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技校教学改革的思索
对技校教学改革的思索
陈牛生
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
技工学校是我国建国以来发展比较早的职业学校,是为第二产业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最主要的基地,在我国职教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职教的迅速发展,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工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
(一)办学主体发生变化。由于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再加之政府行业部门的调整,技工学校的办学主体发生了变化。
(二)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主要接受劳动力行业的吸纳能力急剧减弱,如铁路、邮电、石油、石化、冶金等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进一步改变,由单一技能向复合型转化。
(三)由于城镇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观的改变,技工学校招生遇到比较大的困难,特别是苦脏累险专业。
(四)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三类中等职校(技校、中专、职高)的激烈竞争。技工学校过去固有的“阵地”受到其他类学校的冲击。
(五)技工学校的教学基本沿用老一套,尽管部分技校在教学模式上先后引进了德国双轨制、加拿大的CBE或国际劳工组织推广的MES,但技工学校的总体教育思路没有做根本的调整,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新的特色尚未形成。
(六)单纯以技能鉴定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苗头逐渐显露,对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工人的根本目标有所忽视。
(七)追求招生数量,忽视教学质量,急功近利,管理滞后等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存在。整体师资水平低,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一体化教师极缺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设备落后,教研跟不上等问题依然存在。
(八)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的观念、模式、方法和内容,人才的培养体系,学校的管理机制等,还远远不能适应为21世纪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要。
二、技工学校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技工学校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范畴,属于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因此,技工学校教育实际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个人由未成人向成人转变时期的教育。这一阶段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非常关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职业”为核心,围绕着职业来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
广义地说,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是统一和联动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是统领,是纲。教学改革是手段,是措施,它要依据素质教育而动。狭义地讲,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完成的过程,就是教学改革本身。因此,不应把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对立起来,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三、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确定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实际上是依据技工学校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形势而提出的,因此整体思路既要有适用性,又要有前瞻性。针对技工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将要承担的任务,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可确定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树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服务的思想,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更新观念,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专业领域,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学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适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需要。
(二)技工学校的自身“定位”。几十年来技工学校的毕业就业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很多技工学校本身就是企业办学,培养的目标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其二是由于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因此技工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十分紧密(尽管当时沿没有出现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而目前在用人的需求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用人的主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向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转化;从单一的第二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化);二是对培养目标社会呈现多样化要求(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化,从单一的中级技术工人向初、中、高各档次人才转化);三是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从单一的学历型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并存、长短班并存、就业前与在职培训并存的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向发展)。技工学校实质上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唯一培养目标和以获得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凭为唯一标志的中等职业学校了。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必须重新审视技工学校的“定位”。只有比较好的确定了技工学校的“位置”,才能使教学改革有明确的方向。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技工学校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培训中心,它可以“多种经营”,但必须以“一业为主”。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界出现了两种可喜的现象。一是引进了很多国外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学模式,例如德国的双轨制、加拿大的CBE和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MES等,这些模式都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起到了促进改革的作用,也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界接触到了所谓“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些教学模式的引进,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随着我国职业分类体系的建立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健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开始逐步向职业分类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靠拢,这就意味着培养人的标准正在主动地向用标准靠拢,学与用正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步吻合。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各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岗位”为核心设计的教学模式;而依据现行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教学的设计,又往往突出了“工种”的特点(因为现行的职业技能标准还囿于过去的以工种为依托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因此一般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的现实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用人标准已经由过去的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转变,因此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就应该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之上向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方面转化。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摸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复合型人才,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材、配备教师、完善实习实验设备等等。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并不是说国外的教学模式
可以不学了,国家的职业技能标准不能作为依据了,而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使人才的培养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更符合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四)素质教育。前面已经提到了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实际上狭义的素质教育就是教学改革本身。在技工学校中目前存在着一些需要尽早解决的问题,如重经济效益,轻质量效益;重单一技能,轻复合技能;重技能鉴定,轻综合素质考核;重动手能力,轻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技工学校整体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把抓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对技工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按照面向21世纪、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的目标设计技工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环节,然后逐步进行改革。
(五)技工学校教育必须兼顾就业和发展两个方面。技工学校教育仍属于中等教育范顺畴,它的根本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为学生的现实就业作好准备,更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既要使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的初步教育,也要使他们受到未来社会劳动者理应受到的文化科学和现代价值观的基础教育。我们不应当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当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培养的愿望。
四、技工学校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新一代劳动者必须具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自己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技工学校在教学中应不断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需求,科学地确定种类课程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能够接受继续教育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使劳动者的整体智能水平,能够与科技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一致。这是科学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因此,技工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普通教育水平,大多数学校和专业的文化课应当保持高中标准。这些课程的作用有三:一是为学生学生专业打下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为良好的高中文化基础,是学习现代技术知识和能力所必需的;二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也为转岗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良好的高中文化知识基础,也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人才的基本条件;三是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的价格奠定知识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也很难培养出学生强烈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对这部分课程内容,国家应明确规定为技工学校的必修课,并以此起彼伏作为技校学历教育合格的量化标准。这关系到全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不可随意处置。
五、技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初步的职业能力训练
从能力结构分析,职业能力属于特殊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不同,是在特定职业活动领域所需要的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能力。因此,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养成,既要有学校教育的分科教学和职业活动的综合训练,形成入门能力,更要有实际职业岗位的反复实践。因为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包括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两个方面,而“经验”包括“实际情境的感受”和“时间”两个因素,这些在学校里只能初步地接触。
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不同,前者主要指某种单项的操作能力。例如钳工、车工、汽车驾驶等技术能力。这些技术能力的养成,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衡量其技术合格的主要指标,是操作的熟练程度。培养这类人才,应是职业培训机构的任务。而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的合格标准应当是具备本专业入门的职业能力。在当代,这种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应当是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本人认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上,是降低了技工教育水准的。
六、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不是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课程结构。它源于我国的中专课程结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演变而来的。这种课程结构,既保存了较高的文化起点和较浓厚的专业理论,又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它之所以受到广大职教工作者的重视,是因为它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需求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也能满足学生近期就业的要求。由于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自我完善,是在原有的专业设置、师资、设备等物质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对现有条件冲击较小,所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有利于学校的规模建设和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宽基础是指:文化课应坚持“高中”标准,必须注意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活模块应当是在本专业基础上的专门化,是与基础紧密相关的,是本专业基础的延伸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从而形成特定的专业能力或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人才,一个完整的人。这种课程结构,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兼顾了终身发展和当前就业两个方面,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技工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宽基础,活模块”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有一个如何科学概括的问题。现在的概括只能包括智力课程,对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如何做人等没有包括进去,因而缺乏科学的严密性。“宽基础,活模块”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提高,是要造就具有现代精神、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全面的提法应当是“宽基础,活模块,人为本”,这样可以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七、在教学改革中,技工学校必须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兼收并蓄
技工学校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充分体现出它的不可替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特色又再一次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且证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企业需要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一是要始终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强学
校内外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和建设,在人才的培养上始终瞄准用人市场。
二是突出技能训练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知道应该怎样做并会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期间就树立明确的职业观。
三是走产教结合之路。产教结合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体现在办学上就是将教学管理与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这互为补充。
四是在专业设置上以第二产业为主兼顾第三产业。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技工学校已经建立起强大的为第二产业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专业体系,并且摸索出一整套教学规律。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技工学校也已经设置了相当数量的第三产业专业。这种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相补充的格局,使得技工学校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相当稳定的份额。
五是灵活的办学机制。经过近几十年的改革,技工学校办学机制越来越灵活,特别是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和集团化试点的出现更为技工学校的办学增加了活力。变单一的面向城镇招生为面向城乡招生;变每年一次招生为多次招生;变单一的学历教育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变单一的职前教育为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等等。灵活的办学机制使学校更加贴近市场,越来越发挥出学校的规模效益。
八、政府对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应进行分类指导
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为了使技工学校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但是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到技工学校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因此绝不可以简单地搞“一刀切”。而是应当把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交给学校,让学校根据本身的特点,自己设计改革的方案,自己制定改革的计划。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和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把指导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专人协助学校搞好改革,应根据不同类型技校的特点分类指导。
(通讯地址:421001湖南省衡阳市大庆路1号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7342529152;电子信箱:cccnnnsss@sina.com)
(作者简介:陈牛生,1971年,男,汉,湖南岳阳人,工作单位(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物流、运输管理)
第二篇:新形势下技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 技工教育 语文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和企业转变用工机制的今天,技工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地位和发展如何?就这一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信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随着我国加人世贸,国内各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为己任的技工教育,也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着相应的变革。
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技校语文教学和研究,一直伴随着技工学校的变迁而发展着。纵观技校语文教学的历史,各技校均能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不但严格按计划组织教学、考核,而且还能根据各学校、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也非常活跃。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用工制度的不断完善,技校语文教学却出现了滑坡的趋势,尤其是高科技不断地被应用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今天,一些学校在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比例时,任意压缩语文课。将原来两学期160课时的语文课缩减为仅一学期不足100课时。以至于许多辛勤耕耘多年的语文教师,也陷人了深深的迷茫—技工教育到底还要不要语文?技校语文究竟应该教些什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技校语文课的无奈与尴尬。究其根源
(1)技工学校的总体教学思路没有随时代发展而做根本的调整,办学观念、办学机制与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差距,客观上也与劳动力市场衔接不紧密。
(2)各技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基本上还是采用旧的一套,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结构的要求。(3)不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的巩固,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实用”教育在技工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这些原因体现在技校语文上则易使人们陷人新形势下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其一,在技工教育中,过于强调“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操作、轻人文教养”,致使许多技校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成为道德修养素质不高,缺乏文化理论知识,转岗易行能力差的初级操作工。其二,盲目而简单地将技工教育中语文教学等同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新形势下技工教育中语文教学所蕴含的工具性、思维性、审美情趣和社会实践性等.弱化了语文教学在技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确立语文课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怎样才能为企业输送大批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工人?这是摆在技工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严峻和不容忽视的间题,也是关系到技工学校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众所周知,在技工教育中,语文教学和专业技术教育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学好语文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在抓好专业设置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更需要重新确立语文课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从语文课的性质来看,所谓语文,即是“语”(语言的工具性)与“文”(文学的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工具能力,包括语言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技工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则必须借助于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的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的熏陶,包括美感和情趣的形成。科学知识的积累,民主意识的培养。技校语文教学最典型地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征。课本选文中所含的人文之美主要表现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为读者塑造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及语言文学本身的优美。这种人文之美。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高职学院90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8.5%,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一所高职学院的格局。技校和高职学院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两者的衔接越来越紧密,每年的对口招生考试就是一个纽带。考试的目的主要检查高职新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具备进人高校学习的条件。从近几年对口考生成绩来看,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能力普遍较差,其后果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继续深造,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技校语文教学改革新途径的探索
改革才有出路。技工教育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呢?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其特色呢?笔者认为:技校语文教学应当朝着现代化、科技化、人性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改革应当是全方位的。指导思想要更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具体地说可以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改革,力求形成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发展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技校语文教育学出路的关键,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技校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摒弃以往那种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加应用文的传统模式,调整为由应用文读写、文学作品欣赏和语言交际训练三大模块组成。应用文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多年来,人们往往注重“为技工学生适用”的情况,忽视了技校学生也要走向社会,也将面对整个社会挑战的现实,从而导致课本对应用文教学的选文过于狭窄、零乱。再者,学生在初中阶段应用文学习较少,甚至根本没开应用文。他们到技校后基本上是首次接触应用文,所以,技校语文课本教学应系统地安排应用文,同时,还要先使他们对应用文有个总体的认识。如增加一篇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的短文,包括应用文的概念、特点、作用、分类和写作格式要求等。学生总体把握之后,再分类选取常见、常用的应用文体进行教学,这样,技校应用文教学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关于文学作品欣赏《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生应“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技校语文教学既然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教学,而学生们毕业后将直接走上社会.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那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则是技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技校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备的精品。通过教师讲授、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创造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寓美育于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言交际训练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逐步为人们所关注。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用人机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技校毕业生毕业实行“双向选择”,他们也要接受求职面试时的“优胜劣汰”。因此,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是当务之急。技校语文课应当填补这个漏洞,建立语言交际训练体系,特别是比较接近生活实用的内容。如:自我介绍和自荐、交往应酬和交际、摆脱窘境、提问和答辩、即兴发言与演讲等。这种语言训练有别于中小学的普通话教学,因此,学生兴趣也会高,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多年来,技校语文教学一直沿着旧的教学方法,这种“应试教育”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培养。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改变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广、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光盘、投影仪、电脑课件,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活泼和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清醒地看到,技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且普遍具有“厌学”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个性、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如:在讲授《拿来主义》和《项链》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容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还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拓宽思路,活跃气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创造力。同时,在了解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确定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这样就把学生置子学习和认识的主体位置上,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改革技校语文考核。改革考试方法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在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基础部分的比重。加大应用型、能力型的题量,尤其是要联系学生们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出题。在形式上,尽量少出选择性题型,这类题型容易使学生心存侥幸。况且有时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时,要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可以搞一些课堂练习、阶段测验,或把平时的作业积累起来进行平均;还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抽签选题回答。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用他们的字帖练习、日记和习作之类折算分数抵冲考试成绩。总之,考试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用。方法灵活有效。能体现技工教育的特点。此外,教学还要尽量淡化考试意识,重视平时对知识的积票和运用。
第三篇:对中国教育的思索
美术教师:刘军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逐年迅猛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伴随而来的是奢侈的消费和极大的浪费。还有,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国民的道德素质逐年滑坡。这是我们都看得到的。国内,无视道德的行为举止举不胜举,事例随处可见,并且,走出国门旅游的国人的不文明举止在国外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思考: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还会持续多久?
1、中国经济像是一个服用了兴奋剂的世界冠军,银行通过浪费居民储蓄来推动经济增长。
2、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
3、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工人的超低工资。
4、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目前占世界GDP的约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将近一半的水泥。所以,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并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在经济发展和获得经济利益时,不道德的行为越来越多。地沟油、人造化学食品、过多的使用化学试剂为迫使水果等食品的迅速生长。食品可以分为一、二、三等级价格,甚至救命的同样的药品也要分出个一、二、三等级价格。
二、国民的道德素质为什么滑坡,精神生活为什么越来越贫乏? 前温家宝总理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 1
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神经依然敏锐,你就会时时刻刻体味到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
难以想象,一个在各个领域都不遵守公共的道德、伦理、规范,没有共同权威的约束,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私德、行规盛行的社会会是健全的。在物质繁荣、经济发达的背后潜伏着国民道德、伦理的危机,而这种精神上、灵魂上的危机更深刻,也是更大的隐忧。”①
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是不是该深刻的、彻彻底底的、认认真真的反思我们的教育了?我们的职业操守是什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哪些影响?我们给学生都教了些什么?
“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缺位。其一,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学校将对学生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了知识的授受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其二, 德育智育化!,德育往往被
简化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规范的掌握,违背了人的道德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造成了学校德育的假!、大!、空!。其三,学校与社会的升学、选拔机制在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忽略道德素质的发展,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起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其四,由于教育法规不健全,学校在教育和学生安全方面承担着太多超出学校能力的责任和义务,使学校为了规避风险而取消了很多校外教育活动,关起门来搞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应有的联系,也使教育方式单
一、效率低下。总之,由于学校教育在学生(未来的国民、社会活动的主体)道德发展中起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严重缺位必然会对国民道德素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任何降低教育(此处指学校教育)的有效性的东西,任何打破各种关系模式的东西,都将从根本上威胁到公共道德!”②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的缺位。其一,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独子化趋势导致亲子关系变化,家庭结构从原来的以老人或家长为中心转为以孩子为中心,一方面削弱了长辈作为孩子道德榜样的权威作用,另一方面,被宠溺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规则意识差等。其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发生变化,父母往往把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抱负以及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认知等都糅合在让孩子不停地学习各种技能、上各种班、接受各种培训、考各种证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越来越功利,剥夺了很多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获得道德经历和道德体验的机会,使得孩子的道德发展之树成了无根之木。其三,由于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遑论城乡,中
青年的父母们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忙碌,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方式越发单一,甚至出现了很多难以得到父母亲亲自教育的留守儿童!当代中国父母亲对孩子道德素质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家庭作为人生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本来是一个人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而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一定程度的缺位也是当今国民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体层面的因素在个体道德素质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化初期),有相当多的因素影响着个体道德素质的发展。主要的如:其一,应试取向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度功利化,学校、家庭在教育、评价等方面忽视了儿童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发展并同时对个体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其二,由于社会失范、竞争剧烈、学习压力大导致了学校、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过度保护,他们基本在家庭、学校这样较为单纯的环境中成长,社会参与少,较少置身真实的道德情境或道德冲突,空有被灌输的一些道德知识,没有道德体验,意志得不到锻炼、行为上没有落实,道德素质难以真正提高。其三,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位使社会上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涌进青少年生活的世界,自制力和判断力的缺乏,使他们很容易成为那些 假!、恶!、丑!信息的受众,成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说教的俘虏,在一些不良的诱惑或教唆下走向道德发展的歧途。可以说,个体在道德素质发展早期阶段的一些问题和障碍,是导致个体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③
关于筹办艺术特长班必要性及生源问题
调查报告
第四篇:对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几点思索
对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几点思索
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后,机关单位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宏观上注重公平,微观上体现激励,关系合理,秩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稳定和发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队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又逢机关正常晋升调整工资,为大家所关注,现就现行的工资制度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和探讨。
一、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正常晋升办法
(一)机关公务员工资正常晋升办法
一是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工资档次。根据川人办发【2008】15号文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公务员考核累计两年称职及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在所任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下一次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工资档次变动的当年起重新计算。
二是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增加工资。从2006年7月1日起,公务员考核累计五年称职及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下一次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考核年限,从级别变动的当年起重新计算。2010年将是公务员第一次正常晋升级别。
三是级别工资滚动晋级。根据川人办发【2007】176号文规定,公务员按套改办法重新确定级别后,自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凡考核称职及以上并达到级别工资套改表规定年限的,可从达到规定年限当年的1月1日起晋升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这部分人员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考核年限从级别变动的当年起重新计算。
在一年中同时要晋升级别,又要晋升档次的,先晋升级别再晋升档次。
(二)机关工人正常晋升岗位工资
根据川人办发【2008】15号文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机关工人考核累计两年为合格及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晋升一档岗位工资。下一次按考核结果晋升岗位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工资档次晋升的当年起重新计算。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晋升薪级工资
根据川人办发【2007】169号文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的1月起执行。
(四)退休人员正常晋升退休时工资重新计发退休费
根据川人办发【2008】15号、川人办发【2007】169号文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当年退休,但按考核规定参加当年考核评为称职(合格)等次及以上的,如符合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岗位)工资档次规定,从次年1月1日起,以本人退休时的级别(岗位)工资档次及工资标准,按晋升一个级别(岗位)工资档次的金额计入基本退休费基数,重新按比例计发。
二、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日常变动办法
(一)职务(岗位)变动后工资变动办法
根据川人发【2007】29号、川人发【2007】49号文的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职务(岗位)发生变动,工资待遇按下列政策执行:
公务员晋升职务后,从晋升职务的次月起执行新任职务工资和相应的级别工资。原级别低于新任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晋升到新任职务的最低级别;原级别在新任职务对应级别以内的,晋升一个级别。级别工资逐级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
技术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职务)后,执行新任技术等级(职务)对应的技术等级工资标准。技术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职务)后,岗位工资逐级就高套入晋升后的技术等级(职务)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执行新聘岗位的工资标准。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之间变动的,薪级工资按新聘岗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重新确定。
职务(岗位)变动后的工资,均从职务(岗位)变动的次月起执行。
(二)因工作调动,工资发生变动
主要是涉及到是否享受艰苦边远地区及国贫县高定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的问题。根据川人发【2007】8号、川人办发【2006】360号文件精神,从非艰苦边远地区或非国家贫困县调入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贫困县工作6个月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定一至二个级别(岗位或薪级)工资档次,从调入之日起执行。在艰苦边远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满15年,从艰苦边远地区调入非艰苦边远地区的人员,高定工资予以保留;在艰苦边远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低于15年,从艰苦边远地区调入非艰苦边远地区的人员,高定工资及津补贴从次月起取消。
(三)因荣誉奖励,工资发生变动
根据川人发【2006】46号、川人发【2006】47号文件的规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国务院决定给予奖励晋升工资档次的,高定二个级别(岗位或薪级)工资档次。
被授予国家部一级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由国家主管部委与国家人事部联合发文给予奖励晋升工资档次的;被授予省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由省人民政府明确给予奖励晋升工资档次的,高定一个级别(岗位或薪级)工资档次。
(四)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高定工资
根据川人发【2006】47号文件的规定,经人事部选拔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按国家有关规定,原高定一至二个职务工资档次的,在套改工资的基础上相应高定1 至2 级薪级工资。
三、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工资收入占公务员整体收入的比重偏低,工资制度缺乏透明度。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低工资、多补贴”。我地区公务员的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之和)在其工资收入中所占比重低于二分之一,有的仅占三分之一或更小比重。同样是公务员,所在行业不同,收入差异也很悬殊,导致地区和行业之间工资缺乏透明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现行工资制度设计缺乏补偿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公务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行的工资制度实行的是同级同酬制度,虽然平衡了不同地区之间公务员的基本工资,但客观上却难以体现不同职位公务员承担的工作、责任和风险等实际存在的差异,淡化了业绩激励机制,违背了按劳取酬原则。如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所承担的责任和工作量不能同日而语,但以乡科级副职为例,全年工资收入只相差240元,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格局。很难发挥工资的补偿和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公务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层公务员适用的级别工资级数较少,不符合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的方向。据统计,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60%在县以下基层单位,92%是科级以下人员。由于受到机构规格和职位数量的限制,尽管整个公务员的级别工资分了27级。但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尤其是县乡两级公务员能够适用的工资等级仍然较少,这就造成大量公务员的工资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状况。由于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很难得到更多的行政级别或职务晋升,导致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尽管承担着具体实施国家政策的工作,但他们的贡献和价值在工资水平上却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情况必将强化基层公务员队伍中的“升官发财”意识,同时,还会产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一部分公务员会为了谋求职务晋升而不择手段。
(四)津补贴政策不配套、不透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虽然是全国统一,但由于各地区各行业财力不同,各地执行不同的规范性津补贴,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同级公务员之间,同一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实际收入差距较大。另外,“规范性津补贴”发放的对象为公务员,对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尚不明确。从事同样的工作,待遇迥异,事业及工勤人员情绪波动,存在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工作的整体推动。绝大多数单位为了公平对等、一视同仁,坚持按公务员最低级别标准参照执行。但这部分经费全靠单位自筹,单位经济压力大增。
四、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清晰、透明、规范、合理的公务员工资结构。必须充分体现基本工资、津补贴和奖金在公务员薪酬结构中的地位、性质与作用。基本工资在工资结构中应占主导地位,是工资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按劳取酬的重要体现。津补贴是工资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国家规定的津补贴、省以下规范津补贴及改革性津补贴(如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它解决的是公务员正常生活、工作所需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奖金是工资结构的重要补充,它是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公务员集体,依据规定给予的奖励。应对公务员基本工资、津补贴及奖金在工资结构中占的比例加以规范,其中基本工资应占主体,即为60%左右。合理确定他们之间的比重,建立一个清晰、透明、规范、合理的工资结构意义深远。
(二)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步引入绩效工资制度。综合考虑公务员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也就是将公务员的工作表现与工资紧密挂钩,工作成效越显著,工资收入越多,以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满足公务员正常的自利心的基础上,引导、提升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激发公务员的进取心和工作动力,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和工作绩效。
(三)公务员工资应适当向基层倾斜。为鼓励广大基层公务员安心本职工作,应适当增加县以下基层公务员所对应的级别数量,基层公务员可根据工作年限以及个人绩效得到级别的晋升,从而获得相对更高的待遇,这样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职务的升迁,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更高的级别和相对更高的待遇。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津贴补贴调控机制,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和工勤人员现实需要的津补贴制度。一是需要充分考虑公务员的实际利益,合理确定津补贴标准,着重建立科学规范的调控机制和制度平台,逐步将不同地区、行业津贴水平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使各行业之间的津贴补贴水平大体相当。二是尽快完善事业人员、工勤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稳定人心,公平待遇,财政保障,减轻单位压力。三是对“规范性津补贴”要极早纳入法律层面加以规范和界定,这样才具有刚性和约束力,执行才有力度。
第五篇:对班主任工作的思索
2、抓两头有时不一定会促中间,反而会造成两极分化,只有对每个学生给与关心,学生才能全面进步。
3、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的优点在班上亮起来4、利用学生的自尊心诱导学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好办法。
5、班主任应是班干部的谋士,6、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好班干部。
7、班风的形成来自班干部,班干部的作风来自班主任。
8、每一个班会都应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9、班主任是综合老师,他要学会关心学生全面。
10、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班主任,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11、没有班级活动的班级,班主任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班主任。
12、班上出了问题,班主任的要做的首先是冷静地分析自己。
13、班主任应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为班级建一个班史。
14、谁能让学生成功地管理自己,谁就是成功的班主任。
15、优秀的班主任善于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16、不要在学生面前表白自己的辛苦,那是你应尽的责任。
17、没有能力的班主任训斥学生,有能力的班主任表扬学生。
18、班主任让学生改正缺点的最好办法是不给他的缺点产生创造条件。
19、班主任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而是让家长帮助自己找到让学生改正缺点的方法。
20、班主任应学会教育家长。
21、在班主任面前没有一样的问题、一样的学生、必须采用不一样的方法。
22、班主任的行为能感化学生,学生的行为就能感动班主任。
23、管理学生的办法不仅要在自己头脑中找,还要在在学生头脑中找。
24、班主任应坚信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因为学生的背后是家长,家长的背后是社会。
25、谁善于运用学生的智慧,谁就善于做班主任。
26、班主任应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
27、只要班主任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学生就会在班主任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28、班主任不应在学生面前提别的学生的缺点。
29、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方法。
30、班主任的魅力来自他的语言和工作方法。
31、班主任应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32、学生常有改造社会的愿望,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改造社会首先要从改造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