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热”修炼下的人性管理
“国学热”修炼下的人性管理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作者:王运启2010-11-30
国学,升温的“人文”热度
今天是一个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而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等等,造成了“国学热”的兴起。所以,不要把国学仅仅了解成都是死的东西,它应该是一个活的东西,这样的国学才真正有生命力。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对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民族性格的影响,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学,是我们的文化之母,是我们的精神珍馐,当我们与外来的经济文化发生碰撞以至承受灵魂流离压力的时候,我们猛然发现,原来家里还有那么醇香的陈年老酒,尽管我们也许会不胜酒力甚至不谙酒道,但一样会被它的磅礴气势和历史之美所折服。
对于我们从小许多人所具有的愿望也许就深深被打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国学中的思想精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学说先后出现。司马谈把这些学说大略区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后来刘向又把他们分成九种流派,这才出现三教九流的说法。两千多年来,中华道统在于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家所倡导的,是尧、舜、禹、汤、文、武一以贯之的中华大道。
国学不一样,无论是“道家”、“儒家”、“法家”还是“兵家”,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总结,而且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其精髓已成为世界华人道德观的根本,提倡学习国学,让国学精髓为现代管理服务,让国学精髓古为今用,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养,实现自我管理,这可能也是我国提出“以德治国”的原因之所在。
从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也纷纷开办针对企业管理者的国学班,到孔子学院在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等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有孔庙1300余座建立以及中国教育部初步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成为与各大选秀节目并列的电视现象,易中天“品三国”品出滋味,于丹“读论语”读出心得,“四大名著”又纷纷被专家学者“重新品鉴”,再到民间开办国学班,准备以国学培养新一代“淑女”,教授四书五经的私塾再度出现等“国学热”现象兴起都成为国学热兴起的一个个时代“坐标”。
国学修炼企业“人性”管理
对于这些传统的国学理论与现象热度背后,究竟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又有什么作用呢?它发挥的价值究竟又有多大呢?千百年实践中人们得出一条经验是:人是不太容易管理的,而现代的企业管理,实际上最终也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是
领导一切的中心。因此,我们说对企业人、财、物进行管理,其根本就是人的管理,无论是对人的直接管理,还是人对财和物的管理,都少不了人。要提高人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那么形成人类道德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呢?是人的信仰。而 “国学”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各时代的国学经典论著以及四大名著等国学产生二千多年来,执政者都在全民中推行国学思想,国学中的许多精典已使国人耳熟能详,在所有华人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为此,人们也想了不少办法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制定各项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们都知道管理少不了制定这个制度,哪个制度,这些制度财务资本(财和物)是不会执行的,最终都是由人去执行,所有制度都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为此,企业制度还要符合“人性”,但是,无论制度制定得怎么周全,人们总觉得少一个适合“我”的制度,中国人一直都提倡无为而治,但要真的实现无为而治,可能永远是一种梦想,因此大大小小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如何,人员素质有多高,都设有不同的制度。现在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老板对我们常常只有两个要求:一是提高业绩增长,二是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这个指标看起来,说学国学能提供直接帮助实在比较牵强。但是学习国学对人性由内而外的提升,却能使你待人处世大方得体,谈吐气质雍容稳健,这样就更容易获得机会,达成目标,有时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企业大量需求的管理、营销、人力、法律等商务人才不断升温,而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却多呈门前冷落鞍马稀之态。受东方管理学派影响,有些人要自立门户;管理学很重要,向西方学习有必要,但不能完全走西化道路,应该不断创新;社会的需求以及利益驱动。东方管理学,实际上包括了中国管理、西方管理和华商管理三大部分:中国管理又包含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部分,其古代部分即是现今国学与商道中宣讲的《易经》阴阳、道家无为、儒家仁爱、佛家慈善、兵家用人、法家崇法等学说。对此,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先生认为:中国式管理原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曾氏的中国式管理有“三大主轴”。“以人为主”主张因人设事,事在人为,唯有以人为主,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管理可谓人性化管理。
中国式管理必须现代化,要破除长久以来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曲解与误解,把那些不当的言论加以导正,才会有现代化的功效。而最根本的误解,是把儒家看成儒教。我们只有儒家,没有儒教。因为孔子从来不重形式,也没有戒律。他只是述而不作,把合乎人性需要的道德修养整理出来提供给大家,依据各人的实际情况自由参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旦提出严格的要求,形成教条,就不尊重人的自主性了,那是儒家不愿意做的事情。自有人类以来,便有道德的事实。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演化,道德的内涵随之产生变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告诉我们,要学做一个被大家看得起的君子,必须由修已安人而进入“至善”(顶好、园满、和谐)的情境,这便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要完成“在职场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我”的人生任务,最好的办法便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群体中完成自我;最有效的方式,是以仁义道德待人,从而提升在企业中的地位与被尊重感,企业管理自然也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从管理的另一角度来说,企业既不是友谊的结合,也不应该成为利害关系的组织。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同仁都当作人来看待,并没有把人当作工具的偏差观念,那么所有的成员都是“管理者”,同时也都是“被管理者”,这时候组织变成仁义道德的结合体。一方面保持道德的平等,一方面毫无私心地密切配合。人人自爱,努力修造自己,并且推已及人,将心比心,包容宽恕,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力求在安人中追求共同进步。
现代社会,常见个人为求满足其一已的享乐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并且危害了社会大众的安全与发展。国学将中国式企业管理推动至经济道德方面的贡献表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交互性,在确立永保和谐的大前提下,又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能够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将传统的国学精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性管理”张弛有度的结合起来,这样所形成的“管理堡垒”可能会更坚固持久,无坚可摧。
第二篇:德育就是人性的修炼
德育就是人性的修炼
在学校里看见一些标语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昌乐二中校园里的标语,却多得让人惊讶。学校的每个建筑物,每间教室的门口、墙壁,再到学生宿舍的角角落落,标语无处不在。细看内容,它们都在无声地向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人传递着“做人之道”。这是昌乐二中一直最用心做的事情:“一定要教会学生做人”。
校长赵丰平对此的理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而德育就是做人教育,就是人性的修炼,做人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真谛和归宿。人的所有才能必须要建立在人品、人格支撑之上,只有同学们忠实履行了做人的准则,有了较高的做人品位,他们肩上才能承担学习的重任、事业的重任和社会的重任。”
基于这样的认识,昌乐二中特别重视德育,可以说,他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德育这个中心开展的。韩守信副校长说:“如果把二中看作一个人,那么德育就如我们的心脏一样重要。”
昌乐二中形成了课程、课堂、教学和活动四位一体的“昌乐二中德育模式”。昌乐二中的德育模式,变德育的“假、大、空、泛、虚”为“真、活、灵、小、实”,他们认为这样的德育才是“活德育”。
真,是指情感真,做真人,有真情,让教育直达心灵;活是指鲜活,教育事例要活,从身边的德育中取材;灵是指灵活,不拘泥于某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随手拈来都是教育;小,是相对于目前德育的“大”而讲的。赵校长说,为什么一提德育就让很多人摇头?不是学生不爱国,而是德育自身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小学讲爱国,讲来讲去,到了大学,却又要回过头来重新教给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了。德育的“失重”和“倒挂现象”的根源在德育目标太大,而忽略了中小学基本的养成教育;实,是指德育要实打实,“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拒绝“豆腐渣工程”,德育不能仅限于德育教材,也不能局限于一种评价,要建立实实在在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成才,鼓励孩子做人,给学生一种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德育假如不能戒除“无效性”,那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昌乐二中德育的“真、活、灵、小、实”模式,不是拒绝所有的“大”,更不是拒绝目标的“远”,相反,他们提倡学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深厚”的生命底蕴,否则,所谓培养“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就是空的、假的、泛的、虚的。他们是要从远处着想,立足于民族振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不过分纠缠于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从大处着眼,就是从实
践素质教育和理解教育真谛的高度考虑问题;从细处着眼就是要从细微处抓起,将德育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上。
把课堂变成德育工作的阵地
钟启泉教授曾经在总结新课程改革的几大亮点时说,第一便是强化品德教育。他认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教条式的没有实效的。他认为,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着力于冲破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致力于消解学科逻辑,建构教材的生活逻辑,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
随着新课程改革,中学思想品德教材在发生变化,昌乐二中抓住这一契机,把教材和学校自己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称之为“人生修炼课”。
在昌乐二中的“人生修炼课”上,所有的教学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如一节“日新又新我常新”课,围绕的是“一个怎样认识自己”的主题,讨论的话题全部来自学生的生活:怎样看待穿校服?学校为什么不提倡学生穿名牌?在宿舍应该如何处理关系?找找你同桌的优点?如何看待某次考试的成功和失败……
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拒谈“高尚”和“热爱”,春雨润物细无声,却将另一种“高尚”无声地化进了学生思想深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成长。
新课程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有情感目标。有老师向赵校长请教:“我是教数学的,一节练习题课,怎么去体现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赵丰平说:“按照我们昌乐二中现在的课堂结构,先展示例题,然后让学生做题。我们一般是经过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建立一种协作关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通过这样的协作和帮助,最后学生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满意答案;如果学生做不出来,你要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这种情况。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刹那间灵光一闪、茅塞顿开的感觉,幸福是历经“磨难”、登临山颠的感觉,幸福是困难时有人伸手、感受相助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这难道不是课堂德育?难道体现的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现在有些老师是怎么做的?只知道一味让学生做题,做完了就完了。当然就没有什么三维目标,只有„知识‟这一维。现在,我们就要而且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昌乐二中的集体备课、集体评课等相关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强调的是情感目标:如何树立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格,在他们看来,课堂是德育最大的场所。
德育千分制和德育档案
在经过几年的探索之后,2007年暑假,昌乐二中制定了《山东省昌乐二中德育规范实施细则》。以此为突破口将德育工作扎实地落实到学生生活、学习的点滴中。
目前,这本15页的小册子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内容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习惯培养两大部分。在思想道德建设部分,除了传统德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增加了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和良好的个性教育等内容。
“行为习惯培养”是《细则》的主要内容。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和场所——教室、餐厅、宿舍、校园、校外,共116条规定。这些规定中,有些属于学校的纪律,比如,为了避免学生之间形成攀比,学校要求孩子拒绝名牌衣物;学校在校园和宿舍都提供了比较方便的公用电话等通讯设施,所以规定一律不能使用手机。而更多的则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规定,比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会终身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外的规定,比如,“外出和到家时,与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规定几乎涵盖了学生校外生活的各个方面。二中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也希望为自己的学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打好基础。
以这个《细则》为基础,昌乐二中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为学生每人建立一个德育档案,满分为1000分,如果违背了细则中的规定,就按照规定扣分,学校将会把这份档案放在学生的档案中,伴随学生终身。而且,学校希望这些也能够为高校录取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此来引导学生重视德育档案。
通过这个德育档案,昌乐二中的德育工作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将比较抽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在了实处,落在了每天,落在了每个学生的每个生活环节中。
《德育规范实施细则》只是对学生提出的最低标准和明确要求,大多停留在习惯养成的层面,除此之外,昌乐二中还坚持把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赋予道德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活动
中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人生习惯。
每年的新生军训,学校从铺床、叠被、洗衣、洗脚开始,从站军姿、踢正步开始,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关心父母,反哺情深”爱心教育活动月中,倡导每个学生都要往家里打一次电话,问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元旦时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两张卡片,一张要写给爸爸妈妈,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一张要写给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昌乐二中每年两次的体育节,本着让学生锻造自我的原则,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整个活动过程全由学生上阵,从策划到运作、比赛,到最终评奖,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老师并不进行干预或是指导。
健美操、太极拳、现代舞、拉丁舞和搏击操表演统统被学生搬上体育场。部分同学根据时下热播的“超级女声”,还自编自导了“超级男女生”。这些竞技项目都是同学们结合日常的体育项目设置的,更适合每一个同学参加,既有极强的趣味性,又在比赛中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几届体育节都是如此,实践证明学生比想象中做得好,也更加坚定了老师们的信心: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
昌乐二中是一所近8000人的大校,学生中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各占“半壁江山”,农村孩子大多视野窄,城市孩子大多比较娇气。昌乐二中为了让他们开阔眼界,磨练意志,给他们提供互相帮助、多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把他们放到社会的大熔炉里淬炼。
——走进大学:与梦想面对面:
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就是走进大学,让他们在理想的处女地上播下名校的种子;——揭秘火山群:认识可爱的家乡
昌乐县境内有山东省最大的火山群,火山群奇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走进火山口,由地理老师现场讲解,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家乡,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西瓜嫁接:在希望的田野上
与学校毗邻的昌乐县尧沟镇素有“江北西瓜第一镇”的美誉。二中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组织学生走向田野,走进瓜棚,向劳动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活动中,好多城里学生不仅第一次见到了西瓜苗,而且每人动手嫁接了3~5棵西瓜苗,等到西瓜收获的季节,他们又组织学生摘西瓜,品尝收获的甘甜;
——生存、生活实践周: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生存生活实践周里,学生们都要经过一周的训练,从来没见过钢琴的农村孩子不仅见到了钢琴,弹奏了世界名曲,还迷上了形体礼仪课、舞蹈课,喜欢上了机器人制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城里孩子不仅要学习煎、炒、烹、炸,还要自己下地种植庄稼,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最真切的体验……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穿越时空的旅行
走进博物馆,学生们就走回了历史:从茹毛饮血到狼烟滚滚;从钟鸣鼎食到哀鸿遍野,历史从玻璃橱柜内缓缓走出;走进科技馆,就走到了未来王国,现代科技让人不由得对人类美好的未来产生无尽的遐想。
——中华文化寻根游:三孔朝圣和攀登泰山
三孔朝圣,在孔林、孔府、孔庙里穿行,在古木参天里穿行,在碑林、石刻里穿行,在厅堂殿宇里穿行,仿佛古圣们仍旧立在杏坛上传经布道,那浓浓的周音汉韵就在耳边铮铮作响。
“紧
十八、慢
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石阶一千六,拔地五千丈,两旁悬崖如削、峭壁万仞,学生手挽手,肩并肩,互相鼓励着,搀扶着,一步一步攀登,在一步一步的攀登中加深了对泰山精神的的理解!
昌乐二中的社会实践课程,如果按照学生喜欢的程度来排的话,第一要数以“走”为主题的65公里野营拉练活动了。这个活动是昌乐二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天的时间连续走65公里,对多数同学来说,是在挑战他们的生理极限。在活动中,从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筋疲力竭,让同学们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了切身的感受。走到最后,已经不是用体力在走路,而是靠意志的坚强、团结互助和奋勇争先的团队精神。每次远足回来,好多学生都写了感人的文章讲述他们的感受,对他们来讲,这也许是一生都难以抹去的记忆。正如几乎每次都要陪伴学生走完全程的赵丰平校长所说的那样: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相信,“走”野营拉练所锤炼出来的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将伴随我们的学生一路走好!
有同学回忆说:“那一天晚上,我们都走不动了,每个同学都达到了自己的极限。胡法芹从下午就坚持不住了,老师叫她上车,她死活不去。因为她知道,作为班级的一员,不能退
缩!她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似乎有了力量,一步又一步地前行。终于,我们走完了65公里的路程,回到了学校。第二天谈起那段经历,许多同学都哭了。”
有同学说:“我们班不少同学脚上起了血泡,走起路来有困难,好多女同学是被同学扶着走下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掉队或者坐车。通过这一次拉练,我明白没有别人帮助的人生是残缺的。”
有同学总结道:“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在我发现大家都快不行了的时候,我反而特别地有精神,又蹦又跳,有说有笑,仿佛一点也不累。其实我的脚早已疼得不行了,但是我知道,此时绝对不能流露出一丝的痛苦!因为我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他人。我希望我的情绪可以给大家一点力量。”
每次远足,都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关于友谊,关于坚持,关于超越……赵丰平说:“远足65公里,不仅是对意志的磨练,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一个人如果有坚强的意志,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勇敢地走下来。但如果它同时拥有高尚的品格,他还会去帮助落后的同学。那么,也许他走不完全程,但已经攀越了心中的珠穆朗玛峰,实现了人性的一次升华。”一个人具有这种高尚的品格已属难能可贵,而更宝贵的是,远足活动培养一个班级都能有这种高尚的品格,这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记者有幸目睹了一次小规模的探路性质的远足活动,参与者只有一个班。记者看到,在活动最困难的时候,每个班级成员都能去帮助别人,对同伴不离不弃。即使天已很晚,他们也要等最后一名成员一起回家。
有人说:什么是素质?所谓素质,就是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赵丰平说,金子般的中学时光,要让孩子们金子般地走过。昌乐二中希望社会实践课程能让孩子们铭记终生,为他们人生的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国学热
谢轶群:国学热的冷思考
这些年来据说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广泛重视,最新的事例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走红。于丹受到热烈追捧,是因为她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这样的题目按理不在公众的兴奋点上,但于丹却大受欢迎。连北京市清河监狱也邀请她为全体服刑人员讲《论语》,服刑人员里也有不少人买了她的《〈论语〉心得》,管教民警称:“大墙里的‘于丹热’并不亚于墙外。”
可是,这番风光,真的是“国学”掀起的热浪吗?《论语》和《庄子》原著畅销了吗?研习古文和中国思想史成为时髦了吗?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生源大增了吗?
很显然,于丹的红遍全国,并不因为她讲解了《论语》、《庄子》这些属于“国学”范围的学问,而是因为“美女教授”的媒体噱头、电视的巨大传播力和她本人出色的口才以及优雅的讲台风度——现代媒体的操作加之于丹的个人魅力是成就这阵热潮的原因所在,而不是古奥艰涩的“国学”对人们产生了吸引力。
所谓“国学热”里,于丹是新锐人物而不是代表性人物,代表着“国学”水平的,被认为是九旬高龄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而今年初,季先生却在病中表示要辞谢“国学大师”的桂冠,一时以“谦逊之风”被广为报道。只有少数明眼人指出,季羡林先生到底是不是“国学大师”,的确可堪商榷。所谓“国学”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相对于“西学”的中国独有的学问,比如四书五经;一是指对中国这个国家的古往今来的研究,即中国历史。融汇二者,国学可定义为关于中国传统的学问。而这位总是被冠以“国学大师”的老学者,其实一辈子在研究古印度语言文字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研究外国语言文字的成了“国学大师”,这种错位只能说是个笑话,难怪季先生在病中也要辞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所谓“国学热”质量实在不高,概念不清,误解频频。同为思想文化热潮,可以看看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学热”:“美学热”之时,在学生宿舍、饭店餐桌和市民客厅,处处可听到关于“美的本质”的业余高论,连女工都去买美学书,李泽厚一本《美的历程》连续加印八次!相比之下,国学在社会上何曾享有过这样的荣耀?这些年来,经济大热、体育大热、娱乐大热,而所谓“国学热”,虽经大力鼓吹,其所达到的广度深度不过是微波弱澜而已。
支撑着“国学热”这个概念的,是北大国学班,是人大国学院,是在城市建“国学文化社区”,是部分学者倡导的“读经运动”,是大规模的祭孔仪式,是私人办学机构“孟母堂”等等。也就是说,是国家力量和知识文化界在由上而下地努力营造这股热潮。追溯源头,“国学热”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知识界在政治事件和商业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失去了80年代那种意气风发的势头,在逼仄的话语空间中,情愿不情愿地开始弃“思想”而搞“学问”,从热情介入现实到退入传统和古典,“与古人对话”。在十分欢迎这一趋向的有关方面的鼓励支持下,从1993年夏天开始,“国学热”开始显山露水。十余年来,其势头虽不汹涌,“事件”却也一浪一浪,不断推出的举措和噱头,使“国学”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不高的热度维持到了今天,其中得失,一言难详。
第四篇:国学热(英语作文)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Si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For instance, it is reported that man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set up courses of sinology, in which students are taught and required to recite classical work by Chinese ancient educators and philosophers, like Confucius.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ublic to acquire knowledge on Sinology.For one thing, i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more than 5000 years.Thus, for individuals, they can enlarge their scope of knowledge, enrich their experience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omplicated society.For another, the rehabilitation of Sinology can contribute to a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highly expected that all Chinese people should inherit the merits of Sinology.Therefore, in the first place, we are well-advised to read books by ourselves or to attend lectures on this issue.In the second place, we have the obligation to advocate and encourage others to learn.Then,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ntroduce Sinology to the world.By doing so, not only can we inherit it, but also make it glorious and prosperous.As a colleage student,first ,we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reading classic books and practice calligraphy and chinese painting ,we also should remember and celebrate our own fesitivals,like 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 and so on.
第五篇:制度化管理和人性管理
如何看待公司以制度化管理和人性管理的关系?
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应该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人性化管理要通过制度化管理体现出来,制度化管理中也要结合人性化管理,这样人性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制度化管理也才能真正贯彻。
企业管理离不开制度化,只有在公司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做到依法治企,依制治企,企业才能建立公平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才可以让公司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有制可依,有章可循。
当然,任何制度都需要人来贯彻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实践制度化管理,对制度化提出新的要求并加以完善。所以,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力。
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要根据其特点,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而这些不能只依靠一些开明的管理者去实施,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保证。
总之,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应该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做到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最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