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

时间:2019-05-13 01:4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

第一篇: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

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

王本明1郑德文 2 刘志国1

(1.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潍坊 261061;2.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潍坊 261031)摘要: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是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和和生产环境安全的关键,但在实践中推广缓慢,制约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技术本身不够成熟、投入大、劳动者素质限制、转化差等,应针对食用农产品的特点重点突破,加强绿色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资料研制、相关配套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的研究,并通过整合力量攻关、改革指导方式、强化制度支撑、教育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加强研究推广的力度。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绿色技术 制约因素 研究 推广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and Developments

Benming Wang, Dewen Zheng

(Shandong Weif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eifang 261061,China;Shandong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 261031 China)

Abstract: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rucial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afety of producing environment.However, it is

applied rather slowly in practice due to numerous constraining factors, which primarily are the

immaturity of technology, high cost, restrictive quality of labor, and difficulty of pattern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suggests more concentrated goals in policy mak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f green

agriculture, pest control, producing equipments,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relative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by integrating powers to focus, reforming supervision,consolidating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enhancing education and utilizing help from government.Key words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Green technology;Constraint;Development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下简称绿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的,不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绿色革命”技术,也不同于现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它是一系列安全、无公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统称。食用农产品是相对一般农产品而言,指以供人类食用为最终目的农业产品。绿色技术适应于各种农业生产,但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意义尤其重大。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阶段性靠行业管理、靠体制机制,但最终最根本的要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对绿色技术的问题与发展加以探讨。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现行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由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的,是世界“绿色革命”的产物,整体上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数量目标型农业技术。

1.1以传统技术为主导,农业技术良莠不齐。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变革的同时,完成了我国农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农业化学品大量投入,与之配套的良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适应,农业上推出了大量新成果、新资料、新技术,许多领域还涌现出了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基地,有的还采取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甚至达到了绿色有机的标准。但从全局来看,主要的还是以数量效益为目标的改良技术,兼顾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没有广泛接受运用。即使在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化学品的使用几乎没有什么顾忌,技术单一简便,方式方法几十年一贯制。从两者的差别看,主要差在绿色新技术的使用上。特别近几年,随着农村的老龄化、农业的副业化趋势加重,这种差别越显明显。

1.2 有毒有害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动植物保护技术是农业技术的重点,而化学品的使用是关键。长期以

来,农业生产的用药是没有禁忌的,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国逐步淘汰了多批次农药、兽药、助剂、生长调节剂,像有机氯类农药、除草醚、氯霉素等。近几年又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规定了更多禁用药物,然而,违禁药物在农业生产中却长期禁而不止,有的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有的复混到“新”药中借壳登场,还有的流入黑市地下交易使用。更有一些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严重危害食品质量安全的“新品新药”,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名义坑农害农,也给许多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1.3食用农产品生产呈自由放任状态。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尚没有食品非食品之别,与生产经营自主权相适应,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什么人生产完全放开;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对生产资料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只是写在纸上,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在内的农业成了所有行业门槛最低、使用最差、生产最粗放的产业。因而出现了内销与外销、销售与自食两块地、两种方式、两个标准的“一家两制”现象。

1.4技术规程标准多,执行差。标准的多体现在制定者多、总量多、层次多、项目多,从标准类别看,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且彼此差别很大;从物种方面看每个物种都有不同方面的多个标准,基本做到了标准规范全覆盖。执行差体现在标准的质量差,虚拟化、理想化、八股化,有些标准概念模糊(像蔬菜、果品等)、界定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运用,除出口产品外,出现了有标不依、执不执行一个样的现象。

1.5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比较经济效益不高。从技术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一定的差距,但不是很大,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许多世界先进技术、新型农资我国也已经引进。但在生产实践上我们的利用率很低,以质量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利用率更低,产品质量和销售转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很低。即使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产品质量、市场运营也都很好,但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的制约,纯生产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一般。

2制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2.1 技术自身因素的制约。技术成果本身的局限性是影响普及的根本原因。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本身就比较差,效果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有的还要一定的保存和使用的光热水气条件;有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耗时耗力农民嫌麻烦;像生物制剂还有货架期短、成分不稳定、广谱性差、药效慢等特点;灯光诱杀、释放天敌灭虫、传染病防疫等还有规模的要求。这些都不便于在我国农村一家一户中广泛使用。

2.2经济因素的制约。投入大、成本高是制约绿色技术广泛应用的又一重要因素。首先是经济成本高。像生物农药其价格是普通农药的几倍,低毒低残留药物受其药效和使用量的影响投入也要明显高于普通农药,绿色技术对设施和器械的特殊要求要一定的投资。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像物理技术、生物技术都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价格高涨的形势下是不便实施的。而从事食品农产品生产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财富弱者,很难满足绿色技术长周期广泛运用的大量资金需要。

2.3生产者素质的制约。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身体素质普遍不高也是制约某些技术使用的重要因素。绿色技术主要是高新农业科技,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趋严重,青壮有文化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老年人受年龄和文化科技素质的影响理解接受能力较弱,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差,难以适应多方面的要求。

2.4传统习惯的制约。农民对于某些绿色技术的抵触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如动植物保护,传统观念认为:种庄稼养牲畜就不能长虫子生病,无事不管不顾,见了病虫就要用药。农民一般评价一个药品好与不好是看其能否迅速全面彻底地杀得死虫子治得了病,效果要立竿见影。而从绿色生产来看,药物使用越少越好,除非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用药的,而适度的虫口密度和轻度病害是不影响产品数量质量的。防治措施也未必越速效越好,在合理时限内即可,要看综合效果。

2.5 技术转化的制约。技术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存在着若干个瓶颈。我国农业,一方面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先进适用经济的绿色技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许多成果长期搁置于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而不能得以推广和转化;一些新技术,如多数生物制剂产品从研究角度已经很成熟,在发达国家应用得已经十分普遍,而我们国家

许多仅限于部分高效产业、高端农产品生产,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成果与农资、技术与生产、农资与应用的沟通和转化的渠道和手段。

3影响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

3.1 思想认识的误区。从政府方面看,一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等同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对绿色技术的公益性基础性认识不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走了一条示范推广的常规路径,过于注重“三品一标”生产而忽略了大众产品;三是对绿色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意义认识不够,重管理执法轻服务改进,只堵不疏,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生产者方面看,无视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和错误生产方式的危害性,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化学投入品使用上的广谱、速效性和习惯、便利、省事,在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端正和加强。

3.2技术路径不够科学。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生产多样,技术复杂,在大农业中走一条“因地制宜、高端突破、示范带动”的技术提升路径是必要的。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这一路径不完全合适,特别在中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应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把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立足点,更加注重底线而不是精度高度,更加注重产品的不合格率而不是优良率。这就要求在技术路径上走一条“适度的大众路线”或者是“中端路线”,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应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家应把这类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支持的重点,纳入公益事业、民生产业予以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出口农产品等高端产品坚持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国家按扶持企业的方式给予支持。而对于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生产应坚决予以取缔、淘汰。

3.3 研发动力不足。受政策性因素制约,公共研发机构尚未把绿色技术研发列入工作的重点,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这类技术的攻关,国家也没有整体的中长期规划开展这方面工作。技术和新型生产资料的引进转化也缺乏明确的方向。企业和社会性研发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农业技术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率低,以及目前技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复杂性,企业对市场开发和投入回报缺乏足够的信心,常规性绿色技术的研发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4 利益引力不够。一是市场回报低。自由的食用农产品市场,宽松的质量管理,为不合格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流通空间,使得主流农产品市场优劣难分,良莠同价,良好农产品失去了寻租变现的机会,绿色技术使用者的高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正常回报。二是政府缺少政策。绿色技术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国家理应负担超额支出,但目前国家既没有绿色生产资料的补贴,也缺少优质优价的实质性政策,生产者成了绿色生产的唯一承担者。这势必打击生产者绿色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3.5推广措施乏力。传统势力(习惯)是新生事物羁绊。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样,只有克服了旧习惯才能应用新方法,但这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措施。但在实践上现在缺少了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双百斤”(化肥使用量)、“几统一”(品种、规格、时间等)的强力手段,也没有了从国家到生产大队的技术支撑体系。反观现在的农技推广体系,“板烂了(培训阵地没了)、线断了(联系断了)、人散了(队伍撤销了)”,科技服务镇村出现了“断层”,村级出现了“真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外。这为社会传播、功利性服务留下了空间,伪科学假技术流行便成了自然的事。

4研究推广的重点绿色技术

4.1病虫害防治技术

4.1.1病虫害预报预防技术。搞好病虫预报预防,是减少药物投放、提高病虫控制效果的最好手段。要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改进和完善病虫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预防预报效率和精度。加强预报预防成果的应用,通过多种渠道把病虫发生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户。做到有针对性达标防治,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不得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要及时科学防治,以利提高防效 4.1.2绿色病虫控治技术。一是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术。要着重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成本问题,注重新型生物种群的研究与开发,逐步使生物防治成为食用农产品病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三是新型化学防治技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限、适合期限对症下药,根据

田间病虫的分布状况,准确选择施药方式、剂量和次数,禁止盲目加大农药的浓度和用量。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专业组织统一施治

4.1.3 抗病良种的选育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是防病增产经济有效的方法。要注重乡土种质资源的利用,做好引进良种的比较试验,使病虫抗性与环境适应性、其他抗逆性、良种品质特性相兼顾。

4.1.4 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最新前沿高端技术,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增强生物抗逆性方面更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减轻生物病虫害、减少药物使用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由于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中既要持慎重态度,又要积极研究,准确运用,使这一技术成果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造福。4.2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制

4.2.1绿色肥料、饲料的研制。绿色肥料饲料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又不给生物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绿色肥料的研制不仅包括生物有机肥料,也包括科学组配的复混肥料、适应作物生长需要的缓释肥料、以及方便高效的高浓缩肥料等。绿色饲料研制要更加注重新型饲料开发利用,进一步发现和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4.2.2绿色药物。泛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农兽药。其中尤其要注重新型生物及生物源类药物的研发,优化新型化学合成类药物的构成。要在加强控制类药物研发的同时,注重和加强预防类药物的研发,减少治疗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治病防虫的效率。

4.2.3绿色农用器械。包括物理防治设施、生物及化学防治器具、隔离与保护设备等,要着力在便捷高效、降低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上加大研发。要尤其注重开发适合家庭规模和小型专业服务队使用的中小型器具。

4.3绿色种养技术

4.3.1设施基础改良。良好的种养条件可以减轻病虫发作、减少药物使用。种植业主要是进行土壤改良和耕翻,改善水肥条件和灌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主要是按照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养殖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综合利用代谢排放物。

4.3.2实用常规技术。像种衣剂技术,嫁接技术,适期或错期播种技术,畜禽种苗接种防疫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绿色技术,有必要加以发扬光大。

4.3.3生态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新成果,提高生态种养的水平和范围;认真探索生态种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延长和完善生态链条,提高产业链条能量循环与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4.3.4轮换和立体种养技术。单作单养和连作连养不利于养分的均衡利用,容易使病虫害加重,药物使用量增加。通过轮作换养、立体种养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在较大范围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和水体利用效率。要大胆探索现代条件下的种养模式,将间作套种引入到设施农业,将生物技术开发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技术效益的最大化。

4.4相关配套技术。

4.4.1精准化检测技术。包括精量检测技术和快速测量技术,两项技术各有特点,优势互补,要同步发展。检测项目包括农产品检测、生产资料检测、环境监测等,这是推行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尤其要加快开发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准确检测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方法,使精细检测与国际接轨。快速检测要突出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掌握使用,为准确掌握农产品和环境农残动态,为科学喂养和管理以及准确执法及时提供帮助。

4.4.2遥感和自动化技术。农业主要是在大自然中作业的产业,推广和利用遥感和自动化技术意义重大。当前,要着重探索病虫害预报、动植物观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动态、生产过程监管等项目的遥感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科研和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4.4.3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入到各个领域,绿色技术也不例外。要大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涉及绿色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病虫害动态、生产资料鉴别、市场动态、技术培训、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4.5标准规范修订。标准规范是技术的高级形式,要解决当前商业性标准多生产性标准少、产品类标准多技术类标准少、结果标准多过程标准少的问题。

4.5.1实行标准分类。把食用农产品生产相关标准专门制定,从严限定化学投入品、生产环境条件指标。将给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显著好处和产生不利影响的规程技术,如传染疾病、迁徙性害虫的防治,药物剂量浓度和弥漫性药械的使用等,列入强制性标准,由相关部门监督严格落实执行。

4.5.2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对已有操作技术规程、农产品安全、环境条件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同时,着重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业者(组织)标准、化学投入品标准、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成品半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广泛学习借鉴,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4.5.3细化标准课目。由于一类生物生长期和食用部位的不同,对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标准课目上,避免使用蔬菜类、水果类、畜禽类等这一类概念。即使一类生物,如蛋用鸡与肉食鸡,早熟苹果与晚熟苹果也应加以区分。

5加强绿色技术研究推广的措施

5.1整合力量开展重点技术攻关。要组织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的科研力量,开展绿色技术攻关,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技术,要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社会科研力量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寻求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突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的研发、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修订完善以及强制性技术及相关生产资料目录制定等。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指导规划,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设立科研专项,对重点课题适度区域分工,对科研力量适度跨部门整合调度,以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加强引进集成研究,试验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方面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经验,尽快实现技术、产品、标准的全方面接轨。

5.2改革食用农产品绿色技术的推广方式途径。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的真空和断层问题,建立以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地域性基本技术强制性标准推广体系。改革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示范引导、采用自由的推广方式和政府包揽、一竿到底的推广体制,把一线技术人员设在基层涉农经济组织上,把责任落到具体人员身上,政府农技推广侧重宏观指导培训,逐级实行指导、考核、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5.3 强化措施,加大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一方面加强农业执法,完善执法内容。依法淘汰高毒高残化学品及其相关技术,强化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检测检查,强力纠正影响农产品和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技术。另一方面提升技术标准,完善标准分类。就是根据食用农产品的特点从严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适当增加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比例,完善推荐性标准的项目和内容,同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再者适应食品农产品需要,修改完善涉农法律。既要修订完善现有涉农法规中不能满足食用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措施,又要补充增加如强制性标准等内容的制度要求与推进措施。建议将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一般农产品(如饲用、原料用等)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控制。5.4 实行食用农产品组织化生产销售。首要的是以组织形式进入。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改革目前食品农产品生产的散乱状态和放任状态,实行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有条件进入。凡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除对生产者身体健康、拥有土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要求其组织性。组织要依法成立,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组织内必须至少有一名国家承认的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组织内的各农户可以以组织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接受组织的管理。组织对内部所有农户的生产经营负责。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完全可以发展成这样的组织。

5.5教育引导。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要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多种形式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实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培育人们绿色消费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队伍,走绿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之路。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等,让专业队员掌握各种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技术,同时具有监管和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法律规章的能力。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大批绿色技术带头户和农民专业组织,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运用绿色农业技术致富的甜头,用典型的事例、现实的成效打动广大农民,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5.6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支持体系。推广绿色技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应是一项政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其更快发展。在加大对公共科研攻关支持的同时,要转变政府扶持农业的方式途径,把笼统生资补贴变为绿色生资补贴,并不断加大补贴比例,减少农民绿色技术支出,降低安全农产品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发推广,加大对绿色专利技术、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为绿色生产资料的经营推广提供支持帮助。

作者简介:王本明(1962—),党委副书记,长期在县镇政府工作,现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E-mail:wfnkwbm@qq.com。

参考文献

【1】 洪渡等.农技推广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探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60-62

【2】 刘洪明,万述伟.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12(10):130-136

【3】 楼栋,林光杰,林宇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安全生产的控制机制与效果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

全,2012(5)51-53

第二篇:制约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因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制约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因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蒋明华

摘要:本文结合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以现代物流理论为支撑点,从农产品物流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现阶段适合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应对策略,以使广东省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广东本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外来人口的显著上升,广东省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的主销区。以粮食为例,2006年广东全省户籍人口达7800多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旅游观光、公干过境等人员数量也很庞大,再加上生产总量在全国名列第一的饲料用粮,广东全省粮食需求量达3700万吨,而本省自产粮食只有1400万吨,粮食缺口高达2300万吨;据专家估计2007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400万吨,这些粮食缺口大都依靠外省采购解决。因此,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不单影响全省整个物流行业的平衡发展,也起着稳定农产品供应、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广东省农产品物流仍然处于传统物流阶段,还没有达到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要求,从而,既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也滞后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1、观念因素

(1)陈旧的经营理念束缚,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大而全、小而全”经营理念依旧广泛存在,现代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中国仓储协会的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参与程度达到60%以上的企业数量都不到企业总数量的60%。而由

于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及缺少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等原因,现代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更加缓慢。

(2)商流重于物流,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少。随着这些年物流业的发展和各界的关注,工业品物流以及工业品物流中的增值已经被重视起来。但是受长期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还是经营者都忽视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有的甚至是把这部分很重要的农产品“第三方利润源泉”完全埋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技术因素

(1)运输技术。广东省既有较长的海岸线又有以珠江为主的多条内陆河,铁路有京广、京

九、黎湛、梅坎主要铁路动脉,公路更是四通八达,还有吞吐量很大的空港,农产品的运输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进行,这在为农产品物流运输创造优势条件的同时,对运输技术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产品物流运输必须将城市配送运输、零担运输、特快专递、集装箱运输、远洋运输、航空运输、大陆桥运输以及国际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起来考虑,才能使物流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

(2)储存加工技术。广东省的农产品需求主要以鲜活农产品为主,尤其是近几年来各个商家对农产品的“绿色”和“有机”要求进一步提高。而目前广东省内并没有形成一条完备的冷冻保鲜物流链条,农产品还是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这不但自动放弃了物流存储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附加值,也导致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腐烂和变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信息处理技术。尽管广东省的信息现代化程度很高,但在农产品物流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虽然成立了各种农业信息中心和农产品交易服务网站,但这些中心和网站还停留在初始的供求信息发布和查询阶段;很多种产品的包装和标识不规范,有些农产品连条形码都没有,这些现象都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强度和难度;近几年来物流系统模拟和仿真技术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但该项技术的初始投入和后继投入都比较大,有些物流企业只好望而却步。

3、社会因素

(1)现代化的物流体制不健全。物流产业的行政管理涉及到很多行政部门,官僚作风和部门利益保护主义使物流产业的行政审批手续更加复杂化。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社会投资,但目前为止多元化的物流投资体系还未形成。对于国际物流体系和国家物流体系没有涵盖到的地方,广东省内上并没有统一的、因地制宜的地方标准。到目前为止还存在各种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和托盘无法互换使用、产品包装标准和标识标准不统一、产品相应的电子信息标准不统一等现象。

(2)农产品物流人才短缺。物流经营与物流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广东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目前从事农产品物流产业的人员队伍主要由从农产品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农民和工人组成,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的物流教育,没有掌握必要的物流知识和信息收集加工能力。虽然在粤大中专院校也加紧培养物流人才,且广东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强,但是由于轻农的思想,以及所接受的都以工业品物流为对象的教育,所以这些人才都比较愿意进入工业品物流行业而非农产品物流行业。没有专业人才的参与,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很难实现。

(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物流通道方面,广东省内虽然拥有发达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但由于资金问题,农村主干道路仍处于建设中,而粤北地区由于地形原因,农村公路状况更不理想。在交通工具方面,由于冷冻运输设备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农产品腐烂变质。批发网络不发达,其作用也仍以传统的农产品货物交易为主。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落后于现实需要,主要依附于工

业品物流园区。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很多农产品信息很难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送。

二、实现广东省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应对策略

1、农产品物流意识现代化。政府要树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微观运作”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观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产品物流环境,制定农产品物流的总体规划,高效率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政府不直接参与到微观的运行过程中去,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农产品物流在市场的作用下高效运行。相关行业和协会要主动积极,国际惯例和行业标准一定要贯彻执行,但在国际惯例和政府法规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各行业协会可因地制宜地制定客观可行的地方行业标准。各农产品企业也要解放思想,摒弃过去旧的经营理念,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既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趋势。对于各农产品物流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结成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它们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促进全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的社会环境。在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整合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投资主体,并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政策。要形成一个在政府财政支持下,综合利用地方、集体和个人集资以及引进外资等方式,以建设各种类型和等级的公路运输为重点,充分发挥广东省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加大农产品运载设备、仓储设施、加工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努力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3、农产品物流经营和管理队伍现代化。现代化物流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核心是现代化的物流人才。广东省要想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经营和管理队伍,首先要解决好人才的问题。而过去所采取的“请进来”的做法现在很难产生实效,因为目前我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工业产品物流方面,因此光靠吸引外地人才来解决广东省农产品物流人才短缺不是很现实。现实的做法是,依靠广东省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农产品物流环境,通过政府、高效、行业协会和个企业等多种渠道,长期培养或者短缺培训相结合,既要使正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从业人员熟悉农产品物流知识与技术,又要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知识和技术的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4、农产品物流技术现代化。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长期运作中,技术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必须是农产品运输技术现代化。比如,改变传统物流运输的科技含量较低的现状,广东的海陆空运输条件都具备,因此要采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手段,合理规划,使各种运输方式合理组合,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统一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配套物流器具标准,推行托盘标准化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使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有效衔接。在全身范围内普及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检测、控制农产品情况变化的管理方式和农产品品质检测方式,有效降低和消除农产品质量和储藏安全性的隐患。发挥物流技术创新这一物流业发展原动力的作用,在农产品产前的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技术规程,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都坚决贯彻标准化,降低农产品物流过高的损耗率,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增加农产品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十一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Z].2005.[2]方天堃,陈仙林.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3]梁波.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5):121.[4]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农业经济,2006(5):65-66.[5]姚丽萍.基于客户满意的物流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9):49.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做了了解和分析,找出了当前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58-02

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对阅读课比较忽视,教学仅流于形式,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章也较少。本文将在调查并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试图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

一、调查对象

为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研究中我随机选取了我市5所高中的24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思维。但是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偏离,不明确,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问卷中,我们对在阅读前教师是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及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上阅读课之前经常会与学生就阅读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只占25%;偶尔交流的占62.5%;从来不交流的占12.5%。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只是立足阅读教材或者参考资料。而对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的调查中,按照预先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占到79.1%;而让学生自由阅读的只占12.5%;按预先设计讲读的占8.3%。这说明在阅读课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有些教师也许会让学生在阅读课中自由讨论,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从这两组数据归纳得出,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任务不只限于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学的目的及方法。

2.教学准则标准化,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研究中,我们对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与阅读内容的作业是否有标准答案进行了调查。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有50%的教师认为要以是否符合参考书答案为依据,37.5%的教师以是否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为依据,只有12.5%的教师以是否是学生独特见解为依据。阅读内容是否有标准答案选项中有75%的教师认为有标准答案,只有25%的教师认为没有答案。从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了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还是局限于一元化以及标准化的教学准则。而语文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模糊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语言文学才显得美。

3.教学过程简单,教法单一,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

在对教师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去要求训练学生的统计中,只有33.3%的教师能做到经常性的按学生自身情况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在对教师是否有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只有16.7%的教师能做到经常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而有超过半数(58.3%)的教师从不规定。这些结果显示,语文教师教学的过程偏简化,教法单一,不能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在具体教师学中大多还是采用的“一刀切”的方式,这也是当前高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类。比如阅读能力好的可以要求读一些复杂的文章,差一点的读稍微简单的文章。又比如有的学生对散文理解力差,有的对文言文理解力差,那么在规定课外读物时应针对不同条件规定不同类型的读物,对弱的类型加强训练,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4.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学受到了影响

在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上的统计数据为有70.8%的教师从来没有应用过多媒体教学,20.8%的教师偶尔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有8.3%的教师经常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说明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目前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声、文、图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化静为动,创设意境,给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帮助学生理解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限制,离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坚持不懈地充实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素质与习惯,不能将专业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吸引学生并热爱语文课,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无法传授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不能提高。

2.认真设计课内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首先处理好课内的阅读材料,明确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层面上理解阅读教材。其次要事先精心设计每一次阅读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巧妙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在实施教学中可采用充满激情的阅读方法,使整堂阅读课生动有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

多年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的主角。实际上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课前,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阅读内容而不是将知识点逐字逐句都讲解给学生;课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

每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而教科书的知识点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完全依靠教科书。为了满足各种需求,扩展知识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的阅读范围,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而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阅读学习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报纸、杂志、百科全书、各类文学作品都可入选。

5.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教师除了课内阅读教学以外,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他们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目的。

第四篇: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 名:孙守行学 号:200441201406指导老师:卞会泉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制约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当前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项目开展起步较晚、场地较少、师资缺乏;没有开展全院网球选修课;网球人口少、网球文化氛围不浓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文献资料,对比相关地区网球运动开展的措施和方法,根据我校网球运动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如建设更多的网球场地设施;引进网球教师;开展全院的网球选修课;加强对网球运动的宣传,积极举办各类网球比赛;以及建立健全网球俱乐部,进行市场化运营等方法来促进我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在这些改进过程中,需要学校和师生们共同的努力,在网球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营造网球文化氛围,促进我校网球运动蓬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制约因素;对策

前言

网球运动是一项有着健身性,文化性,交际性等特点的项目,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逐渐从贵族型运动向大众化运动普及。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基础上,网球运动蓬勃发展。随着场地设施建设和网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的竞技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网球选手孙甜甜、李婷在女双比赛中获得金牌,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高校因其独特的环境成为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各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阜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时间较短,但网球运动发展迅速。在2007年举办了首届“教工和学生网球比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阜阳师范学院在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同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球运动在我校发展过程中受网球场地、师资、网球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我校网球运动开展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我校网球运动又好又快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阜阳师范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资源, 查阅有关网球的论文等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阜阳师范学院网球场地建设情况,师资力量,网球场地的经营管理方式,网球课程的设置以及网球比赛等情况。问卷调查随机性发放,无记名方式作答。对我院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教工20份,学生100份,回收率达到100%。

1.2.3数理分析法

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数据,对影响我院网球开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客观分析。

1.3研究时间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

2.对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现状了解

对阜阳师范学院师生是否打过网球的调查 表 1

是否打过网球是否%%

教师3070

学生2080

从数据中了解到我校师生打过网球的较少,网球活动不活跃。

对阜阳师范学院师生是否观看过网球比赛的调查 表 2

观看过网球比赛是否%%

教师55 45

学生7327

从数据中看出我校师生观看过网球比赛的比例不高,对网球活动了解一般。

阜阳师范学院师生对网球运动的喜爱程度 表 3

喜爱程度喜欢不喜欢无所谓%%%

教师80020

学生60337

数据中我可以看出,我校师生大部分对网球运动比较喜欢,较感兴趣。

总结,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我校师生对于网球运动的参与度低,打过网球的少,但是对网球运动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网球运动,参加网球活动。网球运动现有发展水平低,同时广大师生又积极参与网球运动,促进我校网球运动迅速的发展。在我校网球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进行解决。

3.制约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3.1网球场地的因素

阜阳师范学院网球场地较少,规划投入有限,是制约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表 4)。学院现有网球场地3块,全部在西区的新校区,这使的老校区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球场地比较困难。同时阜阳师范学院现有教师1100多人,学生1.6万余人,学校规模大,人数多,平均6000人左右一块场地。相对来说,人们能够使用的场地较少, 远远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实际需要,这就打击了人们参加网球运动的积极性,制约了人们投入到网球运动中,不利于网球运动的发展。由此看出场地、器材是教学和训练活动的物质保障,也是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反映。足够的运动场地设施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教师进行授课和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的条件。学校相关部门应提供足够的经费来建设网球场地,满足网球学习和比赛的需要,适应网球人口不断增加和网球运动不断的发展。在场地的使用方面,坚持开放和免费的策略是发展网球运动的有效政策。

学院师生对网球场地意见调查表4

场地现状足够缺少不清楚 %%%

教师56035

学生8702

23.2网球课程的安排

开设网球课是让更多的学生网球技能学习以及进行情感体验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大学生网球兴趣的重要途径。阜阳师范学院只开设了体育专业学生的网球选修课,没有在全院的公共体育课中开设有网球选修课,这使全院多数的学生无法了解、学习网球。同时,现有的网球教材少,教学方法单一,网球类书籍缺乏,对网球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些情况使得学生无法很好的了解网球项目的情况,成为学生了解和参与网球运动的障碍,严重影响了网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通过增加网球选修课和专修课,扩大体育院系对网球师资培养,形成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开展全院的网球选修课,可以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基础上,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网球技术,参与网球活动,积极投入到网球运动中。同时加强对体育学院网球

教师和学生的培养,进行网球运动的深度建设,提高网球运动的水平。

3.3网球师资力量建设问题

师资力量匮乏是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现实了解阜阳师范学院现有网球教师一人,教授体育专业学生,网球教师少,薄弱的师资力量显然无法满足全院学生学习网球的需要,无法满足网球学科建设的需要,在对于学生的网球技能和技能的培养,学校网球氛围的形成阻碍,不能满足网球运动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专业网球教师,进行网球项目的学科建设,提高网球项目的教学能力和小平。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网球,在网球活动中培养网球兴趣,形成网球爱好者,发展网球运动的人口,这是发展学院网球运动的有效手段。

3.4网球运动的组织、管理问题

学校网球比赛少,网球宣传少, 校园网球的氛围冷淡,影响学院网球运动的发展。学校对于网球比赛的组织不积极,开展的网球比赛少,师生缺乏网球培训,这使的教师和学生无法体验到网球运动的魅力,缺乏对网球运动的兴趣。同时学生网球协会的活动少,对于网球的宣传的少,使同学们不能投入网球运动中来,由于对网球运动接触少,无法了解网球运动,所以学生无法投入到网球项目中去。如何改变现状,首先,需要加强网球协会建设,在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自发自主性的成立的网球社团性体育组织,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网球的积极性。学生在上课期间授课,课外则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培训、训练和组织比赛,进行各种网球活动。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形成以网球运动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其次,成立网球培训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球培训,是培养网球运动人口的有效途径。成立网球培训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球培训,在 练习网球技术,学习网球项目中的各种知识,培养对网球运动的爱好,这是培养网球运动骨干的良好途径。据了解,在阜阳师范学院首届“教工和学生网球比赛”前,对教工进行了一次网球培训,进行网球技术和规则的培训。比赛期间经过培训的人员发挥较出色,比赛结束后,有一部分依然能够经常进行网球运动,说明网球培训的有效性。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网球比赛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是活跃校园网球氛围,进行网球宣传的一种形式。经常性、有组织、有计划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学校举办、企业赞助和多方支持的比赛都是网球运动普及的催化剂。利用校园广播网等手段播送网球信息和新闻,可以进一步达到普及网球运动的目的。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关心这项运动,从而推动我院网球运动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3.5网球运动装备的因素

师生对于不同价格网球拍的选择 表5

价格100200300400%%%%

教师15153535

学生44401016

对于网球球拍的价格选择,以及对于网球等装备的易得性影响网球运动的开展。在选择网球拍的过程中,调查了解到教师对于网球装备的价格不是很在意,对于参与网球活动的影响不大。对于学生的了解到,由于学生的消费能力较低,对于网球装备很在意,是影响学生参与网球活动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阜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进行网球拍和网球的购买选择性不多,同时价格也较贵。通过集体团购的方式购买网球装备,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球装备的价格。而通过网上购买网球装备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较低的价格。这些在学校中已有先例:网球协会集体采购网球,许多的同学在网上购买网球拍。同时由于离校的学生网球拍不再使用,新生没有装备,可以开网球拍的跳蚤市场进行交易合理利用资源。

4.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了解到网球运动开展时间较晚,处在刚起步、有待完善的发展阶段。同时网球运动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希望能够投入到网球运动中去。我校在网球运动的普及中面临着场地,教资和比赛活动等各方面的问题,影响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通过研究对策,对制约网球项目发展的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我院网球运动项目迅速、健康的发展。

5.建议

对于学院网球运动在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校网球项目也会出现新的情况,通过学校和师生的努力,可以有效促进网球项目的发展。

5.1学校应加大对网球项目的投入,修建网球场地,引进网球教师,积极筹办各种网球赛事,促进我校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

5.2教师应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 吸取新知识、新经验,提高自身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吸引学生积极投身网球运动、宣传网球运动。

5.3学生应当发挥自发和自主的精神,建立自己的网球组织,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积极投入到各种网球活动和比赛中,活跃校园内的网球氛围,形成网球运动热,使网球运动成园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使网球运动得到顺利开展和蓬勃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5.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网球运动发展的氛围,更好的推动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促进广大师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季敦山.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报,2006.3(18-2)

[2]薛欣.网球运动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25-2)

[3]张欧兰.高校开设网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职业圈,2007.8

[4]李旻,李波.重庆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10(5-4)

[5]赖炳森,李建军.广州省高校网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5.10(27-10)

[6]宫晓丽,梁斌,杨涛.影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

体育科技,2004,4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survey procedure, the interview law to hinders Fuyang Normal school the tennis movement project development factor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understood has the tennis location in the Fuyang Normal school's tennis movement developing process to be few, the teachers lack, has not launched the entire courtyard tennis elective course, the school tennis population few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restriction factor.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 the contrast correlation area measure and the metho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ccording to my school tennis movement development in actual problem: If constructs the more tennis location facility, the introduction tennis teacher, develops the entire courtyard the tennis elective course, holds the tennis competition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o the tennis movement propaganda, as well as methods and so on marketability oper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the effective method, promote my school tennis movement rapid development.In these improvement process, not merely is the school or student's unilaterally responsibility, this need school and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common endeavor, in the process which the tennis movement develops unceasingly, contributes an own strength.Promotes my school tennis movement vigorously, the health development.

第五篇:论文-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SXX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名 教育层次

业 教 学 点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

涵义界定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以及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目前在我国尚无定论。我们这里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要地就是指政府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结构、功能、运行方式等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关键字}: 体制改革; 制约因素; 行政系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汇集点,成为制约改革和发展整体进程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影响整体改革进程的掣肘环节,其他领域的改革攻坚都有赖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深化和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涵义及动因

(一)涵义界定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以及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目前在我国尚无定论。我们这里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要地就是指政府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结构、功能、运行方式等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适应过程。政府系统处在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位置,与整个社会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改革实际上是个充满活力的行政系统的重要存在方式,是行政系统自身根据执政环境的变更以相适应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能否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及时改革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举例来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为了适应战后国内国外环境,长期不懈的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大致实现了行政系统的现代化,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中国目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内经济正蓬勃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因此,行政系统如何改革以适应执政环境是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变革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增强行政系统的活力,促进整体效能的提高,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协同开展,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准备、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的系统工程。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展开,分步进行。它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前苏联政权的一夜崩溃和它过快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很大关系。循序渐进的改革可以说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理性的选择。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分配。行政管理是行使公共权利的过程,也是社会利益调控的过程。在改革中必然会触及到对社会资源包括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

(二)动因分析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受到行政系统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根植于社会经济、政府、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不断自我调整和改造的需要,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因主要是:①发挥行政功能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管理范畴,政府管理事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必然要相应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机制,使行政功能得以顺利发挥;②对行政权力进行监控的需要,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行政权力通常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如不适当加以约束,则会偏离合理的权力轨道,难以遏制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官僚主义以及腐败行为;③调整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之间关系的需要。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组织的要求和个人的要求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协调因素甚至冲突。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因。外部动因主要是:①经济的动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作为上层建筑要素之一的行政系统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调整和完善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全国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利用好,关键是立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目前仍有部分国家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予以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②政治的原因。国家政治体制模式、政治力量格局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往往对行政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大的行政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次改革的原因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③科技的原因。科技的发展促使政府行政日趋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这便要求行政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来适应,来学习,进而通过行政领域内的创新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如现代行政管理学起源于西方,随着在我国的研究和不断发展、完善,直接推动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电子政务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政务工作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变了传统的行政方式,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

1、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认为自己是“全能政府”,政府管理就是控制,社会和民众都是被管制的对象,仍然高高在上,只要发施令,就会一呼百应,民众不敢不从;对自身功能认识错误,往往认为政府是“一家之长”社会是“小孩”,认为政府应对社会无所不包,功能应强于社会。

2、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错位、缺位、越位并存。政府包揽了过多的社会事务,承担了本应由其它职能部门承担的公共事务,社会中介组织没有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政府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干涉经济事务,政企尚未完全分离;政府职能分工过细,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复。

3、行政管理方式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手段单一,重行政管理等直接手段,轻经济调控、法律约束等间接管理;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行政管理观念落后,重人治,轻法治;行政机关的决策、决定程序透明度和公开性不够,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行政权力与利益挂钩,有的行政机关把利益作为目标,把权力作手段;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够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滥用职权。

4、行政体制改革步伐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每次改革对于推动市场的形成与政府管理方式的完善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每次改革都是行政体制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进而直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情况下开展的。相对于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明显落后,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前瞻性。

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政府机构自身及个体的权力与利益,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是由政府自身发起,对权力与利益的追求,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缺乏自动力机制,只能依靠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但是,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并且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发展很不平均。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不充分使行政体制改革受到了制约,因此,对体制和机构的多次改革,没有使政府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行政管理体制始终难于彻底。

(二)制约因素

1、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际上是战时体制的延续,这样的政治体制存在两个问题。①在行政系统内部,地方(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一切听命于中央(上级),事无大小,都得请示,造成工作中“文山会海”,“公文旅行”。严重影响行政效率。②政府对社会形成高度的控制和管理,造成政府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小”,使社会对政府产生依赖性,自身机制得不到发挥,迫使政府为承担不该承担的职能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同时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精简。

2、法制不完善,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尚未完全建立。现代化的政府其实质是一个法治化的政府,其理想状态是政府依从法律赋予它的权力和责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这样的政府才是负责任的政府,才是公民可以信任的政府,才能保障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法制化程度不够,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有限,法制观念不强,造成政府决策、政府行为不规范,甚至违法。

3、行政人员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成阻力。政府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对象。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而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基于外部压力下的自我改革,它需求政府对其自身的结构、功能和权力进行限定,对其自身的活动以及方式进行约束,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及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即有权力和即得利益格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因此产生。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缺乏系统性。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不能做到整体协同进行,只能造成原有矛盾在行政体系内部转移和滞留,而不能得到彻底解决。1982年改革后国务院机构减少到61个,但后来又增加了11个,1992年改革从86个减少到59个,但1993年又膨胀到72个。2003年改革以后,虽然整体形势比过去几次要好,但仍然存在反弹的可能。缺乏系统性,使行政机构改革始终走不出精简与膨胀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王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 2007 [2] 李圣祥.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管理创新——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再认识[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C], 2005 [3] 王和平.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与海南特区行政体制改革实践[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 [C], 2006 [4] 周坚卫.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C], 2002 [5] 张绍春.武汉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路[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C], 2005 [6] 刘亭新, 周张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 构建服务型政府[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 2007 [7] 王惠岩.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应注意研究的四个重要问题[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C], 2005 [8] 领导言论[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C], 2005 [9] 郝国庆.以政治文明建设为指导深化行政体制改革[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 [C], 2004 [10] 李军.试论服务型政府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C], 2004

下载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