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3 11:1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

第一篇: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

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报告,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由1980年的20%发展到了2002年的38%。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一倍。然而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样表现突出的另一个现象是城市贫困。根据2003年《中国人口

与劳动问题报告》,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现象已经从1990年的1.3百万人发展到了19.3百万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引来了一些人的忧虑:中国城市的贫困现象会不会因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一)著名的世界人口贫困研究专家马丁?罗维利恩,根据39个国家数据的交叉分析,以及印度人口在时间序列上的资料,将城市贫困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模式化的计算,并将其反映在提交给世界银行组织的调查分析报告中。罗维昨恩指出:“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贫困发生率都是较高的。并且由于总人口的多数仍然居住在农村,所以城市的贫困人口低于平均水平,为30%。但是,也象众所周知的那样,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速度也相当快。……当城市人口按预期的那样在2020年达到52%(联合国1996年预测)时,城市的贫困人口将达到40%。当城市人口达到2035年的61%时,城市贫困人口总数将达到50%。”

2001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了城市资源报告的“城市指标分析”,该指标分析的根据是全世界不同国家237个城市的调查资料,以及117个城市提供的贫困相关资料。报告显示:东亚城市贫困家庭五年间从占家庭总数的4.7%增加到了8.7%。东非地区贫困现象更进一步加重,从43.7%增长到了59.7%,北非从7.8%增长到了11.8%。而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相对地表现出快速的增长特征。亚洲城市人口从1990年的44.8%发展到了2000年的48.1%,非洲则从8.6%发展到了10.3%。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当然不能说城市贫困完全是城市化造成的,但却说明城市化是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城市化与城市贫困的关系是密切的。

(二)首先,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贫困的输入现象是很突出的。中国的城乡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别,城市无论在经济来源与生活水准上都与乡村有着较大区别。而现代化的进程,无疑使城乡的这一差距进一步表现出来。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的农村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年635元,而一般城市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约为每人每年1.800元。这个标准与城乡消费差距相吻合。同时,由于中国农业生产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只占gdp总值的15.2%,而农业劳动力却占到了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从而导致农业劳动人口的过剩。经济上的差距加上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构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势差。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有迁移人口超过1.25亿人,其中省内迁移为9146万人,跨省迁移为3.314万人。在省内迁移人口中,52%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在跨省迁移人口中,78%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由于固有的农村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技能等的限制,很多人虽然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真正摆脱贫困。

其次,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现象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加,它是造成城市贫困的另一个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2000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已达70.15%。而与此同时,未就业劳动力人口却不断增加。未就业劳动力人口,对城市就业岗位本来就构成巨大的压力,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入,无疑使这一压力变得更大。中国城市中失业与下岗人数的增长,应当说与此有很大关联。

第三,城市化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也是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对人口集中需求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泛出现的民工潮,既可以看成是追求城市生活的农村劳动者自身愿望,同时也是城市经济体系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改变的需求。根据2002年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的调查显示,中国就业结构总量已经发生重大的变迁。1978―2001年,我国城镇国有和城镇集体经济的从业人员从城市全部就业总量的78.3%下降到了31.9%,城镇集体经济就业比重从21.5%下降到了5.4%,而其他城镇非国有经济的就业人数已经发展到了62.7%。由于非国有经济和非正规就业方式的存在,使城镇的就业既表现出高市场化和灵活性,同时也表现出低成本与临时性。这虽然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城市就业人口却生产了某种不利影响。竞争与淘汰的压力加重,收入水平相对受到限制,收入差别也因此扩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非正规就业在世界许多

第二篇:浅析学校管理中制度化与人情化现象

重庆文理学院第25届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论文

浅析学校管理中制度化与人情化现象

綦江区丁山学校[张绍林] 指导教师 刘仲全

【摘要】:制度化管理是以系统的制度为基本手段,协调共同劳动体中各成员行为的管理方式。人情化管理是强调管理中必须尊重人的需要和情感,通过人文关怀达到激发内在努力与动力。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制定政策,公平有效的方式执行政策,同时以“以人为本”的信念有效激励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共同营造和谐校园,促进学校与教师和谐发展。

【关键词】:学校管理;制度化;人情化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那么,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就必须抓好管理,但究竟怎样来管理学校最有效呢?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面临尴尬的境地:

1、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编制内的人),聘任制度形同虚设。

2、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整体偏低。

3、学校的各种责任越来越多、管理权限越来越小。

4、以人为本的人权进一步放大(学生、教师)。

5、分配起不到正真的激励作用。一流的管理靠智慧、二流管理靠制度、三流管理靠经验,靠制度还是讲人情、按经验办事,学校的管理考验着我们每一个管理者的智慧。理清制度与人情的辨证关系对学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概念界定

(一)制度化管理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中认为,“理性法律的权利”即合法性权力,是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因为它“提供了管理连续性的基础。所有的权力都加以明确的规定,并仔细地限制在完成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范围内”。制度化管理,使得组织内包括管理行为在内的所有行为都置于组织的制度之下。所有管理行为都来自于制度的规定,管理权威集中于制度,而不是控制在某些人的手中。实行制度化管理,排除了因管理者的个人偏好、凭经验行事的影响,使得一切活动都是在理性和合理化的原则下进行。

(二)人情化管理

人情化管理思想发源于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的Y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懒惰,而是追求工作;人不但愿意工作,而且主动承担责任;人在工作中,为了实现目标是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愿意表现出来,之所以对组织目标抱消极态度和抵触情绪是由于组织压力所造成的。因此其核心是强调管理必须尊重人的正当需要、自我选择及情感和隐私。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情化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情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也认为,管理学与人为学有很多交叉,而人为学即“人为为人”,就是每个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所谓的对教师实施人情化管理,就是在整个学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教师展示个性的机会,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校发展的目的。

三、案例分析

案例1:法不责众

2010年春期我校全面推进大课间改革,要求所有老师都参与到课间活动中,分管领导召开了全 重庆文理学院第25届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论文

校教师动员大会,可是参加到活动中的教师还是寥寥无几。事后我找了多为教师谈心,原因是少部分教师发生了情绪抵触,然后蔓延到大部份教师,形成了教师与学校的僵持局面。思考:

1、分管领导工作做得简单、生硬造成的(强制性)。

2、方案的制定脱离教师群体实际水平(实际性)。

3、没有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问题(特殊性)。

4、情感上的关注度不够,教师是人不是工具(情感性)。案例2:进退两难

规避考勤制度:2011秋期在我校出勤考核中出现了一则典型事例:教师A连续四周,每周二、三都请病假,最后得知该教师利用请病假的时间打理自己的私事。当学校找他了解情况的时候,他把就诊证明放到领导面前扬长而去。思考:

1、考勤制度的不完善给予了利用机会。

2、突显出该教师的失德。

3、负面影响极大。案例3:考核不公

一次我针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作了调查,不是我工作不努力、不积极,而是安排工作的时候就基本上决定了结果,科目上的越多、考核风险就会越大。确实,后来我认真比对了我校的考核方案有很大问题:工作量不均衡,有双学科的、单学科的、非考核科目的、还有因故休假的,而考核是方案未能细化、未能完全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非考核科目取中间,而辛苦教两个考核科目的有可能是最后。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思考

1、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作上不好均衡。

2、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3、现有分配方案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4、考核制度不完善。

以上只是列举了我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个案,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与负面效应。静下心来思考,这里面不光有管理的问题、制度的问题还有人性的问题。

四、特性研究

(一)制度化管理特性

1、制度化管理是为了能够规范协调人们的行为,不是“人治化”管理实行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应由制度进行界定,管理者的权限范围及行使方式都要有制度依据,任何组织成员的言行都须合乎制度要求。制度化管理作为科层制的产物,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其相对于传统的、主要依靠习惯和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而言,摒弃了随意性和主观性,标志着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科学。制度化管理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人为以外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制度化管理是与机器大生产共生共产的,它的出现是管理理论的一大进步。制度化管理非“人治化”管理,制度化管理以制度为准绳,以文本为依据;而“人治化”管理乃是领导者言行大于法规,以领导者言行为主。在“人治化”管理下,领导者用个人意志代替学校制度,教师内心未必认同,这种管理会使教师消极怠工甚至对抗。制度化管理也不是完全的刚性管理,我们要避免生硬的强制性,缓解教师的外部压力,要给教师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使他们能张扬个性。

2、制度化管理是为了能够正确看待管理者的权力与员工的权利,不是厚此薄彼。制度化是以制度的确立为宗旨,并将制度作为管理者执行管理行为的标准,因此其规避的是管理者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与此同时,制度化管理是保障组织管理稳定性,公平性的法宝,却不是管理者对个体的故意约束。制度化管理,使得组织内包括管理行为在内的所有行为都置于组织的制度之下。所有管理行为 重庆文理学院第25届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论文

都来自于制度的规定,管理权威集中于制度,而不是控制在管理者的手中。这同时也能够保障教师的权利受到尊重。因此制度化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人格,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度”,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在学校管理中、教学发展中尊重教师的看法,尽力发扬民主精神。再次,要尊重教师的意见。即使教师有不正确的看法,要视情况顾及其自尊委婉地表达。

(二)人情化管理特性

1、“人情化”管理是以制度约束和保障为前提,不是“放任化”管理人情化管理是指在完善的管理体系下,依据可执行的准则或严格的监督机制,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营造关怀、亲情、和谐的气氛,从而使教师形成内在动力,学校形成凝聚力,共同建构教育育

人的宗旨。这意味着,人情化管理是以制度约束和保障为前提的,在制度与人情之间,制度是第一位的,其强调在管理中既要体现“制度化”,又要体现“人情味”,让人乐意接受管理,不产生抵触心理。人情化管理是以科学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灵活的、弹性的、分权式的管理方式。人情化管理绝不是放弃管理或者放任管理,不是要降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而是在按章办事、依法治校、文明施教的基础上更注重提高管理的艺术,改变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2、人情化管理是强调尊重、信任和激励,不是“人情化”管理任何人的情感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教师在这方面的需要更为突出。当他们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心情舒畅地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自觉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管理其实是一种平衡与协调,因此需要妥善地把握尺度。尊重与信任的同时也不可忽略规范,要保障及时地追踪与反馈。否则如果出现意外,很难做到及时应对,以降低损害。人情化管理不是“人情化”管理,人情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人情化管理则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没有科学依据,非常主观。同时,如果缺乏规范的制度,人的行为就得不到规范,人情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就得不到约束,这必然会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工作的无序化。

(三)制度化管理与人情化管理相互作用

我们常说,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也常讲管理要制度化,教育要人性化,因此,两者要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学校的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保证,如果没有制度约束,一个团队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团队之成为一个团队,达到高效运转,完成教学任务,这需要制度来约束整个团队的言行,使之趋于规范,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制度化的管理,可以使我们的学校工作迈入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我们必须清楚,如果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很容易出现矛盾,尽管制度从结果导向上看,具有公平性,强制性,持久性的特点,它也同样有明显的缺点,僵化的制度会扼杀员工的创造性,使员工缺乏内动力,从而处于被动工作的局面,作为学校来说,这样的状况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1、首先,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代表的教育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学习规律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因此能够掌握和驾驭学生成长的规律,是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其次,学习社会的到来,使教育更多地需要承担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功能。再加上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多种资源整合的要求使得对教师学科技能和综合知识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就更为关键了。但是如何规避人情中的不足与惰性,积极地形成良}生发展与和谐氛围,就需要制度化与人情化互相作用,相互促进。

2、成功的管理要求两者缺一不可

制度化管理是以系统的制度为基本手段,以达到对共同劳动体中各成员行为进行有效协调的管理方式,是从“人治”到“法治”转变的具体表现。制度化管理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化管理的产物,组织效益最大化与管理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而人情化管理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受到整个世界的关注。其不断受到社会的青睐,是因为它适应了当今社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要求,并在招揽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等方面突显出巨大的优势。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人情化管理备受瞩目,但是人情化所意图营造的和谐、积极的氛围是需要制度化予以保障的,没有规范就没有创新,没有制度就没有保障。重庆文理学院第25届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论文

3、学校管理的特点要求两者缺一不可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领导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学校管理涉及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所以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教师管理,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校长的领导下更好地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群体有别于社会其他群体,他们的学历与品德修养较高,事业心与责任心较强,富有竞争力又较为敏感,特别在乎自身形象和价值以及别人的评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喜欢说服而讨厌压服和被管制。但同时教师的内在素质也决定了其能够遵从并执行合理的制度。在面对合理的制度与政策时,教师绝不会无理取闹,这是育人者最基本的内在品质。

五、措施

如果说制度管理是以法而治,人性化管理则是以德而治,他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要求,但两者怎样结合呢?

(一)制度的制定必须突显人性因素和特点,以提高教师积极性(内因)为目的。

(二)执行制度时,要以教育为目的,重批评,轻处罚,灵活变通。

(三)使制度逐步趋于合理,合理的就是合乎制度与人性需求的。

总之,制度化管理是手段,人性化管理是目的,人性化管理以制度化管理为载体和依据,并体现在制度化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但并不违背制度,当两者有机结合时,就上升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也是学校管理的高级目标------文化管理。要达到文化管理,需要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学习型团队,培养共同的价值取向,只有学相同,思相近,言相和,才能产生共识、共鸣、共振。

2、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告诉教师,制度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在一个合理的环境中解放人,让其能放手做事,体现价值,同时也是宏扬正气,解决问题,鼓励创新的需要。

3、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激励,除了物质激励,更应重视精神激励,尽量改变负面激励,强化正面激励的考核办法。

4、确立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价值观,让教师明白个人成长建立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之上,校荣才能俱荣。

我想,当这些条件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学校的管理必将会迈入一个理想的管理层次,学校也将呈现出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健康发展阶段,这将成为一个校长奋力追求的目标。

六、阶段性成果

通过实施制度管理与人情管理的有机结合,我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民主管校”得到进一步落实。

2、通过“三会”修改和删减一些不合人之常情的制度。

3、新制度的制定兼顾了人性因素,提高了教师积极性。

4、执行制度时,做到了以教育为目的,重批评,轻处罚,灵活变通。

5、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少了许淡漠,变得和睦、融洽、目标明确。

6、师生各种社团活动明显增多。

7、近五年来无一起上访事件。

8、办学成效进一步凸显(连续四年区综合质量考评一等奖、校长三年内两次评为区十佳校长、教师个人成长加快、学生尽可能得到发展)

七、问题探讨

1、制度管理和人情之间的均衡度难以把握。

2、制度的落实上力度不够。

3、人情化现象侵蚀着制度的公平性。

4、教师的归属感和价值取向模糊。

5、学校制度建构不完善。重庆文理学院第25届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论文

7、教师专业成长缓慢。

八、结语

《易经》日:“一阴一阳之谓道”。正确的管理方法应该是刚柔相济,在制度化和人情化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链接点并加以整合,实现“软硬”两种管理模式并用。人情化管理是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把制度构建在“以人为本”的立足点上,制度才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行其维护社会中人的充分发展的初衷。而制度化是人情化管理的载体、依据和保障。人情化管理就其实质而言是更高层次的制度化管理。因为人情化管理的原则和思想要通过制度化来表达、体现并付诸实施,否则就沦为空谈。制度是现代管理活动的依据,人情化管理同样也必须在遵循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化和人情化是伴随着管理活动全过程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人当代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之中,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实现人情化,是对学校管理切实可行的有意义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E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徐铭.人情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4]梁伟.学校人情化管理的理性思考.教育导刊EJ],2006,(10)[5]韩小瑜,陈秀梅,赵娜.论学校的人情化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7,(5)[6]梁伟.论教师的人情化管理F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第三篇:和谐与发展

和谐与发展

高一四班高冬雪

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衬托,才显得平和馨香;奥运,因为世界有同一个梦想的理念,才会沸腾。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也是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思想上等各方面都要和谐,积极向上;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要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各尽其责,这个家庭才会和乐融融,更好的发展;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和谐发展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也都是需要和谐相处的。只有我们团结起来,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我们的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会越来越好的。到时候城乡差异,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也就都不存在了。

就连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也是因为和谐团结。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时,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2008年奥运会期间,许多的志愿者尽自己之力,为奥运呐喊,为奥运喝彩,为奥运祈祷。那是一种属于对自己国家的感动,比任何亲情、友情或是爱情都要深沉。2008,象征着团结和谐的北京奥运的光芒将我们沐浴。

和谐促进发展,只有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没有和谐的发展畸形的。和谐是发展的基础,发展创造新的和谐,和谐与发展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第四篇: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前言: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寒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调查,了解到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假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上了大学,他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进入大学后,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是贫困生考虑最多的问题,许多贫困

生也就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不是每一个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人都是贫困生。困生在学费来源上得到解决后,所谓民以食为天,围绕贫困生的不仅仅是学费问题,还有生活问题,首先他们必须在学校里活下去,只有生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

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四分之三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三、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

考上大学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面对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穷孩子和家长们却乐不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弃学打工、家长自杀的悲剧。下面是一些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的总结:

1.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收费导致贫困生激增,三成贫困生无钱回家过年。原因是路费不足或打工凑下学期生活费。今年春节前后媒体的报道令人揪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来自大学校园的调查不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贫困生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但因为贫困,他们在奋发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

2.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犯罪——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与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有可能致使他们走向犯罪。

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 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的待业要靠搬砖头谋生,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而且,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就业地的选择。

大多数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支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

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

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五. 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其次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再次我国教育体制仍不健全,教育领域内仍存在的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最后,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

第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致使贫困生问题成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第三、助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首先,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立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也许考试时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不错,但当面临一份只须具备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只有望之兴叹。其次,某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佳,影响了其克服贫困的机会。贫困生大多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未必都如此。我身边就不乏一些家庭确实贫困,学习成绩也确实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奖学金倒也无妨,事实是还要常常去交补考费、重修费。“人穷志不穷”,可怜有些孩子似乎连志气也没有了,有时真的让人不解。另外,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贫困生大多生活简朴,舍不得花半分钱,也未必都如此。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

六、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第五篇:在挑战中和谐发展

在挑战中和谐发展

数学组工作总结

紧张而又充实地一学期不知不觉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我们数学组所做的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和谐相处,共赢互惠

开学初,数学组在学校领导的精心部署下,在人事方面进行了人员的重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三个女人一台戏,台前幕后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在黄静老师的带领下,全组人员在教学上采取以老带新,新老互补的合作方式,营造了一个和谐,共赢互惠的团队。在教学管理上我们采取既分组又合作的管理方式,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群策群力,彼此协作,使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地推进。郭小平、王跃华、、张益民、黄静等老教师,充分发挥他们教龄长,经验丰富的优势,真诚的帮助组内的年轻教师。程宏春老师、李慧慧、吴珍老师既有教学经验又充满活力,还有我们的年轻教师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组内上下一团和气。同年级老师每天课前课后,聚到一起研究教材,琢磨学生,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动手实践、练习巩固,发现问题当堂解决。经验丰富的郭老师、王老师毫无保留地培养新教师,听课、演课,手把手地传授,真心相待;新入职的老师也总是请教其他老师,虚心学习。李娟、李慧慧老师、担任三个班的教学任务,每天的教学准备与作业批改几乎都要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或晚上带回家加班才能完成,但她们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家长开放日期间,李慧慧老师因生病无法上班时,吴珍老师站出来主动承担了三个班的开放课任务,并和李庭芬老师帮助补批生病期间落下的作业。在平时的工作中吴珍老师也总是抢先做事从不埋怨;

五、六年级的老师需同时上课,没有彼此听课的机会,但老师们每天都会利用统一空课的时间在一起说课议课,不断发现问题,研讨对策,分享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推进研修、落到实处

这学期我们严格执行学期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认真落实“个人精备 + 集体讨论 +个人修改”的备课模式,积极推进周重点研究课,不搞形式主义,每次听课都会及时切磋反馈教学情况,强化教学反思,扎扎实实推进课堂教学。本学期,在四年级老师执教的教研课前后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组群策群力的和谐气氛。我们全员参与吃透教材,分工撰写修改教案,在李一鸣老师的多次指导下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实践表明,这种分工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或听课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流程管理的教案检查这一环节,老师们都是这样坚持做的。

三、培养习惯、立足课堂 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的重点,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将德育培养目标融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之中,持之以恒的进行,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乐于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我们还注重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优点的良好品质。如一年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表扬他、掌声送给他”等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让学生来评价学生,这样被评价的孩子不会因为老师去评价他而感到紧张,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进行评价的孩子无形中也养成了倾听的良好习惯,一举两得。104班在配合外校老师上《左右》一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大方自信,阳光活力,赢得了上课老师和市教研员的称赞。这不正是李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体现吗?

四、提供平台 展示特长

在数学竞赛方面我们兼顾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他的数学特长,校内的数学竞赛,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改变了组织形式,打破了命题的局限性,增强了题目的思考性,参赛形式以班级推荐与自愿参加相结合;我们还积极推进校外的数学竞赛,先后组织3至6年级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两岸四地”数学竞赛,在这两次比赛中,获得学校从未有过的好成绩,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五年级的易少卿同学获得了金奖,陈方中、陈驿鹰、陈天翼分别获得银奖。程炎奎、陈絮分别获得铜奖。在“两岸四地”的数学竞赛中,易少卿、陈方中、陈驿鹰、陈天翼、向杰分别获得一等奖,郑中凯、李昌烊、获得二等奖,牟春洋获得三等奖。在比赛中,孩子们找到了自信,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在大型比赛中得以锻炼和发展。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们有成绩也有不足。

1、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事,数学课堂上也要不断的提醒帮助,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作业批改方面仍然要严格执行《数学作业的批改规范要求》。把好作业批改关。采用具有指导性、激励性、针对性的短语进行评价。

2、针对我校实行校本考试的情况,考试的题目难度系数高于区统考的试题,试卷的综合性强,题型灵活,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及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面对没有见过的题型,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包办代替过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或是我们教学的预设过于充分,给学生的垫脚石太高,为孩子们扫清所有可能遇到的障碍。这样学生既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缺乏挑战难题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应该调整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抓好基础教学的情况下,拓展教学内容,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数学组这一学期以来的收获与反思,我们将再接再厉,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下载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加强社会管理与化解矛盾中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使我们原有的一些调节社会关系的简单方法不再适用了。因此我们要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保持和谐稳定,需要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

    英语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英语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一、 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市房管和谐发展交流(5篇范文)

    近年来,省市房产治理局具体贯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文明行政、清廉做事、民生为重、理性操作”的机关精神,推进房管事业健康不变发展,“三个文明”建立获得丰盛效果。以规范建......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前景化现象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社会和谐发展与女性[范文大全]

    一、女性能力发展: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探讨女性能力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

    人与河流和谐发展

    人与河流和谐发展文章作者:钱正英陈家琦 冯 杰 添加时间:2006-4-15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7:37:02世界各地人民都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他们的母亲河,是因为人类不仅......

    精致化管理教科研 ,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精致化管理教科研 推进学校和谐发展近年来,我校在教育体育局教科室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真诚帮助下,我校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提升、和推动作用,从我校实际出发,以......

    仇和现象看管理与发展(合集五篇)

    从仇和新政看管理与发展 仇和新政百日昆明的温水烧成热水 4月5日,距去年12月28日仇和就职昆明市委书记刚满百日。在这100天中,仇和的影响力已通过各级政府机关,传达至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