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社科文阅读

时间:2019-05-13 10:1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社科文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社科文阅读》。

第一篇: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社科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1990年高考试题

几年前,某刊物就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问题组织了一次座谈,下面是其中三个人的发言。读后完成1──8题。

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1)。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3)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

乙:我是主张学习文言文的。现在课本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古文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千锤百炼,经得住推敲。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3)、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3)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以欣赏古代诗词。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主次位置。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比例要适当。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4)。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2)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象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那么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

分别指出甲(1)题、丙(2)题发言中两个“此”(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

1.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D.用文言文写作

2.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A.从文言文里学习写作

B.把文言文的比重加大

C.在白话文里添加文言成分

D.从白话文里学习文言词语

3.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①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②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③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4、丙说:“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此话的原意是

A.现代记者、作家受到批评,是因为他们滥用文言词语,影响很坏。

B.学习写白话文而必须求助于文言文,这说明某些现代作品的不足。

C.在篇章和语言方面,现代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筛选,不如古代作品。

D.白话语言没有滋味,虽然没有明说,实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批评。

5、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

6、甲说“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乙说对古代词语如果“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联系上下文,对于他们的话,正确的理解是

A.“藻”的意思是“华丽的文辞”,甲只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不反对学习文言词语,乙赞成学习文言词语,两人的主张是一致的。

B.甲的意思是不要在现代文里引进文言成分,乙的意思是现代文中应该吸收文言成分,两人的主张是不同的。

C.甲和乙都赞成学习文言词语,甲谈的是要防止消极影响,乙谈的是发挥文言文的积极作用,两人的发言是相互补充的。

D.甲谈的是不要学习文言文中多余的藻饰,乙谈的是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两人所谈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7.丙的发言中说:“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甲的发言中说:“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联系上下文,对于他们的话,正确的理解是

A.丙主张从文言文里学习词语,甲强调文风,不赞成从文言文里学习词语,两人的主张是不同的。

B.向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包含篇章、语言和文风三个方面,甲只谈到其中一个方面,丙谈到的是另外两个方面。

C.丙发言中所说的“篇章和语言”与甲发言中所谈的“文风”,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D.在“篇章”问题上,两个看法是一致的;在“语言风格”方面,两人的看法并不一致。

8、下列说法中,符合甲、乙、丙三人发言内容的分别是

A.学点古诗文,继承优秀传统,丰富现代汉语。

B.中学语文课本应该以现代文为主体。

C.吸收古诗文中有用的词语,帮助学生写好白话文,纠正不良文风。

D.有针对性地学习文言文中谋篇布局的方法和良好的文风。

E.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数量应当减少。

F.学习古代作品中的精华,并受到艺术熏陶。

G.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指导写作而在于提高阅读能力。

1、你的答案是:

参考答案是:D2、你的答案是:

参考答案是:A3、你没有答题

评分标准是: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二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2分。

参考答案是:句①B(或:D)句②C 句③B4、你的答案是:

参考答案是:B5、你没有答题!

评分标准是:每个比喻1分(“问题”“主张”全对才可给分)。意思与答案相同即可。“问题”超过规定字数不算对。

参考答案是:问题①:文言和白话(的)比例(答“文言和白话的关系”也算对);主张:不同意加大文言文的分量。问题②:学习写作(的)途径;主张: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也可以从现代文中学到问题③:语言风格(单答“文白杂糅”不算对);主张:白话文中的文言成分不宜太多

6、你的答案是:

参考答案是:B7、你的答案是:

参考答案是:C8、你没有答题!

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项给1分,三项全对给4分。

参考答案是:甲:BDE 乙:ABF 丙:BE

1992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26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26乙)”、韩的《秋斋》:“(26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26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1993年高考试题(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生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防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 限制了思考b 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 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d 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 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g 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练h 情感因素不足i 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 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以上情况激发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建立在吉尔福特智力结构基础上的威廉斯创造思考策略在理论上较为合理,在教学实践中也较受欢迎。

吉尔福特1956年和1965年提出智力结构模式式,以思维的运作、内容及结果的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这样三个向度来解释人类知识的结构。依据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式。人类共有120种智力构成要素,其中以运作向度的扩散性思维和结果向度的转化两因素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扩散性思维,有些学者把它说成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中,与扩散性思维有关的智力有24种。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教学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民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 效益。

1994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节自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1、你没有答题

评分标准是:词语选得对而前后不衔接的扣1分。

参考答案是: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2、你没有答题!

评分标准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语句不通顺酌扣。

参考答案是:(1)当时的理论;(2)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析

3、你没有答题!

评分标准是: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语句不通顺或超过字数酌扣1-2分。

参考答案是:(1)文艺风气给作者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2)文艺风气对创作的支配有着正负两个方面(或“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

4、你的答案是:

参考答案是:B

1995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吕叔湘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你的答案是: ① ② ③ ④

评分标准是:错划或多划都不得分。

参考答案是:①②③ㄧ④

2、你的答案是: 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评分标准是:答对一点得2分(①“死记”“古书内容”各1分,②“生搬硬套”“作文程式”各1分,③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超出,该条不给分。

参考答案是:①死记(或:死记硬背)古书内容;②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③追求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

3、你的答案是: 第一点错误认识是

评分标准是:“日用”1分,“不可缺少”1分,“工具”1分,“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1分。字数超出扣1分。意思对即可,句子不通顺或不完整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是: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4、你的答案是: 实际上说的是

评分标准是:如果缺少“单纯”“简单”这类意思扣1分。字数超出扣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酌扣。

参考答案是: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授知识。

5、你的答案是:

参考答案是:BE

1996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1997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的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了,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古文辞赋。

1999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创造宣言(节录)陶行知〖注〗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 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 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 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 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于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纷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 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 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 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邓“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 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 弄啊!

(原载1945年12月9日《时代评论》第6期)

背景资料: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 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 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 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 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 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大校国 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 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 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月1日上午,国民党 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 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 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 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 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 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 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 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路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筒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三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咸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免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命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钢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钢奔马的造型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第1题:B

第2题:C

第3题:D

第4题:C

第二篇: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语言表达简明

·语言表达简明

1、(1991年)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下面两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2)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愿意不能改动。

2、(1991年)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此信可有多种理解,请你就文意写出三种不同的解释。(2分)

3、(1993年)读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①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④是七十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出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出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

4、(1994年)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以下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1)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2)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5、(1996年)下面是从一则乱办学的招生广告中摘录出来的话,除内容方面的问题外,在标点、语法、句意表述上也有不少毛病。读后完成文后两题。

我校是×××捐资百万美元(1)跨省办起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2),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3)由于办学成绩突出(4),国内外80多家新闻界报导了我校(5)。我校饮誉东南亚(6),除了越南、柬埔寨(7),某些国家都有姊妹学校(8)。

(1)有毛病的四处是(只填序号)()()()()

(2)选三处改正

a.(只填序号)(),改为:()。

b.(只填序号)(),改为:()。

c.(只填序号)(),改为:()。

6、(1997年)下面是某校黑板报上的一篇报道,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毛病。读后按要求答题。

星期三,校团总支召开座谈会。到会的15名与会者,就共青团员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都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团员。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把这一点重视好,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人意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

找出文中的毛病,把改正结果填入方框中,依次标出序号(1)(2)……。修改时不能改变原意(如将正确处改错要扣分。)

序号 原文 改正结果

7、(1998年)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四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内,只填4个。

一个人之所以(1)会变坏的原因(2)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3)更重要的(4)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5)受了坏人的影响(6)才逐渐变坏的(7);如果这个人能把握自己(8),能抵制多方面的(9)各种(10)坏的11)影响,那么12),他还会变坏吗?

删除部分:()()()()

8、(2000年春季)下面一则擦玻璃器的广告在语言表达上有毛病,请加以改正(不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结果写在横线上。

本产品根据玻璃导磁原理而制造,是随着城乡高楼大厦逐年增多的今天,普遍存在着擦玻璃难和窗外擦玻璃危险等问题。为此,本公司特向用户推荐这一理想产品。

9、(2000年秋季)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记得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在考完了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①在 ②一次 ③期末 ④考试 ⑤中 ⑥在 ⑦考完 ⑧了 ⑨语文 ⑩后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10、(2001年春季)下面一句话中,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可删去的序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由于人体②脂肪③密度④小于人体⑤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⑥,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⑦所减去的体积⑧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积。

可以删去的是()

11、(2001年秋季)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2分)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第三篇: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选用句式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1990-2001年

·选用句式

1、(1991上海)下列语序调整后意义变化最大的一项是

A、你仔细看——你看仔细

B、有话跟你说——跟你有话说

C、你去了就回来——你回来了就去

D、看完书再吃饭——书看完再吃饭

2、(1993上海)下列语序调整后意义变化最大的一项是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B、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D、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3、(1993全国)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与“学校对我们的意见很重视”中划线的部分结构相同的一句是

A、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非常及时。

B、大家对他的关心使他很受感动。

C、他对我们的意见很不少。

D、我对你的长处了解得很清楚。

4、(1993六省市)下列各句划线的部分与“他对我的帮助很大”中划线的部分结构相同的一句是

A、大家对他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

B、他对大家的帮助表示感谢。

C、我们对自己的优势信心十足。

D、同志们对他的批评语重心长。

5、(1994)下列各项中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1)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2)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1)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2)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1)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2)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1)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2)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参考答案:

1、C。C项调整后,“你”行动的方向正好相反,一是由“去”到“来”,一是由“来”到“去”。

2、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中“我不犯人”的前提条件是“人不犯我”;调整后,“我不犯人”则不足以构成“人不犯我”的前提条件。

3、D。此题考查对句子内部结构的梳理把握能力。题干中例句的加点部分作句子的状语,句子的主干是“学校重视”,这跟D句中加点部分的结构相同。A、B、C三句加点部分均作主语,其中介词“对”分别跟“学生”“他”“我们”组成介词短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词“表扬”“关心”“意见”。解答此题关键是将加点部分放在句子中考察,从谓语部分的陈述,判断“对”管到哪个词语。

4、D。

5、C。

第四篇: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语言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

1、(1992年)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1)不变更原意;(2)人物、人称表达准确;(3)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A、小王说:

B、小王说:

2、(1992年)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2分)

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 ] [ ] [ ] [ ]

3、(1994年)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4、(1995年)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3分)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 华 5月18日

要求:找出并改正用得不得体的词,写入横线上,有几个写几个。

参考答案:

1、评分标准是:(符合要求即可,不要求与参考答案字面完全相同。)全对给3分。必须注意在转述时,“事件”“人称和称谓”、“时间”和“地点”四个要求不能缺漏,也不能转换有误,漏一处或错一处口1分,扣完3分为止。语言不通顺者扣1分。

参考答案是:A处,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B处,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2、评分标准是:全对得2分。填对一处不给分,二至三处给1分。

参考答案是:e、f、h、i四处。

3、参考答案是:D4、评分标准是:修改对一处得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是:“光临”改为“到(去)”;“决定”改为“不得不(只好、只能)”;“磋商”改为“商量(商议、商定)”

第五篇: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名句背诵

·名句背诵

1、(1993)写出下列各诗词名句的下句:(任选四句)(4分)

(1)蚍蜉撼大树,()。(韩愈《调张籍》)

(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3)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4)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一》)

(5)待到山花烂漫时,()。(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1994)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它山之石,()。(《诗·小雅·鹤鸣》)

(2)工欲善其事,()。(《论语·卫灵公》)

(3)(),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5)桃李不言,()。(《史记·李将军列传》)

3、(1995)写出下列各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2)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

(4)(),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5)(),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4、(1996)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

(2)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别董大》)

(3)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5)(),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5、(1997)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3分)

(1)(),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自题小像》)

6、(1998)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三句)(3分)

(1)(),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3)旧时王谢堂前燕,()。(刘禹锡《乌衣巷》)

(4)(),早有晴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下载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社科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社科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1.(1991年)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把这段文字改......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语言表达连贯

    ·语言表达连贯1、(1990年)“她是……教练”中的“教练”前有如下六个修饰成分,下列四项中排列妥贴的一项是 ①优秀的 ②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 ③国家队里(的) ④篮球(教练) ⑤女(教......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90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14──20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1990-2001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1、(1991年)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①→⑤五个标号处的正确的标点符号是 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扩展语句五篇范文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1990-2001年·扩展语句1、(1995年)选用下面表内的资料,就某地区女职工增长人数及增长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在后面的括号里续写句子。 某地区男女职工人......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仿写句式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1990-2001年·仿写句式1.(1994年)请在下面的方框里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2)句式与划线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

    人教版社科文阅读2

    社科文阅读2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