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培植发展教育服务产业

时间:2019-05-13 18:3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培植发展教育服务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培植发展教育服务产业》。

第一篇: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培植发展教育服务产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培植发展教育服务产业

作者:王文杰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

一、构建新型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学校后勤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是基础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行官。二是繁杂性。它涉及学校校舍建设、物资采购、教育装备、饮食卫生、安全防范及职工住宅物业管理、校园绿化美化保洁等,任务繁重,系统庞大。三是时效性。后勤工作应为师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快捷的服务,以减轻师生的后顾之忧。

构建强有力的学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保障能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为社会”的后勤服务体制和管理办法,已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它迫切需要对学校后勤工作在机制上、制度上、管理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由学校后勤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指导扶持、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有效监督的新型学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培育发展教育服务业。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革:

二、完善与改革管理制度,坚持“四化”

后勤工作行政化已严重地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从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和改革管理体制上着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做到了改革思路的社会化,投入体制的多元化,运作方式的市场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发展方向的产业化,后勤管理的契约化。

几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陵园校舍管理暂行规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四防安全工作制度》、《学生饮食卫生管理办法》、《学校后勤人员学习培训制度》等二十余项规章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促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培育发展教育服务业

第二篇:关于发展玉米产业培植财源的实践与思考

面对国际国内新一轮竞相发展的热潮,青冈作为经济相对比较贫弱的县份,如何打造后发优势,培植壮大乡财源,一直是青冈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近两年,在总结以往经验、立足县情实际、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青冈县把玉米产业上升到加快发展、兴财富民的“一号工程”和主导产业地位来抓,适时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玉米工业城的战略构想。目前,玉米这一强县兴财富民的“金色产业”已在青冈这片沃土上大放异彩,玉米工业城建设初现成效。2004年,依靠玉米产业的强力拉动,青冈的GDp、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1.25亿元、4789万元和1948元,同比增长24.8%、9.2%和68.7%。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跃居全市第四位。一个以往捉襟见肘、不靠转移支付就难以支撑的“赤字财政”,终于能够按月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工资,去年更是首次兑现了在岗干部职工年终一次性奖励。在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深层次思考。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xiexiebang.com

一、提升玉米主导产业地位、加快建设玉米工业城,是青冈培育壮大财源的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培育壮大财源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主导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更决定着财源建设水平。基于此,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现有基础等因素,青冈县把玉米、畜牧、特色绿色和林业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四大主导产业”。尤其把玉米产业作为“一号”主导产业突出出来,实施了建设玉米工业城的决策。我们做出这样的决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从资源、区位条件和群众基础上看,把玉米作为培育壮大财源的主导产业来开发,具有较大的先决优势。青冈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耕地面积215.6万亩,处在举世闻名的寒地黑土地带核心区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区位条件,使我县跻身全国粮食主产区之列。源于地力因素、种植习惯的影响,玉米在青冈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始终是种植业的当家品种。近年来,玉米面积年均稳定在130万亩左右,今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14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5%。2004年玉米总产达9.45亿斤,秸秆总产量39亿斤,玉米芯总产量4.05亿斤,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百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县和全国高淀粉玉米原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县。通过与省农科院、东北农大深入开展“县院(校)共建”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良种普及率达90%,标准化生产面积达71.4%,工业专用糯玉米达5万亩。可以说,丰富的玉米资源、优良的玉米品质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我们建设玉米工业城、通过开发玉米产业精深加工项目培育壮大财源提供了坚强保证。

第二,从加工格局和企业阵容上看,呈集群式发展、链条式延伸态势,深度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玉米加工业成为工业经济和县乡财政的擎天支柱。一是形成了玉米产业企业、项目集群。目前,全县已建成龙凤玉米、昊天食品和天成化工等玉米产业化加工企业6户,建设精深加工及配套项目15个,总投资15.3亿元。仅2005年,就实施了以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为主导、以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项目为配套的8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玉米系列产品已达到20多种。热电联产、污水处理和塑编袋等配套项目不断跟进。玉米粒、玉米芯、玉米秸秆全部纳入了加工链条,实现了吃干榨净。2004年,新口径工业产值实现5.3亿元,税金实现2121万元,分别是处于工业发展最低谷的1996年工业产值和税收的2倍和15倍。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口径工业产值和税金实现3.09亿元和1241万元,同比增长34.9%和43.1%。玉米加工业,成为青冈财源建设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二是骨干企业实力日益强壮。龙凤玉米开发公司已成为全县玉米产业开发的支柱企业和财政增收重要依托。自1999年到青冈投资以来,已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3亿元。今年,该企业重点建设了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热电联产、5万吨谷氨酸和污水处理4个项目,达产后,企业将形成年加工玉米100万吨,生产玉米淀粉60万吨,各种副产品24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亚洲单厂处理玉米最大企业。三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作为绥化市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的品牌之一,我县的玉米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龙凤玉米公司的玉米淀粉和麦芽糊精完全是按订单生产,并且保持零库存,省内玉米淀粉市场的65%已被其垄断。“尽美”牌玉米系列产品不但国内畅销而且远销美、俄、韩、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出口销量达到3.5万吨,创汇89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额的24.6%,玉米产业真正成为青冈财政增收的擎天支柱。

第三,从对县乡财政和群众增收的拉动能力上看,发展壮大玉米产业、建设玉米工业城是培植财源、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体现在县乡财政增收上,2004年,全县玉米加工企业共上缴税金1297.2万元,占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的27.1%。仅龙凤玉米公司,自1999年投产以来,已累计上缴税金达6000多万元,比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还多1200多万元,成为青冈财政收入的“台柱子”。龙凤玉米、中和天成等企业兴建的8个玉米产业化项目全部达产后,玉米产业将实现总产值18亿元,利税1.1亿元,两年内,可在财政上再造一个青冈。体现在群众增收上,随着龙凤玉米开发公司等企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玉米“卖难”问题彻底解决。每公斤玉米收购价格比周边市县高0.04元,每年可促农增收1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玉米产业的收入占48%。同时,全县所有玉米工业企业已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近2000人就业,年创收1700多万元。体

现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上,全县的运输、包装、建筑、水电等产业都受益匪浅。目前,玉米产品年货运量达到100万吨,运输业收入5000万元,增税200元;企业年用电量达到4300万千瓦时,电业收入2107万元,增税80万元。真正起到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作用。

第四,从发展环境和外力支持上看,软硬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借力兴业已见成效,青冈县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热土和摇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项目吸引力,就是变相增加财政税收。在软环境建设上,青冈把每年的8月28日定为招商引资节,多次修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八条“高压线”,出台了行政执法的“十不准”规定,通过召开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千人大会,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了9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干部。尤其对玉米产业的重点开发项目,严格兑现政策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人员跟着项目走的承诺,对龙凤玉米公司等重点企业设立驻厂服务办公室,解决生产、销售、资金、征地等难题100多项,极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动力。在硬环境建设上,以强化功能、完善配套为目标,使近两年的城市绿化总量、城镇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专门辟建了玉米工业园区,完善了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在保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把第一水源地无偿提供给龙凤玉米公司使用;积极对上争取为龙凤玉米公司修建绥安路青冈过境段公路,为开发玉米产业提供了硬件保障。在争得外力支持上,近几年来,加深了与省发改委、省农科院、哈工大、山东诸城外贸集团等部门、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为玉米产业加快发展赢得了大力支持。目前,在玉米产品系列加工上,同青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已达6家。良好的“金牌”环境和源源不竭的外力支持,使青冈成为玉米产业的投资热土和兴业宝地,也使玉米产业真正成为青冈财政的“摇钱树”。

第五,从人才开发和储备上看,干部和企业家队伍创业兴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壮大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优秀干部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培养、开发、利用和储备,为打造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提供了不竭动力。一是全力打造项目开发型干部队伍。为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在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上发挥领头雁作用,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发展型”领导班子和项目开发型干部队伍建设,邀请专家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组织优秀干部参加哈洽会、参观省农科院科技园区,选派60名干部到哈工大去“充电”,依靠省农科院、东北农大的支持,已培养出近百名农业科技推广的骨干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使各级干部引资金、上项目、促增收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已涌现出项目开发型干部典型135个,为玉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探索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职能转变。把税改后“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职能向哪里转”作为重要课题来破解,在抓产业、上项目、办企业、搞服务、促增收中加快了干部工作职能转变的步伐。县乡村各级干部都把开发玉米产业、建设玉米工业城作为兴财政、富农民的重要依托,自上而下形成了抓玉米产业发展的完整领导体系和机制,各级干部在指导生产上当技术员,在产品销售上当推销员,在选项立项上当信息员,在城乡联动,合力推进玉米产业化发展上发挥了突出作用。2004年,全县各级干部共联系、洽谈玉米产业项目13个,领办创办玉米科技示范园区5个,玉米系列加工企业4个,创税1605元。三是充分发挥企业能人的聚拢效应。在坚持“适合产业发展即为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对外埠人才实行柔性引进模式的基础上,把人品正、脑筋活、胆识大、素质高的玉米产业带头人纳入县里重点管理和优先扶持对象,已培养出以龙凤玉米公司总经理王术贵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队伍。从而为玉米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全市寒地黑土经济发展战略统领下,提升玉米产业主导地位,建设玉米工业城符合政策导向、县情实际、群众意愿和发展趋势,已经在推动青冈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培育壮大财源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时间、市场和实践检验,是青冈实现摆脱贫弱、跨越发展目标的现实选择和根本途径。

二、今后五年青冈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的总体构想

(一)总体思路

如果说2003年以来是我县通过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的定位、探索、起步阶段,那么今后五年,青冈将迎来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之上,确定青冈县今后五年发展玉米产业、建设玉米工业城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区域特色新优势、推动跨越发展和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的总体要求,以提升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结构优化、骨干带动、技术支撑、环保节能的原则,实现玉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链条式延伸,使玉米产业真正成为青冈经济振兴、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

(二)发展目标

到2008年,新建成9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全县玉米加工产业税金实现8385万元,为2005年的493%。自2005年开始,力争经过两年努力,在财政上再造一个青冈,经过三年努力,再造一个现在的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到2010年,来自玉米产业的税金达到1.31亿元,为2005年的7.7倍。

(三)推进措施

1、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扩大基地规模。具体要做到“四化”。专业化。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反馈的信息,依靠省农科院、东北农大等科研单位的支持,及时调整种植方向,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加工型玉米原料。重点推广熟期适宜的东农250、龙单

26、龙单13等高淀粉玉米品种,到2008年,使全县的玉米良种覆盖面达到95%以上。规

模化。调整区域布局,集中连片扩大玉米生产基地面积。到2010年,全县要落实玉米种植面积150万亩,其中高淀粉玉米120万亩,胶质玉米30万亩。科技化。深入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高产攻关示范带的典型引带、宣传载体和培训基地作用,带动基地建设科技水平的提高。标准化。坚持整地、投入、良种选择、播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生产全程高标准,使标准化生产面积尽快达到100%。

2、做大做强加工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精深加工项目为牵动,全力壮大龙头企业阵容,延伸产业链条,用大项目群体,构建玉米工业城骨架,推动玉米产业裂变式发展。继续坚持项目开发与招商引资一体化推进,积极借助山东诸城外贸集团等大企业的支持。在保证今年新建的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热电联产等8个玉米产业化系列加工项目投产达效的基础上,在未来5年内陆续上马5万吨谷氨酸、5万吨柠檬酸、热电联产二期工程、2万吨山梨醇、3万吨味精、5000吨低聚糖、10万吨生物降解塑料、5万吨羧甲基淀粉、2万吨玉米色拉油、3000吨衣康酸、10万吨玉米秸秆饲料、2万吨苹果酸等15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逐渐形成以龙凤玉米开发公司为龙头,其他深加工企业为支柱,辐射周边市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集团。争取5年后成为上市公司,把青冈建成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

3、采取科学营销策略,精心培育知名品牌。按照产品推广与品牌塑造同步推进的思路,加大对玉米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导龙凤玉米公司等玉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对于“尽美”牌玉米淀粉等产品,要与全市开拓“寒地黑土”品牌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要靠“尽美”品牌的知名度,打出青冈的玉米品牌,带动其它玉米产品创市场的能力。从而拉动我县玉米产业向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4、打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围绕玉米产业营造“洼地”聚拢效应。着力打造“和谐青冈”,树立“优化环境无止境”的理念,在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等软环境的同时,实现硬环境建设的软着陆,真正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竞相流入的“洼地”聚拢效应。继续实施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抓产业、包企业、包项目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和充分发挥玉米产业领导小组、玉米产业推进办公室的职能作用,落实好现场办公、专项推进等措施,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原料、销售等难题。尤其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继续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人员跟着项目走”。要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着力解决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等问题,保证和推动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强化效能 服务产业发展

强化行政效能 服务经济发展

——沁阳市质监局加强执行力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工作纪实

市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局紧紧围绕新一届市委提出的“全党抓经济,核心抓工业,重点上项目,全力创环境”的发展思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质量安全无小事,贴近基层、贴近企业、贴近群众搞服务”为理念,通过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工作行为,创新服务方式,使全局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增强,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打造了“政府需要,企业欢迎,人民信赖,社会赞誉”的质监部门新形象。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长期以来,我局存在着科室、机构、人员之间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上级领导有看法,企业有意见,部门形象在群众中大打折扣。开展提升执行力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以来,我局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科学运用到行政管理中,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强化责任。以“三定”(即定人、定岗、定职责)为基础,实行了包括局党组在内所有职位的AB岗责任制,A角离岗期间,B角代替其履行职责,对工作结果负责任,不准无人值守。群众来访问及的第一个工作人员负有“四个指”、“一口清”的首问服务责任,即指路、指门、指人、指办事方法,对所咨询的质监工作业务一口说清。二是规范程序。重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 1 度和工作规范,制订了107项机关内部管理制度、2个作业指导书、6个指导性文件,全局共划分为3个打假区域,具体了31个工作岗位,涵盖了行政执法、计量检定、产品检测、服务企业、特种设备监管等各个工作领域,细化了业务工作项目流程图,量化了工作指标,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了由人管人向靠制度管理的转变。三是建立联动协调组织机制。实行行政监管、执法打假、技术检测三位一体联动互补“一条龙”工作制。由综合科牵头,综合协调执法中需检测机构配合的后续整改,检测中遇到需强制执行等问题,分类填写处置单分配承办,限期办结。对执行不力者,将在周督查、月通报制度中被“插黑旗”。四是以“一书一表两台账”为载体,实施绩效考评。将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分解到人,建立月工作台账、重点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要求人人记工作日志,股级干部每周填报《上周工作小结和下周工作计划》,撰写每月工作质量分析,通报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绩效评估会,对照一表两台账考绩问责,对效率低、质量差的下发《督办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根据工作业绩年终“对号入座”,论功拿奖、问责认罚,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科学、规范、有序的行政管理模式,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全局干部职工定格在质量、效率的起跑线上,驱动了同志们主动工作、主动服务、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工作热情,工作高质量和高效率成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全局形成了“严、细、实、快、硬”的工作作风,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6月30日上午,河南国电聚能实业有限公司来我局办代码 2 证,恰好当天标准化股的王胜军同志去焦作局开会,而7月1、2日是公休日,河南省局的代码赋码中心又不办公,按以前的办事制度,只能在7月3日办了。但是,作为前置审批的代码证如果当天不能办,税务登记证、银行开户等一系列手续将受到影响,企业业务要受损失。现在实行了AB岗,计量股的魏娟娟既是本股的A岗人员又是标准化股的B岗,立即顶岗为该公司办理了代码证书,国电聚能公司在当天上午办完了全部手续。该公司的老板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他高兴地说:质监局工作效率真高。

二、强化外部监督,实行阳光政务

为正确行使政府赋予的质量监管职能,给企业一个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我局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强化外部监督。一是公示栏上墙、上电视,实现社会监督零距离。将所有的行政许可事项、收费项目、标准、办理程序制成版面上墙,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我局行政职能、局长手机号;二是上岗挂牌佩证、实现群众监督零距离。制作了有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岗位、职责等信息的岗位桌牌和胸卡,进局大门有公示栏引路,进办公室有牌认岗、有卡识人。三是出示“三卡”进企业,实现企业监督零距离。工作人员进企业,要出示服务企业联络卡、服务企业连心卡,发放服务指南卡等三卡。服务企业联络卡用于向企业公示工作职责范围、机构设置、服务项目、责任人以及举报电话;服务企业连心卡用于征求企业对工作人员当日工作、服务水平的评价;服务指南卡向企业说明质监工作各项业务的办理程序、收费依据等政务公开内容。三项政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实现了社会、企业、群众三方对我局依法行政工作的全方位监督,使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3 成为同志们的自觉行动,行政不作为、“吃、拿、卡、要”等现象在我局消失,质监局在社会、企业、群众中部门形象得以提升,03、04、05年连续被评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质服务单位。

三、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监督与服务并行,开展警示教育。我局在对企业实行“五不查”、“六不罚”、“五免费”、“零过错”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推出亲情执法新措施。一是实行案件回访制,加强案后跟踪服务。对被查处企业进行回访,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帮助企业整改提高,避免企业重复失误。我市星迪奶业因质量问题被《大河报》曝光后,我局及时与企业沟通联系,帮助企业查找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改进生产工艺,培训检测技术人员,使该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整改,4月初恢复生产,产品连续3次抽查均为合格。二是实行监督管理“两提醒”服务。即计量器具到期检定提醒和安全检验提醒。对计量器具检定即将到期的单位,提前5日向企业送达计量器具检定通知书,提醒有关企业及时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对企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即将到期的企业,提前1个月送达检验通知文件,提醒企业有计划性的做好生产周期的调整。既减少锅炉压力容器的停用时间,又防止因超期未检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发生。“两提醒”服务,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实现了关口前移,受到企业欢迎,企业因应检未检受处罚的现象大大减少,部门与企业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2、质量跟着产业走,贴近产业搞服务。围绕市委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性工作,我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增进部门亲和力,引导产业抢抓 4 机遇求生存。一是建立沁阳籍在外高中级技术人才数据储备库,在企业需要时积极提供线索,牵线搭桥为企业引进人才。二是派出人员参加先进技术培训,改善人才技术结构,提高自身检测能力。三是凭借自身技术人才优势,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免费为企业培训质量检测人员,为把好企业产品质量关提供了有效保证。四是紧跟地方产业发展,完善检测手段。建立了玻璃钢、造纸机械、皮革、建材、食品五大实验室,满足产业发展要求。五是主动为产业上档升级服务。为搞好食品企业“QS”认证工作的专项服务,我局对申请“QS”认证的企业定人、定责进行帮扶。从选址开始派人介入,深入一线,为企业免费提供厂房设计、生产设备选型、化验室布局等一系列技术咨询服务。去年以来,我局共为申报企业提供咨询文件300余份,帮助企业培训质量检验人员40余人次。国家“QS”认证标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自检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市中小企业多,底子薄,短时间内难以筹措资金完善检测手段。但在限定时间内通不过认证,产品将被“清出”市场。我局适应产业发展搞建设,投资40余万元对检测中心食品安全实验室进行专项改造,增设了为多家企业提供委托检验服务的检测项目,为企业创造认证条件,让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抢抓机遇,仅此一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共节约投入500余万元。在我局的帮扶下,有32家企业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了QS标志,获得了产品进入市场“通行证”。目前,兴利食品厂等企业六大系列48个花色品种堂堂正正“入驻”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

3、开展“质量进家门”联乡包企活动,服务产业发展。我局制订了局党组成员牵头,贴近基层、贴近企业、贴近群众的“质 5 量进家门”联乡包企服务产业发展责任制。一是实行“五送六下厂”全程代理制。主动与各乡镇联系,组织企业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质量、计量、标准等产品质量问题。主动给企业送去名牌扶持政策、质量管理知识、标准信息情报、质监法律法规、技术服务指南等,并全程跟踪服务,开展代码证办理、认证认可、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等 “六下厂”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建立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力促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是建立领导联乡包企重点帮扶制度。局领导每人联系服务4家重点企业,深入企业调研指导,针对企业现状,确定服务内容、服务措施、拟达到效果等,制订培优扶优服务企业计划书,开展培育名优产品等重点服务。年初以来,我局领导共下企业调研86次,与天鹅型材等20家重点企业建立了帮扶关系,制定了培优计划书,解决有关质量技术难题350余件(次)。在我局的积极帮扶下,去年,天鹅型材有限公司的产品获得了河南省免检产品,今年又积极申报了河南省名牌产品。三是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我局向企业承诺“能一次办成的事,不让企业跑两趟;能当天办成的事,不拖延到第二天;能在沁阳办成的事,不让企业去外地”。在沁阳市华懋铝业重新启动工程中,我局主动上门为企业解难排愁,针对华懋公司使用的计量器具和特种设备的现状,制定了工作方案,派出精兵强将,自带检验材料,对该公司的48台计量器具和特种设备进行安全等级评定,全额免除检测费用14140元,为铝电启动工程提供了安全生产保障。全市加快经济发展动员大会以来,我局共为企业培训技 6 术人员24人,免费为企业检定计量器具130台件,提供相关标准、技术资料、发放服务指南120份(本),减免费用17900元,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发展。

多年来,我局本着“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的宗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从强化内部监督、帮扶中小企业等环节入手,加大服务企业工作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质监工作有效性,打造“为企业服务,对百姓负责”优质服务品牌,走出了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以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受到沁阳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企业欢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戒骄戒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服务经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使质监部门成为市委、政府宏观管理经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参谋,成为上级局指导和服务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助手,为促进沁阳经济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

2006-10-26 15:46:33 岳阳网

一、发展现状:

2005年,武汉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108.2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9.5%,其中软件收入76亿元,信息服务业收入32亿元,软件出口额1.3亿元(其中嵌入式软件8000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0.9%。今年1—6 月,武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收入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

2005年全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总数达到51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家;外资企业、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软件企业有109家。拥有8家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这些企业中有7家通过CMM3认证,2家通过了CMM2认证,120多家软件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285家通过了双软认证,48家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软件人员达3万人。

二、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

(一)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综合成本优势明显: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处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是全国交通枢纽。在通讯网络方面,是全国电讯数据业务八大节点和全国移动通讯八大汇接中心之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光纤通讯汇接中心,能够方便快捷地与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通讯联络和信息交流。

武汉综合成本优势明显,水电充足,市内交通方便,无论是用房用地,公用事业服务、食品及其他生活资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在中国特大城市中都是成本最低的城市。而降低成本正是国外厂商将业务外包出来的重要因素。

(二)武汉市政府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心和重视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实施意见》、《关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有关鼓励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另外,《关于鼓励外包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在制订。

(三)人力资源丰富,能过满足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源需要:

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市内有普通高校52所,其中8所为教育部重点大学,45所院校设立了计算机与信息相关专业,还有3家国家级示范软件学院。每年的县官专业毕业生超过4万人,金融、商务、外语等外包产业相关人数达到3万人。专门对外包产业的语言培训机构有12家。

(四)科技实力雄厚,软件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为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武汉是我国软件领域重要的自主研发基地,有从事软件领域相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8个,国家软件测试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拥有两院院士51名,其中软件领域院士12名。

武汉市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论、信息安全、网络通讯等领域的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产业门类齐全,布局完善,有利于服务外包也得发展

武汉市产业形态丰富,金融市场发达,文化产业也在逐渐兴起。现代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产品研发、金融、电信和电力行业都很发达。

三、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将抓住服务外包行业由国际向国内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契机,通过实施服务外包产业国家化战略和区域品牌战略,不断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培育本地骨干企业,促进外包企业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优化发展。

(二)目标产业

1、信息技术外包(ITO)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其他服务;

2、业务流程外包(BPO):吸引国内外知名公司在武汉开展BPO业务。其中包括:呼叫中心、金融和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营运流程外包等。3、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武汉科技实力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培育本地外包研发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武汉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发展汽车整车设计和汽车电子的研发,光电子、通讯产品和制造业嵌入式软件研发,空间地理信息、信息安全、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和制作等。

4、外包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武汉教育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外包相关产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培养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和业务型人才。

(三)人才目标

到2010年,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软件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人,年毕业生人数达到5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每年人数达到6万人次。

(四)企业目标

引进培育1—2家员工超过5000人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10家员工超过千人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

(五)市场目标

以欧美市场为重点拓展方向,巩固日本市场,发展离岸外包,拓展本土外包。

四、武汉市在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专项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外包产业发展

根据有关国家政策精神,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制定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联合设立了1亿元的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支持外包企业软件研究开发,对进入园区内的企业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科技中小型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政策贷款、贴息贷款、政府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对外包人才培养、引进进行资助;对外包人才户口迁移、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对突出贡献人才进行奖励等。

(二)建设外包产业公共技术和服务支持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湖北省、武汉市与东湖高新区共同投资7700万元,建设了“湖北软件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借鉴了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除了提供软件研发和测试等技术服务支持外,重点突出了人才资源服务及外包协作服务功能。

(三)实施外包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和软件英才计划

在外包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1000万元培训基金,专项用于鼓励支持大学和各种培训机构与外包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培养外包人才。加强大学与外包企业的合作,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为大四学生设立了专业外包课程,并进行技能培训;对高层的软件人才进行专项奖励等。

(四)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落户武汉

认真研究和密切跟踪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企业的投资动向和投资特点,主动适应和满足跨国公司的投资需求,寻找和把握大项目的引资机会,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辐射带动本地外包产业的发展。

(五)引进专业化的园区建设开发服务机构,加快服务外包专业园区的建设,尽快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

2006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与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重组“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目前武汉光谷软件园已完成25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2007年底软件园将全面建成,届时建筑面积将达到 60万平方米。同时我们正在策划建设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的软件城,将会聚集400家企业、10万从业人员,年销售收入400亿元。

目前武汉市正积极向商务部申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东湖高新区申请作为“千百十工程”示范区。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推进武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恳请商务部对武汉市申报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给与大力支持。

第五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

郭丁瑄

绥德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游地区,远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臵,历代曾多次设立郡、州等县级以上建制,清雍正三年设直隶州,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和五十年代初,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曾在绥德设立管辖若干县的行政专员公署。绥德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绥德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广为人知的“秦汉名邦”“天下名州”“旱码头”等赞誉之词,无不体现了人们对绥德文化的崇敬、激赏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绥德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依靠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依靠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难能可贵的资金投入,依靠绥德人民与生俱来的文化自觉,绥德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榆林市唯一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是国家级民间艺术“秧歌之乡”、“唢呐之乡”、“民歌之乡”和“石雕之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绥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底子薄,缺乏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和稳固的财源;与榆林北部县区相比,我们无法依托地下资源获得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绥德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文化旅游尚不能称之为产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在即将跨入“十二五”之际,我们必须重新梳理绥德的文化旅游资源,摸清底子,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在发展壮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绥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以保护利用为目的,重新梳理优势文化旅游资源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绥德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厚实的,梳理和解读其中的优势资源,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绥德汉 毫无疑问,“绥德汉”是导致绥德“有名”的重要元素,是黄土文化长期演化发展的精神积淀,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其独特性在于:从外貌、型体方面看,绥德汉具有中国北方男子典型的阳刚之美,绥德汉高大健壮,风骨俊逸,五官轮廓棱角分明,“帅气”“养眼”是绥德汉给人最为普遍的第一印象。从性格、气质方面看,绥德汉重义气、讲友情,敢爱敢恨,不屈服于权贵,敢于仗义执言。最为著名的例子,是当时已罢枢密使之职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敢于当面质问陷害岳飞的奸相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清同治年间,绥德知州成定康(湖南人)曾在其《重修武庙碑记》中谈及绥德汉的秉性:“其民厚重直质。以善道之,则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刚毅果敢者,诚莫绥若也”。从生活态度上看,绥德汉乐观放达,坚韧不拔,穷而不卑,达而不傲,敢为天下先。绥德汉勤劳,能吃苦,勇于担当。《绥德直隶州志》(光绪本)曾这样描述绥德汉的勤劳和吃苦精神:“农人春耕秋获,三时皆勤苦相习。至冬稍暇,犹以糞、种奔走田间,故谓终岁勤动也”。从群体禀赋和兴趣指向上看,绥德汉注重教育,崇文尚武,热爱艺术,聪敏灵秀。从古至今,绥德多出将领、文士、艺术家、教育家。绥德汉既有粗犷剽悍的一面,更有儒雅文静的一面,能成大事,也看重细节,着眼长远,也注重当下;尚武与崇文兼具,豪放与婉约并存。“绥德汉”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融的产物,是绥德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名片,也是绥德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以“走近绥德汉,感知汉民族”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们可以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

绥德民间艺术 绥德是举世公认的陕北民间艺术荟萃之地和代表性区域,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陕北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部分,也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最核心的优势资源。绥德秧歌是陕北祭祀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陕北民间习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的综合展示,是陕北秧歌中最系统、最完整、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有资料显示,经过历时二十多年的六次大普查,已整理出15种常见的陕北大秧歌、120多种秧歌场图以及300多首九曲秧歌、谒庙秧歌等唱词,产生了吴继业、李增恒、苏树旺、苏贵堂、贺俊义等一大批秧歌表演艺术家。绥德秧歌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具有明显的祭祀文化痕迹,同时也保留了红色文化艺术的经典。上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新秧歌运动,抗大及鲁艺文工团来绥,极大地推动了绥德新秧歌运动的发展,象征工农团结的镰刀斧头成为秧歌队伍中醒目的标志。《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成为群众喜爱的经典节目广为流传。秧歌这一本土艺术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功能,作为一种先锋艺术,借助革命的力量迅速推向全国,被广泛运用于庆祝胜利、欢送新兵、新春拜年等各种重要场合。绥德秧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黄土文化广场艺术和舞蹈艺术的精华。热烈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秧歌,既是陕北人质朴率真精神风貌的直观体现,更是绥德人长期作为州、郡治所和重要政权所在地居民自信心理的真实展示。绥德秧歌突出“闹”和“扭”。“闹”体现的是陕北人对待苦难的态度,是“穷乐富忧愁”的价值判断。男女老幼、士农工商集体参与的忘情狂欢,使绥德秧歌具有了强烈的陕北本土嘉年华会的色彩。绥德秧歌中的“扭”,更多体现在二人场子中的“文场子”中,以夫妻逗趣为主要内容的各种舞蹈动作,完美展示了陕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上述几个方面,是绥德秧歌最明显的特征。从旅游角度讲,观赏绥德秧歌,就是恢复黄土文化视觉记忆的过程。绥德石雕是绥德民间艺术的精华。绥德出土的东汉画像石,自成一派,是解读古代绥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饮食、建筑等等方面的最直观、最原始的教材,具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绥德石雕已经深深融入绥德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石雕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庙宇建筑、桥梁建筑、居民住宅、生活生产器具等各个领域,体现着绥德人民对石雕艺术的钟爱,体现着绥德石雕艺术的精湛绝伦。绥德石雕的写意风格,较好地秉承了秦汉风骨,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心灵手巧的绥德人民,使坚硬的石头变得柔软,使冰冷的石头具备了人间温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类和地域文化现象,绥德石雕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绥德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陕北民歌的发源地,绥德民歌涵盖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秧歌调、水船调、夯歌、酒曲、灯曲等各个种类,具有刚健豪放和细腻优美的风格。以《三十里铺》为代表的绥德民歌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命运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倾听、演唱绥德民歌的过程,也是回味、体验陕北历史的过程。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绥德产生了杨进山、刘燕生、刘燕萍、白秉权、李治文、马子清、杨巧、雒胜军、雒翠莲等一大批享有盛名的陕北民歌演唱家,他们用绥德话演唱的许多曲目,成为人们学习地道的陕北民歌的经典范本。绥德唢呐是绥德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初作为宫廷乐器、军队乐器的大碗唢呐神奇地融入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绥德唢呐演奏仍被广泛运用于婚葬礼仪、节日庆典、乡村庙会等各种场合,已整理出来的绥德唢呐曲牌达1000多首。绥德唢呐音乐既是大气的、激越的,又是婉转的、凄凉的,它是陕北人民生命体验的倾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秧歌、石雕、民歌、唢呐之外,绥德剪纸、刺绣、布艺等民间艺术也具有明显的黄土文化特征,是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绥德历史遗址 作为战略要地、军事重镇和州、郡所在地,绥德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古代遗迹中最为著名的是扶苏墓和蒙恬墓。扶苏墓位于县城内疏属山顶,隔大理河与蒙恬墓相望。扶苏和蒙恬长眠于绥德,深刻地影响了绥德人的性格养成和价值观。围绕扶苏、蒙恬屈死边关的历史事件,历代文人在绥德留下了大量歌咏凭吊诗句,诸如“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唐〃胡曾《杀子谷》);“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清〃阎秉庚)等等。这些诗篇无疑增强了绥德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苍凉色彩。其他重要古代遗迹还包括呜咽泉、晋溪洞、蕲王庙等。现代历史遗迹主要有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李子洲旧居、王震旧居、抗大旧址等,都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绥德民居 窑洞是陕北最常见、最典型的民居建筑,也是陕北民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绥德窑洞的经典之作是贺家石党氏庄园窑洞建筑群,因其随形就势的建筑布点,精妙的砖、石、木雕,功能完备,别具特色的院落、道路、门楼设计等等独特元素,被称为研究陕北民居、民俗、民间建筑艺术、家族关系的“活化石”。党氏庄园是绥德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利用价值。除此而外,高家进士院、华墙院、刘家院、层窑人家等民居,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绥德小吃 饮食文化最直接地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绥德饮食明显具有黄土文化特色,其中以特色小吃最为有名。绥德小吃食材丰富,讲究粗粮细做,讲究佐料(包括各类酱汁)制作,烹饪方法简洁,味道清淡,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绿色食品。绥德小吃是绥德人的至爱,也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经典饮食,以“走进黄土高原,品尝绥德小吃”为主题,提供富有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需要认真研究探索。

二、以打造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为宗旨,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绥德丰厚的黄土文化、便捷的交通条件、绥德汉的经商传统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为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先天优势;而国家相继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榆林市打造“文化大市”的战略举措,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回报率以及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又为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务实的作风,认真谋划,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准确定位,稳步推进,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绥德丰厚的文化旅游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速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文艺团体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延续补充机制,开发一批演艺精品项目,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先进县”、“天下名州”、“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品牌,努力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为绥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我们要重点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完善《绥德县黄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委托专业机构,编制《绥德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详规》。旅游的核心是文化,旅游的生命是特色。编制绥德文化旅游详规,要着力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吃清底子,准确把握绥德文化旅游优势资源,特别是垄断性资源;二是坚持可行性原则,力求做到准确定位。旅游当然是低能耗、高回报的低碳产业,但各地因定位不准仓促上马而导致血本无归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因此,要认真分析让游客来绥德“看什么”、“游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依靠什么吸引游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提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主打品牌;三是以快乐旅游、轻松旅游、怀旧旅游为出发点,准确把握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提出明确的文化旅游项目。围绕“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可以开发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自助式等各类文化旅游项目,以游客乐于接受的方式,全面展示绥德汉的魅力,展示秧歌、石雕、民歌、唢呐等民间艺术,展示绥德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四是做好文化旅游项目风险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规避策略和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决策和错误决策。

2、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09年,绥德县委提出“11268”发展思路,将黄土文化旅游业作为六大产业之一。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承载文化旅游产业的硬件设施初见成效,建成了新的名人书法摩崖石刻景观、龙凤桥东两侧的小广场和千狮桥南端小广场,完成了县体育场改造工程,结合“创卫”实施了文化路、城北主大道美化工程和主要街区、大桥、河流两侧的亮化工程,完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工程,启动了名州广场、文化广场、府州广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三个文化旅游建设项目:一是精心打造疏属山文化旅游区。该景区包括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汉画像石馆和扶苏文化苑三大板块以及名州商贸文化一条街、层窑人家、华墙院、高家进士等主要景点,最终将作为秦军事文化和现代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二是加快绥德黄土风情园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该景区位于龙湾生态区,占地约200km,包含民歌接待中心等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体验黄土文化、陕北民间艺术、绥德民俗文化的互动式旅游景区;三是启动党氏庄园抢救性、恢复性维修工程。要及早确定保护利用模式,在对现有建筑、实物调查摸底造册登记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修复设计,由专业施工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修复后的党氏庄园,将成为体验绥德乡村生活的主要旅游区。

3、积极调研,着手组建绥德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从各地的经验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应由政府主导、推动,但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运作和管理,往往导致责任不明,效果不佳,一些项目严重亏损而无法追究责任。而通过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则多有成功范例。从绥德实际看,应在适当时候组建一个实力强大、运作自如,能够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各个演出团体和各个相关产业的航母式集团公司,作为龙头,引领、经营整个绥德的文化旅游产业。绥德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战略投资、融资和风险投资及新兴文化业风险投资等为一体,国有控股,2政府投资为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公司的宗旨是依托绥德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红色文化、独特的黄土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批有吸引力、影响力和高回报率的文化旅游产品。公司建成之后,应首先将疏属山文化旅游区、黄土风情园、党氏庄园纳入公司的经营管理范围。条件成熟时,组建演艺公司和专业演出团体等下属机构,并逐步拓展以陕北民间工艺品制作、会展、出版印刷、文物收藏、影视制作等业务,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

4、建立健全各类文艺团体组织机构,提升文艺创作水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强有力的原创队伍和富有活力的原创能力来支撑。目前,绥德除书协、摄协、诗词学会外,其他专业文艺团体尚未成立,没有纯文学刊物,近年来创作的戏剧、小品、舞蹈、秧歌剧等作品也比较少。可以独立承担编创工作的专门人才力量分散,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和有组织的活动,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提高缓慢。一些重大节目和重大演出非请外来人员指导帮助无法成形或完成,而一些歌舞类节目因难以更新,常年演出,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文联、作协、美协、音协等各类专业团体组织机构,整合人才资源,发挥整体作用,提升创作水平,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5、启动民间文化资源普查登记工作。绥德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掌握这些资源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各类资源的保护利用。从绥德实际出发,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普查工作:一是对境内的古代遗迹和革命遗址进行普查,筛选特色资源,为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开展民间艺术人才资源调查摸排登记工作,主要包括:唢呐演奏人才,陕北秧歌编排、表演人才,陕北剪纸、石雕艺术大师,民歌演唱人才,布艺、刺绣人才,陕北说书艺人等。各类人才的基本信息都要详细造册登记,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经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定之后,统一颁发证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对生活困难者发放适当的生活补助;三是开展对陕北民间艺术特色鲜明、基础较好、从艺人员相对集中的行政村的调查摸排工作。经过认真研究筛选,确定一批县级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创作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统一颁发牌匾和证书。

6、精心打造一批展示黄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举办集中展示陕北民间艺术的系列文化活动。一是举办《陕北记忆〃大型唢呐演奏交响音乐会》。初步思路是: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典型场景为纬,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配器、多种方法演奏各个时代陕北唢呐、陕北民歌的经典曲目,通过无伴奏合唱(背景音乐)、情景再现等多种手段,强化艺术表现力和听觉、视觉冲击力,用舞台艺术表演和唢呐音乐语言,再现数十年来陕北地区的发展轨迹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体现绥德文化的厚重感,集中展示陕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二是举办《魅力绥德〃陕北民歌大型演唱会》。精选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经典作品,由绥德专业歌手和业余歌手采用独唱、清唱、二重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演唱。演唱风格要追求原汁原味,制作歌词字幕(普通话),而演唱全部用绥德方言,体现本土性和原生态;三是举办《激情绥德〃大型陕北秧歌广场表演会》。广场秧歌表演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民间性,以专业人员和“老把式”为骨干,精心编排,全面展示绥德秧歌的各个传统节目、各种场图、各种表演形式和各个派别的特色;四是举办一系列民间艺术展览活动。主要包括:绥德民间石雕作品展、绥德民间剪纸作品展、绥德民间刺绣布艺展、绥德柳编作品展、“绥德印象”摄影作品展等专题展览。

三、以整合力量、多措并举为手段,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绥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改变“文化工作是务虚工作”的传统思维,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经济工作的范畴,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整合力量,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文化旅游工作协调小组,负责重大问题、重点项目、重要工作的决策、调度、指导、协调、督察工作;二是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列入全县工作总盘子之中,每一个项目由县级领导负责,与其他经济建设项目一样,实行“五个一机制”,抽调得力干部,一抓到底;三是县委、县政府定期研究文化旅游工作和黄土风情园、疏属山旅游区等重点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加强督察。由县综合督查办负责,定期对文化旅游工作进行督察,并及时向社会通报进展情况。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巨大投资,县财政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整体环境的硬件建设以及文化旅游各重点项目的前期费用、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则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去做。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从事各种旅游休闲活动”。这一《意见》为我们借助民间资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要用足用活政策,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绥德的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来。

3、实施人才战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从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出发,我们需要实施更切实际、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战略:一是建立健全现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制订切合实际的奖励政策。诸如,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作家、艺术家给予物质奖励,着力解决其实际困难,对家庭困难或者长期患病的优秀艺术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给有潜力和承担重要创作任务的作家、艺术家、骨干人才提供创作经费等,千方百计调动各类人才的创作热情;二是建立各类专门人才的选拔、引进机制。根据实际需要,面向全社会选拔、引进人才,并在编制、工资、工作条件等方面出台保障性政策;三是依托县职教中心,筹建绥德县陕北民间艺术学校,培养秧歌、民歌、唢呐表演编排人才,剪纸、刺绣、布艺等设计创作人才;四是分批次举办现有民间艺术人才培训班,进行艺术素养的系统培训,努力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和技艺水平。

4、加强舆论宣传,积极争取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要专门制订详细的文化旅游工作宣传方案。在对外宣传方面,重点宣传“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县”、“天下名州”、“绥德汉”、“三十里铺”,以及国家级民间艺术“秧歌之乡”、“唢呐之乡”、“民歌之乡”、“石雕之乡”等品牌,进一步提高绥德的知名度、关注度和绥德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要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特别要吸取现代广告业的成功经验,在公路沿线、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受众较多的区域设立广告牌、标志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绥德旅游。在对内宣传方面,要重点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政策、工作进展等内容,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绥德文化的认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全县上下关注文化、重视文化、支持文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绥德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作者系中共绥德县委书记)

下载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培植发展教育服务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模式 培植发展教育服务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特殊人群管理机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提......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

    如何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机制的变化及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已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满洲里市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公司简介

    满洲里市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公司简介 满洲里市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公司属市政府属全资国有企业,公司成立旨在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化进程,推进我市旅游景点景区市场化运作步伐,不断提高......

    发挥党组织功能服务产业发展

    发挥党组织功能服务产业发展 ——香口乡蔬菜产业协会党总支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蔬菜之乡欢迎各位领导莅临香口参观指导。 我乡距县城22公里,辖22个村,2.6万人。近年来,香......

    服务发展 为民办事 改进作风(大全5篇)

    服务发展 为民办事 改进作风 我市确保下乡住村联户活动见实效 下乡住村联户活动开展以来,我市科学制订方案,明确标准要求,分步推进实施,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活动中,市委书记......

    教育情况影响造纸机械产业发展(范文)

    教育情况影响造纸机械产业发展目录 一.造纸机械的发展前景优秀 二.造纸机械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的进入必然会导致文化产品的发展,以纸质书籍为重要代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内对......

    国学教育产业发展浅论&国学教育理论体系简述

    生命的成长---国学教育理论体系简述所谓“文不尽言,言不尽意”,以下内容只是彼此了解的一个简述,如果有疑问,希望进一步沟通和交流。 《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