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精讲:职业生涯与工资支付模式
2014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精讲:职业生涯与工资支付模式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备考必看知识点,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备考2014年经济师考试,祝您学习愉快!
第五节 职业生涯与工资支付模式
工作流动模型
(一)工资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估计,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者辞去低工资工作的可能性比辞去高工资工作的可能性要大。
首先,通常情况下,辞职率倾向于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之一是,大企业为员工的工作轮换和晋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另外一种解释则与工资率有关,即大企业向员工所支付的工资率通常较高。而大企业之所以支付高工资,主要是因为大企业内部对于员工之间的工作协作要求比较高,因此它们更需要可靠的和稳定的劳动者。为此,他们就会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方式来减少工人的流动率,其中也包括提供较高的工资率。
其次,在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女性员工的辞职率比男性员工的辞职率要高而在职时间却较短。这种较高的辞职率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员工所接受的企业特殊人力资本投资比较少这种情况。女性员工在传统上因生育行为而造成的职业中断使得多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收益都比没有职业中断情况下要低,所以女性员工接受企业特殊培训的数量要少,而这就导致她们的工资率会比较低,在工资较低的情况下,女性员工的辞职率通常也就比较高了。
(二)劳动力市场周期
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含义是,如果劳动者能够相对较为容易而且迅速地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的话,那么他们辞职的可能性会比较高。因此,可以预见,在劳动力市场比较紧张(工作数量相对于求职者来说是充分的)的时候,员工的辞职率会比在劳动力市场较为宽松(可提供的工作数量很少,许多工人都处于被解雇状态)的时候要高。衡量劳动力市场松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失业率。实证研究清楚地表明,在辞职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高则辞职率低,失业率低则辞职率高。此外,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另外一个指标——解雇率也与辞职率之间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即解雇率高(在经济衰退时期)辞职率则较低,解雇率低则辞职率较高。
(三)年龄与工作年限长短对流动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相比较而言,较为年轻的工人更倾向于进行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结论在工作流动问题上也同样适用。不过,工作流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很可能是两种潜在力量的共同作用所致。其一是较为年轻的劳动者在获得更好的工作之后有较长的时间获得收益,而且他们的投资成本可能也较低一些。相反,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劳动者不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更高一些,获得收益的时间也更短一些。年纪越大,劳动者的流动倾向越弱;其二,劳动者和工作之间匹配的质量也是随着生命周期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因此年纪较大的劳
动者的工作匹配质量会比年纪较轻者更高,这样年纪较大的劳动者离开现职向他处流动的可能性也就更小。总之,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则其流动可能性就越小。
(四)辞职成本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预测,当辞去某种工作的成本相对较低的时候,劳动者流动的可能性较高。研究表明,欧洲和日本的住房制度使得日本劳动者的居住成本比美国工人要高,是导致欧洲和日本的劳动者比美国工人的流动率要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像美国、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的移民国家中,劳动者的流动率之所以比较高,还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者长期以来对流动已经非常适应,因而流动的心理成本很低。另外,从企业方面来说,员工流动的较低成本有可能会削弱企业对员工提供在职培训的动力,而在职培训的缺乏又进一步导致员工流动的成本很低。事实上,美国工人所得到的企业培训远远低于日本工人所受到在职培训,美国工人的流动性较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种终身工资支付模式及其经济学含义
建立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在员工的激励问题上有一定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与他们的员工对于自己在组织中的职业生涯预期有关。到建立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那里求职的人以及这种企业的员工都非常关注自己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获得的工资的现值。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员工来说,下面的这种工资安排顺序可能都是比较有益的:在员工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对他们的工资实行“减额支付”;在后期阶段则实行“超额支付”。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说,这样一种工资支付顺序会提高员工的生产率并且使得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现值,要高于其他企业所能够支付给他们的工资水平。
首先,在员工的职业生涯早期向他们减额支付工资而在后期则超额支付工资这样一种雇用合同,对于下面这种员工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他们准备与现有企业建立起长期雇用关系,并且愿意努力工作,以免在获得延期支付的报酬之前就被企业解雇。因此,在企业不了解哪些求职者较为勤奋以及哪些人不大可能辞职的情况下,这种包含有延期工资支付的工资方案看来可以成为一种信号机制,他迫使员工们暴露出与他们自己有关但企业在其他情况下却无法了解的那些信息。
其次,一家公司如果在一开始时支付较低的工资而到后来支付较高的工资,则这家公司可以增强自己对员工的激励。一位员工一旦到了一个工作岗位上,他就有动力勤奋工作,以便有资格获得后来的超额支付。企业不再需要像在其他情况下那样每年付出很多资源来对员工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因为企业可以有很多年的时间来发现哪些人是偷懒者,并且偷懒者将会受到扣减报酬的惩罚。相比之下,员工们也更不愿意投机偷懒、推诿责任,因为一旦这些做法被抓住并被解雇,他们所受到的惩罚将是未来一大笔收人的丧失。由于所有的员工都将比他们在其他情况下工作得更为努力,因此他们的总工资报酬也就相应更高一些。
工资支付顺序的一种可能方案是在员工的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支付给他们的工资比他们的边际收益要低,而后来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则高于他们的边际收益。然而,这种方案必须能够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提供给员工的收人流现值必须至少等于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其他方式支付给员工的收入流现值。如果不是这样,企业就无法吸引到他所需要的员工。由于延期到未来支付的工资是要进行贴现的,所以员工的贴现率越高,或他们的目光短浅特征越明显,则延期支付的工资总
额就必须越高。其次,这种工资方案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不获得超额利润这一均衡条件。如果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如果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则新的企业就会被吸引进入这一市场。因此,对于那些选择“现在减额支付、将来超额支付”工资方案的企业来说,要想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使边际收益在早期超过工资总额部分的现值,等于边际收益在后来低于工资总额部分的现值。
显然,达成这种协议的双方都是要承担风险的。一方面,对于接受这种工资方案的员工来说,他们有可能会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被企业解雇,或者是在他们尚未获得应得的那些较高报酬时,企业已经破产了。此外,容易看出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企业会存在毁约的动机,这是因为他们支付给年纪较大的员工的工资,超过了这些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直接价值(即边际价值)。另一方面,那些不愿意解雇员工的企业也会面临一种风险,即年纪较大、“工资过高”的员工在工作岗位上驻留的时间,将会超过他们收回报酬所需要的时间。
对于员工们来说,当企业采取这种类型的工资支付顺序时,他们可以在雇用合同中建立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企业可以通过下面的做法来向年纪较大的员工提供保护,以避免他们被单方面解雇:即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雇员工,以及确保老年员工利益的资历权。根据这些资历权条款,当企业需要精简劳动力队伍时,那些在企业中工作时间最短的员工将首先会被解雇。如果没有这些资历权,那么,企业就会受到诱惑去解雇那些年纪较大的员工,而把那些年轻人留下来,这是因为,高龄员工的工资已经比他们的边际收益还要高了,而年轻人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当前这个点上时,所得到的工资却比他们的边际收益要低。
员工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来寻求保护,以避免企业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对他们进行“欺骗”,这就是以既得养老金权利的方式来获取他们的一部分“超额支付”。一旦得到归属权,被养老金计划所覆盖的员工就有权享受退休福利,即使他们在到达退休年龄之前就从他们的企业那里离职也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保护老龄员工不受企业欺骗的最好机制实际上反倒更可能是这样一,种实际情况,即企业还需要雇用其他的员工。如果某一个企业有了一个置隐含的不解雇协议于不顾而解雇老龄员工的坏名声,那么他很可能就很难再招聘到新的员工。然而,如果该公司处于无法抗拒的永久性下滑处境,他所面临的是一种特别不利的市场,或者是与他的雇用政策有关的信息不是很容易被别人所获得,那么他撕毁自己承诺的动机就毫无疑问会更强。
晋升竞赛
在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另外一种形式可以被称为晋升竞赛。这种竞赛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谁将得到晋升是不确定的;其二,获胜者是依据相对工作绩效(也就是说,要将某人的绩效与其他的“竞争者”进行比较)被挑选出来的;其三,报酬将完全集中于获胜者之手,因此在获胜和失败两种结果之间的差别将会是很大的。然而,并不是企业内的所有晋升都能够满足这种竞赛的定义,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多数晋升中,获胜者所获得的报酬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大家比较容易预测到谁将是“获胜者”。
然而,通常来说,向高级领导职位晋升的历程就符合所描述的这种竞赛的特征了。比如,假定现在有一群刚刚被雇用的见习管理人员,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将会成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并且每年获得高额的货币报酬。而那些没有获得这一职位的人会被保证得到公司某一部门中的某
个职位,但不会获得那么高的收人。如果每一个人都事先知道谁将会得到晋升,那么这一方案就既不会收到激励生产率的作用,也不会具有竞赛的某一方面特征。然而,如果没有人事先知道谁将会“获胜”,但是所有的人都被告知,获得高层职位的条件完全取决于工作的刻苦程度,那么所有的人都将被高额的薪金(或声誉)所吸引而努力工作,以争取获得这一职位。在这里,员工由于期望在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得到较高的报酬,所以会在其工作的早期阶段勤奋工作。
然而,在这一方案中,并非所有勤奋的员工都能够在职业生涯结束之前得到奖励;只有那些获胜者才能够得到这一优惠。此外,一旦这种奖励已经授予完毕,胜利者和失败者已经确定,那些胜利者可能会变得懈怠,而那些失败者则不会再去继续努力工作。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企业明白那些失败者的激励性已经大大减弱,所以他们会有各种理由来摆脱这些失败者。把一项在未来有利可图的工作放在每个人前面的做法,提高了对所有人努力工作的激励,即使是那些后来的失败者;而一旦奖励已经颁发,则对企业而言,失败者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但是企业所遇到的困难是,如果失败者不能得到相对较好的待遇,员工们可能不愿意进入这场竞赛。一个以解雇年纪较大的中层管理人员而著称的企业,不可能吸引到大批年轻的初级管理人员进入其备选人才库。基于这一原因,企业可能会不得不同意在组织内部的某处为失败者提供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
由于那些所得到的工资低于或等于自己的边际收益的员工不需要得到企业提供任何工作保障方面的保证,因此,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晋升竞赛的失败者所获得的工资或薪金超过他们的边际收益。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企业很显然会希望向这些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促使他们在工作时间的某一个点上退休。所以,需要再次重申的是,强制退休条款或引诱员工自动退休的做法可能是晋升竞赛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晋升竞赛也像体育比赛一样,同样是根据每一位选手与竞赛对手进行对比之后所得到的相对成绩来确定最终工资的。获胜者的绩效可能仅仅比亚军稍微好一点,但是他却得到比亚军要高得多的工资(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胜利就不会被人们看得那么有价值,而竞赛者们所付出的代价也就不会那么大)。然而,这种竞赛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他将工资与员工的相对绩效挂钩,因为这会使得有些竟赛者将自己的努力更多地用于削弱别人的生产率,而不是提高自己的产出。
服务年限与工资收入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收入是随着年龄而上升的,但是除此之外,还随着某人在其企业中的服务年限的延长而上升。关于为什么某人的工资增长会与其在同一企业中连续工作的年限联系起来,在理论上存在三种解释,而这三种解释又分别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是,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是与他们的边际收益相等的,因此他们的工资会随着他们的生产率提高而上升。而生产率的提高可能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一般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这种一般培训一开始时会降低他们的收人,后来则会提高他们的生产率。如果这种最简单的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工资和生产率就会以同样的比率上升。
第二种解释是,只适用于企业的特殊培训投资是由员工和他们的企业共同负担的,而这种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投资创造出了一种由双方共同分享的“剩余”;因此,员工所获得的工资增长通常要低于他们的生产率增长。
第三种解释是,这种工资增长可能是企业为鼓励员工长期为其服务而设计的一种延期支付型激励工资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这种解释,工资水平在一开始时低于员工的边际生产率,但是,由于工资上升的速度将快于边际生产率的上升速度,并且最终要超过他,所以到了某一点之后,员工所获得的工资将超过其边际生产率。第四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
第二篇:2011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考试大纲
2011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激励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需要与激励的概念,主要的激励理论,激励的基本形式及常用的激励方式,以及在实际管理中运用激励措施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
需要与动机的概念和种类;内源性动机与外源性动机;动机与绩效的关系;激励的概念和作用,激励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激励的类型。
(二)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主要观点,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及局限性;赫兹伯格的激励一保健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及在管理上的应用;ERG理论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三重需要理论的三种需要的概念,成就需要高的人的特点、权力需要与领导的关系、领导的亲和需要对管理的影响;公平理论的内容,恢复公平的五种方法,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期望理论内容,期望理论的模式;强化理论的内容及在管理上的应用。
(三)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的含义,目标设定的过程,目标管理的要素;参与管理的概念,参与管理的原因,实施参与管理的条件;质量监督小组;绩效薪金制概念及其优点,计件工资和按利分红的概念。
二、领导行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与领导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知识,包括领导理论的历史沿革、不同时代的领导理论的特色、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以及作为组织核心的领导者如何决策的问题。
考试内容
(一)领导理论
领导的含义及其对组织管理的意义,有关领导的理论:特质理论、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路径一目标理论、权变理论、领导一成员交换理论的理论思路。
(二).领导风格与技能。
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的概念以及在组织中的运用;有关领导风格研究的思路和内容j勒温的民主与****模式j。俄亥俄和密西根模式,管理方格图,领导者的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技能以及如何发展这些技能。
(三)领导决策
决策对领导的意义,西蒙和明茨伯格有关决策过程几个阶段的划分;有关领导行为决策的模型:经济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和社会模型;领导者的决策风格:指导型、分析型、概念型和行为型四种领导风格的含义和表现。
三、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组织设计的概念、主要参数和组织设计形式,以及各种组织设计形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组织文化的概念,分类、功能、内容和结构,组织变革的概念、分类、程序,组织发展的概念和含义,以及组织发展的技术。
考试内容
(一)组织设计概述
组织结构设计的概念、内容;组织结构的内容、要素;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组织设计的八个步骤;组织设计的主要类型: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的决定因素及适用范围;职能制组织型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矩阵式组织形式的特点、缺点及适用范围;事业部制形式、团队结构形式、虚拟组织式、无边界组织形式。
(二)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概念、功能;组织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组织文的分类;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的关系。
(三)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变革的概念、分类;组织变革的程序;组织发展的概和含义,传统组织发展的结构技术与四种人文技术;现代组织展的两种技术。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其活过程,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角色,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
考试内容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人力资源满足企业优势资 源的四个条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决定组织对人力资源进行投入的因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组织的总体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组织的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
(二)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者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权;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分工。
(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
量化评估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方法;定量评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的标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的定性评定指标。
五、人力资源规划
考试目的
测试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主要内容,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以及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方法,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与管理。
考试内容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与意义;人力资源规划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系;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型;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内容(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配备规划、继任规划、职业规划);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因素;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步骤;供需匹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问题;评估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性原则。
(二)人力资源预测与平衡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程序;人力资源需求的定量与定性预测方法;人力资源的内部与外部供给预测方法;人力资源综合平衡的具体方法。
(三)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概念;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包括的内容;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类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程序;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
六、工作分析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工作分析的基本概念、流程、方法,开展工作分析编写工作说明书以及工作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工作设计。
考试内容
(一)工作分析概述
工作分析的基本概念,砼业战略彗蒌作分析战略的关系,工作分析在组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工作分析的基本流程。工作分析的通用方法技术,现代的工作分析方法,工作分析的实施技巧。
(二)工作分析的成果
工作说明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三)工作设计
工作设计的概念、目的及内容,工作设计的理论原理与方法,工作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七、人员甄选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人员甄选的基本概念、评价标准和内容,人员甄选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并能够按照招聘的实施过程进行人员甄选工作,提高甄选工作的信度与效度。
考试内容
(一)人员甄选概述
人员甄选的含义;人员甄选的评价标准;胜任特征模型;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环节;人员甄选的常见预测因素;甄选的实施过程。
(二)人员甄选方法
个人简历与申请材料的特点;申请表的主要内容;设计申请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专业笔试法的形式和特点;面试法的特点与工作流程;面试的类型及特点;面试常见偏差及解决方法;心理测验的类型;实施心理测验需要注意的问题;评价中心的形式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人员甄选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与效度的概念;信度指标的内容;效度检验的类型;造成筛选技术可靠性低的原因。
八、绩效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概念和关系,制定绩效计划、组织绩效的监控与辅导、开展绩效考核、实施绩效反馈面谈、绩效改进和应用绩效结果,以及特殊群体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
考试内容
(一)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绩效考核及绩效管理相关概念,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绩效管理在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绩效管理的特征,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组织在不同竞争优势和不同竞争态势战略下的绩效管理策略。
(二)绩效计划与绩效监控
绩效计划的基本概念及绩效计划目标的种类,绩效计划的内容,绩效计划的制订原则,绩效计划的制订步骤。绩效监控的概念、绩效监控中管理者的任务,绩效辅导内容及实施步骤,绩效计划的调整。
(三)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方法,绩效评估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考核者培训的要点。
(四)绩效反馈与结果应用
绩效反馈面谈的目的及作用,绩效反馈面谈的操作流程及面谈内容;绩效面谈中评估者容易进入的误区,绩效面谈的技巧。绩效改进的相关概念,绩效改进的基本程序。绩效考核结果在招聘、人员调配、奖金分配、培训开发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五)特殊群体的绩效考核
团队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流程、考核指标确定方法,知识型团队及跨部门的团队绩效考核方法,国际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面临的挑战及主要特点。
九、薪酬福利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薪酬管理、全面薪酬战略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开展薪酬设计;奖金、。福利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形式,并能够实施有效的奖励和福利管理;特殊群体的薪酬模式;薪酬预算和薪酬成本控制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薪酬福利管理。
考试内容
(一)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作用,不同战略下的薪酬管理,全面薪酬战略的概念、特征及建立步骤,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薪酬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奖金
奖金的基本概念,个人奖励计划、团队奖励计划、短期奖励计划及长期奖励计划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优点和局限性,各种具体奖励方式的实施方法。
(三)员工福利管理 '
员工福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福利的构成要素,福利管理的基本流程及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福利沟通中的三个因素,有效福利计划的特征,福利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弹性福利计划的概念、优缺点及弹性福利计划的四种类型,企业年金的概念、特点、四大支持要素,利润分享计划的概念和方法,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特点、原则、股本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参与范围,企业健康保险计划的概念及分类。
(四)特殊群体的薪酬管理
经营者薪酬的主要形式,年薪制、股票期权计划,掌握年薪制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及五种典型模式,股票期权计划的基本概念、特征及优缺点,股票期权计划的参与范围、行权价、行使期限、赠与时机、赠与数目、期权价值、权利变更及丧失、所需股票来源以及执行方式,销售人员薪酬的特点及四种典型的薪酬模式,驻外人员薪酬的基本组成要素。
(五)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
薪酬预算的两种方法,企业薪酬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人工成本的基本概念及三个常用的指标。
十、培训与开发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培训与开发的决策分析、组织和管理体系,并能够选择恰当的评估内容、评估时机和具体的评估方法;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目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方法,效果评估,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考试内容
(一)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培训与开发的决策分析;决策中应当避免的误区。
(二)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培训与开发部门的职能,以及各级管理层在培训与开发中的责任;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内容;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时机;,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方法的分类,以及具体的评估方法;培训与开发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
(三j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和目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方法;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评估;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职业兴趣类型的划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及主要任务;、职业生涯锚的概念、内容、分类、特点和作用。
八、绩效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概念和关系,制定绩效计划、组织绩效的监控与辅导、开展绩效考核、实施绩效反馈面谈、绩效改进和应用绩效结果,以及特殊群体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
考试内容
(一)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绩效考核及绩效管理相关概念,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绩效管理在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绩效管理的特征,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组织在不同竞争优势和不同竞争态势战略下的绩效管理策略。
(二)绩效计划与绩效监控
绩效计划的基本概念及绩效计划目标的种类,绩效计划的内容,绩效计划的制订原则,绩效计划的制订步骤。绩效监控的概念、绩效监控中管理者的任务,绩效辅导内容及实施步骤,绩效计划的调整。
(三)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方法,绩效评估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考核者培训的要点。
(四)绩效反馈与结果应用
绩效反馈面谈的目的及作用,绩效反馈面谈的操作流程及面谈内容;绩效面谈中评估者容易进入的误区,绩效面谈的技巧。绩效改进的相关概念,绩效改进的基本程序。绩效考核结果在招聘、人员调配、奖金分配、培训开发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五)特殊群体的绩效考核
团队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流程、考核指标确定方法,知识型团队及跨部门的团队绩效考核方法,国际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面临的挑战及主要特点。
九、薪酬福利管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薪酬管理、全面薪酬战略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开展薪酬设计;奖金、。福利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形式,并能够实施有效的奖励和福利管理;特殊群体的薪酬模式;薪酬预算和薪酬成本控制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薪酬福利管理。
考试内容
(一)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作用,不同战略下的薪酬管理,全面薪酬战略的概念、特征及建立步骤,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薪酬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奖金
奖金的基本概念,个人奖励计划、团队奖励计划、短期奖励计划及长期奖励计划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优点和局限性,各种具体奖励方式的实施方法。
(三)员工福利管理 '
员工福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福利的构成要素,福利管理的基本流程及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福利沟通中的三个因素,有效福利计划的特征,福利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弹性福利计划的概念、优缺点及弹性福利计划的四种类型,企业年金的概念、特点、四大支持要素,利润分享计划的概念和方法,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特点、原则、股本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参与范围,企业健康保险计划的概念及分类。
(四)特殊群体的薪酬管理
经营者薪酬的主要形式,年薪制、股票期权计划,掌握年薪制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及五种典型模式,股票期权计划的基本概念、特征及优缺点,股票期权计划的参与范围、行权价、行使期限、赠与时机、赠与数目、期权价值、权利变更及丧失、所需股票来源以及执行方式,销售人员薪酬的特点及四种典型的薪酬模式,驻外人员薪酬的基本组成要素。
(五)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
薪酬预算的两种方法,企业薪酬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人工成本的基本概念及三个常用的指标。
十、培训与开发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培训与开发的决策分析、组织和管理体系,并能够选择恰当的评估内容、评估时机和具体的评估方法;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目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方法,效果评估,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考试内容
(一)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培训与开发的决策分析;决策中应当避免的误区。
(二)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培训与开发部门的职能,以及各级管理层在培训与开发中的责任;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内容;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时机;,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方法的分类,以及具体的评估方法;培训与开发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
(三j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和目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方法;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评估;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职业兴趣类型的划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及主要任务;、职业生涯锚的概念、内容、分类、特点和作用。
第四部分 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
十三、社会保险法律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关系概念;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
社会保险法律适用概念;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
(三)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险法颁布的意义;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十四、劳动关系协调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劳动关系协调制度、集体合同与集体协商、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特殊用工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的主体、建立和运行;劳动关系双方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协调的三方机制。
(二)集体合同与集体协商
集体合同与集体协商的概念;集体合同签订;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三)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
劳动规章制度的概念;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劳动规章制度的公示;劳动规章制度的效力;违法劳动规章制度的处理。
(四)特殊用工
劳务派遣及有关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及有关规定。
十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律制度及其基本内容、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程序、劳动争议诉讼等,并能够处理劳动争议。
考试内容
(一)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基本特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范围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
(三)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
(四)劳动争议当事人和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五)劳动争议诉讼
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劳动争议诉讼的基本程序;,劳动争议诉讼的司法解释。
十六、社会保险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社会保险的概念,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政策规定的内容。
考试内容
(一)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的概念;参加社会保险的范围;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缴费;社会保险权益。
(二)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模式;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劳动者退休条件及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的发放和调整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三)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
(四)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的原则和覆盖范围;工伤保险费的缴纳;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不合法单位职工工伤保险待遇。
(五)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失业保险待遇;失业登记;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六)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
(七)企业补充保险
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
十七、法律责任与执法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劳动法律责任,社会保险法律责任,劳动监察的内容、形式二程序、处罚方式{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内容。
考试内容
(一)劳动法律责任
劳动法律责任的概念;劳动法律责任形式;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二)社会保险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法律责任的概念;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三)劳动监察
劳动监察的含义、属性;劳动监察的形式、处罚的方式;劳动监察机构的设置及职责;劳动监察的实施;劳动监察程序;劳动监察的主要内容。
(四)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
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社会保险行政争议范围;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程序和法律后果。
(五)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复议的特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复议范围;行政复议的基本法律规定;行政诉讼的概念、时效、程序和行政诉讼结果的法律效力。
第三篇:2018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难度分析
http://zj.jinrongren.net/gqzp/
2018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难度分析
浙江国企招聘网致力于为广大报考国企的同学们提供丰富的国企招聘信息、笔、面试资料。浙江中公金融人官网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琳琅满目,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国企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难度分析:
中级人力资源有18章的内容,所以考点比较多,从考题来看,多选题的难度比较大,考点相对于工商会多一些,考试一定要多背多记。有比较简单的计算题。
单选题试题特点:通常单选题绝大部分题目难度不大,一个题目有四个备选项,挑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总的原则:单选题无论是否会做,都一定要做,不能空着。
多选题试题特点:通常多选题难度较大,考核的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较细。依照前面陈述的“答题要求”,做题时可以适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将选项中比较有把握的选出来,对于没有太大把握的题目尽量选二或三个选项。可以采用排除法、比较法等对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
经济师人力资源考什么:
组织激励、领导行为、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劳动力市场、工资与就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社会保险法律、劳动合同管理与特殊用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社会保险、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
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特点:
考的东西基本都是与人有关系的,一共是四个板块的内容: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人力资源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实用性比较强。
更多招聘请查看
http://zj.jinrongren.net/gqzp/
经济师人力资源适合人群:
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的考生或者是有意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考生,或者是没有基础想考经济师的考生。
等着你!
更多招聘请查看
第四篇:2011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变化分析
2011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变化分析
2011年经济师考试教材已经出版发行,2011年《中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辅导教材较往年前三部分变化不大,第四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变化比较大。具体变化如下:
2011年新版教材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组织激励 第二章 领导行为 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第一章 组织激励 第二章 领导行为 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旧版教材
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六章 工作分析 第七章 人员甄选 第八章 绩效管理 第九章 薪酬福利管理 第十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及激励问题的经济分析
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六章 工作分析 第七章 人员甄选 第八章 绩效管理 第九章 薪酬福利管理 第十章 培训与开发
第四部分 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
第十三章 社会保险法律 第十四章 劳动关系协调 第十五章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第十六章 社会保险 第十七章 法律责任与执法
第十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第十四章 劳动用人制度 第十五章 工资福利与工伤、生育保险 第十六章 劳动法律责任及执法
第五篇:2009年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全真试题[推荐]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十三大邓小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一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92年年初的南方会谈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思想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4.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
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6.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要 作用。8.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
9.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原则:兼顾效率。11.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异,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3.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二,注意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4.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其中,核心。
15.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6.自主创新的类型主要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7.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18.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8.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1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