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龙凤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时间:2019-05-13 03:1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龙凤建设的探索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龙凤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第一篇:关于新龙凤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关于新龙凤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区委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龙凤”奋斗目标,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龙凤发展方向。推进中,很有必要对新龙凤建设的战略定位、布局架构和推进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以期指导实践,推动落实。

一、定位思考

(一)定位意义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开始步入由注重项目开发向注重新建产业集群转变,由注重一般基础性建设向注重综合配套转变,由自我服务为主向开发区外市场转变的新阶段,标志着龙凤区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新的发展时期,龙凤区必须重新审视自我,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找准方位。

第一,审视和确定龙凤战略定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实现龙凤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全局,根据区域内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原则,研究确定发展规划,从而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区域分工体系。第二,审视和确定龙凤的战略定位是促进全市战略新跨越的现实需要。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围绕全市战略新跨越提出了具体要求,龙凤区作为东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回答好往哪跨、怎么跨、跨多远的问题,从而为实现全市新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审视和确定龙凤战略定位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实践。推进新龙凤建设必须打开思维空间,善于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跨越上寻求新的动力和发展。必须坚持用“大”看“小”整体思维,把龙凤摆到全市大局下来谋划思考。必须坚持用“长”看“短”,超前思维,用长远观点和发展眼光来统筹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必须用“内”看“外”,统筹思维,用开放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借鉴吸收外埠先进发展经验和成果,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选准确定好龙凤战略定位,就是通过利用、扩展和把握区域内外两种市场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寻求未来发展资源与市场的战略支撑。

(二)定位依据

1、历史经验的总结

我区1980年撤镇建区。20多年来,经过几届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区域不断发展壮大,初步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主要经验有: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石化产业。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始终把石化产业作为立区产业、优势产业来抓。二是坚持园区化发展,突出项目开发建设。先后辟建万宝工业园区、龙凤项目区和兴化园区,一批成长性强,前景广阔的项目入驻园区,为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密切地企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依托大企业,服务大企业,珍视地企关系,不断开创合作共赢局面。

上述三点仍可为研究确定龙凤今后发展定位所参考和吸收。

2、面临机遇的把握

立足龙凤实际思考,目前区域发展面临三大机遇。一是难得的政策机遇。今年以来,国家、省委相继颁布制定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分别确定将重点支持国家能源保障基地和石化产业建设,必将促进国际国内产业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大庆地区有效聚集。我区石化产业集中,必须抢抓这一机遇。二是石化产业增量扩产的机遇。石化公司新建60万吨乙烯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改建完成后,石化公司生产能力将由目前每年60万吨扩建到每年12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之一,必将促进石化产品深加工和配套产业发展。三是城市发展“东移北扩”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东城区“东移北扩”战略,一方面为我区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为我区进一步完善功能,聚集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得时无贻,时不再来”,龙凤必须顺应难得发展机遇,选准位置,定好方向,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3、自身条件的抉择

一是发展条件优劣明显。从优势上看,主要表现为石化资源丰富,闲置资产和技术人才较多,石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万宝工业园区、龙凤项目区和兴化园区载体作用发挥明显;几年来,引进了一批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人才,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潜力较大;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为三产和城建经济的壮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湿地、泡泽、草场等自然资源可开发利用性较强;我区是大庆的东部门户和主城区,滨州铁路贯穿全境,有龙凤和卧里屯两个站点,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从劣势上看,由于体制性机制性因素,我区对石化资源有效利用少;耕地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人均数量上都相对少;湿地、泡泽自然景观开发建设少。二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量小,缺少支撑发展的大项目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弱小。第三产业规模小,档次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发展受制因素明显。历史原因导致龙凤城区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城化分开”的格局,规划不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城区结构亟待优化。发展空间已经严重不足,可供利用和开发的土地十分有限。

在清醒看到自身条件优劣的基础上,尤其要认真研究好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的路径,权衡利弊,作出满意的抉择。

4、区域组团的位置

改革开放前,龙凤一直承担油田的后勤保障功能,20世纪90年代后,大庆提出“二次创业”,城市建设进入战略转移期,《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首次提出了由东城区、西城区和萨尔图三大组团共同组成的“主城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核心地域,龙凤作为大庆的副中心区和重要化工产业区的地位逐渐显现。进入21世纪,大庆城市规划又有了新的调整,在《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中,将龙凤定为一级城镇,东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石化生产基地。《东城区分区性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把龙凤建成生态型石化新城,大庆市石化生产发展基地,大庆市工业化进程的标志性工业城镇,东城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承载城市的居住功能、商业功能。

在这一规划的前提下,研究确定龙凤发展定位必须符合全市发展大趋势,因势而为,借势而上,顺势发展。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有所创新,为完善我市城市总体布局做贡献。

(三)定位目标

――建设石化强区。发挥石化资源优势,立足区域一体化,把石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以石化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突出特色名区。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以科技人才和设施农业为基础,建设多元化投入、产业化生产、科技化支撑、规模化发展、企业化管理、现代化运营的城市型农业。

――提升三产活区。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带低、以新型带传统、以人流带物流,全面扩展第三产业规模,逐步建立起辐射全区乃至整个东城区的、统一规范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推进城建靓区。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营造空气清新、景观优雅、富有文化内涵的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管理法制化。

――打造生态优区。加大生态保护、环境改造和绿化建设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的泡泽、湿地资源,构筑绿色空间相隔,湖泽水系相通,蓝天、碧水、绿地相互辉映的现代化城区。

二、基本构架

区位、资源、载体等比较优势,现有的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客观上形成了我区经济发展以新区、龙凤和卧里屯为核心的三大发展区域。针对未来新龙凤的发展目标、定位和任务,经过综合分析,我区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可以确定为“三核、四带、五区”的基本构架。

“三核”:即,新区行政商住核心区、龙凤商贸物流核心区、卧里屯石化产业配套服务核心区。主要是基于地理位置和发展基础而论,新区是指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青龙山地区,是我区未来承接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新城区的发展是以龙凤、卧里屯老城区为基础,我区大部分人口还在这里生产、生活。二十多年的发展,老城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产业层次。

“四带”:即,特色农业聚集带,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实施特色发展,形成以龙凤镇各村屯为依托的特色农业聚集带。优势产业聚集带,依托万宝工业园区、龙凤项目区和兴化园区三大园区载体优势,重点做大化工产业、做强机械业、做优建材产业等三大主导性产业,发挥聚集辐射效应。现代商贸物流带,涵盖新区、龙凤、乙烯卧里屯三个地区。新城区将围绕行政、商务、文化等产业发展实施重点突破;龙凤老城区将按照现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卧里屯将继续承载石化产业功能,发展配套服务业,从而推动全区三产发展和扩张。湿地旅游观光带,以湿地的保护开发建设为牵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突出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做大做强旅游文章。

“五区”:即,石化强区,特色名区,三产活区,城建靓区和生态优区。“五区”是三次产业的目标定位和集中发展方向,“五区”既是目标也是措施,“三核、四带”是“五区”发展的载体和具体化,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最终要由推进“五区”战略来实现。

三、推进措施

(一)实施石化强区战略

一是重点支持大企业建设。把石化大企业作为最大的商来支持服务,加大石化企业及油田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力度,确保

60万吨乙烯等项目顺利建设。支持石化新兴产业发展,确保大企业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坚持南向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同石化企业对接合作,主动接受石化企业辐射,承接石化产业及企业办社会的梯度转移。

二是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坚持把石化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强势产业来抓。在扶持好石化中游企业的基础上,发展石化和乙烯下游产业。积极发展以化肥生产为代表的化肥产业,大力推进以润滑油为代表的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和塑料加工产业。认真抓好以苯乙烯助剂为代表的石化“三剂”产业。围绕乙烯、聚酯化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精心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多渠道进行招商。规划建设一批塑料加工、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等石化项目,形成乙烯深度加工产业。延伸乙烯产品链,发展塑料、包装制品等产业。延伸树脂产品链,积极引进建设塑料管材、地膜、棚膜、包装膜等项目。

三是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兴化园区等专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石化产业。重点研究依托兴化园区发展壮大石化接续产业,围绕60万吨乙烯、120万吨柴油加氢精制、10万吨苯乙烯等下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配套项目。充分利用石化公司炼油、化肥、化工、树脂和化纤等资源,加强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合作,发展专业、标准化、系列化的配套企业。

四是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加快发展以华夏沃德、首创钢管、红宝石、中泰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等产业发展。推进以建达、丰收包装、巴熙尔、朝锐为代表的家俱、造纸、环保设备、纺织等产业发展。从而打造以石化产业为主导,新材料、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等产业为支撑,以家俱、造纸、环保设备制造、纺织等为补充的9个产业。

(二)实施特色名区战略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从各村地缘特点、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产业基础等方面出发,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抓典型、带扩散,走一人带多人、一户带多户,一村联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村一品”成为立村、立屯产业。

二是突出发展重点。前进村突出抓好高产玉米种植和以大鹅为主的畜牧业;向阳村坚持发展镇村经济;刘高手村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运输业;保田村、铁东村、久青村在巩固棚室经济基础上,着重发展特色种植;建兴村积极推广冬储业。并打造“龙英”牌蛋鸡、“庆龙宝”牌露地蔬菜、“王大楞”牌冬储菜等一批品牌,提高市场效应。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加快镇村招商引资步伐,发挥镇村资源资产优势,采取建厂租房、村企共建、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科技型、效益型企业和项目。不断加大镇村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向阳红、庆发种业、绿野公司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科研技术优势向农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是建设发展载体。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规划引导,大力推广刘高手村功能性农民新居建设模式,建设好集“居住就业于一体、生产生活互利”的新型农村小城镇,吸引更多农民向小城镇集中。提升向阳集市、前进村等8个农贸市场的辐射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10年,力争全区每个村都建设营业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的“农家店”。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实施政策保障。实行促进镇村发展优惠政策,镇村招商企业和建设项目达产实现税收后,进入区级财政部分全部返还镇村,鼓励镇村工业发展。制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特色发展的积极性。解决好农民医保、低保问题,研究探索促进土地流转的有效政策,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步伐。

(三)实施三产活区战略

一是推进商贸物流业集中发展。按照城市中心区、城市辐射区、镇村商贸区三个发展层次,逐步完善商贸网点布局。着力培育专业市场。重点培育发展东城区温州国际商城、石化产品大市场、汽车贸易中心、建材物资市场、小食品市场等专业市场,提高市场群体知名度,扩展市场辐射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石化产品物流园建设,争取到2011年在我区建成全省最大的“石化产品销售城”。

二是加快房地产业有序发展。加快编制以开发青龙山地区为牵动的房地产业中长期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房地产用地规模和布局、不同档次房产的用地比例,搞好城市连片开发,注重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设施与房地产开发的配套建设。

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事业类中介机构改革,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抓住大庆建设全国服务外包基地、打造服务外包品牌的有利契机,加快发展我区服务外包产业。根据城区布局特点,大力发展餐饮、电子、金融等特色街区。在龙凤火车站周边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在新城区建设四星或五星级商务酒店,以三永湖为依托建立特色商业街和水上娱乐城。

四是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注重集约式开发,适度加快湿地开发建设步伐,围绕深厚的石化文化,构建以湿地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主体的旅游结构体系,建设湿地公园,打造湿地旅游品牌。借鉴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太康当奈湿地的开发经验,开发特色旅游项目。重点开发湿地餐饮、观鸟、花卉、湿地科技展览馆等项目。结合龙凤公园、三永湖等旅游资源探索开发冬季旅项目,满足人们冬季休闲需求。

(四)实施城建靓区战略

一是开发建设新城区。积极推进城区对接,以区行政办公中心建设为牵动,全面推进青龙山地区开发建设,带动中心城区整体形象的提升。对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要“惜土如金、科学规划、连片开发、主题突出”,力争通过4至8年的努力,使之成为“大庆东部门户靓丽区、高档商住休闲区和规划建筑特色区”。

二是完善提升老城区。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抓好乡镇规划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住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利契机,加快城市细部整理,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强化集贸市场、繁华地段、主要街路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联合治理。加强龙凤大街、龙华路、外环路等重点路段建设,使之成为集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一体的标准示范街。广泛开展“城管进社区”等活动,形成“人与环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通过综合整治,将龙凤老城区建设成为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城区。

三是做活做大城建经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建立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形式多样化、运行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可以投入市场运营的城区公用基础设施,全部推向市场,进行公开拍卖或转让,将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经营好城市资源。

(五)实施生态优区战略

一是实施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标本兼治,抓好以低空大气污染、工业污染等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休牧生息政策,保护好辖区内草场,积极实施人工种植,防止沙化。积极做好资源集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建设生态项目。制定《龙凤区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把“绿色GDP”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算体系。龙凤湿地的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利用生态为前提,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减少污染源,完善管理措施。加大对三泳湖和董家泡等湖泽的日常监管,提高周围绿化覆盖率。按照规划要求做好铁路沿线绿化工作和拆除平房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

三是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加强万宝工业园区、龙凤项目区和兴化园区生态建设。严禁引进“五小”项目和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全面推行清洁、节约和安全生产。壮大引进盛泰水煤浆等一批节能环保型项目,积极盘活向阳农业生态园,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四、环境优化

(一)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营建“文明龙凤”

一是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信息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闭路电视等平台,将有关部门职责、政务动态信息、工作条例广泛公布于社会,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推行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解决行政执法机关不作为、乱作为、以权谋私等问题。

二是简化办事程序。在2008年行政办公中心建成使用后,要将所有职能部门和审批项目纳入行政审批中心,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简化政府机关的办事程序。

三是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在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等部门和窗口单位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树立良好形象”为主题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提高行政执法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营建“信用龙凤”

一是建立诚信政府。成立诚信政府建设领导机构,完善服务、企业、市场、法制、公务员和社会诚信六大诚信体系,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对政府诚信建设进行全面视察、督导。强化效率意识和务实意识,解决好慢作为、能作为问题,倡导企业式的办事风格,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打造诚信企业。组织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企业信用评价中心,汇总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净化市场环境。大力开展企业增信专项行动,推进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强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健全违约失信企业公开处罚机制,努力营造良好诚信氛围。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切实发挥好工商、技监、物价等市场管理部门的职责,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和各种仿冒、误导、欺诈、妨碍公平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

(三)形成整体联动态势,营建“平安龙凤”

一是深入开展“平安十创”工程。紧紧围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通过“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村、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道路”等为主体的平安创建活动,构建网络、深化机制,全面提升平安龙凤建设水平。

二是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推进社区建设,健全城镇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探索多种所有制形式下企业民主管理的实现方式,发挥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职代会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民主评议,扩大基层民主。

三是加强群众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强化健全快反机制、交警巡警联勤、专兼职治安防范巡逻队,设立治安卡点等一系列措施,达到警力控制,民力防范的目的。继续推进社区平安协作机制、包项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地企联席会机制、信息反馈宣传机制和舆情报告机制,实现网络建设长效发展。

五、政治保障

(一)坚持把思想解放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一是深化学习意识,解决不会解放的问题。以学习型龙凤建设为牵动,营造全社会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解决好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思辨缺乏功力等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改革中的难题。

二是深化大局意识,解决不想解放的问题。站在全区工作大局和事业发展大局上想问题、干事情,解决好部分干部在推进工作上存在的与己无关的思想,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等的问题,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深化发展意识,解决不敢解放的问题。善于开拓创新,勇于先试先行,敢于冲破一些思想上的束缚、体制上的障碍。通过深化发展意识,解决好怕出毛病,怕犯错误等问题,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坚持把增强活力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工程

一是必须激发动力。实施职务激励,坚持政绩加正派的用人导向。实施素质激励,不断提升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水平。实施目标激励,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营造密切配合的环境,加强班子成员的相互沟通,努力形成“集智聚力”的效应。

二是必须完善机制。完善干部考察制度,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度、试用期制度等制度,逐步实现干部交流和轮岗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机制,加大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及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

三是必须优化结构。坚持梯次配备,按照结构合理、精干高效、职能相称、气质相容的原则配好班子。注重把那些自身素质好、实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加大专业型干部的选拔力度,重点把那些懂经济、会管理的知识层次较高、专业素质过硬的干部选进班子,实现专业互补。

(三)坚持把提升效能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是在农村注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经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完善农村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不断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坚持把强化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努力建设“和谐型、双强型、服务型”村级班子。

二是在社区注重构筑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建工作格局。推进党组织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党组织领导成员与社区居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不断扩大“三网”建设的覆盖面,扩展“邻里互助网”、完善“民情互联网”、巩固“党建协作网”。

三是在“两新”组织注重树立新理念。确立服务理念。围绕企业的发展,重点在提供服务上下功夫。确立先进性理念。引导党员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模范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确立“在分散中求集中”的管理理念。对未建立党支部的非公企业的党员,重点解决好管理难、发展难、转正难等问题。

(四)坚持把求真务实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手段

一是切实转变作风。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发展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工作落实,对不抓落实的干部,特别是因落实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和事,严肃纪律,追究责任。完善干部调查研究制度,定期检查

干部开展调研的情况,交流调研成果,提高调研成果转化率。

二是加强形象建设。以抓好形象建设促进作风转变,增强干部队伍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抓好典型带动和示范引导,引导干部树立人民公仆形象。加强干部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干部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通过多种形式的形象教育活动,教育干部慎微,慎独,慎行。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对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疾苦,切实做到亲知、深知、真知,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探索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包扶制度,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多办实事。

(五)坚持把教育整治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

一是教育在先、使人不想为。巩固先进性和班子建设年活动成果,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利观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前预警。

二是健全制度、使人不能为。从廉政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廉政报告制度、廉政谈话制度、领导干部廉政考评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各项制度,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三是加大惩处力度,使人不敢为。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方针,对于腐败案件的查办和惩处力度,及时查处,决不留情,毫不手软。

第二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组织设臵和管理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创新管理;建设;发展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党支部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村组的重要责任。村支部是农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党的“窗口”,是上级领导倾听群众呼声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三强五好”基层领导班子为目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随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推进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了各方面和多层次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从工作主体到工作客体,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都暴露出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新问题。

(一)党员干部结构失衡。一是年龄性别结构失衡,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据统计我国目前党员干部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从年龄分析,目前35岁以下的党员占农业党员的16.7%,55岁以上的占40.1%。二是素质能力结构失调。据统计,在我镇农村党员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总数的61.4%,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5.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三是从新老结构上看,80年代以前入党的老党员多,新党员少;四是从分布结构上看,在家务农的党员多,外出务工的少。

(二)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官场转向重市场,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由重本本转向重突际。具体表现“四个缺陷”。其一,理想信念缺陷。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漠,认为“理想、信仰是虚的,挣钱才是实的。”。其二,思想道德缺陷。有的干部受利益驱动,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只管自己不管集体,稍不满意就会撂担子。其三,政策理解缺陷。只 取予已有用有利的。其四,干部素质缺陷,表现在有的村干部一旦行政手段推不动,说服教育不听,典型引路不灵就没法子。一些村干部由于自律不严,形象较差,腰杆不硬,存在不愿做、不会做甚至不敢做的问题。有些村干部对如何组织农民闯市场束手无策,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难平衡,对各种矛盾难调解,难处理。

(三)村域经济实力薄弱。村组织活动经费欠保障。有的村连开会的经费都没有,如果吃饭、不发误餐补贴,开会都难到齐,有的村民不愿当村干部,村干部弃职现象也时有发生。没有经济作保障,村干部说话不响,办事不力,群众不服。

(四)农村基层党员综合素质不高,法治意识淡薄。一是市场意识差。不少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市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经营。二是致富本领差。既无过硬的技术、又无致富的门路。三是法治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部分农民存在着严重的利已倾向,只强调权力,不愿承担义务,把减免理解为分文不交。有的为达到个人偷生、超生、抢生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政府上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稍有方法不当,言语不和,就可大打出手,告你违法。在对待“民主”问题上,也是如此,于已有利就强调民主,于已无利就干扰民主。

(五)基层党员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精神。一是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除少数党员能规模化发展产业外,多数党员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过着“早上看日头,白天拿锄头,晚上靠枕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经济状态,对市场经济缺乏高度认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发展农村经济根本谈不上规模经营。更有少数党员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开拓创业精神。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人均收入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科技型、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奇缺,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因素制约着农材经济发展。而少数干部精神状态不佳,不讲政治,不讲正气,在原则问题上奉行好人主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不求高标准,只求过得去,“等、靠、要”思想严重,“软、懒、散”倾向突出,工作难出成效。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党最基层的组织,他的加强有助于发挥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助于抓好农村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农民致富、和谐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是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作出的新概括、提出的新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靠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要靠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能不能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是对我们的一个新的考验。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促进发展无疑是基层党组织第一位的任务。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村执政能力建设,职能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党的各方面建设,其中,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主要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现出来。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村级党组织 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一直强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宣传者和贯彻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指整个社会处于协调、稳定、共同发展的状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良性作用的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而能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永远保持先进性,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应发挥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作为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作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是服务社会的第一线,最重要的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是社会管理的本质要求。

(二)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党的执政能力是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作出重大决策来实现的。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要靠全党的力量去贯彻,最终要靠基层组织的工作来落实。实践证明贯彻党的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从实际出发,把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同村委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三)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群众是 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重要的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村级基层组织分布在全国基层一线,他们与广大群众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正式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努力,党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起来,为实现执政使命而奋斗。

(四)基层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措施。在这一阶段,发展和改革是硬道理,稳定同样是硬任务。能否构建和谐社会,妥善处理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提出的重要任务。基层农村党组织、党员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纠纷,救助困难群体,必须依靠党的基层组织。

(五)基层党组织是管理、教育党员的基本单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是党的肌体上的细胞,细胞健康,整个肌体才会有活力。通过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管理,教育好党员,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因此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以能力建设为中心,树立“党找人才”的新理念

1.以“双强”为目标,选拔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人才。村级领导班 子后继乏人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抓紧解决。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更需要有开拓精神、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过去“人才找组织”的理念,树立“党找人才”的新理念。从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中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按照“讲党性、会致富、甘奉献、有威信”的标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采取“两推一选”、村企兼职、回请任职、下派培养等方式,把农村种养大户、私营业主、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人员等各个层面中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级领导班子,进而培养成“双强”村支部书记。对暂时确无村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采用“异村任职”、“跨村兼职”、“公开选聘”的方式,选拔村党组织书记。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人才。近几年来,我国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农村建设中领导人才匮乏的问题。但是,该项措施实施时间不长,最终真正能够长久留在农村服务的人数有多少,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新农村建设更需要“永久牌”的村官,“永久牌”村官需要基层党组织去培养,这就需要让现任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走出去”,接受开放型的培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提高现任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一是有计划地让他们到基层党校、大专院校接受系统性的领导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二是让他们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全国树立的先进党支部典型村去接受实践的熏陶;三是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对其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及农业实用科技的教育。

3.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激励机制,通过提高待遇留住人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机制”的要求,对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加大激励和关怀的力度。第一,在经济待遇上,要加大激励措施,合理确定村级干部的工资报酬。即把村干部报酬的 数额,本着“奖励先进、鼓励创业”的原则,分成基础工资、浮动工作和村项目工资三部分。基础工资按照各村总户数确定;浮动工资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民收入高低和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情况确定;项目工资按照工副业项目发展情况、效益和上缴税收数额确定,从而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第二,在政治待遇上,要加大关怀的力度,对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基层干部进行表彰激励,对工作成绩优秀者提拔重用,工作出色的村干部,可以享受股级待遇,可以招聘到镇里工作,让他们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第三,在生活待遇上,要加大帮扶的力度。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为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村级干部给予适当的补偿。对已退休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按照不同标准采取定月补助、一次性发放养老金等方式,给予生活资助,使他们退有所养,为在职的基层干部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探索组织设臵方式的新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党组织的设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区域和城乡的发展,以实现党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采取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方法,联合设臵党组织。为了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继续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支部联建。一是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臵和共同富裕为目标,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村村联建”,建立联合党支部。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二是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经济薄弱的村通过“村企联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在近郊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比较发达的村,可将村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合并,实行“村居联建”,由党组织统一领导村、居工作。四是按农业产业链条组建党支部。以产业化链条中的骨干企 业为龙头,联合其他不同单位开展支部联建,实现链条拉动。即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为主,联合产业链中的其他不同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或以产业化的规模基地为主,基地范围内有关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或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主,市场链接的有关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或以乡镇农技服务站和多种经营公司等服务组织为主,服务范围内有关单位组建联合党支部。

2.采取城乡联合的方法,动态设臵党组织。在外出务工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的地方,由党员流出地的党组织负责组建党组织,在流出人员相对分散的地方,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组建党组织,逐步探索出城乡“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统筹城乡的党组织建设新途径。

(三)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党员活动的新载体

1.开展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活动,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新时期,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除了要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员的权益外,还把党员履行义务与农村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党的活动融入到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大力运用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诸如“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对口帮扶”、“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党员活动载体,使党的活动与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长久地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2.树立服务党员的理念,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励出动力,关怀出凝聚力。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服务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工作要求提出来,这就赋予了基层党组织以新的课题。农村基层党员大多都是无职党员,其中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占的比例还相对较大,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农村党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政治上要多关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党内事务;事业上多帮助,为党员与群众外出务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生活上多关心,使生活困难的党员通过党内互助,走出困境。通过对党员开展党内服务和帮助,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积极探索“两委”设臵架构的新形式

探索“两委”设臵架构的新形式,保障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村民自治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村党组织一元权力结构变成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二元权力结构。如何处理两委的关系,既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又保证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领导地位,是新时期村级党组织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的设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肩挑”,即通过党支部书记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或村主任通过党内选举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方式。另一种是“二元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开设臵。“一肩挑”的设臵方式,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能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如果各地都实行“一肩挑”的设臵方式又无法确保村民的民主权力能充分得到实现;实行两委“二元化”的设臵方式,在工作中如果二者权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党组织被边缘化或弱化的情况。所以,在新的时期,进一步深化村级党组织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探索出一种合适的政治架构。

1.从党内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党委和村委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有衔接。如《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2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实行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也拥有处理当地公共事务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村内同时存在两个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一方面强调党支部是农村的领导核心,另一方面又强调村民 委员会是自治组织、法人组织,村委会主任是法人代表。可见,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规定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农村两委的摩擦与矛盾。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就农村党支部的地位、职责、任务、选拔和淘汰、表彰和奖励、监督和约束、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等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党支部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避免随意性,从而形成一个进出有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两委”地位和权力的分配。一是在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二元化”设臵的地方,建立和完善两委联席会议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就是指农村党支部、村委会这两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在村里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定期不定期沟通情况、商量事情、安排工作。其功能定位在交流意见、沟通情况、研究工作上。两委会的议题由党支部选定或村委会书面提交党支部,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两会的主持人,这样就可以既尊重村民自治的民主权利,又保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在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地方,要完善权力制约和制衡机制。通过扩大和巩固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力、明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问题事项,使基层一把手的权力受到村民代表会议的监督和制约。各地基层组织应在改革创新的思维指导下,继续探索更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两委关系新模式。

30年来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参考文献:

[1]陈思亮.新形势下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途径和方法[J].大科技,2010年,(10).[2]吴雄利.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策.广西农业信息网,2008.11.01.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2012-06-12)

——李昌平中国乡村建设院 郝堂村 评析

【摘要】

全文对李昌平领衔的中国乡村建设院及其河南信阳市郝堂村新农村建设实验进行了评析,指出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建设“现代农耕社会”,建议把乡村建设院推向县域,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

李昌平

中国乡村建设院

郝堂村实验

评析

踏破铁鞋觅新处,不期就在郝堂村。近年来,面对日益衰落的农村和危机的农业,笔者一次次叩问长天大地:工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大潮背后的现代农耕社会在哪里?怎样建设?如今,李昌平领衔的中国乡村建设院以及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的实验,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蓝图,新的成果,新的希望。

乡村建设院将成为撬动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改革的有力“杠杆

李昌平与孙君、谢英俊等一批富有经验的乡建民间人士组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乡村建设院”(又称“华夏乡建院”),生逢其时,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不断加大政府投入。7年来,农村新貌可及。但也存在一些民众诟病的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被选择为“村容整洁”的单一向度,而“村容整洁”又异化为驱赶农户扎堆、上楼和对农村土地的掠夺。政府包办,长官意志,资本家横行,随心所欲,规划混乱,质量低劣,不在个别。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从国家直至农村终端的有效运行机制。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全国行政村637011个,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李昌平将此划分为三类:有10%的村庄最终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10%的村庄不在新农村建设之列;大约有60%的村庄是要逐渐凋敝的,其中70%左右的人口最终是要进城的,20%左右的人口最终会向30%的中心村集中,这60%的村庄的绝大部分将来会成为专业型的生态养殖小区和农机化大农区;只有30%、12万个中心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假如每年3600亿元用于中心村建设,每年每村300万元,连续10年就是3000万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第一产业投资不含农户为6792亿元),如果加上农户的投入,更加可观。实现如此巨额的投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科学配置,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培训、规划、设计、实施融为一体的机制,替代各级政府的全面包办。

李昌平领衔组建的中国乡村建设院,依照《城乡规划法》及其配套规定,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吸收世界现代农村、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民的理论和典型模式,传承中国农耕文明的精华,输入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崭新元素,组装配套,精心实施,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村落、村庄直至农家院落,形成千姿百态的新农村区域单元和农家院落,有效地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的农民的拥护。实践证明,中国乡村建设院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新平台和新机制。

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试想,如果能够把中国乡村建设院发展为龙头式的机构,注册到相关部委,连锁延伸到县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科研、培训、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融为一体,好处较多。一是有利于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防止片面理解,粗放建设。二是有利于全面落实《城乡规划法》及其配套规定,消除城乡规划法规的悬浮和执行无序的问题。三是有利于中外传统农耕文明精华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元素及当地实际的有机结合,科学组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减少盲目性,节约投资。四是有利于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吸引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全国数十万大学生村官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可以参与其中,解决县域知识人才不足和弱化的问题。五是有利于形成“政府主导和投入——乡村建设院综合服务——农民自主自建”的运行机制,减少政府全面包办带来的种种弊端,为基层行政职能转变和乡村治理创造新的条件,提供新的思路。六是有利农民就近兼业。有了建设规划和施工图纸,乡下的能工巧匠就可以按图施工,让劳务和利润的肥水不落外人田。七是有利于三农学术研究和乡村发展紧密结合。把科研、培训纳入乡村建设院的职能,扩宽了学术繁荣的平台,也是世界学术和科研的成功法则。德国农业经营学的理论奠基人冯.屠能和他的三卷本《孤立国》,就是他的40多年经营农场的实际经验。同时,中国乡村建设院的职能规范,不会对现有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政治体制带来矛盾和冲撞,还能有效互补;乡村建设院作为按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机构,其运转经费主要依靠优质服务的收入。因此,有种种理由说明,乡村建设院的建立并逐步向县域延伸,值得各级重视、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和积极推行。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在于建设“现代农耕社会”

“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听似吊诡,但指向明确,意蕴丰富,风传芳信,令人憧憬。

首先是指向明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土地长出了工厂、长出了房子、长出了混凝土道路和街道;农村人口大量分化为“农民农”和“农民工”,千年流传的“九分闲人一分耕”转眼成为现实;农产品供给由多数人养活少数人成为少数弱小的“农民农”养活众多的“农民工”;众多圈围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的人们,不仅需要来自农业的安全食品,还需要来自农村的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及其消除困顿、陶冶情操的长天大地。另一方面,农村的农田面源污染以及有害化工、假冒伪劣工场向农村深入,农村环境日益严酷;农村原有的工业向城市集中;畜牧业和果蔬业加快集中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种植业的大头即粮食生产的各个生产环节如种子、肥料、翻耕、植保、收割晾晒、销售等等也加快分工分业。农民、农产及一些适宜工业化的生产环节的空间转移,带来了农业的持续增产和城乡农产品市场的繁荣,但也巅覆了千百年来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产业结构,农业的大量收益甚至几代人的微薄积蓄,带到了城市,留下的是衰落的农村、破败的农田、异化的技术、蹒跚的老人、下降的农业产品自给率、无效的组织、消失的农民自组自治能力。面对日益显现的三农危机,党中央远见卓识,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并一再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农村建设的预期并不完全被民众看好,具体措施并没有及时深入到微观层面,宏观政策悬浮,微观境况不佳,甚至政绩短视,丛林法则,乘虚而入,政策解读,各取所需,为利而往。大量的强农惠农资金异化为“资本家下乡”,下乡的资本家为追求利润,逼农民上楼,剥夺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毁弃农村脆弱的自然生态,异化农业技术,此起彼伏。马克思笔下英国十六、十七世纪有组织的圈地运动中那种“毫不考虑定居在那里的居民,把他们赶走;毫不考虑原有的村落,把它们夷平;毫不考虑经济建筑物,把他们拆毁;毫不考虑原来农业的类别,把它们一下子改变”的场景,被一再复制,以至于一时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渐行渐远。在这种情势下,提出“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就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的迫切要求,成为广大民众和有识之士的迫切期待。有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个转折,新农村建设就将冲出历史长河的险滩峡谷,驶向宽阔的大海,迎着新的曙光,扬帆远航,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蕴含着中国农村发展的思想智慧。千年来对农村的憧憬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桃花园记》中描述的农村,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溪水清沏、桃林夹岸、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良田美池、桑竹茂盛、阡陌交通、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聊聊数语,就把农村自然环境、公共设施、产业结构、居住方式、文化形态等等描述得栩栩如生,沥沥在目。其中恰恰深含着现代农村、现代农业、现代农民的意蕴。如果换一个时兴的说法,“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也就是要建设“现代农耕社会”,而不是相反,其内在基础和本质如自然生态、生物生产、分散居住、熟人社会、自组自治、乡土文化等,都不弃农耕社会的传统;但其外部输入如土地制度、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农耕技艺、生产组织、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家庭用器、社会保障等等,又都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产物。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也蕴含世界城乡空间布局的理论和典型模式,有利于消除城乡空间功能混乱的种种迹象,实现城乡分工明确,外在区别显著,内在联系紧密,各得其利,美美与共,科学发展。

因此,只有“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消除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错误认识和作法,实现新农村的科学发展。

“三农三基”要回归实际,回归本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李昌平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治理制度、农民基本组织制度的“三农三基”设想,实施中,要回归实际,回归本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在本人看来,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应扩展为“一体两翼”,即土地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两翼”,统一于现代农业“一体”之中。“两翼”的关系是,土地制度因市场经济而存在,为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背景下,农地经营权能够流动就是好政策。在农业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之前和之外的农业经济学不研究生产关系,因而不研究土地制度,只把土地作为前提存在,研究的是农业生产力。

对于农地经营制度,李昌平把10%的将成为城市的农村土地排除在外,指向明确。这部分土地一旦进入城市征用的程序,所谓的农民产权和农业功能都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土地价格、人员安置和原有土地集体内部成员的土地权益分配。

对于真正的农村土地,目前,政学和传媒界力举农地完全产权化的人不在少数,说白了就是私有化。一些著作和文章提出,农地私有化,几千年能行,为何现在不行?发达国家能行,为何发展中的中国不行?台湾行,为何大陆不行?1950年代初能行,为何现在不行?回答这个问题,一要考虑农村土地不只是个经济上的概念,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二要考虑变革的时机。如果回到1980年代的改革之初,一步退到19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也许并不是太难,当时,农民本来就叫“分田单干”,“再次土改”。现已时过境迁,事易人易,难度就大了。在目前,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在农村土地矛盾没有大量凸现时,一个“拖”字了得,土地矛盾大量凸现时,车到山前必有路,后人自有办法。阿兰.温特斯在《工业化国家农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就说过,重大的政策只有在严重的危机时才成为可能,因为这时现状已不可行,每个人接受“必须有所改变”。现实是,多数农民,只要建房有地,耕种有地,种菜有地,死后有地安葬,其他的,并不在乎。

另一种选择是积极作为,即通常所说的“完善”。但以下几个现实问题难以回避。一是1980年代初的土地集体(生产队)的地理区划,未经相关土地集体成员全体(不是多数而是全体)通过,不能变动。不管那种性质的均分,只能在土地集体的内部而不能在土地集体之间进行。今后,可能出现整个土地集体(生产队)的成员全部进城居住而不在村耕种的情况,可以由土地集体成员的多数决定,委托给他们信任的组织或个人代管。但代管,不是地理区划和所有权的变更。二是土地集体成员确权的时点、户籍性质和继承等涉及个人权益的,要重新明确。在时点上,以最初承包为时点,以延包30年为时点,还是以提出“长久不变”为时点,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在户籍上,购买进城的户口和迁移进城的户口、迁移到设区和不设区的城市户口、财政供养和市场就业的户口,区别明显;在承包权继承上,本土地集体的人口、本土地集体外的人口、城镇人口、外国籍人口等,谁能享有承包继承权,也是有差呷的。三是在流转经营上,农村资本家、城市资本家、外籍资本家等,谁有资格下乡直接经营农地(不含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服务)。这些现实问题不明确,所谓完善,搞了也白搞,一些农村填写了多次的农地承包权证书,被收藏在村干部的保密袋里,不敢发给农户,只应付检查,原因就在于上述实际问题没有明确,公开了,发放了,谁也没有能力解答上述问题。

农村基本治理制度、农民基本组织制度,实际上二者是一回事。是20字方针中“管理民主”的深入。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和著述较多,值得认真梳理。比如,华中科大贺雪峰教授最近推出《组织起来》一书,他认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发展经济,不在于让农民致富,而在于防止农村人财物流出背景下农村基层的失序”,因而主张“农村基层组织改革要慎重,切忌大撤大建,保守但稳妥的办法是在保持既定结构不变下进行组织功能的转换”。又比如,有的地方,在现有农村基层组织之外,另起炉灶另开张,建立起不同于现有自治体系的“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乡、村、组三级农村居民理事会(徐勇、周青年:《“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控索的背景与价值》,《新华文摘》2011年第22期转载),政学高层和权威媒体应者如云,倾向明显。但本人认为,这种作法,在行政和理论强大的一地一时,可能成行,但要作为一种“制度性、方向性、长效性”的机制来普遍化,还得三思而二行。逻辑非常简单,一批强人组成的、经费自筹的新组织,与原有的经费有保障的组织,在铁桶般的狭小天地中,为着生存而激烈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农村基本治理制度和农民基本组织制度的改革,要“前看100年、后看1000年”,注意三个方面的实际:一是市场配置农村经济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农民“仰于市场”,是30多年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农业发展的奥秘之一。二是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即通常所说的民生工程,从决策层级、实施标准、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已由千百年的“郡县主导、乡里为实、宗亲为主”上收到中央和地方高层,乡村作为执行终端,承担的主要是“薄记“的责任,“生存靠自已,用钱靠市场,发展靠市县,保障靠中央,”的话可为侧证。同时,农业的持续发展与农地制度、市场经济、科技进步有直接关联,而与农民的社会保障不一定有必然关联。农村社会保障的改善,可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但不一定当然地促进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改善了社会保障的农民,加快离开农村,离开农业,进入城镇居住就业和养老。因此,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性的公共服务,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要成为建设新农村的要义,分级负责。三是农村组织资源包括组织成员、运转资金、领袖人物都是有限的,有进必有退,只进不退,要么有名无实,要么恶性争斗。在领导体制上,面对基层政改无期的现状,要着眼于现实,重在职能转换。要严格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规定,“推进市县空间规划工作,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功能区布局”,“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

李昌平及其团队把着眼点放在30%的中心村,并有了实践,余下的那60%的人口凋敝的农村,该怎样来建设?本人看来,同样适应上述构想,但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李昌平的视野中,“这60%的村庄的绝大部分将来会成为专业型的生态养殖小区和农机化大农区”,就表明了这种差别。本人认为,60%的人口大转移的农村,所谓中心村,主要是原有的和近年形成的集镇。集镇建设要注意农村城市化的新动态,即农民家庭进城由以集镇、镇为目的地过渡到以县城以上城市为目的地的实际,在集镇的各项建设中要以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将要壮大的“走耕一族”的服务为重点。集镇之外的农村,要注重保留现有的散居特点,着重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至于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尊重市场规律,因势利导,不可急于求成。

可以预见,从现在开始,至少在距城市车距1小时左右的农村,将迎来一个真正的、全面的新农村建设的高潮。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公共设施、社会文化、自我组织等都面临着新的选择。那些父祖辈都是“农民农”的“农民工”直至拥有土地继承权的城市富贵阶层、中产阶层、都可能回归乡下建设乡间别墅。破旧的新建,已建的重建,建了住房建庭院。这些,都需要外部智力来支持。没有智力的输入,就没有新农村。值此,期待中国乡村建设院兴旺发达,规划、设计、建设更多的新农村,让幸福的花儿在神州农村永远鲜艳夺目。

第四篇: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新探索

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新探索

李卓慧 郑 澎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1期)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个人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有效活动载体,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升华思想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展开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生社团

管理模式

探索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经过登记注册,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学生群众团体。现阶段,随着学生社团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社团自身受外界因素等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拓展人际交往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规模上迅猛发展,这一方面和高校学生扩招数量上升所引致的正比例增长有关,另一方面,更源于校方等各界因素对学生社团作用及其科学管理的重视。据《2003年全国学生社团调查》不完全统计,上海高校学生社团712个,参与学生21.8万人,参与学生占上海高校学生总数的72%;浙江高校学生社团1420个,参与学生14.2万人,占浙江高校学生总数的68%;2004年《江苏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报告》显示,全省高校参加学生社团学生(研究生)占31.79%,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0.75%,50至100人规模的学生社团占社团总数的36.64%。这无数的事实和数据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该方面的积极变化。

参与广泛,意识增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在提倡由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的同时,民主也正以不可测量之势深入到广大公民之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参与、管理决策等方面,更突出表现在与普通学生息息相关,特别是具备一定文化和技能修养的高校学生身上。以参与社团的目的为例:目前许多大学生自愿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以期望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增强和培养自身综合能力。

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现阶段,社会和高校及学生自身的各种需求都在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正向发展,不仅表现为学生社团类型的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也突出显现在诸如在原有传统体育、科技、艺术、人文社科和公益等社团类型的基础之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以网络虚拟社团为代表的新型社团。学生社团活动涵盖了政治理论、文化生活、科技实践、网络技术、体育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一抽样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显示不同内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活动在满足大学生多种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风气和氛围。

网络社团,虚拟增多。随着目前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与高速发展,网络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和高校学生社团紧密结合,这一方面体现为其在学生社团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综合化,另一方面也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精神的体现。例如目前以校园真实社团为基本单位,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及中等学校的校园社团及社团成员服务的“5jia1社团网”,注册学生社团高达一万七千多个,成为全国最大校园社团网站之一。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内在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社团经费的来源与支持上。随着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精品化要求,社团经费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团的正常运转,这一方面基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另一方面更与社团自身的经费筹备以及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也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严重者与非法组织结上关系,社团、会员及自身发展毁于一旦。

内容缺乏创新,质量水平不一。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但是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社团薄弱的组织文化使其难以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更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社团的真正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社团所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疏于管理、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社团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

构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长效机制

构建“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支队伍”是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线作用以及加强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的社团发展长效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牢固树立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核心领导地位。高校要坚持不断地加强校党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纳入校党委的教育方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设立学生社团工作专项经费,全面统筹部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也有利于我国对“四有”新人的培养。

学校党委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核心工作来抓,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新天地,整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动力。

大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主线作用。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共青团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思想认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具体任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的统一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环节中的阵地作用,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所谓方向领导,即指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指导当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具体指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在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涉外活动方面,要体现出兴趣爱好发展与思想认识的统一、个性发展与思想建设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与思想正确的统一,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①

切实加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党员干部、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建设。高校应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选拔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好的教师从事学生社团指导工作,并逐步使课外指导走向专业化。承认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是教学工作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和支持,更要在行动上切实培养出一支政治可靠、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和具有国际视野及交往能力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正逐渐增加,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及考察标准也复杂化,这在学生社团党员干部之间也有突出表现,即部分学生干部入党动机不纯,或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并没有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于学生社团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能力的差距,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干部参与到学生社团管理和实践服务工作中,在锻炼中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旗帜和先锋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校对社团的思想引导和管理指导,也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自身素养的提高。

社团学生骨干在落实社团工作和直接指导会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基于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对社团学生骨干、干部的各方面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社团的科学化、民主化、综合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学生社团内部要建立社团干部队伍民主选拔聘任制度,积极鼓励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其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第五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新探索

**人力资源市场,是**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榜首县(市),在经济连续多年高位运行的态势下,市委、市政府为确保**未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扩大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所作的大胆实践,也是**在人力资源体制改革理论指导下所做的有益尝试。

经过多年发展,**已发展形成了以省级“江苏省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等公有市场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开放格局,市场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市场,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又促进了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市场的快速发育。多头建设、多方投入、多家管理的现状,虽然促进了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服务质量,也符合市场自由竞争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未经整合的各种中介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并弱化了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社会中介机构规模偏小、资源分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还出现了诸多的黑中介、贩假证商,进行无序的竞争,已开始影响**的投资环境。从长远来看,建造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一个统一平台,整合资源,规范管理,从而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交流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是**的必然选择。

实践所需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论则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正确指导。从理论层面来看,**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和使用,符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决定的基本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主要承担各类中介机构监督管理职能,以实现“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基本方向,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劳动者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同时符合**市省“人才特区”试点的基本宗旨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本意。

人力资源市场旨在打破部门分块、人员分类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格局,有利于建立一个以政府市场为主导,以公益性服务为方向,其他所有制市场及经营性业务为补充的现代化、区域性人才交流平台。此举也符合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意图,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竭力推动三大市场贯通,在信息资源共享、大型活动联动、政策体系统一等方面进行协调、指导,设想在**作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省推广。

“三个统一”实现“三场合一”

2007年下半年,**人力资源市场在获得苏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准后,先后组建了党委、管委会、集团公司等相应的管理和经营机构。新的人力资源市场采取新的运作模式,以“三个统一”实现了“三场合一”,即原有的各类市场和中介机构全部纳入其中,对全市各类人才交流信息网站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运作,实现了有形市场和网络市场的统一;针对原有三个市场的不同特点,设置各专业区域,将高层次人才猎头、人才招聘、毕业生就业、劳动力职业中介以及综合档案管理等多项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了各项业务的统一;通过组建人力资源市场党委、管委会和6个内设机构,成立人力资源市场集团公司并设立10余个分支机构,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实现了管理机构的统一。以这种运作思路为指导建成后的人力资源市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设置了人才交流服务区、劳动力职介介绍区、综合档案中心区以及网络中心区和现代教育、会议中心区等区域,成为全国首家贯通的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专业人力资源市场。

打造场所、管理贯通的“统一规范”模式

“统一规范”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方向。目前各地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的实践主要有对象和信息贯通、标准和业务贯通两种模式。**的情况是三个市场统一于一个场地内开展服务,并着手组成了市场统一协调管理的队伍,但有关部门的职能以及三个市场各自的行政隶属关系暂时保持不变。**人力资源市场超越了初级统一规范模式,进入了相对较高级的层面,即场所、管理贯通模式,着力于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的较大跨越。

按照这一目标,**人力资源市场将构建国际国内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外国专家局、引智办的职能作用,加强**在美国、德国、日本留学人员招聘工作站的建设力度,策划并实施美国、德国、日本的“**日”活动;鼓励引进和设立国际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探索开展国际交流业务,努力构建国际人才集聚**、自由流动的良好机制,发挥市场在国际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以强化重点市场地位和区域化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平台优势,争取获得省有关部门批

下载关于新龙凤建设的探索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龙凤建设的探索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乡镇规划建设新思考

    关于乡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新思考 承蒙组织关心,安排我参加本次规划建设培训班,通过学习我获益匪浅,针对我乡实际,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存在问题 1、给排水问题:目前集镇供水由笆......

    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

    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

    建设知识型职工队伍的探索与思考

    建设知识型职工队伍的探索与思考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各级工会组织掀起了“建设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的浪潮。近些年来,江山农村合作银行工会在创建......

    小集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犍为县小集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犍为县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后,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生态宜......

    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一、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关于是否需要建党员服务中心,有个别党员群众认为现阶段没有必要,理由是目前镇乡(街道)党(工)委对党建工作较重视,又有党群办、村(社区)党组织在具体抓党......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及有效探索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及有益探索永乐乡光辉村支部书记助理杨杰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考探索前言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

    关于生态矿山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生态矿山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苗长青淮北矿业桃园煤矿地测科安徽摘要: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矿产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