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要点[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0:1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学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学习要点》。

第一篇:文言文学习要点

文言文阅读常是考生答题难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并在考试中应对呢?专家认为——文言文阅读重诸多能力 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考,面对的当然是具有这样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了。这样的‚能力‛包括几方面呢?在考这些能力时,又如何拉开差距,体现出区分度呢?下面想针对这两点,谈谈看法。

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这点上,除有意识记取一些生疏、忘却的词语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读课文,到能熟读成诵的地步,课文内容记住了,词汇也就忘不掉了,解加点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

2.语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语感强的,就知道‚让他活‛,古人是讲成‚活之‛的;‚用绳捆住他‛,古人是讲成‚系之以绳‛的。这样即使叫你为‚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这段写人如何对牛、马、猱的文字标点,你决不会标成‚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因为‚以绳络之‛,‚以羁鞭之‛是以现代文语感来标点的,古人是讲‚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的,讲穿了,‚介词结构后置‛这一特点掌握了,给这句标点的能力就强了。

3.上下联系判断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为例,‚以绳、以羁‛中,‚绳、羁‛都各是一种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吗?是一种还是两种用具?首先,根据‚对文‛知识,应判断:句子结构相同,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解释也应类似,即也是用具。第二,从‚鞭之以‛来分析,‚捶楚‛是一种拿来‚鞭打‛的用具。第三,从下文‚无绳而欲服牛,无羁而欲乘马,无捶楚而欲戏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从加点词要求解释‚楚‛看,可判断为‚一种鞭打的用具‛了。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读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断这个词是否与哪个词相通的能力

5.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考能力拉开差距的做法

1.语法现象已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其中有两个现象:(1)原不作要求的‚为动用法‛等不仅在语段中出现,而且在考题的选择项中出现要你辨识。(2)课文中从没出现的类型,考题中也出现了。如2000年齐桓公这一语段,第27题‚把‘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释成现代汉语‛,这两句都用到‚宾语前置‛的语法,属‚通过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这一类,但课文中只出现过‚句读之不知‛这一类,而绝无出现‚人民是宝‛这种通过‚是‛使宾语前置的例句,学生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失分就较多。

2.词汇量超出了课本的词汇量如果说前几年命题老师注重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点字解释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加点词的解释出现了,H版、S版都没出现过,完全考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断猜测的能力的现象。如2000年欧阳修这一语段,考加点词三个‚止‛、‚狱‛、‚平

居‛。其中‚止‛解释只、仅,课文《五人墓碑记》中‚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现过。而‚狱‛解释‚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现过。‚平居‛解释‚平时‛,高中课文中从没出现过。

3.开始注重对语段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

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故近年来的考题中增加了在读懂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语段的题目。如2000年齐桓公这段,第28题‚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如果你不在读懂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再把握住全文的中心,你是回答不出‚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的。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文言学习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

答: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

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论语》)。

(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如2000年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饮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该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试与学过的课文作比较:A项的‚省‛,读xǐng,作‚探望‛,今天仍保留着这个义项,如‚省亲‛。B项的‚审‛,课内出现过多次,如《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审‛为‚详细,周详‛);又如《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审‛为‚观察,考察‛)。而《归去来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中的‚审‛字也作‚了解,知

道‛讲。D项的‚信‛作 ‚信使‛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早已见过:‚自可断来信。‛此处似乎并不难判断。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取樵‛是个动宾结构,‚樵‛是‚取‛的宾语,是名词,当‚柴禾‛讲,不能理解为‚打柴‛。

文言的词语和句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

第二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要点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要点

发布者:潘建华 发布时间: 20/7/2011 PM 12:30:09

提起文言文教学,有些让人头疼。如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读懂文本,理清文本思路,并能透过具体的词句深刻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并非易事。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学生读原文时往往是磕磕绊绊,读懂了前边又忘了后文,一片混沌状态。这种阅读状态下,很难产生阅读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理解文言词句的困难,二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在突破“言”的障碍的同时能顾及到“文”的这种习惯意识,即强调以“言”解“文”,以“文”明“言”,“言”“文”相互促进。当然,这个“帮助”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越俎代庖式的讲解,而是给学生搭一座桥,撑一条船,把学生摆渡过去,让学生获得克服学习困难的动力,从而喜欢上文言文。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要抓住“第一遍阅读”

一般的语文教学常强调课前预习,预习的任务或是安排在课下,或是在课堂,从形式上来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文本,听课时就会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如果教师没有留问题给学生,由于学生完全是自主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但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形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去建构、内化、整合、升华乃至创新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文言文而言,“预习”确有它的弊端存在:大部分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象吃“夹生饭”一样,疑难问题比较多,从情感倾向和阅读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厌倦感,“自主探索”就大打折扣;另外,预习的过程里,学生的思维流程,教师无法把握,也不清楚学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样,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就难以深入,所以问题的解决可能仍浮于表面,在学生的感觉中文言文学习缺少趣味性,知识的“升华”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说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出发,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第一遍阅读”,把课前预习变为课堂上学习交流的过程,面对陌生的新鲜的课文,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边读边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要理清文段的层次,即要兼顾到“文”,当然要求不能太高,只在自己认为该停的地方停下来谈谈对该层的理解即可。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和其他学生必须认真倾听,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听出学生的思维核心和思维症结,有的可能是知识储备问题,有的或许是整体感知能力较弱,还有的不会迁移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等。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迅速而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或加以引导点拨,铺路搭桥,让学生跨过困难的沟坎,或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来解决。“抓住第一遍阅读”,其实质是把“教学课堂”,转化成教师主导的学生的“学习课堂”,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便会活起来。

二、要让学生有成功感

从学生的心理上讲,挫折、烦恼、厌倦、畏怯等不健康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下降;而喜悦、快乐等健康的情绪,则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因遇到困难而受挫,从而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怯情绪。教师要怀着一颗关爱之心来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给学生创造比较安全的学习情境,提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首先,学生出错时,决不能轻易批评呵斥,因为课堂上的随意批评是很不理智的教育行为。在我们教师看来很简单的文言知识,到学生那里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此时,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真诚的帮助,毕竟,谁都不愿意在集体面前露丑。当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虽然能缓解学生尴尬的情绪,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学生的失败。教师要提示相关的知识,或指出解决疑难的方向,让学生受到启发来自己纠正错误,学生的感觉就不同了。其次,要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学生,哪怕再简单的知识点,如一个词语的活用,一个文言虚词的落实,一个文句的断句,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表达出来,就要肯定赞扬,学生获得的是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是瞬间的或长久的学习文言文的一种优越感,那么,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如学习《孙膑》时,学生把“孙膑以刑徒阴见”这个句子理解为“孙膑让刑徒暗地里见(齐使)”或“孙膑凭借刑徒暗地里见(齐使)”很明显,由于对“以”的理解不准确,导致学生无中生有,又冒出了“刑徒”这个人物;这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能知道“以”有“让”和“凭借”这两个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浏览一下上一段文字,学生就能看出,“刑徒”就是指孙膑,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以”该解释为“凭借„„的身份”。其实,课堂上,老师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

三、要让文言文学习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和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给学生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是距离,初读时,学生对文本隐约地理解了一些,但却不能“亲近”文本,深入文本。学习如果无法快速地得到震撼心灵的体验,时间久了,就会兴味索然。教师要根据学生青春期激情奔放、冒险好奇的个性特点和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设计富有挑战性刺激性的一些活动,挑起学生的胃口,使文言文学习虽严肃但不乏活泼,虽要平静地梳理知识,但不乏情感的波澜起伏。如学习《井陉之战》时,具体描写井陉作战情景的这一段文字,文句的意思理解相对比较简单,但作战地点不断转换,作战头绪繁杂,而韩信的军事才华,大将风范恰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学习:假如你是个导演,你将把这段文字的内容分为几个镜头拍摄?场面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调动思维的各个点来完成任务,理解、逻辑、想像、表达,每一步都是新奇的,每一步都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文”的学习难点。当然,鼓励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把“第一遍阅读”的结果直接呈现给大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重要的是能否给学生以勇气,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文言文学习,相比较而言,有些枯燥,但如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便会有趣得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也是学习文言文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把文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渗透到生活中,直入学生思想的兴奋点,文言文便充满了趣味性。如“假”这个词,在文言文中解释为“借”,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要借东西,回到古代,“借”如何说?学生马上就能反应过来“假”。再如,学习状语后置句时,由于学生语法知识欠缺,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把现代汉语译成文言文:我拿笔写字。学生会在一片笑声里很快地搜罗大脑中的文言知识,组织好答案:吾书以笔。然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在教室里我拿笔写字。有了前边的句子做铺垫,学生会毫不费力地说出:吾书以笔于屋。不必费过多的口舌,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状语后置句的内涵。再如,学习《甘罗》这篇文章,学生诵读“赵襄王郊迎甘罗”这一段时,可以做这样的要求:当时的国际形势怎样?小甘罗作为一个外交官是怎样完成外交任务的?如此设计问题,极大地增强了趣味性。总之,让文言生活化,缩短了古今的距离,同时给文言文注入了鲜活的气息,学生自然喜欢。

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琢磨自己的教学,一切教学的难题都将豁然开朗。

第三篇: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点

XXXXXXXXXXXX学校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点

一、《咏雪》

1、词语:

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拟:

因:

未若:

讲论:

2、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微弱柳絮因风起。

3、人物:

谢道韫:聪明才智(才女)

结构:交代背景---叙述事件----补叙身份

4、课文练习题:

一、四题

营造的家庭氛围怎样?(温馨、融洽、和谐)两个比喻那个好?说明理由。(“撒盐空中”比喻好,因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空中撒盐比较接近;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从形似角度看,“撒盐”比喻好。或:“柳絮因风起”比喻好,因为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比喻就缺意蕴。)

二、《陈太丘与友期》

1、词语:

期:

去:

戏:

不:

委:

引:

顾:

2、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人物:

陈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能言善辩 道理:为人处事要诚信守礼,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做人要讲诚信)

4、结构:

对话背景-------对话内容--------对话结果

5、练习题二、三题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明理由。(元方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怎么能因别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他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是一个胸怀宽广、有涵养的人吗?或:元方不失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其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之千里之外。)

三、《论语》十二章

1、词语:

时:

说:

愠:

日:

三省:

为:

信:

传:

有:

立:

惑:

天命:

耳顺:

逾:

矩:

故:

新:

可以:

为:

罔:

殆:

堪:

好:

乐:

饭:

水:

肱:

于:

焉: 善者:

斯:

笃:

仁:

2、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结构:

学习方法:1、4、5、12章 学习态度:

7、9章

修身做人:1、2、6、8、9、11、12章 珍惜时间:10章 自我报告:3章

4、成语:

5、练习题:一、二、三、四题。

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点体会。示例:我对这句话体会很深。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也只能是空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只

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四、《虽有嘉肴》

1、词语:

虽:

弗食:

旨:

至道:

善: 是故:

困:

自反:

自强: 长:

学学半:

谓:

2、句子: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

3、结构:

论点:教学相长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引用论证

4、练习题:二、三、四题。

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认识。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有同学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教他,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五、《河中石兽》

1、词语:

圮:

并:

阅:

求:

竟: 棹:

曳:

以为:

物理:

是:

湮:

颠:

啮:

已: 如:

但:

臆断:

2、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然则天下之事,但之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人物形象:

诗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清高,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但沾沾自喜)

4、寻找石兽的方法各怎样?结果如何?

为何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是错误的?犯了什么错误?老河兵的方法为何是正确的?(寺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根据书本知识,只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寺庙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能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

流性质、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出发,是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所以提出的看法是正确的。)

5、结构:

常规思维(顺流而下)----理论知识(沉埋沙中)---实践经验(转而上游):实践出真知。

6、中心句(揭示道理句、议论句、深化主题句、画龙点睛句):然则天下之事,但之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练习题:一、二、三题

六、《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词语:

雨:

父:

亡:

智:

善:

亡: 吊:

何遽:

居:

将:

富: 十九:

以:

保:

2、句子: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不筑,必将有盗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两则寓言的寓意 《智子疑邻》:偏见往往使人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或:要听得进正确意见。或:对人不能有偏见。《塞翁失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事物往往有两面性,好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结构: 《智子疑邻》:天雨墙坏----大亡其财:(对比手法)《塞翁失马》:事件一:马“亡而入胡”,是祸;事件二:“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祸转化为福;事件三:其子“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事件四:“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反复、反衬)

5、练习题:

一、二题。

(XXX 归纳整理)

第四篇: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

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

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

一、《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原文:略。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极 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

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

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

一、《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原文:略。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极 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爱莲说》复习要点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自李唐来:从,自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香远益清:副词,更亭亭净植:树立。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

二、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六、开放性试题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下载文言文学习要点[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学习要点[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文言文过程分享

    学习文言文过程分享 作者:一心 在学习经典时,常听见老教授提到学习文言文,也见中心网站挂出蔡老师讲文言文的课程。曾经,我也迷茫文言文,因学习的年龄过了,而且也非一蹴而就,然而20......

    浅谈文言文自主学习

    浅谈文言文自主学习统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都短小精悍、易于认读、便于理解,并且文质兼美。学习文言文,要发挥自主性,从中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的不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

    文言文学习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田老师:对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建议 [复制链接] 八刻版主帖子2329积分2329e度金币37849 注册时间2011-8-11串个门关注发私信 发表于 2012-8-2 10:00:10 |显示......

    快乐学习文言文

    快乐学习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教法的思考 桃源九中王丽 曾经有学生苦着脸跑来对我说:‚老师,书上说‘语文是门快乐的学科’,我怎么就没感觉到呢?我讨厌文言文。如果语文能不......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就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三个必然要求”,具体内容是什么?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高级中学孙忠提 1、对原文框架结构要有一定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是人物传记,这也正是语文课本和选修课本中的一个重点,因......

    文言文停顿划分知识要点及练习

    文言文停顿划分知识要点及练习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 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 二、几个特殊的古今......

    中学生为什么学习文言文

    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接触文言文,进入中学后,文言文做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教学大纲。那么,除了应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在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