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之金融效应分析[推荐]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之金融效应分析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风险
(一)经营方式传统单一,盈利渠道少、空间小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只经营存贷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业的开放,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经营品种单一,盈利途径较少。据统计,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存贷业务占比超过60%,利息收入是我国所有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87.14亿元,其中利息收入为1165.51亿元,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85.8%。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三年,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6%、5.7%和6.6%。虽然中间收入的占比逐年增长,但这与西方国家平均40%的中间收入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其他商业银行情况类似。
2.利差变小,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倒挂。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的压力。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正常现象,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我国自从1996年以后就开始了实施市场化利率。在2004年,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放开贷款的上限和存款的下限。由于同行业竞争激烈,尤其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必然提高存款利率的下限和降低贷款利率的上限。这样一上一下就挤压了银行的利差空间。据统计,中国建设银行在利率浮动前后的2004年、2005年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89%和85.8%,2005年比2004年下降3.2%。银行的利差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其他银行情况类似。
由于利率动态地随宏观经济周期调整,当经济处于上升期,利率相应地上调,进入所谓的加息周期。但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利率则会相应下调,进入降息周期。由于存贷的错期,处于降息周期的贷款利率必定较低,而处于加息周期的存款利率必定较高。如果用加息周期的存款去供应降息周期的贷款就有可能出现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这时银行会出现利息倒挂。这种利率风险扩大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轻则引起银行亏损,重则导致银行破产。例如2006年8月19日之前商业银行五年期商业性贷款利率为4.77%,但如果按当时五年期存款基准存款利率为4.14%,利率空间非常小,仅0.63%,加上0.75%的管理成本,这样利率倒挂0.12%。
(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严重,流动性风险大
银行资产的期限逐渐延长。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多为一年左右的短期存款,而资产则多为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随着大宗消费贷款的发放,银行贷款的期限倾向延长。特别是1998年以来,配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支持住房体制改革,我国银行发行的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大量增加。随着住房抵押贷款规模日益扩大,银行贷款期限更是倾向延长,最长的可达30年。据统计,我国全部住房贷款(包括公积金贷款及组合贷款)平均期限为17年(岳振,2006)。
银行负债期限趋向缩短。随着银行的降息,居民储蓄日益趋向短期,活期存款在居民存款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自1996年5月1日以后,央行一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地放松银根,连续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息从1996年5月1日的9.18%下降到2002年12月21日的1.98%,下降幅度为78.5%。由于利息较低,加之人们生活富裕,支付需要更多的现金,因此活期存款占存款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6年末,活期储蓄占全部储蓄的比重从24.60%逐步增加到36.25%。
我国银行“短存长贷”现象日益严重。截至2006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7.28%,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为36.25%,分别比2005年末提高2.36和1.66个百分点。据统计,目前我国长期存贷比最高达4.82倍(吴雨珊,2006)。
银行以短期性储蓄存款(负债)来支撑长期性放贷(资产)非常困难,可能加大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是指一旦短期利率上升,接近或超过长期利率时,银行的效益将迅速下降,难以维持正常营运,甚至出现资不抵债。流动性风险是指一旦资本市场有更好的投资机会,短期储蓄便会迅速地转移出去,从而迫使放贷银行面临风险,严重制约银行的放贷规模。如2006年5月股市火爆,据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统计,“五一”前后,从银行转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增长了203%;5月8日一天银行转账就高达2万多笔,是平时的数倍;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透露,5月1日到15日,仅上海地区就有12亿元的资金经“银证通”进入股市(李强,2006)。
(三)资本充足率偏低,系统性风险过大
资本充足率偏低是近年来我国银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1998年国家曾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充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到2003年12月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为7.62%,低于《巴塞尔资本新协议》8%的标准。为了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改造,2004年年初,国家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它们进行注资。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家注资后,2004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29%,2005年又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将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到13.57%。中国银行的情形与其类似。通过国家注资仅是个案,不可能推广到其它银行。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融资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途径,但上市条件较苛刻,资本充足率本身就是一项要求。这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银行来说通过上市融资来增加资本金就更难。
(四)经营存贷业务,风险高度集中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由此产生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集中的状况。
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提高的风险。当银行短期利率上升,接近或超过长期利率时,银行的效益将会迅速下降,难以维持正常营运,甚至出现资不抵债。提前还贷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利率下降所导致的风险。市场利率下降会使得信贷的借款人选择其他的资金来源更为合算,这就可能促使贷款人提前偿付银行的贷款,甚至以当前的低利率水平再融资用以偿付。通行的市场利率水平与合约利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借款人对抵押贷款再融资的动力就越强。提前偿付将使银行面临现金流的不确定性,降低其预期的收益率。当市场利率降低至抵押贷款的合约利率之下时,借款人提前偿付的可能性增大,而这时正是银行不愿意被偿付的时期,因为债务清偿后,银行再投资的收益率会比较低。
信用风险是指在信用活动中,由于信用关系的一方违约而给另一方或第三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是指,在债权债务关系中,由于债务人违约而给债权人造成本金和利息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风险,也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由于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没有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法识别。又因为没有征信体系,企业和个人普遍不重视信用的积累,借贷市场存在严重信用危机。银行面对这样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必然采取慎贷甚至惜贷的策略。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好、信用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选择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不能上市直接融资的企业其资质、信用相对较差。这样又会迫使银行慎贷甚至惜贷。银行慎贷、惜贷的直接后果就是存差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据统计,2006年末存差为10.92万亿元。面对巨大的存差,银行的放款压力非常大。加之各级机构的考核机制,迫使银行将放贷集中在优质客户身上,对住宅等不动产重复放贷,从而放大操作风险。即便银行和放贷员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还是会坚持这样做。例如2005年10月,上海浦东陆家嘴支行优佳公司的二手房的重复抵押案(辛红,2006)。
(五)活期储蓄占比过大、总存款量环比下降,可贷资金缺口过大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差很大,到2006年12月末为10.92万亿元。但这不是表明资金富余,供过于求。
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各类消费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例,我国1997年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190亿元,2002年年底,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了近8000亿元。2002年以来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直线上升,2004年年底与2005年第一季度末的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分别为15922.3亿元和1674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和30.9%。由此可见,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但根据国际经验,我国住宅抵押贷款的缺口相当大。2001年欧盟国家人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39%,其中,英国为60%、德国为47%、荷兰达到了74%,而我国到2004年年底的人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例仅为11.7%(唐文进2006)。如果以此作为一个参照指标来做动态匡算的话,我国银行发放住宅抵押贷款的资金缺口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说今后是无力满足这种贷款需求的,即使做保守的匡算,也不会改变这一结论。并且其他各类消费贷款增长也很快,商业银行要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资金需求的缺口将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存差逐年增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贷不到款,此外还有很多个人也贷不到款,这是因为银行惜贷、慎贷的结果。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绝对存款量在逐年上升,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的存款增量在下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储蓄占整个存款比在上升。二是总存款的月度环比在逐渐下降,2005年总存款月度环比由年初的1.42%下降到年末的0.57%,2006年下降的趋势更加严重,由年初的2.22%下降到年末的0.23%。前者除了容易形成流动性风险之外,也很难构成稳定的资金供给,后者说明资金的相对供给量在下降。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综合解决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难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改革传统的盈利模式,实现运营方式的转型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银行运营方式转型的重要工具。传统商业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营存贷业务,以利差收入为主要营业收入来源。现代银行业盈利主要以低风险的中间业务为主,存贷业务为辅。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贷款利息收益转化为中介手续费和管理费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发起银行的优势充当起资产证券化的服务机构,为投资者提供贷款本息回收、贷款催收和处置、汇划回收款、提供服务机构报告等项服务。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当资金保管机构,为受托机构提供资金保管、提供保管机构报告等项服务。此外,商业银行也可以为企业应收账款、基础设施收费权、房地产物业租金设计证券化产品,从而拓展出新的业务范围和收入盈利空间。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间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西方商业银行早在1980年~1998年的10年间,其中间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就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中间业务,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其中间业务的利润可以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0%以上。
可见,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运营方式由传统银行业向现代银行业转型。
(二)有利于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防范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因流动性资产不足以应付需要而导致其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银行流动性资产不足,不能满足客户提存或偿还到期债务的需要;二是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资产以满足借款人融通资金和不当的贷款需求。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银行信誉或客户的损失,严重的可导致银行破产。可见,资产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一些金融机构(如香港的百富勤公司)倒闭事件,更是表明了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并提示各国金融机构要十分注意资产的流动性问题。由于“短存长贷”,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很差,金融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使银行陷入支付困难甚至支付危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储蓄机构的“短存长贷”,使得储蓄机构出现
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三大储蓄机构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资产证券化能使银行资产流动性增强,一方面银行可以把长期贷款迅速变现,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变现的资金再投入到各类贷款业务中。这样既扩大了银行的贷款业务规模,又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防范了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是采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式化解了这一危机,这也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初目的。
(三)有助于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满足国际监管的要求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可简单表达为:资本金/风险加权资产。从国际经验看,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通常不外乎扩大分子和缩小分母两种方式。扩大分子的办法:一是通过注资或者银行将自有利润转为资本金:二是由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或通过股票市场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缩小分母则主要通过减少风险资产的方式来实现。采用注资的方式在我国已经试过两次,局限性较大。由银行通过股票市场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则需等到银行符合条件并上市之后才能做。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银行利润的积累速度难以满足资产扩张的需求,部分中小银行已经明显感觉到资本对资产的制约。在资本增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调整风险资产的结构不失为一种良策。而资产证券化技术为调整资产结构提供了一种可行且灵活的方式。
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作为证券化交易发起机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一方面可能会因转移信贷资产而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另一方面如果形成了证券化风险暴露,则需要在风险加权资产(分母)中增加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从资本(分子)中扣减证券化风险暴露。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如果因转移信贷资产而减少的风险加权资产多于因证券化风险暴露而增加的风险加权资产,以及需要从资本中扣减证券化风险暴露,则会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由此可见,选择风险权重大的信贷资产实施证券化,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资本,更有效地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
(四)有利于合理分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把信贷资产通过中介机构转卖给各类投资机构和广大投资者,这样集中于银行方面的风险就得到相当程度的转移和分散,从而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机构投资者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从四个方面降低商业银行集中的各类风险:一是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因其负债稳定且期限长,都趋向在市场上购买安全、稳定和收益较高的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仅次于国债,且收益较高,使得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乐意在证券市场上购入、持有这类产品。期限长的资产对于银行是风险,但对于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并不构成风险。后者购入正好实现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期限匹配,而前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售出长期资产收回现金,可以实现短期资产和短期负债匹配,从而化解风险。
二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数目众多,但每个投资机构或个人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后,各自所分摊的风险是有限的。
三是机构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证券化产品进行对冲操作,从而进一步规避相关的风险。如当利率下降和早偿时,IO和PO产品的风险收益正好是相反的,这两种证券化产品就可被投资者运用于对冲交易,有利于投资者较好地控制风险。
四是证券化产品自身的信用增级机制分散和降低了原信贷资产所汇集的风险。
(五)资产流动带来融资的便利,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首先,从筹资人方面看,资产证券化能把本来流动性很小、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流动性的资产动员起来,使之流动并帮助其从金融市场融资。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活动。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即便筹资主体的整体信用级别不是很高,但也可以通过部分合格资产证券化从金融市场上融资。
其次,从投资人或资金供给者方面看,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投资方式。因为投资者投资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只需对该产品未来状况进行分析与判断,这比对该产品原始所有人的信用状况判断简单得多。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以资产作支持的结构性融资发展较快的原因。例如,美国2006年资产证券化债券的发行和存量规模已经成为债券市场最大的投资品种。从发行的角度看,2006年美国债券发行总量为6.13万亿,其中MBS为19300亿美元、ABS为12300亿美元、CDO为4886亿美元、联邦机构长期债为7441亿美元,各类资产证券化债券合计43927亿美元,总占比71.7%。从未偿债角度看,到2006年末,未偿债总量为27.4万亿,其中MBS为6.5万亿美元、ABS为2.1万亿美元、联邦机构长期债为2.7万亿美元,各类资产证券化债券合计为11.3万亿元美元、总占比51.2%。
三、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第一期41.7727亿元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中国建设银行30亿元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交易,标志着中国第一支规范的信贷资产证券业务在境内正式开展。试点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加强“试点”和“立法”平行推进的工作。资产证券化是帕来品,虽然在国外很成熟,但国内毕竟没有实践过。在广泛推广之前,应该有个基本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况且这种试点产品国内没有见过,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如果再没有规则指导,很容易出问题。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制订的部门法,法律层级过低,缺乏权威性。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法院不能查封用于抵押贷款个人居住的唯一住宅的司法解释,使得资产证券化标的的抵押物徒增法律风险,所以在出台资产证券化管理规则试点的同时,加强资产证券化立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创造条件让更多的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发行机构范围。
目前我国试点资产证券化的两家银行:一是政策性银行,一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试点范围过小,应该把资产证券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其它类型的银行。当然,在试点初期,只试点这两家银行是有必要的。首先,因为两家银行的政府可控能力强,能够体现政府的意图。其次,这两家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比较优良,相对风险较小,成功的概率较高。最后,这两家银行经过长期的资产证券化试点,经验较丰富,试点的方案较完善和成熟。但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约束比较大,受业务规模和融资渠道的局限,资本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更加迫切需要资产证券化。所以一旦试点成功,应该及时把试点面扩大到中小商业银行。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试点,解决了资产证券化的供给问题,是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基础。
(三)拓宽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主体
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主体是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方。试点的开元和建元证券的投资主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比较少,只有社保基金被批准入市,其它保险基金尚未被批准入市,其他投资基金也被排斥在外。这和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不匹配,保险基金属于长期资金供应者,偏好于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长期投资,理应成为建元MBS的投资主体。据统计,美国股市拥有全球投资规模最为庞大的投资者群体,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美国股市的投资主体,成为稳定美国股市的铁三角。2001年,这3类投资者持有美国股市总市值的46.7%。从比例变化来看,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赵锡军,2006)。
此外,投资主体也还应扩大到自然人。目前,我国股市有8005万股民,那里的风险特别大,银行有16.16万亿储蓄存款,那里收益特别低。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市场只有国债市场,比重较低,供不应求,所以应该适度开放这个市场,引导大众投资者适度进入国债市场。
(四)积极扩大证券化资本类别
目前,证券化试点的两类资产分别为个人房贷和公司贷款。这两类贷款的质重较好,规模也较大,属比较典型的传统贷款类型。但现在两者已经出现了分化:个人房贷的比例逐渐上升,风险也在逐渐上升,根据美国的经验应成为证券化的主流;公司贷款规模已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资产的质量也逐渐下降。其实,可以实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品种类别应该很多,从国际实践看,只要具备资产量大、同质性高、现金流可预测的资产都可以实行资产证券化。具体的资产应包括:短期应收款及其他贷款、基础设施收费项目以及债券组合资产等,这就是我国下一步应该扩大和推广的方向。
(五)尝试丰富资产证券化发行模式
资产证券化发行通常采取SPV方式,SPV具体有三种形式:一是SPC、SPT和合伙型实体三种形式。SPC并不是实体公司,而是由发起人注册设立的壳公司。它拥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但是一般没有专门的雇员和业务部门。SPC只从事证券的发行等与证券化有关的业务,不进行其他任何与证券化无关的业务。目前,我国的法律还不允许SPC存在,试点采取的是SPT形式。但SPT形式存在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度较高,风险相对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SPT形式不允许受托人把受托资产和自己资产混在一起,也不允许受托人把同时受托的不同资产混在一起。这样规定的是为了隔离风险,避免不同的风险相互转移、相互影响。这样受托人无法对不同资产进行分拆组合,但如果采取SPC形式,则可以克服这种弊端。SPC作为证券化专业服务公司,可以购买多个中小银行业的打包贷款资产,组合成新的分散化的资产池,并以此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由于SPC是对资产池的买断,法律上可以自由处理所购买的资产,这样SPC比SPT在支持资产的管理上更加主动。因此,在完成试点以后,应加快立法,允许SPC出现,使证券化发行模式多样化。
(六)合理设计资产证券化结构,深入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机制
风险越大,收益和报酬自然越高,利润就丰厚。但试点两资产化产品存在风险收益不匹配、甚至倒挂的现象。因此要深化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机制研究,既要按信用等级差别定价,又要根据提前还款的风险定价,把所有的风险因素都考虑进去,最终做到同风险同报酬,符合资本市场的“一价定律”。
(七)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提高效率
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权变更登记采取按笔变更登记的纸质操作方式。这样做费时,且成本较高。可以参照美国的电子抵押登记系统(MERS),建立类似的集中登记机构,即银行均委托该集中登记机构行使抵押权人职能,这样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时,无须变更抵押权人,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在会计处理上切实做到表外处理,确保风险和收益真实转移,并在税收处理上落实“税收中性”的原则,防止因“真实销售”而带来资产流转环节的额外税收影响。
第二篇: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揭露了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对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进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启示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的进程正在稳步进行中,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使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风险,这对我国今后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提供了新的思路,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提供了保障。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机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成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即资产池,是拟证券化的标的),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购买到的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经过担保、保险和评级等形式的信用增强后,以抵押支持证券(MBS)(区别与ABS)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它主要的运行主体有:发起人(Originator?or?Sponsor)、发行人(Issuer)、服务人(Servicer)、信用评级机构(Credit Rating?Agency)、证券承销商(Securities?Underwriter)、投资者(Investor)。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信用较低的人抵押房产,从次级放贷机构获得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所得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再将这些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获取高额回报。如果没有大银行的支持,抵押贷款机构将难以为继。如今,这个资金链条面临断裂的危险。放贷机构一旦收不回贷款,那么投资银行及其旗下在这一资金链运作的产品相应都受到连累。这便是美国次贷按危机的全球骨牌效应,多米诺骨牌:首先引发放贷机构收回房产→所有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通过杠杆放大百倍对冲基金→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仓→美及其它国家消费者信心受挫→套息交易恐慌性结利。我国资产证券化和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比较
(1)存在的背景不一样。美国次按危机前期,美国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已处于从高峰下滑的弱势阶段;而中国的试点是在经济持续良好运行的大环境下推出的。
(2)基础资产的质量不一样。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给没有良好还款能力的人,本身具有很高风险;而中国的基础资产基本没有不良贷款。
(3)信息的透明度不一样。中国要求所有参与证券化的银行和中介机构必须对投资者充分披露资产信息,而美国的不少次按支持债券投资者并没有充分知晓到这些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
(4)两国的监管标准不一样。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国有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而美国则相对放松一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3.1 对于政府而言
(1)完善法律体系,更新税收会计制度。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多个经济领域,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推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定其所涉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证券化的良性运转。同时,我们应当结合一般资产证券化的特征,认真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理清思路,制定相应的会计和税收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个交易环节。另外,在证券化的实施初期,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以扶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长期发展。
(2)发展债券市场,促进流动,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流动性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二级市场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在投资者手中滞留时间过长,投资者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慌,减弱投资者的购买动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效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市场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不完全都会使投资者对证券的价值提出质疑,从而削弱投资热情。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速度,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流动性,制定完备的机制和措施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3)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形成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当完善,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构成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投资者。目前我国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资本市场发展带有许多行政色彩,资本证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投资者支撑的,类似于国外的典型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很少,且机构投资者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也十分有限。由于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没有能力对自己投资的证券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无法进行投资组合以自觉地防范风险,难以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而对自己的投资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是我国推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当务之急。
(4)加强金融监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成和完善过程中,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这样,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由次贷危机可看出,即使存在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常常忽视监管规则和风险因素,总是倾向于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但这些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头寸。一旦经济情况出现较大的负面变化,积累的风险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市场上恐慌情绪会通过金融市场的连锁效应迅速蔓延,从而引发危机。因此,为避免危机发生,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产品开发,丰富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和管理策略,这对商业银行或金融监管者都非常重要。
3.2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1)选择适于证券化的资产。适合证券化的资产都有一些共同特点:①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②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且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③有可靠的统计数据证明该资产具有较低的历史损失率。这要求与资产对应的债务人应具有较好的资信,以保证资产支撑证券的未来现金收益的稳定性。④证券化的资产就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实际上是对银行贷款资产的一种标准化要求。由于具有同质性的资产现金流量特征相近,从而使对应证券的收益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有较高的可预测性,使证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证券化才可能成为一种较经济的行为。⑤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因为信息不透明将导致很高的传导成本,投资者难以判断资产的真实价值,资产就难以以真实价值出售,融资的代价因而变得高昂而不经济,使证券化失去意义。
(2)着手建立证券化专门机构SPV。证券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中介机构就是SPV。它在证券化过程中承担了信用增级和证券发行的工作,是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与发行者的重要纽带。我国应加快在政府主导下设立SPV的进程。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3)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于涉及到风险与收益,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估定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关键在于信用增级技术能被投资者所认可,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对银行来说,尽管可以通过证券化将财务风险分散出去,问题贷款的出现仍会导致其社会风险和名誉风险上升。因此,银行不能光想着将贷款证券化以后就一了百了,仍然要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这也是国内银行应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的一个教训。国内评级机构必须加强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借鉴丰富的信用评级经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的水平,引导投资者开展投资业务。
(4)严格房贷申请资格的审查。在比较成熟的抵押贷款市场上,通常以“6c”原则为基础制定指标来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里的6c所涉及的指标包含借款者的诚信品质、偿还能力、资本实力、财务状况、抵押品,等等。我国银行业应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和完善贷款资格审查细则,加强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进行决策的做法,尽量将违约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另外,银行在制定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时不宜实施“一刀切”,而应根据购买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5)加快发展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虽然单个住房抵押贷款由于提前还款等因素使其现金流量不确定,而对于一组住房抵押贷款组成的资产池而言,由于统计规律的作用,整个资产池的现金流呈现一定的稳定性,通常可根据历史数据对整个组合现金流的平均数做可靠的估计。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合成资产池,转入流动性较好的资本市场,而转出的资产也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这样,商业银行可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随之得到改善。国际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欧洲等地已成为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并且对缓解此次次贷危机的冲击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短存长贷”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已投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提前回收流动性,防止因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引发的风险。2006 年以来,在央行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作用下,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出现趋紧迹象,债券市场中各类债券收益率均大幅提高。资产证券化除有利于商业银行规避提前还款风险和信用风险外,还可拓宽银行的收入来源,增强其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主要业务品种和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达 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目前尚主要集中在结算类和代理类上,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低。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会给商业银行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扩大收益来源提供可能。
第三篇: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弱效应
自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其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却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经济增长缓慢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究竟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还是由于受客观经济新形势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存在时滞?一时间,人们禁不住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如果仅仅从近几年货币政策的表现就断言货币政策无效,似乎有失偏颇。因为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84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政策一直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后,其职能和地位得到日益巩固和加强,货币政策也日渐成为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1993-1996年,为治理因社会总需求过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可以说,这是我国中央银行首次成功地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是显著的。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又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也是有的,但发挥得不够,属于弱效应(这似乎验证了凯恩斯学派早已有过的解释:货币政策的紧缩功能强而扩张功能弱)。为此,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弱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首先,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具有金融制度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体系残缺与滞后、政府对金融业过度管制等金融特征,因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我国货币政策 效应(因为西方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是立足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而应更多地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分析框架。换言之,同样的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能够带动经济的复苏,而在我国却可能无明显效果,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其次,以物价稳定作为最终目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我国也不例外。但物价应稳定在什么范围之内,虽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换言之,目前理论界认为的货币政策弱效应是基于不同的监控指标体系之上得出的结论。再者,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意义就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经济参数,达到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目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定和传导机制的确定等内部制约因素以及经济开放度、现行汇率制度、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现状等外部影响因素,对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都有着制约性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内部因素的制约
(1)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程度。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中央银行自成立起就始终摆脱不了政府的影响,受制于政府的行为;中央银行自主选择货币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独立性较弱。表现在: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自身的目标偏好,又要考虑政府部门的目标偏好,因而形成了实为多重目标的单一目标——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定位以及我国货币供应具有的内生性[1]与外生性“混合特征”,便明证了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随意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基础货币变动都是中央银行意愿决定的,这里还存在着许多经济学家常提到的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过程。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中央银行极有可能迫使自己在多重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弱的独立性,导致货币政策效果难以有效发挥。
(2)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要完全实现这四个目标,达到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会 严重削弱政策效果,因而西方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相继完成了从“多目标”到“单目标”的转变。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虽然也选定为单一目标,但这一目标实际上却包含着两层含义。由于必须考虑到经济增长的重大政治和社会意义,因而中央银行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双重目标的同时,更偏重于经济增长。但在目前我国通货严重紧缩的情况下,究竟应该偏重于经济增长还是保持币值稳定,都会产生“囚徒困境”,[2]削弱货币政策效应。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货币政策是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说,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灵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就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始于1998年,主要是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的,至今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具体表现在:
第一,凯恩斯学派的传统利率传导途径不符合我国国情。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是整个传导机制的核心,即决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的关键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基本上还是实行管制利率,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同时实体经济对利率弹性也呈现出非预期化特征。因此,用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传导途径来发挥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二,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在我国缺乏金融市场支持。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到供过于求的状况,则货币资产的持有者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各种资产,从而增加产出。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公众多余的现金余额支出变动来影响支出和收入,从而达到国民收入的增加。这需要有充裕的货币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资产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即使公众有能力也有愿望对其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也缺乏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因此,用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托宾为代表的股票市场传导途径在我国存在现实阻滞。托宾的q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上升,利率下降,促使股票价格上涨,q值相应上升,企业也相应增加投资,从而总产出增加。因此,货币政 策通过股票市场传导的关键,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规模、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以及金融市场各子市场间的一体化程度。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相当滞后,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几乎完全被割裂,通过股票价格提高形成的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也不是很明显。因此,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存在现实阻滞。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通过信贷途径。但据李晓西等同志的研究报告,[3]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存在六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四是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六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
2.外部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面临着许多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
(1)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货币政策效应与经济开放度密切相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和总供给与国际收支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使经济运行方式和货币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即: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依赖于经济开放度;经济越开放,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越小,而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越大。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在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国外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跨国银行的大量进入,跨国银行可从我国银行业手中抢占大量的业务和市场,影响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得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被削弱,因而货币政策效应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钉住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因此无法及时地对外部冲击作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钉住美元的,因此会出现所谓的“储蓄、投资 和通货紧缩”悖论,即越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反而会增大;第二,钉住汇率降低了套利风险,会造成短期资本外逃,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受到阻滞;第三,钉住汇率无法及时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增长,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
(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讲,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脱离了中介目标的基本要求,与中介目标的“三性”(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差距拉大。因此货币供应量是否仍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成为现实问题。具体说来,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可控性降低;金融创新增加了货币供应定义和计量的难度,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改变了各层次货币总量的决定因素,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就货币政策工具来讲,金融创新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效率,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操作效果。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讲,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有弱化作用。[4]
(4)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是畸形的,主要有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二是指资本市场本身的非规范发展。由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的高收益,造成了虚拟货币需求猛增,相应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而资本市场的非规范发展,使得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导致货币政策无法顺利传导致实体经济,同样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在当前中国股市的发展状态下,通过股市上扬促进经济增长只能是一个幻想。[5]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外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多。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使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内部制约因素还是外部影响因素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最终都落在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协调性等方面。以下就此提出调整对策:
1.我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外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外部平衡开始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的经济因素。因此,在强调稳定货币币值这一政策目标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收支平衡,选择汇率目标区作为现阶段的汇率制度安排,这是我国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另外,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物价水平监控指标体系。
2.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既可消除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又可消除外资银行业务扩展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但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渐进调整的策略: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并将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同时参照短期利率指标,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为单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针对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短期内,我们必须着眼于流通信贷传导途径,改善信贷配给机制,消除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并大力发展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信贷传导途径这一传导机制能够畅通无阻。从长期看,必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信贷途径为主向利率途径为主的转变。同时,注重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拓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使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对经济实体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4.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发展。由于货币政策偏重于总量调整,而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调整,故在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通货紧缩的市场格局下,应当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来消除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供给刚性,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能量释放到 有利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J].经济研究,2001,(3)。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3] 李晓西,余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J].金融研究,2000,(7)。
[4] 周颖刚,赵红岩。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新疆财经,1998,(2)。
[5] 巴曙松。通过股市上扬促进经济增长:幻想与远景[J].当代财经,2002,(1)。
文也
第四篇: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情况分析了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带给我国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国银行;全面开放;影响中国的金融开放始于1979年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开放被外在的规定了加速度和时间表中国金融业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已经开始在2006年12月中国已经兑现承诺向外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各种类型的竞争中国银行业如何面对这种开放局面权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概况
到2006年6月底美洲银行成为中国建设银行的首家战略投资者;7月初淡马锡成为建行的第二个国际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到追逐中资银行的行列„„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其强项业务的移植将为中资银行添加鲜活的血
液在此基础上中资银行冲击上市之举还被欺予了更多的期望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其中在国有银行领域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中国建设银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在股份制银行领域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展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总投资额为29亿美元;在城市商业银行领域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总投资额为5.6亿美元
总的看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和运营门槛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已经相当广泛地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竞争;(2)人民币业务开放迈出重大步伐;(3)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断加大;(4)外资银行业务逐渐拓展在许多领域体现出相当的竞争力
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带给中国银行业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臵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人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的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臵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臵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臵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臵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
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
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部门的传导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加重银行危机的另一个原因金融衍生工具是国际短期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是套期保值、发现价格的工具但随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衍生工具被过度虚拟化加上其杠杆作用往往被国际投机者利用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助长了泡沫经济的膨胀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投机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10多亿美元而倒闭、日本住友商社高达28亿美元的亏损等风险事故不能说不是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加大的结果
第五篇:C18015S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之海尔保理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单选题
1、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信用增级方式提升产品的信用等级,以下选项中属于外部增级方式的为(C)A增加现金流的覆盖倍数 B优先劣后的结构设计 C第三方担保
多选题
1、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信用增级方式提升产品的信用等级,以下选项中属于内部增级方式的为(AB)A增加现金流的覆盖倍数 B优先劣后的结构设计 C第三方担保
2、发行ABS产品时,基础资产必须选择负面清单之外的资产,这些资产可大致归类为(ACD)。A债券类基础资产 B负债
C收益类基础资产 D不动产财产
3、海尔保理一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的风控措施-增信措施包括(ABCDE)。A超额抵押 B利差支持 C结构化分层机制 D担保人履约承诺担保 E原始权益人差额支付
判断题
1、ABS业务的承做人只有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等监管允许的持牌机构。(对)
2、在开展ABS业务时,应通过法律合同对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保证基础资产独立于发行人和管理人。(对)
3、真实出售即原始权益人要将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真实转移给投资者。(对)
4、海尔保理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约定专项计划的现金流回款不足时,由原始权益人海尔保理进行差额补足。(对)
5、ABS业务时一类投融资活动,可视为证券发行活动,ABS产品是利用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机制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