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时间:2019-05-13 10:5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第一篇:浅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关于新疆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顺利转化的思考

陈玉轩

(天津农学院 人文学院 11酒店2班)

摘要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新疆 欠发达地区 旅游经济经济优势

1、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我国新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游不尽的丝绸路,看不厌的火焰山,神秘的伊犁草原,还有天山、昆仑、等等,新疆无论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

但就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水平比较低,总量规模不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实际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相符,存在“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情况。尽管新疆各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新疆外汇收入为55057.00万美元;同比增长新疆为18.40%;北京外汇收入514900.00万美元,是新疆的9倍;云南外汇收入为194708.00万美元,是新疆的4倍[1]。由于新疆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进而形成了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富区”,旅游开发“低谷区”和旅游经济“贫困区”的现状。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较小,恐怖分裂主义活动是目前新疆旅游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1.1观念滞后

旅游开发需要突出新疆的地方特色。新疆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密切相连。目前新疆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走过的老

路,依照东部经验,并没有开发新疆特色,走新路子。新疆旅游业观念之所以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经济的落后。

1.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特色互补效应

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但新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显得不足,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2]。

1.3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西部大开发后,新疆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新疆交通设施较为落后,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异,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3%,公路的通车里程里占了全国的0.03%,通车密度比较低,尤其是代表现代化交通的高铁,高速公路,近年来所有大的发展,但总里程数仍然较低,无法满足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3]。例如,喀纳斯这一知名的景点就因交通不便而对其旅游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1.4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落后的旅游产业观、管理体制加上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最终难免会促成难以扼制的破坏性的资源开发行为。新疆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实行公益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投入、低产出;低开发、低保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公益型管理普遍地为经营型管理所代替,资源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4]。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企不分的经营型管理并非一定能够达到“高收益、高保护”的目标,反而束缚了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因非理性决策而导致的资源滥用现象。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2、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

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西部大开发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

2.1政府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强

新疆要发展,就必须培育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显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政府在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多数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2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新疆开发公路建设总体计划目标是打通新疆与中部、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国家的通道,完成新疆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等项目的建设。“十五”期间,交通部投入新疆交通建设的资金将不少于493亿元,占交通部用于公路建设投资总量的52%;加大对新疆乡村通达工程的投入,投资比例将占到通达工程投资总量的70%;预计用于新疆交通建设的科研开发资金达到10亿元[5]。另外,国家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到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2.3旅游设施更为齐全

伴随新疆大开发的“号角”,新疆旅游设施较以往也大为改观,各地都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更为科学,管理更加规范。以新疆冬季旅游为例,它起步比东北晚,近年来,新疆用于冬季旅游设施的投资达3亿多元,是前50年的总和。目前全疆己有大大小小近百处滑雪场,其中天山国际滑雪场的一条天然滑雪道就长达6000米,这在国内首屈一指。

2.4旅游商品更加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开发具有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为主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经营者为之奋斗目标之一。很多地区均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地方的独

特的旅游商品,制造品牌效应,不断的推陈出新,观光节、香包节、文化庙会、旅游交易会等都是旅游商品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

3、新疆应确立以下资源开发战略原则:

3.1旅游资源开发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资源的品质高低、蕴藏量大小、市场前景、开发条件、开发时机等情况有所选择性地进行开发。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有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其产品在目前的国内外市场上已经饱和。因此,这类资源即使开发出来,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也不大可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不必急于开发或大规模开发。(2)有的资源虽然丰富、品质也优良,也具备了开发条件,但因为目前的开发成本太高,与其开发不如利用市场资源,将本地资源暂时保存[6]。(3)对目前开发条件不成熟,利用水平低,且破坏大、浪费大的资源,应重点放在开发技术的研究上,切忌匆忙上马乱开发。(4)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资源开发应十分慎重,由于开发条件差,资源的回采率低,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严重不宜支持。

3.2.坚持市场导向定开发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开发决不能先开发后找市场,而是要找到市场再开发,或是一边开发、一边拓展市场。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决定资源开发,也就是说要由市场定位决定产品定位,决定资源开发的方向、种类、规模、利用方式等等。所谓市场定位,就是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坚持以需定产。考察市场需求,要做到把静态市场与动态市场相结合,本地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初级产品需求与深加工产品需求相结合,当前需求与远期需求相结合等,切忌片面性、盲目性。

3.3旅游资源开发集约化

旅游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必由之路。粗放经营的特点是技术加工层次低,经营规模小,从而造成消耗大、浪费大、质量低、效益低。要提高新疆的资源开发水平,必须逐步走集约发展道路。

3.4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将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与城镇建设相配套,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资源开发与市场沟通,减少资源开发后的积压、损失,尽量缩短产品变商品的周期。其次。基础设施的配套,能使资源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联网,参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再次,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配套,才能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界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资源的深加工和扩大再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逐步改变落后面貌,真正起到资源开发导向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对许多运输量大的资源开发,铁路、公路、管道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同步或提前进行。新疆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好等的综合竞争力低,从而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要改变这一局面,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严重匮乏。因此,在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适度负债,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应资源开发的需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

3.5旅游资源要走科技开发道路

旅游资源开发导向与技术导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一条鸿沟。我们说实施以资源转换型模式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新疆只有坚持资源的科技开发,才能为今后步入技术导向型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现代自然资源的开发,技术是手段,又是催化剂、加速器、增值剂。科技对资源开发的投入,是建立资源集约型产业体系的关键,既能提高开发速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更可以创立名牌,增强竞争力。

3.6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名牌战略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经经过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的“短缺经济”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需求已成为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导向仪”。在这种形势下,同一产品很难被独家所垄断,而多种同类性质的产品同时出现于同一市场进行竞争则是普遍现象。开发特色产品,创名牌,已

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因此,新疆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走名牌战略之路。

参考文献

[1]肖星,中新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探索[J],开发研究,1999,2

[2]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邹树梅,现代旅游经济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年

[4]徐飞雄,等著.现代旅游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刘霄.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人民日报.1986.3.5

[6]周玲强.旅游业对经济与就业的双拉动效应及制度研究.旅游管理.2003.3第23页

[7]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旅游学刊.1995.(5),9—15页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对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推动,在这当中,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已提前进入小康,并向全面富裕迈进;贫困县从整体上实现了脱贫,向小康过渡。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如铜山县2008年人均GDP达到20653元,正向富裕迈进;睢宁县2008年人均GDP达到8148元,正在逐渐脱贫,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近些年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苏北县域GDP总量最大的铜山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21.6%;GDP总量最小的金湖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24.7%,这反映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苏北县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如2008年,铜山县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12.9%下降到11.5%,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6.6%、31.9%;2008年,金湖县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21.2%下降到18.9%,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6.6%、34.5%。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随着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苏北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2008年,铜山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8671元提高到21883元,泗阳县由13624元提高到16081元;农民纯收入水平也在稳步提高,铜山县由6340元提高到7176元,灌南县由4247元提高到4804元。

(四)一批有竞争力的县市脱颖而出。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苏北地区盐城的东台市、大丰市和徐州的铜山县已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强县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增长质量高、发展后劲足,成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苏北县域经济与苏南县域经济的比较分析

经济整体水平偏低。经济总量偏小、人均GDP水平偏低,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突出体现。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在苏北县域中,经济较为发达的铜山县的GDP总量、人均GDP只占昆山市的16.70%、9.43%或江阴市的16.37%、16.18%;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睢宁县2008年的GDP总量、人均GDP只占昆山市的7.21%、3.72%或江阴市的7.07%、6.38%。

工业化程度偏低。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相比,其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例如,江阴市、昆山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5%,而铜山县、睢宁县的比重均在10%以上,差距明显。苏北地区县域经济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程度较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譹?訛苏北县域第二产业发展较慢,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偏低,相比苏南差距更大,即使是苏北县域中相对发达的铜山县,其第二产业的产值也只相当于江阴市、昆山市第二产业产值的15%左右,主要是工业中缺少骨干、优势企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工业化发展进程明显落后。

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苏北县域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苏南发达县域的差距还是在日益拉大。从统计数据看,苏北县域在对外贸易方面劣势明显,2008年铜山县进出口总额只占昆山市的0.22%、江阴市的1.00%,铜山县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只占昆山市的3.81%、江阴市的9.71%。由于苏北县域对外贸易起步晚,底子薄,这使得苏北县域贸易进出口总额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苏北地区县域的文盲率为9%,高于全省的7.9%和苏南地区的6.2%;另外,苏北县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3~7.34年,苏南为7.68~8.63年。苏北县域人口素质较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能力较差,对市场信息反映迟钝,缺乏创新精神等。

县域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苏北各市县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08年,在GDP总量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3.7倍;人均GDP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9倍;财政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7倍。

加快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发乡村旅游业,较好地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提高苏北县域的人口素质。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大县域内的人才培养,留住高科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加强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在内的基础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用工保障。

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仅靠有限的耕地是绝对发展不起来的。只有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同时,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规划好工业布局,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大力培育民营经济。苏北与苏南相比,民营经济发展严重落后,苏北地区需要重点扶持一批远期、前景好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通过促进苏北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县级财政收入成倍增长,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提高苏北各县域的城镇化水平,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城镇能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实施城镇化战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苏北要组织强有力的招商队伍,引进优质项目,特别是要集中抓好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引进,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上加快开放,加速发展。苏北县域在引进外资项目时要坚持两个主要原则:一是有利于当地优

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项目要优先引进;二是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项目不引进,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苏北县域要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根据自身条件,全力打造特色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小政府,大服务”的思想,竭尽全力为投资者“雪中送炭”,乃至“锦上添花”,为投资者提供透明、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要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另外,苏北县域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沿海、沿运河资源,加快发展内河运输;加大对苏北县域城乡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积极加快铁路、机场建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上级对苏北发展的高度重视,苏北县域经济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苏北各县域应结合当地情况,创新体制和机制,相互协作,促进苏北各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三篇: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献策

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献策

顾宝凤/文区域经济

·1999年2月中国中小企业CHINASME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欠发达地区如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我认为:

一、应当认真研究市场问题,既要开拓国际市场,更要下大力气拓展国内市场。

市场开拓工作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开拓市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思路。但从面上看,当前应当在继续搞好国际市场开拓工作的同时,更大力地开拓好国内市场。据专家预测,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达到高峰,我国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同时,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进入国外市场的成本不断加大。据介绍,进入美国超市的苹果有18道工序,质量要求相当苛刻。国家今年将进一步启动国内需求,市场必将逐步转旺,这为我们开拓国内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一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也为此作出了有力的佐证。春兰集团一开始就把在国内市场与日本空调角逐作为主攻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在批量和价格上赢得了绝对优势。维维集团总经理崔桂亮说:“中国有12亿人口,这是很大的市场,就某些食品而言,占领中国市场就等于四分之一世界市场。”维维集团正是牢牢抓住国内市场,短短几年在国内市场取得了90%的占有率,并一举击败了国际知名的“雀巢”豆奶。欠发达地区应当借鉴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欠发达地区不少地方也提出并实施了市场化运行工程,在引导企业走向市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组织体系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基本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欠发达地区应尽快成立市场开拓的组织。企业都应成立市场部,设置模式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确定,从而逐步构建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市场网络。据计算,厂家自销的销售成本要占其销售额的15%,而商家的销售成本占销售额的8%左右。推进工商联合,可以提高成本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北京“牡丹”集团联营的镇江电视机厂1998年来销售效益是前年同期的几倍,他们如何取得如此业绩?厂长一言以蔽之:实行了销售代理制,与商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工商联合方面可以在两个层次展开:一方面搞好和当地商业企业的联合,建立工商定期协调会制度,由商业、供销等部门参加,明确销售当地产品的任务指标;另一方面搞好和外地大型商业集团的联合,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鼓励当地企业通过资产或利益纽带,和外地商业企业建立共同体。政府可制订鼓励支持流通企业销售本地产品的激励措施。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既要注重增量带动,更要突出存量盘活。

对于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上多少大项目,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实用的措施是存量调整,就是围绕现有企业、现有产品、现有项目搞技改,依靠存量盘活带动增量投入。目前,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能力闲置,盘活这些存量资产,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不少企业

只要有少量的技改投入进行产品革新、技术引进,就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可采取以下几条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一是建立政府盘活闲置资产引导基金。可以变“输血”为“造血”,从解困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建立盘活闲置资产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停产多年、但目前有市场、有效益项目的复产工作。每年集中盘活几个企业,既可以分流下岗职工,又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引导企业加快新品开发步伐。企业的问题往往都反映在产品上,有个好产品就不愁无市场,特别是目前运转困难的企业,更要把新品开发工作作为启动生产的“救命稻草”。目前,消费品市场基本都被规模化企业集团所垄断,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要想挤占这类市场,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应当把新品开发的立足点放到配套协作上,在配套中升级,在协作中壮大。企业不仅要拿出产品开发规划,不仅在近期内有适销产品,对三五年搞什么当家产品,也要有研究和开发。

三、既要吸引外资,更要融通民资。

从发达地区的形势看,外向型经济虽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发展的势头仍然看好。欠发达地区应当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但是客观地看,近阶段在这方面选择余地并不大,不仅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发达地区无法相比。而相对来说,个体私营经济极具发展活力,很有希望成为新经济生长点。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应该成为欠发达地区抢抓第三次发展机遇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欠发达地区情况看,当前主要有“三种病”影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第一种是“红眼病”,怕少数人冒富会产生两极分化,影响稳定;第二种是“多疑病”,往往把个体私营企业同偷漏税、奸商等不光彩的字眼联在一起;第三种是“软骨病”,担心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是傍大款,手脚不干净。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欠发达地区营造以纳税荣、以富为荣、以支持群众富为荣的强烈氛围,动员家家户户跑市场,找项目、形成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保证政策到位。近年来,欠发达地区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政策难以到位,也因此挫伤了一些群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性,应当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树立一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典型。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市场意识刚刚有所强化,想搞,但搞什么,怎么搞心中无数,尤其需要通过典型来引路。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的现身说法,举一反三,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其中。

第四篇:资金短缺影响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持续超常发展,民营、个体企业迅猛增加,对信贷资金需求急剧扩大。抽样调查显示,63%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是目前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其中,18%的企业因资金紧张致使开工不足,23%的企业因资金紧张生产效益呈下滑趋势;59%的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而基层金融机构政策、体制、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远远达不到其需求。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据统计,目前非国有经济对欠发达地区GDp的贡献已达7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达到85%。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占用的比率不到20%。国有商业银行“一刀切”的信贷政策,使民营企业不易得到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立足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经济虽然重视,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营规模、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资金营运等方面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差别决定其贷款需求急、频度高、额度相对小。这些特点,无论是在信用评级上,还是在信贷操作上,都无法满足国有商业银行的要求。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撤并收缩,信贷权限上收,资金集中调控,加上借款者规模小,产品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中介机构缺乏,获得担保难等自身缺陷,导致在支持民营企业上,既“不能贷”,又“不敢贷”。县域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限于支持涉农粮食企业,农村信用社定位于“三农”,其自身不良资产、法人治理结构、信贷服务方式、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等缺陷,使他们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有心无力。

2、民营企业缺乏自有资金,需要大量贷款资金从事经济活动。在银行贷款难以满足资金需要情况下,为获得足够的营运资金,只得通过民间借贷“注血”。引致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资本性资金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现象。而且,还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中大量运用借贷资金,从而新建项目竣工后也只能在高负债条件下营运的情形。资本性财产是企业获得债务性资金的财产基础,高负债意味着企业失去继续获得债务性资金的资格,发展资金缺乏保障,自然导致资金紧张。

3、企业资金占用严重。去年以来,多数原材料、燃料的价格一直处在高位运行,用于购买主要原材料、燃料占用的资金较多,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在资金紧张的企业中,48%的企业反映由于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企业资金占压严重,流动资金短缺。

4、企业间相互拖欠较重。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在资金紧张的企业中,有40%的企业反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问题较重,产品销售货款回收困难。

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建议:

1、构建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改进信贷管理体制特别是授权授信方式,在切实防范风险前提下,适当下放民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权,适当降低对基层行的贷款资源限制和扩大比例管理限制,选准信贷重点,改善信贷管理,制定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和办法,注重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改革力度,把涉农企业纳入自己的信贷业务范围。扶持信誉观念强、风险度低,走产业化道路的涉农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在以“三农”为重点的同时,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占领农村和县域市场;在此基础上,稳步发展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要发起人的民营银行,通过民营金融组织的金融资本与民营产业资本的融合,改善民营金融和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民营管理机制,规避民营融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

2、健全和发展民营经济的信用担保体系和担保形式。组建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基金,成立民营经济互助同业协会,切实解决对民营经济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分散为民营企业经营性融资提供贷款的风险。同时还要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基金,以增加现有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信用放大能力。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财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商业信用的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往来秩序,保障经济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进一步改善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透明度,提高信用水平。

第五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 经济圈, 地区经济, 湖北, 改革开放

彭燕妮

《企业研究》总第267期

2006-9-15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三大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这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通过对它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长三角最高占全国GDP的19%,为19124.98亿元,远高于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京津冀的6552.63亿元,从人均GDP角度来说,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人,而长三角为25262.24元/人,京津冀为23721.3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亿元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同类指标。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的优势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GDP。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东部沿海借改革开放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且发展差距还在加速扩大,西部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后集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保持,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而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十五”中期的2002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亿元,占GDP的23%,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1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中部六省人均创GDP6508元,是全国平均的81.6%,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中部省份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西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

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西、四川增长速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重庆、甘肃、内蒙古均如此。受中央一号文件影响,西部各省区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卓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重。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旅游业、特色农牧业,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250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长期依靠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政府没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进行。

四、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看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

(一)三大经济圈产业特色比较

长三角经济圏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对其他经济圈而言,这里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引导,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另外,半导体集成电路、微波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增长加快,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微电子工厂产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二)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布局现状与区域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变化整体上符合工业化结构演变规律,并且有一定的结构升级特征,但整个制造业仍存在一般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机械装备业发展缓慢等矛盾,技术升级、规模扩张、经营机制转换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1.东中西部制造业分布情况,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分布带。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29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90%的占4个,份额超过70%的东部占了20个行业,2,反观中西部地区,份额超过50%的,中部只有一个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一个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只有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也就是说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只有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

2.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炼焦、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也占较大比重,约70%以上。

3.东中西部就业结构呈东高西低之势。除了经济发展过程外,在既定的经济总量下,产业结构也是决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171个小类行业中,东部地区劳动力吸纳超过90%的就业份额的行业有14个,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行业的就业份额超过70%,其中最高的是中部地区的炼焦业(66.42%)。就业份额超过50%的行业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只有2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53.5%和复烤业52.15%,由于东部地区的加工轻工业制品部门发展迅速,所占比重较高,因此,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制品部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三)制造业中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在“十一五”期间,确定具有高增长特征的制造业新兴主导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其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制约增长的矛盾,扩大就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潜力。由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公布的研究报告中说:第一,按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测算,依据就业带动效应,增长推动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带动效应四条标准,使用主要工业行业的已有数据,从强到弱对各个行业的上述四种效应进行排序,可挑出前8名行业。

第二,依照吸引外资的密度进行选择,过去的实践表明,外资进入密度和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度相关。第三,依最新趋势选择,信息产业在过去两年中,一直保持着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2002年汽车行业取代电子通讯行业,成为对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力最强的行业之一。综合考虑3个选择标准,课题组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并有可能成为新兴骨干产业的制造行业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

(四)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得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大量吸纳传统产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原料加工业、旅游业。

1,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信息畅通、电力及部分优势资源供应充分。

2,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人才、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3,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容量。

4,正在形成以原有规模城市为中心,以交通线为纽带,以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为区域经济网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带,增长区域。

5,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及其西部就业志愿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

反观东部,虽然也在高速增长,但部分因素正在对传统产业在东部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约束,如人力成本的上升,使纺织、服装行业成本上升,江浙粤地区2004年的民工荒就是例证。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加工业向原料产地的转移,现在成为了可能,如:新疆优质的棉花,丰富的矿物资源,绿色美味的肉蛋奶等农产品,对纺织服装加工业、石油化工产品提炼业、食品加工业具有很大引力。其他西部省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出和优势资源。东部地区近几年商业用地地价不断上升,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在加强,本地消费者对传统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的需求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传统工业品制造、日用消费品的制造向西部转移,创造了市场环境,再者东部三大经济圈面临着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自己国际制造水平竞争力的挑战,它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对传统产业实行强制转移或淘汰,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规模扩张的机会,可以通过对西部条件好的工业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注入资金等方式,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资产总规模,实现传统产品的制造能力西部转移,原有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转产高科技产品。

下载浅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后,感触颇深。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区,发展......

    信息服务发展视角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的影响探讨

    信息服务发展视角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的影响探讨 [摘 要]文章在全面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功能的视角下,结合西部落后偏远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落后偏远地区信息服务发展的外......

    《求是》撰文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江西省赣州市属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面临着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双重压力。 2003年以来,赣......

    论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论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吴玉强 2009年10月25日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历史和实现的原因,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极......

    浅谈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合保障问题2

    浅谈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合保障问题 ***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是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其运行情况和保障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看病的医疗负担。本文通过对现有的......

    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问题刻不容缓

    近日,我们对××县这一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县虽在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

    青田积极探索旅游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新路子

    青田积极探索旅游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新路子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青田旅游不乏资源,由于受体制不顺、机制不全、产品开发不足等三大瓶颈因素制约,旅游产业发展滞后。近......

    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怎样建设呢?结合多年的工作,我认为要准确把握六点。 一、找准起点,切实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