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量登记办法(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18:2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量登记办法(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量登记办法(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量登记办法(xiexiebang推荐)

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量登记办法

编号继续教育活动项目学时量折算标准登记凭据

1、按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制定的教学要求,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科所、电教馆、信息中心举办的专题讲座、规范性培训班。听讲者经考核合格者,按开出课程的总学时计。市级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签章的《规范学时登记凭证》、听讲笔记、主办单位聘书、讲稿。

主讲者学时×92、教育行政部门、教科所、电教馆、信息中心举办的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竞赛课等。听讲者每小时计1学时市级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签章的《规范学时登记凭证》、听讲笔记、主办单位聘书、讲稿。

主讲者学时×73、课题研究、教改实验主研员国家级40学时

省级30学时市级20学时县级10学时课题立项批准文件、相关证明。协研员按主研员学时量三分之一计

4、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国家级20学时

省级15学时市级10学时县级8学时稿件原件、入选证明

5、出版教育教学类专著、出版编著教材、教参及乡土教材专著每千字计10学时;其余每千字计5学时。合著按实际执笔分计。若担任主编,按全书总字数每千字1学时增计;副主编按千字0.5学时增计。作品原件,相关证明

6、提高学历或第二学历

教育每及格一科计20学时成绩证明

7、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合格者计50学时;获初级等级证书计10学时;获中级等级证书计20学时教育部颁发的《合格证书》;等级证书

8、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优秀计30学时;合格计20学时等级证书

9、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合格每项计20学时等级证书

10、教育教学竞赛获奖级别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证书

国家级201512省级15108

市级1085县级85311、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按学生获奖最高等级比照第10项所列标准低一个档次计算学时指导教师证书

12、远程非学历培训经考核合格者,计40学时省教师教育网联中心印制的《合格证书》

13、绵阳教育资源网上传资源发布一课件计10学时;

课堂实录计10学时;

个人学科专题网站计10学时;个人博客计10学时;论文计2学时;教案、说课计2学时;经验文章、案例计2学时;市教育信息管理中心颁发的《网上用稿通知书》

说明:

1、同一活动(成果),只按最高学时计其一项(次),不得重计或累计。

2、试用期内的教师每学年须完成120学时的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其余教师每学年须完成50学时的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

3、学时登记均须提供原始凭据。若系复印件,须由培训机构签章并由经办人签名。

4、从2007年起,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登记以此文件为准,以前文件与本文相抵触的内容同时废止

第二篇:4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办法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办法

为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第7号令)、《省人民政府转发省教委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意见的通知》(鄂政发【1999】36号)、《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及“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对象为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教师(以下统称“中小学教师”)。

第二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与管理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各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工作的业务指导及省本级集中培训学时登记工作。市(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本级教师培训学时登记,并对所辖县(市、区)教师培训学时登记与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抽查。县(市、区)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本级教师培训学时登记,同时对中小学校教师培训学时登记进行审查,建立本级教师培训档案。中小学校负责本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及远程网络培训学时登记,受理校外培训登记,建立本校教师培训“台帐”。第四条 纳入学时登记的培训包括: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

2.各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或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

3.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的校本培训。

4.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幼儿园教师参加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小学教师参加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中学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培训。

5.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教育科研机构依据业务职能举办的集中培训。

第五条 本省范围内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举办的集中培训须在年初向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纳入培训计划;年终须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培训情况。各培训单位须在培训通知中标明培训学时并切实采取措施达到承诺的时间与标准。

中小学校依据学校教学实际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组织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计划报同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备案。

第六条 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单位对培训合格人员据实发放“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登记卡”(以下简称“登记卡”)。“登记卡”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任职学校申请登记学时的唯一依据,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统一格式,各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印制,并根据各培训机构考核合格名册核发。“登记卡”遗失可向培训单位申请补发。第七条 国家级、省级培训的学时登记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培训业务管理机构转发的培训通知及学员“结业证书”为依据进行登记。

第八条 中小学教师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在培训周期内须完成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180学时。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完成120学时培训,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时;在完成试用期培训任务后,应继续参加5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并完成规定的学时。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培训者及培训管理者每年学习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第九条 教师参加集中培训每天按6学时计算,不包括报到与返程时段;远程网络培训按照课程计划所设学时进行登记。

第十条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是记载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有效凭证,是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晋级、教师资格证书登记注册、年审的必要依据。《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标准格式,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印制发放给每位中小学教师,用于学时登记。

第十一条 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登记实行检查制度,由各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管理(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培训周期结束,完成周期学时任务的教师,由各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其《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上加盖“周期学时完成”专用章,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管理(培训)机构验印。

第十二条 中小学校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培训的原始资料、证明材料等纳入教师业务档案进行管理。

第十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培训学时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对违反规定、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者,视其情节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四条 附则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折算标准参考《省教委关于印发<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鄂教师【1998】024号)执行。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

2.实行网络登录培训学时的,按网络管理系统授权的有关规定办理。网络登录的学时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登记卡”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登录的学时具有同等效力。

3.本省范围内的各类集中培训发放“结业证书”的,须在证书上注明培训学时。

4.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及学时计量标准

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及学时计量标准

一、规范性培训是指县及县以上的规范性培训;灵活性培训是指校内各类培训;

两类学时每学年达80学时。

二、继续教育学时计量标准:

1、听课者,每小时一学时;担任主讲者,(省)

9、(市)

7、县(区)

5、(校)2学时。

2、每学期师德修养心得计10学时,中心、自学笔记和自学心得计10学时。

3、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合格计20学时,优秀计30学时,良好计25学时。

4、参加课题研究:国家级40学时,省级30学时,市级20学时,县级10学时,校级5学时,参研人员按主研人员的三分之一计算。

5、参加学历教育每及格一科计15学时,正在进修的每学科计1学时。

6、论文获奖、发表,国家级20学时,省级15学时,市级10 学时,县级8学时,校级4学时。

7、承担教师进修提高的指导教师,计10 学时。

8、参加教育教学方面的竞赛获奖者,国家级一等奖20(省

15、市

10、县8)学时,二等奖15(省

10、市

8、县5)学时,三等奖12(省

8、市

5、县3)学时,校一等奖3 学时、二等奖2学时。

9、计算机C级合格计10 学时,B级合格计15 学时。

10、普通话等级检测达二级甲等者计15 学时,二级乙等者计15 学时。

11、参加五项技能合格者计15 学时。

12、暑期参加校本培训计25 学时,参加学校教研、备课活动计40 学时。

三、参加各种上级培训发有学时证书的按实际核定的学时计算。

第四篇: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

第十条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可参照以下标准确定:

(一)参加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主办或委托举办的学习、培训、研修班等活动,学时按承办单位要求确定,或由选派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确定;

(二)参加学历、学位教育,考试合格者,每门课15学时认定;课程进修,考核合格者,不满6个月的,每月按10学时认定,超过6个月的,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

(三)参加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6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参加省级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5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

(四)参加国家级课题(项目)研究:在国家规定的完成时间内,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42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24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

(五)参加省级课题(项目):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18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0学时。

(六)公开发行出版著作(译作),以每万字为单位,主编确定为9学时,副主编确定为6学时,其他著作人确定为3学时;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家一级学会主办并经出版部门批准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

在省级专业刊物(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3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

在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2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增刊、副刊除外。其论文被SCI、SSCI收录的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被EI、ISTP、ISSHP收录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2学时,其他作者确定为18学时。同一篇被收录的论文,可选择认定最高学时,不得重复计算学时。

(七)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的,按照发明专利主持人排序,第一名确定为48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6学时。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第一名确定为36学时,同上以此类推。

(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社科奖的,一等奖以上获奖人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社科奖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6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

获得国家部委优秀科研成果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社科成果奖和省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项,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6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42学时,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8

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

获省辖市、省业务主管部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成果奖和社科成果奖等市厅级奖项,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38学时,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4学时,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确定为3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

(九)专题调研报告被省委、省政府领导或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批示的,确定为20学时。

(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者每个模块计12学时;专业技术职务外语考试A级合格者,确定为24学时,每错一级减少6学时。

(十一)参加全国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者,可计算完成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参加全国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者,确定为46学时;参加全国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者,确定为36学时。

(十二)参加援藏、援疆、援外及到基层、贫困地区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和挂职锻炼工作满一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计算完成全部公需和专业科目的学时。

(十三)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本单位、行业组织的服务基层活动,继续教育时间按每天5学时确定。

(十四)其他类别的继续教育形式,由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省业务主管部门参照上述标准确认学时,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认可。

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学时由基地审批部门按实际学习时间确定。

第五篇: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办法

连云港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学时认定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的认定工作,推进继续教育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继续教育学时要求

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其中公共科目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完成25个学时。以学分记录继续教育情况的单位,各主管部门在验证时应转换为学时,并以学时的形式进行验证。

二、继续教育形式

(一)参加进修班、培训班或者研修班;

(二)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四)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培训;

(五)参加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学历、学位教育;

(六)网络远程教育;

(七)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学时认定标准

(一)参加由市人事局举办的公共科目必修课程培训的,考试合格者每门课程计25学时。

(二)参加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考核、职称英语考试以及各类职称资格的专业或执(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证的,凭相关文件和有关证书,每项计40学时。

(三)参加由市人事局认定的各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按其批准学时数认定。

(四)参加有关培训、进修、研修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凭举办单位发放的结业证书和学习班课程表等相关证明材料,全脱产培训每天计6学时,半脱产培训每天计3学时。

(五)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的,凭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计100学时,分两年登记。未毕业,但单科结业的,凭自学考试委员会或承办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证明(须注明专业、课程名称、考试时间、学习成绩等),每科计10学时。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员,凭准考证和考试成绩单原件,每通过一门考试计15学时。

(六)参加经所在单位认可的业务考察、专题调研,需递交考察报告或调研报告,经所在单位(部门)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按实际考察时间(路程时间除外),每天计6学时。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举办的内部业务(岗位)培训,每年年初须报市人事局备案,经备案后按照实际培训时间计学时。

(七)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的,需递交参加讲座、会议的相关证明材料,国际性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并报告论文者每天计1

2学时;全国性学术讲座(会议)并报告论文者每天计10学时;省级区域性学术讲座(会议)并报告论文者每天计8学时;市级区域性学术讲座(会议)并报告论文者每天计6学时。

(八)出版著作(译作)或在公开出版刊物(增刊、副刊除外)上发表论文的,署名前3名的作者按以下标准计算学时:出版著作(译作)每万字计10学时;国外及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专业刊物每篇计算40学时,省级专业刊物(核心期刊)每篇计30学时;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每篇计30学时;市级学术刊物每篇计20学时。

(九)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的,署名前3名的专利权人每项计40学时;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的,署名前3名的专利权人每项计20学时。

(十)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署名前3名的获奖者每项计60学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署名前3名的获奖者每项计50学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的,署名前3名的获奖者每项计40学时。

(十一)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的,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5名每人每年认定50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人每年认定30学时;承担省级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的,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5名每人每年认定40学时,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人每年认定20学时。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需提供课题管理部门下发的文件、课题申请表、开题报告、课题阶段性检查材料,课题结题的还应提供

结题报告、结题证明等。

(十二)为本专业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教学的,凭继续教育基地或施训机构出具的授课证明、本人备课记录,可获得所授课时的2倍学时。

(十三)参加援藏、援外及到基层、贫困地区参加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每年50学时的标准认定本人继续教育学时。

四、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量登记办法(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量登记办法(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