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11-11-22(管理观察修改稿)
“9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许德才【1】 唐少清【2】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
摘 要:“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如何把握这些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提高人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本文在对“90后”共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学习特征,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
自2010年起,“90后”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入大学校园。同时“90后”作为一个新生的受教育群体,进入了我们人才培养的主体。社会、媒体、政府、大学都以不同的视角,在关注着这个群体。中国青年报发表了“2010年,我们试着给90后画像【1】”的文章,描绘了“90后”的十大特征:①敢爱敢恨,②理“财”有道,③国际范儿,④有自我要团队,⑤反孤独,⑥亲情现代观,⑦动漫一代,⑧清纯现代观,⑨娱乐精神,⑩爱表现。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周晓群撰文认为中国90后共有的12个主要特征:⑪汉字很难看,⑫错别字连篇,⑬喜欢玩电动,⑭离不开电脑,⑮沉迷成网虫,⑯离不开电视,⑰习惯玩手机,⑱很少看纸书,⑲作息多颠倒,⑳酷爱睡懒觉,⑴运动量太少,⑵不爱做家务。“90后”的这些特征,究其原因和背景,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90后”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一、“90后”的特点与价值观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相同,均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故常与“80后”一同被探讨。但不同的是,“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90后”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对于年轻的“90后”来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
(一)主要特点 【1】 许德才(1965-),男,MBA,讲师,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培训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证券管理、教育管理
【2】 唐少清(1965-),男,管理学博士,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个人会员,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教育管理、第三产业,通讯作者。1
对于“90后”的特点,有很多的表述和描绘,在本文,我认为有九大特点:
1.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2.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
3.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
4.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个性独特;
5.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6.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
7.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
8.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
9.网络时代的广阔事业,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
(二)价值观念
“90后”的价值观念
1.理性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机制的加强、机会资源的有限,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已经使“90后”变得不仅更加理性、务实,而且更加开放、坦然。
2.人本化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成长在这种氛围之下的“90后”,价值观中的人本化取向是极其鲜明和强烈的。
3.个性化
中国社会正在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变迁,以僵化的、单一的形式传递文化的同质社会,所塑造的是从众人格;而以弹性的、多样的形式传递文化的异质社会,所塑造的则是自律人格。从众人格的特征是它的共性化,而自律人格的特征则是它的个性化。“90后”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这种个性张扬将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向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扩展。
4.世俗化
当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科技的力量、市场的强势等所导致的紧张、忙碌,使得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接近自然,人更多地是存活于当下,较少知道何谓超越性的关怀和终极性的追求。在为了生存层面的生活中,多获得一些资格证书,比多读一些哲学书,更加实用。
二、“9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2010年开始,“90后”学生已经成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新生的主体,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2】体现在以下四种趋势。
商务学院2010级的“90后”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个性突出,自主意识强
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大好,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强。由于从小生活在大都市,具有开阔的视野,大多多才多艺,平时喜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但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适当引导,防止学生本末倒置,把这些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干部要“政治上立得住、学习上站得住、工作上靠得住”,学习成绩好是做学生干部的必要条件,如此来引导学生。
2.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
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小学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得到的正面激励比较少,导致上大学后对批评无所谓。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像小学生一样为了赢得老师的关注而做些小动作,例如:玩手机、玩电脑,影响课堂秩序。但这些学生期望被关注,喜欢听表扬。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能力习惯、就业需求等,关注他们,激励他们。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把握不当,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教师授课应尽可能做到“授之以渔”,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训练。改革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强调对学生的过程考核。
4.对教师要求很高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缺乏规划,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表现为经常不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和复习,要求只通过教师讲授就能掌握相关内容。要求教师讲授新的知识、新的趋势,包括正确使用语言和教学手段等。
5.理论学习较差
喜欢听典型案例和相对直观的知识。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自卑感强
部分学生从小在非重点中小学读书,成绩不理想。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初入大学就有自卑心理,需要适当疏导,提高其自信。
三、正确引导“90后”成长与成才的建议
“90后”大学生所呈现出的群体特征【4】[3]变化更加要求大学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一方面,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来,其人格组成中不仅需要“工具理性”的支持,更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另一方面,尽管“90 后”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特点呈现多元化,但他们发展自我、渴求成长的愿望是相
同的,在走向社会的人生过渡期都需要学业、工作、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在准确把握“90后”群体接受规律与成长路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教育引导工作。
1.提高“90 后”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一个人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指一个人对自身认知活动计划、监控和调节的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功的“心灵教育”,即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道德自觉,使之主动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结构和健全人格。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90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不仅符合其个性色彩鲜明、自主意识强烈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其鉴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做出理性的合乎自我发展需求的选择。这就需要改变那种“单向度”、“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尊重“90 后”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逐渐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进而将所接受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变为内在自觉和外在习惯,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扩展组织网络对“90 后”大学生的覆盖范围
随着大学传统的线性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完善,班级和支部等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弱化,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载体连接。与此同时,宿舍、网络、社团等新的群体形式,或者由于天然的聚集性,或者因为富于时代气息、具备很强的交互性与自由度,契合了年轻人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要,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也成为许多“90 后”的归属选择和情感寄托。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要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来探索新的组织建设模式。”因此,要积极了解、介入在当代大学生中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体形式,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各种新生事物、新型群体的发展规律,通过在宿舍、网络等载体中建立工作组织,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健全组织脉络、提升工作成效。
3.加强对“90 后”大学生的吸引和凝聚
中央16 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而“90 后”学生理性务实、关注自我发展的特点也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与“角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符合“90 后”群体接受特点的表达方式,并通过设计开放、动态的教学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思考、增长才干;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情感心理过程规律注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进行顺情入理的教育。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学生充满爱心,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进而引导他们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在情感上不断升华人生追求的目标,从而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4.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采用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其关键在于制定出明确而又客观的标准。但教学效果评价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长期以来,受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影响,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评价围绕教师的教展开,评价结果是作为评价教师的实例和佐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评价主要评价学习者的学习。只有评价内容、考试方式的指挥棒变了,教学改革才能做到深入彻底。例如,自2003 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就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2008 年底,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考试改革,逐渐形成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有利于应用性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新型课程考核体系和标准。同时通过新的考核方式体系与标准的实施,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实现考核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考核内容的综合化,考核标准的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考试改革的实施取得四个明显成效: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初步转变;二是以考试改革为切入点,带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三是“平时+期末”的综合成绩评价,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四是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比较有效地杜绝了考试作弊,考风考纪明显好转。
基于“9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探索,培育学生诚信和服务社会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努力培养合格的符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2010年,我们试着给90后画像(N),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1日第五版
【2】蒋明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系统比较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 年10 月第1 卷第5 期,P46-51
【3】唐少清、刘春玲、孙鸿飞,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年第9 期,P20-22
【4】于家明,“90 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1月,P56-58
【5】唐少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 年第1 期,P13-15 【5】。
第二篇:心理学专家分析90后大学生特征 .doc(推荐)
心理学专家分析90后大学生特征
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90后大学生究竟有什么特征?不妨听听下面几位心理学家的分析。
“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
陈一心认为,90后偏爱“火星文”,是因为他们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在患抑郁症的孩子中,90后占了相当比例。”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杨海龙表示,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接受采访的心理学专家们乐观地表示,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
90后大学生入学近一学期,他们有自我,有个性,但更多的是他们1天打几十个电话给老师
今年9月,全国各大高校迎来了首批90后大学生,而这些90后大学生的辅导员绝大多数是80后。
如今,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已经相处了将近半年,刚迈入社会的80后辅导员遇上年少激昂的90后大学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特征一:喜欢表现自我“我是个自信的人,我想是的。‘噔、噔、噔„„’我克
制住腼腆走上讲台,在全新的面孔前认真地自我介绍:我喜欢歌唱,歌声能让我从清晨的迷雾中感到阳光的温柔,并在心里发出壮志豪言,我要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这是该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08级新生张倩倩同学在一篇日志中的文字。
张倩倩同学的班主任邢绍邦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80后。在邢老师的眼中,这帮90后新生充满了自信,且乐于表现自我,邢绍邦老师回想起开学时班里进行班干部竞选,刚开始他还担心没有人去参加竞选,后来报名竞选班干部的人数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而且这些大学生都准备了充分而老练的竞选演说。
特征二:喜欢由着性子来
“90后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但相对而言他们缺少团队精神,班集体意识较差”,去年刚参加工作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08级辅导员孙华峰老师说,学校要举行08级学生广播操的表演赛,这是新生入校后进行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他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练习,一连两次人数都到不齐,不是这个同学有事,就是那个同学有事,他多次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可学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在第三次广播操集中练习之前,孙华峰老师严肃地告诉同学们,对无故不参加训练的同学,将在期末综合测评中有
所反映。结果,第三次练习时,全体人员“一个都不少”。孙华峰老师说,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对90后大学生倡导平等不是无原则的平等,不能太迁就学生,要理智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要合理地“顺”、适当地“捧”和有效地批评。
特征三:有了问题就找老师
“老师,哪个社团更有发展潜力啊?”“老师,我的银行卡被吞了,怎么办呐?”“老师,明天要出操吗?”„„不管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该校化学化工学院的辅导员宋丽娜老师一天基本上要接到几十个类似电话。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在家依赖父母,进入大学后开始了集体生活,都存在各种程度上的不适应,因为宿舍成员之间相处的问题来找她诉说烦恼的同学不在少数”,属于80后的宋丽娜老师说,她们读大学的时候通常都是8个人一个宿舍,大家相处融洽,现如今的学生宿舍大都是4人一个宿舍,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专家:求同存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崔景贵教授说,90后大学生是一个个性特殊、自我意识特别强的青年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崔景贵教授指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深邃的教育智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能积极理解和包容每个90后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求同存
异,和谐相处,真正实现大学师生的共同成长。靳婷婷 刘劲松
第三篇:TPM管理特征分析
TPM管理特征分析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推行TPM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要想成功推行TPM管理,必须从整体优化出发,考虑到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做好系统研究、系统规划和系统设计。
1、目标性: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效果,达到一定的目标。TPM管理也不例外,它的目标就是要不断追求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TPM管理是通过对设备的六大损失(故障损失、工艺调整损失、突停和空转损失、速度损失、废次品损失、开工损失)和生产现场的一切不良因素实施持续的改善,努力实现“5Z”(零事故、零故障、零缺陷、零库存、零差错)的目标,从而达到最佳的设备综合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达成“3S”(员工满意、顾客满意、社会满意)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其目标是明确的。
2、系统性:就是TPM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系统的全方位和全过程。TPM把设备包括引进、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维修、改造,直到报废更新的各个阶段作为管理对象,涉及设备的各个子系统以及设备的每一个部件、零件,构成以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为主导的全系统生产维修体系。同时,TPM要求对设备环境、车间以至整个生产现场实行清洁化、定置化、目视化和文明化的管理。
3、集合性:TPM管理由一些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的活动内容组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TPM八大支柱,即:个别改善、自主维修、专业维修、初期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环境管理、事务改善、教育培训。这些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例如维修管理影响着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又影响着质量管理,各项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链和环。
4、整体性:虽然TPM管理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可以量化的,各自具有其独立的功能,但是由于这些活动都是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它们几乎都难以独自充分发挥其效能,因此单纯追求某一个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使这些活动形成一个集合,统一于和协调于TPM管理的整体之中,围绕着TPM管理的目标,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总体效应。
5、开放性:作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TPM管理处于整个企业管理的大环境中。因此,TPM管理必将受到企业资源条件、环境条件、人员素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影响和作用,同时,TPM管理状况也将作用于和影响于企业管理及其它各项专业管理。由此可知,TPM管理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每一次输入输出过程的完成,都应使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及TPM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6、全员性:TPM管理要求企业从最高领导到生产第一线作业人员的全面参与。事实上,对于一个象鞍钢这样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来说,仅靠某个管理部门或是几个人来抓,是无法把住质量关、成本关、设备维护关、安全生产关的,必须把所有员工都发动起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群体参与,才能使推进TPM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并坚持下去。全员参与是TPM管理最基本的特征。
7、动态性:对于TPM管理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挑战和新环境,TPM管理也应与之相适应,不会也不应该停滞在一个水平上。TPM管理始终处于动态的PDCA循环过程中,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8、持续性:企业追求“5Z”目标和效率最大化的完美境界是无止境的,因此企业推进TPM管理不是突击性的、临时性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项连续不断的、持久的、艰巨的管理活动,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崩跨,前功尽弃。因此,推进TPM管理必须思想上重视,工作上狠抓,切实下大力量,常抓不懈,才能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篇: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
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
2008年9月,我国高校迎来了90年代出生的学生。霎时间,“90后”以大学生的崭新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一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的将来,“90后”必将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导力量。面对新的培养发展对象,深入开展“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
每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特征都会有那个时代的烙印,“90后”大学生也有着不同于“70后”、“80后”的群体特征。客观认识“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对高校党建工作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以所授课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为客观地认识“90后”,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310份。党员和预备党员约占3%。
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90后大学生有以下主要特征:
1、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生活上不能独立
“90后”的大学生85%以上均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深受家人的呵护与溺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学生到校之后都有较强的恋家情绪。在消费来源方面,92.9%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选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获取奖学金等为消费来源的大学生分别只占3 4%、2 1%、1 4%。调查中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
2、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求知欲强,但抗挫能力弱
调查显示,有39.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8.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81%的“90后”新生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70.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好奇心重,知识面宽见识较广,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敢于尝试。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从而抗挫折能力明显下降。
3、新的交流方式形成,网络使用率高
“90后”大学生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网络环境本身的共享性、互联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鲜明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网络。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都具有较长的网龄,一般都是从小学、初中就开始接触网络,对使用互联网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得都很熟练。在每天使用的时间上,有60.5%的人选择了1至2个小时,有29.6%的人选择了多于2个小时。98.2%的同学拥有QQ帐号,其中90%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使用。可以看出,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五篇: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9O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
“90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充足、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时代,与“70后”、“80后”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消费的多元化。“90后”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其消费构成中饮食及穿戴等必要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消费趋势:(1)手机及通讯消费。(2)电脑及各种数码电子产品消费。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电脑步人大学生宿舍,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数码电子产品也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学生们都试图通过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自己,使自己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3)旅游消费。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O后”大学生都喜欢走出校园去感悟大自然,开拓自己的眼界。每到节假日,大学校园的旅游广告随处可见。与上班族相比,他们有着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的旅游消费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多为短途的自助游。(4)运动用品消费。“90后”大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浑身充满活力。他们喜爱运动,追逐流行,生活费中有较大一部分花在了购买运动用品上。(5)课外学习、培训消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以及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和留学热的兴起,使得不少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如托福、雅思、GRE、驾驶员培训、外语口译等。(6)人际人情消费。“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类型丰富多样,如师生、同学、朋友、社团等,要发展和延续这些人际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以人际人情消费为依托。第二,消费的理性不足。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依赖性强,几乎所有学生的消费都是依赖于家庭的供给。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自主消费经验相对较少,不能充分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他们往往会产生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缺乏足够的理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情感消费特点突出,易受传媒广告的诱惑。“90后”大学生追求新颖、时尚、刺激,他们的消费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喜欢“跟着感觉走”,在要求所购买的产品具有实用性的同时,还希望该产品能够带来最大的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的满足。父母、同学、朋友、现实生活和媒体等是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其中媒体又以其特有的、易于理解的独特方式有力地导着大学生的消费。多数大学生对消费对象的选择会听从媒体广告的指引,尤其倾向于购买由当红明星代言的品牌或产品。大学时代是人生重大转折和迅速转型的时期,也是对社会文化的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因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而表现出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特征。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左右着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尤其是由各类明星担纲的形象代言人所代言的品牌是大学生的第一消费选择。
(2)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形象消费比例过大。所谓消费结构,是指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个社会、每个家庭及每个个人的消费都存在着合理性的问题。按照消费的实际内容来划分,消费可以划分为吃、穿、住、用、行这样的结构。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消费结构的构成,应以生活费用、学习资料及生活用品的消费为主,而在生活费用中又以饮食费用为主。但是,今天的“9O后”大学生为了人际关系开支、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等的需要,往往压缩饮食费用,过多地费在这些精神生活方面,造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他们多数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个人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
(3)缺乏合理的理财计划,情绪化消费严重。消费缺乏计划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过分,没有培养起正确的理财意识,使得他们缺乏一个合理的理财观,开支随意性较强,计划
性较差,容易陷入盲目的冲动消费中。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化消费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生通过吃饭、购物、打电话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一种极不理智又浪费金钱的错误方式。情绪化消费不仅造成金钱上的浪费,更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消费从众心理和个性化的矛盾。“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既具有从众化的一面,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一方面,大学生同其他群体的消费一样,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和足够的归属感,他们往往跟从或模仿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与方式,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避免“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增加,为了突出自我,其消费行为也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
第四,时尚的消费方式和支付方式。生于个性飞扬时代的“90后”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发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信息膨胀的网络经济时代,很多大学生认为网上购物不仅方便而且便宜,经常网上购物。追求便利快捷的网上购物方式成为大学生消费方式新趋势。此外,针对“9O后”大学生熟悉网络、注重科技化的消费趋势,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学生信用卡,这使得他们的支付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
二、“9O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氛围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9O后”大学生消费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中厂商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范围,为各种消费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熏染。在当前社会当中,许多媒体都在宣传引导社会扩大消费,用以激活市场和经济,但是他们忽视了如何科学全面地引导消费者消费,只是片面地单纯地鼓吹消费的重要性,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即将走向社会,并奢望走向社会前列的大学生是一种误导。
社会消费环境和媒体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深入人心,人们的消费观、世界观都受到了物质的冲击,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逐渐被各种传媒、金融产品所改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也受其影响。其中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兴起并发展起来。一些在校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一味追求消费品的外在形式,认为穿用越贵的东西越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越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第二,家庭消费教育的影响。“9O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大部分学生家长在子女上大学后,在消费方面总是尽其所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更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建立起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第三,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而把消费看作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态,对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缺乏应有的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应对措施。尤其是近几年,高等学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年年增加,而高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却又跟不上,这也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产生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