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 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
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 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
(2004-06-14)
记者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3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上面一检查,下面就得作假,把流失的学生再找回来,顶个名,谎报辍学率。”吉林省双辽市某偏远村庄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农村偏远
一点的学校,辍学率得有50%;离城近的,怎么也有20%~30%;平均下来有40%。
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当过6年班主任的老师,以本校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一入学人数有110人左右,到了初二上学期,还能有100人,而初二结束时,就剩60人左右了;中考前,只剩30人。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
“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都是孩子学不进去,家长也没招儿。”双辽市某校一位张姓教师表示,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法》无能为力。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从学校方面讲,应试教育压力太大。素质教育在会上、材料上有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教学以主科为主,不少课程学生不愿意学,感觉偏难,在现实生活中能应用的很少。同时,音体美活动少,学生被限制,丧失很多乐趣。”一位姓韩的农村老师说。
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设施不那么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
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
第二篇:农村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农村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成因与解决措施
平坝学校王兴忠
内容提要: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巨大差别造成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三农”之外的制度设计。农民因贫穷无法供养子女读书只是少数,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等也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民子女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缺乏公平公正的国民待遇。
关键词: 初中生 辍学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初中生辍学原因:
1、学生基础太差,对学习毫无信心和兴趣是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感到读书不划算,干脆让孩子辍学去打工。另外,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有的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的路,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
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其辍学的原因很多。但如果把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仅仅归结于贫穷、成绩差而厌学、升学无望等,似乎把现象当成了原因。我认为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巨大差别造成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三农”之外的制度设计;农民因贫穷无法供养子女读书只是少数,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等也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民子女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缺乏公平公
正的国民待遇。
1.城乡教育反差巨大。
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大量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的水平也仅仅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农村教师待遇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的相差悬殊,教师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挫伤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普遍出现骨干教师向大中城市流失现象,使本来就稀缺的优秀师资更加稀缺。又由于教育基建费和公用经费不足,农村中学经费上捉襟见肘,无法按标准配齐基本的教学器材、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了。造成与城市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
2.农村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表明,不是某个地区的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农村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在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农村学生走上了应试的道路。由于
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不断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使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大量的农村孩子无法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实现挤进城市的梦想。
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背景极不匹配。比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城市中心的取向,就让很多农村学校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离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自然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农村初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专门的就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使那些考不上学、回乡务农或打工的学生对生产技术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劳动中派不上用场,他们也就只能选择辍学。农村教育忽视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忽视了一大批升不上学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
3.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是,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学历达标率低。由于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一些偏远地区中学还存在着对教师层层拔高使用和聘请代课教师任教的情况,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农村一部分教师业务能力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学习,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
二、解决办法
如何解决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个顽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
1.加大投入,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重心应该上移,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和地位,增加中央和省、市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份额,特别是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扭转目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严重地区差异。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而不能单纯“以县为主”。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教育上的“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解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为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对义务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应占有的比例,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侧重对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支持。
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义务教育责任状》,把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工作考核项目。
2.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适应性,—拓宽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余地
农村教育要结合农村特点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相适应的低重心、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基础
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一个满意的“归宿”。农村教育既要有保证农村青年向上的社会流动的升学教育;也要有满足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打工需要和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城市化的教育;同时,还要有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立足农村的教育。农村中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试行初中分流等多种办学模式,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面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浪潮,为农民适应这种转移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只有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把农村教育和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起来考虑,农村教育才能走出与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相脱离的困境。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前提。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工资待遇,实施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和交流制度,通过调整、流动、进出、上下等途径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优
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保证农村学校都有合格教师。
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强化教师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建立新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全体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除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外,更应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国在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必须进行配套改革,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农民投资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适用性,也只有这样农村义务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第二次土地调查显示耕地超过20亿亩
时事政治: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耕地最新数据为203077万亩,比原来掌握数据增加2亿亩。但中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没有改变,而草原、滩涂、冰山积雪等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3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二次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做到了全面、真实、准确。
据介绍,2007年全面启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了中国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此后每年都基于二次调查数据开展变更调查,至2012年底,全国耕地为20.27亿亩,比原来掌握的耕地数据均多出2亿亩。
王世元说,从数据增加耕地区位特点、损毁情况看,尽管二次调查耕地数据多了2亿亩,但增加的耕地相当部分需要安排退耕,相当数量不宜耕种,相当数量正常耕种受影响。中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8亿亩多。
从优质耕地减少情况看,全国城镇用地增加较快,优质耕地减少较多,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上海、天津、海南、北京未利用土地资源已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也已很有限。
王世元说,必须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中国人均耕地已经从1996年的1.59亩降至2009年的1.52亩,下降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3.38亩的一半。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人均耕地仍处于下降过程中。中共中央强调的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第四篇:调查显示:超过80%青年人对近5年生活状况满意
调查显示:超过80%青年人对近5年生活状况满意
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青年人对近5年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今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陈阳向论坛提交的报告《“这是我的本分吗?”关于首都青年责任意识的一点调查研究》得出这一结论。
报告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与北京市共建项目“首都公民素质与价值观念调查与对策研究”中的问卷调查《首都公民价值观念调查问卷》,共有2234人参与投票。
其中,“您对近5年的生活状况的评价”一题中,其中“越来越满意”的有711份,占了31.6%;“基本可以”的有1103个,占49.1%;这两项合起来占到80%多。所以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持肯定态度。
而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资源不足、人口太多、竞争过于激烈;社会保障不足,改善生活成本太高;个人能力和学历的弱点,分别占到25.6%、27.5%、16.6%。这说明青年人比较关注自己的发展前途,但当遇到不满时会把更多原因归结到社会上。
在遇到诈骗电话是否告诉警察的题目中,有71%的人选择不告诉警察,当被问到“为何不报警”时,有46.7%的人选择“感觉举报了也不会起作用”,有19%的人选择“根本没产生举报想法”,有7.9%的人选择“曾经有过失望的举报经历”。总的来说人们觉得报警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对社会机制的失望。
对于招聘单位要求北京户口的看法,选择“不应该,全国人民有权利在首都平等竞争”的人数最多,占总受访人数的33.5%。青年人反对“北京特殊”的意识背后,实际上是想以此来为自己的发展争取平等的竞争条件。
论文作者陈阳认为,青年在面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时表现出较强的意识,他们想争取更多的机会,但当面对“他人或公共”时表现出一种“相对淡漠的意识”。政府和社会需要提供一个更有利于青年人发展的社会环境,教育也需进一步反思,引导青年人的责任意识朝着一个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表示,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世界关注,但中国的软实力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青年学生中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引导他们进行理论思辨,无论对他们的学术习惯还是个人修养都有巨大意义。
本次论坛共有来自35所高校的200多位研究生参加,学生们既关注传统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理论问题,又关注异地高考、生态文明、贫二代等现实问题。
第五篇: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调查问卷
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
你们好!下面这份不记名的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方面作一点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谢谢合作!
年级
性别
1.监护人类别()A.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B.没有
C.父母直接监护
D.其他人 2.监护人文化程度最高是()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3.你认为自己的家庭关系(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吗?()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不太融洽
D.不融洽
4.你的老师与你的家长有联系吗?()A.经常联系
B.偶尔联系
C.不联系 5.你班有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吗?()A.有
B.不清楚
C.没有 6.你的班级设有班级一日常规吗?()
A.有
B. 不清楚
C.没有
8.你所在的班级是否为你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A.有
B.还可以
C.没有 9.你喜欢你们的班级吗?()A.是
B. 否
C. 很一般。10.你喜欢来你班上课的各位老师吗?()A. 都很喜欢
B.喜欢,但有个别老师我不喜欢
C.一个都不喜欢 11.在你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得到班级其他成员的帮助?()A.不会
B.只有少数同学会帮助
C.多数同学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12.你认为一个班级除了要搞好学习之外,是否应该经常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爱好与特长,张扬同学们的个性?()A.非常应该
B.可以,不过有一两次就行了,别影响学习 C.不需要,搞好学习就行了。
13.你是否想在班级活动中展示一下自己的个性、特长?()A.很想
B.有点想
C.不想
D.无所谓 14.你觉得平时的班会课怎么样?()A.有一点趣味和启发。
B.单调乏味,形式单一,班主任要么口若悬河,大力宣讲一些道理;要么先讲一些常规方面的要求,然后自习,不破坏纪律就可以了。
C.特别没意思,很少有主题班会,几乎全是老师讲作业或者被其他主课所占用了。
D.非常有趣,丰富多彩,收获很多。
15.班主任是否把网络资源引入到班会课堂?()A.经常引入
B.几乎没有,班会内容基本是老生常谈
C.偶尔引入一些
D.不清楚 16. 你所在班级的班干部是怎么样产生的()A.班主任指定的B.同学们选举的C.自己推荐
D.老师先推荐,然后大家认可 17.你班级的班干部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吗?()A.很明确
B.不太明确
C.不明确,不知道他们各管什么 18.在班级活动中,班委是否起到组织班级成员的合作作用?()A.是
B.没有
C.在班主任的要求下,才会合作
D.没有感觉到 19.你觉得学校的课外活动能满足你的需要吗?()
A.完全满足
B.基本满足
C.很少满足
D.不能满足 20.你认为你班的教室环境布置得美观大方吗?()A.美观大方
B. 还可以再美一点
C.一点都不美
D.无所谓
21.你认为班级墙上的名人名言对你有激励作用吗?()A. 很有激励作用
B.看是看见的,但没往心里去
C.从来不去注意,不关心 22.你对现在的学习()
A.很有兴趣
B.比较有兴趣
C.感到很枯燥
D.不得不学 23.为了激发你们的积极性,班级有活动的奖励评比措施吗?()A.每次都有
B.有时候有
C.基本没有 24.你是否认同本班的管理模式?()A.不认同
B.认同
C.还可以再改进
D.不知道
25.你所在的班级是否与时俱进,积极组织同学学习先进的思想?()A.经常
B.很少
C.几乎不
26.你是否对班级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愿意为之奋斗?()A.没有
B.有,但不知怎么做
C.有,而且正在行动
D.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