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奶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
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奶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
2004-03-0
2绵委发[2003] 15 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高新区、科创区、经开区、农科区、仙海区党工委、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党委、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奶业总产值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大力发展奶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成为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把我市建成全省奶业大市,发挥奶业在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产业定位,加强科学规划,认准发展目标
(一)牛乳是营养全面而丰富的食品,含有能促进人体发育以及维持健康水平所必需的营养成份。近年来,我市城镇居民喝牛奶的比例已接近1/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奶的需求还在不断膨胀,对牛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求水平正向新的层次跨越,形成了巨大的奶业发展空间,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奶业是我市畜牧业的重要支柱,种草养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市境内生态环境良好,草畜资源丰富,不少地区和广大农户具有养牛的传统和积极性,发展奶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市奶牛养殖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尚未形成,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经营理念落后,技术水平低,投入不足,特别是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市奶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奶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全市奶业发展的目标是:2004 年全市奶牛存栏力争达到1.2 万头,到2005 年,实现奶牛存栏2 万头,种草5 万亩,建成奶牛养殖小区30 个,年产鲜奶6-8 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到2010 年,全市实现奶牛存栏5 万头,种草10 万亩,建成奶牛养殖小区150 个,年产鲜奶15 万吨,实现工业产值6 亿元。到2020 年,实现奶牛存栏10 万头,种草20 万亩,年产鲜奶30 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0 亿元以上。
(四)我市奶业发展的思路是: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全面发展,做大做强。
在2003年—2005 年间,建成以“雪宝”和“阳光”两个乳业公司为中心的乳品加工基地。乳品加工企业要起点高,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创新营销,确保质量,跨进全省一流乳制品企业的行列,成为我市奶业发展的龙头。
2003年—2005 年间,我市奶源建设要以涪城、游仙为重点,带动安县、江油、三台等地发展,因势利导,尽快形成奶业产业带。奶牛养殖要走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与农户分散饲养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雪宝、阳光要率先建立起奶牛养殖核心示范区。规模养殖小区要实行集中喂养,“统一防疫、统一供料、统一供精、统一配种、统一挤奶、统一收购”的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小区建设要力求做到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管理先进,科学喂养,质量为先,在积极扶持高产奶牛繁育中心和核心示范区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奶牛散户走进小区。
2003年—2004 年在涪城区形成以“雪宝”乳业为依托,带动建立起10 个规模在500 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全区奶牛存栏总数要力争突破6000 头。
2003年—2004 年,在游仙区形成以“阳光”乳源为依托,带动建立起7 个规模在500 头以上的养殖小区,扶持存栏牛在100头左右的大户14 户,全区奶牛存栏总数力争突破4000 头。
在涪城、游仙重点发展的同时,其它县区也要从实际出发,搞好规划,依托乳品加工企业,建立起高标准的饲养小区,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和其它人员进入小区,发展奶牛。
(五)在奶业发展中,市畜牧局要发挥指导和服务的重要职能,要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奶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按照“适度集中、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规划、建设好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督促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二、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全市奶业快速健康发展
(六)用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奶源基地建设,使奶牛养殖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密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尽快形成以高产奶牛繁育中心、龙头企业核心示范小区、规模养殖小区为主体的集中饲养、机械挤奶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严格执行无公害生鲜牛乳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奶牛养殖园区。
(七)城市近郊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实现以草换粮、以草换牧、以草换肉、以草换奶、以草换生态、以草换效益,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大格局。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规模化养殖的奶牛小区建设,对各类投资主体利用“四荒”地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或修建奶牛圈舍以及投资主体在已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上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或修建奶牛圈舍的用地,一律视为农业生产用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取土地占用费和其它税费。
(八)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带动能力。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奶农之间、奶农与奶农之间组建各类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公司、合作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加工企业与奶农紧密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合理协调好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建立保护机制,切实保护好奶农的积极性。企业要合理规划建设收奶站,方便奶农售奶。小区要实行机械化集中挤奶,确保牛奶的卫生与质量安全。
(九)切实完善奶牛业的管理和服务链条。市、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畜牧行政执法,切实规范奶牛医疗、配种和饲料产销市场秩序,加强对龙头企业乳制品和奶牛养殖小区牛奶质量的检测;要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由畜牧主管部门牵头,分期分批组织对畜牧管理人员、兽防人员、种草养牛业主及奶农进行政策、业务知识、科技推广的培训,搞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特别要在规模养殖小区的建设、疫病防治、指导奶农科学喂养、引进和培育良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狠下功夫,力争建成一批高标准的奶牛养殖小区。
(十)金融、保险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扶持奶产业发展。银行、信用社要把奶产业作为投入重点,给予资金倾斜和利率优惠。农业银行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所需信贷资金由龙头企业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对雪宝、阳光两家龙头企业设立收购资金专户,给予信贷支持,并派员跟踪管理服务;农村信用社重点解决农户饲养奶牛的资金需求。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和市天力担保公司要积极拓展业务,为奶农购买奶牛提供贷款担保。保险公司要全面开展奶牛保险,为奶农提供优质服务,其保费由乳品加工企业、奶农、财政按一定比例缴纳,发生风险赔付时赔偿金首先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贷款,以此化解奶农和金融机构的风险。
(十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奶业。积极引进和扶持市外奶牛养殖业主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有志于奶业发展的企业、单位到我市发展,享受奶业发展全部优惠政策。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和其它行业的闲置,资金通过参股、合资等形式参与奶业开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种草养牛、乳制品加工等环节,搞好项目编制论证和申报,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
(十二)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投资奶业。支持农业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多种方式创办奶牛养殖企业或到乳品加工企业工作,成绩突出者予以晋升和奖励。
(十三)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4 年起,连续三年从市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实投入奶源基地建设。乳品加工企业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奶源基地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相应安排配套资金用于奶源基地建设。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在支农预算中列奶牛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或有偿扶持,连续三年不变。要积极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国家有关扶持资金。
(十四)以“雪宝”、“阳光”乳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项目建设和技改力度,提高鲜奶处理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加强经营管理,不断开拓市场,抓住近几年乳业高速发展的契机,发挥其在奶业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知名品牌,让产品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十五)畅通奶业发展绿色通道,凡在市境内运输奶牛、鲜奶、饲草(料)的机动车辆,交通、公安交警、农机主管部门要核发“绿色通行证”,为其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畅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中国名牌、省级名牌和无公害奶产品。对获得国家、省知名品牌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十六)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体的积极作用,大力营造奶业发展氛围,重视培育奶文化,运用各种有效途径,普及牛奶科普知识,正确引导消费群体。
(十七)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学生奶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学生奶工程。由各级政府牵头,教育部门与畜牧部门组织落实,对获得学生奶定点生产单位的乳制品企业实行税费优惠,加强监管,确保其提供优质奶品,全面解决学生喝奶难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对奶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十八)奶业产业化建设是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长远大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奶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相应的规划和措施,主动解决奶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十九)建立目标考核和奖惩机制。凡在奶业规划范围内的县区,要将奶业发展作为当地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年终进行考核。从2003 年起,市、(县、市)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奶业发展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十)成立全市奶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畜牧局,同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负责全市奶业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
附:绵阳市奶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中共绵阳市委
绵阳市人民政府
二○○三 年十 月十四 日
附
绵阳市奶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马 华 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董维全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张学民 市委副秘书长 刘文榜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登成 市委农办主任 聂兆和 市财政局局长 梁安礼 市国土局局长 杨昌隶 市畜牧局局长 姜德玉 绵阳质监局局长 陈和平绵阳国税局局长 高 宇 市地税局局长 郭 伟 市农行行长 余志宣 市人保财险公司总经理 赵 黎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胥执俊 市农发办主任 殷德辉 市交通局副局长 符 涛 市人民银行副行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杨昌隶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二篇:贯彻《关于加快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情况汇报
关于贯彻《关于加快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情况的汇报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化建设的决定》,是全省果业产业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的结构调整、科技推广、龙头企业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深受果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对我市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市上下认真贯彻落
实《决定》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三个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强化果园管理,狠抓结构调整,壮大龙头企业,建全服务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我市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积极实施以“四项”关键技术为主的优果工程,促进绿色果品基地建设
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以苹果为主的果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从因地制宜、优质高效和果品国内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出发,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增优生、稳适生、减次生”的原则;在品种结构上,分类指导,北部适度发展中熟、中晚熟,少量发展早熟,南部增加早、中、中晚熟,适度发展鲜加兼用品种。目前,全市苹果面积发展到万亩,其中以优系富士、滕牧号、美国号、皇家嗄拉、红王将等为主裁品种的优质苹果生产面积达到万亩,占苹果总面积的,改变了以鲜食为主,以晚熟为主,以富士,秦冠为主的结构趋同现象,早、中、晚熟比例由提高到。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在北部地区建成了万亩大枣、柿子等优质杂果基地。在南部地区建成了万亩梨、桃、黑荔、欧洲樱桃、葡萄、红提等时令鲜果基地。截止目前,全市水果面积万亩,其中苹果万亩,时令鲜果和杂果面积万亩,总产万吨,设施水果亩,全市水果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成为农民增收入的主要途径。以苹果为主,各类果业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果品科技含量。为了尽快实现果业生产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我们采取“政府推动、宣传鼓动、培训促动、科技拉动、示范带动”的办法,大力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两年来,全市累计举办果业培训班期,培训技术人员和果农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万份,建立各级“四项”技术示范园个,组建大改形技术服务队个,实施大改形万亩,推广强拉枝万亩,巧施肥万亩,果实套袋亿只,增加了果品科技含量,提高优果率。
发展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果品基地建设。为了推进绿色果品生产,进一步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高度重视果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推广“果、畜、沼、窑、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建设模式,目前全市果园建沼气池余口,果园生草万亩。全力推行统防统治,全市成立机防队个,果园统防统治面积达到万亩。每年集中开展两次大规模的果区农药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基本做到了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准卖、不准卖、不准用。旬邑、彬县、礼泉等个基地县万亩水果已被国家认证为绿色果品基地。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拉长果业产业链条
依托果业资源优势,引进培育果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果品资源优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以果汁加工为主的果业生产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已引进了陕西海升、陕西富安、深圳通达、杨凌鼎盛、北京汇源、恒兴果汁等九家果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万吨,消化鲜果万吨,加工果汁达万吨,出口万吨,创汇万美元。为了使来咸投资的龙头企业能够迅速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及时兑现招商引资承诺,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为落户咸阳的龙头企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通达果汁公司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投资亿元,分别在彬县、长武又新建了两个果汁加工厂,年果品加工量提高到万吨,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陕西恒兴公司果汁加工厂落户淳化后,去年春季,淳化县政府组织群众裁植了万亩澳州青苹加工专用果果树,兑现了合同条款,全县户果农与恒兴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双赢”。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苹果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涉及储藏、运输、包装等多个行业。近两年,我们把抓好苹果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拉大果业产业链条,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建设各类果库万多个,年发展包装企业家,发泡网企业家,果袋企业家,每年从事果品运输的车辆达万辆,年产值达到万元,带动农民增收元。礼泉县多渠道投入资金亿多元,在全县建成年产值亿元涉及发泡网、包装箱等系列果品包装材料企业多家,使礼泉一跃成为西部最大的果品包装材料生产基地。
三、狠抓市场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
果品销售体系日趋完善。全市有果品交易市场个,年交易量达万吨,交易额亿元。投资亿元建设的礼泉西北果品交易中心,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大外出宣传促
销力度,在国内深圳、武汉、南京、满州里、上海、北京、厦门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个,有人常年驻点销售,年交易量达到万吨,交易额亿元,每年通过边境贸易出口果品万吨,创汇亿元,在国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
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果区的县、乡、村各级组建果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加化管理,规范运作,保证了各类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壮大。全市共组建果农协会个,会员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达个,年经销果品吨以上的大户个。淳化十里塬果农协会在苗木提供、病虫防治、果品销售、信息服务等方面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深受果农欢迎。礼泉县果业商会,在县上扶持下,如今已足迹遍布全球,主要从事国外果商与陕西客户间交易,年销售额占全县果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创汇多万美元。淳化十里塬果工贸公司严格实行分类分级包装,不断改进包装质量,诚实守信,将淳化精品果销售到了香港超市和厦门超市。
果业信息网络基本形成。各县市区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果业产销信息,依托市农业局的信息平台建立了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有个主产县,多个果业大镇,多个果业大户上了信息网,在生产、销售关键时期,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供求信息服务,为果品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果品销售情况良好。今年我市苹果增收幅度较大,为使果农增产增收,全市各级提早动手,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全方位开展苹果促销活动。积极组团参加陕港经贸合作会,北京农交会、杨凌农高会,广泛宣传咸阳的苹果生产优势,打响咸阳优质苹果品牌,签订果品销售合同项,交易量万吨,交易额亿元。旬邑、淳化还举办了“金秋苹果采摘节”和“金秋果乡行”活动,有利地促进了果品销售。截止目前,全市已销售果品万吨,占总产的。
四、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市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乎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生产水平上、平均亩产、果品质量与省外的山东和省内的洛川相比还有一定着距,按照标准生产的要求还需要加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力度,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生产水平,扩大“果、畜、沼、窑、草”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建设规模,尽快实现果业生产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推动果业生产步入节本增效的良性循环;二是在龙头企业建设上,还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尤其缺少鲜果加工处理企业、面向国内外超市大型销售企业,北部苹果主产县急需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大型现代化气调库,增加贮藏能力;三是果品销售上,名牌意识不强,各县虽有各自的品牌,但没有全市统一的品牌,果农在果品分级贮存中分级分类不严,包装档次需要提高,销售企业,销售大户销售高峰期收购资金短缺。诚信销售的思想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需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以改进。
在绿色基地建设上,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观念。各级政府要把全社会营造绿色观念做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落实到果品生产营销的各个环节,要引导教育农民不但要观注果品生产的产量和效益,更要关心、生产方式对生产环境、消费者的影响,懂得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的果品才具有竞争力,才能卖上好价钱,要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果品生产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果品的标准化生产,坚持不懈的抓好果园种草,以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沼液喷施,减少化肥用量,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下大力气果区、农药、化肥、农用制塑料品市场,真正做到剧毒高残农药不准卖,不准买不准用,彻底查禁果用塑膜袋,力争明年完成万亩绿色果品基地认证。
加大龙头企业建设。依托现有的果业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果品销售、贮藏、包装方面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大果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加工鲜果能力万吨以上,对果业生产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可认定为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和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他们在提高果汁加工能力和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发果片、果饼、果干、果酒、果醋等产品,打破果品加工产品单一的格局。
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全方位抓好果品促销。把树立名牌意识和品牌效应当作果品促销的前提和关键来抓,尽快组建咸阳市果品集团公司,按股份制企业运作,各基地县成立分公司,统一注册果品商标,统一包装形式、规格、统一对外宣传,组织和带领广大果农闯市场,提升我市果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教育广大果农树立诚信营销意识,组织各县要采取开设电视专题栏目、举办果农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果农严格分类分级,保质保量,重合同,守信用。要大力推广旬邑、彬县等地在果箱中装信誉卡的做法,并形成制度。对在果品营销中诚实守信的典型,政府对其予以奖励,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果品市场综合治理上,市县两级政府要组织果业、交通、公安、法院等有关方面,做好优化营销环境各项工作,确保果品营销“绿色通道”畅通,及时处理果品销售中的各类问题,维护果商、果农的合法权益。改进果品包装,为了顺应市场变化,果品包装要向规范化、小型化发展,果箱颜色向多彩化发展,向箱内用果品托盘等高档化发展,千方百计满足市场需要。
完善和坚持市、县、乡三级果业领导管理和考核体系。市县两级政府的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要加强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协调与指导,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参加的会议,研究解决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支持市县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果业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各个环节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职能。市考委办、市委办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要完善和坚持以农民增收、质量效益、生态环境、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果业目标考核责任制,考核、奖惩兑现,对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县区、技术人员和企业给予奖励和表彰,以考核激烈机制推进果业尤其是苹果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
加大对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在安排支农资金时要适当向果业倾斜,各县市区要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情况下,落实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果业产业化发展,各基地县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等各种支农专项资金,山川秀美工程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时,都要向果业产业化项目适度倾斜,金融部门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果业产业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果业发展环境。市县两级宣传、科技、广电、技术质量监督、工商、税务、公安、物价等部门都要围绕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履行好相关职能,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税费改革政策,依法打击制售伪劣农药、化肥和各种市场欺诈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营销环境,保护果农和果商的合法权益,为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三篇:贯彻《关于加快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情况汇报
关于贯彻《关于加快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情况的汇报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化建设的决定》,是全省果业产业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的结构调整、科技推广、龙头企业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深受果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对我市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三个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强化果园管理,狠抓结构调整,壮大龙头企业,建全服务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我市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积极实施以“四项”关键技术为主的优果工程,促进绿色果品基地建设
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以苹果为主的果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从因地制宜、优质高效和果品国内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出发,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增优生、稳适生、减次生”的原则;在品种结构上,分类指导,北部适度发展中熟、中晚熟,少量发展早熟,南部增加早、中、中晚熟,适度发展鲜加兼用品种。目前,全市苹果面积发展到万亩,其中以优系富士、滕牧号、美国号、皇家嗄拉、红王将等为主裁品种的优质苹果生产面积达到万亩,占苹果总面积的,改变了以鲜食为主,以晚熟为主,以富士,秦冠为主的结构趋同现象,早、中、晚熟比例由提高到。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在北部地区建成了万亩大枣、柿子等优质杂果基地。在南部地区建成了万亩梨、桃、黑荔、欧洲樱桃、葡萄、红提等时令鲜果基地。截止目前,全市水果面积万亩,其中苹果万亩,时令鲜果和杂果面积万亩,总产万吨,设施水果亩,全市水果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成为农民增收入的主要途径。以苹果为主,各类果业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果品科技含量。为了尽快实现果业生产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我们采取“政府推动、宣传鼓动、培训促动、科技拉动、示范带动”的办法,大力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两年来,全市累计举办果业培训班期,培训技术人员和果农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万份,建立各级“四项”技术示范园个,组建大改形技术服务队个,实施大改形万亩,推广强拉枝万亩,巧施肥万亩,果实套袋亿只,增加了果品科技含量,提高优果率。
发展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果品基地建设。为了推进绿色果品生产,进一步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高度重视果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推广“果、畜、沼、窑、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建设模式,目前全市果园建沼气池余口,果园生草万亩。全力推行统防统治,全市成立机防队个,果园统防统治面积达到万亩。每年集中开展两次大规模的果区农药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基本做到了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准卖、不准卖、不准用。旬邑、彬县、礼泉等个基地县万亩水果已被国家认证为绿色果品基地。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拉长果业产业链条
依托果业资源优势,引进培育果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果品资源优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以果汁加工为主的果业生产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已引进了陕西海升、陕西富安、深圳通达、杨凌鼎盛、北京汇源、恒兴果汁等九家果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万吨,消化鲜果万吨,加工果汁达万吨,出口万吨,创汇万美元。为了使来咸投资的龙头企业能够迅速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及时兑现招商引资承诺,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为落户咸阳的龙头企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通达果汁公司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投资亿元,分别在彬县、长武又新建了两个果汁加工厂,年果品加工量提高到万吨,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陕西恒兴公司果汁加工厂落户淳化后,去年春季,淳化县政府组织群众裁植了万亩澳州青苹加工专用果果树,兑现了合同条款,全县户果农与恒兴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双赢”。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苹果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涉及储藏、运输、包装等多个行业。近两年,我们把抓好苹果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拉大果业产业链条,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建设各类果库万多个,年发展包装企业家,发泡网企业家,果袋企业家,每年从事果品运输的车辆达万辆,年产值达到万元,带动农民增收元。礼泉县多渠道投入资金亿多元,在全县建成年产值亿元涉及发泡网、包装箱等系列果品包装材料企业多家,使礼泉一跃成为西部最大的果品包装材料生产基地。
三、狠抓市场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
果品销售体系日趋完善。全市有果品交易市场个,年交易量达万吨,交易额亿元。投资亿元建设的礼泉西北果品交易中心,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大外出宣传促销力度,在国内深圳、武汉、南京、满州里、上海、北京、厦门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个,有人常年驻点销售,年交易量达到万吨,交易额亿元,每年通过边境贸易出口果品万吨,创汇亿元,在国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
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果区的县、乡、村各级组建果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加化管理,规范运作,保证了各类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壮大。全市共组建果农协会个,会员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达个,年经销果品吨以上的大户个。淳化十里塬果农协会在苗木提供、病虫防治、果品销售、信息服务等
第四篇: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
中共绵阳市委
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
强市的决定
(201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六届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对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进行了部署,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建设与国家科技城相适应的西部文化强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培育魅力独特的绵阳文化,是绵阳国家科技城提升软实力、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绵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千年积淀,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世代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一
星城、亚洲最大风洞群等铸就国魂,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重要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实践中,铸就升华和大力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效凝聚了推进‚三个加快‛的强大精神力量;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英雄少年,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解放军、感恩社会系列活动,培育形成了绵阳特色的‚感恩奋进‛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纲要的稳步实施,推动了科技文化产业发展;‚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规划建设分散,投入力度不足;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不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要求等等。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充分运用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和灾区发展振兴的新平台,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注重社会效益为首要追求,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坚持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并重,坚持发展繁荣与加强管理并重,切实提升绵阳文化整体形象,努力实现绵阳文化新跨越,创造绵阳文化新辉煌。
到2020年,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人心,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大力弘扬,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体现绵阳本土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基本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
机制更加完善。努力将绵阳打造成为西部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改革创新先行区、优秀文化产品集中地和科技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将绵阳建设成为与国家科技城相适应的西部文化强市。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团结奋进、自强争先、创新实干、富民兴绵‛的绵阳精神深深扎根全市人民思想之中,构筑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强化党员群众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
(二)弘扬科学精神,建设科技文化。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升城市文化科技品位,营造绵阳科技城浓郁鲜明的
文化气息,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绵阳国家科技城的科教优势,加快实施以‚三新城‛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巩固绵阳优质教育品牌,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展示绵阳国家科技城魅力。大力发展科技文化特色旅游,加快提升以邓稼先故居、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红色旅游景区,着力打造跃进路〃1958等红色旅游街区,彰显特色工业文明,延续城市文脉、留住绵阳记忆。
(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建设感恩奋进文化。深入开展主题宣传、理论研究、文艺创作等活动,展现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丰碑,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快建设‚三基地一窗口‛,建好北川地震纪念馆,加强唐家山堰塞湖治理和老县城遗址保护,充分发挥北川抗震纪念园、新北川中学及巴拿恰步行街的文化教育功能,彰显北川新县城作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的深刻内涵。深入推进感恩教育,引导全市人民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学生感恩老师,子女感恩父母,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援建、感恩社会,建设具有绵阳特色感恩奋进文化,使之内化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觉。
(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大众文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的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建设的实惠。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灾后重建中全面提升的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完善社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博物馆,管好用好越王楼、科技馆。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民族的、大众的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加的各类文体活动,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鼓励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认真总结基层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为文化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和活力。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推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校园文化。大力倡导各领域各行业形成各具特色、富有凝聚力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土壤。
(六)持续开展四项文化特色工作,巩固文明城市创建
成果。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城乡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县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继续完善提升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中华经典诵读、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四项文化特色工作。进一步发挥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和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建设。持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文明浸润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健全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街道社区、乡镇志愿服务工作站,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创建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等活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七)深化绵阳精神内涵,塑造城市新形象。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不断丰富绵阳精神,使之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倡导开放、诚信、文明、和谐的城市理念,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英勇气概,开拓进取、实干兴绵的精神风貌,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生动展现绵阳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历史积淀、社会风气、时代精神、价值观念。
(八)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崇廉耻腐的社会环境。
培育和弘扬廉洁价值理念,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开展廉政文化‚八进‛活动,编撰廉政教育系列读本,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廉政文化示范点。重点规划、扶持一批廉政主题的创作项目,推出一批廉政文化艺术精品。开展‚廉政文化绵州行‛大型系列宣传活动,宣传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效,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廉洁、反对贪腐的浓厚氛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颂扬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生动展示全市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开拓创新的辉煌业绩。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益。发扬创新精神,提升原创能力,增强社会责任,创造有利于文化作品推陈出新的良好环境。以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为尺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积极探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市委、市政府继续实施优秀文艺人才、优秀文艺作品评选奖励制度,实施‚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优秀社科专家‛和‚‘德艺双馨’文艺家‛评选奖励制度,壮大沙汀文学艺术基金规模。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强化加快发展理论支撑。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切实加强市、县市区和高校、企业等的社科组织建设,加强社科基地、讲坛、读物、网站和学术年会建设,支持在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研究基地建设。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有效发挥社科评奖的导向功能和社科研究项目的载体作用,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理论研究,促进社科成果转化。加强对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论宣讲。认真贯彻《四川省科普工作条例》,在经费等方面支持社会科学普及。筹建绵阳市社科院,加强和充实社会科学研究力量。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建立健全市级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驻绵新闻媒体作用,支持市级主流媒体做大做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舆情分析研判,改进舆论监督。加强新闻策划
引导,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群众、深入现场,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杜绝虚假新闻。健全新闻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四)以“五个一工程”为引领,推出更多富有巴蜀风格、绵阳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为文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鼓励创作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性作品。组织实施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扶持重点舞台艺术作品、重点文学艺术作品和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建立重大选题招标机制、重点作品立体开发机制、文化产品营销传播体系,创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体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规划一批重大题材,推出一批富有巴蜀风格、绵阳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加紧收集整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资料,为文艺创作积淀资源、丰富素材。支持博物馆等文化单位重点收藏和推介本地优秀文艺作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五)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唱响网上文化主旋律。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宣传、网管、通信、公
安、教育、文化、广电、信息等多部门联动和市、县市区互动的工作格局。建立互联网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占领由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平台和新媒介,提高利用应对的新手段和新渠道。支持市级主流新闻网站发展,优化提升各部门门户网站,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力度。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官方微博建设,积极做好涉绵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和处置。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增强社会公众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理性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考核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编制《绵阳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12—2020)》,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评估制度,从编制经费、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全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管好用好在灾后重建中全面提升的公共文化设施。增加宣传
文化部门为城乡规划委成员单位,促进城乡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布局、科学配套。理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体制,国有公共文化设施由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统一规范管理,禁止挤占挪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施设备。提升各级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加强博物馆、地震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社科馆等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文化主题广场、主题雕塑建设,打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加快建设绵阳市老年(老干部)活动场所,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文化交流中心。加强社区、农村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精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多元投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二)推动现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大对市级主流媒体的支持力度,推进《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绵阳广播电视台和市级主流新闻网站优化经营模式、拓展传播领域、创新传播业态、延伸传播链条,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传媒。推进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地面覆盖,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政策宣传平台(应急播出平台)建设,积极开办‚公共政策服务平台(频道)‛。加快安全播出监测系统、安全播出灾备系统和广播电视监测台建设,完善监测网点的布局与业务功能。加快建设绵阳网络广播电视台,加快网络音视频节目的开发,建设综合性音视频门户网站。加强网络整合,继续探索符合绵阳市情的‚三网融合‛机制,加快内容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影视资源库等建设。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国防科技文化和‚感恩奋进‛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出版和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出台《绵阳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做好建设工程开工前的地下文物勘探和抢救发掘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实队伍力量,挖掘、保护、利用好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项目申遗,做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工作。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繁荣发展以北川羌族文化和平武白马藏族文化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四)促进文化均衡发展,实现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广播电视站、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的建设和管理,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
转换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数字影院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做好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继续开展文化艺术到基层、下农村、进社区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艺术进城,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剧院、文化展馆、文化广场要为农民免费提供展演场所,引导企业、社区、院校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涉农节目。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
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绵阳新的支柱产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编制《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2012—2020)》,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实施文化产业‚442‛工程,推进现代传媒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艺演出产业、艺术品展销产业‚四大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以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
化、文昌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羌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地震重建区为代表的重建文化产业带,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邓稼先故居为代表的‚两弹一星‛文化产业带‚四大文化产业带‛;打造文化创意基地、国防科技文化基地‚两大文化产业基地‛。筹建绵阳国家科技城出版社。发展壮大印刷包装、广告、演艺、娱乐、会展、出版、文体赛事、电影院线、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电子、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扶持发展文化中介机构,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健全完善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准确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引导扶持多种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文化发展格局。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国有企业整合,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参与文化企业的兴办与重组。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或兴办文化企业。大力引进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积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文化企业。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
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
(三)实施科技带动文化战略,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围绕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靠绵阳电子产业集群优势,发挥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优势,加快实施数字化文化特色工程,在‚三网融合‛试点中抢占先机。依托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等骨干高校文化优势,建立健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绵阳国家科技城特色、文化元素突出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
(四)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发展,扩大文化消费。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提升绵阳企业,特别是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文化含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强化景区景点的文化塑造,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建设,关注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
化消费需求,降低商业演出、电影放映、网络文化服务等行业的消费门槛。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一)进一步理顺机制,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充实文化市场巡查执法队伍,提升执法装备水平,维护合法经营。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制定关于我市文物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发展、市场管理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等转企改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政策,妥善安置人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运营方式,激发创造意识,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
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加大对转制后的文艺院团等国有文化单位扶持力度;支持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贯通城乡、辐射周边市州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全力打造重点文化产权交易场所和街区,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
(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助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保证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障主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维护、公益性文化活动及文化惠民工程的财政投入。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和协调,积极策划和包装文化项目,努力向上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发展资金。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中市、县市区专项配套资金的规定,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市、县市区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
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村文化建设。要从各级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文化事业。建立市级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主要用于优秀社科成果、文艺作品、新闻作品、群众文化活动的奖励,优秀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理论、社科、文艺研究项目的资助,优秀文化研究、创作成果的出版资助,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的维护、图书更新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文艺精品生产、重点高新文化项目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给予以奖代补、补助、贴息等。对转制后的国有文化单位提供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
(五)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绵阳文化影响力。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结合的运作机制,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等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表演、学术交流、举办会展、合作出版、互换广播电视节目、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做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储备工作。积极引进外资,发
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及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抓好具有绵阳特色的文化项目对外交流合作。
七、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市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实施文化名人发展战略,落实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天府英才‛工程,制定培养规划,建立健全评选奖励机制,造就一批群众喜爱、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领军人才和地方民族文化代表人物;造就一支既熟悉业务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家队伍,一支具有较强知名度的文化创作人才队伍,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力量。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扶持资助一批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多渠道引进吸纳紧缺文化人才。采取特殊办法,突破身份、级别、学历壁垒,加大对文艺、新闻等重点人才的招考引进。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职称评审、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
定职称、教育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驻绵高校的师资优势,共建文化培训基地、共同培养文化人才。
(二)理顺基层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全市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要配齐配好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宣传委员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专业文艺院团改革分流人员中选聘文化工作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探索建立县以下公共文化服务实行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分类指导和综合利用。重视民间文化人才的发展,注重发现、挖掘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文化队伍的培训、学习和交流。
(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工作者。引导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追求德艺双馨。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增加基层体验,增强群众感情。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健康、和谐奋进的文化发展氛围。
八、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从战略和全局出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及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主动权,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成效。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重要位置,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领导。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要安排一批重点文化惠民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纳入目标考核,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市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文化人才制度,经常听取意见,加强思想引导,主动协调服务,将文化人才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强化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优化文化领域领导班子结构。高度重视宣传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强、业务精、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要按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共同研究文化领域领导班子结构和运行情况,制定班子建设和干部选拔配备方案,优化班子结构。加强和壮大县市区新闻外宣、网管、社科、文联等队伍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文化理论学习、文化形势分析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党委宣传部门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责任,统筹文化投入,加强对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领域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创造性地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大文化发展考核奖惩力度。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组织、机构编制、国资、发改、人社、财政、税
务、规划、国土、教体、住建、城管、旅游等部门要研究制订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专项政策和措施,着力营造宽松、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建设与国家科技城相适应的西部文化强市目标催人奋进、责任重大。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旗帜、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绵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决定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决定
(2006年1月6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发〔2006〕2号)
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现就加快南宁市信用体系建设做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目标,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企业为支撑,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建立比较完善的适应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需要的覆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科学、公正、权威、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总体目标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三大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保障系统,打造信用南宁。“三大体系”即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即加快建立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机制,使之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健全保障系统”即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保障平台,通过组织、政策法规、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水平。“打造信用南宁”即通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南宁市的信用品牌,使之成为我市全方位开放,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三)原则一是政府推进,市场运作。按照“信用南宁”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同时发挥市场力量,通过市场运作,依法建立开放的征信体系,培育有序的信用市场。二是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要贯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周密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分阶段稳妥推进。三是应用先导,社会参与。要设定信用使用范围和标准,使守信行为成为一种获得利益和需求的必备条 件,从而引导全社会信用风尚的形成。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有机结合,推动信用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共同推进。
二、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要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信用程度。
(一)政府服务信用建设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各级公务员中树立起为民服务的从政观念,努力搞好各类政务工作;简化公共服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依法设定行政许可项目,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改革行政许可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期限,公开办事结果,加强效能建设,完善便民服务制度,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信用机制。
(二)政府决策信用建设一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二是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行政决策社会听证制度,对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当征询包括专家在内的社会公众意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做到承诺有度。三是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做到承诺兑现,取信于民,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四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部门行政工作规范;建立和完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定期清理的工作制度。
(三)政府执行信用建设一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
法体制。二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行告知制度。三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对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案。四要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对没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者,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五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
(四)政府监督信用建设一是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二是接受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三是加强对政府出台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四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五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探索在行政赔偿程序中引入听证、协商及和解制度。六是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七是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地严格执行有关的监督决定。八是强化社会监督,广开监督渠道。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和信访投诉制度。九是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及时纠正和处理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纠正行政性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正之风。十是强化政府信用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举债责任制和监督机制。
(五)政务信息公开信用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快政务信息网建设,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做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的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推动政府采购、行政审批、行政管理、政策宣传等全面信息化,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便捷、公平、高效、低成本的信息服务。
(六)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政府信用调查和报告制度,完善统一的政府信用管理档案。通过政府信用调查和报告制度建立起对政府信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从建立信用记录卡入手,建立相关系统联网的部门、个人信用信息库,形成部门、行业间的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跨系统信息共享。二是建立科学的政府信用评估体系。在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调查制度的同时,应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的政府信用评级体系。运用信用调查机构和服务对象提供的部门或个人信用资料,以个人办事能力和信用记录为核心,建立一套量化指标,以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定部门、个人信用等级。尽快制定与政府信用制度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信息的收集、提供、使用和管理,保证政府信用信息的客观、公正和正确。三是建立政府信用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建立健全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重点突出职业品德教育;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岗位技术培训;开展争做诚信公仆活动,促进机关作风的根本好转。
三、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信用南宁”建设的重点,也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建设推动各类企业建立健全资信调查和评估、债权保障、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等制度,加强内部信用管理,全面改善企业生产、流通、税务、信贷、财务、统计、劳动用工等环节的信用状况。督促企业加强财务信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自觉杜绝各种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积极推动企业抓紧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当前重点要推动企业产品质量信用建设,广泛开展争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活动,全面提高我市产品质量。各类企业要严格遵守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争创“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二)强化对企业的资信管理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建立健全信用中介机构依法依规进行评估、行业协会动态监督的办法,引导信用中介机构科学严谨地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各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审批、企业资质等级评定等工作中,应按照授权查阅企业信用信息的记录,作为依法管理的依据或者参考。银行、税务、工商、质监、建设、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在信贷、担保、工商注册、年检、税务、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优先或一定形式的奖励。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制假售假、有意不履行合同、恶意逃废债务、财务报表不真实、偷税等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面向社会公告,并通过行政及法律等手段进行惩罚。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信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形成有利于强化企业信用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指导,帮助其改进管理,提高市场信用度。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和市场信用缺失的深层次问题。
(四)促进社会中介机构信用的规范发展,加强信用监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快推进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保证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立性。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维护和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引导中介组织恪守职业道德,完善自律机制,维护社会中介秩序。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信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的中介活动,对蓄意、合谋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从严惩处。制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从业管理和信用记录制度建设,促进全市社会中介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五)构建企业联合征信系统依托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两大网络系统,通过该平台进一步整合工商、税务、质监、公安、金融、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由信用中介机构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最后形成企业信用报告,提供企业信用档案数据的交换和信息查询服务。同时,要建立联合征信制度。企业信用征信是收集整理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状况、失信记录及违法行为等情况的复杂工作,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协作。经贸、财政、金融、税务、工商、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外汇管理、海关等部门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为联合征信部门(市信用信息中心)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信用资料。
四、加强公民个人信用建设公民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基础,只有社会公众都树立了信用意识,全市信用水平才能提高。
(一)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系列宣传活动,强化诚实守信观念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在全社会全面进行信用道德教育,并从中小学抓起,培养信用意识。深入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道德培育和法律制约,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信用素质。
(二)制订公民诚实守信行为守则,规范公民行为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突出倡导诚实守信这个重点,立足现实,推陈出新,提出一套反映时代特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道德伦理规范,建立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准则,完善全民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机制。
(三)试行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营造信用社会氛围借鉴国内外的有效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包括数据采集、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个人信用联合征集制度,将银行、税务、保险、公安等有关部门掌握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并不断完善,健全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信息档案。在经营者、科技人员、公务员、教师等社会阶层,开展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规范操作程序,促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健康发展。加大对个人信用信息违法性失真的处罚力度,营造个人信用健康的良好环境。
五、完善社会信用管理机制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
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最终形成以政府、行业、中介机构为基础,实现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专业评估和信用公示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机制信用信息公开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首要环节。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主体,都要依法依规,以不同的形式公开在行政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在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市信用信息中心,由该中心具体运作,依托市政府网站,建立 “南宁现代信用网”,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储存,使工商部门采集的企业登记注册、重合同守信用情况,银行采集的可以公开的贷款偿还、风险记录、抵押或担保情况,质监部门采集的质量检验、行政处罚记录等部门采集的信用信息定期向市信用信息中心报送,并对所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使“南宁现代信用网”成为全市信息数据和信息权威机构。信用信息公开必须在依法保护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进行。
(二)建立信用产品供求机制按照“特许经营、市场运作、专业服务”的思路,建立规范的信用行业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独立、公正、高效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社会信用服务专业机构的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和面向国内外引入有资质的征信公司、大型评级公司、企事业信用服务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中介等。依法招标成立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征信实体或授权具有良好资质的信用专业机构,作为全市信用数据建设营运主体。要对社会信用信息服务中介行业进行科学管理,促进信用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信用行业要依法自主组建信用行业协会,逐步实现行业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培育信用产品市场。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客观地发布企业信用信息,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息,优先采购信用优秀企业的产品。有关领域要实施信用准入制,首先在银行同业市场、商品交易市场、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等方面建立信用准入制度,逐步扩大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由各类市场主体依照自身信用水平参与市场交易,规避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事业及相关人员自觉守信,诚信经营。从而形成、培育和扩大信用产品的需求,刺激信用产品的供给,促进信用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在物质、精神方面建立长效的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以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社会局面。要通过信用分类管理,严格监控有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偿失。凡有失信行为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公民,应将其列入警示系统,加以警示,并通过“南宁现代信用网”适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凡被纳入警示系统并予以警示的失信企业,行政执法机关要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建立被吊销执照企业的“死亡档案”,防止这些企业再次在社会上搞信用欺诈。对守法守信、诚信经营、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和公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守信企业和个人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或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利用信用信息,给守信者以更多的优惠。通过逐步规范社会信用行为,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理念。
(四)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信用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工作,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制定措施,监督到位。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实行信用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行政效能建设中统一考评。三是要加强对信用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督办,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主动,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五)建立宣传舆论机制加强现代信用观念教育,强化信用意识,是加快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在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有效措施和可靠保障。要结合全市的主题教育,利
用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在全市大张旗鼓地开展“信用南宁”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市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的中心工作。要将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把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诚信宣传活动加以整合,集中声势和力量,全面、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思想和意识,增强人们的信用理念,关心和支持我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重点加强对经济主体开展“诚信兴业”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树立、实践诚信理念。我市新闻媒体要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用道德资源,深入、持久地在全体公民和企业中进行道德思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大力宣传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系统
(一)组织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社会各层面和不同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在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下,加快构建全市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间信用监管、服务的协调事宜,制定信用制度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接受社会公众对相关部门、单位的投诉等。各县区、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抓紧落实。尤其是工商、税务、质监、物价、卫生、农业、商务、食品药品、交通、房产、建设、银行、海关、公安、司法等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搞好协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切实抓好本县区、本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服务和配合全市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开展。
(二)政策法律保障要围绕规范信用秩序,尽快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企业征信、个人征信的统一标准和方法;规定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范围以及涉及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处理;社会信用信息资料的分析、整理、披露和使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承担;提供信用失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制定信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市场准入、信用征集、信用记录与移交、信用等级评定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建立健全“信用南宁”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三)资金和人才保障为保证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区、本部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方案,出台相应政策认真组织落实。同时,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为该项工作正常推进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确需由政府承担的支出,应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并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投入到位。要大力培养信用体系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信用体系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好培训工作。要合理地使用好专门人才。
(四)技术保障加强信用信息的安全防护和保障,严格依法进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相关信用产品,确保公民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确保政府政务机密、企业商务机密及其他相关信用信息不被随意泄露。
1.整合行政资源,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改变部门、行业和区域对数据的封锁与分割状况,把分散在政府、行业等各方面的企事业和个人信用数据资料进行归集整合,实现全市信用信息的交换与互通,提高信用信息的利用水平。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分类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市市场主体特点的评估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培养信用中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2.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各方面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载体,要实行分类管理,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规范的信息使用制度,有的要免费向社会提供,有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
3.从技术运用各环节确保系统安全。对涉及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查询公示的信用公共网络平台,要实行安全的身份认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确保数据传输和信息运用的安全;在信
用公共网络平台与政府职能部门或信用中介机构的信用专门网络平台之间,实现物理隔离,各自独立运转,确保系统安全。采用专门的设备进行两网之间的沟通联络,定期交换数据和发布信息。
4.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充分发挥信用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化体系,对数据库结构和标准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标准,以及数据库技术支持软件等实现通用或相互兼容,保证部门、地区、企事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促进资源交换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