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7.1.10全会第186号提案:张国华:关于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几点建议专题
关于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执行难”一直困扰着人民法院的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人民法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案件存在“执行难”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广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执行工作环境。结合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把有关执行工作的法律纳入普法内容,尤其要将义务协助执行以及妨害执行的法律责任列为重点加以宣传教育。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听证会等形式,开展多种执行宣传活动,报道强制执行的典型案例,公示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名单,推进执行工作的社会化,加大社会各界对法院执行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被执行人自觉履行债务。
二、建立信息网络促进执行。加强人民法院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以及基层组织的协作,建立和完善人民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以利于执行人员随时掌握被执行人的情况。对被执行人或执行财产难找的案件,法院在其执行措施穷尽后,可在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的情况下,在商定的范围内发布悬赏令,实行“悬赏执行”。
三、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对依法暂缓或中止执行的,应对被执行人的收入、财产、外出活动等,实行定时申报制度,以利于法院选择时机继续执行。对拒不履行债务者,可发出限制高消费的公告或通知书,凡查明有违反者,予以严厉处置。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或抗拒执行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四、进一步严格工作责任制,规范执行行为。在深入开展“规范执行行为,促进执行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对因行动迟缓,措施不力,或者因泄密等,影响执行工作的,及时严格追究责任。对不熟悉执行措施的弱势群体,应适当提示指导其了解和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以抓住时机执行到位。要努力使打赢官司且有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也使债务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第二篇:关于切实解决基层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提案
关于切实解决基层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提案
案由:解决法院案件执行难,已经喊了多年。造成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个人权力滥用、个体行为妨碍等。审判、执行工作相分离,是法院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以彰显司法公正,提高审判、执行效率。但在现实工作中,常常出现判决容易、执行难的局面,当事人官司赢了没有执行结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建议:
一、审判法官在判决时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考虑到当事人能不能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会不会出现申请执行、好不好执行乃至案结事了,不能一味地为追求审结率而把诉讼过程中能化解的矛盾转移至执行环节上。
二、在追求司法和谐,强调人性化执行的同时,对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钻法律的空子抗拒执行,把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拒不履行判决,以至执行法官穷尽了一切措施也执行未果的,一是通过法律授权法官延长司法拘留期限,二是将接受转移财产的人一起追加为被执行人并严厉处罚。
三、对多次传唤不到,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被执行人,应视为藐视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尊严。
四、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申请执行人又处于赤贫状态的,应对申请执行人实行司法救助。对被执行人有能力偿还时,及时予以执行。
五、法院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要过硬的执行队伍,同时对执行人员要及时和经常性地进行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过错追究制度,彻底地消除不请不送不执行,又请又送才执行的现象。
第三篇:关于法院执行难问题和建议
关于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法院执行难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信心,进而损坏了党和国家的司法权威。近年来,各级法院对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的成效,执行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还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法院执行难依然是社会一大难题。
一、执行难的主要表现
一是执行存案压力依然沉重。法院执结案件数量几年来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旧案积案仍然具有相当的数量,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着法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公信力的信赖。
二是被执行人经济困难。无论是被执行人难找造成执行难,还是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造成执行难,都与贫穷有关,而基层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大部分涉及到农民或者农村,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人员外流严重,涉诉的农民一旦外出,就下落不明,法院执行案件就陷入僵局,对于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被执行人,虽然可以找到他们,但大多没有财产或者只有少量的财产可供执行。
三是执行阻力大,执结周期长。尤其是以政府机构或其下属
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以国有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后台硬、关系多的案件,以有关部门的配合、协助为执行关键的案件等等,这些案件在执行过程中难度较大周期较长。
四是委托执行流于形式,异地执行困难重重。外地一些法院对委托执行或请求协助执行的案件借故推诿,迟迟不予执行,涉及外省、市、县的债务案件,往往很难执行。
五是依法行政水平不够规范。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有的法官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够强,业务不精,案件审判不尽合理,对自由裁量权应用不当,甚至徇私枉法,执人情法、办人情案等,而引起被执行人强烈不满,产生抵触心理。
六是基层法院公信力和权威性不高。有的被执行人采用不断上访来对付基层法院的执行,有的被执行人强硬地对抗执行人员甚至谩骂殴打执行人员,有的被执行人用手中的权力干扰法院的执行等等。
二、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执行工作中产生的种种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不完善。对于执行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强制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相对滞后,使解决执行难问题缺乏明确、有力的法律保障,公安等部门的执行援助问题没有法律规定,没有强力部门的后盾力量支持,执行威慑机制的具体运用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执行期限、执行通知、财产调查及报告等制度不完善。
二是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阻碍。抵制、查处保护主义的效果不明显,对执行的干预由过去的主要为徇私情而以个人名义打招呼、批条子,转变为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为理由的组织行为,有些地方和部门对一些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执行效率低,委托执行和异地执行效果差。
三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社会上仍未形成重诚信、守法律的良好氛围,不讲信用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责任的可能性还较低,对失信行为的惩罚程度远不够严厉,加之深层次的基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司法权威的弱化,导致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意识低下,相当数量的债务人千方百计逃避执行,长年外出打工者更是尝到甜头。
四是客观因素障碍。法院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受制于行政机关,导致在行使执行权时受行政机关的制约和影响,在执行中常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经常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向基层法院施加压力,法院执行人员不足,执行装备落后,欠缺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五是执行法官的素质影响。
第四篇: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建议的提案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建议的提案
【提案者】:杨海平
【案由】: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但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是当前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因素很多,总的来看,主要可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随着近年来《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的颁布,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正逐步健全,但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未建立起当地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缺乏统一权威管理部门,导致当地相关政策缺乏有效协调和衔接,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秩序不规范。
2、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是以面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为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落实不够。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自身信贷资金规模的有限性,不能全面承担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3、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含量低、资信情况不透明等情况,很多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报表不真实,无法向融资方提供有效信息。
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没有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没有有效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自身担保费用和利息收入,很难维持担保基金的有效运作。
5、信用环境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社会信用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相关部门建立的信用数据系统缺乏共享性,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还缺乏强有力的监测。
【委员建议】: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工程,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对此,本人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1、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
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全面落实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当地法规,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2、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其次,当地政府要鼓励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是地方性金融组织,规模小、信贷资金有限,在金融体系中是弱势金融机构。而实际承担的支持中小企业的任务,超过了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因此,要增强普陀农合行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将政府涉农性财政资金存放农村合作银行,以增加农合行信贷资金,增强农合行支持中小企业力度。
3、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
第一,完善担保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建立“一体两翼”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体”指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两翼”指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性担保为“两翼”。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
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与自律制度等。
第二,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对担保机构按照实际担保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降低担保机构经营风险。
4、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帮助中小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和规范财务运行质量。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依托大企业加快发展。
5、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政府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组织相关部门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社会征信系统和运行机制,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面和信用信息的采集面,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实用性和透明性,对企业自觉履约形成约束。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违约中小企业的惩罚力度,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失信行为,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第五篇:07.1.9全会第157号提案:张国华:关于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2006年,特别是我市被确定为省级社区矫正试点示范区以来,有关方面脚踏实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一年来,全市三级工作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各镇三大基地均已建立,矫正、帮教活动开展正常。截止2006年12月20日,全市当年接管矫正对象386名,按时解矫258人,重新犯罪被收监执行2人;加上近来接管对象,目前在册矫正对象510多名,其中有缓刑犯360多名,假释犯10多名,另有暂予监外执行犯、剥夺政治权利犯、管制犯若干名,基本做到无漏管失控现象,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是极少数镇有关同志重视不够,工作欠扎实;有些保障措施不力,硬件条件跟不上;某些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多,工作不定心,业务不够熟悉;某些镇、社区监管制度、帮教措施未落实到位,脱管失控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将这项工作列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组织机构,将司法所和村(居)联络员配齐配强,并明确各层级工作职责。
二、强化矫正工作业务培训。精心组织司法所人员、村(居)联络员、社区矫正专职聘工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工作方法技巧,大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切实加强衔接管理。进一步细化法院、监狱与司法行政部门的衔接方式和措施,明确衔接的责任,力求做到档案材料转递及时,人员按时报到,杜绝漏管失控现象。市人民法院应明确负责社区矫正的办事机构和人员,在对有关罪犯作出判决宣告的同时,即发给其《社区矫正通知书》,限其在几日内持《通知书》到所在地司法所报到,经司法所加盖公章后,将《通知书》回执送到法院。
四、负责社区矫正的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司法部门、司法所从实情出发,制定计划、制度,认真实施,并及时沟通协调;公安机关协助搞好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法院对矫正对象寓教于审,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检察院对各个机关进行矫正工作的情况加强法律监督。多方一致,形成合力,增强社区矫正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