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学术创新的几点思考(本站推荐)
关于学术创新的思考
最近在天外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钱老,伟大的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航天之父”,“火箭之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钱老走了,但是留给我们后来人更多的思考。想想中国的教育,想想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由得心生感慨。
中国的创新之路在哪?我们大学生的创新之路又在哪?
在中国这片土壤里还能够培养出另一个钱学森吗?
循着前老先生的足迹,我找到了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钱老生前曾在这所大学工作学习了数十年。这所私立大学的宗旨是“为教育事业、政府及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学校至今虽然只培养了两万余名学生,但是平均每一千个毕业学生中就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一所充满了创新风气,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学校,这里的学生多是立志献身科技事业的青年,他们刻苦学习,认真钻研,追求科学自由与真理自由,他们真的是为科学为真理在奋斗。在这样的民主学风和科研环境下,能够诞生出如此多的天才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问过很多身边的大学生对中国现行大学教育的看法,总能听见一些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仿佛大家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共识。就拿我一个一心想去美国的朋友来说,当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出国留学时,她的回答是:对大学里的教育感到失望,她半开玩笑地说在大学里她总感觉自己像个“愤青”一样,总是对很多教育现象感到不满,但是自己却无力改变。(她曾经立志想成为一名教育家)。我又问她“在中国做学术和在美国做学术有什么不同?”她只说了两个字“氛围”。因为在美国她能找到她需要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
我想中国的大学,真正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氛围。科技要创新,学术要创新,需要的不是一颗聪明的脑袋,而是很多颗聪明的脑袋,而这些很聪明的脑袋都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做研究,而不是别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具备创造这种氛围的条件。因此,一个课题组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课题组,要想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一群真正都是为了做学术的人才。因为我一直相信一切不已兴趣为前提而从事的工作最终不会走得很长久,也就不会走得很远。如此一来,我们又不得不
去质疑真正在做学术、搞研究的老师有多少,真正为做研究而读研究生、读博士生的人又有多少呢?但是不管是为什么读研究生,既然要读,就要认认真真的读,两年半的时间应该让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学历相匹配,研究生毕业就应该具备研究生应该有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有这样的能力把事情做好,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
好的学术氛围需要大家一起营造。学术氛围浓厚的一个标志就是学术的交流频繁。好的想法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有没有一个 “good idea”。而好的想法呢就多诞生于交流,讨论,甚至于争辩。读文献也是同作者的一种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就远不如口头上的交流来得有效。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否有这样一个“coffee time”,只要大家能随时一坐,聊上几句,有没有coffee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交流和讨论变成一种习惯,让这种意识扎根在我们的脑袋里。
学术创新在于“我们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在科学的领域里是没有论资排辈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读文献,还是听报告,多牛的人的都好,都要时刻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要有自己的一个判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有所发现,而不是人云亦云,嚼别人嚼剩的馍。
读文献或许应该要像看新闻。很多人都有每天关注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的习惯,而搞研究的人就要随时掌握本领域的发展动向,获得新鲜信息,学习别人的做得好的工作,知己知彼。
学科交叉对于创新是很重要的,各领域之间互相启迪,互相借鉴往往可以诞生出很多很独到的想法,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激发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关注本领域的活动,还要关注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另外,就是培养人文素养,我想这大概也是天大学生比较缺乏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不行的,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以上就是我对学术创新的一点思考吧。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要营造好的学术氛围,二是要有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还有就是注重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另外我有一些对课题组的建议也借此机会说一说吧。觉得课题组可以偶尔办个交流会,交流一下对于如何做研究的经验,读文献的经验,或是弄个学术沙龙,大家一起讨论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有必要打开思维,而不是只看到本领域的东西
第二篇:问题意识学术创新
盯着问题抓工作,注重把学习调研成果向实践转化,深入基层抓问题,理清思路谋发展。他们把教学和科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地梳理,一个个地研究解决的办法,真正使学习实践的过程变成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过程。
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事物发展的链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关键环节。如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无时不在,问题无处不在,矛盾是问题的源泉,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对待问题,态度不同,结果迥异。有的对问题采取唯物主义态度,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揭露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勤于解决问题。所以在部队,有“发现问题是水平,揭露问题是觉悟,正视问题是胆识,解决问题是政绩”之说。有的对问题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不会发现问题,不愿触及问题,不敢直面问题,往往等问题成了堆,或出了问题再去“亡羊补牢”。有的对问题采取排斥主义态度,不仅自己不去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惧怕和反对别人指出问题、揭露问题。其实,问题犹如人身体的疾患,只有及时发现并加以根除,才能赢得健康。而讳疾忌医,只能加重病情,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保持对问题的警觉,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对我们青年教师辩证思维能力和客观认识事物能力的检验。对现实问题采取麻木不仁、自满自足和故步自封的态度,回避矛盾,掩盖问题,不仅有违求真务实的要求,而且到头来自欺欺人,成为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的阻滞因素。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中发展进步的。我们一切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早就说过:“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又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准确而鲜明地阐明了问题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具有开拓新知的价值,发现问题往往是进步的开始。把问题当作财富,不仅是成功者践行和推崇的成才之道,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盯着问题开展工作,不仅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秘诀,也是确保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客观上,问题可能是缺陷,也可能是失误、短板,也许会成为事业发展、工作进步的桎梏和瓶颈。但只要人们认识到它的存在,并致力于真正去解决它、攻克它,我们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一笔财富。问题解决得越及时、越主动,财富的价值就越大。培养这种可贵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奏效的。要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靠坚持不懈的党性锻造;靠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养成;靠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实践与思考。舍此,别无他途。
学术创新中的主要逻辑问题
学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简化为三个程序: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证明问题。发现的问题应是别人在其研究过程与成果中表现出来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的错误、片面性、不科学、不系统问题。具体说就是所用范畴或没界定,或界定错误,或不准确;或概念属种关系错误;或判断有误(周延与否、类型与真假问题等);或偷换概念,违反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或推理论证有误;或研究方法不当,等等。解析问题在于按逻辑要求对问题进行定性定位与分化研究。具体说就是提出假设(命题)、界定概念、理清上下位概念的。逻辑关系等。证明问题主要是选好恰当的逻辑方法。具体说就是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类比法还是假设法,分析法还是综合法,系统论法还是决策的方法,逻辑语言学方法还是数学方法或逻辑哲学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等等。总之,学术创新的全过程大都跟形式逻辑的规律、规则与方法密切相关。所以要在学术上创新,就必须很好地遵守与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第三篇:创新学术讲座课后感想
创新学术讲座课后感想
创新是一切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源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作用。同时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一种指南,它还应作为一种行动贯穿到我们每一项实践中。同时创新还应应用于我们的各项专业研究领域,以便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
而创新型人才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和心理上有自信、有激情、有责任担当的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和专业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型人才。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创新心理的培养。自信心不足,点子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缺乏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会僵化,行动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难取得持续进步。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教材知识的学习。创新的培养要培养其发散思维和个人思维的独创性、相异性。创新思维要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说,在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我们的创新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被禁锢住了,要彻底解放我们的思维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要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我们的思维要创新,主要有三大障碍,首先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即平时大家所熟知的转牛角尖。思维一旦进入了死胡同,就很难出来,那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了。思维定势的产生是由于我们习惯了权威,权威说过了,我们就很难改变,于是思维就固定了;还有就是从众心理,个体逐渐、盲目地顺应了群体和先验和情感,也造成了思维定势。俗话说,思维一旦进入死角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要思维创新就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其次是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思维惯性,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要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干扰,最重要的是要看问题的本质而非表面,要仔细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一见到问题就匆忙用脑中已有的模式去分析、判断。第三思维封闭,考虑事情时站得层次太低,没有站得很高,思维境界就会很小,没有打开,思维封闭了,很难创新。
第二,我们要思维创新。知道了我们思维上的障碍,就要力图去打破思维障碍取得思维创新。首先打破思维障碍我们要采取多向思维法。第一为顺向思维法,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第二叫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在生活中例子很多,如司马光砸缸就人的事例就很典型。第三是转向思维,或称颠倒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因果颠倒思维,还有要借脑思维,借人家的大脑来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第四即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一种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外部其它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超出限定条件之外的新思路,实质上是一种联想思维。曹冲称象的典故中就是用到的侧向思维。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事关我国未来的兴盛。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积极性低。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第一要改革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兴奋起来,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创新欲望。然而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个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在该领域里是不可能有新颖见解的,只有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外延、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质疑,才有可能有创新之举。所以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养成。同时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类型必然各有特色。
第四篇:学术创新的灵感之源
学术创新的灵感之源
——西安交通大学“创源”科技学术论坛
西安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轻,特别早。九月一开始,太阳的热力就收敛了,风变得轻柔,天很高很蓝地俯视着古城。这时,在城墙东南角下的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里,活跃着一群勤奋热情、积极上进的研究生,他们在绿得依旧浓郁的梧桐道上穿行,为“创源”科技学术论坛的一个个精彩的讲座奔忙着。
“创源”科技学术论坛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主办,研究生会、博士生协会承办,各院研分会、博士生分会协办的学术论坛,她涵盖科技前沿、国学精粹、为人处世、艺术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并由学生自己规划、管理和运行。
响应教育部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意见》的主要思想和要求,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其创新能力不仅来源于其导师,而且来自于众多其他领域前沿思想的精髓汇总。为此,“创源”论坛旨在为西安交大学子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舞台,营造一种知识共享、观念互动、智慧普及的学术氛围,提供一个学术交流、思想传播的良好平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广大学生的学术修养,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和创新灵感。
“创源”二字中的“创”是创新之意,“源”是灵感之源,“创源”即是学术创新的灵感之源。论坛的宗旨是“立德、立功、立言”,这取自《左传》中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指做人,立功指做事,立言指做学问。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人,才能认认真真地做事,学会做人做事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
论坛自2006年首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完成了包括著名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优秀博士研究生、知名企业人士等在内的超过百场报告会。在过去的三年中,“创源”不断探索新的成长方向,力求尽善尽美地为广大学生服务,经历了由按照学科分类的主会场和分会场的组织形式到按照讲座人身份不同来区分的知名教授学者、优秀博士研究生、杰出校友和知名企业等系列的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了从仅有本校师生参与的校内论坛扩大到有知名企业人士、杰出校友等参加的更大影响力的论坛。
学术大师系列
这是历届“创源”论坛的主线和核心。学术大师主要包括知名的教授和学者,这一系列的讲座占论坛全部报告会的比重达一半以上,这是因为作为“学术创新的灵感之源”,论坛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各个学术领域前沿发展的机会,从而在这中不同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灵感和热情。
此系列的讲座涵盖了科技学术的各个领域,既有包括材料学、生命学、能源动力学和信息技术等在内的理工类学科,也有包括经济形式分析、金融风暴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构建等在内的经管类学科,还有包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法律变革等在内的社会人文学科。学术大师们用最生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讲述在行外人看来深奥晦涩的词汇,引领我们在浩瀚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学术海洋中遨游,让平日里“隔行如隔山”的陌生,和对那些非自己专业的新发展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全都化为无有。
通过讲座的参与,学生们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同时,在与教授学者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拉近了学生与学科研究前辈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科研的信心和激情。
优秀学生系列
如果说,学术大师们为学生们带来的是每一个学术领域精彩的成果,那么优秀学生系列的报告会则为学生们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点燃了一盏长明的灯。听完教授们的讲座,我们慷慨激昂,豪情满怀,似乎科学的顶峰触手可及,我们都有希望明天的自己就是那个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学者。但是,现实并不是那么容得我们乐观的,资源终究有限,我们的时间也是紧张而易逝的。如何做到不眼高手低?如何脚踏实地地潜心科研?如何合理地安排研究生的短短几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论坛的优秀学生系列讲座中找到。
这里的优秀学生主要是来自每个学院的优秀博士生,他们通过精彩的讲座,把自己所研究的前沿科学展现给大家,并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历程和心得体会,用自己的经验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具体地实际地指导同学们对研究生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解决牵绊研究生科研进展的那些坎坷问题。
同时,论坛的这个系列给不同学院的博士生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搭建了一个进行学术讨论的平台,有利于广大同学共同进步,尤其是不同学院中的交叉学科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交流,相互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浪费。广大研究生朋友真切地体会到这一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代表的形象和肩负的责任,进一步增强了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意识。
卓越团队系列
很多的成功,都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就能达到的,研究生的科研学习亦是如此。我们总是从属于一个研究所或者一个课题组或者一个师门,是团队中的一员。那么,如何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如何合理地利用团队的共享资源?如何调和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创源”论坛的卓越团队系列讲座中,同学们不难从他们的成功经验里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在第三届“创源”中,我们的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校机器人队指导教师王晶教授,带来了题为“走进机器人队——大学生项目实践”的讲座,介绍了交大机器人队的运作模式及其成功经验。他从机器人队的概况、设计理念与过程、参加国内国际比赛的实战经验和机器人队的人才培养目标四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交大机器人队,提出了“由目标引导的学习能力、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实践训练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管理能力”的人才发展方向。
杰出校友系列
前面的三个系列都是学校之内的沟通交流,论坛还把眼光放到了校外,立足于社会,与学校的校友关系办合作,请来我们的杰出校友为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自己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做哪些准备工作。
这里的杰出校友是指从西安交大走出去的现在在社会上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他们曾经跟我们一样在这个校园成长,一样感受过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熏陶,一样欣赏过腾飞塔樱花闹梧桐叶落的美丽风景,带着母校赋予他们的知识、才干和美德走入社会,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我们希望,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所以,他们走过的路上的坎坷和坦途,我们都想有所准备。杰出校友系列的讲座,带我们走近社会,走进学长们的故事里,从中收获希望,得到力量,看清方向。
正如第三届“创源”中杰出校友陈宏学长在他的报告会“分享我的故事,激励你的人生”中所说的:“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但社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大家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资源,花自己的精力,让别人成功,这样你才有可能成功。机会到处都有,就看你有没有眼光,能不能抓住。梦想也是可以设计的”,论坛的杰出校友系列就是帮助同学们设计自己的梦想的。
知名企业系列
学以致用。我们在校园里刻苦地钻研和努力,将来进入了企业才可以很好的施展身手。那么企业发展的步伐如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为此,第二届和第三届“创源”论坛加入了一个名企专场——迈瑞专场报告会。
迈瑞公司是全球医用诊断设备的创新领导者之一,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两场报告会分别是: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的超声产品研发总监何绪金先生的“医用超声诊断设备的研发”和迈瑞研发副总裁刘学东先生的“电子医疗设备软件开发的挑战”。会上,报告人给学生们讲述了相关领域的研发现状,并介绍了迈瑞公司的超声设备研发,特别强调了快速成长的迈瑞公司对研发的重视和对未来的设想,同时表示欢迎相关专业的学生加盟迈瑞,共创辉煌。
论坛将继续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争取请到更多的名企来给学生们作报告,为大家展示社会的新需求新步伐,以推进学生学习与社会人才需要的接轨。
“创源之星”
“创源”,即创新之源,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我们研究生们是在教授导师指导下的“流”;明天,我们就是指导后辈的“源”。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鼓励在学术上勇于攀登、不断进取,激发大家的创新能力和热情,“创源”科技学术论坛还举办了 “创源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我们科技学术上的明日之星。
在“创源之星”评选活动中,根据参与评选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参与讲座效果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评选出优秀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奖励。在活动中,他们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体会,分享他们学习道路上的经验,比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科研学习的总体规划等等。通过这种活动,激发鼓励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进而在学校掀起一股良好的学风。
论坛下,我们的汗水
每一届的“创源”,前前后后共三十多场讲座,持续进行三个月(每年的10月初到12月底),还要加上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联系教授学者,企业和校友;申请活动经费;设计宣传海报和纪念品;与多方协商制定时间表和场地安排以及在学校BBS上“创源学术论坛”版面的建设维护工作等等,作为活动的组织部门,看到“创源”为同学们带来那么多帮助,我们忙碌而充实,擦着汗水,听到人们的一声评价——“创源”是一个品牌,我们不禁欣慰地微笑起来。
愿“创源”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创新学术社彩月 初稿
创新学术社彩月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展现缤纷社团,弘扬学术创新
二、活动背景:为积极响应李忠云书记在2011年教育思想大讨论集中阶段工作布置会上的讲话,贯彻落实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由经管土管院社团部与文法社联主办,首次联合共同开创“创新学术社彩月”活动,各协会承办的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各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活动时间:11月15日-12月15日
四、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五、活动内容:开幕式社彩月期间活动:
(1)创新科技类
未来企业家协会 “第四届高校联合创业挑战赛”
市场营销协会“第三届营销之星”
公共关系协会“公关礼仪大观园”
帮忙学长协会“沙盘游戏”
(2)学术育人类
建筑与房地产协会“第一届建筑CAD制图大赛”
会计协会“会计闯钱关”
土地研究协会“土地资源管理讲座”
工商管理协会“工商管理论坛”闭幕式
六、前期宣传:海报宣传:在博园、荟园宣传栏张贴巨型海报,博园、荟园主干道、教学区、寝室下分别张贴小型宣传海报。
2横幅宣传:一运二运栏杆外侧张贴活动宣传横幅两个。宣传单:印制宣传单1000份,(待定)
七、后期宣传
1活动期间请青年传媒中心协助宣传并拍照留念,后期制作视频并于荟园主干道处播放投影。请文宣部制作两块宣传板,贴活动照片,达到宣传效果。
八、活动经费
海报横幅宣传单照片等宣传费协会活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