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与引资策略思考

时间:2019-05-13 01:5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与引资策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与引资策略思考》。

第一篇: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与引资策略思考

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与引资策略思考

管近三年,中国FDI的实际流入一直高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尽管学术界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鼓励利用外资的现行政策和招商作法提出了新的置疑;尽管一段时间以来,在利用外资的实际工作中,对利用中小企业投资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大力鼓励利用外资仍将

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政策,对如何利用中小企业投资应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研究。

一、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小企业投资是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流

由于中国利用外商投资来源地的独特性(相当大部分来自港、澳、台和华侨、华人)以及世界各国(地区)对华投资一般都经历了由其中小企业率先开始投石问路的过程等原因,中小企业投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流。

根据商务部对外商投资企业规模的划分,合同外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为大型企业或大型投资项目。截止2003年底,外商投资的大型企业为14562家,约占累计项目总数的3.31,合同外资额占累计总额的50.36,达到4749.87亿美元[1]。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项目,在我国利用外资项目总数中的比重高达96.69,约占合同投资额总量的49.64。从外商投资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来看,合同外资金额为202.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7.78万美元。不难看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即基本以中小型企业项目为主体。

港资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最重要的组成,在我国利用外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3年,香港在内地投资的项目累计为224509个,合同外资金额为4145.14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2225.75亿美元,分别占上述各项总量的48.25、43.95和44.38,排在对我国投资前十五位国别/地区的第一位。单个项目平均合同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84.63万美元和99.14万美元。就单个项目平均额来看,明显体现为以中小企业投资为主。

表一:主要对华投资国家/地区投资状况

(截止2003年)金额单位:万美元

排位国家项目数比重单个项目平均合同额单个项目平均使用额

总计465277100.00202.70107.78

1香港22450948.25184.6399.1

42美国413408.89209.10106.6

53日本284016.10202.41145.75

4台湾6018612.94116.3560.6

26新加坡118712.55367.02198.22

7韩国271285.83135.1172.57

8欧盟161583.47408.11234.39

注:1)本表国别/地区排位及相关数据系根据商务部《截止2003年对华投资前十五位国别/地区情况》表计算。

2)本表中的比重为各国/地区投资金额占我国合同和实际外资总额的百分比。

(二)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特点

1、从投向区域看,中小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及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3年,东部地区的项目数、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00,86.86和86.27,并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

台湾企业的投资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上海等沿海地区。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华南地区(广东),以东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华东地区(上海),以苏州、昆山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比重为46)。

韩国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如山东和朝鲜族人聚集地区。2003年,韩国在该地区新设立的企业为4,572家,所占比重为92.93;合同外资金额87.45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额43.16亿美元,在韩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95.29和96.15。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已有1万多家韩国中小企业在山东投资。

2、从投资领域来看,各国/地区海外中小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最大。此外还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和金属业,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并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项目为主。

国家统计局对1992-2001年间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普查的结果显示,外商投资偏重于第二产业,其中工业企业达到35,822家,占全部投资企业的63.1,但企业的生产规模并不大。在普查的56,77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资产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为40,348家,占全部企业的71.1。因此,国

家统计局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状况。

以日韩为例,日本对华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据有关统计,1987年以前,日本64.9的子公司投资于我国的制造业。90年代,随着日本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至85。据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2002年对其部分企业客户对华投资的调查,接受调查的345家

中小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中以纺织业为最多,约占19.1;塑料和金属业各占11,机电行业为8.4。

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以制造业为主。截止2003年9月底,韩国制造业对外投资项目1236个(其中对华投资项目为959个,约占总数的77.59)。其中,电子通讯设备为177项,位居首位;纤维服装153项;机械设备109项;石油化学91项;运输机械及食品饮料各61项。近年来,韩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已呈现出多样化多行业、全面开花的局面,并呈持续上升趋势。韩国中小企业在我国已投资或计划投资的行业已扩大到服务业,如联合办学(创办韩语翻译学校及培训跆拳道、航空、旅游等专业人才),合作开发新旅游线路及餐饮业等。

二、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

(一)服务业将成为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增长点

近年来,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海外中小企业投资的重点。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已成为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增长点,我国服务业吸引外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合同外资金额达到285.5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51和0.91。

服务业将成为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重点的主要原因是:

1、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潜在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商机都很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也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我国城市商业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对开放也较为滞后,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与合作有许多相对优势,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商机。

2、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及进一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法律体系,为海外中小企业进入我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法律保证。近年来,我国颁布的一系列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因此,以软件开发产业为例。近年来,软件开发产业在我国发展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三资软件开发企业的统计,2002年的企业数量较2000年增长了204.04,即从198家增至602家;年从业人员增长了205.76。该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仅为65人(2000和2002年)。

鉴于上述海外中小企业投资我国的状况和近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将会是未来投资的新趋势。

(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对华投资

目前,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企业在华投资,项目总数已超过3,000个,单个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达到3,330万美元,大大超过了我国外商投资项目202.7万美元的平均规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项目规模较大,地域集中且技术含量较高,项目仍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并以制造业为主(比重超过80)。其中,汽车、电子、石化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所占比重超过50。此外,跨国公司的投资向上下游延伸,投资于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及物流、营销和批发零售。

跨国公司将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效应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来华投资:

一是上下游产业配套的需要。从专业化配套的角度来看,海外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和发展势必带动一批海外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发展,从而形成专业化配套的合作方式。例如,丰田汽车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带动为其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跟进,丰田汽车所需零部件约为2-3万个,与丰田公司有直接供货关系的零部件企业近300家,加上非直接供货的二次、三次交易企业总数近千家。再如,台湾明基电脑在苏州新区投资后,也带动了原台湾30多家配套企业陆续落户苏州。

二是业务外包的带动。近年来,跨国公司一个很重要的经营方式是将其部分业务外包,委托最具专业水平的公司生产。由于大型跨国公司主要投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大型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为具有专利技术和专业化生产优势的海外中小企业提供了从事委托生产的分包机遇。因此,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也促使海外中小企业来我国投资,寻求合作伙伴。

(三)以日韩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新一轮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热潮

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其投资活动贯穿于我国利用外资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利用外资初期,海外中小企业的投资构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主体。90年代来,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对我国投资后,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导,大、中小企业投资并举的局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的开放又促进了海外中小企业的投资,并使中小企业再次成为我国外商投资的主体。日本、韩国中小企业近年的对华投资热潮即可以证明这一点。

1、日本

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2年对792家在国外设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71.6的企业提出今后3年将继续加强和扩大海外业务,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日本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今后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其中82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前途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重复选择),比2000年调查结果提高1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年居各国(地区)之首。此外,今后3年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中76.3的企业回答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因此,今后中国将成为日本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日商在华新设立企业3,245家,合同外资金额79.55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0.54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8.54,50.16和20.62。2002年,日本中小企业信用金库客户企业的海外投资中,对华投资项目仍达到50以上。因此,日本中小企业已再次成为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力量。

2、韩国

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和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今年6月公布的资料,截止2004年4月,韩国对华投资中,大企业投资为2.33亿美元,而中小企业则达到3.35亿美元;在投资项目数量上,大企业为26项,中小企业为233项,中小企业投资已构成韩国对华投资的主体。2003年,韩国大企业对华投资项目为43项,投资额为4.75亿美元;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为1,134项,投资额达到7.96亿美元,大大超过韩国大企业的投资。显然,近几年韩国对我国的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韩国中小企业进行的。

三、吸引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策略思考

(一)要了解各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

各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都有一定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又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吸引中小企业来华投资,以日本、韩国企业为例,日本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市场特点主要有:在华投资的企业主要是想利用中国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地主要是中国本地企业,其次是日本总部;日资投资设立企业较为慎重,要反复多次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而且注重在当地设立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韩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市场特点主要有:韩企多采取“技术研究和开发在韩国,而产品在中国当地生产”的投资方式;产品所需原材料一般也是海外进口,多数是来自韩国;中小企业所投资也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集中在山东、天津、辽宁等环渤海地区,主要是追求费用最低,因为许多在华韩资企业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的销售市场都在韩国,在这一地区投资布局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费用。对于比较符合这些企业在华投资要求的地方就可以加大对它们的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点,这样成功几率就比较大。

(二)要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问题,保护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积极性

由于存在着文化背景与国情差异,如与本国市场运作模式、企业管理和办事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海外中小企业来我国投资不可避免地遭遇和面临各种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加入WTO后有了很大的进步,企业侵权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就令外商投资企业很是担心。中小企业因为所处经营环境严峻,更加注意保护自有技术和知识产权,对仿冒问题高度关注。由于专利、创新、专有技术等是中小企业其谋求生存的唯一法宝,一旦失去,将可能危及其存亡,因而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担心成为导致部分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谨慎的因素之一。

2、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不足,及企业的融资问题历来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北京瑞士商务促进中心调查认为,中小企业来华投资设立新公司通常需要支付多项日常费用,及大量的项目前期费用,如律师咨询、翻译,以及其他行政费用等,因此高昂的项目启动费用使许多瑞士小企业望而却步。

3、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在内地投资的众多香港中小型企业就属此种情况。由于国内加快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国民待遇,外商原先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在逐渐减少,加上国内资源趋紧,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香港投资商感到其享有的优势正在减少。好范文版权所有

4、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及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受到一定的制约。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在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外中小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和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国要能清楚的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华投资遇到的普遍问题,能及时为他们解决。在宏观政策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同时为在华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便捷的融资渠道,鼓励它们进行技术创新,为它们在中国的生存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

(三)要抓重点,讲政策、讲策略、讲服务

1、抓重点。中小企业数以万计,如何吸引那些能适合本地发展的中小企业前来投资,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需要抓住重点。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助于国内中型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小型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向国外中小企业推荐。

2、讲政策。主要是产业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已经进入到一个新了阶段。国家对利用外资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重点鼓励外资投资于中西部地区、高科技和基础设施领域,以利提高我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我产业的配套能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有意识地吸引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

例如,日本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等硬件方面依然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日本专利厅和中小企业厅统计,2001年受理申请专利439175件,实用新方案8806件,新设计39423件,其中来自中小企业的分别占21、17、23。可见日本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依然不弱。日本中小企业依然拥有不少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如能善加引导,将对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有所裨益。因此,我们对于中小企业投资不应只着眼其投资规模,而应更加注重其先进技术对我国的积极作用,借此提高制造技术和零部件生产能力,促进我国企业技术革新,逐渐改变中国仅作为外资企业加工基地的现状。

3、讲策略。吸引中小企业前来投资,还需要讲策略,既不能不重视中小企业,又不能过于心急,盲目引进。目前看来,劳动力价格和巨大的市场仍是我国引资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前往中国投资的必要性,尚未前往中国的企业则深感来自在华日资企业的有力竞争,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放眼中国市场,我国进一步吸引其投资是有可能的。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地域和投资领域要加以妥善引导,有的放矢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资金引向我确实需要投入的领域。好范文版权所有

要认真研究中小企业最可能投向的行业。以日本为例,从不同产业的投资趋向来看,在日本的主要行业中,汽车工业生产企业计划3年内扩大和加强海外业务的比重最高,达到90,其次是一般机械(74.5)、电气机械、电子设备(72.3)、化学工业(70)等。另外,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包括直接投资、当地投资企业增资或扩大销售以及产品研究开发、向中国国内企业委托生产、收购中国国内企业产品等)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其中运输设备、机械、电气电子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投资有可能超过其他产业。由于不少日本中小企业拥有独到的先进生产技术,又与大企业存在依附关系,需要追随大企业的海外发展步伐。因此,日本大企业对华投资将会使中小企业产生跟进需求。

4、讲服务。能否做好服务是引资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日韩这种非常注重人情和人际关系国家的企业来说。

服务一方面体现在态度上。首先,招商者要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以诚相待,全心全意为投资者服务,并以人格的魅力折服投资者。其次,除在交流交往活动中要对投资者热情、亲切和友善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投资者的真正需求。对投资者的尊重不仅表现在公关活动的细节上,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投资者的投资诉求,尽最大的可能给予满足,确实不能满足的,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此外,让投资者留下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投资者,言而有信,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另一方面,要体现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上。比如,应热情帮助国外中小企业了解中国市场,协助其开展投资可行性研究,在设立合资企业的各个环节上提供心可能多的扶持与帮助。要知投资者之所需,供投资者之所求。对投资者的要求做出承诺,并履行诺言;对不能实现的事情则不要轻易许诺。要正确对待投资者的投诉问题,积极处理投诉。

第二篇:全球FDI流动新趋势下我国引资策略创新思考

全球FDI流动新趋势下我国引资策略创新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流动,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趋势

1、投资来源、投资流向全球化--全球FDI流动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流动为主,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向式全球流动。

首先,由于跨国并购的大量发生,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占据了全球FDI的绝对比重。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核心的三个地区,集中了全球FDI的80左右,说明国际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进入新世纪,虽然跨国并购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而急剧减少,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继续大规模的相互并购、相互投资并在全球FDI流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

其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FDI流动仍保持一定增长。整个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以年平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265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的FDI流入来自发达国家。尽管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影响,全球FDI流量急剧下降,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是全球FDI流向的主流。2001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从上的2438美元下降到2050亿美元,净资本流入约15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由于受中国及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发达国家FDI流入持续增长的带动,发展中国家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流入还是略有增长的。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转移,外商对中国、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领域进一步拓宽,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投资界普遍认为这种势头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下去。

第三,也是进入进世纪以来全球FDI全球化趋势中不能不引起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FDI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已经悄然兴起。据统计,在两年多来全球FDI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发展势头。仅亚洲发展中国家2001年的对外投资就高达850亿美元。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也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据国家商务部统计,载至2002年年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近700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约90亿美元,实际上未经批准的对外投资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今年一季度,我国海外投资又比去年增长了约60。

2、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多样化—跨国并购已经取代传统的绿地投资(或称新建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由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扩大到包括农业和各类服务业在内的所有领域

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逐渐成为全球FDI的最主要方式,并在2000年达到顶峰。尽管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仅为5940亿美元,较上下降一半,并购的数量也从上年的7800件下降到不足6000件,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仍是吸收外资的主要手段。即便在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已从绿地投资为主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0亿美元,占本地区对外投资总额的约80%。当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方式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绿地投资等其他方式,全球FDI投资方式仍然是多样化的趋势。最近,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司经调查后也认为,未来几年,“绿地投资”将重新赢得各国的青睐。

从近几年全球FDI流向的行业构成看,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总体上看,服务业的比重在逐渐提高,并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据《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美国吸收的FDI有三分之一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FDI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从全球范围看,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和电讯业是最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

3、投资决策、投资增长理性化—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急剧增长,在2000年达到顶峰后,全球FDI流量近两年持续下降,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总体上看是理性的,是为了下一波的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

首先,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之累,在2000年出现创纪录的高水平后,2001年全球FDI流量出现了十年来第一次大幅度下降,流入量从上年的12000亿美元猛跌51,降到7350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又下降27%,仅为5400亿美元。由于这种下降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并购投资的减少所造成,而且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后期带有一定泡沫色彩的疯狂并购热之后,跨国公司在并购决策上普遍更加谨慎,因此这种下降也可看作是一种理性的下降。

其次,从地区结构上看,全球FDI流入的下降程度不平衡,并非全盘下降,而是有升有降。发达国家下降幅度最大,发展中国家下降幅度较小,而亚太地区FDI流入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仍然一枝独秀,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发达国家间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收缩了59,而发展中国家只缩减了14。2002年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入又下降了40,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不同程

度的下降。今年以来,由于受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以及SARS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爆发等因素影响,全球FDI的流动仍然呈疲态,如无特殊情况,今年的全球FDI流量很有可能继续下降。只有中国例外,去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实际引资达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今年又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今年1-4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资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4%,合同增长了5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1%。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驱动因素看,投资方看重的是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引资方要的已不仅仅是资金,说明投资方与吸收方都更趋向理性。

第三,尽管跨国并购交易大量减少,跨国公司全球扩张计划并未改变,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亦呈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1年5月和11月份对12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主要跨国公司在未来三年里还将继续推行他们的全球扩张计划。在发达国家扩张的主要方式是跨国并购,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日本制造业的501家跨国公司所做的调查,72的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打算加强和扩张它们的对外业务,这个数字比上年增加了55。与此同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面对全球化潮流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战略,只能迎头赶上,其对外投资的领域和增势,甚至超过了前者。以中国为例,这几年台港澳地区来内地投资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而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步伐,与之生产配套的来自欧美日本的中小企业也逐年加大了对华投资的力度。

二、策略

从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由于国情特殊等原因,我国吸收FDI的增长趋势往往与全球FDI的增长趋势出现反方向变化。因此,面对全球FDI流动新趋势,我们应冷静观察,处变不惊,继续完善各项引资配套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抓住机会提高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应居安思危,趋利避害,研究新的、更加理性、更加主动的引资策略,不能满足于既有的引资现状和成果。

1、“法律环境优先”策略,即把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第一要务

从这些年外商对华投资的增长态势看,我国的吸引外资的因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尚未集中到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上。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制度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临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

当前,应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坚决制止外商反映最强烈的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完善且宽松的投资环境无疑会提高外商扩大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尤其有助于吸引那些较重视投资软环境的中小企业安心来华投资。

此外,对于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采〉囊恍┲荚诩哟蠖酝馍淘诨蹲嗜ㄒ娴谋;ず透纳仆馍掏蹲史苫肪车牧⒎ɑ蛐薅┓傻木俅耄ɡ纾薅吨魅ǚā贰ⅰ渡瘫攴ā贰ⅰ蹲ɡā返榷喔龇煞ü妫忧苛硕灾恫ǖ谋;さ龋哟笮牧Χ取?

2、“大力促进并购”策略,即把大力促进外资并购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作为重要的引资增长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我国政策导向和投资环境的原因,外商对华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如前所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企业并购这一跨国投资形式在全球发展很快。世界跨国并购额1987年仅为1000亿美元,到1999年已增至720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83,国际间的跨国并购成为全球FDI流动的最主要方式。但我国由于原来在指导思想上对外商并购国内企业特别是并购国有企业,一直持谨慎态度,有关政策法律严重欠缺,因此前几年外商以并购方式对华投资的案例很鲜见。近两年,外商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开始有所增加,经批准或正在申请批准的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案例逐步增多,个案规模已达数亿美元。外资通过控股、参股等进入国内上市公司的投资总额也在逐年增长。

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应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并购这一国际资本重要流动形式,有必要尽早制定相应法律与实施细则,跟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这不仅对新世纪我国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和提高引资水平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改组改造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最佳途径之一。可喜的是,去年年底以来,已有《关于向外商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多项与向外资转让国有资产有关的政策法规出台。但这些政策法规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仍未成体系,二是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诸多的不配套、不协调,三是开放度有限,离真正的“促进”、“鼓励”还有相当距离。

因此,笔者主张在并购问题上,要更多地从并购之有利于强化市场功能、引进先进投资理念、规范市场投资行为、吸引中长期投资出发,采取更加开放、主动的策略。特别是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别国有经济在不同领域分布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大力鼓励外商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组和改革。比如,在有步骤并确保可监管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快制定法规,允许外商以证券投资方式投资国内A股市场。

3、“以我为主”策略,即主动加快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步伐,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引资的比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分析,目前服务业FDI的流动已占全球FDI流量的一半以上,2001和2002年都约占年流量的50-55,其中70%以上投向金融业、保险业和销售业。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服务业市场。

多年来,我国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服务业全方位对外资的开放还是近几年的事。从理论上考察,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既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要求,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等方面,也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积极、稳妥、有序地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由于涉及到一些部门的本位利益,实际上在服务业每一个领域的开放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自觉不自觉的阻力。本来,加入WTO后服务业引资有望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金融、电讯、流通等服务贸易领域可望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新的热点。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看,这些领域的开放步伐仍然较慢,我国服务业的引资热潮尚未真正到来。据统计,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中,投向服务业的一直介于25-30的较低比重之间。2001年外商在中国服务领域的投资大约仅在140亿美元左右,其中房地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上,确实有个转变观念与调整策略的问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主动开放好,还是被动开放好?是早开放好,还是迟开放好?对这些问题有关方面一直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从全局而言,服务业的开放现在不是快了,而是慢了;是被动了,而不是主动了。放在全局的视野来看,在目前国际资本急于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正是我们主动开放,扩大开放的大好时机。原因至少有三:

第一,由于是主动开放,而不囿于入世谈判中的承诺,因而可以采取“以我为主”的策略,不必受制于人。我们可以根据这几年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选择最有利于开放的行业和地区进行扩大开放的试点。例如,可以考虑对港澳地区服务业的进入专门制定一个更加开放、门槛大大降低的政策。这既有利于为香港众多面临困难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找到出路,助其走出困境,又可为今后与跨国公司更大规模的合作积累经验。港澳地区服务业企业众多,且相对于内地来讲在管理、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优势。对港澳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既体现中央政府的支持,又不至于引起国际上“非歧视性”的异议。

第二,在主动加快开放的过程中,必然要加快完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范,健全统一规范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重点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化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这既有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又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入制造业。例如,加大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开放,与世界著名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加快发展中外合资的会计、律师、投资咨询等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业,将有利于引进国外现代化的管理经验、管理科学和先进技术,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资本运作方式的专门人才。

第三,只要政策得当,适当放宽准入条件,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绝对值和比率将明显提高,可望拉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较大增加。

4、“西部大优惠”策略,即推出以所得税优惠为核内容的更加优惠的西部引资政策虽然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已逐步向产业倾斜,但是在对外开放中落伍的中西部地区随着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势必加大对外资的需求,对这一地区优惠政策的倾斜仍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不能总是走极端。以往过份强调从沿海向内地的逐级梯度开放,忽略了产业政策。现在一讲产业政策,又似乎不能再有地区间的政策差别。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农牧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硬件设施明显改观,投资环境趋于改善,生态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特色经济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外商到中西部投资正面临崭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潜力很大,当前,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对外资有吸引力的鼓励政策。中西部地区除基础设施、国企改造对跨国公司有吸引力外,其他领域在短时期内还缺乏与沿海地区的竞争条件。因此,一方面,西部地区自身要更加努力。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要对那些有资源优势、竞争优势的产业应专门制定更加优惠的合资或并购条件,加大引资力度,特别是要大力鼓励外商投资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发挥老工业基地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国家要在税收减免特别是所得税方面出台一些对中西部地区特别优惠的政策。这两年中央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各类企业到中西部投资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尚不能弥补中西部地区因投资硬环境较差所抵消的吸引力,在吸引外资方面见效并不特别明显。因此,笔者建议参照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对特区采取的政策和一些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做法,对在中西部(或仅限西部)省份注册的企业实行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从国际上和我国沿海地区以往成功的经验看,这种地区倾斜政策还是有很大的政策效应的,只要能够做到由国家统一制定政策,对内资外资等各类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既不违反WTO的规则,也不会对中央财力和国内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太大冲击。

5、“两头抓”策略,即既要重视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也要重视吸引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来华投资;既要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引资力度,也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引资力度重视吸引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企业来华投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快速增长,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比重也有所提高,这既有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等客观原因,也是各地高度重视主观努力的结果。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不顾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一味“抓大放小”,对引进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投资重视的程度明显不够,以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普遍。

其实,根据原外经贸部的外资统计,目前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力仍然是中小企业。2001年,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约占全年引资总额的28%,2002年比重略有提高,也仅占不到30%。虽然近些年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并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但截至2002年年底,其投资额也仅仅占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的很小比重。这与我国外资来源地大量来自台港澳地区,以及这些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投资项目有很大关系。这是我国区别于一些发展中新兴国家引资特点的一个显著不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资实践情况分析,下面几个情况更能说明问题。

一是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来的投资项目总是“由小到大”,亦即一开始是一些小企业、小项目先进来(大部分是“三来一补”的出口型项目),之后大的企业才陆续前来投资,但中小企业始终是主力。

二是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是“由大到小”,先是跨国公司、大企业进来,现在则是与跨国公司生产配套的中小企业跟进的时候了。以日本为例。2002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比上年增长约36;而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则比上年有所减少,这说明,随着日本大型企业在华设立生产基地,与之配套的关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小规模投资大大增多了。

三是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城市,而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则几乎全国“遍地开花”。

可见,充分重视、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华投资需求与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引资策略和招商方式,吸引这部分企业与资金,对于我国扩大引资规模和提高引资水平,还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篇:中小企业投资现状与发展思考

中小企业投资现状与发展思考

中小企业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多了解一点中小企业投资方面的知识,那中小企业投资的成功就会多一点希望。

随着生产要素的多元化,投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投资的主体、对象,还是投资的工具、方式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中小企业投资的特殊性,导致其现状存在差异。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通过对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活动现状的分析,找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中小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中小企业投资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还认为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常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投资难,张雪奎认为管理的跟不上,是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最大症结。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中小企业投资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中小企业投资thldl.org.cn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中小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张雪奎认为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投资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中小企业投资退出战略

企业应该对投资项目定期进行分析、排序,慎重部署投资退出机制。

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资,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对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扩大规模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中小企业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多了解一点中小企业投资方面的知识,那中小企业投资的成功就会多一点希望。

第四篇: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思考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思考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中小企业立法,完善法规建设;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等等。

根据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对北京、成都、顺德、温州四个地区的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初始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主要的业主、创业团队成员及家庭提供的,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很小。加之中小企业融资与大型企业的融资相比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1)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比较低,企业资信相对较差,无法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造成从银行贷款困难。(2)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发行股票、债券融资的资格。(3)中小企业财务透明度比较低,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突出,使得中小企业陷入了严峻的融资困境,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上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加强中小企业立法,完善法规建设

为了切实保护中小企业,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旨在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美国1953年通过了《中小企业法》,从企业的人数和企业的年销售额方面规定了中小企业的具体标准,同时生效的还有中小企业法案,这些法律规定了政府要帮助、劝导、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1953美国国会通过的《中小企业融资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采购中必须保证小企业获得23%的份额,并要求大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份额也必须将其中的20%转包给中小企业。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美国还制定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投资经济政策法》、《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法》、《中小企业投资鼓励法》等。为了鼓励创新研究和现代化,美国在1982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拨款的研究与发展项目,并促进这种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日本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目的在于促进中小企业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发展,并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1953年日本制定了《信用保证协会法》,从法律上规定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机构借款可以获得债务担保。日本先后又制定了《国民金融公库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方案纲要》等等。为了鼓励创新研究和现代化,日本在1985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中小企业新技术开发研究从融资、税收、保险及补助金上给予优惠。当日本经济恶化时,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破产,于是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中小企业者事业转换对策临时措施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因结构性萧条的183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因日元升值而受到冲击的128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要求它们积极谋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实行多元化经营,努力转产;同时规定了在贷款、税收、折旧等方面给予优待条款。

在我国尽管也颁布和实施了一些法规,如2001年国家计委出台了《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大法终于出台,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立法远未完善,主要问题是,单纯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别立法,缺乏一部专门确立中小企业制度的基本法,导致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不平等,有关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也不健全。因此,建议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明确界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制定科学的中小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法律上确立发展所有中小企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和管理原则,同时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制度、组织机构、国家的扶持范围、中小企业的协作、公平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利益的保护及现代化进程等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如《中小企业出口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

二、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长期以来,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基本是按所有制及部门组成“条块分割”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在城镇是经委(经贸委)、轻工部(轻工总局)及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在农村是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同时还有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的工商局、工商联,面向“三资企业”的外经贸部等等。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许多行业主管局并入国家经贸委。同时,在经贸委成立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的中小企业司,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最高综合管理部门,其职能是:⑴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⑵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发展;⑶组织中小企业对外合作;⑷促进和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同时,对乡镇工业的管理也将逐步走向城乡统一。但也存在机构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的弊端。

应该看到,中小企业是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类型,分布于城乡各地的广泛群体,具有许多超越所有制形式和属地范围的共性问题。随着企业改革和乡镇企业转制工作的进展,产权变动日益频繁,由所有制形式所拟定的特殊性将逐渐淡化,作为中小企业的共性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由国家经贸委牵头,科技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参加,成立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地要结合地方机构设置政策,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尽快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因此,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由其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大势所趋。一个可能的办法是组建国家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同时各地区也相应建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本地有关中小企业的工作。其职能可以包括:⑴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⑶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⑷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等。

三、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扶持首先体现在立法上,从而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因此,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组织有关部门加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特殊作用。首先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要求,在本级预算中编列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特别是信用担保支出预算,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预算制度。其次应当制定明确的运行管理规则,并按照这些规则来约束政府行为,协调政府、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政府资金投入与规范政府行为两者的关系。对于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政府部门不可直接操作具体担保业务,尤其要防止政府行政指令担保公司对某家企业、某个项目进行担保。在现行体制下,采用政府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担保基金的方式比较可取。

四、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单

一、容量有限,所发挥的作用也有限,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直接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所占比例非常小。所以应开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通道,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我们应借鉴国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成功经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积极培育风险投资市场。1999年6月27日,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成立拉开了我国风险投资新的一页。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业,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风险投资业发展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从风险投资业的客观规律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培

育,形成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才能为我国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通道,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目前我国非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债券市场虽然对保证企业债券的安全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企业债券市场不仅规模小、发行量少,而且所有制倾向明显,基本上没有向中小企业开放,阻塞了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的通道。(3)建立多层次的资本交易市场。我国基本建立了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从而满足了不同水平企业融资的需要。现在当务之急是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积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可进可退、适应不同层次企业的完整的交易市场体系。

第五篇:浙江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发展策略思考

浙江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发展策略思考

叶 陈 毅陈 林 兴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本化的信息时代潮流要求企业必须改善经营管理、重用人才、不断创新,方能确保其长久赢得竞争优势。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如今民营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浙江全省区域经济腾飞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市场规范化、人力资源、经营者素质方面成因,最后提出了管理机制变革、战略联盟、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管理制度经营创新对策

江浙地区向来盛产商贾,远有“红顶商人”胡雪岩,近有正泰电器南存辉。改革开放后江浙私营企业抓住良好的机遇蓬勃发展,在服装、皮鞋、皮具、低压电器、家用电器等许多行业涌现出大批非常具有实力的企业。经过传奇般的创业发家和近10年的迅速拓展后,江浙私营经济已出现分化。部分企业历经市场的洗礼后逐步成长为闻名一方的行业巨人,但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因未能更上一层楼而停滞不进。在经济国际化和体制转型的新环境下, 这些企业已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唯有树立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彻底改革创新,浙江中小企业才能镇静迎接WTO的严峻挑战。

一浙江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浙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余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保持全国省区第一。这都和产业群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很多产品已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占有很大份额。浙江产业集群分布相当广泛,据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块状经济”。而其中浙江小企业集群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多种企业集群形式共存。中小企业集群同专业市场(如义乌亚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柯桥中国最大轻纺市场)或其他类型市场(如义乌联托运市场、房地产市场)共生(李永刚,2002)。

据统计,到2003年,浙江已经是全国私营中小企业最发达的省份,拥有各类私营中小企业60多万家,约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产值占81.2%(盛世豪,2003),产值比重在沿海发达省市中是最高的。堪称“中小企业王国”。而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在浙江省工业经济中,乡镇企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6%(2003),充分体现中小企业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是,即大部分自80年代后期开始创业。由于当时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物质较为贫乏,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浙江地区的企业家以其特有的商业头脑、无畏的斗志、吃苦耐劳的精神,缔造了一幕幕创业佳话。然而,浙江中小企业通常存在经营管理粗放、管理组织落后、营销环节薄弱等现象。不少企业经过10年的发展仍未建立起现代企业所必须的科学管理体系,这已成为阻碍企业继续发展的劣势所在。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毫无疑问会受到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企业迅速摆脱这些困扰,寻求可行的解决之道,应当首先找出这些问题所在。笔者认为从企业管理等方面来分析存在如下不足:

1企业经营者素质有明显差距

企业家个人素质与涵养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浙江当前中小企业主中占最多的还是民营企业家,少数是脱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由政府任命的企业主。市场经济讲求效率、讲求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要确立竞争观念,更要有风险意识。

但目前很多企业家缺少科学经营管理知识。许多企业管理层甚至老板本人都难以明确公司发展方向,缺少长期规划。有一个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皮鞋公司董事长曾得意忘形向人描述他公司业务的红火,但当被问及其长久规划时,其回答竟然是“生意好就加2条(生产)线,生意如不行再考虑转行”。对未做大企业,凭借主要人员长期市场经验积累去感觉市场和把握机会,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不知高效运营企业,难以辨别市场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无法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制订正确战略目标,最终大多可能面对失败的结局。

2企业管理权利的收放运用失当

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主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大小事务都要拍板,此时就需要放出部分权力让专门负责人来决策,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可及时解决。“放权”还能使企业主吸收外边资本进入,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使资金周转更灵活。但“放权”并非全部的放,必要时还得学会“收权”。有些中小企业,因内部管理制度不太规范,有时出现部门利益协调不一致,经营业绩一团糟,就需对一些问题部门收回其主管部分权力,经企业主亲自抓该部门后一段时间协调,出现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3企业建章立制方面有些缺陷

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成功来说无疑非常重要,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而浙江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主总管所有事情。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老板一人说了算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1)系统的营销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营销部门,大企业通常分类比较仔细,有市场部、销售部、策划部、广告部等;而许多小企业可能就一个营销部,集中以上这些部门的功能,有些甚至连专门的营销部也没有,但至少也有专门的负责人。一旦要进行一些专门工作,如策划、广告投放等,就会显得盲目,不够专业,实际效果差。

(2)缺少严格的财务监督机制

有些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财务监控体系,有的虽有制度却根本没有执行。有一个年销售1.5亿元的家电企业在进行清查帐务时,惊异的发现其21个分公司累计有坏帐3000多万。这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而有的较小企业则根本就没有专门财务人员,老板往往自己兼任或亲戚朋友帮作财会事务。

4人才使用上过分看重家族性和当地者

许多中小企业忽略对人员的管理,难以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通常留不住人才。很多浙江中小企业的分公司经理一级人员只使用本地人,这些分公司经理的素质普遍较低,基本未上大学。而绝大部分浙江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据统计,全世界80%以上,如全球最大、最成功企业Wal-Mart、杜邦、松下等都是家族企业。但家族企业因血缘裙带关系,易造成对人才的不公平对待。面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某些家庭成员知识、能力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以至妨碍企业走上管理专业化的道路。

5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多少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企业科技投资占销售额的占5%,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浙江省企业科研投入不仅远低于这一指标,而且还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浙江省科研经费占GDP的0.71%,居全国第22位。人均科研经费为17.8元,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37.3元/人),居全国第19位。全省水平尚且如此,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科研投入所占的份额则更少。目前许多中小企业设备落后,缺乏先进技术。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产品的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只能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生产。技术引进、技术更新问题亟需解决。

6一些企业产权模糊导致动力不足

因我国对中小企业政策不公平,对大企业关照多,而对中小企业优惠少;行业局限,融资非常困难,大量中小企业挂靠大公司或外商投资企业。由于有些中小企业产权不清使发展到一定时期就

不想做大,公司规模受到明显的人为限制。

二浙江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成因分析

浙江中小企业存在这些问题当然有内外各方面因素,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市场逐步规范和竞争日趋激烈

在浙江中小企业主是作为都市草莽英雄出现的,他们在死板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变革中勇敢拼搏和大胆尝试,创立自己企业。虽是最早创业者,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由于市场不规范所能钻的空子也越来越少,现在企业讲的是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市场日益成熟,但很多企业却未前进,还是按老皇历行事,当然行不通。企业主未能顺应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尽快提高自身能力

民营企业家靠着闯劲和胆略白手起家建立的事业,但到达一定规模水平后,由于其自身知识水平限制,如果不努力接受新知识,将无法指挥企业踏上新台阶。而有的企业主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接受新的知识,或其处于各种心理不愿进行自身的学习提高,也许因为有过去成功的经验。但改革开放初期敢拼就会赢的年代已经过去,一线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成为领导者必须提高管理能力。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缺少得力措施

许多民营企业遇到过许多人才,却无法留住。许多民营企业留下的管理者不是企业家心目中理想的管理者。有能力的人不能放心大胆的让他干,放心和能干无法兼得总是民营业主的一块心病。民营公司家族化常常是无奈的选择。

三浙江中小企业未来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几乎都占本国企业总数99%左右。鉴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或决定作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美、加、德、法、英等国政府都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取得较好成效。因此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注重管理革新。下面针对浙江中小企业缺陷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实施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体制优劣往往约束着企业发展。而浙江中小企业机构简单、人员少、沟通简便,尤其利于管理创新。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上应根据企业、人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应建立多种形式激励机制,对技术人员采用开发成功一次性奖励、技术入股、按产品利润比例分红等方式;对管理人员采用经营责任制奖金、年薪制等激励形式,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还应建立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系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2制定比较优势战略

浙江中小企业当前形势下的优势在于规模小,机制灵活,能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因而应确立“专、精、特”的特色发展战略,开辟唯我独有的市场,避开与大企业正面竞争的不利环境。要敢于创新,以新思路、新产品抢占市场。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曾说过:“经营者要找对的事做而不是把事情做对”。中小企业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限制,显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都有竞争优势。由此要求企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资源,强化核心专长,培育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3加快实现企业信息化

管理创新更要企业建立信息化即使用更科学方法管理企业, 降低经营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目前浙江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配送、资金运作等方面相当滞后。美国过去10年中,经济增长应归功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信息社会逐渐取代工业社会的今天,中小企业必须经受信息浪潮和电子商务考验,具备获取信息进行商务交易的能力。所以浙江中小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培训加强员工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还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建立企业网页或网站。

4建立企业合作联盟

企业的供应商、经销商和运营网络的关系储备和维护是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稳定的纽带。因为单个中小企业资金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较差,难以利用规模效益等劣势,中小企业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紧密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此外,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一定要着力于开发新产品,也可采用承包经营战略为其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基础,大大减少经营风险。

5倡导企业技术创新

中国企业寿命平均只有6~7年,中小民营企业寿命更短,平均只有2.9年。而美国科技发展项目一半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与企业经营趋向全球化,企业竞争的成功取决于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与开拓新市场等核心能力。针对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产品老化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问题,应注意推行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力优势,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要有选择性加大科研投入与技术开发力度,建立技术创新基金,也可引进其他企业先进成果加以消化和利用。技术创新还应立足于争创名牌战略,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浙江中小企业增加实力的关键突破口是提高品牌竞争力。海尔集团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原因在张瑞敏为海尔制定的“品牌战略”。还应采取灵活的协作技术创新策略,走产、学、研相结合路子,集中各自优势,实施重点突破。

6重视外部政策公关

浙江已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培养“小型巨人”企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措施》、《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企业的发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家经委已于1998年7月成立中小企业司,专门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和提出扶持政策建议。2002年11月底省科技厅印发了《关于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江中小企业应当抓住当前这些有利因素,搞好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利用或组建信息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7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

在中小企业成长初期,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是高度集中的,创业者是真正负责企业经营的企业家,能独立完成对企业的控制和运作。但随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加剧,经营负责度递增,企业所需处理事物必将超出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范围的限制。作为企业主自身,要不断学习充实,快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因素,此时家长式管理已不适应企业发展变化,这就需要建立合理分权的民主管理模式。各种企业行业特点不同,但都有共同目的,即设法实现组织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丕洲.低获利狂潮袭卷,中小企业生存与因应之道 [J].成功经理人,2002,(6)

(2)刘辛等.浙江中小企业跨世纪发展思路 [J].浙江经济,1999,(3)

(3)章彬.西方国家怎样对待中小企业 [J].中国乡镇企业,2003,(8)

(4)漆世雄.浙江中小企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J].华东经济管理,2001,(10)

Thoughts on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Innovation of

Medium and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YeChen-yiChenLin-xing

(Zhejiang Wanli College, Zhejiang Ningbo 315100)

Abstract:The tendency of informational epoch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capitalization

requires th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d put the talents in right position, innovate constantl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at they can win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a long time.Under the push of the spring tid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Zhejiang has already become the key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liftoff of the whole province.This text faces the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Zhejiang and deficiency existing mainly, and has analyzed original causes─the market standardization, the manpower resources, operators' quality.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changing th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strategic alli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etc.Key words: Management,System,Operation,Innovational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

叶陈毅,(1965—),男,湖北省蕲春县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教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通讯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教园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叶陈毅(淇榕)邮编:315100

电话:0574-88222191(H)0574-88222297(0)***3E-mail: yechenyicn@yahoo.com.cn

陈林兴,(1968—),男,浙江省瑞安市人,浙江万里学院讲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战略管理。

下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与引资策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与引资策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发展策略思考

    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之思考李丽摘 要: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如今民营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浙江全省区域经济腾飞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投资技巧与策略

    如何选择所要投资的股票股谚说:选势不如选股。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这充分说明了选股的重要性。好的股票不只是要在涨势中保持上涨势头,更为重要的是在跌势中具......

    关于中小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这几年,我县中小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吸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也存在着总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融资难、人才缺、科技含量低等问......

    关于中小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中小企业的调查与思考这几年,我县中小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吸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也存在着总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融资难......

    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夏国风 摘 要:目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

    对当前君山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合集)

    对当前君山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君山区财政局肖国钱 当我们跨过洞庭湖大桥,看到宽敞崭新的柏油大道;当我们走进野生荷花世界,看到美丽的荷花公园;当我们走进钱粮湖镇,看到崭新的......

    如皋市中小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如皋市中小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一、成绩和做法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皋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省和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以全年工业经济总......

    关于我县中小企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大全

    这几年,我县中小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吸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也存在着总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融资难、人才缺、科技含量低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