过芜湖长江大桥及规划中的过江通道实现对接江北路网,推动皖江两岸联动发展。

7、提升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加强规划基础研究,创新规划理念,放开设计市场,建立健全公众参与规划、评估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等制度体系,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规划验收,实现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督,坚决整治和纠正违规违法建设行为。

(二)壮大经济总量,形成推动城市化的强大动力

8、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专业大市场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就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城市人口结构优化,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9、打造产业集聚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合理布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集中区,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新区规划建设,推进芜湖高新区、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坚持园区产业与服务设施共同规划、同步建设,使各类园区既是经济增长的主阵地,又是科学发展的美丽新城。

10、实施创业富民。着力打造皖江区域政策最优、活力最强的创业环境,加大对高校毕业生、企业科研人员、下岗人员、农村种植专业户、新成长劳动力等各类创业主体扶持力度,加快创业孵化器、创业园、创业街等载体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超常发展,以创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

(三)完善基础设施,形成支撑城市化的坚实平台

11、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重点打造以高等级航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的对外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直达南京禄口机场高速、芜雁高速、铜南宣高速、徐黄高速、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建设,逐步形成以芜湖为中心的区域高速

公路网;以高速铁路、铁路既有线路扩能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铁路“四快四扩一加强”工程,推动铜南宣铁路建设,形成覆盖全域的铁路网,巩固和提升芜湖在全国的铁路枢纽地位;开工建设青弋江分洪道,加快推进芜申运河建设及漳河、青弋江、荆山河航道整治,加快重要港口和专业码头建设,逐步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网络。

大力推进城市畅通工程,拉开城市框架,打通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瓶颈路口路段,加快区域道路微循环系统改造建设,不断优化城区道路网络结构。制定重要路段和重要路口立体交通建设计划,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研究、规划城市轻轨等快速公交系统和智能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线网和车型结构,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方便市民出行。

12、完善公用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成以全面实现电气化和普及民用燃气为核心的现代化能源供给网络。推动城市供水体系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改造建设城市污水管网,提高城市截污能力,主城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制度,加快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强化大气环境质量监管,保持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大于95%。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数字芜湖”。

13、整治生态环境。依托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建设一批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着力打造具有滨江山水园林城市风格和徽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继续推进保兴垾综合治理,建设龙窝湖、黑沙湖、大阳垾湿地公园,完成环赭山、神山公园、中央公园、汀棠公园、体育生态公园、扁担河、凤鸣湖、南塘湖等景观改造工程,建设若干城区大型生态林地。将芜申运河、青弋江、漳河航运功能与环境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和强化运输、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商贸、居住等功能,使河道两岸成为绿色生态带和黄金景观带。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

(四)发展社会事业,形成匹配城市化的公共服务

14、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下放市级管理权限,探索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向镇级延伸。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强化政风行风建设,建立完善投资环境评议制和经济环境投诉制,着力营造商务成本较低、办事规范高效、服务成龙配套的投资环境。推进司法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彰显公平正义。加快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着力建设“信用芜湖”。

1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特殊教育,推行社区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努力构建社会化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合理规划职教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成安徽(芜湖)职业教育基地。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到2015年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打造皖江地区高等教育中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落实民办教育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城乡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度,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16、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争取形成若干个在全省影响较大、专业优势明显的医疗集团,打造皖南医疗中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统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认真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项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模式。

17、提升文化品位。推行“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加大投入,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建设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努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风景名胜、历

史遗址、名镇名街名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完成芜湖古城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积极活跃市民文化生活,鼓励和引导群众创办各类文化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扎实创建文化示范街道(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演艺演出、影视传媒和文化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培育实力较为雄厚、竞争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企业,不断提高城市软实力。

18、引进和培养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建设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社会工作者等五类人才队伍。围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实施“1111”(10个行业带头人、1000万元项目资金、1000平方米用房、1000万元担保资金)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实施“千名产业振兴人才计划”,培育形成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五)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促进城市化的体制机制

19、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土地整治为主抓手,以确权为保障,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重点,以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为核心,整合涉农资金,突出抓好中心村、大村庄集中连片建设及村庄土地整村整治推进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置换4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双置换”工作,鼓励在城镇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置换城镇社区住房,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20、改革人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和“一证通”制度,实行城市人口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向以实有人口管理为主转变,落实居住人口同城同待遇。进一步改革和理顺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城市落户条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在芜湖安家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变成城市居民。

(六)切实改善民生,形成共享城市化的和谐局面

21、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公益性岗位规划和开发,加大就业援助力度,解决被征地“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等群体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平等充分就业。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时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户口迁入芜湖的外来人口,都可以参加城市居民保险。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合理安置农转居人员。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兴办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援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

22、强化住房保障。编制2010-2015年住房建设规划,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全面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7平方米。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营销策划,推介城市优势,扩大城市知名度。加大拆迁安置房、廉租房、蓝领公寓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投入,确保到2015年完成廉租住房建设129万平方米、配建廉租公寓10万平方米,力争5年内基本解决全市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基本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和初始就业者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积极开展人才专项用房建设,为外来人才和创业者提供住房保障。

23、抓好城市建设改造。大手笔建设城东新区,争取2年打好基础、3年初见成效、5年建成为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沿长江南路、中江大道南段加快城南片、临港片建设,打造山水秀美的城市新亮点。加大旧城改造力度,3年内完成棚户区改造,着力打造环境优越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七)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合力

24、改进城市管理。按照“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职责分工,明确公共设施管理标准,建立健全决策协调、信息协作、社会参与、考核监督等城市管理统筹运作机制。加大市容、环卫、市政、绿化、河道养护等行业改革力度,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向市场。建立预防查处违法建设长效机制,坚决执行城市违法建设“零补偿”政策。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加强技防设施、治安辅助力量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群众安全感逐年提高、满意率达90%以上,打造“平安芜湖”。

25、建设新型社区。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加大居务公开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形成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居民家园。

26、创建文明城市。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卫生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确保公共文明指数考核达标,争取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三、保障措施

27、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城市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县区政府要根据本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精心做好各项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城市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加快城市化进程相关决策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公示与听证等制度。

28、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强化对芜湖城市的宣传报道,大力弘扬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增进全市上下对新型城市化的共识,营造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浓厚氛围。

29、强化考核奖惩。建立能够反映芜湖城市化实际水平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力度,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县区政府要把管辖区域的城市化工作列入任期重要目标,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跟踪考核,严格奖惩。

第四篇: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冯雷、解慧、孔祥敏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因此也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与此同时,包括着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县)交错接壤地带,也就是本文探讨中所指的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是复杂的交叉性。互相“插花”地块日益增多,郊中有城,城中有郊;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混聚交织在一起,城市、乡村风貌并存交叉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外观特征。二是高度的集聚性。与一般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人口、劳力、资金、生产、流通等等都比较集中,反映着紧密依托于城市而呈现出的生产力结构多层次和经济成分多样化。三是繁荣的商业性。由于有着可以利用的城市巨额需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强有力的工业支援,雄厚的科技力量,灵敏的信息传递等条件,因而城乡结合部中的乡镇企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周转快,成本低,形成较高的商品率,取得高于一般乡村的收益,成为商品经济活跃发达的地区。

四是明显的先导性。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中心辐射力的强辐射地区。城市先进的技术、设备、文化、生活方式等一切新东西首先为城乡结合部获得,造成该地区的农民在技术、文化、经营管理、生活消费、娱乐活动等方面均优于一般农村,从而成为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的先导。

五是动态的过渡性。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和乡村双向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发生着复杂而动态的过渡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农民为主,逐步发展成为兼有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建设设施、城乡生活方式并存共荣的格局,最终演变为新兴的城市地区。在西部地区完成由农业省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结合部——乡村的梯度推进是必然趋势,其中,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枢纽。

总之,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向外扩展的最佳区位,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过渡地带和建设直接为城市服务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基地,因而它是西部地区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黄金地带”,具有突出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城乡结合部的主要问题

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中心区与农村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交叉和竞争之中,其面临的复杂变化情况为城市和农村所没有的,不可控因素甚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建设布局混乱。城区囿于空间狭小,企事业单位、居民新村向市郊(县)延伸蚕食;郊县则利用结合部的边缘级差效应,开厂办店,农民乱建盖私房。结合部又往往属于市、县多方领导管辖,各自为政,见缝插针,建设无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布局混乱,甚至造成建设性破坏,影响城乡总体规划实施。

二是城乡经济分割。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疆界的、市与市、市与县、镇与乡之间壁垒森严,互相隔绝的“行政区划经济”。这在城乡结合部表现得尤为突出,凡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几方抢着干;无利可图甚至要付出代价的事业如市政基础设施等,各方都不愿干;或者当结合部行政区划调整时,农方闻风抽走资金,设备等,致使结合部发展贻误时机,缺乏后劲。

三是环境卫生的“短腿”。农村地区乡办村办的畜牧场多,农民养鸡鸭多,使大多畜粪

自流外溢;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超标排放废水废气,甚至有毒有害的物体。城区的工业污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运往郊区。城乡交叉、同流合污,污染叠加,环境恶化。最为严重的是破坏水体资源,河道被垃圾所填塞、碧水清流被污染为黑水臭流,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

四是生活设施薄弱。近几年来房地产业获利甚丰,市县纷纷“大兴土木”。但有些地方片面赶速度,追求利润,忽视新建房屋的配套设施到位,有的是只注意“小配套”没注意“大配套”,在城乡结合部兴建的大片建筑群体中对综合性的污水处理工程大多缺乏配套设施。而且,还存在服务网点少,入托上学难,用水用电难,上下班乘车难等后顾之忧。

三、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的思考

作为兼备城乡特点的中介地带,城乡结合部的地位功能特殊,对它的建设不能完全按农村行政管理的模式,也不同于城区街道的建设方式,而应把它作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前沿课题来研究探讨。既要分析它的微观特点,又要研究它所处的宏观环境;既要考虑它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研究它的阶段变动性;既要分析它的现状,又要研究它的发展前景,从而做到科学地加以开发,开放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城市,又有利于农村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枢纽。

(一)适当调整结合部区划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城乡结合部是市、县接壤的边缘地带,对它的规划和调整总是与行政区划的变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结合部作为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影响城乡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管理体制,影响资源的开放和国家的管理使用,影响城市功能和城镇布局体系等等。结合部区划调整事关城乡全局,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在它不适应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不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时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调整结合部区划,才能加速城区现代化和郊县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城乡结合部区划的调整可以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实行局部调整。可以将紧密和城市接壤的郊县划入市区版图,暂时缓解城市发展的局部困难。

第二步实行“区、县合并”。针对某些城市和郊(县)共处一地,县中建区,区中有县,区县分治,互相制肘,矛盾突出等问题,可以通过实施“撤二建一”的做法,撤销原来的区、县建制,建立新区的体制,探索区县合一,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路。

第三步臻向全面调整。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城市周边的近郊县全部划入市区版图,对城乡结合部作大幅度全面调整,从建立现代化大都市的角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的备用基地和重点开发的城郊现代农业基地,技术工业,科学教育,商业繁华的基地。

(二)建立结合部现代工业地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支柱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市郊基本任务是为市区提供各类副食品,以及为城市大工业搞点配套加工等,即表现为较单纯的为城市服务;同时还存在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在所有制、经营体制格格不入、争夺资源、分割市场的壁垒隔阂,制约城乡经济的联合发展。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结合部经济应该跳出自身较封闭的小循环系统,跃入大都市一体化以至全国城乡经济的市场流通和国内外经济循环的轨道。可以分二步棋走:一是走活调整城乡工业结合这步棋。城乡结合部应按照现代工业的要求,合理布局。可将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城市工业搬迁和扩散到城乡结合部,并利用多种形式,接纳市区工业企业和项目落户,以此弥补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土地资源浪费大等缺陷,使城乡工业高速高效发展。

二是走活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步棋。通过城乡结合部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乡镇企业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与大工业联合建立工农联营企业的做法,借助本区域内国有大企业在国外的知名度,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步伐。城乡结合部将可以更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城乡结合部可

以通过“中中外”这种以“三合一”的优势组合形成“合力”,增强竞争实力,加速跃向国际市场的组合方式,并且发展到以外引外形成“中外中”等多种形式,拓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使更多的产品跻身于国际市场。以此推动城乡结合部成为具有持续和强大的发展潜力的综合性经济中心。

(三)协调结合部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活力的资源。但由于城郊各方面的着眼点和接触面不同,必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设想,导致相互间对目标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各级政府应把农村集镇的建设改造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性、实质性一环,组织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全面拟定计划,加紧绘制新区集镇发展规划蓝图,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协调。新区规划基本模式可以为圈层型发射性格局:在城区内环线范围内的集镇规划为优美舒适的商住小区,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组成部分;在城区外环线以内的集镇是城市化地区的集镇,建设一批卫星城镇,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不仅可以繁荣农村商品市场,而且成为一乡一片工业区和“三资”企业及内联企业的重要生活、服务基地;在外环线以外的集镇,其规划建设目标也高于一般农村地区的集镇,具有更大的规模。更高档次的住宅,更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配套没施,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别。

在结合部城镇建设实际操作中,即按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开发,又把乡、镇开发积极纳入合理的渠道,可以采取“四个结合”的做法:

一是整体与局部结合。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镇乡,其建设项目和布局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向城建规划部门申报,经审验批准后方可组织施工。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和总目标的实现,从整体和全局规划发展城乡结合部又给镇区建设指明方向,带来活力,取得效益。

二是多样化与统一性相结合。批准后的建设项目,镇乡可向本地、外地甚至国外开发商招商投资建设,建筑设计不拘一格,各显神通。但建筑项目的配套设施必须统一要求,如道路、商店、卫生、文教、用电、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绿化用地等均要齐全达标,既做到新建的各种建筑单元与镇区建设规划相配套乃至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又做到各种建筑造型别致、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精彩纷呈,将毫不逊色地与现代化城区相融合。

三是开发与整治相结合。在积极开发建设的同时,注意整顿治理。首先,对原有农村房地产档案进行检查,对违章建筑动员督促拆除,并判定严禁违章建筑的管理条例,认真付诸实施。其次,有条件有步骤地改造“旧农房”,即把一些星星点点分散稀落的住宅相对集中建造,将有碍镇区建设规划的房屋组织动迁,择地重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注入资金,改造老旧农房,建设新镇区,使基础配套产生规模效应,起到投资少,产出高,建筑用地省的效果。开发中注意整治改造,“整改”后达到更好的开发。

四是近期建设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城乡结合部是随着城郊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推移的。在规划中要注意预测未来,留有发展余地,远期规划中的发展用地不得任意侵占、滥造乱建,避免提高开发成本,但又要抓紧时机,积极加速实现近期建设目标,争时间创效益,积累资金,滚动前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不断地接近和实现中长期开发目标。

(四)搞好结合部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

结合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是深刻而急剧的。首先是农村土地锐减、劳动力富余、空闲时间增多,一时难以完全安排。其次是聚居单位大增,但人员结构、生活习惯、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大,凝聚力不强。再次是社会实际生活中出现一系列不适应不完善的薄弱环节,如小孩入托上学、生活服务供应、环境、治安管理等问题。结合部乡镇要调整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增强城郊社区角色和组织协调者的意识,协调社区内各单位的关系,调整社区内的产业结构,营造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

促进结合部社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政治事业全方位的发展。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服务经济体系。结合部地区除了抓好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现代工业基地之外,还要抓好其它产业:

一是建立都市型农业。围绕“菜篮子”工程和瞄准世界市场,重点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挥综合经营、规模经营、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并且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资农业公司。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出口率和附加值,增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把都市型农业与整个都市型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满足密度大、人口容量多,生活多元化需要的服务体系。建设以经济横向联合与群众股份制为基础的社区经济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村民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努力培育市场体系。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乡之间资源流动的咽喉,从这一特殊地位出发,通过发展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促进商品、资金、人才、信息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促进结合部经济纳入市场轨道,为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条件。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立起现代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吸引和消化农村劳动力,形成社区建设的强大经济基础,增强社区成员依赖度。

第二,协调各种关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结合部聚居单位多的人文地理优势,促进社区现代文明建设。

一是通过实现社会化教育,使社区教育网覆盖每个角落,提高居民、村民的文化素质。二是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部具有一般农村所不具备的较高文化、体育设施,综合性多功能的“大世界游艺场”,通过多彩的文体活动,使结合部居民、村民尽情享受都市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乐趣,提高社区成员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心,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平。

三是服务事业系列化。结合部中建立起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应延伸到各种服务事业的系列活动中去,组织健全稳固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新型社区文明风貌和现代城市生活气息。第三,不断完善社区规划。建设一个目标更高,服务设施更齐全,组织程度更合理,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更完美的规划;社区建设列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化结构;切实安排社区服务项目布局和设施;社区建设服务的管理做到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使结合部建设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五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我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对于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攸县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54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6万人。近年来,我县加快了城乡发展步伐,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建制镇达18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2,其中,城关、酒埠江、皇图岭、网岭、黄丰桥等六镇跨入省“百强镇”行列;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23.1平方公里,城镇居民达22.5万人(其中县城区常住人口达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5。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荣誉称号,县城被列为全国文明卫生城镇示范点。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虽然较好地实施了“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小城镇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具体问题如下:

(一)规模问题。全县18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2平方公里,县城以下建制镇平均不到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平均7468人,其中县城以下建制镇4509人,而全省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为1.05万人,县城以下建制镇为6700人。按国务院1980年165号文件确定的设镇最低非农业人口2000人的标准,我县现在有7个镇达不到这个基本的要求。规模过小,直接影响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

(二)规划问题。首先,规划是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从总体上看,一是我县县城规划比较超前,但建制镇规划编制较为滞后,规划功能不全,特别是管线、绿化等专业性详规编制落后;二是,实施随意性大,乡镇领导更换频繁,加上规划意识不强,凭想象作决策,从而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普遍水平不高,相当多的建制镇停留在一条街、两排房的水平,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要。其次,农村房屋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到处只见新房,不见新农村,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城乡统筹规划总体上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推进。

(三)土地问题。

1、现行的土地使用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省委、省政府(1999)22号文件下发后,全省每年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不少于3万亩,指标有,但审批很困难,如果仍然按照先交造地费再批用地的程序审批,很多乡镇会由于垫付不起造地费而无法批到土地。

2、现行国有土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政策是30上缴中央财政,20上缴省财政,20上缴地州市财政,30留给县市人民政府。而土地所在地的小城镇则没有明确规定,这种“顾上不顾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既不利于开垦新地,实现占补平衡,更不利于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四)资金问题。一直以来,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主体以政府为主,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路子越走越窄,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甚至有加剧之势。稳定、健全、有序的投资机制远没有形成。首先,从财政资金来看,中央财政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主要集中投向在中城市,难以惠及小城镇;第二,从银行信贷资金来看,多选择短期速效项目,对小城镇中长期建设贷款渠道尚未疏通。第三,由于目前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导致小城镇的公益、公共设施建设普遍亏损,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五)产业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缺乏支柱产业作支撑。各镇对支柱产业的培育,还存在思路不清晰、定位模糊、产业雷同等问题。小城镇建设要引导、吸纳农民进城,乐业才能安居,必须解决好产业问题。

(六)管理水平问题。

1、乡镇政府管理功能严重滞后,管理机构、职能、权限等依然承袭农村管理的旧模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生产、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培育与管理等都十分陌生,难以承担城镇化的重任。

2、人员问题。管理和建设队伍冗员过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镇上居民素质不高,生活习惯还不能与城镇发展合拍,给镇区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小城镇建设是“大战略”,是我县城市发展带动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是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小城镇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他们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并据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切实为“三农”问题服务。

(二)着手区划调整,扩大小城镇规模。按照广东、浙江的经验,镇区人口达到7000人,是小城镇的基本人口规模,3万人是小城镇的理想人口规模,我县现有乡镇25个,农村人口53.5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3万人,即使将来全部人口集中到镇区,其规模也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口成本最低化的要求,而且,经济与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分散投入和建设,必须导致哪个小城镇在短时间内都建设不好。2001年底,我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全部完成,民政部门应根据规划编制的方案,按照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和规模等级,对现行乡镇区划进行调整,控制城镇数量,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

(三)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小城镇建设环境。

1、在户籍管理上,落实有关政策,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同时按照个人上缴费为主、单位(或雇主)补助为辅、财政适当扶持这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好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

2、在土地使用制度上,一方面,对城镇建设用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广泛推行地块的拍卖和招标出让、出租。土地收入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市的以外,其余的税费一律返还给小城镇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一方面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在今后3-5年以内,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小区以外,一律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有条件的城镇可以有计划地将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等公益设施向城镇集中建设,逐步实现对自然村的合并和分散农户向城镇的集中建设,最终实现退宅还田,维护耕地的总量平衡。

3、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我县应尽快出台提供小城镇建设信贷的实施细则,在加强项目前期论证的前提下,对小城镇建设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产业开发及乡镇工业和住宅建设。

(四)理顺小城镇建设体制,积极探索建设与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县在2003年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公司经营、项目负责、市场运作”的经营机制,采取“垄断经营城区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经营措施,彻底改变了城市建设由政府包揽和单纯靠财政投入的城建投资体制,城市建设融资走上了自筹、自用、自还和以地生财,以城建城的市场化道路,因此,我县应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上同样采取以上措施,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的道路。

(五)加强综合协调,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指导工作。

1、推进城乡建设,第一位是要做好城乡规划。城镇建设规划要有超前意识,方向一定要明确。要以跨世纪的眼光编制和修订规划,使之能够体现现代化城镇的文化气息和风貌,同时对近期建设也要有很强的操作性。

2、城镇建设要加强全过程管理,做到“管而有法、放而有度、活而有序”。具体说,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小城镇的各基建设包括各种地下管线和设施的开挖、埋设,都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同步施工。突出以道路、自来水、绿化和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要“镇当城建”,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抓好项目建设。

3、要加强街容镇貌、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重点抓污染源的治理,严禁乱摆摊担、乱扔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乱贴、乱画,提高小城镇环境质量,使城镇整洁、优美、文明、有序。

4、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

1、突出重点,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一是继续采取领导办点的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二是重点镇的确定,应根据工作实绩,在全县5个中心镇范围内实施动态管理;三是确保我县每年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正常使用,并逐年增加,同时,当地政府要组织相应配套资金。

2、培养支柱产业,推行镇企共建。推进城镇化尤其需要强化产业支撑,把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发展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使扩大城市规模和加强产业支撑走上良性循环和轨道。首先,培植发展小城镇的特色产业,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的原则,对城镇资源存量、交通区位和产业传统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再制定或修定城镇发展规划。二是

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驻镇企业应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镇区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对一个项目或一个片区的建设实施“一定三年”包建等方式,抓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在各项政策上对企业进行倾斜。

3、健全管理机构,培养素质优良的小城镇建设队伍。尽快遏止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撤并、管理人员流失的状况。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应统一列入财政;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继续推行村镇建设助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队伍。加强对村镇个体建筑工匠的管理,不断提高村镇建筑工程质量。

4、强化镇级政府的职能作用。如果说农民是城镇化建设的主体,那么各级政府就是城镇化的主导。因此,乡镇政府要更加重视城市管理,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方法,要改变现在只管城不管乡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农村、对农民的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而县政府应尽快赋予乡镇政府应有的建设权、发展权、管理权等行政权,从而使中心镇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全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坚持以强化功能特色为重点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村镇建设步伐,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下载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对加快xx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2010-3-15近年来,xx工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十一五”年均增长达20.8%,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快速发展......

    关于土地征用与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大全]

    • • 关于土地征用与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11-22 10:34:46 来自:《内蒙古土地》 沈阳铁路局 段宝昌 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关系到及时为国家提供建设用地,也是......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江南大学网络学院毕业论文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加强 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指导老师:贺慰 作者:濮军锁二O一一年一月摘要: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与现代化发展制约问......

    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

    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

    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

    关于加快桂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桂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为进一步了解桂平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情况,理清思路,加快进程,我最近主要围绕加快桂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和......

    新型城市化建设经验与思考3

    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打造边区明星城 市 新型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关于新型城市化,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从有关资料表明,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