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价值链模型和竞争力模型-分析新华书店和当当网
基于价值链模型和竞争力模型
分析新华书店和当当网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市场不断成熟的大环境下,新华书店和当当网都将面临网上书店竞争销售的强烈冲击。通过价值链模型和竞争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走差异化战略路线,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展价值链,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力模型并有效地在互联网发挥作用,才能在图书销售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价值链模型竞争力模型 电子商务
一、引言
当当网是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营运的一家中文购物网站,以销售图书、音像制品为主,兼具发展小家电、玩具、网络游戏点卡等其他多种商品的销售,总部设在北京。当当网1999年11月开通,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图书音像商城,面向全世界中文读者提供近30多万种中文图书和音像商品。新华书店是中国传统的连锁书店,在1937年4月24日成立于延安清凉山,新华书店是国家官方书店,也是官方刊物宣传与发售处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分店,截至2006年共有14000多个发售网点,各省会则有购书中心或书城等名义经营。
随着互联网在百姓中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当当为代表的网上书店与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传统书店的竞争力日益加大,2007年,当当销售码洋超过6亿元,当年销售收入已与北京图书大厦销售收入不相上下。2008年,当当实现三位数的增长速度,并计划在2到3年占据整个网上书店行业20%的市场。为实现两位数增长速度而费尽周折的新华书店,在遭到2008年11月当当以包销20万册独家垄断《明朝那些事(6)》一个月的独家销售权以及网上书店利用其强大的网上销售能力压缩中间商、出版社和传统书店的利润空间后,为提高竞争能力,整装入驻网上发行市场。在此之前,浙江新华书店、江苏新华书店、四川文轩、上海新华书店、安徽新华书店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平台,但也只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的扩展。至2008年9月16日至25日,北京新华书店旗下的北发图书网主网站及所属的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7
家分网站共同举办大型网上“百日百种图书大酬宾”活动,将当年最具影响力的优秀畅销书以平均6~-6.6折的价格进行销售。被业内人士推测为新华书店迈向与当当竞争道路的举动。但在已经相对成熟的B2C市场,面对其中共享80%网上图书销售总量的当当,新华书店进军网上书店后,对于自身战略发展的合理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图书销售市场中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本文运用波特模型理论分析新华书店和当当网的发展趋势。
二、定义
价值链分析,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优势既可以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建立价值链模型,培育核心竞争力,将会非常有助于准确地分析价值链各个环节所增加的价值。价值链模型将体现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运营层。决策层对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资源配置进行决策;管理层主要包括了财务管理、行政、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职能,负责对企业的效率和成本费用进行控制;而企业的运营层则涵盖了企业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和服务的诸多环节。这个层次主要应该体现各个层次的增值性,进行收入、费用的核算和控制。
三、分析
当当网以低廉的价格和先进的物流体系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一些消费者时常先去大型传统书店寻找所要购买的书,然后从网上以较低的价格购入,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传统书店变成了当当网的现实体验店,这对传统书店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打击。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网上书店并没有取代传统书店,反而有一种共融的趋势,网上书店与传统书店的结合更能发挥协同优势。新华书店面对逐渐被瓜分的图书销售市场,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网上书店,以浙江新华书店下属的博库网,北京新华书店下属的北发图书网,四川新华传媒集团下属的四川文轩图书网为代表,由于新华书店进货渠道以及其较高的人力成本等因素,始终在价格上无法与当当、卓越抗衡。因此,如何进一步拉低网上书店的价格,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制定差异化战略,成为新华书店与当当网上书店市场竞争的关键。几年来,新华书店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根据中央确定的总体改革思路,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改制和连锁做了大量工作,在一些方面实现了突破,为下一步改制和连锁经营的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全国以区域为中心,形成了几个比较强势的发行集团:西南有四川,东北有辽宁,长江三角洲有浙江、江苏、上海,珠江三角洲有广东、福建,环渤海地区有北京、山东和天津等。这些在市场竞争中通过自身改革逐步做大的发行集团,构成了未来国内书业的重要影响力量。我们由此可以设想,新华书店在拥有丰富的图书营销经验、良好的客户资源、实体店网络营销、物流基础、供应链资源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区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以连锁店与网上书店为依托,率先实现网上书店全国连锁的经营模式,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发挥集群优势。在构建自己网上销售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网络书店常采取的送货方式以及新华书店遍布全国的连锁网店优势,建立一套书店连锁网店配送体系,就近配送,节约物流成本,为顾客省掉不必要的邮费支出。这些措施有利于拓宽经营渠道,降低采购成本,进而在价格方面缩小与当当、卓越的距离。同时,在k值的方面,新华书店可以尝试开展多种读书有奖活动。例如采取会员制,对于积分满足一定条件的消费者,在一定数额内由消费者任意选取自己心仪的图书。在一些大型书城,设立专门的电子购书区,顾客在新华书店网上书店购买称心的图书,可采取货到付款等多种付款方式,免除了顾客提书之苦。选择在网上书店购书的这部分消费者,同样可以累加积分。
由此可见,只要建立合理的价值链模型,科学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在整个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篇:*-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模型是一个著名的企业战略模型,其战略流程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自内而外的企业战略(Inside-out Corporate Strategy)
传统的自外而内(Outside-in)战略(例如: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总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核心竞争力理论恰好与其相反,认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以低成本、并以超过对手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够造就料想不到的产品。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企业围绕其竞争力整合、巩固工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能力,据此,小企业能够快速调整适应变化了的商业环境。核心竞争力是具体的、固有的、整合的或应用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各种不同组合。
Hamel和Prahalad在他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1990)一文中,驳斥了传统的组合战略。根据他们的观点,把战略事业单元(SBU)放在首位,是一个明显的时代错误。Hamel和Prahalad认为,应该围绕共享的竞争核心来构建企业。SBU的设置必须要有助于强化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中心部门如财务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层面,它要能够为企业的战略体系链接、竞争力构建增加价值。
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测试
1.为企业提供通向广阔的多样化市场的潜在信道。
2.使企业能够从生产顾客所需产品中获得巨大回报。
3.竞争者难以复制。
构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它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从战略层面来讲,它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在设计、发展某一独特的产品功能上实现全球领导地位。
企业高管在SBU的帮助下,一旦识别出所有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项目、人员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竞争核心。企业的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要清楚围绕企业竞争核心的人员配置、数量以及质量。肩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员应该被经常组织到一起,分享交流思想、经验。
核心僵化?
必须注意不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僵化的核心。对于企业来说,学习培养一个竞争核心难,遗忘一个竞争核心同样困难。企业不遗余力地构建了一项核心竞争力,有时候却又可能忽略了新的市场环境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则面临着固步自封的危险。
第三篇:有关国际价值链移动分析及其模型论文
【摘要】本论文研究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构建一个能分析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及产业结构变化而进行的国际产业价值链移动的模型——即TEMPOL模型;用该模型进一步预测哪些价值活动会移动、移动到哪些地去,最后带动一波又一波的产业发展高峰。
【关键词】国际价值链移动;TEMPOL模型;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国际产业分工趋势趋于明显,会产生和加深产业边缘化和空洞化的疑虑,所以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变化与国际价值链移动,便成为产业发展最严肃的课题。本文希望通过“产业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的建立,了解国际产业价值链移动的决定因素,让产业可能移出移入的变化具有可以找到的脉络,及早预测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提供政府或相关单位拟订应对策略的参考。
随着企业全球化、厂商价值活动外包趋势的发展,跨国企业依照跨国价值活动的比较利益来决定价值链移动布局;然而,对政府政策而言,跨国间价值链的移动是重要的课题,必须对于移动的原因、时间等影响因素予以解构,才有办法进一步预测哪些价值活动会移动、移动到哪些地方去。因此,国际价值链移动研究考虑重点在于“国际价值链移动是否可能导致产业空洞化及竞争力下滑”,“产业价值链移动是否恶化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一国是否有机会引进关键国际价值链区段,带动另一波产业发展高峰”等等。
一、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
TEMPOL从影响国际价值链移动模式的六个要素,建立国际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取此六个要素的第一个字母,形成TEMPOL模型,其中包含:
(一)技术成熟(Technology):成熟的技术发展,是价值链开始移动的必要条件;“技术成熟”代表产业价值活动降低复杂度,因此更多业者有能力投入,形成移动的可能性,通常以标准化或模块化为指标。技术成熟不一定会造成移动,但技术若不成熟则必然不会移动,这一因素是国际价值链移动的必要条件。
(二)扩张市场(Expansion):市场的扩张,为第一波移动的主要原因;全球市场增长,通常为国际价值链第一波的移动原因。企业为了提供市场增长的需求,移动价值活动以就近供应,或将价值活动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企业,以快速增加产能达成扩张市场的目的。
(三)利润/成本(Prof it/Cost):利润(降低成本)的提升,为第二波移动的主要原因;成熟市场所导引的降低成本以提升利润,通常为国际价值链第二波的移动原因。企业为了对付成熟市场的利润下滑,获取低成本人力、原材料等原因,将造成国际价值链的再次移动。
(四)吸引力(Motivation):即地点所提供的诱因,决定国际价值链移动至何处;“吸引力”代表地点所提供的诱因,无论是因为市场增长、降低成本还是接近人才等因素所造成的移动,移动至何处决定于地点是否能够满足移动的原因。例如,如果移动是为了接近产业上下游群聚,则移动地点为群聚的所在之处。
(五)洗牌机会(Opportunity):这是成型价值链重整的契机,可能源于破坏性技术的出现、或政策法规面的影响等;既已成型的价值链会再次移动,主要在于技术与政策面的影响。例如破坏性技术的出现,表示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已外包出去的活动可能会收回,或由其他企业取得领导地位,造成价值链的重新洗牌机会;除此之外,政策的改变同样会造成洗牌机会,全球产品配额或关税的的调整,都会造成市场和成本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价值链的移动。
(六)成型价值链(Leverage):运用已成型的价值链,将加速或影响另一价值链的移动;成型价值链代表不同产业间的影响力,促使价值链的移动加速或改变。
二、TEMPOL模型的观测指标
在运用TEMPOL模型分析国际价值链移动时,各产业必须试图寻求不同观测指标来证实,所以不同产业的实务案例验证中,所使用之六个要素的内涵不尽相同,下列面为TEMPOL模型常用的观测指标:(一)技术成熟度:制程标准化、零组件模块化、同型产品厂商数、产业标准共识…等等。
(二)市场扩张:未来市场增长率(Compound AnnualGrowth Rate;CAGR)、增长量;现有厂商的产能、市场全球化、区域市场增长大于母国市场、主要客户移动、新产品上市的速度…等等。
(三)利润/成本:毛利率遽降四成以上、未来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下降、低价竞争者加入、主要客户压力…等。
(四)吸引力:市场诱因、资源比较利益(原料、土地、零部件等)、经营环境(税率、人才、政府效率等)、成本比较利益(交通、运输、销售成本)、生产能力(产能、质量、时间等)、投资报酬…等等。
(五)洗牌机会:重大新材料、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新法规、新政策、新营运模式、新市场…等等。
(六)成型价值链:效益规模、模块化同构型、投资报酬、成本差异、客户变异…等等。
通过上述TEMPOL模型所指出的六大要素,预测价值活动是否移动?何时移动?以及移动至何处?以“技术成熟”判断是否具备移动条件:从“扩张市场”与“利润成本”判断何时移动;通过“吸引力”分析来判断移动至何处;以及从“洗牌机会”与“成型价值链”判断下一波移动的机会。因此,政府与厂商可以从整体产业的价值活动(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的变化,来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而进一步掌握价值链移动的机会。
三、三波段价值链移动模式与产业生命周期
研究发现TEMPOL作为分析国际价值链移动的模型时,六大因素之间并无特定的优先分析次序,但它却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息息相关;虽然某特定产业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的价值链移动模式,并无没有其先后依序发生的关系,但属于不同波段价值链移动的六个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会截然不同;投稿信箱:zgzqqhzz@163.com理论?Theory因此,当搭配产业生命周期的确认,将更容易观测到国际价值链的移动重点、时机与原因,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为:
(一)萌芽期:产业发展初期,观测指标通常为标准化或模块化程度,如果产业技术发展成熟,并有多家厂商投入,则代表移动的必要条件成立。所以观测重点依次为“技术成熟”、“市场扩张”、“吸引力”等等,所以六大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为TEM;在萌芽期的价值链移动,称为第一波价值链移动模式。
(二)成长期:产业进入成长期,观测指标通常为全球市场的大幅快速成长,此时企业为提供市场需求,扩充产能或将价值活动外包,都容易产生移动的现象;而移动至何处,则取决于移动地点是否能满足市场成长的需求。所以观测重点依次为为“利润成本”、“扩张市场”、“吸引力”与“成型价值链”等,所以六个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为PEML;在成长期的价值链移动,称为第二波的价值链移动模式。
(三)成熟期: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市场利润微薄,这时产业持续以利润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这时产业发展趋势稳定,但某些因素出现可能造成洗牌机会,这足以造成新一波的产业发展;这可能是破坏性技术、新标准、新技术、新法规、新政策、新营运模式、或新市场等。所以观测重点依次为“洗牌机会”、“技术成熟”、“扩张市场”、建立国际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吸引力”与“成型价值链”等,所以六大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为OTEML;通过“成型价值链”的价值链移动,称为第三波的价值链移动模式。
四、结论
1932年日本经济学者赤松要提出“雁行理论”(The Flying-Gees Model),该模型从三个角度来解释后发展国家如何追赶进入工业化:
第一、从产业内的角度,描述一个国家某产业如何从进口变化为本土生产;
第二、从产业间的角度,说明某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少数产业依次发展成为上下游、多元化产业;
第三、从跨国的角度,解释产业如何通过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从先进国家迁移至发展中国家。
另外,日本学者小岛清基于雁行理论,于1978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研究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厂商对外之投资的行为,发现日本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并非因为扩张厂商的独占性竞争优势,而是因为厂商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作为的防御性行为,他认为当一国的生产环境恶化以至于厂商失去国际竞争力时,厂商便会向外寻求发展,利用海外较便宜的生产要素来提升厂商的竞争力,因此他将海外直接投资动资源区分为自然资源导向、生产要素导向与市场导向三种。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投资,乃是将本国某些生产因素如资金、技术与管理能力转移至另一国家,和被投资国当地较有效率的生产因素相结合,如此可使厂商的生产成本降低。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亦即边际产业),而对被投资国具备优势的产业进行,即以互补性比较优势进行对外投资。
“雁行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八十年历史,已可以适用于解释过去亚洲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注意一国产业被迫从价值链退出而产生的断链现象。所以要提升产业竞争力亟待解决的挑战。其实“雁行理论”也是一种国际价值链移动现象;但由于在各种复杂因素驱动下,飞雁阵列排列顺序不断调整,成员不断增加,递移的产业范畴持续扩大,单纯用雁行理论来解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国际价值链移动因素等已力不从心;因此,本研究论文上述“六大要素”构成的TEMPOL模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就在于用来尝试作为产业国际价值链转移的分析模型。
参考文献
[1]张导平.我国OEM企业提升国际价值链地位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企业研究,2010(16).[2]安占然.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对策[J].兰州科技纵横,2006(3).
第四篇:AHP模型分析
为了比较四个州2009年的清洁能源使用情况,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AHP),从所给的变量中提取五个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比较。这种方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其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并且,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但是这种方法主观性强,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判断矩阵的构造并不是唯一的,不是一种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
第五篇: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模型
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模型
[摘要]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其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对义乌城市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运用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剖析义乌城市发展动力之源,并构建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城市核心竞争力;模型;义乌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06科研计划项目《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分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0573
[作者简介]楼晓靖,义乌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企业战略管理,浙江义乌322000
[中图分类号] F2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0-0081-0004
城市核心竞争力是该城市所具有的异质的、难以模仿的、具有可延展性的,以及能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组合。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决定了城市竞争力不可替代性,进而使得拥有该特质的城市能够实施其目标战略;可延展性决定了城市竞争力中效率和效用。我们认为正是义乌所具备的这种城市核心竞争力使得义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更能够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能吸引人气、物力并形成浙中的商业中心。同样,我们在对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选用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可延展性和持续推动性作为判断标准。通过对城市竞争力理论的分析,并结合义乌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发现义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包括市场力、产业力、文化力、流通力、政府管理力和人力竞争力。其中,市场力是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最突出的表现。义乌的产业、流通业、人才力都围绕市场力的构建而逐步形成的,这四个力本质上是一种共生的力量。而政府力和文化力则在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催化和引导作用,政府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义乌传统的重商文化在推动义乌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力、产业力、流通力和人才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本身也构成了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六个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 示,接下来将对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逐一剖析。
一、市场力
市场力是指市场对城市各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能力。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连续15年雄居全国集贸市场首位,义乌市场能对城市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义乌城市竞争力做出巨大贡献。义乌是一个典型的贸易型城市,用1982年到2005年代表义乌市场繁荣程度的摊位数目和代表义乌城市竞争力的GDP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摊位数和GDP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63,相关系数显著异于零,可以说明市场力和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合义乌市场情况,通过定性分析也可以发现,义乌市场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显著优势:
首先,义乌市场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市场,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比如,就商品品种而言,在联合国统计的50万种商品中,义乌就有43万种商品,可见义乌市场商品非常丰富;以展会而言,义乌的展业都具备相当的规模经济。2004年,义乌共举办各类展览会40余个,国家级行业协会以及国内外知名展览机构已有15家在义乌办展。如著名的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创办于1995年,从2002年开始升格为由国家商务部参与主办的国际性展会。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其次,义乌市场划行归市,范围经济作用明显。当批发市场交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集聚效应的存在,小商品市场中潜在的专业市场个体就自然而然从共同的母体中发育并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由许多相对独立的专业市场构成的小商品市场体系。义乌小商品市场按照“划行归市,分类经营”的原则,同类商品集中在一个交易区经营,出现了诸如“化妆品街”、“眼镜市场”、“鞋类市场”、“服装市场”等专业市场,有效地提高了市场的集聚效应,营造了充分竞争的经营环境,也为广大客商采购提供了方便。最后,义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高。这种高度的国际化分别在商业、物流、生活中得到体现。据统计,2004年,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经批准在义乌设立的境外企业代表处478家,占浙江省的1/3。2004年义乌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98784万美元,同比增长25.33%。
二、产业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义乌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产业力是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近些年,义乌工业蓬勃发展,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一度超过第三产业,并且出现了一大批规模企业,形成了衬衫、袜业、饰品等八大优势行业。义乌的八大优势产业使得义乌市场单纯的“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状况得到改观。目前,义乌市场上本地制造的产品已经占市场产品总量的1/3强,义乌已经成为小商品的制造、生产基地。这种改观使得义乌逐渐增强了对市场的把握度,使得义乌有能力促进市场商品质量的更新换代,提升市场档次,增强了对市场的话语权。可以这么说,正是有了产业的支撑,才造就了义乌市场的持续繁荣。
三、文化力
文化力是市场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也是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鸡毛换糖”的经营历史造就了义乌以重商为中心的吃苦、进取、信义、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义乌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分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有效发挥。首先,吃苦和进取造就了义乌市场低成本的神话,无形当中形成了义乌市场的成本领先战略。如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户,算上备货、理货、站柜台时间,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往往在12个小时以上,一年内除了春节休息七天,几乎没有“节假日”。小商品市场号称“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支撑这一奇迹的就是义乌文化中的吃苦和进取的元素。其次,义乌讲信义的文化传统在商业中得到拓展和发挥,显著地降低了整个义乌商圈的交易成本,推动了义乌市场的成本优势。义乌的讲信义有着极其悠久的传统,义乌地名的“义”字正是源于这一点。义乌的“义”在商业上的体现就是商业信用。在义乌市场,无论是经营户和采购商之间、小商品经营户(托运人)和联托运行业经营户(承运人)之间,重商业信用的文化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区域性产业集中也有利于信守承诺。同一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一旦出现拖欠、造假或逃债等行为,信息会立即在当地传开,失信者在本地就很难立足。正是这些精神的存在,义乌市场从一个县域经济体的集散地逐渐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市场,再成为“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全国小商品集散地,成为国际小商品研发、制造基地以及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后,义乌文化的开放和包容要素促进了义乌市场的国际化。在义乌,你来自哪儿或者你的肤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和实力。在义乌市场上,对本地与外地的经商者、商品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允许进入义乌市场经营、竞争。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无数的国内外外来经商户、外来务工人员真正把义乌当成自己的家,这反过来也极大地促进了义乌城市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这是因为义乌的吃苦、进取、信义、开放和包容的文化,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着义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流通力
这里的流通力是狭义的流通力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义乌市场的物流能力。义乌流通力对义乌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可以体现在其对义乌市场的支撑上。首先来看一下义乌物流业的规模。义乌物流业具备相当的规模效应,义乌全市现有国内外货运经营单位600多家,国际知名船务公司、货代公司、外轮代理公司纷纷入驻义乌,全球最大的10家海运集团已有8家在义乌设有办事处。目前开通有义乌―宁波北仑港“异地报关、口岸放行”的直通关模式,已初步具备“陆路口岸”的基本功能。2005年,义乌海关日出口集装箱最高达2500只,平均日出口集装箱1000只。义乌、萧山国际机场和宁波港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2002年,义乌市被浙江省确定为全省四大物流枢纽(宁波、杭州、义乌、温州)之一;义乌联托运公司被确定为浙江省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并通过了交通部的道路货运二级资质评审。2003年,占地450亩、总投资人民币2.5亿元的国际物流中心建成,物流中心内建有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督管理机构,配套仓储、集装箱堆场、装卸业务及报关等机构,是一个“一站式内陆直通关”模式的国际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义乌市场流通力的特点,义乌市场物流业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低成本和便捷。物流行业本是小商品市场的伴生物,但是,这种力量一旦强大起来就能反过来巩固义乌市场的地位。流通力的增强,提高了市场的效率,降低了市场运作的成本,这对于义乌市场这样一个以成本领先取胜的市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义乌物流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专业化。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全国性的专业性批发市场,都必须具备这样的环节:产地―集散市场仓库―小商品交易市场―运输货场―目的地货场―目的地市场仓库―目的地市场。在义乌市场,随时可以看到人力车夫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常年从事从小商品市场至火车站的小商品短途运输,正好处于货物中转的衔接部位。正是这样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打造了义乌物流市场的低成本和便捷,进而推动义乌市场的发展。
五、政府管理力
政府管理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协同力量。政府通过城市发展战略制定、贯彻和实施引导、促进城市的发展,因而政府管理力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义乌市政府在义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通过义乌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义乌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如表1所示。
可以这么说,义乌城市尤其是义乌市场的发展有着深深的政府管理的印记。改革开放初期,每逢集日,义乌县廿三里镇集贸市场上就出现了众多的随地设摊、沿街叫卖的小商品专业商贩。这种自发形成的小商品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市容,起初工商管理部门奉命进行多次驱赶。实际上,开始的这种驱赶行为在当时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义乌市政府对于这个初具雏形的小商品市场并非真的就一赶了之。与之相反,在努力控制小商品市场秩序的同时,针对小商品市场的关闭或开放的问题,曾召开过三次县长办公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领导初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对小百货市场,不应该用强硬的手段强制关闭,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县政府、稠城镇、县工商局(城阳工商所)三个部门的领导成立“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并于1982年8月发布《关于加强义乌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宣布将于是年9月5日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地址在湖清门,由城阳区工商所管理,即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湖清门市场开放之后,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到了这股经商的潮流,感受到潜伏于这股潮流下的巨大经济动力。同年11月2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县委书记谢高华在讲话中果断地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四个允许”的政策简明扼要,符合民心,颇有号召力,打消了许多尚在等待观望的经商户的疑虑。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社队企业,特别是家庭工业的发展。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可喜的势头,审时度势,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同年12月,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实现了由“马路市场”、“草帽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管理上开始从无序向初步有序转变。商品种类逐渐丰富,流通范围逐渐跨出本县和周边市、县并向外省市辐射。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建成,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商品市场,获“中国小商品城”称号。1992年,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建成,实现了“以场为市”向“室内市场”的转变。同年,义乌市政府提出“以工促商,工商联动”战略,引导富余资本投向工业领域,促进工业发展。2002年,针对前期战略,义乌市政府提出“贸工联动”战略。同年,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国际商贸城一期建成,开始打造全球小商品市场。从以上义乌市政府做出的决策结合义乌市场发展,可以明显看出义乌政府管理力在义乌城市核心竞争力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六、人力竞争力
被视为企业成长重要资源的人力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拥有的人力资源的丰厚程度以及人力资源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会形成什么样的核心能力。从义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义乌的人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在义乌艰苦创业的初始阶段,人才品质中的勤奋以及灵活的头脑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很久以来,勤奋和灵活正是义乌人才所具有的最大品质。在义乌,全市有2/3的农民转移到工商业,这种适应能力在全国是罕见的。然而,随着义乌城市的发展以及竞争的规范,人才中勤奋和灵活的因素已经逐渐退化为竞争的保健性因素。人力因素在构建义乌未来核心竞争力中应做怎样的调整,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丁小强,李雪松.论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J].经济评论,2004,(6).[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高潮.走向世界的义乌[J].中国对外贸易.2005,(2).[4]袁国敏.城市核心竞争力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 2005,(1).[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