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青少年孝道的重建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弘扬孝道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不可忽视的。同样的,这对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村青少年孝道观念缺失受到高度关注,尤其受到社会批判的90后,但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其孝道观念的重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石,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农村青少年孝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来重建良好的道德,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新农村;青少年;孝道;重建;
前言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农村青少年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伴随着一些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外出打工以来,开始出现孤巢老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与此同时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样的也应该引起青少年的反思。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加强农村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通过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来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关于孝道的论述
(一)什么是孝道
就我个人理解的孝道而言,孝道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就是说古代流传下来一些积极地或是优秀的有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爱护孝道等方面的道德伦理上的一切传统文化。孝道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独特地孝道文化传统。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方面一些优秀的孝道文化开始被冲洗,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这里指的是一些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文化也开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面对此,我们必须以尖锐敏感的视觉来分辨真假孝道文化。对好的要保留并大加宣扬,对腐朽落后的要予以改造或剔除。
(二)孝道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1、孝道建设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良好的孝道文化,有利于农村社会风气的和谐,从而保障新农村各项事业的顺利建设。
2、就青少年而言,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将尽孝立于实际。一直以来,社会就把孝敬父母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行的一个重要标准。
3、就家庭而言,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家和万事兴。青少年假若注重孝道,能够清楚准确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做出不伤害父母亲人的事情,这对于维持一个家庭的和睦是至关重要的。就社会而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正处于思想不成熟、不稳定时期,加强传统孝道教育,使其重塑孝道,尊敬父母,赡养父母,有礼貌对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青少年小则是家庭的一部分,大则是社会中的一员。因此,部分如若是好的,那么,整个社会的秩序也不会差到哪去。
二、当前青少年孝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进步,但不乏有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就好比近年来受到社会关注的农村养老问题。有些成年人欺负,凌辱,更有甚者打骂父母。这将父母至于何种地位啊。不懂得“言传身教”,让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渐渐习得呢?青少年孝道存在的为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意识和行为。意识影响着行为,因此意识上的不重视也会导致行为上的不重视。
(一)青少年孝道意识缺失
1冷漠,不感恩。
父母是养育培育我们的人,是为我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同样的也是我们应该用一生来好好报答的人。但是,在农村青少年群体之中,这种孝心已经很少见了。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青少年大多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加之平时与父母交流甚少,更不会理解父母的艰辛,进而就会无视父母的恩情。说得难听一点,就说是养了一个白羊狼。
2自以为是,叛逆心理严重。
伴随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国家政策如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也在增加,独生子女不亚于古代社会的“小皇帝”、“小公主”,万千成爱与一身,形成“唯我独尊”的意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主动关心他人,理解体谅他人。别
说对父母、家庭、社会不负责任,首先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只是一味的强调个性,强调自我,不懂得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履行自己的责任尽孝道。
3、不正视自我。
他们虽然强调自我,大不等于能够重视自我,确切的说是不懂得如何正视自我。遇到一点小事就承受不了,已死了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
(二)青少年孝道行为缺失轻视父母,看不起父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种种现象却表明,青少年的孝道意识有所缺失。在对父母的态度问题上,常常表现出不耐烦、不尊重。更有甚者看不起父母,认为朴实无华或者说没文化的父母会他们丢脸面。面对父母的付出,他们选择了无视,无视父母的关心,厌烦父母的唠叨。以前听到一个案例说:一孩子给父母打电话,说“爸,我没钱了,给我钱”,而后就挂断了电话。没有一字半句的寒暄与问候。对待父母,是如此的无情,还不如一个陌生人。逆反心理下的顶撞父母
俗话说的好“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所所做的事情我们不敢保证说是全对,但他们想让我们少走弯路,过上好的生活的心意是完全正确的。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成了一个家庭的中心,一家人所做的一切事情无不是为了孩子。加之现在一些观念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让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时常有叛逆情绪,不服父母的管教,当自己与父母意见不合的时候,还会与父母发生争执,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和父母一起看《生活帮》看多了,这样的不孝之举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啊。不赡养父母,到断绝父子关系。
生活条件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在改善,但是父母的生活条件并非同步。他们只是一味的向父母索取,却不了解父母承受的生活压力,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别说什么赡养父母,连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都不能够保障,亦或是有钱也只是自己消费。小时候是父母省吃俭用给儿子,长大了还是,省吃俭用给孩子。说是潜移默化,孩子怎么就没有从父母的身上学到点有用的呢?看来是父母把孩子给惯坏了。“啃老族”一代的兴起。
社会上有这么一群青少年,他们很小就辍学在家,既不是以为自身条件受限,也不是因为父母没钱供养上学。他们就是新兴起的一代“啃老族”。在这里面,有官二代,也有富二代,也有农村的孩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上街头找点茬,去歌厅网吧挥霍青春。自以为
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财富,孰不知自力更生才是最大的财富。
(三)思想与行动的错位
俗话说“说是一回事,做有事一回事”。在对待父母,尽孝道这一问题上,很多的青少年是说的多做的少。表面上嗯嗯嗯,是是是。但在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他们就显得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了。当然了,也不乏会有一些默默为父母付出,真心实意关心父母的一批良好青年。
三、农村青少年孝道观念与行为缺失的原因
农村孝道观念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事实,这将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发展,并且更大范围地影响着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孝道观念逐渐淡化,青少年孝道缺失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影响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大与此同时的一些腐朽的观念如“一切向钱看”、“见钱眼开”等思想也逐渐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对人们的三观产生影响。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人们选择能减免就减免,能省则省。经济利益逐渐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不舍的出钱来孝敬父母,更不舍的花点心意来安慰一下年迈的父母。把金钱看做最重大的事情,孰不知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难道只是生前的物质享受吗,不空虚吗?2 父母地位的下降
在幼时,父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青少年或多或少还会听从父母的命令,不看僧面看钱面嘛。但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不再掌握经济大权,而是屈居人下,受孩子的救济。有孝心的会好好的赡养父母,可那些素质不高,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尤其在农村,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心了。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和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的塑造。以前的“养儿防老”观念受到严重的打击。面对此,除了接受,父母又能说什么呢?学校教学体系的纰漏
一方面,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过多的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不是注重品德的好坏。成绩成了判断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过多注重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思想上的洗礼。可以说做事的比重比做人的比重要高些。面对学校的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学生也不可能有过高的素质。社会对孝道的宣传力度不够及惩罚力度不够。
虽然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宣传工具诸如网络、电视、报刊等在传播速度和信息的传播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深处农村的青少年好像并没有完全都受此普惠。相比城市而言,农村有些落后。渠道少,再加上宣传力度较低,因此导致青少年在认识上的不足,进而不能够很好地利于实践。另一方面,我国的关于养老方面的法律不是很健全,虽规定养老爱幼,但并没有对不尊老爱幼的事件作出相应的惩罚,或者说惩罚的力度不够,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受虐待的父母要不忍受,要不去敬老院,而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主观因素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颓废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一味的追逐大流,盲目从众,赶时髦,搞特例,诸如出现什么犀利哥,猥琐哥什么的,一味的追求创新,倒过来就不是创新了。相反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抛弃。不可否认,一些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可能已经落后了,但绝大多数的精髓也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因此,重拾优秀的孝道文化,是青少年的必修课程。规范行为,从自己做起。不愿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几乎所有的孝道观念都是在学校课程上学到的,或者是在父母,亲人的唠叨声中获得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现在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唯我独大,不可能完全接受别人的说教,因此,对这些教育不可能完全认可。相反地可能引起逆反心理,不服从管教。在学校里无视老师,在社会上无视老板,在家庭中,无视长辈。心智不成熟
由于年轻,他们思想上常常表现出不成熟和不稳定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空怀一颗好奇心,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而容易失去自我,迷失方向感。
四 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
从出现的原因可以看出,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响相应的解决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原因,我提出一下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客观方面宣传主文化,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下,孝道观念也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被淡化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对孝道文化进行改进和创新。对过时的落后的予以改再造可剔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不牧师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最早,在深远的老师。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从自身做起,做出好榜样。学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两方面加强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用优秀的的孝道文化感染每一个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用于实践,开展各式各样额实践活动,如知识竞答,孝心儿女评比等等。在说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感悟。社会方面,加强宣传,将强惩罚力度。
一方面,社会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手机等途径宣传传统孝道观念,普及孝道知识。宣传真善美,对关心和敬爱老年人进行一定奖励。另一方面,健全法律,为受压迫的老人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同样的,对不尊老爱幼的人进行惩罚,必要的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做到人人遵法,人人畏法。
(二)主观方面
要有自觉意识,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做到知孝知耻,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要有感恩的精神,“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父母天大的恩情呢。最重要的是说做一致。光说不练假把式,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结语
在目前“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之下,人们开始反思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显然,这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这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看着孤巢老人的增多,看着不孝儿女的出现,过多的人开始麻木,说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可避免,其实不然,这只能说明人们道德的沦陷。由此可知,加强孝道建设显得尤为的重要。重塑孝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新农村建设是有为的重要。同样的,从大的一方面的来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道路不能重建轻管
新农村建设中的道路不能重建轻管
黄国春
乡村公路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乡村公路是农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但据临武政协今年组织的“三问”(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民情大调研情况表明,由于乡村公路建成后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等原因,导致不少新修的乡、村公路无人养护、无人管理,损坏严重,产生新的“行路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村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乡村道路养护;受“一事一议”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村民自筹资金难度加大,导致养护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宽,经费不足。
二是无专门养护人员进行管养。由于没有专门的乡村公路养护队伍,对公路管理和养护意识缺乏,出现管理脱节、养护滞后,而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机具也是一片空白,奖惩制度不完善,更不可能胜任沥青、混凝土、红砖、水泥、油路的养护。
三是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公路面积广、质量低,普遍存在着通而不畅或处于晴通雨阻状态,有的地段、路基垮塌,车辆无法通行,还有个别路段因毁坏又种上了庄稼,还有沿线农民因缺乏公路法制意识,阻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基层呼吁:
一、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将农民摆到乡村公路建、养、管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实行民路民建、民养、民管、民享;以村为单位设置专职的交通协管员,负责辖区内乡村公路规划和建、养、管工作。
二、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由县(市、区)财政从预算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的养护专项资金划拨到乡镇和村,统筹使用,也可以考虑打捆使用“三农”政策资金的办法来解决资金来源,提高以奖代补资金标准,减轻乡村负债压力。按公开、透明、有偿、足额的原则,对乡村公路进行养护,确保修好的路养好,建成的路好用。
三、组建队伍确保畅通。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建议各乡镇街安排4-6名人员,由县(市、区)交通局组织一周左右的系统培训和现场实训,稳定专业从事农村公路建设工作队伍。提高养护工的养护作业操作技能,提高养护质量,对养护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处理公路各类病害的技术技能,逐步提高乡村公路的抗灾能力。
四、加强公路管护力度,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管护巡查力度,督促护栏、标示牌等安保设施安装、建设并保持完善,提高公路安全系数;适时开通农村公交,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切实解决农民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财政要提高对已硬(油)化的农村公路养护补助标准,使之全部纳入《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暂行办法》实施养护。各乡、村、社要落实好公路养护措施,切实保证通行。
五、建立考评机制形成养护合力。结合实际逐步建立一整套乡村公路养护考核机制,做到养护效果与养护经费挂钩,与安排下建设项目挂钩,奖惩分明,树立公路养护标杆和旗帜,形成激励机制。
作者系临武县政协常委
第三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四篇:浅谈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正式版
浅谈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可以说我们改变了许多,发展了许多,社会日益飞速的进步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重中之重的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孝道。于是,各种不良的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并向青少年蔓延,在社会已经步入老龄化的阶段,孝道文化的正确推动对社会的有力建设对民族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一、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缺失
下面先举一个令人心寒的报道,《成都商报》以《3岁男童机场撒野两记耳光扇长辈》为题报道了在泰国曼谷机场上演的惊人一幕:在一架飞往北京的航班登机前,中国旅游团中一名约3岁半的男童在候机厅踢足球遭工作人员制止后,竟拿陪其玩耍的长辈出气,扇了长辈两耳光。但令记者1惊讶的是,整个事件现场,不仅没有一名乘客上前制止,甚至连男孩的母亲都不闻不问,而那名被打的成年男子接下来也没有教育男孩。记者后来了解到,这名男孩属于一个从北京来的旅游团。据团员称,被打的男子是男孩家的邻居。当记者询问团员为何不制止团内的小孩踢球时,许多中国游客发出了冷笑,一些人说:“导游都没管,我们管他干嘛?”还有的人说:“踢球怎么了?又没犯法”。甚至有的中国游客扬言:“咱中国人可不能让别人欺负!”该报最后指出,“耳光事件”影响恶劣,已经使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打折扣。
孝道的缺失同样也反映在一些调查数据之中,2005年10月至1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个人出资10万元,率7人普查组自费普查全国农村中青年孝道现状。调查组拟定了老有所养现状调查问卷,涉及10大项55小项。通过对10401人的调查,统计表显示:孝18%,一般52%,不孝30%。被调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养者78%,儿女供养22%。调查组总结“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房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没精神,眼神茫然空洞,脑筋迟钝,面无表情。家里清风冷灶。有电不使,有电视不开,不烧煤„„”这些得不到物质赡养的老人,更难得到精神赡养。对不孝子女,调查组调查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预状况,结论是监管不力。干部们直言不便插手的苦衷“清官难断家务事”。不便插手导致不孝恶行膨胀。如果说村官不便插手,那么乡风文明也可成遏制恶行法器。如口诛笔伐、黑板报、标语等,然而调查组没听见没看见。反而,一些村民对不孝见怪不怪,不笑话不谴责。行政束缚的失效,小气候的放任,以致不肖子孙在不孝路上越走越远。
上述为农村中青年孝道状况,但是同样严重的问题也出现在了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少年身上:
按照常规,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也相应提高,经济条件也相对要好,对孝道的认识和尽孝的能力也应相对提高,翟玉和调查组也听到不少子女这样承诺:“我现在没能力,等我有能力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这也是1文化论文:浅析当代青少年孝道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一般人对青年人的普遍认识,即受教育多的青年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对父母的反馈也相应要多,但四川团员青年大调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在调查青年理财观时显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青年手中多余的钱,用于孝敬父母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少,初中以下有27.14%的人会用于孝敬父母,这个数据是初中有26.45%,中专、高中、职高有25.68%,大专、高职有20.37%,本科有20.00%,硕士及以上仅有17.86%。这组数据的确令人震惊,值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父母含辛茹苦、社会动用了大量资源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在孝敬父母上有如此大的反差?在调查青年幸福观时显示:在10种选项中选择建立美满和谐家庭的青年高居榜首占34.50%,远远超过位列选项第二的为社会做贡献(16.37%)和第三的事业成功(15.28%)。从文化程度来看,又是硕士及以上人群远远高于其他人群,硕士及以上选择建立美满和谐家庭的高达50%,比初中以下高出22.86,比本科高出19.77%。这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人越在意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对父母的反馈如何就不难判断。
缺失的方向为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严重错失:当代青年或多或少还是了解传统孝道,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知道应当尽孝,据四川团员青年大调查显示,在问到当代青年有了多余钱的用途时,有23.95%的青年选择了会用于孝敬父母,高居该问题7个选项之首。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所作的《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显示:听说过孝道这个词的人占调查总数的96.78%,说明孝道的知晓度还是比较高;在对孝的理解的首要选择中,孝就是善于奉养父母的选项,占第一位,达71.63%,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把物质上对父母的奉养,看成是最重要的孝行。以上数据说明,当代青年不是不懂得孝敬父母。但在实际生活中,大众耳闻目睹的青少年却是另一种形象,父母在“爱幼”上可以说是做得周到细致,但很少听说青年人如何在经济上、在精神上关心孝敬父母,孝道仅仅停留在青年口头上。求学期间自然是父母供养,成家。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严重弱化以及概念上的扭曲化在所找的资料和数据中可以显而易见。
二、孝道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对孝道的论述就相当丰富,孝被看作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有所谓“百善孝为先”之说。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孝道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在《礼记》、《三字经》、《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古籍中也为子孙后代的孝道作了种种规范。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孝道文化仍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其
一、老龄化社会需要孝道。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年2月在京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报告说,“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2不可逆转的2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探讨及其反思
http:///haohanwang/ReadNews.asp?NewsID=183
5老龄社会”,头20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的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到“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倡导孝道文化也就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二,家庭结构的现状需要孝道。家庭和谐,社会才能稳定。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但同样需要孝道。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幼”的问题不大,甚至有的爱过了头,成了溺爱。而养育过程往往忽视对孝道文化的灌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人冷漠的性格,孝敬意识相对较差。特别是有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产,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在乡村,虽然父母不只一个子女,但按照乡村的习惯,女大出嫁,男大分家,父母无经济来源,养老仍然是个问题,多子女更出现了“踢皮球”现象,有的虽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赡养,但没有注意精神慰藉。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3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多是孝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就要弘扬孝道。
三、在青少年中进行孝道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弘扬孝文化,广大青少年是关键。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使之养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习惯。因为孝敬父母是对一个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因此,孝文化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有尊老敬老的观念,这对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会要树立典型,抓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一个孝道教育的浓厚氛围。典型带动,对于转移社会风气、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孝道,应该大力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政府应该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地予以表彰,社会应该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社区、村庄也应积极开展慈父孝子的评比活动。同时运用广播、电视等一切宣传阵地,大力介绍孝道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大力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宣扬赞美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孝道。第二,把孝道文化建设融于家长教育之中。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3孙会迎:浅论当代青少年的孝道文化教育http://.cn/c/2007-04-03/072611554686s.shtml
第五篇:新农村歌谣(孝道)
文章标题:新农村歌谣(孝道)
孝道
父母养儿女恩情重如山
人老年纪大千万不能嫌
衣被勤洗换饭菜要煮烂
生病请医生侍奉在床前
入冬添棉被老人怕天寒
入夏蚊子咬挂帐睡得安
看戏看电影接送勤扶搀
凡事想得细给
点零花钱
老人心中乐益寿又延年
讲美德 知孝敬 孝父母 敬师朋
父为上 母为圣 为儿女 苦一生
多体谅 不任性 尽孝道 保品行
时时记 养育情 图报答 成良栋
《新农村歌谣(孝道)》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农村歌谣(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