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4: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

第一篇: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

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体。司法文明作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司法领域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三个文明”的重要保障,它在法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作为司法主体的人民法院必须努力强化司法文明建设,这既是

现代司法的基本要求,又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现,更是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承载着打击惩处犯罪、调节社会关系、保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的山区基层人民法院理理应自觉地规范司法行为,完善司法管理,提高司法能力,努力构建现代文明法院,笔者试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就加强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创建提几点看法。

一、遵循司法规律,把握司法特点,确定创建山区文明法院的发展目标。

山区基层人民法院要建设现代文明法院就必须遵循司法规律,牢牢把握司法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从司法理念入手确立指导思想,从司法目的入手确立工作方法,从司法功能入手确立服务重点,通过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动和主动热情的司法作风彰显司法文明,助推社会文明。一是牢固树立司法文明建设的大局观。善于把司法文明建设放到党和国家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把党委的要求与法院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校准司法服务坐标,把准司法服务方向,使“胸怀全局、心系发展、热情服务、文明司法”成为每名法官的自觉行动,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创造文明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把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司法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司法在法治社会和法治文明建设中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司法能否公正。因为按照法治的要求,法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司法裁判的结果和状况中,只有确保和维护司法的公正,才能更好地阐释司法的价值,促进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建立,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应当说,促进司法公正既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也是司法文明的应有之义。在推进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基层法院要立足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始终把确保和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司法文明建设的主线。三是把司法为民贯穿到司法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要求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司法为民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是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司法本质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加强司法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到每一起案件的审判执行及每一项具体司法活动中,以公道、文明、正直、平等的态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为当事人尽心竭力解难事,多渠道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让广大群众不仅通过司法裁判感受司法文明的光辉,同时强化对社会文明的尊重。四是坚持司法中立和平等保护的文明司法理念。坚持司法中立和平等保护是法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是实现裁判公正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官作为裁判者必须超然独立于任何一方当事人,始终居于中立地位,不得与任何一方有利益的纠葛,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存在好恶偏见,应当给予平等的重视和尊重。特别对外地当事人,不能搞地方保护。否则,将破坏开放经济所需要的“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影响一个城市的信誉,损害城市的文明建设。文明司法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做到对待外地当事人与当地当事人一个样,对待国有、民营企业一个样,对待公民、法人一个样。五是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推动司法文明建设。实现两个效果相统一,既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政策,也是检验文明司法的重要标尺。只有既重视法律效果,又注重社会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司法目的,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普遍感知和信任,更好地彰显司法的文明。加强司法文明建设,助推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强化司法效益意识,坚持司法的原则性与工作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法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相结合,无论审判还是执行,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应当考虑时机、对象、地点、方式,讲求司法艺术,注重司法价值的多元化,努力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佳结合。

二、立足法院实际,找准工作着力点,务求山区文明法院创建实效

1、以“三提”要求为着重点,加强和改革审判工作

一是推行审判“提质”。就是要严把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牢固树立铁案思想,全面提升案件质量。审理刑事案件,坚决贯彻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慎审明断,不枉不纵;审理民商案件,坚决贯彻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中立公正,不偏不袒;审理行政案件,要正确履行司法审查职责,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二是推行审判“提速”。就是要全面落实最高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以审判

流程管理和审限管理为核心,切实解决超审限问题,全力提高审判效率。全面推行刑事案件庭前证据展示和民商事、行政案件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扩大“简便审”和简易程序适用范围,降低诉讼成本,方便群众诉讼。近年来,中方县人民法院新设立了民事审判速裁庭,对那些争议标的较小、法律关系较简单的案件,直接由速裁庭适用简易程序,能当天解决的就当天解决,能一

周之内解决的一周之内解决,确保结案时间最多不超过一个月,真正打出“快”字招牌。

三是推行审判“提效”。就是要慎重受理涉及改革的新类型案件,要站在发展的高度,多分析产生纠纷的历史背景,多考虑企业和乡镇的困难,多支持依法进行各项改革,确保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加大调解力度,凡是能调解结案的不轻易下判,即使不能调解的,也要做好教育疏导工作,不是简单的一判了之。加强诉讼指导,完善诉讼和执行风险告知制度,进一步扩大依法缓减免诉讼费的范围,切实保障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有理有据的群众打得赢官司,让打得赢官司的群众及时实现合法权益。

2、以“三高”要求为着重点,全面提升法院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培养高远的思想境界。法官是“人上人”,是“非常人”,是社会的精英,思想境界要高。首先,政治眼光要敏锐。要绝对忠诚党的事业,忠于宪法和法律,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和表率意识,做一名高尚的法官,努力实现自己在思想观念、工作业绩、自身素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超越,不当“太平官”、“应付官”、“糊涂官”。坚持以大局为重,厚德载物,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不断增强为中心工作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公正高效地处理好各类诉讼、执行案件,注重法律价值和司法目的实现相结合,确保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其次,职业理念要高尚。要有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刚直不阿,不徇私情的优秀品格;要有正直、无私、善良、果断、智慧、理智、谨慎、谦虚的优秀品质;要有惩恶扬善,弘扬正义,扶正祛邪的社会良知;要有开诚布公,坦诚相待,相互信任,推心置腹,心灵相通,工作相融,和谐合作,奋发向上,互不设防的崇高意境。

二是培养高超的司法技能。培训的目的和作用首先是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近10年来中国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大量更替,怎样保证法官在繁重的办案任务之下,学习领会其法律精神并及时准确地运用于审判实践?无疑,背几部法律就可以办一辈子案子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立法的“爆炸”使得每个法官面临着终身学习的压力。同时,法官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后,又能够弥补立法的不足,使人民法院能够从容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案件纠纷。其次,更新理念、凝聚队伍。定期培训、定期“灌输”新的司法理念,既可使工作人员达到理念的一致性、同质化,而且长期坚持下去,可以使理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在实践中具有统一的执法尺度,增强工作人员职业安全感和对组织的忠诚度,促进队伍的稳定。再次,改变态度、转变作风。通过对全体人员、特别是新聘人员的培训,可使他们逐步了解法院的组织文化,接受法院特有的价值观念,了解法院在一定时期内的决策计划,认同法院的统一目标和追求,并按照组织规定和认可的行动准则来工作。

培训的方法:一是离岗培训和学习深造。通过几天至几个月长短不等的离岗培训,对法院工作人员“充电”,学习先进的司法理念、最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相关的法学理论的发展,从而较快地提高素质,这种方法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二是专题研讨会与案例研究。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和进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研讨会,既可以群策群力、集中众人的智慧,使司法尺度更加统一,还可以通过高手之间的过招,带动一大批人才的成长。三是参观、交流、考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参观、考察活动,尤其是对先进法院的参观、学习,与先进人物进行交流,可以获得较大和较快的提高。四是合理的职务轮换。合理的职务轮换就是让受训者在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岗位上轮流工作,既丰富受训人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系统观念。培训的重点是实体法、程序法和审判技能的培训。

三是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一要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勇气。要形成一种“比办事效率,比案件质量,比审结期限,比调解结案,比职业形象和比工作绩效”的浓厚氛围,保持昂扬锐气,与时俱进,把先进的司法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思想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举措,改革上有新突破,不断创造出在全市、全省有影响的工作经验。二要有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要耐得起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工作上不越位,生活上不逾矩,慎权、慎欲、慎微、慎行,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所惑,不为人情所动,树立法官崇高的人格魅力。三要培养“慎言”的职业操守。“慎言”是法官应遵循的职业操守。法院是法律适用机关,法官的使命就是通过理性的判断和缜密的推理对个案作出公正的裁判,进而实现司法公正。在法庭上喋喋不休是法官角色的大忌,法官在法庭上主要负责主持庭审和维持正常的诉讼秩序,法官要有意识地引导当事人或控辩双方围绕诉讼要点进行辩论并注意规范辩论秩序。法官以理服人的最佳方式就是制作一份说理透彻、论证缜密、认定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恰当的高水准裁判文书。对法官而言,拥有一个睿智、清醒和理性的大脑远比巧舌如簧更为重要。

3、以“三为”要求为着重点,落实司法为民措施

一是正确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做到权为民所用。一是要正确认识权力。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立党为公,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我们必须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立足岗位,尽职履责,掌好权,用好权,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法官行使权力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讲求程序公正。这三个特点,决定我们法官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平正义感,法官必须具有现代司法理念(公开、公平、中立、平等、透明、高效等)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其次具备较高的法律业务素质,是一个“法律人”,是一名法律专家和行家。再次依法定程序办事,法官的所有活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他是“机械人”,严格按照法律行事。三是要有效监督权力。“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具有两重性。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官法十三个不得”、“六个严禁”和“八个不准”的要求,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查处。当前,尤其要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深化对干警的有效监督,确保违法违纪过错“零”指标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是深怀爱民之心,做到情为民所系。一要有爱民之心。二要进一步推行便民利民措施。2003年12月2日,最高法院制订了《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内容涵盖处理来信来访、申诉再审、诉讼效率和法律援助等方面。全院各庭室和要采取过硬的措施,在便民诉讼、利民维权和公开办事等方面见成效。三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人民群众对法院最关心的问题无非三个方面:判决公不公、执行到不到位、效率高不高。当前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指导群众诉讼问题、提高审判和执行效率问题、涉诉上访问题、降低群众诉讼成本问题等。对于涉诉上访问题,要认真复查,果断纠错,化解矛盾。

三是恪守为民之责,做到利为民所谋。一是要依法为群众维权。要本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原则,严格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益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等。当前尤其要注意二点:一是既要维护原告方的合法权利,又要维护被告方的合法权利;二是要突出为民谋利的重点。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我们法院为民谋利的重点。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把握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真正落实司法为民宗旨。

4、以“三化”要求为着重点,全面提升法院管理水平

要全面推进现代文明法院进程,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全面提升法院的管理水平,做到审判管理现代化,法官队伍管理科学化,司法行政管理社会化,为创建现代文明法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审判管理现代化。要按照建立现代文明法院的目标,深化审判管理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审判组织规程、审判流程管理机制和案件质量评查机制,进一步明确法官、合议庭组织、审判长、庭长、院长的职责权限,切实发挥计算机局域网络的作用,将人管人变为以机制管人,将案件的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要强化审判的权限管理、审限管理和质量管理,通过审判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分离,将法官对案件的管理统一纳入审判大管理体系中,接受整个管理体系的约束和监督,克服办案的随意性和监督的滞后性、被动性。要从完善审判流程的指标体系和相关程序设计、防止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的随意干扰和改动、加强案件质量的评查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涵盖案件审理全过程的效率控制和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审判管理新机制。

二是法官队伍管理科学化。队伍管理有三个目标:一是确保队伍不出问题;二是确保队伍素质和功能进一步强化;三是要树立先进典型。法官职业化是当今法院人事管理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应当看到,法官职业化不是能够孤立完成的,它依赖于法院其他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只有各类人员各得其所,各自有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的专业化渠道,才能避免千军万马都涌向法官这个独木桥的状况,也才能给法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官职业化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其他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要逐步推行法院工作人员的分类管理。事实证明,每个部门只要有几个尖子和骨干,就能够有效带动一个部门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依据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原理,千方百计提高影响整体水平的最短板,具体而言,就是要注意在缺少人才的部门分配优秀人才。

三是司法行政管理社会化。目前,法院的司法行政管理行政化色彩仍较浓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后勤服务社会化。要摒弃用大而全和守家奴的思想来指导后勤服务工作,只要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法院资产的良性运行,可以把许多后勤服务项目委托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

三、培育法院工作亮点,加快法院文明化建设进程

2008年我院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把服务于“两突出、三带动”战略的总体目标作为法院审判工作的重点,发扬“实在、实干、实效”的中方精神和“潜心谋事、扎实干事、努力成事”的中方作风,落实我院的“政治建院、文明创院、质量强院、绩效评院”十六字工作思路,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法院审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履行审判职能,消除发展阻碍,创新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突出“严打”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我院将密切加强与辖区内政法机关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本着什么犯罪突出、什么犯罪破坏投资环境、破坏重点工程建设、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对人民群众危害大,就突出打击什么犯罪的指导思想,严厉打击破坏生产、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破坏森林资源、危害公共安全、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加强对问题突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点部位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画地为牢、漫天要价、故意刁难、强揽工程、聚众滋事的“村霸”、“地霸”、“工程霸”,在坚持严打的基础上,注重保障人权,切实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按照“罪刑法定”、“罪刑相应”的原则,对具有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情节的,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在充分发挥司法保障职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又要做好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犯罪,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的工作,增进社会和谐。

二是充分发挥民商事、行政审判直接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职能,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转轨和企业改制,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到司法领域,人民法院如何发挥审判职能,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这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县作为怀化市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商事案件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如何发挥审判职能为辖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是我们始终关注的一个重点。为此,我院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积极主动地加强民商事、行政等审判工作,全力服务经济建设。在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审理中,要始终站在维护大局的高度,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作为审判工作的重要价值取向,努力化解矛盾、息诉止争。尤其是办理涉企案件,必须有利于把企业搞活;办理企业破产案件,要千方百计为企业清收债权,要着眼于企业闲置资产的有效配置,以拉动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审理中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主动向县委、县人大汇报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取得理解与支持;坚持加大依法调解力度,健全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加强基层法庭工作,建立“三员”机制,为基层党委、政府排忧解难,服务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抓好法庭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坚持法庭工作扎根基层,方便群众诉讼,积极开展“法官进社区、进村组”活动,加大实现“三调联动”处理纠纷的机制,及时处理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宣传,预防各类矛盾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二是要在各乡镇选任1至2名懂法律、具备特定素质、了解当地社情民俗的干部,依照法定程序聘请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法庭案件的审理,充分利用其易与群众沟通交流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发挥其作为“审判员”、“调解员”的作用,加强法庭的审判力量,提高审判的社会效果,促进法庭审判工作的公正、高效开展。三是要在每个村确定一名诉讼联络员,为法庭临时代收村民的起诉状,并联络相关诉讼事宜,解决偏远山区群众打官司不方便的困难。四是要加强法庭对人民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注重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全力提升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调解化解纠纷的能力。五是法庭要为当地党委、政府排忧解难,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党委、政府的权威,并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参与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减少农村的不安定因素,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拓宽服务领域,创新发展环境,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创新和优化辖区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我院要充分发挥刑事、民事审判职能,打击犯罪,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充分履行行政审判职能,依法制裁行政违法,促进依法治县,营造规范的政务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执法行为,以公平、文明、高效的司法形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立足审判职能服务发展稳定的同时,创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领域,组织开展院庭领导联系企业服务活动,要求联系企业的院庭领导要定期深入企业为企业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制宣传,促进企业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执行工作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努力破解“执行难”。解决“执行难”是创建服务型法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件大事。2008年,我院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社会联动机制,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的诉讼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进一步完善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对解决法院执行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2007年已建立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解决执行难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执行案件、敏感案件、非法干预案件及法院自身难以解决的其它案件和问题。二是巩固基层协助执行网络。我院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已在全县15个行政乡镇中聘请了26名综治专干为协助执行联络员,建立了协助执行网络,其主要职责是利用本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法院查找被执行人和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维持执行秩序、做好维稳和和解工作、处置突发事件、协助调查取证等,为执行工作的开展起到执行信息员、法制宣传员、案件调解员、现场监督员的作用。三是尝试建立执行救助机制。创立执行救助基金,在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申请人又属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的情况下,对申请人给予适当的社会救助。四是适时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实行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定奖罚、包结案的“四定一包”责任制,严格奖罚兑现。五是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和解力度。对于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和矛盾激化的敏感案件,注重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注意掌握执行时机和策略,促进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对于有能力履行,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第二篇:关于山区如何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山区如何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如何突破山区新农村建设?是省市新农村建设排头兵——千阳县目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任务。笔者通过对千阳深山区——高崖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就山区如何建设新农村形成了一些粗略的认识和思考。

高崖乡地处陕甘两省交界的北部深山区,东与麟游县毗邻,北与甘肃省灵台县接壤,全乡辖10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28人,耕地总面积3.01万亩。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高崖的奶肉畜、玉米粮、山核桃、土鸡、土鸡蛋、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产品畅销省内外,成为大幅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结合扶贫搬迁、农民安居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积极开展村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山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治安环境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从调查中笔者了解到,高崖山区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就高崖而言,农民收入紧紧依靠家庭种养业和外出打工两种途径,渠道狭窄。家庭种养业由于受农资价格等生产资料不断上涨的影响,增产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山区群众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不多,外出打工缺乏优势竞争力,只能从事体力型工种,收入偏低,依靠打工增收难度很大。二是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全乡10个行政村全部地处深山区,旱坡地比重大,坡陡土薄,广种薄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辖区内基本没有水利设施,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山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三是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山区群众观念保守,小农意识顽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信息闭塞,发展产业普遍存有盲从、随大流的倾向。部分群众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难以实施。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山区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高崖10个村基本都没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全乡仅有2所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仅有1所乡级卫生院和4所村级卫生室,医疗设备、药品种类不齐全,山区群众看病难,农村社会化公共保障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五是农村合作组织薄弱。高崖全乡只组建了3个核桃专业合作社,基本都处于半瘫痪状态,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均由村级干部担任理事,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合作组织薄弱仍是阻碍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和“软肋”。

结合高崖实际,笔者认为山区要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必须抓住以下六个重点:

1、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关键,要探索建立适应于山区实际的融资模式,构建多元化投入体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跑项目、争资金,以项目资金支撑山区新农村建设。组建包抓工作组,进驻山区各村,发挥包抓单位自身优势,争取项目、协调资金,支持包抓村建设新农村。结合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奖补激励政策,鼓励扶持辖区各村加快建设步伐。引导受益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凝聚合力建设新农村。

2、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山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建立区域产业带,做大做强特

色产业,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迎合城市消费者的口味喜好,强势发展野猪、梅花鹿、肉牛羊、土鸡等特种养殖。扩大新优粮食种植面积,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带,以规模和品质吸引客商。积极培育珍贵中药材、林纸加工等后续产业,在有条件的村开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项目等新兴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式生产,逐步解决因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对特种养殖、山区土特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创建优势品牌,提高山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改善山区生产条件。一要突出抓好机电井、集雨水窖、田间渠系配套等山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二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因村施策,分类推进,避免“一刀切”,尽可能的保持山区山清水秀的原生态面貌。对居住偏远、人口稀少的村组,依托移民搬迁、农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实行整村搬迁,建设居民新村。三要着力抓好水、电、路、渠、“一池三改”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四要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合理划定和设置垃圾台点、“三堆”堆放点、吊牛点和垃圾填埋点,落实卫生保洁员,构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山区农村环境整洁卫生。

4、强化农民素质教育。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入户工程等活动,组织山区群众积极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农村政策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活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实用技能、劳动就业等农民培训

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山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强村级卫生室(所)建设,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做好山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人员集中供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农村信访,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山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按照“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维护稳定”的职能定位,推动山区农村基层组织转变职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引领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要把文化程度高、致富能力强、见多识广的优秀青年农民公选到村级领导岗位,完善保障激励机制,调动山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带领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深入开展“争创促进农民增收先进村党组织、争当党员致富带头人”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山区农村党员带头创家业,带领创事业,在服务群众、发展公益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

第三篇:山区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山区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作者:祖白云

一、山区乡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1、农民素质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匮乏。农民的文化程度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以笔者所联汉滨区双溪乡伍何村为例,伍河村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009-2011年区直部门包联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村内劳动力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占42%,初中占35%,高中占7%,文盲半文盲超过10%,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农民普遍无一技之长。农民受农业科技培训比例极少,导致农民技能素质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要求有一定距离。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农村还存在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封建思想遗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封闭的小农文化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四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农民对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知之甚少,由于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也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与民主决策意识淡薄。

2、基础设施落后。首先表现在交通条件上。近年来,随着汉滨区通村水泥路建设和“通达工程”的大力实施,虽然90%的村级道路得到硬化,但由于山区山高人稀,相当大一部分群众仍然感受不到水泥路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伍河村人口1021人,是由原漆树垭、伍河、广培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建制村,2009年水泥路硬化只覆盖至广培片村民,新的行政村从交通数据库看,已通水泥路,但原漆树垭片和伍河片500余名村民生活在8平方公里的大山上,仍然过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出行极不方便。其次表现在饮水和用电上。人饮工程因受项目影响只能覆盖部分群众聚集的村组;农电网改前期设计过程中,设计方一般都会放弃对偏远交通不便而影响施工的村组进行设计,导致出现这部分群众饮水困难、用电难的现实状况。再次表现在就学和医疗上。山区教育一直提倡资源整合。例如伍河村小学撤并后,孩子上学要在集镇周边学校寄宿,否则父母只能租房陪读;村卫生室门庭冷落,生病的农民基本上是小病不上医院,大病上不起医院。

3、农民增收困难。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限制。

4、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积累少。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修路、党员活动室、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帐太多,旧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使村级集体经济负债累累,乡镇政府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颇有“力不从心”之感。

二、山区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抓规划制定,科学谋划新农村建设蓝图。科学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乡政府驾驭改革和发展的第一责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规划要全面、要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构思格局,这样方可出现多次长期投资的累积效应,避免现在建,过几年拆了再建。在发达国家村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确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足点的差异是:“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大范围的,而“人本论”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的。因此规划新农村应采取“人本论”的立场,全面规划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也包括产业建设、社会事业等。二是切实提高规划质量。在规划编制中,要体现地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村民建房为例,乡村要结合扶贫搬迁项目做好设计规划,引导山上交通不便的农民以同样的建房风

格在规划线上统一建设,大力发展区域范围内城镇化建设。三是严格执行。绝不能形成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2、抓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狠抓财源建设,促进集体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以板栗、果酒、豆腐干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财源支柱企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机能。二是拓宽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从抓生产力入手,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壮大畜牧、油菜、油桐等产业建设,大上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劳务经济等,增强群众为交换而生产的市场意识,开辟增收致富新门路。另一方面从抓生产关系入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农民散户经营的模式,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农民降低成本增收、规模增收、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益增收。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走“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富裕”之路。

3、抓资金筹集,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硬件投入的一个“瓶颈”。新农村建设若抛开项目资金的扶持就是一句空话。要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在资金上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大重点村建设、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及通达工程、活动室建设、人饮工程等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多条腿走路,多方出力,少向或不向村集体要资金,整合配套投入集中财力办一些群众最关心、最企盼、最有可能办成的大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完善,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抓农民素质提高,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新农村要靠新农民来建设和管理,新农民就是新农村的新主人。一是要培训实用技术,让农民群众掌握致富的技能和本领,与劳动保障部门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联系,充分利用扶贫“雨露工程”、“阳光工程”、“产业培训”、“移民开发”等国家扶持培训项目对回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技能。与农牧系统合作对转移到二、三产业有困难的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塑造一大批现代农业能手,达到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的目标。二是以党建工作为依托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做到思想道德教育到村、先进文化传播到村、民主法制渗透到村,使农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倡导现代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农民的心灵得到净化,人生境界得到升华,陈规陋习得到摒弃,逐步实现传统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

第四篇:关于法院网站建设及应用的思考

本文作者:常非凡 好范文原创投稿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法院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纷纷建设了自己的内部专网网站和互联网门户网站,促进了审判工作的公开透明,展示了法院的良好形象,但目前法院网站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还不同程度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地存在着思想认识偏颇、版面设计呆板单

一、内容更新不及时、资金投入缺乏保障、职责分工不清、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在思想上统一认识。一是统一院领导的认识。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网站建设及应用工作,作出表率,这样才能带动全院干警;二是庭室领导的认识。应当将网站应用当做本庭室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调动本庭室人员对网站应用的积极性,切实推进网站的应用;三是统一网络技术人员的认识。应当将网站的建设及应用做为自己的分内职责,尽心尽力做好这项工作,积极向领导提出合理化的工作建议;四是统一全体干警的认识。使每一位干警充分认识到网站建设及应用的作用及意义,不是与己无关,而是息息相关,树立全员网站全员建的思想。

二、在设计上因地制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本院的特色融入到网站之中,充分展示法院风貌,切忌千篇一律。一是突出特色。要将本院的院情院貌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网站平台充分予以展现,可以通过图片形式进行展示,给浏览者最直观的感受;二是突出重点。要围绕本院的中心工作进行设计宣传,并要及时地把本院的重大事件及近期的工作内容发布到网站上,让浏览者能了解到本院的最新工作动态;三是突出实效。要通过网站各种版块信息的发布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三、在资金上加大投入。一是要统一规划。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站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包括硬件设备的升级和软件系统升级等,根据实际制定统一规划,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二是列入预算。要将每年的网站维护费用列入预算,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三是有效使用。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

四、在责任上分工明确。有的法院网站建成后信息发布和维护工作全都落到到了技术人员身上,这显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应对网站各版块进行分工,由各部门自行负责信息发布,各个庭室都要设置信息员,负责收集、整理本庭室的信息,在信息发布前应由庭室负责人进行审核,批准后方可发布,在信息成功发布后还要进行核对,保证信息的质量,如发现不良信息要追究相关人员及所在庭室负责人的责任,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保障。

五、在应用上加强指导。要通过开展培训,增强每一位干警对网站的感性认识,消除陌生感、距离感,培养对网站的兴趣,激发应用的潜能,推动网站的应用。一是开展集中培训。统一时间、地点对全院干警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二是进行个别指导。干警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摸底调查,确定培训对象,对一些年龄偏大、计算机知识薄弱的老同志,技术人员要主动上门耐心细致地为其讲解网站应用相关知识,直到其学会为止;三是开展专题培训。可开展各庭室信息员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信息员对网站的应用。

六、在制度上狠抓落实。要制定网站相关的信息发布及管理制度,并可和岗位责任制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庭室及个人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全院干警对网站应用的热忱。

(吉林省九台市人民法院 常非凡)

从零开始 长生界 凡人修仙传 斗罗大陆 斗破苍穹 刀锋传说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xx市xx区人民法院院长xxx服务群众,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人民法院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加快司法改革,更新司法理念,建立服务型法院,使人民法院更好地担负起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是“国家权力本位”向“社会权力本位”的转变,是从专政型、管制型法院向调节型、服务型法院的转变,是人民法院服从服务于大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本文拟对建设服务型法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简要探讨。

一、建设服务型法院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十余年来,各级人民法院致力于审判改革,大力吸收国外模式,但有些同志言必称英美,行必效德日,忽视了中国国情对改革的特殊需求。虽然法院的审判改革得到了众多有志之士的赞同,法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司法权威不断提高,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程度并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法院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应有的崇高权威和亲和力尚未完全确立,法院与人民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反而有所疏远。司法的职业化给法院和法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国国民的法律素质不高,高度职业化使得司法的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没有能够产生应有的作用。百姓和有关部门希望司法能“回归人群,服务社会”,发挥司法功能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十六大之后,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如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如何真正在依法治国中树立起法院和法官的权威,这是摆在每一个法院、每一位法官面前的问题。服务型法院概念的提出,给“为人民服务”赋予新的内涵。现在,许多同志一提到“服务”,就联想到“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主动服务”、“寻找案源”、“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甚至代有关部门征收税费、深挖税源,审判中搞地方保护、部门保护等,实际上,这种“服务”并不是法院的服务职能,而是法院沦为行政管理工具,是一种狭隘的服务观念。服务型法院所指的服务是一种宏观上的服务,也就是通过公正高效的审判,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便捷及时的审判,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司法救济途径;通过审判效果的延伸,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所谓服务型法院,就是指法院在坚持公正、独立的前提下,扩大以审判职能为主的各项职能,积极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发展,通过公开审理、便民利民、效果延伸等履行职责的方式,全面发挥法院多元化的功能,使审判制度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并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服务型法院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1、从人民法院的根本属性来看,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特点之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就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人民法院根据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行使审判权,是代表人民行使审判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党的领导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构,是社会冲突和纠纷的最后裁判所,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司法工作,一定要服务于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一定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济发展。从法治的价值层面和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需求来说,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就是一种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司法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人民法院必然是一种服务型的国家机构。建设服务型法院,就是要使法院的功能多元化,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的特征。

2、从法律的功能来看,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法律是人民当家作主、进行自我统治和管理的有效手段,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充分尊重、保障和促进人权,促进社会发展是法治的终极性价值。作为执行法律的人民法院,除了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统治的重要职能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多地表现为:一是通过发挥审判职能调整各种平等主体的权利义务,防止权力的滥用,加强对公民权利的救济。二是发挥审判的调节、引导职能,服务于“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法律对经济的服务作用,不限于确认和维护基本经济制度,而且还表现在其他方面,特别是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这一方面。因此,在司法过程中,法院必然要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从法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来说,其根本属性仍然属于服务社会的法院。

3、从法官的角色来看,法官是司法权运行的载体,是法律的实施者、执行者,法律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有赖于法官能否按照司法权运行的各种制度性要求来引导司法权的实际运行。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审判的法律效果,更要注重审判的社会效果,注意维护法律的秩序价值、效益价值、自由价值和正义价值。司法为法律而存在,而法律是为人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法官不仅仅也不应该仅仅靠裁判权来树立权威,而是要通过审判的公开性、公正性、社会性和民主性,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从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权威和公信力。因此,人民司法的目的、人民法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工作本身就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司法服务。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与落实,进一步强化了现代司法的服务性要求,立足国情,体察民情,着眼于实际,忠实于法律,理应成为我们确定审判权运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二、建立服务型法院需要处理好四个具体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服务型法院,如何正确实践服务型法院,首要的任务就是更新观念,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对法院的需要,树立“司法为民”、“审判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具体应当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审判独立与司法服务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的审判方式改革,是以审判独立,强调法官中立衡平的地位为核心。提出建设服务型法院,必然会使大家产生一种“改革回潮”的担心。实际上,服务型法院与审判独立是并行不悖的。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独立强调的是法院、法官“只向法律负责,忠于法律,只接受监督而不接受命令”,在个案审理中不受任何部门、团体、个人的干涉,而服务型法院所指的服务则是指法院不仅仅是“人民的法院”,而是“为人民的法院”,也就是说,法院不仅仅是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的机构,更重要的是,法院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展现法院的人民性,提高法院公信力,并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水平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建立服务型法院并不是要把法院变成别的机构,而是在完全保留和充分发挥其审判职能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的属性。也就是说,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应当保持独立,但是,法官应当充分意识到审判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克服过去的狭隘服务观念,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不断扩展以审判职能为主的各项职能,不断延伸服务领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法官对法律规则的确认、适用、创造功能,引导和示范符合法律的行为,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司法服务,使法院和法官在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处理好依法审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的关系。人民法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应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审判的各项职能作用,为实现社会公正、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人民法院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定要认清当前形势,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放到审判工作的突出地位。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要把依法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根本任务,要把依法保护和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作为一项基本职责,要把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围绕着“第一要务”服务这个根本目标来展开司法工作。为区域经济提供有效的司法服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运用司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过程,特别要注意不能将法院、将司法作为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工具,调查报告《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是为地方保护服务,要克服狭隘服务观念,从促进建立安全宽松、和谐稳定、平等诚信的良好投资、生活环境入手,从宏观上提供司法服务。

(三)处理好为当事人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关系。衡量服务型法院的价值标准是“人民满意”。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三统一”,归根结底是统一在“人民满意”基础上的,人民法院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全部审判工作中,以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人民法院的工作。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人民满意与当事人满意。法院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当事人,为人民服务当然要体现在审判中,体现在当事人身上,而且是双方当事人身上,不管是胜诉的和败诉的当事人。离开了为当事人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空的。为当事人服务就是要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公正的司法救济途径。但是,法院提供服务所要满足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包含着为当事人服务,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为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服务。不能将为诉讼当事人服务等同于司法服务,把为人民服务理解成是为胜诉一方服务而不为败诉一方当事人服务、把服务理解为帮其打赢官司,不能浅层次的、机械地理解司法服务,司法服务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蕴含着的是其社会价值,不单纯是特定的团体和个人。

(四)处理好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人民法院已不仅是一个审判机关,而且也是一个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服务型机构,是公民从事法律活动的公共场所。在这样一个机构里,审判已不再是单纯的对抗性行为,而是调处社会纠纷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也不仅仅是就案论案的机械裁判者,而是通过发挥审判职能,规范社会行为,昭示社会良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因此,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诉讼中只是角色不同,职责不同,而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是推进诉讼,解决纠纷。过去,我们往往把当事人都作为审判对象,作为诉讼客体,不仅原、被告之间是对立的关系,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也呈现出对立的矛盾关系。建设服务型法院,必须解决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对立关系,积极适应司法现代化对司法服务水平的要求,将当事人作为审判制度的“利用者”,绝不能简单地将“为人民的”法官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三、建立服务型法院的基本构架服务型法院的基本框架应当是以审判职能作用为基础,将司法服务的领域向经济建设、社区服务、人权保障等方面延伸,主要有下列内容:

1、确立案案是环境的意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第一,营造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法院在维护稳定工作上有着其他部门不同的特色。一是通过刑事审判,坚决依法严惩各种影响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投资创业者营造安全和谐的发展空间。二是通过民事审判,钝化社会矛盾,化解民事纠纷,“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建立新型、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最和谐的人文环境。三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第二,营造安全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发挥司法工作职能优势,运用现有的并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整合区域内的法治资源,为经济发展开展全方位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一是依法惩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为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二是积极开展民商事审判,平等地保护各类主体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积极调节经济关系。“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要使“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和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切实解决执行难”,强化执行工作,加大执行力度,探索执行新方法、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得到顺利执行,这是营造安全宽松的经营发展环境的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仅有生效的裁判,而债权得不到实现,仍然会影响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影响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的建立。第三,营造良好的行政法治环境。“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加大司法审查力度,“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越来越突出。经营者、投资者、创业者需要良好的行政法治环境,而不能动辄行政干预,造成不可预期的结果。行政审判绝不能有“官官相护”的思想,要敢于否定行政机关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同时,要注意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2、以高效便民为原则,减轻当事人的负担。要以便于当事人“利用”审判制度(主要是民事、行政)而不是“进行”诉讼作为衡量是否贯彻两便原则的根本标准,既突出审判程序的简便性以及不给群众增加诉累思想,又突出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和当事人是审判制度的利用者的思想。同时,以便于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为依据来处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审判必须高效,以让当事人获得适当、迅速、有效的救济。要充实审判内容,缩短审判周期,如:建立小额诉讼法庭,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强化庭前证据开示,以及强化对审限控制,可以考虑强制签定整个案件审理计划的协议,进一步推进计划审理等。其次,要减轻当事人负担。诉讼费用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小额诉讼,可以采取定额制的办法,以利于公民更容易走进法院。对于律师费,目前一般不判决由败诉一方承担,这种做法使得许多公民因为高额的律师费用而不得不放弃聘请律师,但是,由于司法的高度职业化,没有律师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审理的效率。应当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败诉人承担必要的律师费用的制度,但不是由败诉人承担胜诉人所实际支付的全部律师费用,这一费用应当依据国家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的参考标准来决定。要进一步充实法律援助等司法救济的途径,符合缓、减、免诉讼费用条件的,一律缓、减、免。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积极为当事人查阅案卷提供便利。第三,全面推行“预约开庭”制度。我院在派出法庭推行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为外地当事人、因特殊原因工作日内不能参加开庭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的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两便原则”。要进一步扩大“预约开庭”制度,在法院全面推行而不仅仅局限于派出法庭。在预约开庭的时间上,不仅仅是节假日、休息日,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提供法院夜间法律服务,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第四,强化诉讼调解,探索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的运用。要强化诉讼调解的利用,研究总结诉讼调解的方法、规则,更好地发挥诉讼调解的功能。同时,探索法院与ADR机构的合作,发挥ADR手段的非公开、形式简易、迅速、廉价解决问题的作用,由当事人自主协商解决纠纷。在当前,消费者协会的调解、人民调解等都是ADR的种类,法院应当与这些机构进行很好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种非诉讼解决纠纷手段的长处。在法院内部,进一步扩大诉讼外、诉讼前的调解,可以由专门内设部门如立案庭负担这项工作,尽力将纠纷解决在诉讼前。

3、以程序公正为核心,以审判公开、公民参与为内容,增强审判的亲和力。第一,坚持司法公开。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除有特别规定,都应在法庭上公开进行,并允许公众旁听。并进一步扩大司法公开的范围,不仅仅“庭审公开,还包括立案、审理、判决的全方位公开”。第二,坚持司法民主。改革并完善人民陪审制,使更多的公民能参与到司法活动中来。在刑事诉讼案件中建立让广大普通公民与法官一起,共同分担责任、相互配合,决定审判内容的、具有主体性、实质性参与的新制度。在民事诉讼方面,应以需要专业性知识的案件为对象,让非法律方面的专家参与审判的全部或部分过程,使其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参与审判,支援法官工作。专家参与制度不仅有助于扩大司法的民主性,更有利于法官做出恰当的判断,提高审判效率。第三,坚持司法平等。司法的平等性不仅仅体现在对不同主体的平等对待、平等保护上,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上,通过行使释明权指导诉讼,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等措施,实现事实上的平等,真正将法律上的平等落实到实质意义的层面上。第四,坚持推进办公现代化建设。建立以审判为中心,以科技支持为后盾的服务体系,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科技手段,在诉讼程序、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更加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可以研究通过因特网提交、交换诉讼文件材料等,推进审判程序的效率化、迅速化,扩大为群众服务的途径。要加快“两庭”建设,实现审判场所规范化管理,以便民、利民、亲民为目标进行“两庭”建设,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和文明便利的服务,增强法院与公众的亲和力。

4、发挥司法能动功能,强化审判效果延伸。营造“大宣传”格局。第一,发挥司法能动功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法院应当适应社会进展的需求,积极扩展法院的功能,通过审判职能的发挥,参与公共事宜的决策,更好地体现司法工作适用规则、创造规则的作用,确立和发挥法院在公共政策上的功能。服务型法院要求法官不仅仅主要依据既有规范与理念来解决特定案件,不就案办案,应当“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司法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通过审判案件特别是审理新类型案件,参与超出所审案件的宏观事务决策过程,对立法与行政所未涉及或涉及甚少的事宜,形成符合公平正义的判断,并借此实现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和公众所认同的正义,这就是司法的能动作用。法官在法无明文规定时填补法律漏洞,或者在法律规定不明确或相冲突以及在旧法落后于社会现实时,根据社会正义、衡平理念、法律原则等进行创造性解释或创制新判例,其裁决超出某一具体案件的范畴,对该纠纷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式产生了波及效应,从而影响到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第二,营造“大宣传”格局。法院审判工作要摆脱自我服务、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思维定势,要主动融入大局,在服务大局中实现良性互动,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审判的法制宣传效果,让群众看到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营造“大宣传”格局,就要求法院的宣传实现载体联动,包括窗口建设、以案说法、信息简报、讲法制课、司法建议、调查研究、就地开庭调解、提供审判程序方面的法律咨询等,并深入开展“审判进社区”工作。通过延伸审判的效果,进一步拓展司法服务。

下载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法院的需要,树立“司法为民”、“审判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具体应当处理好以下四......

    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建设服务型法院若干问题的思考xx市xx区人民法院院长xxx服务群众,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人民法院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加......

    关于山区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山区教育的一些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一系列历史的政策的及本身区位的原因,比如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起点不同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倾......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精选5篇)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总量规模,尤其关系到消灭贫困和实现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重......

    山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五篇)

    山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中, 要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讲求实效”,加强反腐倡廉机制体制......

    关于当前山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前山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金若水 李代达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农村民主法......

    关于宜昌山区医院平安医院建设情况的几点思考(5篇材料)

    宜昌山区县市医疗机构内保现状及前景初探近年来,随着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的加剧,医疗机构内部安全引起公安和卫生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为防止医患关系失控,惩治“医闹”,打击“......

    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大全)

    诉讼档案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与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共同进行诉讼活动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并立卷归档保存的最原始、最全面的信息记录。诉讼档案贯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