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样例5)

时间:2019-05-15 14: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第一篇: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因材施教”狭义的理解是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研究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为此就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使每个学生都可构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教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修改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1、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每个学生都有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取中专和重点中学,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好、差班”之类。有些学校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也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班”、吃“小灶”、发“专题”。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石,而且使占大多数的中、差生背上了被抛弃的思想包袱,不回避免地会产生悲观厌学的恶劣心态,于是种种不安份守已的恶作剧、闹剧屡屡发生,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教学上应坚持一视同仁。

当然,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教学上实行“一刀切”,而是要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思想,使好、中、差学主都能从教学中受益。我们的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多的基础题、拓宽题、拔高题,在提问中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施展的机会。(2)每次习题训练或考试都编制A、B两套题目,让好、中、差学生在答题时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2、充分发挥“尖子”学生的“龙头”作用

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有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使这些“尖子”学生的成绩得以维持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的“龙头”作用。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三点:一是每学期举行之2-3次学法交流会,由教师指定专题,请成绩优秀的或进步最大的学生拟稿发言,学生的现身说法往往比教育单方面的言传更易被同学们接受。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别由若干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们负责组织竞赛、收集问题及教学建议、帮助本组的后进生。三是正确对待“尖子”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一些“尖子”学生因为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而产生优越感,一旦出现缺点和错误往往不能正确对等自己,对此教师决不能因为偏爱而有所迁就,要进行耐心的教育,说服和鼓励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承认和检讨自己的过错,之后教师要大力表扬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勇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尖子”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也会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耐心细致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通常所说的差生一般是差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为学法不当、自觉性差、缺乏耐心、粗心大意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决不能冷眼歧视或置之不理,而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为差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所提的问题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以保证他们答题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平时注意记录差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做基础题时所出现的错误,及时做好补缺补差。差生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因人而异,教师要对症下药、具体指导。如在一次单元考试中,一个学生只得了47分,我当面单独对他的试卷进行了分析,结果是:由于精心大意丢11分,由于不愿下功夫记忆丢9分,由于不善于作简单分析丢8分。而这几方面只要稍作努力都可得到改正,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这次考试他至少可以得75分。这样一分析使这位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此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另外,我给差生制订阶段性可能达到的成绩指标,鼓励他们朝着这个指标进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差生都能达到或超过预订的指标,从而实现了转化。

4、不忽视中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常听到学校教育中有“抓两头带中间”的说法,“带”似有“一带而过”之意,实际上则变成了“重两头轻中间”。其原因在于,中等生在学习上往往是不求甚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平时练习或考试,基础题目错不了,有难度题目做不了,考试得分一般在七八十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教师也会觉得“过得去”,所以相对于“尖子”生和“后进生”,中等生容易被忽视,而他们也会因为很少被教师过问、得不到重视而不求上进。

中等生在班级总是占大多数,如果忽视了中等生就谈不上面向全体,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存在着担一拉就上去、松一松就下来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助动力。为此,我坚持广泛地开展谈心活动,让中等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同时帮他们找出学习成绩提不高的结症,帮肋他们坚定向高一层次攀登的信念和决心。

(二)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然后,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1、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课堂讲授内容分层次,备课时要兼顾优等生与成绩相对落后学生存在差异的现实,加强备课内容的针对性。课后练习分层次,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考试内容分层次,在试题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上加以区分,保证各类学生能学有所得。

2、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会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辅导方式,重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各学科的尖子生,教师要有目的的布置题目,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对大部分中下等生,教师要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提高内容,以促进其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对差生,采取学生多练习,教师多批改,集中进行训练的办法,以强化基础内容的巩固。同样在词汇掌握的要求上,就不宜“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按四会、三会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此期间,尤其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兴趣点、动情点,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祝贺、道喜、帮助、安慰他们,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自信心,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

3、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致勃勃地学习,因此要依据全体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任务活动,用教育的艺术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引向学习,帮助他们用兴趣之火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时,直接讲课文学生不容易理解。可首先让学生谈一下最近的天气变化情况,然后再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这样的话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谈一点,学生根据自已的认识各抒己见,展开激烈争论,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其它知识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4、运用电教手段,满足各层次学生

运用电化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枯燥的教学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国的教育正由知识型逐步向素质型转化,而正确处理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则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各种先进教学法之精髓。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面向集体,照顾多数为重点,把主要精力花在集体教学活动上,致力创造民主气氛,培养既合作又竞争的学风和班风。同时,要重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对素质优异,理解、记忆能力强,或某些方面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创造条件,精心培养,课内的练习、提问,提高要求,加大难度,课外作业则增加份量,加强指导,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面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爱,热情关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孜孜不倦。课堂练习、提问,减低要求,减小难度,消除其畏难情绪,课外作业则关心备致,指点周到,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注重激发信心、勇气,逐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尽量使差生逐步跟上进度,达到统一要求。我们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和完善,以取得教学成绩的大面积提高。

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教育,完全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无法回避的现实: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进入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如果只要愿意上学都能进学校的话,那

么原来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也就成为了学校生。这些既成事实的客观存在,既不是学校、教师所能左右的,也不会顺遂人们心愿一年半载即能改观。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学生,那么只能直面审视,多方潜心探索,靠船下篙,实施因材施教,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结合的原则,就能够既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给学生留有余地”的做法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尽可能地照顾学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保证教学活动中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在课的设计提问,回答问题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即便是回答不出来时也要耐心等待,或启发帮助,让这个学生感到教师的耐心期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生生平等,师生平等。只有这样智能差的学生才能体验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2、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生源相对较差,因此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转变差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基础太差,没有兴趣,怎么办?

学生基础差,由于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学习障碍。如果障碍未能及时排除,就会给后续学习带来更多的困难,最后导致学生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对策:学习是一种在非智力因素参与下的活动,它不能强制、不能代替。只能诱发主体的内部动因,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主体主动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首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理解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所处的不利位置,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换位,实施因材施教。增大他们在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这样,培养学习的能力才有了前提。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疑难不断地获得解决,兴趣也就会不断发展,于是学习也就能不断提高。

问题2:过分迁就,不断降低目标要求对吗?

外语教学最忌迁就。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师往往因畏难而降低要求,减免课业要求,认为降低要求之后,学生易于达到要求,可能愿意学,其实适得其反。

对策: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对于差生,一周教一个单词与教五十个词可能同样不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目标要求。这些要求必须是经过学生努力即可达到的,如:培养其阅读能力。对于差生,他们的思维对象多集中于语言本身。扫除文字障碍和了解文义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教师教其学会不如教其会学,授之以法。指导学生词汇的学习应放到篇章中进行,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词汇的学习才有意义,记忆才长牢固。

问题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要求一刀切,可行吗?

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的不同,导致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一个群体。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无疑是无视个体差异,造成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

对策: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只有当教师的教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性格、气质、知识、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又有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对差生的要求,要适合其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分类指导,使学生获得成功和自信心,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其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始终牢记,在同样的学习任务面前,差生具有较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准备态度,但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悟学相结合来实现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其潜能未完全开发前,表现为学习速度慢、学习策略低劣。所以教师必须使各阶层学生都有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个别化学习过程,都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终达到开发其潜能的目的。

问题4:差生学习情绪不稳定,出现反复,怎么办?

对策:首先,一个好的教师应懂得深厚的教育爱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争取到学生的信任,消除他们对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其信心。

其次,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只看到作业和试卷上的分数。要珍惜他们已经付出的和正在付出的努力;要能够看到他们的“灵犀”,看到他们在智慧、意志、感情、个性等方面的特长,因势利导,培养能力,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一种对自由的剥夺,而是一种愉悦,是一把通向他们从未涉猎的、更大的自由天地的钥匙。

总之,在做差生的转变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不迁就,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差生转化才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3、发挥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施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

检查教学效果,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堂堂课听写教学。听写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初上了三个单元,我校进行了阶段测试,我发现单词拼写能力相当差,原因是学生没重视,自觉性不够。于是,我及时采取了堂堂课前听写单词和短语的办法,每次抽查10多个同学的听写本。这一措施促使学生上完课后不得不复习当天的课,一改以往放学一身轻,不复习的状况。同时,一天三、五个,只要有复习,学生很容易正确地听写出来,可以说每天都多了一份成功感。对听写情况好的学生,给予班级表扬;听写不好的学生,则课后找其指出,并给予鼓励。根据学生的成绩状况,提出其“跳一跳,能够得到”的要求。绝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

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我在口头作业的检查上,针对学生怕开口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的方法,比如一个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自己先说读得怎么样,然后

再由其他同学评论,大家一致认可就算通过,否则,大家一起指出他的问题及原因,这样读的学生认真,听的学生仔细,是否能够过关由学生自己决定,没有偏见,人人平等。这种方法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是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也同样有机会去评价别人,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全员参加,增强了自信。

运用以上种种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靠船下篙,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实施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因材施教。

三、结论

总之,正确处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是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为主要条件的,产生一些消极教育现象的根源通常在于有关领导和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目标有偏差。治理上述那些消极的教育现象,必须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学习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端正教育思想,校正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措施,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坚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并且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素质教育理论丛书》(国家教委)

3.《河南教育》

4.《教育时报》

上一篇:有关语文课堂效益的问卷调查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初中语文教学之浅见

第二篇:实施任务--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任务--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

唐山市第三十八中学 赵永红

【内容摘要】“任务--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问、引导,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多维互动教学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关键词】问题驱动

问题设计

预设

生成问题延伸

“任务--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任务是目标,问题是引导,是通向目标达成的阶梯。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使用“任务--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恰好是对布鲁纳这一理念的合理诠释。这一教学模式的日渐成熟,使我们的课程改革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深刻体会了师生角色的变化。

一、教师由传授者、仲裁者转化为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

1、课前预设,教师是任务、问题的设计者。

预设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前,预先设计安排好课堂中主问题及教学流程,教学时主要依据此方案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任务的提出;教学目标的确定;解决问题中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拓展应用中变式练习的设计,都需要教师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影响注意的是兴趣,一个精妙的问题往往可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预设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把课上得“粗糙”一点,“大气”一点,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预设方案的设计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从而为课堂生在提供认识条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始终记住: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而不是帮他们做好一切。无论那一方面都要有适当的、多套的预案,只有充分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生成的美丽。

2、课上生成,教师由仲裁者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指导者。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所在。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充满变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行走”的过程,生成伴随其中。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存在着由教师组织和学生经验构成的“课程重构”,这就是实际进行的课堂。

“问题式”教学,其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实施有三个主要环节:(1)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这时教师是指导者、主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这一环节是“问题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3)总结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和效果,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

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把课堂这一舞台教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给予指导而不是代替。教师作为引导者,它的作用不再是把某种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作为一个导师去帮组学生去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3、生成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是促进者

教学过程永远是流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情感沟通、智慧互补、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思路,形成新的智慧之光,产生充满勃勃生机的原生态的教学氛围。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种预设外的生成便是不可知的风景。生成则是教师依据教学规律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学生所反映出的不确定的因素。正因为生成的不确定性,决定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让这些不确定因素的生成,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教师们如果能尊重生成,利用好生成来推进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智慧课堂。

如在讲《浮力》一节的教学中,预设的方案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认识浮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了解浮力的实质,最后由受力分析理解漂浮和悬浮。课堂伊始,学生设计实验体会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一名同学上台演示的是乒乓球浸没水中后会上浮,这一实验出现在这个时候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这一动态过程的分析是个难点,我计划安排在本节课最后。但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稍一迟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分析这一实验现象中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小组谈论后,学生提出了:重力、浮力、水的压力这三种力,于是我演示了乒乓球不受浮力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浮力的实质就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差,统一了乒乓球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在结合力与运动关系,分析两个的大小及变化情况,在热烈的探究氛围中把这一难点先解决了。

二、课堂三部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任务--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有五大板块: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解决问题、理解掌握,升华问题、总结提高,延伸问题、不断思考,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各个板块不是平面的罗列,而是相互呼应,环环相扣,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整合中提升的整体。以问题驱动学习,以问题为先导,让学生沿着问题的轨迹探究,直到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延伸。整个过程贯穿三步自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变化中美化着整体。

1、我先学,师再教,在自学过程中自我提升。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是先交后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则彻底打破了这一教学方式,它集中体现的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对教材进行自学,通过自我研读,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在《声音》一节的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各种学生熟悉的声音,引出课题,紧接着就询问学生关于声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发现新知,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究,并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总结。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在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告诉学生这是理想实验法,在设计测量声速的实验中给予了一点纠正。

此环节进行时注意一下两点:一是教师巡视,适时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点拨,学生讲明白的,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再去讲解。;二是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的有机结合。

2、交流合作中展示自我,提高凝聚力,共同进步。

传统的教学模式,几十个学生整堂课面对一个老师,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式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维活动。“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学模式,在加强师生纵向交流的同时,大胆提出了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合作交流为辅的有效教学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教学模式。

先在组内进行:即每四人一小组,每组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交流的顺序为:学困生——中等生——优生。交流的内容是: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还想了解哪些。对小组的要求是:最大努力地自行解决问题——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让一个小组成员掉队。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相互取长补短,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组内交流学习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把本组的学习所得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并提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他组的帮助,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适时给以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只要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包办。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提高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交流合作中学会倾听,让问题延伸。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模仿、记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几十名学生面对一个滔滔不觉的老师的讲解,极易让思想走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充耳不闻”的听讲恶习。“任务--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教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再是面对单一的老师,通过组内交流,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它同学在小范围内倾听的也更认真。学生在组内达成共识后,再在班上交流,这种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倾听、补充,使学生在表现欲方面得到了满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口才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龄人之间的讲解也最容易让人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在总结交流阶段,学生可以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设计,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设计中好的一面和有特点的地方,同时也会发现问题和不足,这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当遇到没有解决的问题时,同样也可以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

每一堂课都是让学生得到智慧的课堂,是教师智慧成长的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学,教师智慧的教,师生在其中共同成长的课堂。通过教师精心的预设,驾驭课堂的精彩生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好位,把好度”,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在学生真正需要时适时的加以引导和指导。采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等都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篇: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sunshine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肖举萍

摘要: 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保险行业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保险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人才需求巨大,高职院校应把握人才培养市场机会,提高为行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探讨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个课题显得很重要,希望本文能提供参考价值。

一、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

我国保险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六大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该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保险业管理人员7.6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8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保险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保险营销员201万人(2002年118万人);保险监管人员1816人。保险从业人员总计近225.8 万。虽然我国近年保险业人力资源发展迅速,但总体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要。据2003 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香港为551人,台湾为619人,而中国大陆仅为110人。有人测算,中国保险业每年约需16000 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目前每年从全国各类学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在2000 人左右,供需比例达到1:8,人才缺口很大,同时保险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保险机构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要真正解决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人才数量不足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和改进保险教育(黎宗剑,2007.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 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可见,我国保险行业的巨大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sunshine

培养展开了广阔前景。

二、我国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当前我国保险人力资源领域存在着一种“双难现象”:即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或找到工作却难以满足其心理预期,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或求到人才却难以用得满意。这主要是因为保险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王萍,2007.4)。

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老化,校内校外“两个校园”中校外社会校园力量发挥不够,校企合作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产学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高职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导致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软肋。

三、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借鉴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国外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职业学校)、英国的“三明治”式教育(即“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echnology And Furmer Education)、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比较分析可以给我们启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四、关于我国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遵照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及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保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把保险从业人员分为监管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营销人才四大类型,其在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保险营销人才”;保险从业人员中营销人员占比最大(占总量的89%)且人员规模增长速度快(年平均增长16.6万人),但与保险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每万人中保险营销人员比例不足美国的1/10和台湾的1/6。可见,培养保险营销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保险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巨大,主要包括核保核赔、保险会计、查勘定损、保险信息技术人员等。

我国保险市场营销人才与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两大人才需求类型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高职院校应瞄准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把握机会,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更好发挥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作用。

保险职业教育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能结构应该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根据当前保险市场对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确定其知识、素质、能力标准。在素质方面,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在能力方面,除应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外,还应掌握保险知识的宣传、风险分析、保险计划、保险承保与理赔实务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如针对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理赔能力,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包括4S店)从事汽车保险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保险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以上知识素能外,还应具备上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保证零距离上岗。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及转岗适应能力。如××职业学院要求学生获得学院统一规定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寿险管理师、理财规划师、培训师、营销师、汽车驾驶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毕业时能获“四证书”或“五证书”等“多证书”,其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二)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保险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不同特质人才类型。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如可根据保险公司中市场拓展岗、营销策划岗、讲师岗、组训岗、综合理财服务岗、保险销售岗、电化营销岗等保险营销系列岗位群要求设置营销与策划实务、保险实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专业来培养各类保险营销人才,根据保险公司核保岗、核赔岗、查勘定损理赔岗、会计岗、涉外保险事务岗等系列一线专业技术岗位群要求设置保险实务、医疗保险、保险会计、保险应用英语等专业来培养保险行业各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针对某些市场需求不旺、毕业生出口不畅的专业应果断调整或放弃,如××职业学院决定停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精算专业招生,增加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和金融保险专业(理财规划师方向)的招生,专业的调整设置体现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三)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计划安排是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课程体系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国保险职业教育普遍采用“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其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模式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有益的,但不利于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育,同时,因缺乏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科式教学已不能满足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是采用“能力本位型”课程模式,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某专业“能力本位型”课程体系形成的过程应是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该专业定位培养的某些岗位人才类型的职业知识能力进行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专业能力的培育建构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强化素质课程和突出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职业学院在去年历时半年,经过在全院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讨论、市场调查、在校生座谈、毕业生反馈、校内校外专家委员会研讨和各专业系十多轮反复修订拟定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素质课四部分。其中基础课包括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识课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要求,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毕业生就业任职的基本能力问题和今后转岗适应能力问题;专业核心课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所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在课时设计上提高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训课专指在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包括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训课和在校外实训基地及与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单位进行的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均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学生完成模块化实训实习课程,如保险实务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保险需求调查、防灾防损计划设计、大项目工程保险竞标设计、保险建议书设计、业务流程、核保核赔、保险营销实训等模块课程;素质课主要解决学生的人格塑造、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保险职业道德、普通话训练、人际沟通、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逻辑学、艺术欣赏等课程。××职业学院去年下半年实施“2+1”教学模式改革,在以上课程类型中,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课及素质课的教学活动在校内通过2年时间完成,而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在校外通过1年时间完成,这种时间安排改变了以往“2.5+0.5”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训课的比重,旨在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养成。

(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培养适应保险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校内课堂教学,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多采取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项目演练式等教学方

法,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和创造力。

针对校外实习实训,应强化实训规范管理,让学生明确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和实训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实训周报、实习成果、调查报告等来进行过程跟踪和品质管控。

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考评方法亦宜相应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体验式学习状况和应用技能的考核,如对某门课程的考评,学生课堂表现占20%分值,项目演练通关效果占30%分值,实务应用题型笔试占50%分值。

(五)切实抓好两个关键――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保险高职教育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离不开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对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1、硬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硬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保险实验室,配备保险模拟教具、电化教学设备、保险业务管理软件,用于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演练等。二是硬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开展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职业学院在文科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校目前已建设了保险综合实训室(配有保险公司业务模拟软件)、汽车保险实训室、保险医学实训室、保险模拟法庭、模拟保险职场(模拟公司晨会和讲师组训演练的场所)等5类保险实训中心,建成了全国保险基础实训项目最齐全的保险实训基地,成为省级高职院校金融保险类示范实训基地。同时该校分别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签订了5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良好,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公司均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提升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该校还与国内领先的保险电子商务公司保网电子商务公司(.cn)和北京佰盈通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商务专业(保险电子营销)订单式培养班。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受行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保险专门人才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来支撑,拥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行业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关键。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定期到保险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应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当然,各地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中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高职院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结语: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定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保险工作新局面[J].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

[2]王萍.中外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3]Dieterlorenz著.万里驰译.职业教育让德国保险业后劲十足[N].中国保险报.2005年5月9日

[4]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6期

[5]谈兴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1月

[6]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

[8]黎宗剑.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兼论保险教育的发展方向[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9]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10]彭运钧.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OL].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2007年9月

[11]王健康.论保险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资源整合[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第四篇: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徐军旗

【摘要】: 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是否和谐。严重不和谐的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由于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员工罢工和集体辞职事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不可估计的损失,而且还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私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受强资本弱劳工格局的影响,我国私营企业忽视了员工分享企业利润等劳动权利,导致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日趋凸现。妥善处理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促进我国私营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劳动关系的理论为支撑,结合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经验来探讨当前我国如何建立和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劳动关系理论,并以此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文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和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两部分主要是阐述本文的研究环境。文章第五部分是阐述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通过对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的研究,希望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能为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借鉴。文章第六部分是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这部分以HD公司为例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HD公司构建和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做法和经验。文章最后论述了目前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并且根据我国当前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从政府和私营企业两方面阐述我国私营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私营企业 劳动关系 三方协调机制 集体谈判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49.26;F276.5

【DOI】:CNKI:CDMD:2.2007.120424

【目录】:

 

 摘要3-4 ABSTRACT4-9 第一章 绪论9-13 1.1 选题背景9 1.2 国内外劳动关系研究综述9-11 1.2.1 国外学者对劳动关系的研究10 1.2.2 我国学者对劳动关系的研究10-11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11-12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理论13-27 2.1 劳动关系概述13-19 2.1.1 劳动关系的性质14-15 2.1.2 劳动关系的层次15 2.1.3 劳动关系的类型15-17 2.1.4 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17-19 2.2 劳动关系的理论来源19-21 2.2.1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20 2.2.2 卡尔·马克思的劳工运动理论20 2.2.3 韦布夫妇的劳工运动理论20-21 2.2.4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21 2.2.5 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21 2.3 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21-24 2.3.1 新古典学派22 2.3.2 新制度学派22-23 2.3.3 人力资源管理学派23 2.3.4 组织行为学派23 2.3.5 新马克思学派23-24 2.4 劳动关系理论的新发展24-27 2.4.1 邓洛普理论24-25 2.4.2 桑德沃理论25-27 第三章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27-33 3.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劳动关系27-28 3.1.1 企业劳动关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27-28 3.1.2 企业劳动关系单一化28 3.1.3 企业工会成摆设28 3.2 改革时期的企业劳动关系28-30 3.2.1 企业劳动关系契约化28-29 3.2.2 企业劳动关系主体清晰化29 3.2.3 企业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29-30 3.3 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30-33 3.3.1 企业劳动用工契约化30 3.3.2 企业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30-31 3.3.3 企业劳动争议问题突出31 3.3.4 企业劳动关系的法规不健全31-32 3.3.5 企业劳动关系逐渐国际化32-33 第四章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33-40 4.1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33-3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1 企业劳动关系主体法律意识淡薄33-34 4.1.2 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失衡34-35 4.1.3 私营劳动合同不规范、签订率低35 4.1.4 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35-36 4.1.5 私营企业工资低、不按时发放36 4.1.6 私营企业社会保险水平低下36-37 4.1.7 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剧增37-38 4.1.8 企业工会组织虚无38 4.2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分析38-40 4.2.1 私营企业主缺乏社会责任38-39 4.2.2 私营企业职工缺乏保护意识39 4.2.3 政府劳动管理部门监管乏力39-40 第五章 国际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40-46 5.1 国际上劳动关系的协调模式40-43 5.1.1 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40-41 5.1.2 以日本为代表的家族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41-42 5.1.3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42 5.1.4 三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比较42-43 5.2 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经验43-46 5.2.1 集体谈判机制43-44 5.2.2 三方协调机制44-45 5.2.3 员工参与管理机制45-46 第六章 HD公司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践46-51 6.1 公司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46-47 6.1.1 提高劳动合同的覆盖率46-47 6.1.2 完善劳动合同的内容47 6.2 公司重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47-49 6.2.1 公司制定了员工培训制度47-48 6.2.2 公司建立了绩效考核和员工激励制度48 6.2.3 公司推行了员工持股制度48-49 6.3 公司积极推行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49-51 6.3.1 实行厂务公示制度49-50 6.3.2 公司实行建议奖励制度50-51 第七章 建立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51-60 7.1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51-52 7.1.1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51 7.1.2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51-52 7.2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52-60

         7.2.1 政府要加快劳动关系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53 7.2.2 政府要加强对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监察53-54 7.2.3 政府要完善私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制度54 7.2.4 政府应督促私营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54-55 7.2.5 落实并完善私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度55-56 7.2.6 促进私营企业建立和完善三方协调机制56-58 7.2.7 私营企业要建立和健全内部制度规范劳动关系58 7.2.8 私营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58-60 参考文献60-62 后记62

第五篇: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的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是可协调的劳动关系。本文阐述了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主体间存在平等性和隶属性双重性关系,提出了如何实现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手段,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关键词:私营企业 劳动关系 和谐

0 引言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而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则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研究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特点和主体间的关系,对于完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调节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是指私营企业职工与私营企业主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这是由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私营企业的本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私营企业雇主以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与支配者的身份出现,雇员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另一方面,私营企业雇主不仅支配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而且也支配雇佣工人的劳动力。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这一本质特点,使劳资双方处于利益冲突之中,部分私营企业劳动关系较为紧张。但是,我国私营企业的这种雇佣劳动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的雇佣劳动制度。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一,它只是一种非主流的劳动关系,并受公有制劳动关系制约和影响;其二,它是一种非阶级对抗性质的劳资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是可协调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主体间关系

常情况下,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主体有两个,即用人单位和劳41动者。用人单位是资本要素所有者,劳动者是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在合作中双方各自让渡一定的权利,即资方允许劳动者实际使用其生产资料,劳方则允许资方支配其劳动力,合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自权利的实现过程。其一,平等性。劳动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一方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另一方是劳动力所有者,他们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有着自己的产权、权利,自己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双方在地位、身份、权利、利益等各方面均是独立、自主、平等的。他们发生劳动关系的基础只能是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所以他们形成劳动关系的形式只能是“意志自由”的契约,即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进入劳动、生产过程,就是进入他们各自平等、对等权利利益的实现过程。其二,隶属性。劳动者隶属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一旦签订合同,就让渡了劳动力的使用权,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支配,用人单位有使用、支配劳动者劳动的权利,进一步享有通过使用、支配劳动力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的权利,劳动者服从用人单位管理、支配、使用的义务。如何实现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3.1 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双重调节 首先,主体间关系的平等性解释了用劳动契约调节劳动关系的可行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双方是平等的,都具有选择的自由,劳动者根据自己意愿自主地决定是否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而企业也可根据劳动合同建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由此产生的劳动关系必然是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即通过劳动契约来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契约是一种交易性契约。这种契约以经济内容为核心,将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交易。它是以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劳动契约通过明确规范的语言在契约文本上表述劳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契约条款对劳动者和雇主产生法律约束力,可以作为解决劳资纠纷的依据。由此可见,劳动契约对劳动关系起到调节的作用,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次,主体间存在隶属性的关系。劳动者一旦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就同时让渡了劳动力的使用权,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支配。由于劳动者本来是劳动力所有者,但是与企业建立劳动契约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的支配权。此时,劳动者对企业产生无形心理内容的期望,权衡自己的付出与未来的回报是否平等,这样就出现了劳动者对企业的心理契约。与劳动契约不同,心理契约是一种关系性契约,是组织和个人之间对付出与回报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这种心理约定包含着双方之间相互的责任。随着劳动关系建立,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心理契约也随之建立。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雇主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来满足劳动者的心理需求,劳动者则以一定的工作绩效作出回报,并随着心理契约的动态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心理契约能满足不同

层次劳动者的需求,所起的激励作用更明显,从而对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五方角色的定位 雇主和雇员:不少私营企业的雇主对劳动法的内容了解较少,把劳动关系管理完全当成企业一方的自主权,在管理企业时不能遵照劳动法的基本要求;而雇员不了解劳动法的内容,不知道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为获得或保住就业机会,对一些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能忍则忍。可见,加强劳动法制教育,增强企业雇主和雇员的劳动法制意识,依法调整劳动关系,也是减少和控制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会: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双重性关系也决定了劳动者必须组织、组建自己的组织——工会。工会是劳动者自己的组织,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利益的组织。工会将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组织起来,减少劳动力供给方的内部竞争,使得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有利于劳动力供给方的变化。工会通过集体活动、集体谈判、集体参与等活动,使得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得以沟通、协商,进而各自调整、相互协调,从而形成较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生产率提高。雇主组织:维护雇主利益、建立协调的劳资关系、促进社会合作,是雇主组织建立的宗旨和目标。这也就是说,雇主组织推动雇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改善雇员工作、生活质量,实现对股东、雇员、客户和国家的义务。一般来说,雇主组织职能的发挥主要作用于以下两个层次:一是为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在国家及地方一级建立三方机制,加强政府、工会和雇主组织在劳动关系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二是在企业一级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改善劳动者的素质为目标,通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减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摩擦,促进和谐。政府:在劳动立法方面,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私营企业的现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规范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解决我国目前存在劳动关系法律约束机制缺失的问题。在劳动执法与监查方面,政府应当加大人员、资金的投入,解决限制我国劳动执法与监查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加强劳动执法与劳动监查力度,全面落实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实现政府对私营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的有效干预及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下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研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

    问题研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近年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社会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

    企业改制时期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企业改制时期的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后,“国退民进”的浪潮风起云涌,各地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一大批国有中小......

    色彩与文学的关系问题研究大全

    色彩的形成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研究 摘要:关于色彩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结果也相当丰富。从美术学的角度来说,色彩概念在绘画范畴中,古今中外都曾有多部专著广泛深入地探讨过。在文学......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

    探讨宗教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探讨宗教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宗教话题一直是当今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团体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我国一直奉行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黄土高原自然环境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

    学生问题的研究和对策

    学生德育问题的研究和对策 班主任的工作有两类,一类是预设性的,按照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类是生成性的,需要不断面对并解决学生和班级的新问题,周而复始。而且后者耗费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