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IPO发行价格确定的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关于我国IPO发行价格确定的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目前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通过估值模型,我们可以合理地估计公司的理论价值,但是要最终确定发行价格,还需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方式,以充分发现市场需求。目前常用的发行方式包括: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一般竞价方式更常见于债券发行。累计投标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之一,是指发行人通过询价机制确定发行价格,并自主分配股份。固定价格方式相对较为简单,但效率较低。过去我国一直采用固定价格发行方式,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推‘出了新股询价机制,迈出了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所谓“询价机制”,是指主承销商先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区间,召开路演推介会,根据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信息对发行价格反复修正,并最终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一般时间为1~2周。
这种机制可以使投资者得以参与新股发行定价过程,市场各方直接协商,充分挖掘市场对所发行股票的真实需求,按作业质量、市场状况定价,并可以将部分股票配售给参与询价的机构,将其收益、风险同发行价格直接挂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发行定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促使了参与询价的机构理性报价,加强了市场对询价过程的监督,并改善了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投资新股的决策将更加慎重和理性。使新股发行价格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价值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但这种询价机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询价过程只是投资者的意向表示,一般不代表最终的购买承诺。这样很容易使某些机构在初步询价时充当发行人的“托”,给出较高的发行区间,或者随意报价,影响最终的发行价格。其次,我国IPO定价有较明显的行政色彩,表现在新股发行时的额度控制和对市盈率的限制。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有75%发起人比例(国有股种法人股)不参与流通,只有25%的流通股参与市场化定价发行。因此,询价基础不是全面的,这个市场也不是全面市场化的。过去10多年我国IPO定价基本上采用了市盈率法。而且无论每股税后利润如何计算,发行市盈率的确定一直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IPO定价的核心是要客观估价上市公司的股票内在价值,并发现股票的市场价值。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市场发展趋势的产物,又将对市场发展趋势产生推动作用。一个完全真实、客观的IPO定价可能难以找到,确定了影响IPO定价的主要因素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制定一个相对客观、能反映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发行定价机制。
第二篇: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解决以及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混乱、法律普及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等,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构建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设立更多的法律诊所,来完善农村地区法律服务活动。
[关键词]农村法律服务;乡镇法律服务所;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65-02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概述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概念。农村法律服务,是指针对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为预防和解决涉农纠纷,维护其合法权益以及其他法律事务需求所进行的法律活动。农村法律服务的服务主体包括:乡镇法律服务所、基层司法局、法律援助机构以及调解组织等,农村法律服务的服务活动包括:提供代理诉讼、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调解纠纷、解答法律咨询以及帮助书写法律文书等。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农村法律服务当时的主要功能是对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性纠纷进行调解,并从事代写法律文书,解答基础性法律问题等一些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
(二)农村法律服务的特征。农村法律服务除了具有法律服务体系的一般属性,同时它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属性即涉农性:一是服务主体的涉农性,在农村地区进行法律服务的主体,包括农村基层的司法组织和城市的司法组织,但是,由于交通条件、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司法组织居多。二是服务对象的涉农性,农村法律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指那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群众,也就是说其户籍在农村或居住地在农村或主要经济活动在农村。三是服务内容的涉农性,农村法律服务的内容离不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相关的法律需求。四是服务目的的涉农性,解决农村地区的纠纷是农村法律服务的首要目的,农村地区矛盾纠纷能否及时有效的解决关系到农业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村法律服务的功能。农村法律服务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预防、解决各种涉农纠纷,如预防功能中的公证机构,作为权威证明机构,可以保证公证证明的质量,大力促使当事人履行义务,解决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民调解组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农村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法律服务中。二是宣传法制和普及法律,体现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它是农村各项法律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日趋突出,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方面,农民因自身利益损害而发生诉讼的现象日夜增多。
二、我国农村法律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地域辽阔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混乱。在我国,依法治国已经被写入宪法,而依法治村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村”能够实现的前提之一是农民和农村各种组织能够获得良好的法律服务,乡镇司法所作为农村法律服务活动最常见主体,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外部结构混乱,乡镇法律服务所本是自主管理的社会团体,但是实践中,它往往与乡镇司法所“合署办公”,使得乡镇法律服务所受到乡镇司法机构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造成了职权不分,职责不明的混乱局面,这种现象到今天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内部管理问题,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虽然国家司法部、各省司法厅也都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据调查大部分基层法律服务所没有自己内部的人员管理、服务和收益分配制度,从业人员管理松散,违反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基层法律普及不到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外出流动的频率明显增加,他们通过对外界尤其是对大城市各种人文文化的接触和感知,维权意识以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日夜加深,此时,农村基层的普法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的普法活动主要集中在政府相关机构散发宣传单页、村委会等组织通过广播宣传法律知识、地方电视台宣传以及一些“普法日”的现场宣传活动,这些普法活动没有事前系统的安排,机构与机构之间宣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也缺少实用性。目前由于多数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他们对文字性的宣传吸取有用性信息能力下降,所以各个机构之间的法律普及效率就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流动性大,加上农村的法律服务工作并没有引起国家有关机关的高度重视,所以政府对农村法律服务的财政支持也是相对比较有限的。
(三)农村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我国现行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和制度设置上,更多是方便了城市的法律需求,司法资源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律师、公证机构、仲裁机构的比例还很低,加上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心理习惯,发生纠纷后往往注重调解,很少有人会主动到城市去进行法律咨询,寻求法律帮助,这样就使得这些机构中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会接触到农村纠纷的案件。而我国目前那些在农村地区进行法律服务工作的工作者多数称之为“法律工作者”,他们多数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在处理农村纠纷时,更多的是抱有热心、责任心和生活常识去进行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专业指导。所以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许多矛盾纠纷没有公平公正的加以处理,农民群众合法的权益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法律保护,使得一些农民群众开始不信任法律,最终也损害了我国法律的权威。
三、完善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的合理措施
(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首先,法律服务以是否要求服务对象付出对价,可以分为市场型法律服务与公益型法律服务,目前,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市场型法律服务承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我国目前形势下,农村法律服务应体现整体上的公益性。其次,在构建农村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原则,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具体的来说,政府应积极的为农村法律服务的建设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最后,公益型法律服务组织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式的公益服务主体,包括法律援助机构、群众自治性法律服务部门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由司法局对法律服务组织的规模、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控,确定业务范围,不以盈利为目的,仅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弥补成本和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满足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评价基层组织的法律服务工作是否成熟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民众的知晓程度,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从思想、生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着手,使农民群众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守法律,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力求使每一位农民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真正做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另外,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要与我国当下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形势相关联,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加强普法工作内容和形式上的针对性。一是普法内容上,在解读我国法律制度的同时,联系国际、国内形势,不仅让农民了解自己迫切需求的法律知识,更增加了解国家大事的兴趣,提高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同时,也要照顾到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在法制宣传教育时,法律工作者需要先将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自己消化过滤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结合典型的案例,将其传达给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明白法律制度,了解法律精神。二是形式上,尽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送法下乡、法律咨询,还可以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现场授课、针对性辅导,或者利用现代化媒介,如手机、电脑、广播等,对农村基层组织,还可以在村务板报、墙报中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治、政务管理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三)设立更多服务农村的法律诊所。“诊所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主要是通过高校法学院提供经费、基金或个人捐款等开设,是美国政府主导的法律援助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法律诊所教育具有理论性和实务性的双重特点。另外,我国一些高校的法学院学生对学校的传统理论课程表现出不满,他们渴望自己能够亲身观摩或经历一些真实的案件,以便学有所用,取长补短。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诊所教育模式,将法学院教育纳入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中,从而建立更多的高校法律诊所,充分的利用在校学生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本身的不足。
例如,2000年,北京大学就已经开设了诊所法律课程,建立了两个正式的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和社区法律诊所(2001年新设立的),据了解,截止2013年的12月,北京大学法律诊所为社会提供电话、信件咨询服务近万人次,法律援助案件260多件,案件胜诉率达90%以上。它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校内部设立的一些法律诊所,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成果,据此,我们期待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法律诊所,它不局限于一线发达城市的高校,像一些较偏远地区的高校也可以开设更多的法律诊所,其服务的区域除了城市,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兼顾广大农村地区。此外,在设立法律诊所的同时,我们必须面对一些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实际问题,提前做好必要的规划,例如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所以我们可以以乡镇或县为单位来开展工作,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免费的、专业的法律服务。
(责任编辑:桂杉杉)
第三篇: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一下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 现状 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难点都是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其实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整体政策,对农村整体、农田、田间小道、水资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关系,使土地结构紧凑合理,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活动。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农业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的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大片的荒废土地,无人耕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去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或者到城镇的工厂打工赚钱,家里留下来的妇女儿童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来很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也变得无法耕种异常贫瘠,土壤也因为长时间没有耕种变得非常的坚固,田地基本上变得不具备再次肥沃的可能,这就是当前大多农村的现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太低。尤其是旱地耕作地区,由于缺乏灌溉体系,大片的田地无法保障耕作的收益,农民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从而造成土地荒废,杂草丛生。
2.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追求形象工程,土地整理面广质差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现在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把土地整理当作追求名利而去完任务,使得土地整理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作用。通常他们都是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对土地随便的处理,随便的扩大耕地的面积,使许多本来优良的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土地整理工程的名利标志已经使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趋之若鹜。土地整理只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无论自然条件什么样,均要求小田变大田,零碎的道路变成道路网,分散的树木变成树林。因此造成了土地平整的费用用掉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大半,同时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人才,导致官员们错误的看待土地整理问题,认为土地整理就是土地平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简单的认为土地整理项目是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做好、做坏都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社会问题时,不积极配合。这样看似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其实是违背了土地整理一开始的目的。
2.2土地权益不清,土地整理纠纷不断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土地整理打破了以前关于土地的界限,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产权,耕地权,承包权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事情,但现实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不重视这类事情,导致农民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很难有积极性。农民把整理后的土地出租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但是对于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说,其就业安置仍然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转让土地后仅仅靠租金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他们仍然有就业的要求。并且还有土地权属混乱,整理时纠纷不断,有些土地使用记载的权属模糊,不能准确反映到底是谁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会带来一定的补偿,这种收益也造成农村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在土地整理时,农村土地所属权问题不能明确的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流血事件的发生。
2.3整理技术粗糙,缺少长远整理规划 现阶段土地整理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整理过程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较少,目前虽然有些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等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方法。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在土地整理中缺少宣传教育,从而造成一些工作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给土地整理时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的落脚点是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
2.4土地零碎分散,难以进行自由交易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用地多且又杂,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土地不能自己随意买卖等原因所形成的土地零散无序、人均耕地面积少等状况都是土地整理的重难点。我国现行的土地分配机制也不健全,这使土地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能迅速改变土地现有的结构。
2.5整理意识较差,后续利用目标不明
潜在的土地整理意识差,法规、政策不健全,土地整理要达到的功能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政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地整理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土地整理项目仍是申报过多并且说的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是实施建设与申报完全不相符,工程质量不高。还有的比较滑稽的情况就是,一边土地耕地面积不够,一边土地没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缺乏土地整理意识导致大量耕地现在变成了房地产商手下的宅基地。还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土地整理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投资大见效慢,因而对土地整理态度冷淡。
3.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管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整理的过程常会有土地的权属发生流动。所以要加强土地整理时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要依据中央有关的对策,加快土地产权的登记。尽快确实的弄清农民的土地产权,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关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2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土地整理的意识,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好处。土地整理是互惠互利的工程既服务于农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的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土地整理是万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对此我们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势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意义在人民心中有深深的烙印。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愿意奉献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把逼着他整变成了他自己要整,不让正还要抢着整,这样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将会起着显著效果。在土地整理的初期设计规划阶段,也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把农村土地整理做成一个真正能使农民同胞获得利益的利民利国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表面形象工程。
3.3加强规划,科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
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变零散为整体。充分发挥现有的设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规划设计,考虑长远,放眼未来,时刻要想着这些规划是不是以后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作用。调整种植结构,使现有的土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规划一定要做到合理。
3.4加强投入,实行土地高效精细整理。土地整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加强管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和谐发展,在前期的设计中土地整理主管部门应该和农民群众协调好。加强项目投入,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规定,不能眼光短浅不舍得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土地整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采取实际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土地整理的虚假性不存在,使土地整理事业真正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3.5加强服务,坚持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服务可以为土地整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增设一个的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民讲解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而制定的政策和解答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投入,合理的运用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更需要完善的现有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法规作为大框架服务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指导老师:龙振华、邱福清)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4).[2] 谭淑豪,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4(78).[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1999,06(25).[4]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01,6(102).作者简介:
王成,男,(1993-),河南济源人,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第四篇: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曹玉明
2013-2-20 15:18:43来源:《中国新通信》2012年第20期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中应用广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政府信息化在行政管理改革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政府信息及其它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高效、透明、简捷、具有更高品质的电子化政府。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
我国政府信息化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先,各类政府机构IT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网络建设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都已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专网。其次,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需求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可概括为是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不是很完善,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能反映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比如政府机构设置非常不合理,层次多、部门多,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行政过程透明度低等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有新型的管理体系才能与其相适应。
2.部门统筹协作不力,规划不协调
政府信息化需要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等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的力度不够,未能改变部门协作不力,规划不协调的现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最初的政府信息化都尚未进行全面规划,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政府部门信息流通障碍重重,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
3.相应的信息法律体系不健全
政府信息化建设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障,健全的法律体系将大大地促进我国政府信息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在信息化法制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立法研究不成熟,信息法律体系建设缓慢。许多法律中的盲点、空白点已严重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4.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基础薄弱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条件,硬件和软件基础薄弱成为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在硬件方面,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不足,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尚没有较为完整的地方性政府的统一网络。在软件方面,信息化人才匾乏,缺乏专门从事网络维护和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政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力量不足,政府部门的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比较缓慢。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2.1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
政府信息化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按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把政府信息化与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组织结构、行政流程和政务信息的重组和整合等问题。首先,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通过重组整合,使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的发展需求;其次,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简便、集中和高效”的客观要求;最后,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并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
2.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和完善我国的有关信息化的法律。通过立法明确网上政府、公民的职责、权利、义务,明确政府公开信息的法律法规,增强信息和决策透明度,明确政府信息保密方面的法律制度。
2.3 强化组织管理,统一规范标准
针对政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首先,必须成立一个层次高、有权威、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指导建设,协调管理要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其次,利用先进的信息整合平台,整合原有的基础设施,整合原有的应用系统。这样一种信息整合平台,不仅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原
有的政务应用系统,而且能够快速方便地使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连接到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
2.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
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资金,用于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人员培训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合适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借助高校力量,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
第五篇: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结合我国建筑业的现状,提出了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WTO 中国建筑业 发展对策
Abstract: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its contract building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extensive developmentspace and stronger market competi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contract building enterprises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building industry.Key words:WTO;China's building industry;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2001 年12月 10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国。加入WTO,将使我国建筑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客观地说,中国建筑业对国际建筑业的通用规则、行业惯例知之不多,研究不透,这对于中国建筑承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很不利的。而且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百分比为3.11%~6.84%,因此加入WTO后,如何发展中国建筑承包业已成为当务之急。WTO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1.1面临的挑战我国承诺加入WTO后 3年内允许外商开始成立合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能承揽一些特殊工程,加入WTO后 5年内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从而国内建设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凭借在融资能力、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优势,将使我国建筑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不尽快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将很难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1.2 建筑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存在差异我国现行的建筑业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同行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入世后,我们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增强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调整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和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使之与WTO的规定相适应,促进国内建筑企业的发展。
1.3面临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将自动享有所有缔约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随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逐步融合,我国的建筑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向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和劳务市场进军的机会。
2国内与国外承包商的竞争力比较
入世后,我国建筑企业(国外称承包商)与外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这种竞争归根结蒂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是相当脆弱的。根据2001年《工程新闻记录》的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最大的几家承包商的国外营业额部分都几百倍于我国最大几家的相应部分,远远地超过了我国上榜公司海外营业的总和。并且2001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6%,在亚洲市场的份额总和也只为17.5%,还未真正涉足市场容量巨大的欧美市场(占国际市场的47.4%)。从表1中的数据看出,我国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已是事实,倘若加入WTO后这样的情况依然得不到改善,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竞争力不强。国外承包商的优势反映在其承包特点上,主要表现在:①具有咨询、设计、设备材料采购、项目实施管理、开车指导、售后
服务等综合功能和建设项目总承包能力,业务涵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②组织管理机构科学、精干、高效,采用国际先进模式,对项目实施科学管理;③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或以金融机构为后盾;④跨行业、跨国经营,产权结构多样化,营销等策略全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项目管理科学化,低层作业本地化;⑤采用EPC、BOT等国际通行的经营模式拓展业务;⑥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矩阵式项目管理结构,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量化和进度/费用综合管理和控制;⑦有国际范围的销售网和采购网;⑧拥有专利技术,能反映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方面恰好是我国的弱点。
3中国建筑承包企业入世发展对策
3.1优化组织结构并形成规模经济
(1)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来看,建筑业产业组织的有效态势应是一种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型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也是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因此,加入WTO后,建筑企业应朝着总承包方向发展,以管理、技术、资金、知识为经营基础,为业主提供整体综合服务。顺应这种趋势,应扶持和组建一些大型总承包企业,重新进行资质定位。2003年建设部也下达了文件,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中小型建筑企业应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做专做精,从而形成了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重构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分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大梯度塔式结构形态。
(2)规模经营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建筑产业大军(建筑业劳动力占世界的25%),但企业规模太小,因此应通过企业的兼并、合作、收购、联合、联营等形式,造就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工程承包集团。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集中和重组。如今一些大型建筑企业通过不断地分离改制重组,然后与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金融机构,材料设备供应企业,以及与自己形成互补竞争力的建筑业企业(包括国外承包商)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国际竞争。承包企业承接到项目后,再通过竞标把项目分包给各专业承包商,自己从事承包管理工作。当前集中、重组的形式主要有:(1)合并企业。例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重组(SEI)。1999 年7 月14日,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批准,原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和中国石化集团勘察设计院等6个单位进行战略性重组。重组后的基本模式,以设计为主体进行EPC或 EPCC工 程总承包。(2)银企合作。如2001年 10月 30日,中建总公司将从中国农行得到6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这60亿的授信额度为中建总公司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3)联营承包。联营承包是国际承建商进入新地区市场或工业市场时经常采取的运作模式。如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就有成功的实例。以联营承包形式和香港承包商承包了地铁公司香港东区/篮田隧道及地盘基础建设工程(合同金额6.8亿港元)。因此可见合并重组、合作、联营都是为工程承包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工程承包管理模式发扬光大。
3.2培养复合型人才国际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建筑承包业需一大批能够适应WTO,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工程、管理、经济、金融、法律和商贸,还要求有较好的外语水平,熟悉电脑运算和操作。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我们唯有正确面对,从长远利益着想,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1)积极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加设相应专业,扩大本科、研究生的招收量或在高校在校生中挑选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后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快速培养人才。
(2)重视培训。这是目前我国培养总承包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毕业,拥有基础与专业知识,并不能说就是人才,因此要摈弃对学历的误解。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不在乎
一个人的毕业学校,家庭关系以及来于哪个国家,重视的是他在工作中的实干能力。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下放到基层,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管理才华,另外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机制,使人才具有跨专业知识,又有谈判索赔、编标投标和其他组织能力。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多邀请国际工程专家到我国讲学或采用交流交换机制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与国际上有关企业或机构建立人才交流与培训渠道,使我们获得先进的承包商集成系统的管理方法、经济手段、技术、技巧等。并且我们还可以引进国外人才。象梦龙科技项目管理培训中心、北京启亚卓越管理顾问公司、国家外专局都是应WTO 产生的国内培训机构。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他的潜能,为企业为国家作贡献。那么,在分配上积极探索有利于稳定人才,促进人力资源进步的制度,从而留住人才,使人才结构合理化,高素质化,最终满足国际工程承包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3.3重视科技创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企业的内部应建立起一套高科技管理机制,在硬件上能够承接各种高、大、难、新工程,在软件上能着眼未来,加大新技术开发、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工作。据1998年对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日本的大成建设、美国的福陆丹尼尔的比较研究发现,这三家大型企业虽然营业规模相差不远,但中建的人均营业额所表示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两家相比差距较大,表示效益的利润以及人均利润也不可比拟,究其原因,效益之差主要出自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难度。由此追溯到我国的承包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据有关分析,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仅占销售额的0.3%~0.5%。3/4以上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并且制度上尚未形成良性创新机制,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9%左右,有的超过10%,一般企业也达3%。因此承包企业科技创新一要引进科技人才;二要自己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三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好互利互惠关系,使资源共享,有效解决科技创新难题,提高我国承包商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
3.4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筑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全新的手段。计算机的运用对工程报价的准确度、标书的质量、整体的工作效率、项目进度及成本控制影响较大,这是市场竞争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承包商投标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时间不足,此时使用计算机报价速度快,时间省,标书一拿来,全部输入计算机,程序一调结果就出来,并且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的。同时注意软件开发,使之适应企业的运作管理,把计算机在报价、调价、索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包括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建立数据库、绘制图表和报价程序等,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建筑企业建立信息渠道,掌握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市场来源较多的政府外贸部门、上级部门、国际知名企业等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广揽工程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使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加速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化,实现对项目工点的零距离管理,增强企业管理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承包企业经营管理因计算机的使用而改变,业务处理方式努力向计算机化靠拢,最终实现规范化。
3.5工程计价改革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建立的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承包商投标报价时,采用工程清单报价法。目前我国一些工程项目虽然采用了此方法,但大部分仍是将工程直接费,间接费分别计取。这种方法不直观也不适用,与实际情况差距大。例如在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工程国际投标时,标底是我国做的,但大成建设公司以低于标底43%的报价中标,并且完成后还有赢利。因此必须采取改革措施。
(1)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废止按预算定额进行报价及结算的做法,由承包商按自身能力、管理水平、市场材料、设备、劳动力价格自主报价,承担风险。
(2)鼓励和扶持建立承担无限责任的造价咨询机构。①要建立承担无限责任的造价咨询机构,则应提高咨询酬金,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的设计、咨询、监理等单位,承担的都是有限责任,即最高赔偿额为扣除税金后的全部酬金,其原因就是国家规定的酬金过低,且在实际运作中还会更低于国家标准,客观上造成了咨询机构无力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基于这个原因,也使得造价咨询机构不可能提供优质服务,对咨询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极为不利。②引入投保专业责任风险,一方面增加承担无限责任的咨询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对咨询机构本身也是一个控制和约束。
(3)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培养合格造价咨询人才。①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学习国外咨询业的先进经验,尽快适应新形势。②在高等教育中设立工程造价专业,改变现在附属在其他专业中只作为一门预算课程的状况。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建立严格的考试、执业和注册制度。
3.6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承包方能否提供全部或部分建设资金越来越成为决定能否中标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长期分离,故资金短缺且融资能力差成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承包商融资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企业资本金,通过债转股,发行股票等方式,补充企业资金,还可以与外国大公司合资。组建有活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融资能力。②银企合作。采取银行与国际承包商相互参股,资产置换,互派董事,银行自己牵头组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集团或大型对外承包企业创办自己的银行等方式,推行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或者与银行合作增大出口信贷量。③对于大型项目,通过国家政策倾斜,由国家政策性银行牵头进行项目海外融资试点。
3.7全面推行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好坏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合同各方创造多方面效益的关键。为了管理好合同,应采取以下措施:①认真学习国际惯例中的FIDIC合同文件和有关国际合同范本,通过网络下载有关文件及应用实例,聘请国内外国 际工程专家讲学,传授经验。②信守合同,讲究信誉,严格执行合同。③合同的管理贯穿工程建设始终,要对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的技术文件和其他附件及会议纪要、备忘录等构成的合同整体进行分析,对合同中出现模棱两可、遗漏、含糊的现象,监督合同人员要及时发现,及时汇报,超前防范,避免违约。④签订合同掌握技巧,争取对承包商有利,强化索赔意识,据理力争,减少工程风险,避免损失,力争获得较理想的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仅有工程承包企业改革和采取有效对策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扶持。国内建筑市场的完善,将会使中国建筑承包业蒸蒸日上,适应WTO的原则和规定,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倪书洪.涉外工程管理(第1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
[2]王孟钧,杨承懋.WTO与中国建筑业(第1版)[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5.
[3]田威.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J].建筑经济,2003(3):5.
[5]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03(3):8.
[6]施红俊,雷鸿君,金维兴.大型建筑企业SVL组织模式构思[J].建筑经济,2003(3):28-29.
[7]李启明,杨杰,余健.2001 国际市场最大225家承包商和200家设计公司市场分析
[J].建筑经济,2003(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