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 姓名:顾劲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张建新 20050619 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各国对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要求日益提高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保护人类 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而采取必要的卫生检疫措施 是一个国家的主权 也是国际贸易正常交易的条件 但有些国家任意提高农产品卫生检疫的标准和要求 成为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巨大障碍 如何突破发达国家以质量 卫生和安全标准等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 WTO 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SPS 协议裁定农产品贸易纠纷的案例 以及外交谈判途径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的案例 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影响 并提出了重视争端解决机制成立专门机构 建立出口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初步应对建议 关键字 SPS 协议 农产品 技术性贸易壁垒 争端解决机制 外交磋商 AGRICULTURAL PRODUCTS TBT IN DEVELOPED COUNTRIES:CASES ANALYSIS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The sanitary requir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increasinglyconcerned as an very important technical barrier of trade WTO/SPS wasadopted by countries to restrict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being animal andplant SPS is not only the sovereign rights of a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it isa prerequisite to keep the normal international trade.However somecountries set up barrier to impose restrictions on the trade by means of raisingthe SPS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arbitrarily.How to break the TBT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as a urgentlystrategic question to our country.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dispute casessolved by DSU and diplomatic negotiation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oprovide proposals of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response TBT challenge.Theproposals including establish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 to carry out DSU setup all-process-monitored system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export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tect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etc.KEY WORDS: WTO/SPS agricultural products WTO/TBT DSUdiplomatic negotiation 前言
中国的肉类 蔬菜 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于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曾经被业内人士预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 但自 2002 年以来这些产品却频频遭遇技术壁垒 出口形势严峻 如浙江舟山冻虾仁因检查出极微量的氯霉素被欧盟退货索赔 欧盟兽医委员会还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虾 兔和家禽肉等动物源性食品 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蔬菜实行批批检验的苛刻检验措施 中国出口欧盟的蜂蜜又被以 抗生素超标 为由遭到 封杀 随后日本 加拿大 美国等也加强了对中国蜂蜜的检验 如何突破发达国家以质量 卫生和技术标准等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成竞争优势和出口现 1实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SPS 原本是为了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保护人类 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保护环境 防止经济欺诈行为 但长期以来 TBT/SPS 协议被一些实行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所利用 使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恶化 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最近几年越演越烈 本课题主要研究 TBT/SPS 贸易争端案例 如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案称澳大利亚设置不合理壁垒阻止加拿大鲑鱼进口此案历时五年最终澳大利亚败诉加拿大鲑鱼可以顺利进入澳方市场但澳大利亚合理利用了诉讼规则争取了五年时间使国内企业有了足够的应对时间 另一案例是我国的新鲜松茸被日方检出农残超标而遭全面封杀 由于新鲜松茸都为天然野生 不应有农药残留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通力协作 合理举证通过谈判和协商使日方对该产品解禁 本课题通过借鉴国内外贸易争端处理的过程和模式 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 探讨我国农产品如何突破发达国家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1 程国强 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摘自2 龙永图主编 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 修订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2 年 第 24 页 2 SPS 协议的成员拥有以下基本权利与义务 1.各成员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 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2.各成员应确保任何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实施不超过为保护人类 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程度 并以科学原理为依据 3.各成员应确保其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不在情形相同或情形相似的成员之间 包括在成员自己境内和其他成员领土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的歧视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实施不应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 1.2.2 风险评估以及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的确定 SPS 协议规定应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 确定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1.各成员应确保其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是依据适应环境的对于人类 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风险评估并考虑到由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 2.在进行风险评估时 各成员应考虑现有的科学依据 有关的工序和生产方法 有关的检验 抽样和测试方法 某些病害或虫害的流行 病虫害非疫区的存在 有关的生态和环境条件 以及检疫或其他处理方法 3.各成员在评估对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构成的风险 并决定采取措施达到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以防止这种风险时 应考虑下列相关的经济因素 由于虫害或病害的传入 定居或传播 对生产或销售造成损失的潜在损害 在进口成员领土上控制或根除的病虫害的成本 以及采用其他方法来控制风险的有关实际开支 4.各成员在决定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时 应考虑将对贸易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一目标 5.每个成员应避免在不同的情况下任意或不合理地实施它所认为适当的不同的保护水平如果这种差异会在国际贸易中产生歧视或变相限制 6.各成员在制定或维持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以达到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时 考虑到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应确保这类措施不比要获取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所要求的更具贸易限制性 7.在有关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 一成员可根据现有的有关信息 临时采取某种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并相应地在合理的期限内评价该措施 8.当一成员有理由认为另一成员制定或维持的某种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正在限制 或潜在限制其产品出口 而这种措施不是以有关国际标准 准则或建议为依据 则可要求其解释采用这种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理由 1.2.3 病虫害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适用地区的条件 各成员应承认病虫害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的概念 对这些地区的确定 应依据诸如地理 生态系统 流行病监测 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效果等因素 出口成员声明其境内某些地区是病虫害非疫区或低度流行区时 应提供必要的证据 以便向进口成员客观地表明这些地区是病虫害非疫区或低度流行区 为此 根据要求应向进口成员提供合理的途径 以便进口成员检验 测试 以及执行其他有关程序 3 1.2.4 透明度 各成员政府必须就其新制定或修订的和对贸易有影响的 SPS 措施向所有其他成员进行通报并设立办公室 称为 咨询点 负责对其他成员就新制定的或已存在的措施所提问题进行答复1 1.2.5 特殊和差别待遇 各成员在准备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 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成员 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特殊需要 在采用新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 则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相关产品较长的适应期 以维持其出口机会 为确保发展中国家成员能遵从本协议的规定 委员会有权根据这些成员的要求 并视其财政 贸易和发展的需要 允许这些国家对于本协议项下义务的全部或部分享有具体和有时限的例外 第二章 DSU 案例----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案 SPS 协议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即可以帮助我国出口农产品打破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不合理技术性壁垒 减少所遭受的变相限制 又可以被发达国家用 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环境的安全 为名设置名目繁多 苛刻的技术性壁垒 表面上基本符合 SPS 协议的条款 但实际上却有泛化成为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趋势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食品安全标准可对农产品 2和食品贸易产生阻碍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 由于关税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保护作用弱化 发达国家日益频繁地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给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设施了新障碍 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而蒙受巨额的贸易损失近几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总体稳定 但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泛滥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 首要工作就是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研究 从中总结经验 得到启示 并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具体情况及其特点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切实保障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利益 本课题所研究的鲑鱼案和松茸案 是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分别运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 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即 DSU 和外交磋商解决贸易纠纷的典型案例 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案 是一起典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该案例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调查和裁决 最终得以解决 虽然解决过程经由正当的法律程序 但该案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该1 葛志荣主编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的理解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年 第 76-78 页2 谭立群 食品安全标准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4 年 第 2 期 第 59 页 4 1.2.4 透明度 各成员政府必须就其新制定或修订的和对贸易有影响的 SPS 措施向所有其他成员进行通报并设立办公室 称为 咨询点 负责对其他成员就新制定的或已存在的措施所提问题进行答复1 1.2.5 特殊和差别待遇 各成员在准备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 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成员 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特殊需要 在采用新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 则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相关产品较长的适应期 以维持其出口机会 为确保发展中国家成员能遵从本协议的规定 委员会有权根据这些成员的要求 并视其财政 贸易和发展的需要 允许这些国家对于本协议项下义务的全部或部分享有具体和有时限的例外 第二章 DSU 案例----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案 SPS 协议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即可以帮助我国出口农产品打破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不合理技术性壁垒 减少所遭受的变相限制 又可以被发达国家用 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环境的安全 为名设置名目繁多 苛刻的技术性壁垒 表面上基本符合 SPS 协议的条款 但实际上却有泛化成为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趋势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食品安全标准可对农产品 2和食品贸易产生阻碍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 由于关税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保护作用弱化 发达国家日益频繁地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给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设施了新障碍 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而蒙受巨额的贸易损失近几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总体稳定 但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泛滥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 首要工作就是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研究 从中总结经验 得到启示 并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具体情况及其特点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切实保障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利益 本课题所研究的鲑鱼案和松茸案 是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分别运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 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即 DSU 和外交磋商解决贸易纠纷的典型案例 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案 是一.
第二篇: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主要由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确实对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截止到2008年,5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劳动力依靠土地为生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研究学者的实证证明,通过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大大促进出口贸易。[10]因此,如何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
世贸组织规定,在涉及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各国可以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甚至可以实施超出国际标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因此,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初衷不仅是为了确保国际交易中农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减少由进出口农产品的规格、质量和服务引发的争端,规范国际贸易秩序,更重要的应是为了维护各国消费者的权益,体现基于生态环保的新的市场需求,因而可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可以说,进口方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行为可能对出口方有正面效应。短期看,有助于完善我国农产品的监控体系,提高国内农产品安全标准,推动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和有机农业的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机制可以促进农产品出口方积极改进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增进全社会的福利水平。[11]
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千方百计争取领导权、发言权和主动权,竭力将本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以占领国际贸易技术制高点。从发达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来看,美国的参与率为80%,法国为70%,英国为50%。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贡献率也远远高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如英国和德国的贡献率都达到了17%,美国为15%,法国为12%,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贡献率只有39%。[12]因此,从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目标出发,我们在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的经验,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条件转变为有利条件。
(二)完善我国农产品进口法律法规、标准与检验检疫制度
为了避免国外农产品、国外企业对我国农产品产业产生冲击,我国应该加强利用正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的农产品产业。这方面的工作,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例如,2005年,我国修订的最重要的TBT措施是由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同年,我国向WTO提交了18个SPS通报,其中常规通报14个,紧急措施通报1个,补遗通报3个。通报数在所有WTO成员中名列第15位。中国2005年制定的SPS措施主要涉及农药残留限量、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卫生标准、食品和饲料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接触材料卫生、动物检疫、进境水果检疫管理办法等。[12]总体而言,我国对于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还没有构建起来。我国农产品相关技术标准、法律不健全,已有的相关技术标准低于国际相关标准,如我国农产品卫生限量指标相对欧盟不仅检测项目少,而且限量指标也松。因此,完善我国农产品进口法律法规、标准与检验检疫制度,是当务之急。
(三)积极协商并签订双边检验检疫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
虽然农产品多边贸易环境恶化,多哈回合农业谈判陷入困局,但与农产品相关的双边协商与双边检验检疫协定迅速发展起来。
2005年,日本厚生省向WTO通报并于2005年11月29日生效的食品中的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肯定列表制度”将可能对我国约7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和食品对日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食药局、中医药局、认监委、标准委等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和食土商会等组织进行了联合研究和评议,正式向日方提交了我国的评议意见,并与日方进行了多双边的交涉,从而使日方部分采纳了我国的评议意见。同时,各部门协调配合,从多方面采取应对措施,以使该制度实施后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尽可能减少。[13]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不完全数据显示,全球已有十几个国家达成6个柑橘产品的双边检验检疫协定,在这样的协定下,指定的柑橘出口商可享受免检待遇。[14]可见,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政府与进口国协商签署双边检验检疫协定。中国目前已有的双边检验检疫协定多针对农产品生产国,对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意义不大。因此,中国应加大与主要农产品进口国的谈判力度。
(四)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产品结构
我国出口农产品中,低端产品占比重大,出口价格较低。低端产品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严重,而中高端产品则受到限制较小。因此,为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政府需要在资金、税收、补贴及人才方面鼓励支持农产品企业提高研发能力,特别是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国际专利的快速申请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产品出口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结构,通过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园区,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生产并出口中高端产品,使产品达到国际市场准入的要求,争取成为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的主导者,逐步提升我国企业在农产品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国际上的柑橘产业巨头新奇士集团,就是从美国南加州水果与农产品合作社起步,一步步成为柑橘产品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必须具备战略眼光,推动农产品龙头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化阶段发展。
(五)通过预警机制积极跟随标准和应诉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技术壁垒的主动权。政府应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企业提供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信息。企业应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变化的新动向,使农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避免陷入技术壁垒的陷阱。另一方面,一旦某个进口国对我国某个农产品出口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通知相关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应该及时与行业协会或同行企业准备应诉,以避免进口国的不正当限制。企业要对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依托的标准本身做出认定,然后认可或提出异议或申诉,即对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予以规范或加强,最后,对不合理的法规或措施予以削减或消除。
(六)培养和支持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树立国际品牌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学习联想收购IBM的PC机事业、吉利收购VOLVO,走出国门,在国外成立制造子公司或全球兼并,以实现中国跨国企业的快速形成,参与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价值链的核心部分,打造基于产品深加工及知名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新疆新中基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番茄制品企业,它的法国和意大利销售渠道,就是通过收购当地企业建立起来的。政府可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农产品出口额比重大的企业与具有发展潜力的和处于前沿科技领域内的企业,进行跨国行业并购和联合。
此外,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对自己企业的人文塑造,如以人为本、环境友爱、关怀员工、帮助当地社会发展等。企业可以通过与产品出口市场的公众、政府、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和品牌。
第三篇: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的量化研究综述
刘红梅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量化研究的方法和利用这些方法所作的一些研究成果沿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可了解到当前国际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量化研究的进展,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我国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 标准 法规 福利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数据收集的困难以及很难从其他关税、非关税壁垒中剥离等特点,如何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仍倍受困扰。“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最难量化的非关税壁垒之一”(Deardorff and Stern,1998),如何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成为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不少学者主要是国外学者为有效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进行了各方面的尝试,相应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量化方法。但总的来说,由于受数据和方法等条件的限制,有效的量化方法仍处在探索中。
一、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析框架
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提出了一个非关税壁垒的分析框架,总结了之前各类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三种经济效应。
一是“法规保护”效应,指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外国供应商的成本,限制了进口。单从这种效应来看,主要侧重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但同时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像关税一样会给进口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由于没有关税收入,损失要比关税等价更大。这也表明关税等价仅适于测量贸易量效应而不能反映福利变化。
二是“供给移动”效应,主要包含进口对国内生产者的影响和技术法规本身可能的收益效应。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特征:法规对大型和小型企业的成本影响不同、改变了竞争结构或市场规模、引起价格上涨和产生租金(Neven,2000;Fisher和Serra,2000);Maskus,Wilson和Otsuki(2002)通过出口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进口国的过剩需求曲线的相对移动说明了法规的歧视性。
三是“需求移动”效应,指法规所带来的信息及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大量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对此也作了阐明。Bureau,Marette和Schiavina(1998)专门说明“需求移动”效应的信息方面:法规可避免“柠檬市场”问题、消除质量不确定性和减少消费者寻求产品的成本。Casella(1996)以及Fisher 和Serra(2000)阐明了法规的公共物品效应,有些法规和标准可引致交易成本减少。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提出的分析框架可扩展至多个市场情况,标准和法规可使需求替代弹性变大、带来网络外部性、甚至规模经济及其他贸易便利(Harrison,Rutherford和Tarr,1996;Maskus,Wilson和Otsuki,2002)。
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采用局部均衡分析阐明了非关税壁垒的三种不同效应即非关税壁垒对福利的影响,许多学者在此分析框架基础上作了很多发展。然而,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析框架和经验估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供给的影响、引致的额外成本、国内外产品价格差异是模型模拟的关键,但这些方面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而且,其他更复杂的信息和贸易便利方面的效应就更难量化了,比如标准对消费者信心、支付意愿等方面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从理论上,应用一般均衡模型可以说明技术规定对贸易的效应;但实践中,许多模拟只是在总量水平上完成的粗略估计,很多时候结果是值得商榷的。
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和福利影响的分析上,为此对其的量化研究也大致分为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大类。从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的制定上看,福利分析更为全面客观,但由于国际谈判一直以来都强调对贸易的影响,所以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下面就各种相关研究从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评述。
二、贸易导向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的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经济学界普遍承认,技术性贸易壁垒在限制贸易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askus与Wilson(2000)、Baldwin(2000)等学者为主,试图从贸易导向的角度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定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就其对贸易的限制效果进行检验。从贸易导向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三类度量方法。
1、以价格差/关税等价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非关税壁垒可以通过比较本国价格和参考价格来衡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关税等价法。关税等价通过比较进口品价格和本国市场上的可比商品的价格差计算得出。如果支付给供应商的价格保持不变,正确的方法是比较不存在壁垒时的价格和存在壁垒时的本国价格之差(Deardorff and Stern,1998)。然而,这两种价格都难以获得,实践中通常对本国和进口产品的贸易数量及供给、需求弹性作出调整以估计出不存在壁垒时的价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与本国进口商支付给外国出口商的发票价格(如进口商品的CIF价格)进行比较,通过价格差减去关税、运输成本和产品质量差异等可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等价。
Campbell和Gossette(1994)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在内的许多部门。他们做了复杂的调整使得产品为同质的。这种方法在两项研究中被专门用于农产品和食品部门。Calvin和Krissoff(1998)测算了在苹果部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率等价。为了测算,他们比较了美国苹果在外国的CIF价和外国市场的批发价。他们假设价格差由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关税率构成,尽可能采用市场中同时空的同质苹果(同种类、级别和大小)的价格,并构建了运输成本。一旦知道了美国苹果在外国的价格和类似苹果在该外国批发市场类似苹果的批发价格之差,月度价格差比率就测算出来。该月度价格差由已知的关税率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率等价组成。EC(2001)也采用此办法比较了在欧盟市场上美国生猪和禽肉的月度CIF价格和欧盟内可比商品的批发价格,在EC的同一个项目中还用类似办法度量了美国西红柿和苹果。Calvin和Krissoff(1998)得出结论:价格差方法可有效测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等价;而EU研究认为这种方法不是很有效,在对西红柿的测算中结果取决于价格的选取。而出口价格随时间不同和产地不同变化很大,品质原因亦不能解释该变化。
以价格差/关税等价为基础的方法局限在于:第一,它量化的是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非关税壁垒的综合影响,而无法单独度量出技术性贸易壁垒这样一种具体壁垒的影响。第二,它的前提假设是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是完全可替代的(同质的),局限性较大。第三,最主要的局限在于很难取得剔除了质量差异影响的价格数据。由于受数据所限,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仅适用于同质或标准化产品。
2、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贸发会提出,可以用来量化非关税壁垒和估计贸易受到非关税壁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Beghin与Bureau(2001)认为可用该方法来定量和定性评估国内法规的重要性。有三类信息资源可利用:一是法规本身的数据,如法规数、本国法规文本的页数。二是产品被阻碍的频率数据,包括限制的数量、发生频率的比率、进口覆盖率等。经过严格假设,还可派生出某些指标,比如以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可作为符合国际标准的程度指标。三是企业就歧视性法规提出指控的数据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对此类案件通报的数据。
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被广泛采用。两项研究以一国的标准存量为指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的影响。Swann等(1996)在一项计量研究中采用英国和德国的自愿性国家标准数、两国认可的国际标准数,基于标准的频数指标对1985—1991年期间英国的净出口、出口、进口作了回归分析。Moenius(1999)也采用了存量指标的方法做计量分析。两项研究都把既定行业中的标准数用来度量标准的强度。Otsuki,Wilson和Sewadeh(2001)进一步扩展了该方法用最大允许的污染量来直接度量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度。Fontagne等(2001)采用一个更复杂的指标来评估环境法规的影响。其他一些研究采用了边境限制数据。Lux和Henson(2000)分析了在美国边境被限制的数量以评估进口程序和边境检验如何阻碍欧盟出口,他们的分析表明保护主要发生在特定部门,如乳制品。Henson等(2000)还研究了因卫生和技术原因美国对非洲、亚洲、拉美国家产品的进口限制。鲍晓华、朱钟棣(2006)以频数比率和进口覆盖率为量化指标,测定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进口贸易的限制效应,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频数比率、进口覆盖率和进口贸易额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说明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
由于部门和产品间标准的重要性不同,不同标准产生的影响不同,用标准数或国内法规页数作为代理变量是比较粗略的;由于国家报告的不稳定性和跨国间未有统一的覆盖率指标,基于有关频数数据的估计也是有漏洞的;基于在边境事实上被阻碍的数据的测度相对可靠,但除了美国,各国这方面的数据都难以获取。受以上限制,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可直接用来计算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某一部门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组国家发生的频率,评估贸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种方法可为计量估计构建指标,用这些指标作为计量模型(如引力模型)的代理变量的研究在进一步探索中。以标准数或频数等存量指标为测算变量,运用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该变量对贸易的影响是目前贸易导向测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对来说最有启发性和拓展潜力的一个方向。
前述Moenius(1999)作的计量分析即在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将标准引力模型中的GNp、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作为常量,对双边互认标准、各国国内特定标准的数量及一系列虚拟变量进行估算。他指出两国之间技术标准信息的获取是造成双边贸易中成本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双边共享标准导致进口明显增加;进口国异质标准虽然会大大降低非制造行业的进口但大大促进制造业的进口。但由于没有对规模效应和其他一些阻碍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理,因而很难解释其回归结果。比如忽略了区域贸易协议中成员国会采取一致政策的指标,在估算中只考虑到颁布技术标准的数目,而没能区别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不同等。Maskus等(2002)针对此问题搜集了技术法规的信息,并将其考虑到模型的贸易等式中,从而获得关于自愿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不同影响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技术法规制订的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了引力模型。模型区分了标准与法规影响的不同:标准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贸易有促进作用;而法规则限制贸易。引力模型不仅能找出在“边境效应”中法规的影响,还能处理二元或离散变量,这正是标准的统计特征。这种将存量指标和引力模型及计量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得出对贸易的影响,还为分析此影响和某一变量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桥梁,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3、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不能将具备贸易限制作用的法规和不具备该作用的法规区分开来。调研是通过对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主要国家、行业及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会面或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通常是定性的,但可以缩小分析的范围,集中了解那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不同对象国家的影响程度、重点影响的行业,从而有针对性的为政府采取正确的贸易政策措施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调研方法还可用来为计量研究提供信息。
如欧盟(2000)就美国贸易壁垒提交的报告中和美国贸易代表处(2001)就国外贸易壁垒提交的报告中都采用的是通过调研行业就其出口遭遇的限制提供的信息数据,OECD(1999b)对美、日、英、德四国三大行业55家公司进行了调研,其中一大行业为乳制品业。美国农业部(USDA)1996年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壁垒做了一次跨部门的调研,其调研的跨部门数据库主要用来说明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程度。许多学者都采用该次调研的结果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Roberts 和DeRemer,1997;Thornsbury等,1999;Thornsbury,1998)。Maskus等(2005)还利用世界银行对16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调研数据库进行了计量分析。一些研究还专门就发展中国家如何达到SpS要求和遵守SpS条款进行调研,如Henson,Loader和Swinbank(1999)将调研和深入采访结合起来,把问卷发到发展中国家的联络点。里丁大学作的一些研究也是将调研和深入采访相结合。这种方法可以鉴别出最相关的一些问题并暴露出一些通识但属误解的看法,如Henson,Lux和Traill(2001)的研究表明欧盟出口厂商对美国主要抱怨的不是关税和卫生要求而是行政方面的延误及缺乏预见性;OECD(1999b)对乳制品的调研得出企业认为认证和批准方面的延误限制作用甚于标准。
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由于被调研对象认为调查结果可能对政策出台产生影响,所以提供的数据和结果有可能出现偏差。在缺乏足够数据时使用该方法是有效的,比如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到美欧的产品面临的一些障碍等问题的认识。此外,在对一些壁垒衡量中容易混淆或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如行政管理中出现的贸易障碍等情况可以通过调研的方法了解到。而且一些技术法规主要是行业关心的问题,而经济学家们分析时往往考虑不到而没有作为模型中分析的变量,通过调研也可以弥补。
三、福利导向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相关合格评定程序来实施对贸易的影响。这些实施手段在短期会对贸易产生影响,还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并且从长期来看,对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还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要全面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利的影响,需采用测量范围全面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但限于数据搜集的极大困难,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的是以下两种方法来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利的影响。
1、以风险测评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法及相关研究
以风险测评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法是根据风险测评的损失概率及大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方法能表明法规对福利的影响包括哪些效应,而不是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具体效应。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的SpS规定,困难之一是难以识别其保护的强度。对达到法规要求所花费的成本与减少外部性的收益进行比较可以分解出一项法规的效率及保护的效果。通过分解福利效应,当其成本超过收益可以得出一项措施是福利损失的。当收益可忽略时,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检验贸易扭曲,用来评估当前法规是否具有保护性。
Bigsby和Whyte(2000)提出了一种方法度量针对虫病检疫法规的经济效应和风险的概率。James和Anderson(1998)评估了检疫法规的效应。他们得出那些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检验的检疫限制才是合理的。Arrow等(1996)对环境卫生部门运用更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其法规的合法性。Orden和Romano(1996)还运用这种方法就墨西哥鳄梨进口进行了USDA贸易政策分析,表明结合使用风险测评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量化估计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解决SpS贸易争端。
将风险测评和成本—收益结合使用的方法是鉴别和评估技术性贸易壁垒效应研究的最有潜力的方向之一,多被用于分析食品、农产品等与环境卫生有关的产品。但这种方法主要缺陷在于风险的概率和大小估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在实际应用中分析的范围较窄,许多经济影响不能包括进去:就收益分析来讲,收益的重新分配可能涉及到许多相关方面,要计算所有相关代理人的影响非常复杂,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变化很难估计;就成本分析而言,不仅要计算供应商自身的损失,还应包括管理成本和寻租代价等。
2、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及相关研究
就某一行业或产品进行单市场或多市场分析的局部均衡分析法以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平衡为测度基础,分析某一特定政策对均衡价格、数量和福利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是基于成本增加原因,也可以是由于需求的变动或由于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从成本方面的影响来看,技术法规可以改变边际成本,也可以改变固定成本,而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和竞争性质。如果是完全竞争市场,基于弹性大小假设前提下,边际成本增加可以直接分析对数量、价格的影响范围,直接计算区域内标准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而在差异产品情况下则不同,厂商的固定成本要考虑到规模收益递增,这些成本可能因技术法规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模型取决于市场准入的难易和产品可替代的程度。模型会根据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校正市场上的厂商数量,可以用于需求一方有固定的替代产品,也可用于标准和法规性质不同、替代弹性不同的产品。此外,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还经常和价格差法、存量指标法、风险测评等结合起来,能更精确地分析标准或技术法规对生产、消费、贸易和福利的影响。
Thimany和Barrett(1997)研究了美国向其他NAFTA国家出口奶制品受到的技术法规的影响。他们强调了需求和供给曲线变化的影响,得出进口国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向上移动。向上移动的需求曲线代表了标准能缓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而供给曲线的上移则是包括包括相符成本在内的出口成本增加所致。结果是标准不会影响进口国国内生产商,反而与关税一样会起到对生产商保护的作用,但却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Sumner和Lee(1997)则具体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上发生的成本。Calvin和Krissoff(1998)采取了价格差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paarlberg和Lee(1998)结合风险测评和局部均衡法研究了美国运用关税政策对可能传播口蹄疫的国家实行牛肉限制进口的效果。除了这些对单市场进行局部均衡研究外,Overton,Beghin和Foster(1995)就欧盟对烟草的化学成分残留值规定进行了美欧两个市场的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欧盟设定的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的残留值规定最终却使美国制造商撰取了绝大部分的收益。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目前从福利导向测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应用较多且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方法,可用于评估标准或法规对某一产业或某一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无需直接联系其他产业的影响,只需利用价格、数量、相符成本信息及生产厂商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就可进行相对简单的计算。其模型在研究法规或标准对不同市场的影响上可以做不同的改变,其有效性还有待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差异化产品和不完全竞争等微观经济学理论定量计算方法上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以上是沿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介绍了到目前为止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和与之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些分析方法以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研究成果,评价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不足。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单纯对贸易的影响,所以从福利角度进行研究更有说服力。为了全面有效地分析其影响效果,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进出口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对国内外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对第三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消费者的反应等。价格差/关税等价率法、存量指标(如标准数等)法以及调研数据法是常用的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把它们和引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于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影响;而把它们和局部均衡模型或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社会福利影响比较有拓展潜力的方法。
(注:本文获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07BGJ008。)
【参考文献】
[1] Deardorff,A.V.,and R.M.Stern.Measurement of Non-tariff Barrier[M].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eries.Ann Arbor,MI: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2] Fisher,R.,and p.Serra.Standards and prote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2.[3] Maskus,Wilson and Otsuki.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World Bank,working paper,2002.[4] European Commission.Report on United States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vestment[R].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Belgium,2000,July.[5] Swann,p.,p.Temple,and M.Shurmer.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UK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1996,106.[6] Moenius.Information versus product Adaptation: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Trade,Manuscript,1999.[7] Otsuki,Wilson and Sewadeh.Saving Two in a Billion: Quantifying the Trade Effect of European Food Safety Standards on African Exports.Food policy,2001.[8] Henson,S.J.,R.Loader,and A.Swinbank,M.Bredahl,and N.Lux.Impact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M].Center for Food Economics Research,University of Reading,Reading,2000.[9] 鲍晓华,朱钟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测量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6(7).[10] Thornsbury.political Economy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U.S.Agricultural Exports[D].phD dissertation,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1998.
第四篇:浙江省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一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直是各国必不可少的产业,而浙江省作为我国的出口大省之一,农产品的出口一直是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各国消费者的要求,以往的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已经不再满足各国进口国家的需要,转而制定各式各样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欧盟制定了各项绿色贸易壁垒来维护本国利益和保护本国贸易。日本有关部门也对所有进口农产品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涉及全部农产品、全部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涵盖了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几乎所有日本从我国直接进口的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国输日农产品技术门槛。
浙江省在面临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下,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在面对如此不利的外部条件时,政府和企业家自身必须认真考虑应对措施,同时借此机会冷静反思自身发展的模式,规划出一条浙江省农产品更加合理的发展道路。
一、日本、欧盟对我国农产品实行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和背景
赵浛羽在《论“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及其对策》中指出,我国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国内经济基础以及科技水平不高。
何梦迪在《绿色壁垒条件下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中指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浙江省农产品本身质量不高、农产品出口企业环保意识不足、农户分散种植,企业游击式经营、应对绿色壁垒机制不健全等是浙江省受到绿色壁垒冲击的主要原因。
陶泽邦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指出,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受绿色壁垒困扰的原因有我国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标准过低、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绿色壁垒具有隐蔽性和消费者观念变化等。李静,柯珍堂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中指出,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全球化
王浩,朱巍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中指出,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是因为环保意识的提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减弱、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及国际公约的规则不健全。
在Nguyen Viet Khoi ,Le Thi Thanh Thuy的《Exporting Vietnam’s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Products to European Union Markey under green trade barriers》中,环境保护和贸易保护主义是两个重要原因。
由此,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国外的客观原因,也有农产品产业国内发展存在的主观因素。
二、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分析
严旭,阙昭君,万芷吟在《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中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李朝霞,郭晓辉在《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中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许林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中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虽然存环境保护认证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积极影响,但是总体上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
林玉洁在《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中指出,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多,但同时在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改进农产品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静,柯珍堂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中指出,农业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对象,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王浩,朱巍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中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有利有弊。
由此可见,在面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弊大于利。
三、中国应对国外对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分析
赵浛羽在《论“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及其对策》中提出了六点对策:
1、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
2、利用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绿色产业”;
3、通过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铸造“绿色品牌”;
4、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农产品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5、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人才队伍”;
6、建立适应国际生产竞争要求的“绿色信息网络”。
严旭,阙昭君,万芷吟在《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中提出了七点对策:
1、提高绿色和环保意识;
2、倡导并鼓励发展绿色农业;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5、尽快建立预警监测和应急机制;
6、通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制定;
7、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
何梦迪在《绿色壁垒条件下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中提出了四点对策:
1、开辟绿色农产品市场;
2、搞好食品ISO14000认证工作;
3、加快认证和品牌建设;
4、发挥政府优势,建立相应预警机制。
陶泽邦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四点对策:
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2、积极推行IS0质量标准;
3、加强国际贸易信息收集;
4、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李静,柯珍堂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中提出三方面的对策:
1、政府方面:加强环保宣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企业方面:加强与各国的技术交流,增加农产品的监测项目,借助行会的力量;
3、农民方面:提高农业素质,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生产者和管理者各司其职。
许林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中提出五点对策:
1、积极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
2、实现农产品贸易向出口导向型转变;
3、不断完善农产品外贸环保法律法规;
4、鼓励农产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5、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多边合作。
王浩,朱巍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中提出七点对策:
1、建立农产品国际品牌战略;
2、推进清洁化生产和绿色营销;
3、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4、呼吁国家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环境条款的谈判;
5、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
6、加强地方政府引导和扶持;
7、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臧大巍在《试析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中提出五点对策:
1、提高绿色农产品意识,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2、加强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制建设;
3、增加科技投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4、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规范出口市场;
5、开拓出口市场和销售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评述
从上述资料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的阐述,和众多学者对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分析,我认为由之产生的贸易摩擦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由于我国市场准入机制的不完善,农产品产业的盲目上马是必然,凭借我国大量的农民基数,相对发达国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必然能迅速占领国外市场。日本由于自身因素造成的农产品竞争力弱于中国,是因为市场规律而被淘汰,而非由于中国企业的实际并不存在的质量问题所导致,因此日本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有失公正的。本文希望通过对此次事件的分析研究,探寻应对国外对中国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同时,也借此机会,反思浙江省农产品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 Nguyen Viet Khoi ,Le Thi Thanh Thuy.《Exporting Vietnam’s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Products to European Union Markey under green trade barriers》.[J].《Diplomacy and Economy》,2013.[2] 钱慧娟.《The Impact of Green Barrier of EU on the Export of Farm Products of China》.[J].《Overseas English》.2012.[3] 谢明军.《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以茶叶出口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02期.[4] 赵浛羽.《论“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2年01期.[5] 严旭,阙昭君,万芷吟.《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12年02期.[6] 李朝霞,郭晓辉.《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3年14期.[7] 何梦迪.《绿色壁垒条件下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J].《中国商贸》,2013年22期.[8] 陶泽邦.《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年17期.[9] 陈玮.《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9期.[10] 李静,柯珍堂.《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2年06期.[11] 许林.《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年12期.[12] 刘冲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10期.[13] 王浩,朱巍.《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2年08期.[14] 林玉洁.《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2012年11期.[15] 李毅.《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03期.[16] 戴宏民,戴佩燕,周均.《欧盟新绿色壁垒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策》.[J].《包装学报》.2013年01期.[17] 何超男.《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J].《商 Business》.2013年11期.[18] 张作源.《试论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2期.[19] 臧大巍.《试析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工会论坛》.2013年第03期.[20] 张郁.《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33期.[21] 黄慧.《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年第01期.[22] 王思语.《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J].《现代商业》.2013年第05期.[23] 郭鹏.《中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J].《知识经济》.2012年第02期.[24] 王佳丽.《中国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2年第24期.[25] 吴甜甜.《浅析绿色贸易壁垒》.[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3年第02期.
第五篇: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壁垒案例及分析
我国服装因德国及欧盟禁止在纺织品使用偶氮染料被终止出口案——析论环境技术标准[案情简介]
1994年7月15日,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格法)第二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生产和进口使用偶氮染料(这种染料可能被还原成20种对人体或动植物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的纺织品及其他日用消费品。接着,日本、法国、捷克、奥地利、荷兰等国也要求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不使用偶氮染料,使我国市场大大缩小。上海某服装集团对德国出口的单装内衣,因含偶氮染料而被迫终止出口,减少外销额500万美元。
1999年,欧洲委员会为了保护欧盟公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为了统一欧盟各成员国关于限制偶氮类染料使用的法规,提出了<关于禁止使用偶氮类染料指令)的立法建议。此后,由于各成员国在指令某些细节问题上分歧大,该立法建议在欧洲议会以及欧盟理事会中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讨论。2002年2月,欧盟理事会终于通过了该指令的“共识文件”,在最终通过该指令的立法程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2002年2月底开始,欧洲议会开始对该指令的共识文件进行第二轮审议,最终该指令将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共同通过。2002年9月11日,欧盟在其<官方公报)上正式公布了这一指令。该指令主要禁止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生产使用偶氮染料,禁止使用偶氮染料且直接接触人体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在欧盟市场销售,禁止这类商品从第三国进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大国,2001年纺织品出口金额高达541.8亿元,占中国同期外贸出口总额2 661.6亿元的20,4%,其中,欧盟所占比例为10%左右,约为54亿元。但是,中国印染业整体水平普遍比较低,据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纺织品服装中的内衣、婴幼儿类的抽查结果表明,有10%~15%的服装含有偶氮染料。在某种程度上,染料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禁止使用偶氮类染料指令》的颁布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法律问题]
(1)环境技术标准的概念。
(2)环境技术标准与WTO。
(3)IS014000概述。
[法律依据]
(1)GATT第20条(b)项、(g)项。
(2)《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序言、第2条第2款、第5条第4款。
(3)《清洁生产促进法》第30条。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第1条第4款、第2条第4款。
[法理和法律分析]
1.环境技术标准的概念
环境技术标准即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组织或国内立法手段制定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技术标准,采用某一环境技术标准的国家有权对未达到该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们根据其生产和技术水平,通过国际组织或国内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达到这些标准,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困难,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则具有很大困难。这样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2.环境技术标准与WTO
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b)项、(g)项对背离WTO基本原则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例外情况作了规定。除此以外,WTO对环境技术标准的规定更集中地体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当中。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在序言中规定:“认识到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动物及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和环境,或防止欺骗行为等,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情况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第2条第2款规定:参加国应保证技术法规的制订、通过、执行目的和效果不应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为此,技术规章对贸易的限制不应超过为实现一正当目标所必需的程度,并考虑不实现这些正当目标所带来的风险。此类合法的目的特别是包括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骗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或保护环境。
该协议第5条第4款规定:在需要明确保证产品符合技术法规或标准,及已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有关指令或建议或其制订工作即将完成时,缔约方应保证中央政府机构采用它们或它们的有关部分作为评审程序的基础。除非提出申请并及时解释这些指令或建议或有关部分不适合有关缔约方,如特别是国防要求之类的原因、避免欺骗行为、保障人类健康或安全、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环境、基本气候或其他地理因素、基本技术或基础问题。
总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是对东京回合谈判时制订的《贸易技术壁垒守则》的修正和深化。该协议涉及一切产品的技术管理条例、测试、认证以及技术标准、包装、标签等,承认各缔约方为了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有权采取适当的措施,但只以保护所需的程度为限,不应成为多边贸易的障碍,这与WTO其他协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该协议鼓励各缔约方采用国际标准,但不要求因而改变其保护水平。此外;协议规定了通报制度、建立咨询点制度,各成员国就各自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拟定、采纳事先通报,大大提高了有关标准及认证程序的透明度。
3.IS014000概述
在国际现行的环境技术标准中,IS014000系列是影响最大、使用国家最多的一种。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响应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要求,于1993年6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至1996年基本完成了一套有关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系列IS014000。ISO/TC207在制定IS014000时的指导思想之一是:“不增加并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无论对环境好还是环境差的地区。”客观上,IS014000系列标准统一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要求各国公开其有关体系、产品标准和认证方法,为其贸易伙伴提供条件,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另一方面,IS0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客观上又是另一种壁垒,它对那些信息不通、行动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将造成实际上的贸易障碍。各发达国家对IS014000系列标准持积极态度,在标准尚为草案时就开始了试点认证工作,并做好了标准出台以后的国内转换工作,当标准正式出台后,它们就以先行者的姿态向发展中国家提出基于环境因素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其受控制的地位就必须迅速着手开展IS014000实施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IS014000的认证是通向未来国际贸易市场的通行证。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IS014000的接轨工作。1997年4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将IS014000系列标准中已颁布的前五项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标准文号为GB/T24000—IS014000。1997年5月27日,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成立,指导委员会下设两个委员会,分别负责我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国家资格认可工作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的国家资格注册工作,这为我国的IS014000认证工作提供了体制和制度的保证。《清洁生产促进法》第30条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按照国家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规定,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这为我国15014000认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本案中,欧盟及部分发达国家禁止纺织物中使用偶氮染料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以环境技术标准构筑的绿色壁垒,为此我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2001年8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文件第1条第4款规定:鼓励
印染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第2条第4款“禁用染化料的替代技术”规定:逐步淘汰和禁用织物染色后在还原剂作用下,产生22类对人体有害芳香胺的118种偶氮型染料。
鉴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染料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还没有提出对偶氮染料全面禁用和含量限制的技术要求,但是我国环境标志产品中的生态纺织品已提出上述要求,而且,这也是我国生产的各类印染产品发展的方向。因此,该技术政策将淘汰部分有害的偶氮染料作为鼓励方向加以提出,这对我国纺织业防止类似的绿色壁垒有积极作用。
[学者建议]
(1)我国政府应组织力量设立专门机构.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认证机构的合作,密切跟踪和研究IS014000系列标准推广和认证情况。同时,制定有利于IS014000认证的政策,在税收、贷款利息等方面提供优惠,调动企业进行认证的积极性。
(2)我国的标准制定周期太长,标准水平偏低,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低。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制定、推动工作,为企业提供最新国际技术信息、认证动态以及全面的认证服务。
【案例分析】
(一)中欧焦炭贸易之争
问题
1、欧盟的要求是否合理?中国政府的行为是否违反WTO规则?
2、你认为这一案例对我国政府有何启示?
【案例分析】
(二)阿根廷和欧共体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纠纷
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后,由于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出口农产品到这两个国家比以前困难。1987年初,美国和欧共体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作为补救措施,欧共体向美国提供年进口230万玉米和高粱的配额,限期为4年。
阿根廷为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也是玉米和高粱,它要求在欧共体得到与美国同样的待遇。1987年阿根廷向GATT申诉,认为欧共体违反了GATT第24条款的规定,即加入关税同盟时寻求提高约束性关税的GATT成员在修改关税减让表时,应与其他成员进行关于补偿性调整的谈判。
最后,欧共体和阿根廷达成协议,欧共体向阿根廷提供了和美国相同的配额,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肉类配额。1990年,美欧协议延长,欧阿
协议也相应延长。
【案例分析】
(三)巴西、智利等9国的烟草制品立法问题纠纷
1993年,美国签署了一项法令,要求国内的卷烟制造商在生产中至少使用75%的本国原料,违反规定的将被罚款;法令还规定了对进口征收国内税、检查费。1993年前,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加拿大,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泰国,津巴布韦向美国出口的烟草达到91000吨,总价值为3.53亿美元。新法令的实施将大大影响这些国家对美国的烟草出口。
1993年12月17日,巴西,智利等8国提出申诉,认为美国关于关于烟草制品的立法违反了GATT第3条第5款向GATT第3条第5款。
即“缔约方不得建立或维持某种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须符合特定数量或比例的国内数量限制条例,直接或间接要求条例规定的某一产品的特定数量或比例必须由国内来源供应缔约方,也不应采用其他与本条第1款规定的原则有抵触的办法来实施国内数量限制条例。”
1994年1月25日,专家组成立。1994年9月,专家组提交调查报告,认为美国政府的法令实际上是内部数量限制措施,不符合GATT第3条。1994年10月4日,通过专家组报告,巴西,智利等9国胜诉。
【案例分析】
(四)美国与欧共体关于维生素类药的关税纠纷
对于维生素类药物,美国早先的关税是按照美国售价法计算的,药用维生素B12是44%。而饲料维生素的税率是21%。后来,美国改变了两种维生素的计税方法,按照进口价值加权平均数来计算。这样,两种产品的关税税率都是40%。对于美国这一做法,欧共体认为,这实际上是提高了饲料维生素的关税税率,从而违反了GATT第2条关于关税约束的规定,也违反了美欧在东京回合上达成的协议,即美国承诺将两种维生素的税率在5年内均降至16%的水平。
1982年6月,DSN专家组提交报告认为,美国改变计税方法是美国在承诺关税约束时保留的权利。因此并没有违反GATT的第2条规定。同时,欧共体也没有理由认为新汇率会给贸易带来不利影响。至于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的承诺,专家组只是希望美国加速这一进程。本案以美国胜诉告终。
【案例分析】
(五)美国与墨西哥关于墨西哥向美国出口金枪鱼的纠纷
美国有一整套关于捕鱼作业规范的法律规定。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发布名列,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包括鲜鱼和金枪鱼制品,原因是墨西哥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墨西哥同美国进行磋商,申辩指出,自己也有保护海豚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与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做法一致,只是与美国的规范相比还有距离。美国不顾墨西哥的申辩,坚持实施禁令。1991年2月6日,墨西哥向GATT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了GATT
第11条的规定。
即“任何缔约国除征收捐税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美国:美国对墨西哥适用的标准与美国对本国捕鱼业的标准是一致的。因此不是歧视性的数量限制;即使美国的措施违反了第11条,它也符合GATT第20条的例外情况,即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关于保护天然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