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洋河镇强化管理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洋河镇强化管理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党员工作不够平衡,导致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不同程度地在一些村庄显现。针对这一问题,洋河镇党委围绕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注重“四提高一消除”,即提高村庄发展党员的数量、提高年轻党员比例、提高高学历党员比例、提高妇女党员比例,消除连续三年不发展党员村庄,彻底扭转了农村党员发展缓慢的现状,基本消除了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一批致富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群众公信好的农村优秀青年被吸收到党内。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重点,破解农村党员结构失衡的难题
2007年底,全镇2250名农村党员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57.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7%,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等结构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对此,洋河镇党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突出重点,注重提高村庄发展党员的数量、提高年轻党员比例、提高高学历党员比例、提高妇女党员比例。2010年新发展农村党员49名,其中35岁以下24名,占总数的49%,比2007年提高11.2%;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有26名,占53%,比2007年提高8.7%;女性党员12名,占24.5%,比2007年提高9.6%,农村党员的素质结构得到改善。
一是向优秀经济能人倾斜。结合全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各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重点对农村经济能人进行跟踪管理,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着力解决“只抓经济、不愿入党”的思想问题,帮助农村经济能人增强服务意识,鼓励他们上岗履责,锻炼能力,丰富经验,及时条件合格、政治成熟的优秀分子吸收进党组织。三年来,共在经济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2人,发展党员98人。
二是向高素质青年倾斜。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已成为制约村庄发挥堡垒作用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过程中,个别村庄支部班子后继乏人的现象甚为突出。为此,洋河镇党委在每年下达党员发展计划指标时,有明确的年龄要求,40岁以下的党员要求达到80%以上,超过50岁的人员原则上不再发展。同时,每个村都建立起35岁以下,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优秀青年花名册,把他们作为党员、群众优先推荐和重点培养的对象,进行动态式管理、跟踪式考察。
三是向女性及非党村干部倾斜。重点对办事公道、能代表群众利益的女性及非党村干部培训锻炼,提高他们对党的熟悉,协调与支部的关系。同时,大力提倡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干部任用机制。三年来,先后有23名非党村委会干部、24名女性加入党组织,极大地优化和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二、严格程序,破解农村发展党员不透明的难题
农村党员发展不公开不透明,导致党员发展工作家族化、近亲化,成为近年来组织信访中党员群众反应的主要问题。对此,镇党委通过强化责任,严格程序,坚持有过必问,有错必究,在全镇形成了党委抓总、管区抓指导、村级抓落实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镇组织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促使全镇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整体推进。
一是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严格按照《胶州市委组织部发展党员实施细则》,坚持农村党员发展“双推”制,即由群众推荐和党员共同推荐,全过程实行无计名投票制,真正把群众和党员都公认的优秀青年纳入党员队伍,彻底改变了过去发展党员只是“要名额、举举手、填填表”的模式。现在村庄党员群众普遍反应:“现在入党和换届一样,自身不过硬投票照样通不过。”通过“双推”产生的农村优秀青年普遍有了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党的熟悉有了新的提高。
二是党委预审提前介入。改变党员先发展、党委后预审的模式,在拟定发展对象环节党委便提前介入,召集由各分管领导、各管区、信访、计生、纪委、派出所等部门集体会诊,对前期经考察提报的拟发展对象进行审核,对存在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犯罪记录、工作成绩不突出等问题,以及影响村庄健康和谐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拒之门外,从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例如朱季村计生主任是一名拟发展对象,在村庄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是村庄长期以来一直在培养的一名干部,2010年因村庄有违反计
划生育情况,计生办将其本人工作与本职工作结合,提议暂缓发展,最终党委扩大会通通过。该村计生工作一直名列前茅,经审议决定吸收该计生主任入党。
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实施组织办、管区、村庄三级责任追究制,对提交材料不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对违反程序发展的,一律取消;对因发展党员出现信访的,查明原因后,相关责任村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严重者实行问责,并进行通报批评。对多年连续不发展党员村庄,由镇党委对村支部书记进行诫免谈话。
三、抓关键,破解农村长期不发展的难题
当前,一些村之所以长期不发展党员,其根本原因是村情复杂,矛盾突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难以发展。面对这一重点难题,我们结合推行“党建指导员制度”、农村基层组织整建和拓宽发展对象领域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化解。
一是派驻“党建指导员”,下硬指标破除党员发展阻力。建立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要求每名机关干部联系指导一个村庄,指导村庄的党建工作。去年,我们要求连续三年以上没有发展新党员必须培养1至2名入党积极分子,对于支部书记拒绝发展党员和不会做发展党员工作的村庄由机关干部驻村抓党员发展。通过此种方式,现在所有村庄都有入党积极分子,部分成熟的积极分子已吸收入党。
二是整建“后进”组织,强化主体抓党员发展。对于部分班子软弱涣散,瘫痪或半瘫痪的村,我们结合后进村整顿活动,先
整顿调优班子,再集中解决发展党员问题。两年来,我们先后对23个村进行了集中整建,使一大批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得到加强,一些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加快了发展步伐。如昭文、香甸、大庄村原是十多年未发展党员的重点村,通过组织整建,配强了村级班子后,两年时间都分别发展了新党员,并保持三名以上积极分子。
三是拓展党建新领域,在产业链上抓党员发展。我们把在企业和协会中发展党员作为农村党员发展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党委的作用,把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自2008年成立洋河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党委以来,我们把发展党员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相结合,注重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成党员,近三年来,共有46名农村实用人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7名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2名加入党组织。通过这些途径,在扩大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同时,探索破解发展党员难题的新路子。
第二篇:努力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努力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近年来,针对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源头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湖南通过内挖外引、突出重点、系统运作,着力破解难题,农村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湖南注入了新动力。2012年,全省发展农村党员3.8万名,比2008年增长26.6%。
拓宽视野,着力破解源头不足难题
顺应全省1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趋势,广辟渠道,大力培育入党积极分子。一是立足农村育苗子。采取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结对子”、“交朋友”、“一帮一”等形式,乡镇党委委员和村支部委员分别重点联系1-2名优秀农村青年,引导农民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开展“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众推荐活动,推选出“拼命支书”兰才干、“农村文化使者”马恭志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营造了“做党员光荣”、“当先进自豪”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2012年,全省农村新增入党申请人32万人,比上年增长21.2%。二是统筹城乡引苗子。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组织6500多家非公企业对接9570个村,通过村企党组织互帮互助、结对共建,1.8万多名反哺农村的优秀青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大量返乡的契机,开展“十万党员干部帮扶返乡农民工”行动,通过上门走访、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株洲、湘潭、郴州等地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有3.2万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三是“三推一定”选苗子。建立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将田秀才、土专家、种养大户、创业带头人等农村“精英”纳入其中,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来源。采取“群众推选、群团组织推优、党组织推荐、支委会确定”“三推一定”方式,及时把优秀苗子发现、推选出来。全省每年推荐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约10万名。
突出重点,着力破解结构不优难题
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影响农村党员队伍活力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富带富能力偏弱等问题。一是实行规划引导。坚持“三为主”、“三倾斜”,即发展党员以3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以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为主,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为主;向后进村、多年没有发展党员的村、支部班子后续乏人的村倾斜,向妇女倾斜,向村委会成员倾斜。2012年农村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女性比例分别比2008年提高7%、6%、6%。二是抓住重点群体。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在本地就业创业人员等作为发展重点。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1100多个,通过“两地服务、两地培养、两地考察、两地公示”,2012年吸收2163名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加入党组织。推行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位一体”模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1321个,从中发展党员3251名。对本地企业中的农民管理技术骨干,采取村企党组织“相互沟通、共同培养、综合考察、一方发展”的办法,及时将1200多名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三是加强帮扶整顿。对连续3年未发展党员、没有35岁以下和妇女党员的村列为重点村,由县级组织部门建档备案、跟踪管理、限期整改。从省市县机关选派9000名建设扶贫工作队员,从县乡机关选派3000名“第一书记”,到工作基础薄弱的村驻村帮扶,重点帮助做好发展党员、健全组织等工作。近年来,全省消除了326个连续3年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
健全机制,着力破解质量不高难题
坚持把提高质量贯穿发展党员工作全过程,从2006年起全面实行培训、公示、票决、问责等制度。一是教育培训提素质。依托县乡党校开展理论教育,利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通过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综合素质。针对有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居住比较分散、不便集中进行教育的特点,采取手机信息平台、空中课堂、党建QQ群、红色微信等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规范程序保质量。实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四公示”,防止暗箱操作、“带病入党”。支部大会讨论时一律无记名投票表决,充分保障党员真实表达意愿。村干部亲属入党一律报县级组织部门预审备案,防止“近亲繁殖”。近2年,全省农村通过公示取消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资格263名。三是强化问责肃风纪。明确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直接责任人、上级党组织审查责任主体的职责,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纳入乡镇党建工作目标,与村党组织书记“一定三有”等挂钩。对发展党员工作不力、违纪违规发展党员的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对连续5年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予以免职。两年来,先后查处了4起农村发展党员违纪违规案件,13人受到纪律处分,4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免职,维护了发展党员工作严肃性。
第三篇:红山区多措并举全力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红山区多措并举全力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红山区针对个别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到位、党员年龄老化、各村党员发展不平衡、部分年轻有为带动能力较强的人对入党不积极等问题,采取全面培育、广泛吸收、差额票决、严格考核的措施予以破解,取得了初步成效。
党群共育,提升党员素质。一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产业协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将文化素质高、工作表现好、进取心强的优秀青年纳入培养视野,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有计划、有目的地重点培养。二是各基层党组织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三会一课”,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5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13人次,进一步使他们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性观念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中,让他们“先上岗、后入党”,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党的先进性。通过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担负社会工作、群众工作来磨练意志,锻炼党性,提高能力。四是通过入党培养联系人直接培养,每一季度至少谈话一次,全方位地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其发展。
广泛吸收,优化党员结构。基层党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吸收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着力改善党员结构比例。一是注重发展村主任党员,提高村主任党员比例,为明
年村委会换届打基础。目前村主任中党员比例已经由2010年的74%提高到现在的85%。二是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发展党员,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其能够安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村级事务。三是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及返乡创业青年中发展党员,发挥其带头作用,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全民致富局面。四是注重从回乡高中毕业生等有知识的青年中发展党员,培养其主人翁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意识。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基本上改变了低学历党员多,高学历党员少;老龄党员多,年轻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外出流动年轻党员多,长期在家年轻党员少的局面。
差额票决,保证党员质量。在召开支委会或支部大会,确定积极分子及发展对象时,都采取差额选举方式产生,并明确规定一定的差额比例,将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对党的知识不够了解、思想意识还有待提高的差额下去,继续培养,直至符合党员标准后,再将其确定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对拟接收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拟转为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分别进行为期不少于七天的公示。群众反映确实有问题的坚决不予以发展。两轮的差额票决和三次公示,起到了筛选、过滤的作用,为党组织把好了入口关。
目标考核,完成组织任务。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明确镇、街党组织书记是党员发展工作第
一责任人,各村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并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考核一项硬性指标,年终考核结果直接与 “评先树优”相挂钩。区委组织部会同镇街党组织定期对村党支部发展党员情况和党员年龄结构进行排查摸底,对长期无入党积极分子的村、上一未发展党员的村、无35岁以下党员的村、党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村实行重点管理,并与相应的镇街党组织书记签订责任状,限期整改。今年,全区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62名,发展农村党员75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党员37名,占49.3%;35岁以下党员61名,占81.3%;女党员26名,占34.7%;长期在家年轻党员58名,占77.3%。
(红山区委组织部 杜鹏程)
第四篇:逊克县多措并举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逊克县多措并举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为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逊克县委组织部加大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制定目标,破解()难制定《逊克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办法》,下发文件到村党支部,针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在坚持“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要求各农村党支部每年至少发展党员1名,两年内必须发展35岁以下党员,三年必须发展女党员。力争两年内使全县农村党支部达到“四个没有”。即:没有一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没有无35岁以下党员村;没有未发展女党员村;没有无党员村民小组。
二是建立机制,破解责任落实难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一是明确责任,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并把发展党员工作与支部评先和年终考评奖罚相结合,对两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不评先选优,不予提名和任命为下一届党组织书记。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二是落实检查、汇报制度,做到支部每季度向党委汇报一次,党委每半年向县委组织部汇报一次,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做法。全面推行票决、预审、公示制、责任追究等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既保证质量,又确保“入口”畅通。
三是突出重点,破解结构优化难针对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青
年、妇女偏少的党员队伍结构失衡状况,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在农民、妇女、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中培养发展党员。注重在知识青年、妇女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尤其注重把“双带”能力较强的农村致富能人纳入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改变党员结构失衡现状。并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的评比等活动,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带动和影响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入党的积极性。
四是畅通渠道,破解队伍壮大难实施“培源工程”努力壮大积极分子队伍,保障发展源,注重从村级优秀青年干部、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等五类群体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尤其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双向培养,定期反馈,及时发展。填补发展党员工作真空。在乡镇党委建立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联动培养机制,优秀份子可由党委直推荐,实行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及时把农业一线优秀青年吸引到党组织周围。全面激活党员发展源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五是加强教育,破解素质提高难首先是加强党务工作者培训教育,党员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务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我县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党务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建立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培训等制度,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水平。其次是加强预备党员和积极份子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
提高队伍素质,吸引他们参加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意识地让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坚定思想,增强党性,提高集体荣誉感。
六是有效监督,破解程序规范难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乡镇委书记任县委兼职组织员,每乡镇选派2-3名事业心责任感强、熟悉党建业务的机关党员干部担任农村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所在村党组织制定和实施发展党员计划,参加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的相关会议,指导做好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考察工作,对发展党员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对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发展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不予审批;对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记录或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失察失误的,依据记实结果认定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逊克县“五举措”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一是规划目标,统一认识。制定《逊克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办法》,统一各村支部思想,提高认识。二是建立机制,落实责任。确认支部书记责任,与评先考评挂钩,不达标的,不予提名和任命为下一届党组织书记,建议取消报考公务员资格。三是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重点发展35岁以下青年、妇女、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优秀务工人员。四是畅通渠道,壮大队伍。实施“培源工程”,建立“农村联名推荐制”,确保源头畅通。五是加强教育,提升素质。将积极分子纳入 “小康型”责任区锻炼提高,加强县、乡、村三级组织培训,保障新党员质量。
第五篇:“五位一体”破解互联网管理难题
“五位一体”破解互联网管理难题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和信息中介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宣传阵地,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给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截止目前,滨州市网民总数已达80余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2%。具有独立域名的网站发展到320多个、网页3000多个,重点论坛50多个,网吧、电子阅览室近400个,这给网络宣传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些虽多属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但在日益发达的网络舆论媒体的聚焦下,一些问题可能被放大升级,给问题的解决带来被动,给正常进行的工作带来压力,网络舆论不断扩大升级。
网络管理上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明显。在网络管理方面,党委宣传部门是宏观管理部门,起领导牵头、组织协调的作用,抓好有效管理要依靠其它部门的管理职能来完成。如域名链接、IP地址的申请由网通公司管理;网站的经营由工商部门管理;网络违法处置等行为由公安机关管理等等。目前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管理事务显然不相适应。
围绕破解互联网宣传和管理难题,滨州市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尝试。具体做法是法律约束、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公众监督和技术保障“五位一体”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法律约束
滨州市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的规定,制订并下发了《滨州市互联网负面信息处理长效机制》,将网上负面信息监测、负面信息分级、负面信息处置以及保障与完善办法作了详细规定。网上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情况,既做到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又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对网络舆情做好有效监测,以保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产生危机应对合力。
负面信息分级即根据负面信息的登载范围,分为网站负面新闻和论坛负面信息两种;根据负面信息的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分别将其分为三级,负面信息的处置根据负面信息的分级也确定为三级。市委外宣办和市网络文化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新闻发布会、邀请权威媒体、新闻网站实地采访、协调相关部门主动公开信息、说明情况等形式,有效化解互联网舆情危机。另外,滨州市委宣传部还下发了《关于规范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的通知》、《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滨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等十几个文件,基本做到了互联网管理有章可依、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政府管理
为适应互联网宣传和管理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充实了市委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与互联网内容和行业管理有关的部门,共同做好全市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任务和措施,切实组织好网上的正面宣传报道,对违犯法律法规的有害信息封堵删除。
建立“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吸收行业管理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包括宣传、外宣、网络办、公安、安全、信息产业、联通、电信等单位和部门,建立了“滨州市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有关单位能够在宣传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各司其责,保证了迅速、有序、高效处置网上舆论危机。
建立网络安全维护网络。坚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全市300多个规模较大的网站、论坛实行了登记备案,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市公安局,通过以会代训、业务培训等形式,定期对网站负责人和网络编辑进行培训,建立起维护网络安全的网络体系,积极扶持主流网站建设,滨州优先发展新浪滨州、中国滨州、滨州信息港“三大门户网站”,特别是支持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新浪滨州网站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滨州市网络媒体的权威网站,从而增加了其新闻浏览量、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实践证明,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统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行业自律
2008年5月份,滨州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发挥网络媒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作用,在全省第一个建设网络文化协会,根据国家有关协会成立和管理的文件规定,出台了《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工作章程》,明确了网络文化协会的任务、责任,建立了网络文化协会的官方网站“滨州网”,将中央和省级网络新闻媒体驻滨网站、本地网络媒体、市内各专业网络媒体以及县区网络媒体共106家全部纳入滨州网主页链接,“一张网涵盖百家网”,一目了然、群情尽知、相互监督。部分网络媒体根据章程要求,调整了自身办网目的要求,将大目标、大方向定位到“导向正确、引导无误”的指导思想上来。
经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会倡议,通过了《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自律公约》(简称《滨州宣言》)。《滨州宣言》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力于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反对恶意炒作影响改革开放大局、社会生活安定、有损党委政府形象的负面新闻等方面。《滨州宣言》的签订,起到了和谐相处、相互监督、互助共进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运行,成效显著。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倡导形成文明办网、文明管网、文明上网的良好风尚。
公众监督
为调动公众对互联网监督的积极性,一是整合社会网评资源,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立健全了Ⅸ关于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目前,各大网站的网络评论员达到200多人,形成了健全、独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为提高评论员的业务水平,还多次举办全市网络评论员培训班。为鼓励网站、论坛、博客、网评员等弘扬主旋律、以积极健康的态度传播和谐文化,滨州坚持开展评选“文明网站、绿色论坛”和“十佳优秀网评员”活动,鼓励网络宣传人员善于采用“网言网语”、述说“网情网事”,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积极探索网络新闻发布的新途径,抢抓时机分别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易、腾讯网等国内重点网站上注册了“滨州市新闻发言人”博客,通过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载体,既能积极对外宣传滨州、推介滨州;又能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政府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设立“互联网负面信息举报中心”,公布举报电话,根据群众举报,2008年查处了3家扰乱社会秩序有害信息的网站,并责令服务器供应商关闭其服务器,停止信息服务,限期整改,有效地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净化了网络环境,充分发挥了公众的舆情监督和引导作用。
技术保障
互联网是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条件下带来的现代化信息工具,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物质技术设备就无法开展工作。一方面,滨州市高度重视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的办法,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录5名工作人员,充实到网络文化办公室工作,并与有关职能部门的互联网管理人员联合办公,保证了“有人办事、办则办好”的目的。
另一方面,加大网络办公等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投入。与上级部门建立了信息值守平台,保证了上下舆情信息畅通。另外,为积极改变网络舆情监看“单一人工”的传统办法,去年10月份,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成功搭建起了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实现了“尝试机防、人机结合”的管理方式,确保涉及滨州的网络信息动态尽在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