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教育形式注重培训实效
创新教育形式注重培训实效
推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实现新跃升
(2009年5月6日)
张 红 伟
新密市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设置专门机构,划拨专项经费,创新教育形式,狠抓学风建设,使教育培训工作有人抓,有钱办,有质量,有效果。去年以来,市委组织部直接举办各类培训班37期,培训党员干部1.4万人,扎实推进了“干部素质提升万人培训工程”,尤其是今年开展的村“两委”成员暨大学生村干部封闭式半军事化集中轮训、万名党员“进党校、学理论”和领导干部读书竞赛活动,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热潮,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学发展能力。
一、以“局长讲座”为抓手,让干部在跟学中提升能力
对基层党员干部而言,提升其实践能力是教育培训的重点。为此,我们在党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次上开辟“局长讲座”,活化教学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是择优选聘局长讲师。结合新密实际,按照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工作成绩突出、讲演水平较高的标准选聘局长讲师,经过报名、试讲、评审,从全市择优确定了农业、经委、环保、计生、国土、信访、-1-
纪检、司法等10多位市直委局长和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党校的客座讲师。二是授课突出实用特色。根据培训班次和受训干部个性化需求,选择局长讲师,选定实用专题进行授课,特别注重贴近新密、贴近实际、贴近基层,内容涉及县域经济和基层工作的主要方面。局长讲师在授课中紧密结合部门和行业的实际,讲政策,议业务,授方法,谈体会,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对接,引发了学员对工作实践的思考与共鸣。三是开展实地观摩教学。结合“局长讲座”的内容,组织学员到先进乡镇(村)、机关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使干部在现场教学中增强感性认识,启发工作思路,催生发展动力。一年多来,共举办“局长讲座”72讲,鲜活的教学内容深受干部欢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兴起了“大学习、大调研、大解放”的浓厚氛围。去年,全省县级党校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新密召开,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姚待献及省委党校领导出席会议,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以“严格管理”为基点,让干部在真学中受到教育
学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干部能否真学真会,也影响着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形象。为此,我们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任务来抓。工作中突出一个“严”字,凡是组织部举办的主体班次,都实行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严格纪律,严肃学风,同时把干部的参训情况作为考核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初举行的全市村“两委”成员暨大学生村干部集中轮训中,参学的1629名学员分别按连队编制进行管理,-2-
军事教官任连长,党校教师任指导员,组织部牵头,乡镇、办事处、相关委局派乡科级干部全程跟班、驻校协调。军训从集合、列队、报数、停止间转法,到齐步走、跑步走、正步走以及内务整理等一个个动作去训练,即使当时大雪纷飞、细雨绵绵,也坚持内容不减、标准不降。这次培训做到了“七个统一”,即统一军训、统一早操、统一内务、统一就餐、统一上课、统一活动、统一交流。无论是军训、出操、上课、就餐,还是交流座谈,都集合整队,列队入场,所到之处,秩序井然,使学员在严管真学中受到教育,转变作风。一位50多岁的农村普通干部感慨地说:“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这么正规的培训,没有发现迟到缺课的,也没有请客吃饭的,这种培训真好、真管用,我们打心眼里佩服和欢迎。”
三、以“发展论坛”为载体,让干部在互学中达成共识
为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凝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上来,去年下半年,我们设立了“新密科学发展论坛”,构建中心论坛—党校论坛—乡村论坛—媒体论坛多层次的学习讨论平台,实现了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党员的全覆盖。中心论坛由新密市四大班子领导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单位党政正职参加,每月举办一期,或请有关领导、专家专题辅导,或由新密市委中心组成员轮流讲课,在学习讨论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达成共识。党校论坛在党校举办,前不久我们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学理论”,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意义、内涵 -3-
和实践要求进行专题学习,目前已举办19场次。乡村论坛主要由市委组织部和党校组成讲师团,下乡村,进厂矿,到一线,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政策理论。一年来共举办乡村论坛120余场次,加上各基层单位自行举办的论坛,累计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达6万人次。媒体论坛设在新密电视台、广播电台,市、乡、村、企业党员干部主动“亮相”,谈认识,摆问题,定措施,相互学习,共谋发展。通过不同层次论坛的辐射和影响,从领导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形成了关心发展、热议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以“网上课堂”为平台,让干部在自学中完善自己
自学是提高干部素质、应对本领恐慌的内在动力,而在信息社会里,网络这一新兴传媒又为自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和手段。我们运用互联网、机关信息网和新密党建网,建立了“网上课堂”,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幻灯片、动画等形式,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科技、领导科学、电子政务等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的知识和上级的有关政策、工作部署等,整理发布到 “新密网校”。网校学习实行学分制,列入全市干部培训管理,干部凭组织人事部门调训安排和个人培训账号进入网校学习,学习时数自动记录,学习成效在网上集中考试,成绩计入培训档案,并与干部年度考核、评先晋升挂钩。“网上课堂”使干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促进了干部的日常自学。同时,今年以来,我们按照郑州市组织 -4-
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列出读书参考篇目,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年底评选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干部,从而激发干部的自学兴趣,提升干部的自学能力。
我们深知,新形势下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新密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注。去年以来,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姚待献先后三次对新密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出批示肯定,《中国县域经济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人民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对新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给予了大量报道。这些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励,而实际工作距上级的要求和干部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贯彻上级精神,借鉴先进经验,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新创造,推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实现新跃升,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快新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5-
第二篇: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
文章标题: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
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
不积极参加培训的员工是没有出息的,不重视培训工作的干部是没有远见的,不投入培训资金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这已成为企业领导和煤矿从业人员的共识。培训部门肩负重任,如何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笔者认为,职工培训要创新形式,注重实效,为企业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技
术过得硬、安全意识强的职工队伍,为企业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安全培训要贴近生产、以人为本
(一)安全培训关键在“实”。安全培训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切实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保安技能;二是获取《安全工作资格证书》。通过理论学习、考试合格拿到证书无可非议,而是不是真正学到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就要打个问号。笔者认为:
①安全培训理论学习要按教学计划实施,操作考核要加重份量。2004年11月份我矿计划外举办了一期瓦斯检查员培训班,上课时学员们都能认真听、认真记,考试成绩都及格,可在操作时发现半数的人存在问题,有的读数不准,有的计算错误,还有干了七、八年的老瓦斯检查员都误操作。可见这是多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又延长培训班的时间让技术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教,直到合格才能上岗。
②培训计划是年初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培训需求而编制的,这要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去实施,而计划外的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决不可忽视。生产接续调整,容易带来人员、工种的变动,培训也要紧随生产之需而及时调整计划。今年5月份,我矿安培中心计划培训机电安装工,在即将开班前,得到西二皮带机停止使用,有24名皮带司机要分流到其它岗位的消息,我们及时调整了培训计划,将机电安装工培训改为小电绞操作工的培训,使分流的24名皮带司机得到了转岗学习并取得了《安全工作资格证》。这样,工人持证上岗了,领导满意了,培训也跟上生产了。(二)安全培训要注重提高职工的心理素质。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轻视的方面。从张集矿6.27放炮崩人事故看,从跟班副区长到班长、副班长、放炮员和伤亡的瓦斯检查员,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都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为什么还会发生事故呢?就是侥幸心理所致,违章指挥心存侥幸,违章作业心存侥幸。事故发生在张集矿,其它矿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笔者认为,安全培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外,还要增加心理素质教育。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职工的技术素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职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要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帮助职工建立安全心理模式,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职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反映,最终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职工安全心理培训应做到渐进式,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通过培训,使职工自觉控制心理活动,指导好自己的工作行为,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参加培训就要在教室听老师传授理论知识,因为有不少人干了多年,会操作而不会说,所以集中上课学习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也应看到,我们的培训(复训)面对的多数是些熟练操作的工人,理论课难免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启发、引导职工要坚持上好理论课以外,不仿创新一下培训形式,增加一堂现场课,将课堂从教室前移到井下现场,让学员自己讲应该怎样干,什么程序,互相点评、增加记忆,如果干得不对,说得不正确,回到教室再由老师纠正,这样既能提高学员的参与意识,又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今年二季度,我矿安培中心将安全教育展板从教室前移到矿灯房走廊,内容有矿领导安全寄语,有违章致残者的自述,有案例分析和安全警语,原来只有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才能看到,现在每天上、下井的工人都能看到,参加培训人员期期必看,每月底组织“三违”人员专题观看,从而扩大了受教育面。
《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
第三篇:创新教育模式 注重工作实效
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教育模式 注重工作实效 努力探索中职德育工作新路子
宝塔区职业教育中心
宝塔区职业教育中心创建于1972年,占地42亩。学校现有教职工120名,在校学生1680名,是一所融职教、成教、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了幼教、旅游、艺术教育、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和汽驾维修与应用等专业。学校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温暖工程”和“雨露计划”,加强与东西部地区及省内企业、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服务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把握中职学生特点,不断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树立科学育人理念,突出德育工作首位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找准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
今年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深入班级、用人单位等,通过走访、座谈和征求意见建议等,找准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外部办学环境来看,社会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多种观念、思想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产生影响。从学校工作看,德育教育缺乏个性化、针对性和实践性,个性不够鲜明,个案深入研究不够,个性体验与道德实践不够。从学生素质看,理想信念模糊,行为规范较差,心理问题较多。从家庭角度看,家庭重普轻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子女的关心、重视不够。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科学育人理念。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必须始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素质,把德育工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牢固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科学育人理念。要树立新型人才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开阔的视野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中等应用性人才,以学生能否成为未来有用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树立素质教育观,既着眼于学生“成才”教育,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应、发展能力,使他们不仅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具有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
质和意志品质,而且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从而真正体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职业性。要树立开放教育观,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判断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理清工作思路,形成育人合力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是:12345。“1”是一个转变,即学校工作由原来的重智轻德、重技能培训轻素质培养向突出德育首位、育人为本方面转变。“2”是建好政工队伍和班主任两支工作队伍。“3”是建立完善三个工作机制,即学校党团、科任教师、班主任德育工作网络机制,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和教师德育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构建一个“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格局。“4”是坚持四个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德育工作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现代职教理念相协调的原则,把时代要求、优良传统与传承延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近、小、实原则,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承载能力出发,正确引导,把握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原则,既重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更注重学生在实训
实习中道德教育和实践体验;坚持教育与管理、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学校德育组织和管理评价机制,做到责任到人、有序推进。“5”是做到五个结合,即学校德育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坚持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相结合,与德育课程和学科教育渗透相结合,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凸显职校优势,创新德育形式
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本身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知行合一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感悟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主要开展四项活动:
一是技能实践周活动。针对中职学生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纪律、卫生及集体观念淡薄等现象,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级,亲自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升旗仪式、考勤、卫生、纪律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既使他们体会、感悟到爱护环境和提高思想纪律的重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的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自理自立生活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二是用人单位实训实践活动。中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
间是在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学习生活,这为德育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利用企业生产规范标准、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潜在因素,学校和实习单位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增强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三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暑期和节假日,深入社区、旅游景点等,宣讲延安精神,开展“消夏文艺演出”活动,走访慰问老红军、老八路。特别是我校结合旅游家政专业,成立了礼仪服务队,参与礼仪服务队的学生必须参加严格的礼仪服务技能培训,为市、区500多次会议、活动提供义务服务。培训内容包括仪表、仪态、岗位用语、岗位举止、服务标准等内容,队员的站立、行走、神情、仪态、文明用语等方面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礼仪服务活动,培养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是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延安革命圣地独特优势,联系鲁艺、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延安精神教育德育基地,开
展入团、入党宣誓仪式,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大型法制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
四、丰富德育内涵,注重工作实效
一是紧扣学生就业主题,开设职业发展规划课程。通过教师授课、个人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与学生谈话、邀请优秀就业学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职业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启蒙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树立人生奋斗目标。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的个性心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臵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内容和时间等。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采取建立心理咨询室、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学生保持正
确的自我认识、进取心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道路和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各种烦恼。
三是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平台。学校创办了《延安职教》校刊,组建了“黄土地文学社”、“书画社”、“学生广播站”等,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搭建学生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的平台。
四是典型引领。一方面邀请优秀企业家来学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另一方面邀请已经就业的优秀学员返校给学生做就业经历报告,用身边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敬业、诚信、奉献等精神。
总之,学校结合中职内涵发展特点,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全面提高德育质量,服务学生终身发展。近年来,全校未发生一例学生违法犯罪现象,2名学生被表彰为省级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我校学员在专业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学校选派学员参加了全省中职学生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计算机专业荣获2个三等奖,7个优胜奖;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荣获4个优胜奖。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毕业学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校坚持德智并举,以德促智,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篇:创新德育形式 提高教育实效
创新德育形式
提高教育实效
[摘要]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不断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工作实效,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眼前的重要事情。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创新形式
活动
俗话说,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德。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不断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教育逐步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需要。
一、以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开展主题教育
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了更好地发挥每周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升旗仪式由各班自主申报,旗手由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有升旗班级介绍和旗手介绍,并由该班班主任作国旗下讲话,这样的升旗仪式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在受到最直观的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二)利用主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德育教育
可利用“学雷锋活动纪念日”、“清明节”、“五四”、“七一”等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的庆祝教育活动。
(三)开展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如在全校开展“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餐桌和争做文明学生”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把饭吃好、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学道德纲要,塑良好品德”的读书和征文活动
为了使学生深刻领会德育的内容和深刻内涵,可指导学生阅读一系列的书籍,指导学生与书交友,与大师对话,净化他们的心灵,强化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还可开展读书竞赛、知识竞赛、问卷考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开展道德评议活动
以校、年级、班级为单位,成立道德评议会,设定评议标准,明确评议内容,开展谈心式、引导式、参与互动式等多种形式的评议活动,对学生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进行评议,使学生明辨是非,分辨善恶,不做不道德的事,不做不文明的事,而做讲公共道德的人,讲社会文明的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钻研教材,按照学科的性质、特点,努力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把道德教育有机的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实话实说”、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人文阅读鉴赏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评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三是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四是开设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实训基地、烈士陵园、法庭、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二)对德育教学方法实施有效创新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力度和效度来源于老师的人格感染力和真理说服力、教育方法的艺术吸引力和情感震撼力。要变牧羊策略为师生参与双向交流,变我打你通为思想沟通,变思想凿洞式刚性教育为开启心扉式柔性教育,变板脸式教育为微笑教育,变共性划一教育为个性舒展教育。因此,德育学科教师应当好课堂的导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爱学。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尝试,将引导自学、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引进德育课教学在教学中。
(三)对德育教学手段的创新
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德育课效果的有效手段。形象教育媒体具有鲜明生动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情感震撼力。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配合教材的内容,播放录像,在课堂教学中用具体实物来讲课。如在《中专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播放模范人物的事迹,如“李素丽报告会”,要求学生在对模范人物有所了解之后,找出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对“平凡岗位造就不平凡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每次看完录像后,应要求学生讨论或写出书面观后感,从而加深对学生的教育,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德育考核方法的创新
德育用闭卷考试方法,容易产生学生死记硬背书本内容、引起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等弊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德育考核方法的创新,如选题演讲,写调查报告,写学习心得,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
(五)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努力体现人文精神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功能,按照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课标准,将人文教育内容加入评课标准当中。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按照“有机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价。此外,把教学民主、教学细节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评课内容,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尊重爱护学生,是否符合课改要求。通过课堂评价的导向最大限度地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学生自我完善
(一)参与民主管理,唤起学生自尊
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
(二)自定班风,激发学生自悟
各班班风的制定注重过程的教育作用,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在此基础上确定富有班级个性的班风,发动学生设计班徽、班旗、编写了班歌,制定班规班约和班级行动纲领。这种由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班级精神,最能叩击学生心灵,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空洞的说教。
(三)布置德育作业,促使学生自省
给每一位学生配备德育作业本,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学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班主任布置德育作业,从个人琐事到国家大事、从班级建设到学校管理,力求在德育作业中充分体现出来。
(四)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设计,促进学生自立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
四、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校报、黑板报、宣传栏、荣誉室、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表扬道德标兵,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教室内精心张挂伟人画像、语录;在教学楼的走廊和主干道设置精美的橱窗,展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开展学校文艺活动,通过舞蹈、唱歌、小品、诗朗诵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内外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组织专题图片展览、专题节目制作与播放、专题环境布置、专题歌曲播唱,以及开展爱护学校花草树木、校园景点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五、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进行有效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途径上不仅相似,甚至有些地方是相通的。除了教学活动、团队活动、开设心理讲座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更具特色的途径――心理咨询。可以说,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途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一些不良行为或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德育规律或原则。个体道德品质是在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准与外界环境的不断矛盾和冲突中形成的,疏导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有效原则。心理咨询则在遵循聆听和疏导的原则基础上又超越了德育的疏导原则,德育中的疏导原则更注意说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暗示给了学生,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顺从的听从心理咨询一贯遵循“来访者中心”的原则,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向善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改进的能力。所以,咨询者的任务主要是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协助来访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
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很需要通过他们积极和自我教育来实现。因此,德育可以借鉴心理咨询之长以补已之短,在说服教育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六、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德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对德育工作形成很大冲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我们要主动去占领。要办好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德育教师要学会网上聊天,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扬长避短,使网络这一利器为我所用。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德育环境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
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如“毒品的危害”“青少年能否早恋”“道德警戒线”“知法守法”“正确对待金钱”等无法在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某些做人的道理。这样,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都能够得以解决。
七、扩展空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育人模式
学校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家长进行广泛联系,努力构建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德育教育网络。
(一)呼吁社会支持,净化育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才观各异,加上各种媒体的影响,往往是“校内一周功(正效应),校外一分钟(负效应)”,使德育陷入困境和尴尬。针对这种现象,可经常利用广播、电视、书信等方式对学校德育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社会效应。
(二)重视家长培训,提高家长育人水平
一方面,学校定期召集各种领域有一定威信、负有正义感,同时号召力强,又乐意服务于学校发展的优秀家长代表进行座谈,互通情况,由家长代表学校做宣传,发展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一至二次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关于家庭教育的全员培训,推荐育子有方的家长现场交流、实话实说,并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使学生德育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家访信访并举,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50%的家访,与家长及时沟通教育情况,尤其是学生在校内外德育教育评估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防止学生“两面人格”不良心理的形成,同时学校每学期还要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训练内容以公开信的形式致全体家长,取得家长配合。以此,充分调动了社会、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面对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着眼整体构建,不断创新,加强实践活动,坚持情感激励,施以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取得优化的教育效果,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叶建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 [J].中国教育,2009(2)[ 3]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 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04)
第五篇:创新培训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创新培训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最近,贺州市昭平县在黄姚镇举办了以“两培两强两发展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目前,我县逐步完善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的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新的重要载体。今年我县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4期,培训村党支部书记60人次、农村党员500多人次。通过培训解决热点难点问题42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61件,建设新农村示范点28个。前来参加论坛的樟木林乡新华村党支部书记叶清泉激动地告诉笔者说,参加支部书记论坛,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回去以后要结合本村的实际和特点,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不断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方式和新路子,以“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为载体,着力构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平台。以乡镇为单位,以现场会的形式,邀请周边乡镇的村党支部书记代表、党员及群众代表参加,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定期举办论坛。每期论坛精心选定一个论题,做到主题集中,有的放矢。通过请专家学者作专题知识讲座、村党支部书记相互介绍交流工作经验、现场问答、观看专题片、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增强论坛的直观性、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