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时间:2019-05-13 18:3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第一篇: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中小学布局问题与调整对策初探

——基于河南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现状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常春燕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这项政策在实施中遇到不少的问题。本文尝试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布局调整;问题;对策

近年来,由于农村实行计划生育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逐渐转变,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可以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农民工子女选择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就学。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带来了学生家长择校的无成本化。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们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反思。本文主要基于河南地区中小学布局的现况,就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对策提出一点看法。

一、当前河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校规模过大或过小,规模不经济,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王善迈老师在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中谈到: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设备的适度规模、以及学生的适度规模1。事实上,河南某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规模明显不合理。拿河南省某县为例,由于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产生严重的择校现象。县城的一个示范小学在校生有一千多人,而村里的某个小学由于收不到学生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虽然我们无法界定学校适度规模的在校生人数范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学校的规模是不合理的。所谓学校规模经济是指同比例增加对某所学校的投入,其教育边际收益(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始终大于边际成本(生均成本等)的经济现象。因此,学校规模经济也是一个范围。上述两个学校明显不在规模经济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边际收益明显低于边际成本。

(2)部分地区适龄儿童上学距离太远。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这样两个渠道:财政拨款、社会集资。社会集资渠道很多,如用于教育的税收:教育费附加、社会集资、捐资、校产收入、个人的投资等,但是数量却很小。农村义务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和农村教育费附1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加。税费改革取消了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县乡财政危机凸现,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运转出现危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教育资源匮乏,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分布不合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上学距离远的问题。而且,义务教育的儿童年龄都较小,上学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对农村上学距离的调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部分农村地区上学距离比较远。

关于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距离统计结果表(单位:公里)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来,农村中小学上学距离平均是4.8公里左右。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几乎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体力等各方面都不适合这样的远距离上学。针对这样的情况,有的是家长送孩子上学,有的是学校统一接送等。但这些解决方法都不是长久之计,还存在某些隐患。

(3)部分地区学校网点过于集中。一些经济相对好点的部分地区存在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现象。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前,中小学教育都是收费的,而且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收费的标准,私立学校尤其如此。受利益的驱动,当地居民建立了很多私立学校。拿河南省某乡为例,平均1.5—2个自然村就有一个小学。近年来由于农村出生率的降低,以及很多适龄儿童随打工父母在外就读,学校生均人数明显降低,更加突显了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在笔者曾就读的一所小学,由于生源的逐年下降,现在每班的学生人数只有十个左右。原本合适的学校布局,在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学校布局显得过于集中。

(4)对优质资源追求造成了教育成本增加,加剧了农民的负担。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河南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相对于城市地区很低,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农村家长又迫切地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和人生,为此很多适龄儿童都通过择校来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普遍存在的择校情况是儿童被父母送进县城市区的私立学校读书,公立学校由于实施就近入学原则而无法大量接纳外来儿童。而私立学校会收取学生住宿费、伙食费和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负担。据实地调查,河南省某县城的私立小学每学期所交费用在1000--1500元左右。这笔费用对收入很少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小数字。

2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学,2008.(5)寄宿制中小学问题很多。首先,寄宿制学校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费用。寄宿制学生较之非寄宿制学生增加了伙食费、住宿费、来往学校的交通费等。可能这些费用本身不算太多,可是对于收入很低的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此外,学生住宿的话就不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也增加了负担。其次,很多寄宿制的中小学管理很不规范。比如:有些学校的伙食很差,营养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有的学校伙食外包,价格较高;有些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差,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房间里,很不宜孩子的成长;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洗澡、医务室这些相关设施。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1)学校合并,并重新布局。这种对策又分为增加式和减少式两种。

所谓增加式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并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重新建立的学校多于原来学校网点数。增加式合并适合农村偏远地区、山区丘陵农村地区以及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增加式合并有利于学校网点的合理分布,有利于儿童适度距离就学,也有利于学校规模的优化。增加式合并的缺点是可能引起原来学校的不满和抵制。

所谓减少式合并是指在学龄人口普遍减、班额不足的情况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并对教育网点进行重新布局,重新建立的学校少于原有学校网点数。这种模式适合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原学校规模较小、校舍陈旧的地方,以及平原地区以及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减少式合并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经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这种合并模式会相对增加儿童的就学距离,合并后形成的新学校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过渡期。

(2)学校网点不变,实施学校兼并。兼并式就是由一所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都比较高的学校兼并另外一所或几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将校产师资集中,学校规模扩大,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方式又分为分散式兼并和直接性兼并。

所谓分散式兼并是指兼并后所有年级分散在几个校区。比如两所小学兼并在一起后,1--3年级在一个校区,4--6年级在一个校区。分散式兼并适合在学校相距较近,校舍相对都比较好,且校舍不便改作其它用途的地方采用。该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于化解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村际矛盾。例如河南省,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相对集中,即使生源下降,学校的绝对学生数量仍然较多,再加上地处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近,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就可以将两所或几所距离比较近的学校几个年级的学生,如1--3年级,全部集中起来放在甲学校,另外几个年级的学生,如4--6年级,全部放在乙学校,实现生源的相对集中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同时也化解了村际之间的矛盾。这种布局调整方式也会改变学生的上学距离。

所谓直接性兼并是指学校兼并后建立分校区,各个校区都设有全部年级,也既是设立不同的教学点。这种方式既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及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矛盾相对突出的地方尤为适合采用这种模式。但这种方式不利于统一管理,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兼并式由于是一所优势学校兼并另一所或几所相对弱势的学校,因而不论是分散式兼并还是直接性兼并都有利于提高区域内的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凡是村与村之间相距比较近、学校办学条件差别较大情况下的学校撤并都适宜采用。

(3)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目前来看,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不足和管理力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布局调整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另外,对一些私立的寄宿制学校政府部分也应该加强管理,不能因为学校是私立的而听之任之,应该督促其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

(4)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有多钟方式:

①出售关闭的学校,所获资金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比如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添加硬件设施、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学校的后勤系统等,进而达到改善办学条件的目的。

②利用社会教师资源(比如寒暑假回家的大学生)建立农村地区社区大学,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提升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③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民工输出成了河南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政策,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外出就业。河南现在正在进行阳关培训工程,政府可利用闲置的中小学由政府出资举办农民工教育课程,依托当地各类技工学校,突出重点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安置为目标,重点培训医药、汽车维修、电焊、车工、钳工等各类工种,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④依托当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由当地政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课程,帮助33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02).农民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当地农民科学种田,发展副业,增加农民收入。

⑤建立农村特色工艺品生产基地,发动当地农民利用当地资源生产有特色的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⑥建立比较标准化的幼儿园。将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调整闲置出来的校舍充分、合理利用,通过变换资产、改建扩建、翻新改造等形式用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努力改善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好园的问题。以往,农村很少有正规的幼儿园,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规模较小,很多教师并非正规的幼师,很难进行良好的幼儿教育。而且这些学校的管理很不科学,幼儿又对外界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有很多的安全隐患。通过对闲置学校的适当改造,可以在农村建立较好的规范的幼儿园。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认识到当地的学校布局问题,并根据布局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方式,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当地义务教育的大发展。参考文献:

[1] 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02).[2] 徐吉志.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08).[3] 蒋夫尔.西部地区学校布局调整该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02-12-10.[4] 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07),[5] 郭清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8(07).[6] 张忠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工作重点[J].教学与管理,2005(09).[7] 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8] 罗兆夫.对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的宏观思考[J].河南教育,2001(09).[9] 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学,2008.[10] 周芬芬.效率与公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第二篇:义务教育论文:怀宁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义务教育论文:怀宁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中文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本文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基础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均衡理论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怀宁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历史、经济发展,教育政策等原因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影响了怀宁基础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发展的不均衡。怀宁县政府及教育局在十一五期间制定了如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校与校结对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非均衡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教育均衡仍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本文在研究分析怀宁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结合怀宁县社会、经济、教育发展实际,着眼长远,提出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政策建议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道路任重道远。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教育制度,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以提高县域教育整体质量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英文摘要】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 development is

issue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 development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justice, is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 development in the scope of the county is national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This paper with basic education of huaining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It study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of huaining county though building indexical system of educational equality.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is not balanced because of history,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policy and so on.Basic education of huaining county i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quantity and quality.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huaining county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bureau formulated a serires of policy measure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Non-equilibrium phenomenon of basic education is relax.but it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This paper analysis status and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huaining county.Based on new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nd combined development of huaining county’s soci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 practical, it purpose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and promo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and a system engineering.the road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s long.we should work hard to make it perfect.【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资源 教育均衡

【英文关键词】Compulsory educationEducation

resourcesEducational equality

【目录】怀宁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4-5Abstract

514-19导言6-14摘要

一、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理论阐释

14-1

515-17(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内涵及基本观点(三)义务教育均衡配置的指标体系17-19

二、(一)怀怀宁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9-

31宁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19

调查19-20

20-31

31-3

533-35

35-41(二)怀宁县义务教育发展实证(三)怀宁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三、怀宁县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原因分析(一)教育层面31-33(二)非教育层面

四、怀宁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比较35-36

36-41结语(二)针对怀宁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41-42参考文献42-44致谢44-4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5

第三篇:中国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调查

填报《中国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调查》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难点在于教育质量的均衡,而教育质量的均衡根本症结在于教师队伍质量的均衡。为了促进县域内校际间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均衡,各级政府制定了教师流动政策。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县域内校际间分学科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情况,教师流动的数量、方向及原因,国家和地方县域内教师流动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问题,为我国县域内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借鉴。因此,请各校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填报,并且由填报人负责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二、调查对象

小学和初中学校校长

小学和初中教师(不含完全中学中的的高中教师)

三、调查范围

学校样本:试点区所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校都要认真负责填写调查表和校长问卷。

教师抽样:

每所学校08年秋季开学以来曾经或者现任交流、支教的教师群体全部参加教师问卷调查。没有参加过支教或轮岗交流的全体教师中抽取6人参加教师问卷调查,抽样应考虑年龄(老中青)和学科(主副科)因素。

由于每所学校有交流经历的教师数不固定,教师规模也不固定,每所学校的教师样本数不是固定的。

四、调查内容

重点在于县域内教师分学科配置均衡情况、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现状、面临的困难,在当地实施教师流动政策所需的条件。

学校层面:主要关注教师分学科配置情况、教师流动现状和问题。学校基本情况,教师聘任制度,教师队伍近两年的变化,教师流动现状(方向、数量以及流动教师的特点),教师流动原因;对教师流动的建议。

教师层面:主要关注流动教师的发展和个人困难。教师个体的流动意愿,流动前后待遇差异,获得的权益和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对流动政策的看法和建议,流动原因。流动教师包括四个群体,从城市流向农村,城市间流动,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间流动。

五、调查工具

六、数据填报要求

1、区县调查表的时间点为2010年年末。

2、教师流动调查表时间跨度为2008年秋季学期至2011年调查时间点。

3、办学条件调查表的时间点为2010年秋季开学。

4、有关经费的调查数据为2010年财政。

5、同一教师在调查时间段内的流入和流出应在《教师增加》和《教师减少》中均有体现。

6、完全小学的有关数据应包含所附属的教学点和不完全小学。

7、一贯制学校的小学和初中进入填报系统后应作为小学和初中两所学校填报数据并回答问卷。

七、数据收集方式

1.区县教育局调查表、学校调查表、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均采用网络直报系统直接提交数据,请各校负责人认真落实。

2.中文实名登录“全国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网”

3.中心将于5月25日开通数据直报系统。所有学校通过学校用户名、密码登录直报系统,填

报数据(包括调查表和问卷);所有学校的数据填报务必于6月15日前完成上报。

4.各项目区县请于7月1日前完成数据审核与修改工作。

第四篇:关于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配置

关于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配置

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六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和谐淮北建设的决定〉〉(淮发[2006]15号)和市教育局党委〈〈关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淮北教育的实施意见〉〉(教党委[2006]49号)精神,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尽可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为依据,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淮北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实现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促进淮北教育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探索创新,依法办事的原则。

(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用的原则。

(三)、规范程序、阳光操作,公开公正的原则。

(四)、发展优先、稳步推进,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实施办法

实行区域内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在逐步实现各校师资配置均衡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区域内教师质量。以淮北市相山主城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试点,实施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市逐步推开。

(一)、相山主城区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实施办法 自2007年秋季起,淮北市相山主城区内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起始年级将任课教师分学科重组编排,分配到各个学校任教,保留原编制、关系不变,接受任教学校行政管理,随任教学校享受工作待遇。

1、交流的学校:淮北市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主要包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市第二中学、市第五中学(初中部)、黎苑学校(原市十二中初中部)、市西园初级中学、市海宫学校、市梅苑学校、市实验小学、市第三实验小学、市黎苑小学、市濉溪路小学。相山区所属学校:市第四中学(初中部)、淮海路小学、市第二实验小学、古城路小学、惠黎路小学、长山南路小学、翠峰路小学、人民路小学、董庄小学、朝阳小学。

2、交流的教师:男50周岁(1957年9月1日后出生)、女45周岁(1962年9月1日后出生)以下、从事教学工作3年以上、在编在岗的中小学专任教师,都要分批进行异校交流。

3、交流的干部: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每届任期3年,任满两届必须异校或异职交流。按干部管理权限,教育主管部门从在岗的学校干部中选派干部进行挂职交流。

4、交流的时间:区域内同类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时限原则上为3年,3年后回原学校工作。小学分为两个阶段,一至三年级为一阶段,四至六年级为一阶段;初中七到九年级为一阶段。

(二)非试点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实施意见

相山区上述学校以外的非试点学校、濉溪县、杜集区、烈山区的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同步实施。各区、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它教师交流形式并组织实施。可供参考的主要交流模式有:

1、指导性交流。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实际制定交流计划,将交流指标落实到具体学校,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分片几校联动交流或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对口交流等。

2、校际间协作交流。区、县内优质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可自愿实行校际间对口交流,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双方交流的意向、人员、内容和有关项目,经本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进行协作交流。

3、个人主动性交流。凡符合交流条件的城乡在职教师,均可自愿提出到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交流的申请,经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进行交流。

4、城市与农村对口交流。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交流的制度,实行城乡学校间相互交流,对口支援。城区学校派出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农村选派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四、实施步骤

相山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7年5月—6月)试点学校召开动员大会,学习文件,领会精神,掌握政策,统一思想。

(二)、学校制定方案阶段(2007年6月—7月)

1、各学校成立教师资源配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2、各学校要根据本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三年教师资源配置实施方案,并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

(三)、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7月—8月)

1、岗位设置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周密部署,认真实施。要在教育和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内,根据课程设置计划、国家规定的生师比和当年的招生计划、班级数,合理确定起始年级、起始学科专业技术岗位数量。

2、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

各学校组织教师报名,并对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

3、统一调配

各学校将起始年级、起始学科任课教师名单和基本情况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各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数,将教师按学科重组编排,分配到各个学校任教。

相山区非试点学校、濉溪县、杜集区、烈山区的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实施步骤,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决定。

五、有关政策及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立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是实现我市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当前解决区域内学校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山主城区教师资源配置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快利同志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哲同志、相山区政府副区长张允同志为副组长,市教育局人事教育科李荣同志、监察室许敬梅同志、计划财务科徐光辉同志、基础教育科张彬同志和相山区教育局李良成同志、刘欢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哲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李荣、张彬、李良成同志为副主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主城区教师资源配置工作。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组建教师资源配置工作领导机构,认真研究和组织本地的教师有序交流工作。

2、统筹兼顾,统一规划。

各区、县要研究制定“十一五”期间和的教师交流方案,明确教师交流的指导思想、交流计划、交流学校和人员数量、交流项目等具体内容,实现本区域内教师队伍质量与水平基本均衡,为建立相对稳定、流动有序、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制度奠定基础。

3、严格制度,规范管理。

(1)实行交流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交流的教师管理工作。教师交流前,要与学校确定交流工作责任目标,交流期间由接纳交流教师的学校负责日常记实、定期考核,交流期满时要对交流的教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交流期间的档案资料移交派出学校,考核结果纳入教师本人档案。教师交流工作期间考核结果必须达到合格以上。对未实现交流目标的教师要适当延长交流时限。

(3)从2009年起,凡申报小学高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异校交流任教(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含正在交流期间)。鼓励没有参加交流的教师主动报名参加支教工作。

(4)从2009年起,评选特级教师以及市以上模范、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校长和教师,必须具备在异校交流任职和工作的经历。其它层级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教师的交流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4、综合评估,定期考核。

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有关部门要把教师交流工作纳入督导评估系列,制定教师交流评价指标体系,市和区县教育督导、人事部门,要共同对干部教师交流工作及交流使用的干部教师,通过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要形成定期考核机制。交流期满时,按评价体系和个人述职相结合的方式,对交流使用的教师进行考核,对出色完成交流工作的单位和完成工作目标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5、加大投入,建立保障。

实施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制度,是中小学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市教育局将统筹直属学校的经费支出,建立教师交流经费的保障机制,各区、县要主动赢得本地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列出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

六、附则

(一)、本方案所称的起始年级指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和初中七年级。

(二)、本方案所称的起始学科指按国家课程计划在每个年级应该开设的学科。

(三)、本方案的具体解释权在市教育局。

第五篇: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

文章标题: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

摘要:

本文对“十五”末期的中部农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定量分析了**农业优势行业竞争力和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水平和特点,提出了持续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6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战略对策

一、**农业竞争力现状与特点

1、农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中部6省的农业整体竞争力水平有明显的差别。其整体竞争力综合指数从大到小排序结果为**(39)、**(35)、**(29)、**(27)、**(26)、**(13)。

本文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测度是6个子系统测度的加权求和。所以竞争力子系统的测度值直接影响农业竞争力水平。在中部6省中,**农业竞争力排第一位,其6个子系统竞争力相当均衡。但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分。比全国第一梯队的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低16、14和12分。因此,我们根据综合测度结果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在中部地区是农业强省,在全国范围只是农业大省,与沿海农业强省相比,竞争实力明显不足。

表2中部6省 沿海5省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比较

**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山西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全国

规模竞争力3.75.92.45.03.00.07.93.98.34.95.42.7

要素竞争力3.71.12.02.71.91.35.23.04.34.23.77.7

结构竞争力5.14.33.92.14.10.02.53.72.84.74.12.8

现代化竞争力5.15.53.51.43.70.66.27.63.85.44.04.5成长竞争力1.72.61.81.00.93.25.97.95.14.33.32.7

环境竞争力5.44.05.45.14.02.63.66.97.65.26.44.2综合竞争力3935292726***246

原始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2、农业竞争力子系统分析。

根据中部6省农业竞争力的测度结果,结合**省与沿海5省对比的实际情况,我们对6个子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农业竞争力子系统存在3强3弱的特征:

①结构竞争力强。中部省区结构竞争力最强的是**和河南。居中的有安徽和江西,排在后面的是湖北和山西。**和河南的结构竞争力其实不相上下,林牧渔业产值和第一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只是大农业从业人数有一倍之差。与沿海5省比较,**的农业结构竞争力明显较强,是江苏、山东的2倍,比广东、福建和浙江的得分高。

②要素竞争力比较强。中部六省农业要素竞争力的排序结果,**农业要素竞争力排在第一,湖北第二位。与沿海5省比较,**农业要素竞争力与广东相同,比浙江高0.7分,但明显弱于江苏和山东。江苏的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比**多2.46亩,而山东的农业投资是**的4.5倍!

③环境竞争力较强。表2的测度结果还显示,中部6省农业环境竞争力分为强弱不同两个梯队。强队有**、江西、湖北,三队的环境竞争力指数接近,都在5.3左右,**和江西排在强队的首位。沿海5省中,比**强的有山东、浙江和广东。福建、江苏的农业环境竞争力比**弱。自然环境的强弱,一方面主要是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例如中央台焦点访谈节目(2006年4月第二周)报道了福建厦门的毁林事件,2年内2000亩原始生态公益森林被盗伐,200公顷的生态公益速生林被林业部门违规采伐。

④规模竞争力偏弱。从中部六省农业规模竞争力排名来看,**第3位,落后于河南、湖北两省。河南是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和人均耕地几乎是**的两倍;而湖北省农业规模竞争力高于**,主要得益于其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是**的1.5倍。与沿海5省比较,**农业规模竞争力接近浙江,大大弱于其他4省,是山东、江苏的1/2,广东的2/3,福建的4/5。

⑤成长竞争力弱。中部6省区农业成长竞争力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山西和河南,**列第三位,居然不如山西。**户均固定资产原值和农业平均增长率偏低。而农业增长率的偏低主要与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和比较收益降低有关。而沿海5省农业成长竞争力是**省的几何倍数,即强大2至4倍!究其原因,一是**离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区较近,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广东大工;二是“十五”期间**的工业化战略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田土荒废现象明显,农业增长和成长性受到较大的打击。

⑥现代化竞争力中等偏弱。从表2的结果看出,河南作为中部的农业强省,其现代化竞争力是最强的。河南的1/3以上农村地处黄淮海平原,地貌特征有利于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灌溉,他农用电使用量是中部最多的省区。**的现代化竞争力排在中部6省的第二位,但比浙江、江苏弱,与福建显示相似。**的有效灌溉面积和安徽相近,但每公顷农机总动力和用电量明显高于安徽,农业机械的特点是以小型为主,适应于丘冈地的地貌特征。

二、优势行业竟争力分析

1、种植业竞争力。

**种植业竞争力指数31.7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

排列第六,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四(详见表3)。

表3中部加沿海11省农业三大行业竞争力比较

竞争力**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

种植业31.711.570.723.880.729.053.416.871.434.03.59

畜牧业65.68.735.719.790.040.344.426.393.738.55.69

水产业33.339.773.452.243.866.153.638.611.828.610.00

原始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种植业竞争力水平偏低但呈现3个特点:一是总规模优势明显但组织程度较低。**种植业产值规模在周边省份中居2位,在全国31省市排前10位。但种植业的生产还处于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方式。各种行业协会,互助会等非正式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参与程度偏低。二是具有一定的产品价格优势,但商品率较低。由于种植业的生产水平较高,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多数种植业产品在市场上是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由于**的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高品质率低于45,从而影响到对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三是要素竞争力强,但缺少持续的后劲。**种植业新品种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而**种植业要素竞争力优势,因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偏低,有减弱的倾向。

2、畜牧业竞争力。

**畜牧业竞争力指数达到65.6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排列第三,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二(详见表3),证明**畜牧业竞争力水平较高。畜牧业规模竞争力中,生产基地的贡献很大,例如瘦肉型猪基地县出栏肉猪占全省总数的85,基地外销商品量占总销量的95,良种猪的覆盖也由1990年的83上长到2005年的94.5,大大提高了猪业的生产力水平。而城步县南山牧场的快速成长为**畜牧业的结构优化树立了榜样,通过人工种草技术创新,改良7千公顷天然草场的营养类型,草场利用率提高2-3倍,并带动周边5县发展草场2.5万公顷,使**的瘦肉牛、山羊出栏数分别突破了206万头和840万头,“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7.6。

3、渔业竞争力。

**渔业竞争力指数只有33.3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排列第八,证明**的渔业竞争力相对于沿海省份很弱;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三。淡水渔业产值由1990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19.92亿元,年均递增12以上。说明**的淡水渔业成长性较好,竞争力的提升潜力较大。

三、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

我们以2004年各省农业科研院所公布的人才、环境和科研成果数据为基础,应用综合评分法,选取10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计算了中部加浙江、江苏共8个省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结果显示:**综合得分71.5分,比浙江多32.9分,比江苏少4.1分,在中部6省中居首位。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中部6省 2强农业科技竞争力测度结果

**浙江江苏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

农业科技环境14.09.827.814.33.49.77.58.7

农业科技人才24.513.630.516.94.317.00.06.1农业科技成果33.015.217.25.32.47.91.96.4农业科技竞争力71.538.675.636.610.234.69.321.2注:该表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来自各省农业科研院所网站。

**农业科研环境和科研机构在中部6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农业科研环境竞争力指数14.0,比湖北少0.3分,但比江苏少13.8分;在中部6省中屈居第二。

**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数24.5分,在中部6省中排位第一,比河南多7.5分。但比江苏少了6分。从高级职称总量上看,**农业科技人才占有一定优势。但学科分布不均衡。其中人才优势学科有: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茶学、森林培育。图1显示博士导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约是64:25:2:9。图2显示副高以上人员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致是54:36:3:7,说明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强的产业是农业和林业。

**省农业科技成果竞争力指数33分,在中部6省中居第一。比科技强省浙江、江苏分别多出18分和15分。自1981年至今,**农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实力雄厚的科技显性竞争力。历年来共承担并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2588项,与江苏、浙江不相上下,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392项。比江苏、浙江要多25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学大会奖等等名目的重要奖项计180多项。是江苏、浙江的3倍和3.5倍。**农业科技国家重点项目获奖率高达到46,证明**省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水平。

四、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农业国际化竞争给中国农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农业离不开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虽然现有的**农业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并不具备国内强势地位,更没有国际竞争力优势。而且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欲将今天有限优势保持到明天,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寻找持续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对策。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文化竞争力

新型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包括新的农技素质、新的文化素质和新的价值观念素质三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体现农民的成长潜质;农技素质是核心,体现农业要素生产力水平;价值观念素质是灵魂,体现现代农业使命的实现能力和农业文化的活力。什么样的农业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产生什么级别的竞争力。如果说农业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是现代化竞争力,那么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农民的农业价值观是最深层的农业发展动力,它深刻地影响一切外在的竞争力。**现有农业文化的传统性和消极性,已不能适应农业新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呼唤现代农业新文化。

2.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环境,提升科技竞争力

**要成为农业强省,环境竞争力必须赶超沿海5省。最根本的途径是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着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因为农业科技竞争力既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脱贫致富的源动力,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今后5年或更长的时期应当继续努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环境,主要有3个着力点:一是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农业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的是创新的主体必须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主,龙头企业为辅,最大的支持者是国家财政。二是多渠道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院士级别的学术带头人的良性有效机制。**农业科技界目前只有3个本土院士,尚未成功引进外省或国外顶级人才。而河南引进了8个农口两院院士。三是构建强有力的农业低成本创新支持系统,培育**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省政府,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及其他有利条款,迅速形成对农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低成本开发,以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发展高效、生态化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化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以发展新农业即新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省是典型的人多资源少的农业大省,因此,**的新型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以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为重点的生态化农业。特色农业的本质是“稀缺、高价”,集约农业的本质是“优质、高效”,而生态化农业的本质则是“持续、健康”。我们必须针对省情民情,创新现代化观念,与新型工业化相呼应,走以生态化为主题目标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竞争力。

建设**的高效生态化农业可以拓展3条主线:第一条是建立符合省情实际的“高优、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基地⑵。其关键举措是加快推广应用绿色农业专用肥和生物农药,依托植保创新,改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转基因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二条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城市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正在流行,这是现代社会的长期主流趋势,应抓住机遇,发展观光农业,优化休闲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的多元化竞争力。第三条是生态价值链农业。视不同市县的条件,分别推广庭院生态经济,种养生态链立体农业和有机无公害农业。努力培育农民的现代化新理念,打造21世纪**农业的生态化竞争力。

4.增加草、畜结构比重,减低粮猪结构性依赖,提升结构竞争力

**农业在中部地区属于结构竞争力最强的省份。但这种竞争优势对粮猪结构依赖性偏高。2004年,**粮食产值393.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5,出栏生猪产值429亿元占畜牧产值的53.8。也就是说**农业规模竞争力对粮猪结构依存度接近50。由于国民肉食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向鱼类和草食畜倾斜的长期趋势,牲猪生产越多,猪肉价格不可避免下跌越深。规模养猪业已经连续3年全国全面亏损。粮猪结构面临着缺乏长期盈利能力。**农业发展如果不能尽快摆脱对粮猪结构的过度依赖,现在的结构竞争力优势很快就变成劣势。因此,结构优化战略的关键举措,是弱化粮猪型结构,强化粮、渔结构和草、畜结构。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扶持渔业和草畜业的生产发展,在结构战略转移中完成**农业竞争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5.加重农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稳定要素竞争力

在第一节的竞争力测度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的要素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较强,但与沿海农业强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实,差距的实质就在于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和投资结构。过去几年,**财政支农力度平均33.6亿,不到沿海强省山东的1/7。而有限的支农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比例是1:4,也就是80资金投入到乡村道路和农电网等生活设施上。2005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比重更是降低到了5.5。这种投入结构提升了农业环境竞争力,而削弱了要素竞争力。稳定人均耕地占有量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要素竞争力的两个关键点。因此,在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投入结构比例的协调,适当加重农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稳定**农业要素竞争力。

6.深化农业组织制度改革,拓展产业化经营,构建成长竞争力

成长竞争力的两个关键指标是农民收入和企业涉农的积极性(既利润率)。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惠农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免征农业税后,农民虽得了实惠,减少了负担,但**农民的收入机会和农业创收能力没能根本改善,农业产业的成长竞争力仍然很弱。现实中有限的实惠很快就被环境中无限“手段”逐步消除。一方面,寄生于农业的“食物链”没有减少,只要这些“食物链”还大量存在,就会寻找间接管道吸取农业的“养份”;另一方面,减人不减事的机构改革让各级政府官员疲于奔命,寻求“补偿”的冲动使行政管理成本不降反增。农村农业农民新的“负担”形式逐渐产生。因此,必须深化农村组织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化环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企业利润。拓展产业化经营,构筑成长竞争力。

作者龙江松**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彦云,中国31省市三大主力产业行业竞争力评价分析”系列报告,**信息网,2006

2.陆芳,提高福建省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思路与基本对策,福建论坛,2005,(4)

3.游士兵,农业竞争力的测度与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7)

4.赵美玲,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5,(6)

5.中国农业全书**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

下载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务系统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研究

    税务系统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研究人力资源配置是指企、事业等单位组织内部的人员配置,即按照企、事业单位组织设定的劳动工作岗位(职务),选拔、安排适合的从业人员,做到量才录用、......

    监狱警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监狱警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监狱职能纯化的视角 内容摘要:在监狱职能纯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优化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与开发,规范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工作,创新监狱警......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取向研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取向研究 秦永方 摘要:针对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不足,提出区域卫生规划法制化、存量卫生资源整合、卫生财政投入方式多样化、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化、......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稿]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诸城市枳沟初级中学王培友“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

    高等教育产品属性及其资源配置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产品属性及其资源配置改革研究 汪开寿 (安徽省教育厅信息咨询中心,安徽 合肥230061) 摘要:教育是纯公共产品的理念导致教育由政府垄断供给,而财政不足必然出现教育供求......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摘 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

    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岔河镇雪华中心学校“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周年”宣传典型材料 重点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情况调查

    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班 科教兴国小组 *** 学号**** 摘要: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