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课堂学生不提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课堂学生不提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 现在,在中学课堂上鲜有学生主动提问,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注重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学生大多忙于记忆考试内容而无暇发现问题,导致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质疑的精神,自然也就谈不上创新。这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学生不愿提问,不善于提问?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解决它呢?
关键字:课堂提问教师策略教学方式
正文:
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到上海某学校听课,学校请了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讲课。教师生动的讲授,精彩的分析,学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听课的中国教师和专家都认为这堂课是十分成功的课。可是这位外国专家一脸茫然地说:“这堂课学生都懂了,那么上课还有什么必要呢?” 不愿提问,不善于提问,这几乎成了我国学生的共同特征。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然而,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的学习,是一个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人的头脑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去主动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起点。著名教育家杨福家教授曾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怎么问问题,而不是学习怎么回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探索而后又产生新的疑问,又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思考,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发展。
课堂上,教师习惯用问问题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能对答如流,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教师就放心了。然而,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多高,上课多认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既然问题这么多,学生又为何大多表现出“没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无疑问”,这只是在极少数学生身上存在着,这部分学生被动接受课外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思维和身体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没有闲暇的时间,课堂成为他们暂时休息调整的中转站,自然就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二是“不知问”,这类学生也很少,存在于对学习比较漠然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不知道上课还要问。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缺乏问题意识,上课时老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分解讲授,而学生只要认真听就行,还需要问吗?这其实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所致,是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没有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是中国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三是“不会问”,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问问题上的引导,没有进行如此的训练,自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问;四是“不敢问”,这也是存在于众多学生身上的现象,心存顾虑: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别人已经都懂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呢?同学们会不会耻笑?这类情况是教师相关的教学行为缺失的表现。学生的没问题反映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大问题。
纵观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不鼓励学生发问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并不重视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教师教育出了“没问题”的学生。由此看来,学生有没有问题,和整个教育的背景有关,关键在于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传统教学下,教师对于知识具有权威性地位,拜倒在了权威之下,看权威的知识一切都是正确的。自然,在教师如此的影响,学生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所以,一方面,学生把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金科玉律。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把教材肢解,细化为学生能够轻易掌握的一个个知识点,这等于是把知识揉碎了喂给学生,把答案和盘拖出,而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学生渐渐的变得没有问题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静听、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教师的给予,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有了老师的全面包办,作为没有主动问题意识的学生自然不愿懂脑筋思考,也不会想到老师讲的会有什么问题,对书本上知识的正确性和教师的权威性自然深信不疑,所以不会,也不敢怀疑和反驳。
2.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弊端,华南师大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冯增俊指出“统考制度的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公平全面地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但这种做法在本质上却限定学生只能按一种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极大地扼杀了儿童创造性。统考中的标准答案实际上是一把无情的大铡刀,冷酷地截断了儿童的一切灵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问能力韦刚余性和好奇心。”学生应付考试的法宝就是对标准答案,进行无条件的记忆、模仿、服从和坚信。这种方法似乎在短期内、在表面上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事实上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最终致使学生不再思考,不再怀疑,只有答案,没有问题,成为失落了问题意识、不思创新的人。
3.缺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良好教育环境和气氛。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只是的权威,往往居高临下,师生之间很大程度上,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存在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而且部分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并加以批评训斥,这些,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的误导。传统教学下,学生问的权利大多被教师垄断了。而且,教师的问也大都成了学生学知识、背知识、记答案的一种例行公事,或者是用来有道学生的思维沿着实现设计的套路前进的策略,或者是用来制造热闹场景的手段;更有甚者,把提问当作惩罚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杀手锏;有事甚至用一些无关的“问”,把学生带进死胡同。尽管有时会有出现学生向教师问问题,然而这种问大多是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而学生又不懂的问题,返回向老师要标准答案的问。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的课堂以传授只是为目的,教师不是鼓励学生追寻事实,反思现状,质疑真理,挑战权威,而是要求学生承认事实,赞美现状,接受真理,维护权威;不是激励学生如实表达,自由选择,大胆想象,而是有意无意促使学生一味顺从,因循保守,磨灭个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完美精神世界的构建,而且是对学生的批判意欲、创建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抹杀。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吗,也是必然。
5.价值取向的错误。教育价值的功利性取向,也是学生没有问题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教师教学目的,是期望学生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
生勤奋学习目的,是希望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功利化的教育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提出,不是对问题的不断追求。这一形势下,所谓知识,则简化为问题的标准答案,所谓的能力、技能和方法,说到底就是解答试题的能力、技巧和方法,是应试技巧而已。
6.学生自身信息量及信息处理障碍。虽然信息量和创造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创造力可以在最小信息的前提下产生,也能在信息完备的充分条件下产生。处在发展中的学生,尽管其信息量尚小,但只要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有序的知识储存,仍能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仍可能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无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差的现象,从信息量及信息处理障碍角度分析,主要是信息处理障碍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课程结构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从而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及问题意识的产生;二是教材结构方面。我国教材通常按“切块式”处理知识体系,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不利于知识的有序储存和有效迁移。三是不注意信息储存的方法,难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信息经常处于无序状态,学生有问题时很难及时调出信息,使问题更明确。
7.学生“怕丢面子”的心理障碍。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生有渴望知道周围世界的好问心理。他们虽然对周围事物感知的深度和广度还十分有限,但是总能展开充分的想象,提出问题。然而,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少,到了高中举手的则是寥寥无几,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所造成的学生“怕丢面子”的心理障碍不无关系。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肤浅、荒谬,这些都是正常的,这也为教师培养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提供了机会,可我们的教师却往往错失了这一良机。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得到的往往不是鼓励,而是免不了的批评、奚落,让学生觉得丢尽面子。过多的批评使得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日益降低。久而久之,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他们便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甚至惧怕提出问题了。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不愿意提问或是不善于提问。在深层次的表现为缺乏质疑的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薄弱。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加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课堂中,主要通过以教师的问,以及问的意识,引发学生的问以及提问的意识,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使课堂不时笼罩在疑问中,虽虚无缥缈,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求寻和探索,进而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敢问、善问,才是教学的重点,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问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问引发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到敢问、善问,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改变主要是以下两点: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必须有问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自身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他们成了教材的附庸,照本宣科。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问题意识,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问的气氛。诗人但丁曾说:“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了北方的洞里,只能是一棵矮矮的小树;要是长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是否萌芽,取决于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问的气氛;以教师的问,以及问的意识,引发学生的问以及提问的意识。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被激发,因为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所以学生就会乐于问,善于问,勤于问。同时,教师要创造学生发问的机会。教师以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诱发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的深,问的妙。
其中,教师课堂所提的问题是关键点,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影响学生是否能更深层次的思考,影响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几点:
1.设置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思考空间有多大。问题的设计,要考虑能不能真正的引发学生的思考,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再思考。否则,所提的问题就显得浅显化,没有意义。
2.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考虑是否注重了艺术性、逻辑性。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的学习状况。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想知道的,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同时,所提的问题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须以不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前提。
3.是否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将学生掌控在教师的问题中。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除了照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外,更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要让他们也能从你的问题中产生新的疑问。并且能从教师的问题中不断问开去。
4.问题不应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注意学生学的实际。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的从问题中学习,从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的心里实际,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角度提出教学中的问题
5.是否注意到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教师提问题,不能随自身的意愿,也不能让问题带有功利性,不能把所学的内容简单的化为一个问题。表面看起来效率高,很快便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看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十分糟糕。结果便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自然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了。
6.是否多了些启发、引导,少了些自问,逼问。教师常常因为出于好心,把一些问题细化,虽然注重启发性,注重了引导学生去学习,但是却让学生生了惰性。学生成了教师问题的奴隶,在教师的问题搅和下,失去了自我。
7.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高密度,大容量的问题,使得学生穷于应付,往往是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个头绪出来,教师的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在教师的问题中获益,而且也不能提出自己有价值的问题。
但是,只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然而如果学生自身没有主动的去改变学习的方式,是没有用的。作为一名学生,要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学习的观念。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格,而不是用来谋取功名的手段,考试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检测学习情况的手段。学生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记忆考试的内容。第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剖析,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了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思想产生碰撞,继而深入分析,深入探索,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经华、钟发全主编:《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侯栗宁编著《教师有效提问教学行为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载自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刘旖洁编著《中美小学师生互动的比较研究》载自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孙丹丹编著《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失衡问题研究》载自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许燕编著《协商式提问的应用与传统型提问的对接发展研究》载自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6.韦刚余编著《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问能力》载自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篇: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
学生不写语文作业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
内容提要:学生不写语文作业,主要原因有:学生不是不愿意写作业,而是不会写作业;学生业已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做作业的动力;家庭教育单薄甚至空白,学生的作业缺少监督。针对学生不写语文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分层布置作业,提高作业有效性;对于不写作业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引导学生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帮助学生成长。
关键词:不写作业 原因分析 改进对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习需要经常巩固。而作业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不写作业,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势必得不到巩固,学习成绩必然会下降,影响学生的成长。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不写作业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一.有些学生不是不愿意写作业,而是根本就不能完成作业。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认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应当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要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正所谓“跳一跳,摘个桃。”在这里,我也把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当成一个桃,如果桃子挂得太高,任凭学生怎样用力跳也够不着。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如果大大超过了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作业就无法完成了。有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做,而是根本不会做。这是很现实的教学困惑。一年前我接手的这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极不均衡。基础差,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学生多达十几人。通过询问交谈我发现,班里的某几位同学,连一段课文也读不下来,课文中的大部分字都不认识。这些同学,如果要求他们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凭他们怎样跳跃,那个高挂在树上的“桃子”也是摘不下来的。作业在他们面前,真的成了“拦路虎”,他们看到作业,很难摸得着头脑,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冷漠甚至畏惧的心理。
二.学生业已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我接手的四年级二班,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换了好几个班主任,我是他们的第四任班主任。在班主任和授课老师频繁调换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授课老师对学生也不是很了解,对这些学生听之任之。有的老师对班级里基础极差的同学彻底放弃了,如我班有两位同学据说在我担任班主任之前从来不交作业,这和老师的放弃和不负责任有很大的关系。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很难,需要长期坚持,但是一个坏的学习习惯会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部分不爱学习的孩子,认为做作业是一件非常苦恼和烦躁的事情,不做作业那就是“一身轻”啊,他们过早地有了“享清福”的思想,甚至认为那些钻研课本和资料的同学很傻,以至冷言热语地笑话他们。这样的态度是很恶劣的,如果老师不进行有效地转化,发展下去将会越来越严重,更正过来也会越来越困难。三.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做作业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哪怕再困难和艰巨的任务,也能最终完成,往往在兴趣的驱动下,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兴趣一旦失去,后果就截然相反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往往是因为课堂教学的呆板以及知识的枯燥而渐渐失去了。有一所小学,一位年轻的张教师借班上语文优质课《螳螂捕蝉》,课堂上语言生动流畅,不时还有幽默风趣的小插曲出现,课堂互动的气氛能够适时调动。更重要的是这位年轻教师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课文的内容解析得通俗而深刻,博得学生一片欢呼。课下的时候,有老师问,张老师上课好不好你们喜欢不喜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和喜欢。其实学生们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他们本来的语文老师上课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学生的兴趣渐渐就沉没了。做作业和上课是一样的,没了兴趣,态度也就偏了,作业在这些孩子心目中,已经不是巩固学习效果的方式了,而是一种负担,甚至是惩罚的手段。我班有两位同学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数学学习成绩还不错,作业也能按时按质完成。但它们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感觉好些抄写和默写太机械化,没有数学动脑筋的题目来得有意思,每次做语文作业的时候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作业书写潦草,总是往后拖,每次让他们交作业就像地主催租子似的。而每次催促的时候,他们总是表现出一副极不情愿不得以而为之的样子。
四.家庭教育缺失,作业缺少监督。我们班的学生60%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家庭教育的重担也被转嫁到老师的身上。大部分学生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这些老人对孩子溺爱有加。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都是文盲,隔代教育也不能有效地发挥效力。有些老人根本管不住孩子,对孩子的家庭作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有没有家庭作业他们不闻不问,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他们更是听之任之。有的老人由于溺爱孩子,甚至鼓励孩子不写作业,他们常常暴露出这样一种很可怕的想法,农村里出去当老板的都是没有念多少书的,但他们照样能够挣大钱,岂不知如今时代不一样了,知识都是力量啊。
以上都是自己结合实际,发现学生不写作业的一些原因。针对这些学生不写作业的情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有关的策略进行总结。
一.分层布置作业,提高作业有效性。
由于班里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均衡,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想办法逐渐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1.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对班级里学生按照学习现状进行分层。虽然说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名,但教师的心目中要有一个底数,这种不公之于众的摸底,是为了更好地转化后进生。对于学生学习现状我主要是通过询问前任语文老师及自己实际教学得出的。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层也不需太多,2—3层即可。如:大部分能跟上老师课的学生作为一层,不会朗读课文的作为一层,不会识字的另作一层。别人做习题,下一层同学只需会写生字,会用生字组词即可。别人要求背诵的课文,下层的同学只需熟读课文即可。
2.分层布置不同作业。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既定作业。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则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作业这个“桃”不可以挂的太高,太高的话,学生无论怎么努力跳跃还是摘不到,学生也就得不到练习,甚至失去了做作业的信心,作业布置了也是白搭。只有那些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作业,才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跟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分期制定作业目标。随着学生作业目标地一步步实现,要相应地提高其作业难度。要想摘到这个“桃”学生还是要付出一定努力的,随着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这些学生也逐渐能跟上班级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了。
一开始,我班有几位同学的基础很差,他们连课文里的很多字都不认识,“字词句段篇”中最简单的“字”这一关都过不了,其他的就别谈了。当然,做起作业来就十分困难。我就给这些同学每人配一名成绩较好的同学作为小老师,小老师充满着荣誉感,帮助同学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小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会识字了,一篇课文也能完整地读下来了。在此基础上我逐步提高要求,由读通到熟读,再到段落性的背诵,再到简单的复述。随着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了,现在他们基本上能跟着其他同学一起完成难度不大的作业了。二.对于不写作业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引导学生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班有些同学已经被历任的语文老师所抛弃,他们在班级里只要不调皮,不捣蛋,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不写作业是得到老师默许的。我通过了解得知,这些同学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已经有两年多的历史了。这样的坏习惯业已养成,他们也自认为理所当然。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让他们融入集体,引导他们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1.让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不放弃班里任何一位同学。我班有位右腿残疾的女同学,学习成绩差,生活不自信,学习上也缺乏信心,作业时有时无,以往的语文老师也对她不闻不问,时间一长,她就被班里的老师和同学“遗忘”了。我认识到只有改变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才能树立其对待学习的良好心态,在集体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我在班级里安排了两名女同学作为她的“小侍女”,课下搀着她上厕所,或扶着她到教室外面兜兜风,经常给这位女同学端茶倒水什么的,她和两名“小侍女”相处得很好。我在班级里会尽量多地安排一些活动,有什么活动我也鼓励她参与。如今她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也能和其他同学坐在教室里一样学习,作业能按时完成,成绩也能跟得上。
2.给予学生一定的期望,引导学生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由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对学生寄予一定的期望,就会引导学生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给了我一定的启示。我班有两名男同学,书写极不工整,让他们练习书法,他们也能糊则糊。字帖描了不少,可是字仍然写得不像话。鉴于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硬笔书法比赛,我便私下找到这两位同学,告诉他们下次硬笔书法比赛会由包括他俩在内的十五名同学参加,希望他们在平时能把每次作业书写当作书法练习,将来在学校的硬笔书法比赛中为班级赢得荣誉。这种暂时牺牲集体小利益,换取学生个人大成长的做法取得了一定得效果。虽然很难说他俩在将来的校级硬笔书法比赛中能为班级赢得荣誉,至少他们对待作业的态度认真了,因为他俩作业本上的字比以前写得工整了。这样,他们有了写字的好心态,也便是较好地实践了我们常说的“提笔即是练字时”。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做作业当然不认真。对于这部分同学我的做法是。
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认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较之学习成绩的好坏,我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进步。我班有位女同学,语文基础很差,生字不会读,作业不会写,坐在教室的最后面。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她在下面忙,自顾自地玩。老师和同学们都忽视她的存在,她自己也好像与整个班级格格不入。然而,事情总有转变的机会。有一次我发现在她的作文中有两句话是通顺的,当我在教室里将这两句话读给班上所有同学听的时候,她放下了手里的“活”,眼里放射出了惊喜的光芒,同学们也送给她鼓励的掌声。不管怎样那堂课她听得很认真,没有在下面做小动作。此事过后,我做了三件事:首先,将她请到办公室,告诉她老师以后会经常找她回答问题,希望她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我将她的座位从教室的最后面调到了前面,原本她的个头就不高,这样其他同学没有意见,她自己也明白老师是很在乎她的。另外,我让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与她同位,做她的小老师。一次,课堂上的一项任务是读课后的生词,我发现她的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一看机会来了,就点名让她读,她很流利地读了下来。同学们也报以真诚的掌声,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来她和自己的小老师在课下已经做好了准备,将课后的词语早就读熟了。读书也是一项作业,由此我看到了她的进步,后来我就延续着这样的方法引导着她。现在,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我也尽量多给她展示的机会。渐渐地,她的书面作业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2.找准切入点,与学生做朋友,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学习不认真,作业马虎。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正低头看着什么,等我走近才发现他正在读一本《爆笑校园》。下课后我将这位同学请到了办公室,通过了解知道他很喜欢看笑话一类的书。而我自己就是一个相声迷,相声是一门笑的艺术,爱笑,爱看笑话成为我和这位同学的共同点,于是我们高兴地交谈起来,我将一些相声段子讲给他听,他听后哈哈大笑。今年的“六一”,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我精心写了一段相声《献丑表演》,当我在班级里物色相声演员时,看到他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于是我决定让他和另外一位同学来表演这段相声。在排练的时候他发现语文基础差,朗读语调的表现力对相声表演有很大的影响。我借机向他说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与之签订君子协定。大体是希望他在练习相声的同时不能耽误学习,从此刻起认真学习语文,努力完成作业。在“六一”文艺汇演时,由他参演的相声《献丑表演》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他感到很高兴,学习的劲头更大,觉得学习语文很有用,对待作业的态度也认真多了。
四.加强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帮助学生成长。
学生在家里做家庭作业往往缺乏监督,缺乏指导,有的家长对于不写家庭作业的孩子动轧粗暴批评,缺少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我在实际教学中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措施是这样的。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我班A同学以前经常不写作业,老师问他什么原因,他总是找出各种借口搪塞。老师布置的没听见了,家庭作业本丢在家里了,作业太难了等等,有一次甚至还掏出一撮儿纸灰说是作业本被蚊香烧掉了。一开始我对他是信任的,但时间长了我开始怀疑其中的原因。一次放学后,我决定跟着A同学做一次家访。到了他家才发现大门紧锁着,孩子拿出钥匙将门打开,然后让座,看到孩子这样懂事我的心里很高兴。见我在场,他开始拿出家庭作业静静地写了起来,碰到不会做的题目还会问我。孩子的家庭作业写完了,可孩子的家长还没有出现。我只好再等,不久有人哼着小曲进来了,来人正是A同学的爷爷。原来A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奶奶已经去世,他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老人家生活孤独,喜欢打打小麻将,这不打麻将才回来呢。平时,A同学回到家,家里没人,他把书包一放,便钻到房里看电视。一听到爷爷的脚步声,便关掉电视,拿起身边的书装模作样地读起来。爷爷一看孙子正认真地读书,就放心地做自己的事去了。通过这次家访,他才知道自己的孙子一直不写作业,老人也感到很惭愧,觉得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打那以后,每天放学老人都来接孩子,陪着孩子做家庭作业,有不懂的地方还会打电话来询问。现在,A同学的家庭作业大都能按时完成,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2.改变家长不正确的认识,教授其正确的教育方法。我班B同学经常不写家庭作业,孩子的家长每次见到我都会说:“老师,我家的孩子很调皮,在家里无论我们怎么说他也不听,你一定要对他严格要求,打也打得,骂也骂得。”殊不知“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会严重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了解到B同学的家长就是这样,孩子不写作业他就会“暴打”一通,然后拍拍屁股忙自己的事。孩子不会做的地方还是不会做,而且不敢问家长,渐渐地对做作业产生了畏难情绪。我与该家长做了良好的沟通,家长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后,该家长经常抽出空来陪孩子写作业,对于孩子不会做的题目,他也能耐着性子辅导。通过家长、孩子和老师三方面的努力,B同学的家庭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了。造成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在同一个学生的身上同时存在。对于这些不写作业的学生我们采用的对策也不是单一的,应该多管齐下。学生,其实就是我们老师面临的最具动态美的鲜活作业,我们要认真对待。充分了解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增进师生互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我们的孩子将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篇: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及对策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反映某某学生不肯做作业,为此大伤脑筋。也常常听说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肯做作业而恼火,恨铁不成钢。有些老师把不肯做作业的学生带到办公室进行训斥,声色俱厉,学生垂手而立者有之,泪流满面者有之,无动于衷者有之,诺诺连声者有之。我们还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把不肯做作业的学生喊站起来,或边批改作业边把不肯做作业的学生喊到面前,严厉训斥,被训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低着头,显出一副见不得人得样子,可怜兮兮的;我们还发现,有的老师责令不肯做作业的学生带家长,找家长告状,其结果只能使少数学生翻然悔悟,而大多数学生依然如故。在多种方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就采取放中学、放晚学留校迟走,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的做法,甚至骂骂咧咧,耳朵摸鼻子,搞体罚和变相体罚。我们发现有的家长对不肯做作业的子女采取的做法更胜一筹,有的有人前没人后地数落咒骂,有的不让吃饭,有的责令完不成作业不让睡觉,有的甚至拳脚相加……有的家长在多种方法都失灵时,唉声叹气,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怨孩子不争气。这些老师和家长在对不肯做作业的学生用完各种方法都无效果时,感到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学生呢,经常遭受老师和家长两股“龙卷风”的轮番“袭击”,整天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那么,有些小学生为什么不肯做作业呢?笔者调查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小学生23人,对调查的情况作了认真分析研究,弄清了小学生不肯做作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导致的,还有主客观兼而有之的。
一、认识模糊。我问一个高年级不肯做作业的学生:“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布置作业题要你们做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我问一个高年级不肯做作业的学生:“老师为什么要求你们做作业?你爸爸和妈妈对你不做作业为什么生气?”他想了好长时间才回答:“我不知道,可能是不想让我玩。”我又问他为什么要读书,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不知道。”我问一个二年级的不肯做作业的学生:“你说,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做作业?”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那你为什么做作业呢?”他不回答。经过再三追问,他才吞吞吐吐地说:“不想做。”由此可见,以上三个小学生不肯做作业都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知道做作业的意义,把做作业看作是老师和家长强加给他们的额外事情。我又调查了几个肯做作业的学生,问他们老师为什么要他们做作业,有的说:“只有做作业考试才能考好。”有的说:“不做会被老师狠(批评)。”有的说:“当然要做作也啦,不做学不到东西。”可见,这些肯做作业的小学生对做作业的意义多少有点肤浅、片面的认识,当然有的则多少与心理素质有关系。
二、实在为难。不肯做作业的多半是学困生,他们在作业题面前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反正不会解答,不如不做。这是小学生不肯做作业的主要原因。请看下面三年级语文作业题:照样子,写出笑的不同情态的词语。例如:(含)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要三年级小学生写出12种不同状态的笑来,不要说学困生,恐怕优生也很为难。再如六年级语文作业题:要求学生找出不是同一类的,有这样两道题:月饼、饼干、馒头、蛋糕;收音机、随身听、扩大机、洗衣机。这样的题目不要说学困生,恐怕连老师都未必做得正确。类似上面的作业题很多,学困生怎么能做得起来?有人说语文是汪洋大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万事万物,都可以编出题目来让学生做,而学生受
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不会做的多矣,尤其是学困生,更是望而却笔了。
三、喜欢贪玩。这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学生玩心重,以为有鸿鹄将至,无心听课,无心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听课收获不大,知识匮乏,知识断层累积,做起作业来难免山重水复,困难重重。我曾遇到这样一件怪事:一次我上语文课,教室里54个学生看上去都在认真听讲,突然一个学困生举手报告,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打我的。”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坐在最前边,靠近讲台,而他坐在中间,相隔4张课桌,×××怎么会打到他的呢?于是我就问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打他。他说:“上个星期,在路上打小球,×××赖我小球。”我走近他,他慌忙把手伸进桌肚,只听“啪”的一声,一只小球掉在地上,我问怎么回事,同桌揭发说:“老师,你在前面上课,他在下面玩小球。”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在课堂上能有多大收获呢?做作业时怎么会没有困难呢?
四、笔头太慢。这样的学生通常说法叫“酸”。他们抄题时,往往抄一个字或几个字就要看一下题,答题时笔头悬在纸上迟迟落不下来。我班有个叫×××的学生,是笔头最慢的一个。一次做语文作业,我出的一道作业题是: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共10个字,他抄题时光抄一个“整”字就看了5次。像这样的学生,如果作业量大,大有难以应付之感,于是采取软抵抗的方法:干脆不做、少做、漏做,任凭老师批评、家长训斥。
根据小学生不肯做作业的种种原因,可以采取四种对策:
对策一:对他们经常进行目的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既讲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道理,又讲今天的学习是长大后就业的需要以及为自己、为家长争光的道理,还可以用古今中外名人和身边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激励他们,还要让他们懂得做作业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每个教师都懂,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生动具体的进行,这是认知规律,无需多说。
对策二:对他们做作业时遇到的困难需要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辅导可以由老师进行,也可以选优生做“小老师”进行帮助。同时还要注意,在布置作业题时,向课外延伸的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状况出发,力求使学生通过工具书做得起来,切不可出偏题、怪题等难度过大的题,这样不仅使学生难以完成作业,而且会使他们产生畏惧的心理。
对策三:对笔头慢的小学生,要指导他们提高书写速度,看清题目中难写易错的字,然后再动笔,养成一气呵成抄写句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尽量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提高书写速度有一个过程,应允许他们逐渐提高书写速度,那种要求“一锹挖口井,一口吃个饼”的想法未免操之过急。
对策四:对不肯做作业的小学生一定要认真督查,弄清他们不做、少做、漏做的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认真辅导和批改。在可能的情况下,实行“优惠政策”,最好对他们的作业采取面批的办法。面批时,既不能姑息迁就,又不能粗暴地训斥或进行体罚,也不能搞变相体罚。那种采取罚做大量作业的方法,无异于负重爬山,其功效只能适得其反。那种让其迟离校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如得知家长对子女有打骂、不让吃饭、不让按时休息的不近人情、粗暴的做法,应及时进行规劝。
当然,对不肯做作业的小学生的对策远不止上述四种,比如激趣法,即使作业题的形式内容富有趣味性,变化性,以此调动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还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如果发现他们做作业的态度、方法、速度、书写等方面稍有进
步,应及时进行鼓励,促使他们肯做作业,做好作业。
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完成的作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完成方式来说,有口头的,如朗读和背诵,口语交际;有手工的,如劳动制作;有书面的笔头作业。就某个小学生来说,不论哪一种方式的作业,只要完成的好,就应该予以表扬,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本文讨论的作业,主要指笔头作业。这种作业比较枯燥无味,我们可以对作业的完成方式进行一些尝试的改革:如口头、手工和笔头轮换进行,或者在口头和手工完成的基础上让其适当作些笔头训练,这样做也许效果会好些。当然,这要依教材内容来定。
以上几种对策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 的身心健康有害。
第四篇: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人才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纵观现代企业的人才流失,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类: 1、个人原因
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员工,其大多是将企业当作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跳板,在企业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或是学习相关技术,一旦目的达到,他们就会选择待遇更高、发展空间更大的企业服务。这种情况常见于企业招聘的新人或是大学生。
同时,因职业、职位疲劳而离职的人,也不在少数。在某一行业干时间长了,人会产生疲劳感,或认为自己不合适从事这项职业,这样的人选择改行的机率很大。对自己所处职位不满的人则可能会选择跳槽,即使跳不了槽,他也不大可能安心本职。再者,事业心很重的人,对于认为不可能为自己实现事业提供充分条件的公司,他会选择离开,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种情况常见于从业三年以上、已积累较多经验人员。
最后,最直接和最普通的原因,就是报酬问题。报酬与劳动者心理价格相差大,大锅饭,同工不同酬等问题,都是引起的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2、组织原因
从组织方面讲,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问题。其中管理者素质不高、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缺乏合理的薪酬结构、未能建立针对核心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氛围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企业核心员工尤其是高管人员频频跳槽。
3、竞争对手猎头 一般来讲,各公司流失的优秀人才并没有转做他行,其中绝大部分直接加盟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些公司与各自竞争对手之间人员和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替代性,其中职位结构与要求也极其相似。正因为如此,公司培养的优秀员工,如技术骨干或是部门经理等极易得到竞争对手的青睐,后者为吸引这些优秀人才加盟,往往开出优厚的条件加以猎取,这也是公司优秀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一个优秀员工离职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正视优秀员工离职所造成的损失是开展企业人才危机管理的前提。泛泛地讲,一个优秀员工离职以后,企业要被迫支付以下成本:
首先,良好的团队因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因此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优秀员工离职所留下的职位空缺迫使企业重新花费一大笔成本培养或是寻找接替者,其间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还给了竞争对手有利的追赶机会;
另外,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不仅可能带走商业技术秘密和客户等资源,同时还影响在职员工的情绪,极大挫伤团队的整体士气。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高管或其他核心员工离职直接改变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若是集体式的跳槽,对企业来说则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打击,如著名的小霸王。人才流失对企业而言之所以成其为危机,原因也就在这里。
三、人才流失的表现方式
根据人员自愿流失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种。隐性流失表现为员工对待工作态度懒散、工作努力下降、表现变差、经常缺勤或请病假事假、迟到、抱怨等;显性流失多表现为离职。
通常,员工有以下表现时,可以断定其具有隐性流失的趋势:请假增多(前往面试),要求公司增加工资(也许另外一家公司已经承诺给他较高的工资,等待他的答复),或者,近期将自己的休假等积攒的福利全部兑现等,我们称之为“行为改变”;这时候,员工的心思已经没在工作上了,这种现象叫做“心理上的工作撤出”。
遇到这种情况后,如果公司没有采取有效的挽留措施,员工的辞职就不可避免,到此,员工也就完成了“行为改变”、“心理上的工作撤出”、“身体上的工作撤出”三步曲,也即实现了从隐性流失到显性流失的质变。企业要留住人才,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员工的日常表现,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采取措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才流失。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人才的流失,企业自身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比如,企业效益差,使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激励机制不完备,不能科学安置使用人员,导致人才的能级不对应,员工感到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工作单调,或在晋升、培训、提拔、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等。
四、人才危机管理的策略
针对人才流失危机形成及其发展特点,人才危机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事后管理。危机预防是人才危机管理的关键,因为它能以最小的代价避免最大的损失,危机管理要求企业在人才流失危机爆发前事先建立危机处理组织,制定相应危机处理计划,实施危机预警分析和调控,努力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人才流失危机爆发,企业则要迅速进入危机处理阶段,启动危机处理程序,实施各种危机控制方案。人才流失危机平息后,危机管理并没有随之结束,企业还必需对人才流失危机进行评估和总结,进行危机事后管理。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危机预防
1、人才危机意识的培养
企业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才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人才安全意识。无论何时,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否留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经营的成败,企业管理者必需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企业管理者的人才危机意识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开展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营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承认人才不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且还是企业管理的服务对象。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实施有效激励,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使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相协调。
2、人才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培训
人才危机管理计划的作用在于一旦发生人才流失危机,企业能迅速根据事先拟定好的程序和计划对此做出反应。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危机管理小组的构成;(2)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3)危机处理方案;(4)危机管理程序等。人才危机管理计划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因岗制订,依据各岗位的重要程度、可替代性强弱以及对任职者要求的高低进行权衡选择。为了使人才危机管理计划不留于形式、富有效率并具备可操作性,该计划只能针对企业内的核心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目的在于确保企业核心员工安全。计划制定后,还应针对该计划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如某一部门核心员工离职后,危机管理小组如何实施沟通管理,如何启动人才储备寻找继任者,如何控制损失和影响等。由于涉及到核心员工的模拟替代,企业在培训过程应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这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企业的一项管理制度,而不是怀疑某人即将离职。
3、建立人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人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人才安全状况进行识别、分析、判断,并做出警示和调控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人才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建立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系统,关键是在认真分析员工离职原因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如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感、员工对公司认同感等。预警系统建立后,实施对这些指标的日常监控,一旦它们偏离正常安全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随后危机管理小组马上展开分析调查,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改善组织管理以化解危机还是正式启动危机管理程序。危机预警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日常人才安全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改进组织管理职能或实施人才流失危机管理赢得时间和主动。
(二)危机处理
1、危机沟通管理
危机沟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危机影响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对象的不同,危机沟通可以分为针对离职员工的沟通、针对其他在职员工的沟通和针对媒体及社会的沟通。在收到员工的离职信后,企业应真诚地同其交流,了解他们离职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薪酬待遇还是公司制度管理有问题,看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员工去意已决,公司应予以体谅,并真诚感谢他们曾为公司做过的努力。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做法能最大程度从道义上避免员工离职时携带商业或技术秘密背叛公司。同时,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离职后,企业应即时披露相关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并表明公司的态度和立场,避免其他在职员工的恐慌和社会媒体的猜疑,将信息发布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效维护公司内部稳定和外部形象。
2、空缺职位的填补
人才流失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小组应马上启动人才储备,迅速物色合适人选以接替离职人员,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企业人才储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在职员工,另一个是外部劳动力市场。人才储备必须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岗位所需技能的高低和替代性的强弱来设定。对于那些技能要求不高或替代性强的岗位,可建立外部劳动力市场储备,在需要时企业可随时招聘。对于技能要求较高或替代性较弱的岗位,则重在加强企业内部在职员工的培养和储备。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岗位轮换,使员工在熟悉自己岗位的同时也熟悉其他岗位,打破部门及岗位间的横向隔阂和界限,一来使员工具备一专多能,二来使工作丰富化。同时,针对特殊关键岗位要有意识地培养后备力量,一来防范人才流失危机,二来发展了员工职业生涯。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避免核心员工离职后关键岗位无人接替。
3、危机损失的控制
人才流失对企业而言损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资源,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对企业而言,这些资源极其宝贵,因此,人才危机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首先,要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培育,积极开展培训,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使优秀的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固定在组织内,不因个别员工的离职而流失;其次,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如与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或其他保密协议,防止离职员工带走自己在职期间的职务发明、创造或是泄露公司商业秘密以及其他重要信息资源;另外,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将客户资源、供应商网络、业务计划、生产技术流程及其他企业重要信息备份在案,确保员工离职后这些资源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做好以上工作后,即使员工离职,只要企业还牢牢控制这些资源,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就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三)危机事后管理
任何危机都具有双重性,即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包含了机遇,人才流失危机也不例外。
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诺曼·R·奥古斯丁指出,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从危机中获利。因此,人才流失危机事后管理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发现并利用危机中包含的有利因素。
1、改善组织管理
人才流失危机控制后,整个危机管理活动并没有随之结束。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整个危机过程,对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诊断。对公司而言,危机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借此契机,公司可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改善薪酬福利、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提拔一批新人到关键岗位任职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来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健全;二来使其他在职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使其对公司充满信心。另外,要对危机处理的得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机制更加完善。2、离职员工管理
员工离职之后,企业还必需跟踪管理,尤其是对于那些核心员工。财富500强公司中很多企业相当重视离职员工的管理,因为这些“跑了”的人还可以成为资源,如有些员工离职后不久就可能购买老东家的商品或服务,而且一旦时机或条件成熟,他们很有可能重新回到公司的麾下,因为离职员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发展冲突而离开的。分析表明,雇佣离职员工所花费的成本往往只是招聘一名新人所需费用的一半,而且离职员工因对业务较熟,其工作效率通常比新人高出40%左右。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的是麦肯锡公司,它不惜花巨资培育广泛的离职员工关系网,当这些以前在公司担任咨询顾问的员工个人事业得到一定发展时,他们往往会成为麦肯锡公司咨询业务的大买家。实施离职员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沟通,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将来的职业发展计划等,通过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网络保持双方的联系和交流,适时提供相关职位和条件鼓励优秀离职员工回归,或者使其成为公司的商业伙伴,从而继续为公司做贡献。
第五篇:民主生活会原因分析及对策
民主生活会产生原因及对策
三、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是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没有能够像重视抓经济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认识不足。特别是现任班子成员年龄较轻,文化层次较高,绝大多数都经过正规院校教育,自我感觉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因此,缺乏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了,缺乏一种挤的精神、钻的精神、苦的精神,致使学习制度难以坚持,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不够,抓工作往往凭经验、凭热情,缺乏理论思考,以致有时处理问题时不能把握关键环节,造成工作失误。
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够。面对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面对各种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和影响,办公室领导班子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倾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够,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依然持续发展,以及看到各种腐败现象发生、党内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曝光时,往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迷惘,思想上产生困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不足,对机关内部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缺乏足够的重视;对身边的一些错误行为,缺乏有力的批评和纠正,甚至对一些不良习气也不能自觉抵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有时因为各种事务千头万绪,困难和矛盾层出不穷,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少争先创优的劲头,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精神壮态不够振奋,遇到问题解决得不够果断。
三是宗旨意识不够强。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在开展工作时,群众观点有所弱化,想问题、办事情,有时不能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能不能完成上级任务,能不能得到名次,能不能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等等;不能很好地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往往是把对上负责考虑得多一些,把对下负责考虑得不够。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对重点、热点、闪光点工作相对抓得多、抓得紧;对盲点、难点、增长点工作相对抓得少,抓得松。有时在推动工作时,与基层、与群众商量办事不够,向基层、向群众问计不多;到受群众赞扬的地方去得多,到受群众批评的地方去得少,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比如,在面对群众上访时,有时不能够心平气和,甚至产生烦、怨情绪,认为群众觉悟低,水平差、不讲道理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还没能够很好地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党的宗旨。
四是制度建设和约束监督不够有力。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到位。比如在财经管理、来人接待等方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超标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导致办公室经费开支缺口较大。另外,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往往要求别人的多了,自我监督的少了,领导班子没有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往往拉不下情面,不能很好地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好人主义盛行,原则难以坚持,致使一些问题未能有效防范,未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甚至出现了极少数干部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恶劣现象,严重损害了办公室的形象和威信,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四、初步整改意见和努力方向
政府办领导班子将结合此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所对照检查出来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积极探索与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和精髓,学会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理论素养,增强政治素质,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增强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增强班子的团结,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同时,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结合思想实际,查找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强化宗旨观念,改进机关作风。
一是坚持群众观点,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要在班子成员以及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是我们根本的政治观念、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的思想,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始终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服务的首位。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工作信息渠道广,掌握政策多,协调范围大的特点,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大程度地让群众满意。同时,积极出谋划策,努力当好县政府领导“参谋”,让领导满意;努力为基层搞好服务,让基层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