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专业需要,深化公共基础课改革
以专业需要为立足点,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曾蕾李春媚朱剑昌
摘要: 本文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入手,阐述了公共基础课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必须依据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寻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树立服务的理念,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专业课;基础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1-3]。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5],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我院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公共基础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6-8]。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由于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是学院公共课与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数学、物理、化学、文献检索4个教研组,承担了全院的应用数学、数理统计、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原理、文献检索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多年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
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9],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根据专业课的设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全体教师要从全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摆正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对公共基础课设置改革达成共识:拥护学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改进公共课课程设置
我部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推进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坚持教学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教学为技能课教学服务,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调教学内容和整课程设置。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
3、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公共课教师要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这样既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公式、概念、抽象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出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更加合理,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增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做法的效果。
4、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步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学生入校第一学期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所以作为一名公共基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念,鼓励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
5、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重组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的主要功能。基础课教学,要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调整教学内容,搞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配合好专业课教学。
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要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与专业知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基础知识坚决舍弃。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指明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使基础课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部公共课的教学方面,四个教研室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收到了很大成效。
化学、物理、数学教研室通过开展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以实践课程促进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化学类课程是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构建了一个知识平台,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医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化学课与专业课联系得非常紧密,如药物检验、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卫生防疫、营养学、生物化学等课程,都要用到大量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化学教师
要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课有所了解,明确专业课需要哪些化学知识,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化学知识,明确化学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安排化学课教学内容。使化学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了化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物理学科在为专业课服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很多专业打基础,如在护理专业方面,按摩,电疗磁疗,热疗等都需要用到电磁学,打针输液要用到流体力学相关知识,医学射线在医学方面涉及广泛。
数学学科为专业课服务体现在:数学在医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极限可以运用到医药学上,计算某一时间的血药浓度的计算,导数可以计算某种药物注射后达到最大浓度经历的时间、血药农度和时间的关系。常微分方程可以计算药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信息技术系、工商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专业系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
不论在任何一门公共课教学中,我部应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服务就业,服务专业”的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来设计课程方案和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将打破原有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探寻更加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目标,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充分彰显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领域中的生命活力。
二、存在不足:
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1、教材使用方面的限制使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公共基础课教材大多是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东西和共性的东西。这样的教材没有行业特点,不能完全照顾到各行业的需要,没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二者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和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导致教学内容没有行业特
点,没有明显的职教特色。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水平需要提升,然而我部公共课教师长期缺乏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无法及时了解到其他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期的封闭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和教学方法的滞后,因此我部建议学院能够加强公共课教师培训,积极为公共课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外出学习,提高公共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
3、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学院各专业对公共基础课不重视,在各系的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地位越来越低,课时数急剧减少。尤其是数学类课程。因此我认为学院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和关注程度,盲目删减数学教学课程或课时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的态度。各专业都应该开设一定学时的数学课程,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红,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4No.3(76)2008:61-65
[2] 宋秋前 潘爱珍, 高校公共 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5期:18-20
[3] 刘利平梁玉芹 廉诗红,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究[J], 基础教学研究,2009(5)13:105-108
[4] 朱莲,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定位思考[J],教育园地,2010(3):36-38
[5] 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年第21期(73):131-134
[6] 张友惠, 谈公共基础课改革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1):4-6
[7] 邱俊海,公共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对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O卷第3期:39-41
[8] 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0)10:28-30
[9] 王晚英,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6期(总第85期):143-146
第二篇:立足本职工作深化课程改革
立足本职工作,深化课程改革
我们白莲镇中心小学进行课程改革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许多困感、挫折和失败,也收获了不少欣慰、喜悦和成功。下面,就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提高认识,认真实践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态度是第一位重要的。
(一)正确地认识课程改革。
我们不能把课程改革仅仅理解为教材的改革、教学的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的改革,是从做题的教育转向做人的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当从教育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是课程改革的实质。
课程改革并不是一场全新的革命,也不是对西方教育的照抄照搬。许多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和做法曾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出现过,遗憾的是,近十几年对教育方针强调得不够,落实得不好,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偏离教育方针和教育本质规律的应试教育弊端越来越严重。课程改革正是要使扭曲的教育向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本质规律回归。
积重难返,向教育本质规律的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课程改革会面临数不清的困难和阻力,课程改革自身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改革是必需的,坚持教育方针的大方向是不错的。这一点我们坚信不疑。
(二)坚定的信念,认真实践。
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假如没有认真的态度,全心全意地去做,课程改革就不会有实质性进展。
我们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认真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对任何一件工作我们都不敷衍塞责,对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要问个究竟,对任何一项改革措施我们都要反复斟酌,凡是我们认为应该去做的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做好。
这种认真实践的态度使我们亲口尝到了梨子的滋味,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坚定了课改的决心。正是由于我们认真实践,课程改革实验才能一步一步地推进,义务教育才能回归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也正是在这种认真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这支水平不高的教师队伍逐步实现着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全面推进,抓住重点
(一)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是全方位的,而且相互联系和制约。领导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整体,全面推进。
改革之初,我们就认识到考试对于教学改革的制约作用,决定了考试改革要先行。我们一方面下发了纠正应试教育倾向的行政文件,严厉禁止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和按分数排队;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尝试,这样从两个方面来推动引导教学的改革。
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各方面的改革也同时展开,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改革也在探索尝试;在起始年级进行实验的同时,使用旧教材的其他年级也开始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形成课改的氛围;能够发挥各方面改革的整体功能。
自2004年起,我们开始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从每一个教师做起,改变权力本位、流于形式的管理制度。倡导以人为本、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的管理思想;倡导个性发展,注重工作实效,淡化终结性的检查和评比,加强方向目标的引导,加强过程中的服务和调研,加强总结和交流。
(二)把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保证课程改革有实质的进展和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校本教学研究作为课改的核心工作,紧紧抓住,毫不放松。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强调教学目标的研究和落实比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为重要;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一直坚持以课题的研究作为重点和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又把备课的研究和教材研究作为重点。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它对于学生能力发展和德育的重要价值,把它作为又一项重点工作下大力量去抓,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深化课程改革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三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断地进行反思,努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在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我们几乎都走过弯路,都经历过逐步认识的过程。我们正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不断地推进课程改革的。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的首次培训仅限于预定任教起始年级的教师,实验开始后发现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实验开始两个月后进行了全员培训,并且决定所有年级都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这样才迅速打开了课改的局面。
我们也逐渐认识到,集中的课改理论培训只能使教师接受一些新的信息,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只能在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才能形成,所以培训的方式和内容都应该变化,校本研修才是教师提高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也发现,在实践中指导教师行为的并非是高深的理论,而是一些基本观点和理念,所以我们淡化了照本宣科的系统理论学习,强调基于实践的独立思考和研讨,努力促使教师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认为这才是教师培训的主要工作目标。
课改并不单单是业务问题,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改革,必须落实教育部“课改是一把手工程”的要求,学校一把手的态度至关重要,实践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和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把手的态度所致。所以我在实验工作中,重要会议我都必须亲自参加,并要求他们亲自组织落实,同时我们还逐个分析学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领导的态度问题。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一面积极地探索尝试,一面谨慎地不断反思,在实践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①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技能目标落实得不理想,能力培养远远不够,忽视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脱离学生实际,三维目标不能有机结合;②在学习方式方面:自主学习很难把握,探究得不理想,讨论交流的有效性不高,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对课堂上的生成关注不够,需要加强预习,要加强有效的练习等;③在教师角色方面:教师作为引导者与指导者的作用不够,“平等中的首席”成了单纯的主持人;④在使用课本方面:研究和理解教材不够,缺少对教材的灵活处理,课堂上对教材使用不够,课本与其它课程资源的结合不好等;⑤在教育技术方面:过于强调并不恰当地扩大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忽视了板书的作用,有的竞以课件代替板书。
我们详细地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些是认识问题,主要是思想方法片面、机械,对新课程的理解有些偏;更多的是能力问题,是教师的能力、素养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有些是理论问题,课程改革中某些提法不准确或不恰当。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地引领老师们端正认识,纠正偏激的做法,通过校本教研一点一点地研究解决问题,一点一点地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我们最初是指定了专任教师担任这门课程,后来发现这样做不行,于是我们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班主任的工作范围,由班主任负责组织,科任教师配合,并且纳入课程表。接着举行了几次大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观摩、评比活动。这样一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大大加强,局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我们也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最近我们意识到,提高教学质量仅靠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不行的,还应该有一套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应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这些正是我们前一段工作中的缺陷。所以自本学期起我们将采取措施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是加强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和反馈,而不是退回到分数排队的应试教育老路上去。
四、示范引领,行政推动
(一)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示范引领是不可或缺的。
对课改实验的领导必须改变以往只抓开头结尾的倾向。重要的是加强过程中的引领,随时把握实验工作的方向和进程。领导者要及时发现有倾向性的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还要大胆决策,采取一些重大的、方向性的改革创新措施。这实质上是一种战略层面上的示范引领。
课改实验中的示范引领需要有两个层次:一是这种战略层面上的引领,二是战术层面上的引领,是学校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的引领。前者对后者起指导作用,后者是前者在具体工作中的落实。这样两个层面上的引领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正确引领的作用。
加强战略层面的专业引领,必须求真务实。领导者必须了解实践中的真实情况,一方面通过教学管理者粗略地了解各学科的普遍情况,另一方面,还必须亲自深入第一线,在课堂上、在教研活动中去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我校教师队伍实际水平出发,所提出的指导意见也不能仅仅是方向、原则的意见,还必须关注细节,有时甚至需要提出很具体的操作意见并且结合实例进行操作,才能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就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既有宏观的方向指引,也有微观的具体指导。这些意见都是实际调研的结果,绝大部分基本想法都产生于学校的教研活动之中。所以这些意见比较贴近教学实际,比较符合教师的需要,能够较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我们一是强化校长对课改的责任,把课改实验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课改的重要会议必须校长亲自参加;二是许多指导意见以教育局文件为准绳,使专业引领的作用放大加强;三是在学校工作考核中把课改工作作为重点;四是进行课改先进个人的表奖。
实施课改以来,我校教育教学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应试教育弊端正在被纠正,素质教育的思想正在被践行。
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育人的意识增强,面向全体、关注全面发展的意识增强。
教学目标发生变化,课堂上不再是单纯教学生做题,关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教学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师生关系与课堂气氛改善,增大了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
学校德育工作发生变化,说教加管制式的德育减少,走出校门,生动有趣的活动增多,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增强。
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好奇心、自信心、表现欲增强,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讨论交流能力有所增强。
考试与分数排队的压力减小,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
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体验改善,厌学、逃学、弃学的现象减少。
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激发和促进了教师的上进心和工作热情,改善了教师的精神面貌。
形成了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批学历不高、经验不多的中青年教师在新课程的认真实践中成长很快,教育教学的能力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在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制度发生改变,封建主义的、官本位的、分数本位的管理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回顾几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已经初步打破了存在诸多应试教育弊端的旧的教学体系,开始走上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之路。尽管我们还走得不好也不稳,课程改革实验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面临数不清的困惑、艰难、失误和挫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第三篇: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一,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0分1.法律程序2.法律体系
(二)简答部分,法不朔及既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0分
(三)论述题,试述司法在实现法治中的特殊意义.20分
二,宪法学部分
1,什么是宪法?什么是宪政?二者有何联系和区别?怎么样才能实现宪政?15分
2.一般认为宪法属于公法,那么宪法在司法领域里具有效力吗?请论述你的观点.15分
三.民法部分40分
1.简述一般人格权制度的特征和功能.2.简述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3.简述地役权和相邻关系的区别.4.简述保证的附丛性.四.刑法学部分40分
(一)简答题20分
1.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及其例外规定.2.我过刑法典中有关限制死刑适用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二)案例分析20分
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锻某(男,61岁),1997年与当时只是宾馆服务员的柳某(女,31岁,现为甲市国土资源局公务员)勾搭成歼,后一直保持奸情.2007念月以后,锻某因不满柳某索要财物晋升职务安排后半生的长期纠缠,决意要除掉柳某.为此,锻某找来了陈某(甲市公安局警官),徐某(甲市力大汽修厂经理)密谋用制造汽车爆炸的方法杀死柳某.锻某向陈.徐二人提供了柳某的照片,住宅地址及汽车钥匙;陈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5枚雷管和2千克硝氨炸药,尔后与徐某共同制作了遥控装置,并进行了实验.2007年7月9日下午,陈徐二人伺机将遥控爆炸装置安放在柳某的车内,此后两人驾车跟踪下班回家的柳某,在柳某经过一繁华路口时,陈某引爆了安放在柳某车上的炸药,致柳某当场被炸死,两名路过的路人被炸伤,停放在柳某车旁的一辆出租车被炸毁.2007年7月13日,锻陈徐三人被缉拿归案.锻某另查明:其在担任甲市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领导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干部调配、选任过程中索要、收受7人财物合计169万元人民币,还有110万元人民币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合法。
综合案情回答以下问题并产许理由:
1. 锻陈徐三人的行为构成何罪?
2. 锻陈徐三人分属于何种类型的共同犯罪人?
3. 对锻陈徐三人的刑罚裁量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篇: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摘 要: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XX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XX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
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网站等信息技术。最后,还有两点疑惑希望能得到解答:一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才算合格?如何评价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才能缩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差距?
第五篇: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有感
文/王 云
摘 要: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关键词:思维;观念;创新模式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一、打开思维,注入活力,提升信心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二、改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三、“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四、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网站等信息技术。最后,还有两点疑惑希望能得到解答:一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才算合格?如何评价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才能缩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差距?
(作者单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