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商业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8:0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解决商业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解决商业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第一篇:为解决商业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为解决商业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和谐商业建设,部署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工作,中国商业联合会于3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商业联合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150多人出席了会议。

近几年来,中国商业联合会在培养和提高国内商贸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执业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但据调查,当前我国商业服务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流通业人才总量不足,整体水平低于其他行业,目前国内零售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只占3%,大大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二是在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日趋专业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等方面的制约,我国零售业的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很难适应国内外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三是全国范围的商业服务业人才资源缺乏宏观指导和统一规划,分层次进行专业培训不够,等等。

据业内专家分析,造成零售业管理人才紧缺的原因是:一是1998年高校调整专业目录时取消了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致使商贸人才的培养教育严重短缺;二是外资、合资零售企业高薪吸纳了大批本土零售管理人才;三是大型零售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往往是由行政部门安排,竞争上岗成为一句口号,不能激励人才的引进,也不能激发经营管理者学习的积极性;四是许多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对员工的培训不予重视。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商业联合会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

商务部“人才强商”战略中,提出了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实施“培训品牌”战略,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零售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力争用5年时间,培训10万名商贸领域合格人才。同时,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商业领域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适应商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队伍。此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拉开了培育“培训品牌”的序幕。

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中国商业联合会领导关于职业教育和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部署,对中国商业联合会起草的《“十一五”内贸人才培训规划》进行了讨论,对今后的内贸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开展流通业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前景,是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是加快我国流通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扩大社会再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和谐商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会议强调,在新阶段,做好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工作要整合资源,面向流通领域各个行业,为商业服务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要通过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广泛积极参与,扩大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影响;二是通过引导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和流通业的互动发展;三是加强商业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特别是加强对行业发展紧缺性人才的需求预测,为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方向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加强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从业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文化素质,推进商业服务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 越

第二篇:解决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新医改工作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在环境、设施、服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医疗发展趋势良好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人才问题已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严重障碍。本文就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人才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卫生 基层 人才短缺 分析

解决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短缺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综合的问题,从根本上看,人才问题是制约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在现实中,广大的基层卫生人才技术资源严重匮乏,这将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现有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先让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1.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我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4.58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66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每千人口医生、护士师数虽然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但已超过了亚洲地区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总体数量日趋饱和。

2.据统计全国共有95.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大中型医疗机构2.2万家,却承担了36.6%的诊疗人次和70.3%的住院人次,为数众多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村卫生室、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只治疗了较少的病人。

3.2011年末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32人。同时据调查显示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乡镇卫生从业人员数平均为350万人,到80年代降为250万人,到2011年底降为116万人。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我国乡镇、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仍然处于短缺状态之中。

4.201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20.3万人,其中乡医112.6万人,占总人数的18%,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却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80%,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0%却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20%。可见,就是这18%的乡医支撑着我们9亿农民朋友的最基本的日常医疗保健工作。

这些数据我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随着新农合、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障的不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拿不到定点资格,经营状况将更加恶化,更加留不住人。

下面是对我区乡村医生、社区学历,乡镇卫生院人员职

称的调查结果。

全区在乡村执业的医生有253人,其中执业医师20人,助理医师19人,乡村医生214人。初中学历的有92人,普通高中学历的34人,无学历的1人,占总人数的50.2%;有中专学历的107人,占总人数的42.3%;有大专学历的仅19人,占7.5%。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6人,大专学历11人,占总人数的24%,其他均为大专以下学历,无本科学历人员;中级职称人员10人,占总人数的22%,高级职称仅有2人,占总人数的4.3%。

全区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0人,其中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4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切无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低是长期困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的瓶颈,误诊、错诊时有发生,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也偶尔发生。

二、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的原因

1.难以吸引人才。基层卫生医疗设施简陋,现代医疗技术难以开展,医学生一般不会去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不会去村卫生室。同时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别,基层卫生条件、业余生活等都无法和大城市相比,虽然城市现在留人困难,但医学院毕业生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大城市,最次 的选择也是县区级医院,因此让医学生去基层医疗机构,目前来看很难。

2.难以留住人才。基层医疗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这就使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病号较少,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留住有理想抱负的大学生。而县区级医院则成了培训基地,人才一旦培养成熟马上跳槽,人才队伍极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而流动的综合效果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下降,其整体人力资本贬值。

三、解决基层卫生人员短缺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应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

1.政府应给予财政政策的支持。要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扶持的力度,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就目前它们经营状况看,基层医疗机构重经济创收、轻公共卫生,与其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必须像教师一样将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乡村医生的工资列入国库统一支付,而它们的医疗服务收入则作为其发展经费,作为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所以建议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待遇问题作为加强基层卫生工作,解决基层“看病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列入财政统一支付的方式予以解决。

2.国家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第一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国家在培

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从其服务特性来看,主要从事预防、妇幼、保健等工作,医疗工作只是其所有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它们的临床患者也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个别地区因其地域特点而以某些地方病或地方多发病常见,所以人才配备上也应以公卫、妇幼、预防保健人员为主,应多配备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全科医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为达到医改提出的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的要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服务,要大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将全科医生专业纳入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当中,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定向生要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医院、生源所在地的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保证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10年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还有助于扩大就业。

第二鼓励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高等院校医学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

各地可据实际情况,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满5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笔者建议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医疗专业人才的状况,除了要求专业医学生深入到基层服务,是否也可以建立大学生人才到基层锻炼的流动体系:应届毕业医学生必须有在基层医院工作一至两年的经验之后才有资格报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城市大医院必须从这些有在基层医院经历的大学生中招录医务人员。这样既可缓解目前城市就业的压力又能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

第三人才保障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医疗单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且引进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同时,在我们这个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支持一般只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那样来满足基层医疗单位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因此政府首先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的人事权与足够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选择不自主的问题,使医疗机构能够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其编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其次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按时到位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列入财政统一支付。还有政府应给基层医生实施医疗责任保险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并出台相关制度给予保障。同时新医改方案明确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卫生院非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一般不得超过职工总人数的20%。今后未取得普通中专学历的乡镇医生要逐步退出医生岗位,不予执业再注册,其岗位由应届医学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方式方法,逐步将那些无能力的医务人员替换到不重要的岗位,这样的规定肯定能激活整个医院的医资体系。

(二)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建立竞争制度,克服论资排辈倾向,允许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要坚持定期考核,明确用人标准,鼓励毛遂自荐,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就可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使医院产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不宜在基本工资方面拉开差距,但可以采用诸如奖励绩效工资、单项奖励等办法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3.建立稳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实培养和使用好 本单位的人才,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型人才整合系统。在培训、提升、工资奖金等方面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倾斜以鼓励优秀人才。

4.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对在岗无学历的进行中专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者授予学历文凭,并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剂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

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多种形式并举。比如: 分期分批派基层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相应医院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和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三、争取各大医院的支持,使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一方面大医院要组织本院有资质的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比如:巡回办班、专题讲座、手术示范等;另一方面各大医院要为进修人员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实施减免进修费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生到本医院进修全科医学。同时,要建立制度,保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把培养基层医生列为大医院的一项日常工作,必须保证基层医生进修一段时间后诊疗技术有所提升。

四、结语

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问题,需要我们要抓住机遇,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质,完善基层创优机制,为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国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医疗机构的重视、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而且随着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新的人才问题,基层一定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管理对策,使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问题永远成为其生存的头等大事。

第三篇: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其贡献占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另据有关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六至十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十年。纵观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做不长、长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要成长壮大,必须解决人才问题。

一、中小企业人才问题分析

什么是人才?学术界和业界对人才的定义很多。比如:人才是“以主观的智能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并卓有成效者”(俞果,《人才学基础》),“人才,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在有学历、文凭的人员中有,在无学历、无文凭的人员中也有。只要知识丰富,本领高强,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者,皆可成为人才。”(王鹏,《用人之道》),“人才是指在对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既包括知识超常的知识分子,又包括技能超常的能工巧匠、艺人和„领袖‟,还包括意志超常的„英雄‟。再简单一点,就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黄津孚)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定义都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如果相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必须以能满足该企业发展需要并为该企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为基础。所以,本文所说的人才,是指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并能够为企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高,企业膨胀阶段人才获取不利是中小企业人才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员工流动性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高是中小企业人才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这种高流动性以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为代表,在长三角、东南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中极为常见。据统计,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员工流动率约为20%,其中,普通人员流失比例在每年18%左右,销售人员的流失率高达40%,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在20%左右。其原单位绝大多数是省内的,同行业占66%,国企占60%,且80%的员工与原单位还保持着联系。企业员工的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的流动,会使企业的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受损;营销管理人员的流动,会使相关客户流失。同时,企业员工的流动,还会给其他员工心理上带来冲击,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员工频繁流动,中小企业疲于招聘新人,不但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工作和相关管理的衔接,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据美国管理学会研究发现,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成本相当于雇员年薪的1.5倍甚至更高。员工的频繁流动,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人才获取不利,企业无法在需要的时候有合适的人选

一般来讲,企业人才的获取渠道有两个:一是内部渠道,即通过内部招聘、提拔等方式得到由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二是外部渠道,即通过外部人才招聘获取所需的人才。人才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企业内部人才的获得,是企业长时间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定人员进行锻炼、培养、培训的结果。而外部人才的获得,则是企业以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为代价而获得的经由其他企业培养过的人才。

人才获取不利主要影响企业高速发展阶段的人才使用。主要表现为对内部人才获取能力弱,对外部人才无力获取两个方面。

1.起步阶段忽视了内部人才的培养,发展阶段人才内部获取能力弱。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前期,经营粗放,市场切入点明确,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高。在人员选择上也比较明确。为了尽快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迅速壮大自己,这时的企业在用人上通常希望新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有相关经验者优先”,而且一般是随需随招、即招即用,由于这类人力资源在外部市场很容易低成本招聘到,企业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也省去了培训阶段的成本。这种依赖外部人才市场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忽视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最终导致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内部获取人才能力弱。

2.受困于企业资本等条件的限制,企业人才的外部获取能力差。在起步阶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不大,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不高,可以在外部市场低成本地获取人才。但是,当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业务量增大,自身规模和管理机构不断膨胀,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而此时,在外部人才市场,高素质的人员成为稀缺资源,人员素质越高,企业为获取这类人才的成本也越大。受困于自身规模和资本的压力,企业无法承担为了某种人才(或某个人才)而“一掷千金”的成本,即使有合适的人才,企业也往往因为招聘成本的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而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凭借自己的形象吸引来需要的人才,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差。

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差,直接影响了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二、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渠道分析

(一)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忠诚度

这里所说的凝聚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无论怎样进行人才的内部培养,如何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对外部人才如何有吸引力,如果缺乏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也只能是其他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培养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是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一般认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是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讲,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让员工对企业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员工不是对未来有积极的愿望,员工就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成就,其结果必然是这类员工转向其他企业寻求自身充满希望的未来。所以,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希望,看到自己有希望的未来

是留住员工的关键之一。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提高自身凝聚力方面,还必须建立一条联系自己与员工的牢固的利益纽带。股票期权、虚拟股权技术入股或采用赠股合营的方式或许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让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这种方式基于如下假设:员工都想自己创业,但是自己创业既无经济实力也没有渠道,只有知识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技术入股还是配发股,都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但是,如果员工不存在创业的“野心”,只图安逸的话,这种方法就难以起作用,这时需要采取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措施,比如虚拟股等。此外,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人性假设理论,人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必然会成为员工择业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合理地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也必然会达到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从而使员工更乐于为企业服务。

(二)培养企业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获取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说企业内部获取人才牺牲的是企业的时间和日积月累的成本,那么外部获取则是直接牺牲企业的经济利益。人才的素质越高,企业的获取成本就越大。外部获取的人才与企业之间需要时间磨合,也往往存在契合问题,相对于内部获取风险较高。

二、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渠道分析

(一)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忠诚度

这里所说的凝聚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无论怎样进行人才的内部培养,如何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对外部人才如何有吸引力,如果缺乏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也只能是其他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培养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是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一般认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是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讲,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让员工对企业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员工不是对未来有积极的愿望,员工就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成就,其结果必然是这类员工转向其他企业寻求自身充满希望的未来。所以,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希望,看到自己有希望的未来是留住员工的关键之一。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提高自身凝聚力方面,还必须建立一条联系自己与员工的牢固的利益纽带。股票期权、虚拟股权技术入股或采用赠股合营的方式或许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让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这种方式基于如下假设:员工都想自己创业,但是自己创业既无经济实力也没有渠道,只有知识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技术入股还是配发股,都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但是,如果员工不存在创业的“野心”,只图安逸的话,这种方法就难以起作用,这时需要采取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措施,比如虚拟股等。此外,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人性假设理论,人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必然会成为员工择业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合理地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

业生涯管理,也必然会达到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从而使员工更乐于为企业服务。

(二)培养企业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获取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说企业内部获取人才牺牲的是企业的时间和日积月累的成本,那么外部获取则是直接牺牲企业的经济利益。人才的素质越高,企业的获取成本就越大。外部获取的人才与企业之间需要时间磨合,也往往存在契合问题,相对于内部获取风险较高。

1.中小企业内部获取人才能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内部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首先,企业获取内部人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结合自己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定人员进行培养(培训)以便于在需要的时候有合适人选。如果企业没有进行这样一系列的培养,就无法在内部获取需要的人才。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一般采用“随需随招、即招即用”的原则,很少有企业能够有意识地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养。其次,由于用人制度等还不够完善,员工容易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人员跳槽现象比较多。据有关统计,我国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平均在12%以上,而中小企业的员工离职率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人才内部获取能力是比较弱的。

培养中小企业内部人才获取能力,需要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企业内部的用人制度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的基础,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储备。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用人制度,在人员任免上随意性大,这不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更会降低企业对内部人才的获取能力。

2.对于中小企业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分析,可以从经济实力和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两个方面入手:

⑴企业对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越雄厚,越有利于企业的外部人才获取,也越有利于获取高级人才。但是,中小企业的界定本身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规模、资本、利润不可能与大型企业相比,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外部获取人才上处于劣势地位。一般认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外部获取能力高于内部获取能力。首先,社会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外部获取人才为主,从博弈的角度讲,如果企业不是有收益,甚至是很大的收益,企业是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招聘员工的。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成本应该大大低于内部获取得成本。其次,这些企业在外部获取人力资源时并不存在求大于供的情况——每年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和同样数以万计的农民,已经构成了这些企业的人才后备军。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急需就业的人多,企业也不需要支付很高的工资就可以获得需要的员工。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多数的待就业人口中,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毕竟很少,而且SA8000标准的强行介入,势必会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构成,从而削弱了企业的获取能力。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的人才获取还是以外部获取为主,但是,从企业长远利益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人才外部获取能力是逐渐变弱的。

⑵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企

业的发展潜力。如果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会成为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有力条件。但不幸的是,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除部分IT企业,人们很少去研究这个企业是否有前景。而“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六至十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十年”的数据也让不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对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由此可见,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外部人才获取能力是很弱的。

在外源性人才获取上,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利用资本优势在人才市场获取人才,但是中小企业却可以通过提升自身形象,对外充分展示自己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来增强企业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外部人才获取能力。

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小企业迅速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匮乏问题,必须对内进行人才培养,实施战略性人才储备,增强企业对内的人才获取能力,对外加强企业形象建设,增强企业外部获取能力。同时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起牢固的雇佣双方利益联系的纽带,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

(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

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欧立光 苏 丹

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瓶颈与人才匮乏有相当大的关系,迫切需要人才几乎成了中小企业众口一词的关于人才问题的答案,然而,这种关于“人才荒”的无谓感叹性的答案并不能真正对中小企业的切实发展产生积极意义,要改善中小企业现时的人才状况,需要从中小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获得这些人才入手,有目的的构建中小企业人才体系的基础,打造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

一、中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战略领导型人才:

人才特征:能够明显感知外部市场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具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敢于承担责任,能全面思考问题,善于整合现有资源以创造优势,善于沟通,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配合,善于设定团队目标,对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且能将企业的愿景转化为战略方向,但此类人才往往由于自身能力结构问题或中小企业环境等原因系统性不足,难以将战略落实到企业日常的营销管理层面。

为什么需要?战略领导型人才是中小企业需要的高层人才,对于此类人才的需要是出于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设计和组织活化的考虑,他们既能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起突破现时状况的基础要素,并通过战略清晰地描述人才体系的需求与培养方向,系统性的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也能够帮

助中小企业保持活力,协调逐渐增加的组织层级和日益复杂的内部关系,避免中小企业走入官僚化的圈囿。需要说明的是,中小企业家很多自身也并未达到战略领导型人才的要求,他们不能替代战略领导型人才,中小企业对这类人才需要是迅速变化的市场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它在中小企业的人才需要中占首要位置。

2、系统组织型人才:

人才特征:系统组织型人才能与组织中的各个层级的人员建立相当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担当组织责任,他们具有良好的计划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沟通过计划的实施按部就班地达成设定目标,并能利用系统化的工具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管理流程,在现有企业情况和市场情况的框架下提供企业日常运营行为的优选方案,但此类人才容易陷入为系统而系统的僵化状态,冒险精神较弱,对市场机遇的认识往往相对保守。

为什么需要?对中小企业来说,系统性流程建设是提升企业运营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将战略转变为计划并通过流程化的监督、实施的战略落也是中小企业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系统组织性人才的存在有利于中小企业摆脱过去的战略虚浮状态,把战略分解为可实施的有效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将好的经验与方法通过流程固定下来,并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评估,降低企业风险。另外,系统组织型人才也能够起到衔接高层战略领导型人才和基层有效执行型人才的中坚作用。

3、有效执行型人才:

人才特征:能够深刻理解企业的决策意图并有效执行,目标明确,职责认识清楚,方法得当,能够清晰界定工作内容的先后顺序,讲求速度,能对执行细节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能够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执行中能够积极发挥主动性,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并从企业现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有效节约企业资源。

为什么需要?有效执行型人才是中小企业必需的基层人才,缺乏具有有效执行力的基层人才是造成中小企业目前的执行问题的诸多因素之一,企业的营销活动和流程化管理都需要以有效的执行作为基础,有效执行型人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战略及战术决策的落实,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使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4、主动学习型人才:

人才特征:善于学习,凡事用心,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负,不断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新知识、新方法,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方法总结吸收后迅速转化

为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指导思想或工具,且积极与他人分享,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不断进步,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为什么需要?市场的巨变使经验和知识贬值的速度都在加快,学习、应用、总结、创新、超越几乎成了我们到达成功的必然路径,而这其中,学习是绝对的基础,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也可以作为中小企业选拔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主动学习型人才是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分布在组织各个层级的主动学习型人才越多,企业就越能通过新知识、能力的参照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修正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此外,主动学习型人才也能带动企业整体学习风气的形成,对建设学习型组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如何获得人才?

中小企业明确了所需要的人才后,更关键的是如何获得这些人才,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战略是人才获得的前提:

人才问题其实是中小企业战略缺乏的表象,对于现时的大多中小企业来说,人才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即很难精准的描述出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什么样的不是,通常来说,这需要以我们企业的文化和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辨识,但在文化和组织结构都不够健全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就会陷入模糊,因此,人才之于中小企业的考量不如以想要达到的结果和企业状态为指针来甄选,这就是战略框架,与其说中小企业当前的瓶颈是人才瓶颈,不如说是战略瓶颈更恰当,在战略的指导下,中小企业的人才思路就会清晰起来,就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也就能够做出搭建人才发挥平台的企业动作,而至于薪酬等人才的细节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因为你会知道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什么样的薪酬付出是值得的,什么样的是不值得的。另外,中小企业尤其要注意战略的口号化倾向,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人才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将愿景与目标转化为现实化的可执行战略才能使人才更清晰的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确立自身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坚定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心,也才能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凝聚效果。

2、以切实、开放的人才观构建人才获得的基础:

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切实、开放的人才观以构建人才获得的基础,这主要是指互动性适应的人才观,即要脱离花钱找人你就理所当然给我干活的“地主老财雇佣长工”的思想层次,改变企业的绝对主动地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适应。切实、开放的人才观能够有效增加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在内部产生积极的认同效果,并通过口碑传播塑造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形成有利于人才进入和成长的企业文化氛围,奠定企业获得人才的坚实基础。

3、眼手结合——发现与培养人才:

在中小企业中,并不是没有人才,而往往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和培养人才的手。虽然与大企业相较,人才匮乏也是现实情况,但作为本身对人才吸引力有限、安全度不高的中小企业,眼光向内、发现与培养人才(成本低、风险小、企业认同度较高)显然是优于外部引进人才的实效策略。在发现人才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深度沟通等有效识别人才的手段来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积极解决人才对企业的认同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很多人才是隐藏的,他们不原意承担太多的责任和在工作中发挥更积极地作用,这很大原因是对企业的不认同和企业没有用心去发现他们的能力使然),释放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能力,将这些隐藏的人才真正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人才在成长中实现价值,成为中小企业真正所需;在培养人才方面则应该更侧重于站在员工的角度,以培训提高员工的社会化生存技能,以切实的分析与指导规范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对新进人员指定专门人员带培的方式(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通过一对一的培训和指导,达到因人施教、时时跟进的效果,使新进入者可以迅速适应工作、达到标准,得到锻炼和炼提升;另一方面,对现有员工可采用即时性指导与中长期培养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点上,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首先降低期望值,认识到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从自身的培养方式方法上找原因,将教育培养与人员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而对企业来说,则应当对人才培养投入适当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认识问题,以期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中小企业发现与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企业的吸引力,聚拢人才、留住人才,逐渐搭起人才发挥的优势平台,构建完善的人才体系,打造出高绩效的团队,达成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的目标。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小企业认识人才问题的基础,而如何获得这些人才是人才问题的焦点,中小企业只有在战略的指导下、以开放的人才观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才能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篇: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如何解决

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如何解决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大为缓解,而随着投入、场所、规模等硬指标的逐步实现,幼儿师资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实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看法一:打出组合拳 解决燃眉之急和长久之需

最近两年,学前教育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覆盖率、入园率等很多指标达到历史新高。但规模扩大的同时,师资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究其原因,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幼儿教师身份、编制、职称和待遇等因素长期没有被重视;二是学前教育发展主要是以项目制形式,集中进行基础设施投入。学前教育要有科学发展的思路,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要同步,尤其要重视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要解决幼儿师资短缺难题,必须广开师资来源,通过专业培养和培训保证质量,然后择优录用。从培养的角度看,高师、幼专、幼师三个层面的培养都要跟上,尤其要加强幼专和幼师建设。此外,既有的师范、心理等专业学生,综合大学毕业生、中小学富余教师甚至其他社会从业人员,只要愿意从事幼教,都可以面向他们招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只有多渠道、多举措并行,打出组合拳,才能灵活有效地解决燃眉之急和长久之需。

有了幼儿教师后,就要想办法稳定这支队伍。幼儿教师也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一定要解决幼儿教师的身份、待遇、职称、社会保障以及培训等权益问题,把教育法和教师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

看法二: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培养培训双管齐下

幼儿教师短缺问题,不是一朝形成的,也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必须从培训和培养两个方面同时努力,双管齐下!

从去年开始,广东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其中包含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而在2010年之前,全省教师培训经费每年只有3000万元,而且不包括幼儿教师。在幼儿师资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园长培训,做好园本培训”,广东目前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撬动地、市、县加大幼儿师资培养力度。

据了解,广东目前在园幼儿为300多万,毛入园率超过93%,民办园所占比例超过73%。大量幼儿教师没有资格证是历史遗留问题,也反映了法律和政策有盲点,希望国家完善教师认证制度,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现有幼儿教师通过培训和考核达到一定学历和素质要求,就可以认证。如果标准一下子拉得太高,大部分幼儿教师可能会因为达不到基本的学历要求,无法获得教师资格认证。

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广东尝试增设一些幼师院校和专业,包括在原来中职学校的基础上改善办学条件,办成2—3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的整个培养体系中,中等幼师的培养非常有限。发达地区才能招聘到本科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主要靠专科和中职毕业生,中等职业教育能培养实用的幼儿师资。

看法三: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幼儿师资须有刚性政策

某县现有幼儿教师255人,其中只有54人有教师资格证,有幼师证的只有四五个。幼儿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和素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为什么不大力招聘合格幼儿教师呢?不是我们不招,而是招不到啊!某县尽管财力很有限,但仍竭尽全力出台优惠政策招录教师,但5年来只招录到3名正规本科毕业的教师。去年,他们降低了招聘幼儿教师标准,学历降到专科,而且不限于幼师毕业,结果只招进了两名。原因很简单:交通不便、财力比较弱,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多数毕业生不愿来工作,导致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结构不合理,尤其缺少优秀教师、青年教师、专业教师。

令人痛心的是,国家实施特岗教师计划以来,全国已有23万人到贫困地区去工作,但像某县这样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一个特岗教师都没招到。为此建议,国家对免费师范生实行统招统分,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3—5年;大幅提升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尝试通过委培和定向招生,适当降低标准,建立民族贫困地区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恢复过去的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实用型学前师资。

看法四:农村开“半日园”相当于多出一倍师资

即使缺乏幼儿师资,也绝不能让不合格的教师上岗,否则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不负责的。

像前段时间发生的幼儿教师拎着孩子的耳朵,把孩子就地拔起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样的教师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没有拿到幼师资格证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不合格教师流入幼儿园,让孩子付出的代价太大。目前幼儿师资缺口很大,全国的缺口达到了64万,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园更缺教师。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导致现在很多农村幼儿园聘用了大批不合格教师。

对此,我建议,农村可以尝试开办半日制幼儿园。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半日的教学基本能够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在国外,不少国家的幼儿园都是半日制的。从现实的角度讲,农村孩子大多就近入园,接送比较方便,是开办半日制幼儿园的有利条件。

如果大批的农村园能够推行半日教学,就相当于多出了一倍的师资。这也是最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年,教育部专门颁布了关于半日制幼儿园教师的配备标准。在操作层面上,这个办法是完全可行的。

第五篇:论文高技能人才短缺

本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充分理解何谓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需求,对于职校教师增强使命感、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及运用社会形势引导学生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现状、成因、改进、完善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泛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自中世纪工厂制度出现以来,高技能人才概念逐步趋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部门将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称为高技能人才。

如今,部分发达国家已逐渐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而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向其靠近。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产业,它迫使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以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个学习型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有人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认为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快速获得信息和加速处理信息的技能和能力,从而保证企业高效运转的工人就是“知识工人”,就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正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1、从数字看人才需求状况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11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6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来看,119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344.1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6。表现出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特征:从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的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49.4%。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33、2.21、1.93。(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2、从工作实际看人才需求状况

我校毕业生已连续三年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许多著名企业提前半年就到学校预订毕业生,今年的供求比例更是达到1:3,从这些情况可以反映出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

(1)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

从我市高技能人才总体上看,35岁以下占到65%,35——45岁占到25%,45岁上以占10%,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大,多数已接近退休。

(2)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结构

高技能人才在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分别占0.13%、5.2%、24.4%、69%,文化程度以中等学历为主。

(3)技术等级结构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分别为88.2%、11.7%、9%,仍然表现出高级人才稀缺的特点。

(4)技术素质评价

基本一人只熟悉一种技能,掌握两种以上技术的寥寥无几,严重缺少复合型人才。

三、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沉旧。

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恶劣影响根深蒂固,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始终存在一条社会鸿沟,劳心者是人才、劳力者非人才,重仕途轻工匠、重书本轻实践,这种封建意识至今还影响着育人、识人、用人制度。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轨阶段,一段时间来在舆论导向上忽视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过分地、不恰当地渲染了脑体倒挂现象,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划分,致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造成大多数人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因而拼命追求高学历,不愿当工人,认为当工人地位低没有前途,从而导致了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

2、工资待遇偏低。

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上仍然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减员增效,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被作为减员的主要对象,如按年龄一刀切等;在收入分配上,经常把学历相对不高但长期在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术工人划在了人才之外,出现技术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干活多,而他们的福利待遇甚至

比普通干部的福利待遇还要差的现象。特别是工人考技师条件的苛刻使考技师成了许多工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顶峰。这种对技术工人切身利益长期忽视的现象使许多技术工人找不到职业荣誉感,严重挫伤了他们钻研技术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3、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些企业领导无长远打算,没有认识到技工在制造高质量产品中的关键作用,为降低成本首先压缩培训经费,使得正常的职工培训无法顺利地进行,严重影响了技术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已超过2万所,年培训能力近1000万人次,但真正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仅300余所。

四、改进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1.创新培养体制和培养方式。大力实施“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推动,实行企业与院校相结合,加快技师培养。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用3-5年时间,重点建设机电、焊接、维修等4-5个设施齐全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实训基地,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2005年内争取建成一处。加快职业培训教育机构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改革办学方式,引导开设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的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要采取有别于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2005年内要通过“金蓝领”培训工程和高职、技工学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培养高级工1500人以上、技师800人左右。

2、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制定实施提高职工技能的”梯级培训计划”,创立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培训体系。企业应普遍建立定期技能鉴定考核制度,每年培训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职工总数的20%,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渠道。要大力开展岗位培训,鼓励企业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对带徒名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项目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其费用可列入项目预算。要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加强监督考核。到2007年,市属重点企业高级技工比例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工比例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

3、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市及各市区要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财政部门对”金蓝领”培训项目中新达到高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每人至少补助500元。各级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各类职业学校的发展。政府办的技工学校经费纳入各级财

政预算,并增加专项投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确保全额返还,不能冲抵财政拨款。市级财政每年从人才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其中50%以上用于技术工人培训。

五.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流动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1、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三大基地”、”五大产业群”建设,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重点行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引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能,带一批高徒,创一批名牌,推广一批先进操作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招聘企业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或实行年薪制。对引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

2、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打破技能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限制和企业所有制限制,对从外地引进的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高级专业人才同等待遇,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解决好户口和就业问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手续。也可采取柔性流动办法,鼓励兼职服务。

3、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信息库,完善信息平台,掌握我市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状况,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各市区职业介绍机构要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劳动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代存档案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对自愿来我市工作的外地高技能人才及时向用人单位推介。

4、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企业要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对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依据贡献大小,参照科技人员办法予以分配。鼓励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企业职工代表中高技能人才要占有一定比例,重大决策应充分听取技术工人的意见。

5.、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企业分配制度要体现技能水平价值,要根据职工技能水平和贡献大小,合理调整工资分配和福利制度,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级时,要充分考虑技能水平。也可采取年薪制、合同工资等分配形式,按规定建立和实行技能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照经营者收入确定其收入水平,也可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建立特殊津贴。在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时,对高技能人才应给予倾斜。

6、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十五”末,凡是国家和省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必须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对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劳动保障、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严肃处罚。

7.、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组织和指导,行业、企业及群众团体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财政安排部分资金,对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给予奖励,并可破格晋升技术等级。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项丝毫马虎不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来完成的宏伟事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李宗尧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10-13.陈宇.从就业市场中灰领群体的壮大看高技能人才的最新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0):15.何应林等.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1

下载为解决商业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解决商业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班级:经1109 学号:20111246 姓名:邢艳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

    煤炭行业人才短缺及对策(合集5篇)

    附件3:关于我国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和加强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一、当前煤炭行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在国民经......

    人才短缺与人力资源规划

    人才短缺与人力资源规划(第1页)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2/9/27 9:39:20发布人:DLQC编辑人力管理 现在一些企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烦恼,业务高速发展却缺乏相应的人才,员工的频频辞......

    浅论人才服务业发展

    浅论人才服务业发展人才服务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服务业走过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并取得辉煌成就。回顾过去......

    关于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一些思考 以礼河电厂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企业之一,素有云南“水电人才摇篮”的称号。随着云南电力事业的发展,以礼河电厂已经为云南电力行业......

    文联解决人才问题调研报告

    根据《xx市第二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xx市文联党组积极行动,由党组书记牵头,通过认真研究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方......

    「精品文档-管理学」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成因与解决路径探析_人

    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成因与解决路径探析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未知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

    【2016留学生招聘】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人才短缺?

    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2016留学生招聘】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人才短缺? 招聘和钓鱼很相似,如果你觉得这里没什么鱼,那一定是你垂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