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局七个转变思路保障发展新局面经验材料
今年,按照省厅党组提出实行土地管理、矿政管理、地灾防治、执法监管、征地补偿、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方面的“七个转变”工作思路,实现保障发展不误事、保住资源不坏事、保证群众不闹事、保护干部不出事的“四保”目标,**市国土资源局结合本地实际,抓住关系全局的主要矛盾,采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着力谱写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新篇章。
一、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创新适应“七个转变”的工作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发展。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六大产业、创建宜居城市的战略部署,掀起新一轮赶超发展热潮。在快速发展争先进位中,国土资源部门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的矛盾、用地需求与占补平衡的矛盾、节约集约与粗放利用的矛盾、保障发展与维权维稳的矛盾、提升效能与规范管理的矛盾等等。能否经受住这些困难和压力,在实施“七个转变”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中有所作为,关键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保护资源是第一责任,保障发展是第一要务,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强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市走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实践证明,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只有科学有力地保障,才有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才能为真正有效地保护提供条件;只有合理有效地保护,才有资源的永续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主动服务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服务发展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严格监管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职责所在。既不能以严格监管为由,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消极作为,又要警惕以保发展为由弱化监管;既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又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保证子孙有饭吃,能发展。三是开拓创新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开拓创新本身就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土资源监管的动力。依法行政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土资源部门既要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为新政,又要坚持严格管理、制度为本、依法行政。四是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的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强化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审批监管和考核评价,合理确定资源供应的总量、结构和时序,实施差别化资源利用政策,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与调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创新适应“七个转变”的工作方式
方式决定成败。方式对了,事半功倍;方式错了,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欲速则不达。**是一个传统农业市,要做大经济总量,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中之重。因此,今年国土资源工作要转变方式抓重点,“四保一促”抓落实。一是保增长,用好地。保证发展用地,关键要在“多、快、好、省”四个字上做文章。“多”,就是多渠道做大用地规模。要全力做好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工作,采取“用好计划指标、争取预留指标、抢抓扫尾指标、探索周转指标”的“用地四法”,做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同时,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拓宽城市用地空间,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快”,就是加快审批。要按照“提前介入、加强指导、搞好协调、加快报批”的要求,开辟重大项目报批“快速通道”,以高效的工作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好”,就是优化结构。重点做好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项目、保障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优质工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用地的保障和服务。“省”,就是节约集约。坚持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总结推广“六要一推动”的新机制,即向空中发展要地、向存量土地要地、向闲置土地要地、向置换土地要地、向旧村改造要地、向开发整理要地,推动土地管理由重审批向重动态监管转变,使土地资源真正成为促进**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保红线,管好地。积极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部门“强”管理。全系统要把发现率、制止率、报告率、查处率“四率”作为评价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标准,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责。第二,社会“广”发动。全面推广聘请土地协管员的做法,广泛发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耕地保护工作,使各类信息反馈能够及时、准确,从而争取到耕地保护的主动权。第三,监督“明”公示。在每个乡(镇)、村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公示牌,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向社会公示基本农田的方位、面积、保护措施、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形成广泛的群众监督体系。第四,管护“全”覆盖。耕地保护责任状逐级签到农户,构建“市、县、乡、村、异界之不死术士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努力实现七个转变 加快红色旅游发展
努力实现七个转变 加快红色旅游发展
黄得意
红色旅游是以“红色精神”为内涵,以“旅游形式”为承载,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一种活动形式。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一期规划》),红色旅游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又印发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二期规划”),对红色旅游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好二期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好红色旅游四大工程(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生工程)和三大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七个方面关系,加快转变红色旅游发展方式,破除红色旅游发展中的误区和盲区,当前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一、在发展定位方面,由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就有组织地前往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实质上的是政治任务或事业接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崛起。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和参观点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些地方,凭借多年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探索采用旅游接待的方式经营。尤其是《一期规划》的颁布和实施,奠定了红色旅游作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奠定了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地位,红色旅游逐渐被人民群众认可,进入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红色旅游发展过程来看,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项新鲜事物。要使新事物有活力,获得市场,走向兴旺发达,并且长久不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红色旅游,顾名思义,红色是修饰,旅游是主体,红色是内涵精神,旅游形式是载体依托,红色旅游本质上是旅游活动。因此,贯彻实施二期规划,在发展定位上要改变长期以来将红色旅游作为单纯政治任务和接待工作的传统思维,不能搞我有什么就卖什么。红色旅游发展在坚持正确宣传导向的前提下,要以游客为本,以游客需求来开发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只有游客喜闻乐见,自身内在需求强烈,红色旅游发展才有生命力。要根据红色旅游区点的特点,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配套完善旅游发展的六要素(游、购、娱、吃、住、行),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产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全实现由“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的转变。
二、在开发重点方面,由重硬件向“硬软”并重转变
过去,革命老区由于交通区位不便和经济发展落后,红
色旅游区点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红色旅游发展。近年来,尤其是一期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加大投入,在有关公路、机场、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在站点布局和线路设计等方面向革命老区倾斜,使革命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期规划实施期间,中央和地方积极安排筹措资金,支持了一期规划中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维修了一大批红色遗存,建设了一大批纪念场馆,奠定了红色旅游发展的硬件基础。由于受发展阶段和认识水平低的制约,许多地方硬件建设热情高涨,在软件建设方面却很欠缺,突出表现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展陈手段和宣传方式比较陈旧、单一,讲解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未形成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项目。精神和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能否将红色精神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浓烈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是红色旅游能否持续绽放魅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要从红色旅游初级发展阶段,注重硬件建设向硬件软件建设并重转变,对于硬件建设已成熟的红色旅游区点要更加注重软件的配套完善。要不断挖掘、拓展和延伸红色旅游产品精神文化内涵,精心塑造红色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增强红色旅游感染力、震撼力和冲击力。要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讲解演示活动,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
展示效果,使游客在参与互动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要丰富讲解内容,规范讲解材料,进一步提高讲解水平,杜绝迷信色彩,防止庸俗化,增强讲解的真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在建设规模方面,由贪大求全向朴素实用转变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冲动和攀比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地区不顾当地经济基础,热衷于上纪念馆、纪念广场、大型雕塑等项目;另一方面,是一些地区对红色旅游资源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不注意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喜欢拆旧建新,贪大求全,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重视不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与科学发展观理念格格不入,人民群众对此也是不满意的。红色旅游设施建设,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只要能充分展示出精神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就基本符合发展需要。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在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中,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朴素实用,力戒奢华,避免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要切实加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认真履行申报审批程序,集中力量抓好规划期内经典景区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开发,确保红色旅游区点建设融政治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努力建成精品工程。要坚持先保护后开发、保护开发并举的
方针,保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现有历史遗存以保护修缮和改善基础设施为主,修旧如旧,对游客将会更有吸引力。
四、在资金投入方面,由政府为主向多方投入转变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红色旅游投入,既要政府加大投入,也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力拓宽红色旅游投融资渠道。过去,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间参与投入既缺乏积极性也缺乏投资渠道。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在拓宽红色旅游投资渠道方面,要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多方投入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要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政府负责红色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要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红色旅游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一期规划实施以来,红色旅游投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如延安市政府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融资10亿元用于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贵州遵义向银行融资上亿元建设了红军街。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经营性项目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现代融资渠道筹措资金。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入红色旅游,建设一批民办的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如浙江横店集团投资3亿多元新建了“横店红
军长征博览城”,山西潞城市店上镇北村自筹资金对八路军总部旧址进行保护性恢复并建起了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要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景区股权多元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股红色景区的开发建设。除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外,允许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红色旅游景区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
五、在发展模式方面,由单一开发向整合发展转变
推进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由区域内“单打独奏”向跨区域合作发展,由产品单一开发向融合发展转变,确立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只有深化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拉长旅游线路,拓宽发展空间,才能实现红色旅游的集约化发展;也只有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拉长产业链条,丰富旅游内涵,才能实现红色旅游内涵式的发展,不断壮大红色旅游的整体实力和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因此,贯彻落实二期规划,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要根据红色旅游同一主题、同一线路等因素,积极打破地区壁垒和行政分割,实行跨区域合作,建立红色旅游区域联合体,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共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效益互增”。一期规划以来,“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红色旅游联盟”、泛珠三角九省区、鄂豫皖三省六市36县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联合体等区域合作日趋成熟,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旅
游品牌。晋冀豫7市“太行抗日烽火”、鲁苏皖18市18县“东进序曲等区域合作后发赶超,来势喜人。要切实改变当前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单一雷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遵循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统筹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把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都市体验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发展新的业态,满足多样性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期规划期间,江西省将全省整体形象确定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把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红绿古”有机结合的复合型旅游模式。
六、在体制机制方面,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创新体体制机制,是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和后劲的保障。红色旅游景区大多数为事业单位,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条块分割、机制僵化、服务意识淡薄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人民群众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受惠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博物馆、纪念馆激励机制有待建立,工作积极性下降,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有些正在创建国家等级质量的博物馆、纪念馆停止了创建活动等诸多问题。因此,贯彻落实
二期规划,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红色旅游体制机制改革。要积极推进红色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支持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建立红色旅游合作示范区、红色旅游改革试点城市、红色旅游示范县、红色旅游村镇,大力扶持红色旅游产业集团企业的创建与发展。要根据红色旅游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公益性,探索建立政府、社会、游客共同参与科学合理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综合评价标准,依据标准对景区和员工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对红色旅游景区内配套的服务项目、经营性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力量提升红色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七、在市场开发方面,由着眼国内市场向内外市场兼顾转变
“红色旅游”虽是我国独创,但在国外类似的活动早已存在。从巴黎公社墙和英烈墓到莫斯科红场,从朝鲜的晚景台到越南的胡志明纪念馆,从美国的自由钟到到法国的诺曼底登陆馆,从印度的甘地纪念馆到南非先民纪念馆,无不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主题,给游客以启示和教育。因此,我国红色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同样有卖点,特别是井冈山、延安、韶山等旅游目的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三大战争等重大题材对国际游客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等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红色旅游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展现的
精神,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过去,由于红色旅游产品不成熟、国际观念淡薄和宣传不够等原因,我们主要着眼于国内市场。二期规划丰富了红色旅游内容体系,以革命战争时期内容为重点,将1840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范围,我国红色旅游将在世界范围之内吸引更加广泛的游客。二期规划期间,要借鉴国际上红色旅游活动开展的经验,重点开发国内市场,同时增强国际市场开发意识,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国际品牌,打造适应国际市场的红色旅游产品,加大国际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的超越精神,使我国红色旅游成为一项重大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工程和塑造国际形象的新窗口。
(作者单位:湖南省旅游局办公室,邮编:410001)
第三篇:转变培训思路,服务教师发展
转变培训思路,服务教师发展
校本论坛校长发言材料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最经济、最实用的培训方式,但由于校本培训受众面广、教师基础参差不齐、组织管理不够科学等原因,导致部分学校培训工作的无序、无效、无力。细想当下校本培训的现状,我认为亟待解决的矛盾有三个,下面我一一列数,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我校的实际谈一下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一是培训方与受训方的矛盾:培训者兴致勃勃,受训者兴趣缺缺,教师参与培训的原动力不足。
矛盾产生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同。培训者站在学校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层面思考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能有效提升教师素质有深刻的理解,迫切需要教师迅速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但受训者只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培训工作的整体意义,对校本培训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培训内容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或者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缺乏自我进取的积极性。
2、监管机制不科学。培训者采取的监管方式大多是检查督促,为受训者制定具体的任务,且规定的目标多以数量呈现,对质量的关注度明显弱化,对受训者培训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认识不足,了解不清,因此受训者培训学习多是任务驱动,大多抱着应付的态度,以完成数量任务为目的,不做深层次思考;同时培训工作的考核多采取量化打分的形式,受训者为分而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可采取的解决措施:开路引路,解疑答惑,陪伴教师成长发展,变“检查式培训”为“导学式培训”。
“导学式培训”讲究培训者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值得受训者学习的,培训中扮演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检查者、管理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导学者。
1、培训初引路铺路,将优秀典型的事迹转化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具体易懂,清晰明了;将培训过程中预见性困难的解决方法及早呈现,引领培训者迅速“上路”。
2、培训中扶持激励,对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能通过个体辅导或团队协作,迅速有效地解决,同时及时挖掘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优秀成果,及时展示通报,鼓励提高。
3、培训后提升表彰,对突出的培训成果采取公开展示、经验交流、推荐发表等多种方式宣传表彰;将培训过程中的成果集中系统进行汇总,对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进行提炼升华,通过成果推荐、建立资源库等形式,将培训成果扩大化。
以暑期研修为例,我校连续三年初中远程研修的关注度均列威海市第一,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的“导学式培训”是分不开的。开班仪式上我们强调的重点不是严肃纪律、加强考勤,不是每人必须被推荐几篇作业,必须发表几篇通讯报道,而是详细介绍平台的使用方法,认真总结学习经验,传授写好作业的诀窍。培训过程中每天将被推荐教师的文章一一展示介绍,分析被推荐的原因,随后好的做法迅速被其他教师借鉴效仿,更多作业被推荐。当然那些被忽视的没有被推荐的优秀作业,我们也一一记录赞扬,这一举动传达的思想是: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更看到了过程中每个人的付出与艰辛,让教师体会到深切的被认同感。于是老师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完成作业,获得推荐,他们开始享受研修带来的充实与挑战。培训结束后,我们将老师们撰写的近50篇研修感悟、收获及小故事集结
成集,取名《背后的故事》,记录那段充实而忙碌的日子;引导老师将培训中的优秀作业收集整理,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将培训中的学到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亲身实践,探索研究;将优秀的作业重新整理修改,推荐到各类教育报刊上发表等,教师的研修热情与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与科研行为。
二是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培训内容固定统一,受训者需求丰富多样,培训工作的指向性不明,目的性不强。
矛盾产生的原因:培训方多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通识培训、群体培训为主,培训内容虽然囊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但对个体的指向性不够强,受训者不同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培训工作对个体的影响力深浅不一,缺乏实效。
可采取的解决措施:精选内容,因人制宜,满足教师个体需求,变“大锅饭式培训”为“选餐式培训”。
“选餐式培训”讲究有计划地将每次培训主题分成几个不同层面(如入门篇与提高篇)、不同性质(如理论引领与操作技巧)的培训内容,受训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已有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选餐式培训”与以往“大锅饭式培训”相比,受训者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同时“选餐式”培训也有利于促进培训者迅速更新培训内容,制定切实可行、实用性强的培训方案,更好地为受训者服务。
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例,我们考虑到受训的教师群体包括有咨询师证书的相对专业的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教师,有上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已有授课经验的兼职心理教师,有急需班级问题生转化方法的班主任队伍,有需要心理健康知识指导教学的普通教师,因此在设定培训内容时,我们多方考虑,选定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班级问题生转化案例”、“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等多项内容,受训者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可驾驭的内容学习提高,避免了“一刀切”方式带来的弊端。学习内容的不同也使考评变得多样,实际经验证明: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成长也是高效实用的。
三是培训方式与培训目的间的矛盾:讲座式的培训方式单一低效,却欲求达到高效的培训目的,培训工作的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矛盾产生的原因:校本培训目前采取的方式大多为讲座式、经验交流式,偶有沙龙式、工作坊等形式。讲座式和经验交流式虽然能起到震撼鼓动激励的作用,但是实际操作时又缺乏过程性指导,真正贯彻实施的少之又少;沙龙式和座谈式的形式对有一定基础,进行过一定思考的培训者来说,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但是也仅局限于教育者层面的思考,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缺少了解和感悟。因此培训目标与培训实效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可采取的解决措施:设计活动,分享交流,调动教师主体参与,变“讲演式培训”为“体验式培训”。
所谓体验式培训,就是引导受训者在体验活动中的充分参与,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以体验和经验分享为主,以活动体验——分享交流——升华提高为基本流程,它并不灌输你某种知
识,而是设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受训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培训活动,在参与的同时,完成一种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获得某些感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受训者的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学员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感悟出种种教育与管理的内涵。体验式培训的生动性以及对受训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式培训。
以培训“生命化课堂小组合作的流程与要点”为例,我们可以将教师现场采取游戏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不同分组方法,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依次进行小组命名、人员分工、撰写组规、交流展示等环节,充分体验团队组建的魅力,也清晰了解团队组建的注意事项;然后设计一个活动主题,如“学业水平测试后的试卷分析”,安排小组按照操作流程依次体验个体思考、秩序发言、有效倾听、总结提炼、质疑讨论等不同的小组合作技巧,还可以轮换小组分工,体验不同角色的任务职责等;最后总结交流在小组合作过程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总结出应关注的要点和需要重点克服的问题等等。
体验式培训不仅能够让所有参训者通过活动清楚了解培训内容,实现培训目标,更能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长远发展。但体验式培训的难度相对较大,对培训者的要求较高,对受训者的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可以与其他培训方式结合使用,全面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各位领导同仁,校本培训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更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今后我们将继续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成长的主渠道,不断探索研究,有效解决校本培训中出现的新问题,真正打造出一套高效实用的校
本培训模式,为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〇一二年二月二
第四篇:2013年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其发展思路浅析
2013年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其发展思路浅析
物业服务企业将从“一体化” 物业管理模式向“管理型”物业管理模式转变;“管理型” 物业管理模式逐步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业主自主管理模式将会出现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种变革既是物业服务企业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多元化物业服务需求,提升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需要。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业主维权意识和物业服务消费意识的提高,物业管理行业在高速发展下隐藏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各种矛盾日趋显现与激化,物业服务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新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催生我国物业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物业管理模式又称物业服务模式,是指社会上的一定组织开展物业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我国现代物业管理是伴随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开发制度改革而发展起来的。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提供物业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的主要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的物业服务企业、社会上独立的物业服务企业、政府房屋管理机构转制建立的物业服务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转制成立的物业服务企业几种形式。
从物业服务企业的运行机制上来看,以上这些不同类型的物业服务企业,在较长的时问内,所采用的物业管理模式大多属于“一体化” 物业管理模式。“一体化” 物业管理模式是指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管理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市场化要求,接受物业委托方的选聘,对特定的物业区域实行统一管理,并对业主提供常规性的以房屋维修、保安、保洁、绿化为基础的综合服务。是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中主流形态的一种物业管理模式。
“一体化”物业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业服务企业在管理的物业区域内,接受全体业主的委托,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房屋维修、保安、保洁、绿化等服务项目都由物业服务企业自主提供,并不依赖于社会上专业化的服务企业(这种管理体制形成的初期,整个社会的专业化水平偏低,物业服务企业只能选择自主向业主提供服务)。这种管理模式下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大而全”、“小而全” 的经营特点。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实行“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物业服务企业普遍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进而也推动了我国物业服务企业的快速规模扩张。
随着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和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物业管理行业以业主自治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方向,以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为主导的物业管理新格局已开始显现,并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正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其基本发展趋势:一是物业管理行业正在与房地产业实行分业经营,从早期的建管合一向建管分离转变。二是物业管理模式正逐步改变传统“一体化”物业管理模
式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根据受托物业的类型、建筑规模和建筑等级的差异选择实行不同的物业管理模式。
中咨网(http:///)分析物业服务企业从“一体化”管理模式向“管理型”模式转变
“一体化”物业管理模式虽然是我国各地物业服务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这种管理模式仅仅把物业服务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售后服务环节,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形成了同质化的物业服务形式和内容。不同等级的物业项目在物业服务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三是物业服务成本居高不下,物业服务企业举步维艰。但考虑到物业服务企业的规模效益和运行成本,今后只有规模较大的物业服务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物业项目才会选择这种管理模式,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所管理的受托物业面积有限,将会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选择“管理型” 物业管理模式。最近几年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有多个物业服务企业由于入不敷出而从规模较小的物业项目撤离,也印证了这种发展趋势。
“管理型” 物业管理模式已在我国物业管理市场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其突出的特点:一是物业服务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实行管理与作业分开,只承担管理职能,物业服务企业本身并不提供具体的作业 活动,而是通过分包的方式把具体的作业项目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二是企业拥有职业化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具有显着的管理与人才优势,能够根据业主的要求提供项目的咨询服务、帮助业主拟定管理计划、接受业主的委托选聘专业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对专业公司进行监督评估等。
就物业管理行业来看,在当前物业服务价格水平综合偏低的情况下,简单的依靠扩大物业管理的规模也很难持续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经济效益。物业服务企业必须认清物业管理的本质,创新经营模式,实现由“一体化” 经营模式向“管理型” 经营模式的转变,才能走出困境。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实践来看,专业化也是物业管理行业最显着的特点之一。以美国为例,在住宅物业的管理中,物业管理公司一般只负责小区的整体管理,具体服务内容由业主委员会征求业主意愿后决定,有关业务则由物业管理公司聘请专业的清洁、保安、设备维修等服务公司承担。可见,美国的物业服务企业也大多采用了“管理型”经营模式。
“管理型”物业管理模式逐步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
为了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管理与服务水平,在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物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从2005年开始推行物业管理师制度(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2007年已
经产生了第一批专业化的注册物业管理师队伍,当然这些注册物业管理师基本上都隶属于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企业。虽然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出现物业管理师事务所,但注册物业管理师像注册会计师一样,受雇于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事务所,合伙或独立的承担物业管理事务必然是今后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指物业的委托方(业主或业主组织)聘请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而职业经理人则根据业主的意愿通过专业化的运作来完成物业管理的相关服务任务与目标。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可以受雇于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事务所,也可以独立执业,而业主既可以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约,也可以直接与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签订物业服务合约。就物业服务企业而言,一旦实现“一体化”物业管理模式向“管理型” 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变,物业项目管理处的工作重点将从对大量作业层员工的培训、管理和工作事项的日常安排中解放出来,主要负责项目作业事务的外包单位选择、合同和作业标准的拟订、整个项目的预算平衡、监督各外包单位的合同履行、协调处理与开发商、业委会、业主和政府主管部门及各相关单位的关系等事务。显然,这些工作需要既懂经营又会管理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物业服务企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提高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推动物业服务的专业化,但这种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认证、注册和评价制度。
所谓业主自主管理模式就是指针对一些规模较小或物业设施相对比较陈旧的住宅物业,由全体业主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承担物业管理事务,而不是把它交给物业服务企业去完成。比如全体业主可以召开业主大会选举出一个管理委员会,代表业主实施管理,也可以由业主轮流坐庄实施管理。管委会在运作时可以考虑根据项目的规模、工作量的大小适当聘请1—2名专职物业管理专家或职业经理人担任物 业管理顾问,帮助管委会制定物业管理计划、进行物业管理费用慨 算、选择专业服务公司并对其实施监督等。管委会委员一般任期一至三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物业管理的重大问题。就我国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的现实分析,业主自主管理模式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一是从业主的角度来看,业主共同参与物业管理事务,积极性比较高;所收的物业服务费比起把物业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要低得多,在支付了专职人员费、保安费、设备维修费、保洁费等公共开支以后,一般无需再向住户收取更多的费用,从而减轻了业主的经济负担,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保障了社区生活的安定和有序。二是从物业服务企业的角度来看,规模较小或档次较低的物业一般物业服务收费价格较低,而物业管理有其内在的规律,固定管理成本是刚性的,管理规模越大分摊的固定成本就越少,达不到一定的管理规模,就无法实现盈亏平衡。据业内人士测算,这一盈亏平衡点是6-8万平方米左右。一旦管理双方出现纠纷或者是物业服务费用收缴率偏低,就会导致企业出现亏损。因此,多数物业服务企业不愿承接规模较小的物业项目,全国各地也出现了许多物业服务企业撤离的案例。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允许业主自主管理模式的存在,但这种模式需要全体业主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也需要国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每一个业主在小区公共事务管理中需要承担的义务。
其它一些探索型的物业管理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物业管理模式外,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上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探索型的物业管理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需要业界进行深入的研究。一种是业主自主经营管理模式。业主自主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业主通过个人入股,建立经济实体,对全体业主共有的物业进行经营管理。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物业项目在探索实施这种管理模式。然后通过聘请专家团,建立系统的物业管理机构,让广大业主自己参与到物业经营管理中来。按照目前的成功经验,业主自主经营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股份合作制性质,表现为业主的契约型合作,可以称作物合作社。该模式适用于中小型高端物业项目,由于业主不一定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物业管理专家或职业经理人协助进行专业化运作。
一种是信托物业管理模式。它不是我国现行的简单双边合同关系(业主大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而是规定了受托人(物业管理公司)向委托人(业主大会)负责,受益人(业主)可以参与委托人事务的管理机制,既明确了业主组织(业主大会)的法律地位,又使得每个业主可以和业委会一样,可就小区全体业主共同事务领域内的问题对物业公司的失职提起诉讼。信托式物业管理模式避免了现行物业管理法规中有关业主行使权力必须通过业主组织,并且必须达到规定的2/3以上或半数以上业主同意的规定,使单个业主也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我国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是物业管理行业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共同催生的结果。多种物业管理模式的存在,将会为广大业主提供更多的市场选择空间,这既有利于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物业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五篇:民生保障现状调查和今后发展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其中都涉及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救助工作,把劳动和社会保障救助工作摆到了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得到改善和增强。
劳动和社会保障救助工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渠道,是将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将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十七大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贯彻好、落实好,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的关键性的基础工作,是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提升××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综合竞争能力,将我县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
结合我县实际,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宏伟发展目标,及贯彻好、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地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发展的角度来看,要统筹兼顾、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牧区实用技能等级考证制度的推广,提高社会富余劳动者素质,保证广大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收入,增加财富,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再生产能力;二要加强指导、依法行政,强化协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和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三要加快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全体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救,使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高速、健康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文明和社会祥和;四要转变指导劳动就业的工作思路,以“打规模、打品牌、。
基金仅于2005支出4.29万元。
4.职工失业保险方面:
①2003年参保人数2870人,2004年2651人,2005年2383人,2006年2400人,2007年2473人;
②2003年失业保险金实际征缴63.3万元,2004年87.8万元,2005年120.6万元,2006年17.2万元,2007年39.3万元;
③2003年发放失业保险金9.9万元,2004年54.5万元,2005年91万元,2006年70.1万元,2007年26.6万元。
5.社会就业方面:
①2003年登记失业人数169人,2004年523人,2005年598人,2006年653人;
②2003年新增就业人数351人,2004年123人,2005年282人,2006年386人,2007年405人;
③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004年4.12﹪,2005年4.1﹪,2006年3.97﹪,2007年3.41﹪;
④2003年职业培训人数213人,2004年628人,2005年320人,2006年640人,2007年1491人;
⑤2003年职业介绍人数146人,2004年189人,2005年132人,2006年374人,2007年843人;
⑥200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5892人,2004年1100人,2005年10709人,2006年9009人,2007年11214人;
⑦2004年技能鉴定人数39人,2005年98人,2006年22人,2007年416人。
6.就业安置工作方面
2003年安置大中专毕业生人数89人,2004年78人,2005年133人,2006年220人,2007年211人。
(二)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与救助方面
1.社会救助工作不断深入
2003—2007年,共下拨救灾救济款物折合人民币747.4万元,154987人次灾民得到救济;农牧区特困户救助从4822人增加至现在的5000人,每人每年发放面粉100斤,共计50万公斤。
2.城镇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截止2007年12月底,共为2987户、5271名低保对象兑现保障金2273万元,人均月补贴106元。同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专户,资金支出严格按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资金到位率、兑现率均达到100%。给城镇低保人员报销医疗费69万元。2007年给新录取的45名特困大中专生发放资助金10万元。
3.积极开展农牧区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工作
①全县有1487户、5000名农牧区特困群众被纳入农村牧区低保范围,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8%。以“一卡通”方式兑现上半年农村低保补助资金99万元,年均保障标准396元。其中,分类施保总户数1377户、3654人(60岁以上的老人908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81人,常年患病卧床不起的242人,无劳力的家庭人口2223人),救助金18万余元。
②近期开展的农村牧区低保提标扩面工作中,低保人数增加至7500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3%。最低保障线提高到960元。并且,对享受农村牧区居民最底生活保障政策的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患病不起一年以上的人员,无劳力的家庭成员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在补助100元。
4.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设
①保销低保人员医疗费226万元。
②为2987户低保家庭每年发放110万元的取暖救助金。
③投入医疗救助金70万元,有效缓解了低保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④认真实施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自2004年起,累计向省人民医院、高心所、天津泰达心血专科医院送治手术适应症孤残儿童334名,接受免费手术治疗,现已全部康复出院。
⑤扎实开展教育救助,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856户1630名低保家子女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总计补助2565元,免除学杂费15562元。
⑥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暂行办法》,五保户由原来的61名增加至现在的267户293人。供养标准由年人均580元,提高到现在的人均1138元,年发放供养资金33.3万元。
⑦2007年,筹措资金34.2万元对381户因灾损坏房屋的重灾户、五保户、特困户及重点优抚对象实施重建家园。
⑧投资362万元的社会福利院、民族殡仪馆已建成,总投资463万元的热贡敬老院正在建设中,年底可投入使用。
⑨认真贯彻执行优抚安置政策。2002—2007年,共安置退伍转业人员65人,安置率达100%。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方面
1.参合率达到预定目标,继续参合积极性稳步提高
2003年底全县共有47174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84.9%;2004年底共有49408人参加,参合率达87.5%;2005年底共有51524人参加,参合率91.2%;2006年底共有55314人参加,参合率达96.7%,2007年底共有56659人参加,参合率达97.9%。其中自2004以来特困户(五保户)参合金由民政部门资助支付,特困人口(五保户)参合率达100%;
2.新型合作医疗筹资基金足额到位,收支略有节余
2003—2004新型合作医疗筹资基金收支呈现结余;2005基金收支略有透支,2005大病统筹基金超支12万元,超支部分从2004年结余资金中弥补,尚未动用风险基金;2006、2007基金收支基本平衡。
3.参合农牧民受益面高,得到实惠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补偿政策,采取对住院患者降低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扩大用药范围等新举措,同时实施二次医疗救助,累计再次医疗救助166人,共计补助27.6万元,有效地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使参合群众收益率不断提高。
4.简化医药费用报付手续,积极实行住院费用垫付直报制
自2006年7月开始,积极推行便捷的医疗费用报销制度,探索手续简便的报帐方式,方便参合农牧民及时兑现住院医药补偿费用,在县内住院的参合农牧民医药费用实行医疗机构垫付报销结算制,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对参合农牧民的住院医药费用实施垫付直报,实现了住院患者“当天出院、当天报销”的工作机制,减轻了农牧民经济负担,打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