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敬爱的党支部:
腐败问题是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共十八大之后,新领导班子就“反腐”话题频频发声,并且措辞严厉。
全世界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有三个政党:巴拉圭的红党,连续执政63年,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连续执政71年,苏联共产党,连续执政74年,但是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够长期执政,不管是红党和革命制度党,他们还有机会翻盘,而苏联共产党丢了政权21年没有翻盘机会,这对我们是一个最好的警戒。因此十八大提出了最为严峻的一句话——反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另外,它还提出反腐败“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是很有新意的一句话。十八大后的网调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排在第二的是反腐败,排在第三是民生。原本都认为民生应该是群众最关心的,没有想到它仅仅列在第三,这说明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强烈的呼声,希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深化反腐败。
过去我们党只有三大建设,但是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战争远去,运动不再,新时期党的建设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所以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两大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以及走什么样的道路,朝什么方向走等问题都有了一系列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执政党应有的认识。
十八大提出要求干部要清正,政府要清廉,政治要清明,这“三清”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党的建设中必须依托党的制度建设并把它作为根本性建设,在反腐中必须依托制度反腐,并把它作为治本的方略,这样才能够既靠教育更靠制度,解决新时期的反腐败问题。因为教育只是一种软约束,制度才真正具有刚性,才真正具有邓小平32年前所指出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目前反腐败的难点在权力结构的改革上,而突破口也在权力结构改革上。胡锦涛在2008年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曾经谈到“监督的制衡力”,充分说明党内的权力结构必须改革,没有改革没有分权就不可能有制衡,必须站在权力结构改革和分权的起点上,“监督的制衡力”才能出现。
新一任总书记习近平曾提出“权为民所赋”,这句话就蕴含着选用人机制改革必须进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权为民所赋”,人民和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体现。
这就是十八大以后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反腐需要高度注意和加快进行理论设计的两个重要支点。第一,党要分权,以形成制衡,否则党内民主难以发展,党内监督无从实现;第二,选用人机制要改革,否则党员和群众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无从体现,这就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反腐两个根本的核心要素。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道德建设是法院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
法官道德建设作为法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法官素质、塑造法官形象的有效手段。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人民法官是否具备优良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确保公正司法意义重大。”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笔者认为,当前全国法院虽陆续制定了《法官法》、《两个办法》以及《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一系列规定、条例、办法对法官的职务行为予以规范、制约和监督,以强化法官职业道德意识。但仍有部分法官徇私枉法、索贿受贿、违法违纪,造成群众的满意率不高、社会的公信度较差、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强化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搞好法院队伍建设的当务这急和治本之策。笔者就当前如何强化法官的道德建设,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加强法官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的前提和保证。“道德”一词,从词义解释来看,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道”是指人行走的道路,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道”的客观性较强,主要指外在的规范要求;“德”则偏向于主观方面,主要指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这个含义上讲,笔者认为,所谓“道德”可以概括为:人的品格在社会活动中的外在表现。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相关。一方面每一个行业的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法官作为特定职业的群体,除了遵循普通人都应当遵循的一般道德规范之外,还应遵循法官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的道德规范,也正是这些规范,法官的道德准则才不能等同于普通群众。因此,法官职业道德的提高比普通群众职业道德的提高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有着更为严格的职责性、强制性和自律性。这是因为,法官行使国家赋予的审判权,法院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承担着维护社会正义的重大职责。因此,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应当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多种因素的干扰,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并不少见,这其中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道德品质偏低是重要原因之一,并已成为司法公正高效的一大障碍。因此,法官如果不具备应有的道德品质,做不到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司法为民,司法公正高效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2、法官的不良职业道德,有损于法官和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法官的职业是高尚的、也是高危的。法官履行司法审判职责,是代表国家进行惩罚犯罪、解决纷争的审判活动,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法律权威性,法官审理案件、做出判决,代表着国家和法律的形象,法官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足够的权威,才能保证司法权威。而法官的权威又离不开法官的公正独立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在审判活动中,法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金钱至上的干扰,致使一些法官乱办案、办假案、办错案、违法违纪,既影响了法官形象,又影响了司法公正.当前法官在职业道德中的不良表现主要有:有的法官思想素质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心中无目标,道德修养差,不珍视法官荣誉,言谈举止不检点,影响法官形象;有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醉心于歌厅、麻将桌、甚至夜不归宿。上班时精神不振、无所用心;有的自由主义严重、作风纪律松驰、经常迟到早退、班中办私事、出勤不出力;有的自恃清高、盛气凌人,特权思想严重,对当事人态度蛮横,把手中的审判、执行权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吃拿卡要;有的搞小集团,拔弄事非,搞不团结,到处告黑状,制造混乱;有的不注意自身形象,在公开场合谈论具体案件,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泄露案件机密,把合议庭意见、审委会讨论案件情况及法院内部批复信函透露给当事人,给案件审理造成被动;有的与律师及当事人串通一气,编造“事实”,混淆是非或者钻法律的空子,错误适用法律;有的利用在法院工作的便利条件,充当诉讼掮客,干扰法院正常工作;有的对案件不负责,效率低下,案件久拖不结、久拖不执,群众意见较大;有的违反办案纪律,向当事人索贿受贿、私自挪用、扣留执行款,有的已经触犯了刑律等等现象,暴露出法官队伍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致使人民群众对法院意见很大,社会公信下降,严重影响了法院和法官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
3、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是正确履行审判职责的现实需要。《法官法》规定,“良好的品行”是作为一个法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法官忠实履行职责、公正司法的内在动力。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仅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动、深厚的法律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教育要比其他行业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当前,在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原因很多,既有执法环境方面问题,又有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但也与一些法官道德素质不高,生活情趣低下有直接关系,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法官就会想方设法把案件判得公正、审得及时.审判是一门复杂的专业技术,它并不是简单地套用法律条文。社会生活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法官在适用普通的、抽象的法律时必须运用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来解决不同的个案,特别是在法律规范不明确、不完善或操作性不强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自由裁量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来伸张正义,亦可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如果没有严格的道德自律,就可能成为谋利的手段。因此,法官必须具备优良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才能保证裁决的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法律的本意,从而维护司法公正,保障社会正义。
二、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法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判职业的人民法官,在履行审判职责的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的总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法官基本道德准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忠实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应当成为法官职业道德的最高原则。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首先教育广大法官忠实于社会主义祖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实践者和坚定的维护者。二是尊重事实和法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超越或滥用职权。而忠实于法律,最终要立足在忠实于事实上。因此,作为一名法官,审理每一起案件,在办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勇于排除各种干扰,党员法官要对得起党性、普通法官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有法官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坚持依法办案,实事求是,准确地作出裁判,忠实履行审判职责。三是追求公正与效率。“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和价值追求,是审判工作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作为法官一定要严格依照实体法规定裁判案件,力争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达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非责任明晰、适用法律准确的要求。要重视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严格依照程序法规定组织诉讼活动和采取司法措施,确保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依靠严格、规范和公正的程序,保障案件实体公正。同时要在保证案件裁判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办案效率,特别是要严格执行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限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到所有的案件都要在法定审限内审结,做到快办、快结、快执,缩短办案周期,坚决杜绝超审限办案和久拖不决、久执不结等现象,使当事人能以最小的诉讼成本,解决诉讼争议,实现合法权益。四是保持清正与廉洁。这是党和人民对法官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清正廉明的法官才能成为民众信赖的裁判者和法律尊严的维护者。近年来,有的地方法院形象、声誉和社会公信度之所以在下降,与极少数法官违背廉洁办案规定、滥用手中的审判权、搞权钱交易、徇私枉法,贪赃卖法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法官队伍廉政建设也至关重要。保持清正廉洁,一要甘于奉献。人民法官必须经受住金钱的诱惑,耐得住清贫,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二要铁面无私。办案只能是认法不认人,讲公正不讲人情,讲原则不讲关系。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确保司法公正。三要刚正不阿。目前,司法环境还不是太好,来自各方面对审判工作的干预和影响还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人民法官有舍身护法的精神,以执行法律为天职,做到秉公执法、威武不能屈。五是遵守司法礼仪与文明。人民法官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逊、谨言慎行,这是对法官职业道德外在表现的规范要求。首先,执法要文明。执法文明是法官文明形象的核心。法官无论是接待当事人,还是主持庭审,都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要热情周到,细心耐心,依法办事,绝不能冷漠、生硬、蛮横、推诿,更不能随意执法、胡乱执法。其次,举止要文明。法官是是非曲直的裁决者,其举手投足、仪容仪表、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和评判。因此,法官应保持既庄重又不失情趣、既严肃又不失和蔼的举止,能够使当事人产生信任感,增强对追寻公正与正义的信心。再次,语言要文明。法官对待当事人要言辞恳切、循循善诱,而不能故作深沉,或高人一等,更不能言语粗俗。这样才能使当事人敞开胸怀,敢于、乐于和法官作内心深处的沟通,使法官真正找到纠纷的关键和症结所在,及时解决纠纷。
三、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民法院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按照肖扬院长提出的“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要求,当前,应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去努力:
1、努力培养人民法官优秀的思想品质。人民法官的优秀思想品质,来源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于始终明确“司法为民”这个根本出发点。审判工作要充分体现“司法为民”和“以德治院”并举的重要思想,这就要求人民法官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政治品质。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实践,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开展“以德治院”和加强人民法院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提高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共产主义道德觉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积极增强法官良好的道德观念。中国历来重视“任人唯贤”,实际上是强调“以德行为先”,而“德行”也就是为官者个人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意识是个人在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道德思想和观念。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不义、自尊与自卑以及怜悯与忌妒等范畴就是集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于一身的道德规范。法官身上存在着两种影响力:审判权力和人格魅力。审判权力的影响力是外在的、强制的和阶段性的,而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却是内在的、根本的和长远的。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期望值很高,法官应以“司法为民”为最底线,应理解群众的迫切心情和情绪,克服“衙门”习气,善作群众工作,文明礼貌待人,热情周到服务,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同时,要开展各项有益教育活动,不断陶冶法官的道德情操。因此人民法官在各项活动中只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做到提高职业道德,增强法官的人格魅力——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
3、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拓宽法官知识面。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建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法官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法官走“精英”化道路势在必行,而法官队伍素质现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客观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因此法官要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文化层次,不断拓宽知识面,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执行法律是法官的天职,而推动法律发展也是法官义不容辞的义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官对法律的精通和广博的知识。人民法官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劳动,知识性、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没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娴熟的审判技能和渊博的文化科技知识,不仅难以履行职责,也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服和尊重。所以,要塑造良好的法官形象,必须根据司法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通晓法律对法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有较全面的掌握和精深的理解,要使自己成为法学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在审判实践中正确运用法律,才能具有正确理解法律、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明察秋毫、裁断是非的能力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感知能力、令人信服的说理能力等。才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现代科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对历史传统、人文地理、伦理道德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以典型引导和反面警示的方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开展“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大力表彰公信度高、形象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好法官。人民满意是衡量法官和法院职业道德高低的最起码的标准。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好法官不仅是审判工作中的先进,也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典范。向好的榜样学习,是法官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引导、激励、启发和鼓舞的作用,使其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还必须采用“警示教育”的方法,对发生在身边的反面典型事例进行剖析,对照检查、警钟长鸣。
5、强化管理与廉洁自律相结合,增强职业道德修养。要从法官职业的特性和基本要求出发,制定法官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法官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和相应的惩戒制度。自律是对法官最起码的要求,法官应具备高度自律性,不受诱惑,洁身自好。人民法官要在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加强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在工作实践中切实加强道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要严格约束法官的业外活动。法官的特定身份决定了他的交往应有节有度,不能为非法利益所动,不为种种诱惑所动,不为红灯洒绿的不良风气所动,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以维护司法正义为己任。不应该从事的业外事务不能去做,不应该接受的宴请、礼物不能受,不应该拿的报酬不能拿,不应该去的场合不能去。这是法官特殊身份的特殊要求。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不能与当事人有经济利益上的关系,不能与社会上各色闲散人员为伍,沉溺于歌舞声色之中。尤其要注意与律师的交往,不能超越工作关系,与其打成一团,更不能与其发生金钱关系。法官在交往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葬送自己。因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法官一定要有一条约束自己的“警戒线”。在八小时以外,在离开单位监督和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定要泾渭分明。要做到“慎独”,甘于寂寞不求声名,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官的职业道德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与充实。法官职业道德的发展趋势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社会整体对法官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官群体自身对其道德追求的理性升华。加强法院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关系到审判机关的形象和生命,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提高法官道德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法官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因此要达到“以德治院”的目的,就要努力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使人民法院的工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天平更加光彩夺目!刘鹏华
第三篇: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廉洁与腐败,既是一种从政行为,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人们在心理上大都具有从众性、随他性,周围的多数人怎样去说、怎样去做,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目前社会有一种思想日益浓烈,人们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是“傻瓜蛋”;能受贿、善遮掩的贪官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有的人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所以,有权办事的干部巧立名目地收礼,求官办事者千方百计地送礼。试想,在这样一种“腐败亚文化”的氛围下,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腐败现象能不滋生蔓延吗?如果整个社会都对腐败嫉恶如仇,“人人得而诛之”,腐败就终有根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根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防治腐败,必须着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廉鄙贪的文化氛围。党的第十七届六种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这个决定中可以看到一种观点“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廉政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反腐倡廉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一部反腐倡廉电影《第一书记》中主人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光辉的形象深深打动了亿万中国人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沈浩、王瑛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清正廉洁、执政为民,老百姓对于这样的干部有感情,也拥护他,所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加以广泛宣传意义重大。并且只有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文化产品加以整理,加以保存,加以发扬光大,才能进一步提升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一个讲诚信、尚廉洁、重法制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廉政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断增强人们建设廉政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工作全局,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整体部署、长远规划,分段实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招商局范辉芳
第四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深化内涵、提高层次、创新思路、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
从目前我国查办腐败案件的实际情况看,凡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地方,都是廉政文化建设薄弱、缺乏崇廉文化氛围的地方。在那里,一些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人们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是“傻瓜蛋”;“腐败人人有,不露是高手”,能受贿、善遮掩的贪官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有的人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所以,有权办事的干部巧立名目地收礼,求官办事者千方百计地送礼。试想,在这样一种“腐败亚文化”的氛围下,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腐败现象能不滋生蔓延吗?
廉洁与腐败,既是一种从政行为,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人们在心理上大都具有从众性、随他性,周围的多数人怎样去说、怎样去做,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导向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如果整个社会都对腐败嫉恶如仇,有“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腐败就不可怕,终有根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根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防治腐败,必须着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廉鄙贪的文化氛围。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面向全社会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拓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领域和空间,使廉政教育与社会教化有效地融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更好地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一个讲诚信、尚廉洁、重法制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由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等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的整体,其中廉政文化是连接各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廉政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和约束功能,通过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精神,使廉荣贪耻的价值观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普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带动和保障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等各项工作。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巩固反腐败斗争社会基础的重要途径。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保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群众开展反腐败工作的方针、政策、形势进行宣传,开展廉政知识和法制教育,对于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反腐败斗争形势,增强监督意识和政策法律观念,积极、有序地参与反腐败斗争,具有积极作用。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般地说,廉政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廉政的价值、观念、知识、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以廉洁从政为理念和目标,以廉政理论、廉洁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纪律和廉政文艺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廉政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服从于先进文化建设的总要求。胡锦涛
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论述,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又是对今后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样适用于廉政文化建设。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围绕廉政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文化的力量,帮助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廉政观念,并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廉政文化体系,让廉洁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机关、企业和农村,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认识为先导,以强化组织建设为保证,以吸纳群众参与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努力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各方共同参与、各项举措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确保取得实效。
第一,深化认识,提高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其效果很难立竿见影,但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因此,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教育贯彻其始终,不断增强人们建设廉政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各级领导应当在“深化认识”方面先走一步,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工作全局,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既整体部署、长远规划,又分阶段实施、有序进行。
第二,拓宽渠道,构筑廉政文化建设的广阔平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的过程,必须坚持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原则,使廉政文化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培养群众的反腐倡廉意识。积极开展家庭助廉等形式的教育活动,营造助廉倡廉的家庭风尚。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
推动反腐倡廉文艺的繁荣发展,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反腐倡廉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充分依托电视、电台、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开设专栏,建立廉政文化网站(页),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
第三,整合资源,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制定规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并开展督促检查;发挥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调动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
第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应当继续加强对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地位作用、主要特征、作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
第五篇: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编者按:前不久,中共中央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成果,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为深入学习领会两项法规,特编发四篇体会文章。
管党治党的制度创新
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 李洪峰
《准则》和《条例》两项法规的修订及颁布实施,是在党长期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实现依规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制度创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把党规党纪的权威性、严肃性在全党树起来,唤醒广大党员干部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提高管党治党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纪律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项法规,切实体现了总书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思想,极大完善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总书记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就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这就要求把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总书记指出:“有纪可依是严明纪律的前提,党的纪律规定要根据形势和党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确保系统配套、务实管用,防止脱离实际、内容模糊不清、滞后于实践。”《准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而《条例》则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完善党内的制度法规体系,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项法规,体现了唤醒全党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维护党章权威的新要求。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总规矩,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在全党树立党章的权威,推动全党学习党章、贯彻党章、执行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章意识,是增强党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的内在要求。《准则》和《条例》的修订,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坚持以党章为总依据,并结合新的实际,把党章关于纪律和廉洁自律的要求加以具体化。《准则》既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又规定了全体党员廉洁自律规范,成为执政党的道德宣示和行动的高标准。《条例》体现了党纪严于国法的精神,把党章关于党的纪律的规定进行了细化,针对现阶段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违纪情形,作出了严格、具体的规定,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和党员的行为底线。这对于唤醒全党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维护党章权威,意义重大。
两项法规,体现了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统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规矩”和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是党规党纪的重要源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德治党的“德”,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其内核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坚持以德治党,首先就要坚持高标准在前,先把理想信念宗旨立起来、挺起来。《准则》紧扣廉洁自律主题,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追求,重在立德;《条例》重在立规,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构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白 彦
《条例》把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遵守的纪律分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个方面,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通过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规则、组织约束、优良传统和工作习惯的总和,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党中央的权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顺利高效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在党的全部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纪律,是打头的、管总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不管违反哪方面的纪律,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破坏政治纪律。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案件来看,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非常严重。一些人权力越大、位置越重要,越不拿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回事儿。有的政治野心膨胀,为一己私利或者小团体利益,背着党组织搞政治阴谋活动,搞破坏分裂党的政治勾当;有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把党派他去主政的地方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用干部、作决策不按规定向中央报告,搞小山头、小团伙、小圈子;有的发展到目空一切的地步,对中央工作部署阳奉阴违,搞软抵制;有的口无遮拦、乱评妄议,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大放厥词,散布对中央领导同志的恶毒谣言,压制、打击同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志;有的无视组织纪律擅离职守,刻意隐瞒个人重大事项,遇事不请示、不报告„„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的团结统一,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中央的权威,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不下大力气解决,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严重危害党的肌体。
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重点是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遇到问题要找组织、依靠组织,不得欺骗组织、对抗组织。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核心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写在入党誓词里的,是对党员最根本的要求。如果党的高级干部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丧失信心,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每一名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性坚强、党纪严明,确保政令畅通,维护党中央权威。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重要的是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营造讲政治、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对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不要语焉不详、闪烁其词。同时,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使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切实发挥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作用,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
坚持高标准 严守行为底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高 波
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要害是严,关键在治。《准则》和《条例》的颁布实施,表明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依规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
标本兼治的战略选择。《准则》和《条例》坚持立德立规并举、自律他律互补,“高得上去、低得下来”,体现了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有机统一,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和实践支撑。《准则》是自律,是“航标”,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供行动指南;《条例》是他律,是“雷池”,为党组织和党员划定禁区。《准则》如同高线,重在立德向善,把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挺立在先;《条例》好比底线,重在立规纠错,防止违纪行为滑向违法的深渊。这是管党治党的基本路径。
廉洁自律准则“从高不就低”。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行修订,体现了我们党的高超政治智慧和高度政治自觉。2010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曾是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制度,但也存在“制度网眼过大、约束范围过小”等问题。按照总书记关于“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针对时弊”的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行修订,形成《准则》,使其明确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廉洁自律正面清单,发出了全党的道德宣示和向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准则》与中华民族道德规范历来“从高不就低”的传统相契合,紧扣廉洁自律主题,要求党员正确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强调领导干部把廉洁自律主题贯穿于从政、用权、修身、齐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为全社会树立起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高标准。
党纪处分条例“抓大不放小”。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改造升级”,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坚定的实践导向。《条例》突出了政党特性、党纪特色,全面体现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纪严于国法、执纪先于执法的原则。将原来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为主的10类违纪行为,整合规范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6类,使其内容和要义回归党的纪律,为广大党员开列了一份遵规守矩的“负面清单”,让纪律底线成为“全天候通电”、不可碰触的高压线,促使其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党员不可逾越的行为底线。
体现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廉洁自律的内在支撑,廉洁自律是理想信念的外在表现。全面从严治党,要靠纪律防线,亦需思想道德防线,两手抓、两过硬,才能努力破解“不想腐”的难题。《准则》是仅次于党章的高位阶党内法规,将其规范对象从“关键少数”扩至“最大多数”,变“禁止”为“倡导”、“不准”为“自觉”,敦促所有人入党之初、从政之始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从而前移纪律防线和执纪关口,促使8700多万党员在道德品行方面引领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群众对腐败和不正之风最痛恨,对正风肃纪、廉洁自律最关切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如此。《准则》扭住这个关键问题,将党章关于廉洁自律的要求具象化、实体化,成为党心民心的“公约项”。《准则》易记易诵易懂,弘扬了党的立规建制的好传统,借鉴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表述,微言大义、要言不烦,将“四个必须、八条规范”的落脚点放在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纪律性上,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最前面。“破法”无不始自“破纪”,党员守住了纪律底线,就不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条例》着力破解党规混同国法、套用“法言法语”等积弊,并将纪律防线从法律防线中剥离出来、推向前去,实现了党纪相对于国法的整体前移。其中,凡是国家法律已有的内容,就不再重复规定,共去除70余条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同时,锁住纪律审查中发现的问题清单,体现了“更早更小,更严更实”的执纪问责理念,集中表现为正风肃纪新实践的“固化条款”,即关于拉帮结派、对抗组织审查、不请示报告、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违纪条款,既固化了抓早抓小的实践导向,也强化了越往后执纪越严、处分越重的治理理念。这就拉高了纪律标准,使过去没人管的事、不愿问的责有人管、有人问,避免党员退守到公民底线上,甚至等到“破法”再去“执纪”,为倒逼“不敢腐”、强化“不能腐”、实现“不想腐”提供了长远的制度保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中央纪委研究室研究员 邵景均
总书记强调,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必须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入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全党动手,做到真刀真枪、实管严管。“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决不能只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我们党是行动党,不是口号党。反对空谈、注重落实,一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有“认真实干”的精神,强调“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各级党委和纪委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从严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让铁纪发力、禁令得行、规矩生威,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党委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紧跟中央部署,真正把纪律严起来、挺起来、执行到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真正做到制度执行到人到事,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纪委要把监督执纪问责做深做实做细,把两项法规作为重要依据,强化监督执纪,加大问责力度,进一步探索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抓好“关键少数”。“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准则》和《条例》是面对全党提出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坚决执行,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首先带头执行、以上率下。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凡是要求党员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较真,不当“老好人”,敢于得罪人,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坚决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榜样,抓出成效,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规党纪必然严于国家法律,但在实践中我们还存在着纪法不分的突出问题。管党治党不以纪律为尺子,而是以法律为依据,党员干部只要不违法,就没人管、不追究,造成“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纪委成了党内的“公检法”,纪律审查成了“司法调查”,监督执纪问责无法落到实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时,要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严厉惩处尺度不松,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寸不让,让那些想违纪的人断了念头、违了纪的人付出代价。
突出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警示、早纠正、早处理,决不能养痈遗患,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要贯彻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在严明纪律中体现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打牢遵规守纪的思想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要坚持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结合,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切实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在全党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风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要重点学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说到底,执行制度最终靠人,离开了历史责任,没有忠诚干净担当,再好的制度也是纸老虎和稻草人。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是各级党委(党组)、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责任,必须全党一起抓、全党共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