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案件定性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3:5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案件定性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案件定性的思考》。

第一篇: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案件定性的思考

2005年11月11日,我局在温州市区国光大厦1407室查获上海xx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擅设分支机构从事销售多功能彩印机的经营活动,并予以立案查处。经查明:2005年6月至2005年11月11日期间,该公司未经登记核准,擅自在温州市区国光大厦1407室设立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销售“浪潮”多功能彩印机。至查获之日止,以销售“浪潮”多功能

彩印机5台,共计经营额190000元,从中获利。

争论意见:

案件本身所要调查取证的均已齐备,但是在上报法制科以后,由于大家对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05年修订)》的内容的不同理解,却使案件的定性处理方面有了不同的见解,在多方面的论证后,形成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该当事人的行为属于擅自设立分支机构行为,虽然《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已于2005年修订,在《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擅设分支机构如何处理的情况下,既然没有明文证实《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已经废止,因此,仍可按照《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定性处罚;

第二种意见:该当事人的行为属于冒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名义。虽然不是以“分公司”的字样出现在经营活动中,但是其构成形式符合《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05年修订)》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即“分公司是指公司在其住所以外设立的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当事人设立未经登记擅自设立以其他字样出现的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其机构性质仍是属于分公司性质。当事人未经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名义在异地从事经营性活动,按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05年修订)》第八十条的规定,予以定性处罚;

第三种意见:该当事人的行为属于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行为,但是不适用《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二条处罚,因为《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是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制定补充性质的行政规章的,在《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相继修订后,由于其母法开始修订,在没有作相应调整之前,不适用《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条款来定性处罚。该当事人的擅设分支机构的行为应该属于违反登记事项的规定,建议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05年修订)》第七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

分析探讨:

对此案件个人认为,赞同第三种意见的定性处理。其原因是:

1、关于《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是否适用的问题,上面第三种意见里已经有所阐述,而且对于《规定》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的出处,在《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均无从考证,此条款实际上是国家局在执行《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实施过程中,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即“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因为《公司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而制定《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本意就是“为了确认公司的企业法人资格,——”,所以《规定》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是作为一种补充意见在规章中体现出来,而且在《规定》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的行政处罚的金额设置上,也是相对参照了《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所指向的企业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处罚金额。因此作为一种补充的规章规定,在其母法修订后,老的规章在没有得到新的修订意见以前,不能再予以适用。

2、“未经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名义在其登记住所以外的场所从事经营性活动,即构成冒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名义”,如果如此简单的认定认为不妥。对于《条例》第八十条的规定,个人认为应该是这样理解:此条款实际上是作为保护公司名称权的条款出现,所针对的是否存在冒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名义及其分公司名义对合法拥有者造成侵害或者造成与其相关单位和个人市场上的误导欺诈行为。对于下列行为适用《条例》第八十条:(1)个人在未经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授权,擅自以该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性活动的;

(2)非公司性质的企业法人在住所外设立分支机构时,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性活动的;

对于已经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如果他们未经登记擅自在住所以外设立的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不管他们以什么形式的分支机构出现,都应该认定为是分公司,由于其分公司的行为在民事、行政关系中所承担的主体仍然是由已经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来承担,因此,认定其分公司冒用分公司名义不符合立法本意,而且从此次《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修订内容来看,对于未按照规定办理有关变更登记的行为,在实施经济处罚之前,要求执法单位给予当

事人限期整改的机会。个人认为,对于已经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擅设分公司的行为应该作为未依法办理有关变更登记事项的违法行为来定性处理,先责令当事人限期整改为妥。

对于此案的最终结论,目前仍然没有,分局法制科已就此类案件的定性处理向市局请示,但是作为案件本身的处置方面,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的管理中应该注意:

其一,对案件本身的处置方面结案时间过长;2005年的案件由于不同的原因,拖延至2006年年初方才处理,在法律法规的适用方面造成适用不当。比如,2005年12月28日以前告知的案件,我们完全可以依据修改以前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进行处罚,但是,由于案件的告知拖延至2005年12月28日以后,其做出处理的引文方面就遇到新旧抵触的问题,而且类似一般性的超营、改变经营住所等有关涉及登记事项变更的违法行为,在新适用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必须先对其做出限期登记,逾期不登记方可实施经济处罚,为此,年初,我们对2005年已审批的2起擅自变更登记事项的案件重新做出新的处罚意见,对其行为仅做出“限期登记”的责令,改变此前曾做出的经济处罚的处理意见。因此,对于办案单位来说,上述的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办结,而使得案件本身遭到重新处理,一方面增加了办案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办案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办案单位在加强办案的同时应该合理的运用工作时间和空间,加快办结案件的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案件得到快速的出处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可以是的办案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拖入到新的案件的办理中去,两者应是个合理的循环,否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案件越积越多,办理时间越拖越长。

其二,上述案件的查获时间均在《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修订发布之后,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明显存在学习不够的问题,对于新法与旧法之间存在的不同处理方式上了解不够,新的《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在制定的过程中更讲究的公司在登记方面的规范,对于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存在的违反登记事项方面的行为更多的是采取责令改正的形式。在现今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经济实体在实施其经营策略的时候,更多的会采取在某一地区先期开展一定的经营活动,但并不一定马上以一种经营机构的形式出现,因为所有的事物都要经过有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其初期,由于其自身还存在对市场的取舍问题的时候,他们更多考虑的市场的开拓问题,从而往往是的登记工作滞后,当他们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自然也会去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而且,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有关专家就专门就证照的适用区域的有效范围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提出“证照的许可应是一种对经营主体资格的认定,其许可的地域范围不应该仅局限于给于许可单位管辖的范围”,也就是说在其取得经营资格后,只要其经营范围没有扩大到法律允许经营的范围以外,在我国范围内不同地区进行同样的经营活动,并由其自身承担经营活动带来的各种责任,其经营活动都应受到认可和保护。同时,作为执法机关也要注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里提出的“合理性”的要求,对于我们新年开始“十一五”计划的实施第一年的工作,首要问题是给所有的来我市的异地经营者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些登记事项方面的违反规定的轻微行为更多的应该采取引导和监督的机制,在发现后及时为其提供相关的业务咨询,做出相应的责令措施,同时,也可以为后期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一个事实依据。在这里应该要求的是,各执法单位在发现类似案件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对涉及单位做出责令整改的措施,并将相关的措施实施依据保存,作为进一步规范工作的备用。

第二篇: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地督查的思考

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地督查的思考

为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陆续出台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也随之步入逐渐规范、系统、完善的轨道。但是从现阶段我县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的实践来看,登记管理机关仍然存在着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是登记管理部门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现象。由于登记管理部门人员少,平日忙于处理日常登记、变更业务,很难经常下单位检查监督,造成监督管理难到位。二是监管手段疲软。《条例》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管理和处罚的规定,然而实际运行中,有的单靠登记管理机关无法做到,有的缺乏刚性制约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对于事业单位没有及时设立、变更、年检及其它一些违规活动,《条例》及《实施细则》没有赋予登记管理机关刚性抓手,只能通过说服教育加以纠正,监督执法强度较弱,独立处置能力有限,工作被动,力不从心,影响了登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业单位都在一定区域内承担特有的社会职能,如果事业单位不按规定办理登记,登记管理机关也不能强行阻止其履行原有的社会职能,1

从而出现尴尬局面。

本文就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实地督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登记管理机关向事业单位颁发《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后并不是“万事大吉”,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现场核查和跟踪检查,将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规范实地督查制度。《条例》及《实施细则》有关事业单位的实地督查的条款比较原则和概括,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在实践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实地督查的经验,根据《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研究和制定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实地督查方面的有关制度,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登记管理实地督查的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对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行为也作明确的规范,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地督查做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进行定期检查。对每个事业单位突出四查四看:一查运行情况,看法人条件是否具备或运行是否正常;二查经费来源情况,看经费来源是否合法;三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看是否有擅自更名、增设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增加编制和不按结构配备人员的行为;四查职责情况,看职责范围是否符合规定,经营服务范围是否合法,经济与社会效益是否得到提高。对经费自筹的、租用办公场所的、从业人员较少的、开办资金与业务活动不太相称的,与主管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尚有些分割不清的事业单位,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三是要进行重点抽查。对有被投诉的、被司法部门或劳动仲裁部门查询的甚至已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事业单位随时上门检查。主要检查它们是否超出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是否按质按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公益性社会任务,《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和单位招牌是否挂在办公场所醒目处,实际办公地点与证书上的住所是否相符,从业人员、办公场地、设备设施是否与所开展的业务活动相适应等。对申请设立登记及变更登记、年检和注销登记中有疑问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派人到该申请单位进行重点核查。四是联合调查。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加强与财政、人保、质监、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法人证书使用问题联络会议制度,每个部门确定一位联络员,每年召开1~2次联络会议,通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过程中各部门的配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法人证书权威性的有效途径。日常工作中也应经常与相关部门联络,沟通法人证书在使用过程中各个部门的配合情况,促使事业单位必须先到登记管理机关申办法人登记或年检,也使事业单位对法人登记重要性和目的意义的认识大幅度地提高。同时应利用这些部门需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参与或出示材料、证明的机会,对事业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派人到该事业单位就相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如确有违法违纪或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行为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处罚。

因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对工作的立足点进行调整,切实放在加强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实地督查上来。登记只是一个手段,管理才是目的,通过实地督查等监督手段来对事业单位进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篇:对事业单位登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自国务院办公厅国发发〔2002〕45号文件下发到现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已步入第七个年头。从我州的整体推进速度看,行动迟缓。全州八县市中,**县、花垣县分别于2007年8月、11月正式实施这项改革,其他县市尚没有大动作,仍处于调研和制定工作方案阶段,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项工作久而未决,又该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呢?笔者侧重于机构编制

部门职责,结合过来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就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州有关改革精神,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办发〔2002〕45号、湘办发〔2004〕08号、州办发〔2006〕14号等文件均强调,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案件,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因素不仅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因而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就是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群策群力,力争在短期内,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要认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的复杂性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且问题生根日久,错综复杂,因而需改革的内容任务全面。国办发〔2002〕45号文件规定的改革内容有十二项,湘办发〔2004〕08号、州办发〔2006〕14号文件均规定了九项改革内容。

改革的艰巨性主要在于:一是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尚不能毕一役而取全功;二是改革的范围和对象相当繁杂,包括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且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情况不一,改革时不能取一点而忽视全面,更不能取其枝叶而忽视重点。

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是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有一个艰难过程,必须积极稳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需明白的是,国办发〔2002〕45号文件规定的时间是3至5年,湘政办发〔2004〕8号规定的时间是2至4年,但不能因为改革的复杂艰巨,就滞步不前。

三、要把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

国办发〔2002〕45号文件提出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湘政办发〔2004〕08号和州政办发〔2006〕14号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并确定了改革的重点。我们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改革文件规定的工作目标,确定工作内容,突出工作重点。

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类别和性质,合理定编定岗。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会同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定性定编工作,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明晰管理业主,规范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的清理工作,界定其管理权责。

四、要强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职责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行为,涉及水利、编制、人事、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任何一个部门独立操作或极少数部门运作都是不可取的,要克服单打一和坐等观望的工作不良倾向和消极情绪,形成有领导、有组织、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各县(市)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负责改革实施方案的拟定和日常具体工作。凡改革重大事宜必须经领导小组集体审定。

二是要确定相关部门的职责。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定编。文件规定:水管单位性质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确定好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具体人员定编标准和编制数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参照上级有关定岗定员标准核定。

五、要科学划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类别和性质

(一)要确定定性定编的对象

此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需重新分类定性的对象是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而不是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属于分类定性的对象单位,原则上不能纳入这次改革定性定编的范围。

(二)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功能确定其性质

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必须按照改革文件规定的三大分类原则,综合考量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的功能体系。需注意的是:一是不能将其功能

分割开,只强调其防洪、排涝等纯公益性任务。二是要正确理解准公益性的内涵,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等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文件规定: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三是要紧密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现状,尤其是生存状况,实事求

是地确定其性质。

(三)要严格核定编制

科学合理核定纯公益类和准公益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必须严格执行州编办发〔2007〕05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到:

1、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定编要有利于实际工作需要从紧核定,不能根据人员现状来定编,必须因事定编定岗,按编按岗定人。

2、掌握定编对象。定编单位限于大中型水库及灌区,中型水库及灌区(含重点小型水库工程)、堤垸、电力排灌站、水轮泵站、水闸、河坝、灌溉试验所等,未纳入文件规定的对象定编需慎重考虑。

3、明确编制使用范围。要按照改革有关企事分开、管养分离的要求,规范使用编制。文件规定:此次定编不包括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工程维护等经营性任务的人员定编;编内人员安排要优先保证技术管理和运行、观测类等岗位专业人员;定编补员应专业对口,具备岗位要求的专业、学历等基本条件,且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实行公开招聘。

六、要配套抓好改革相关任务的落实

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行定性定编,这只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他相关任务同样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忽视。如严格资金管理、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推行营养分离、改革水费计收体制、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等。改革必须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面有效推进。关于乡镇水利管理站的改革问题。大家需明确并应统一的是:乡镇水管站是基层水管单位,担负着防汛抗旱保安、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建设与管理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社会公益性任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这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从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其改革的重点不是定性定编,重点是必须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强化职能,理顺条块关系。

第四篇:对在烟草专卖管理中如何经营案件的思考

对在烟草专卖管理中如何经营案件的思考

“精心经营案件线索”是国家局和公安部2003年1月打击制售假烟违法犯罪活动第一次部(局)级联席会议纪要中提出的要求。经过3年多来的贯彻与实践,已经显现出突出的成效,特别在“打源头、端窝点、破网络”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使各级烟草专卖执法部门对案件的经营工作日趋重视与青睐。烟草执法注入公安部门协作的活力机制,进而从一些表面上看似小案而可能引出大案的线索进行缜密侦查,使之“拔出萝卜现出坑”,这对于提高办案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高对违法分子的追刑力度,给予违法分子以毁灭性的打击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效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经营案件进行探讨。

一、要消除经营案件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国家局提出要坚持把打击制售假烟网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的工作中,对如何更好的发挥经营案件在打假破网中的重要作用,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行认真的探索和总结,消除存在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概念上的模糊认识。对在烟草专卖管理中提出的经营案件,我们有些同志对这一概念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对这一概念还不太理解。所谓经营案件,就是对有关案件侦破如何进行周密和慎重筹划的组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为有些案件在表面上所迷惑,按照不同案件的情况,张弛有度,不能收网的还要等待时机,该放线的还要在绝对控制下“欲擒故纵”,对有些案件在还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的加以取证,按计划、分步骤、有组织的进行实施,最终使胆敢以身试法的违法分子一个不漏的予以绳之以法,达到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误区之二,实践中的偏面认识。我们有些同志偏面的认为,我们是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又不是政法部门,不存在经营案件的问题。有些同志讲,案件就是案件,也不是市场,怎么还经营呢?没有经营案件的意识,导致了有些案件大案小办,甚至对一些大案要案被有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错失良机;导致了对有些案件侦查的草率性,不慎重,造成了对有些违法案件打草惊蛇,打了小头,跑了大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之三,作风中的飘浮认识。主要表现在有些同志把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经营案件看成为非常复杂,大有“深不可测”之感,不知从何处下手,以致于在具体操作上变得束手无策。有些同志,既不是在烟草专卖管理中对经营案件不懂,又不是不会操作,而是怕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怕担责任,怕担风险,怕吃辛苦,作风飘浮,从主观上不想去经营案件。

二、在烟草专卖管理中提出要经营案件的现实背景

新形势下卷烟制假售假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公安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卷烟打假总结表彰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打击制售假烟网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要求要继续坚持总结探索经营案件的方法和经验,不断提高打假工作水平。

1、经营案件的提出是加大对制售假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的必然要求。

随着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经营卷烟行为的不断深入,一些违法分子虽然在被打击后,有的甚至在被重创后,仍然是人还在,心不死,在利益驱动下,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越来越隐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是制假售假趋于网络化。在这个制假售假网络的内部,一是分工趋于专业化,从制假的原辅材料组织,制假机械的安装,假烟成品的生产到销售有着严格和明确的分工;二是制假趋于规模化,其制假的技术手段较为先进,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有懂管理、精配方的专业技术人员,制假的规模较大,生产的速度较快;三是销售趋于网络化,以被查一赔十的承诺来诱或售假者,精心编织售假网络。有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法,专人运输、专人接货、专人分销,在运输环节上利用高速公路对假烟进行巧妙的伪装,在送货上用食品箱、鞋袜箱等进行包装。

2、经营案件的提出是加大对违法分子抓捕追刑力度的客观需要。

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经营卷烟行动的实践证明,违法分子最怕的就是被抓捕追刑,他们宁可在经济上受损,甚至倾家荡产也不愿受刑罚。但是,受刑事的制裁有一定的量刑标准。《刑法》第一百四十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作出了规定。他们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的转移罪证,毁灭罪证,分解罪证,逃避打击。所以,掌握违法分子违法的确凿证据,提高抓捕追刑率,同样需要对案件要很好的经营,使之达到量刑标准,以期予以刑事制裁,受到法律的严惩,达到治本之目的。

3、经营案件的提出,是成功破获卷烟违法大案要案的经验总结。

烟草专卖管理就是严厉打击卷烟违法活动与违法分子反打击的斗争过程。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针对违法分子作案手段的不断变化,违法行为的屡打不绝,开始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的情况下,稳、准、狠的打击违法经营卷烟活动,从蛛丝马迹中挖出违法分子的藏身之处,对真正的制假售假后台老板、涉案主犯,给予应有打击;如何做到市场监管与重点打击相结合,露头就打与引蛇出洞相结合,管理中的战略与战术相结合,不断提高扩大战果的能力。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了已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打击措施,这就是在烟草专卖管理查处中对一些有重要线索的案件进行经营。淮安市烟草专卖局在省局组织的代号为“秋风行动”中,在成功破获“7·27”运输价值为20万元的假烟大案后,他们并没有就此结案,而是从每个细节中仔细分析,精心经营案件线索,与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又成功的跨地区端掉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假烟窝点,并当场收缴30万元的赃款和有关重要帐册等犯罪证据,给予违法分子以沉重的打击。这些案件在省局组织的多次行动中还很多。

三、着力提高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经营案件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经营案件的能力,对于认真研究当前卷烟制假售假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抓住卷烟打假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确保打击效果至关重要。

一是在经营案件中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要树立整体“一盘棋”的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因此,对可以经营的案件一定要从全局出发,特别是需要协查的经营案件。要在全局的基础上对经营案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周密的部署。对可能影响到全局的经营案件,即使局部认为可以行动的,也要服从全局的统筹安排,防止“打草惊蛇”,功亏一篑。

二是在经营案件中要有创新的思维理念。国家局提出目前卷烟打假正处于“拼耐力、拼实力、拼智力”的“三拼”阶段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卷烟制假售假分子“拼智力”,而“拼智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不仅要更新思维观念,创新工作方法。而且要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维分析新案件,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创新经营案件的新局面。

三是在经营案件中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在经营案件中要沉住气,耐下心,跟踪侦察,守株待兔等待最佳收网时机是非常重要。在福建饶平县摧毁的一个大型拼装机倒卖窝点,收缴已拼装好的烟机4台及大量烟机部件,现场抓获包括主犯在内的犯罪嫌疑人7名,就是精心经营案件线索,经过7个月的侦查监控才破获的。

四是在经营案件中要克服畏难思想。不能因有的案件没有经营成功就伤失信心,就怀疑今后能否经营案件。“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特别要向参与经营案件的公安干警学习,他们有着十分丰富的经营案件经验和侦查技术,有很强的洞察力。通过向他们学习,可以较快和更好的提高我们经营案件的能力。

四、在烟草专卖管理中经营案件的几点要素。

1、要加强与公安等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对有些经营案件需要一定的技侦手段,对有的大案要案还要发挥刑侦工作的作用。有些必要的侦察手段只能在法律赋予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在做好有关线索收集的同时,要迅速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加强信息沟通,联合行动,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不能对有的经营案件移交了事。

2、经营案件是一项对保密要求极强的工作。稍有疏忽,不仅事关成败,而且有生命之忧。毛泽东说过“保密工作,慎之又慎。”因此,我们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在经营案件的开始,就要树立高度的保密意识,要做到脑中有卫兵,嘴边有哨兵。特别对已掌握的嫌疑人、有关窝点、行动时间等,要尽量缩小知晓范围。除了因案情的经营需要,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换人,从信息上斩断违法分子的嗅觉。

3、要重视奖励机制获取信息的积极作用。经营案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信息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经营信息。没有大量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要想经营好案件是不可能的。虽然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案件线索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一定的奖励政策通过举报获得的,其次才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当事嫌疑人的审讯中获得的线索。因此,最大限度的调动举报人的积极性,就要充分发挥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全省近年来打假所取得辉煌战果与成功经营案件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成功的经营案件都是以信息为龙头的,其中,通过发挥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第五篇:对一起医疗广告案件适用法律的思考

法律相近如何适用——对一起医疗广告案件适用法律的思考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

案情介绍:

近日,根据群众举报,福建省光泽县工商局检查大队在开展医疗广告市场整治行动中,查处了一起没有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发布违法医疗广告的案件。该案件的定性问题值得思考。

根据群众举报,光泽县工商局检查大队对某通信公司制作并发行的印刷品刊物进行检查,发现该县某医院涉嫌在某通信公司制作并发行的印刷品刊物上刊登违法医疗广告,于是立案调查。

经调查,该医院在发布医疗广告之前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至此,案情已经明了:当事人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在某通信公司制作并发行的印刷品刊物上刊登广告。

意见争议:

案件调查结束后,办案机构内部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案当事人违反了《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三条“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申请医疗广告审查。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不得发布医疗广告”的规定,并依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处罚,对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并处一至六个月暂停发布医疗广告、直至取消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医疗广告经营和发布资格的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医疗广告内容涉嫌虚假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根据需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作出认定”的规定,对该医院进行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医疗广告必须经过审查才能发布,因此本案适用《广告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媒介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根据本案的案情,工商机关应依据《广告法》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未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查批准,发布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笔者见解: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虽然《广告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医疗广告“未经审查,不得发布”,然而,医疗广告的发布不仅要经过内容审查,还须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但《广告法》没有规定发布医疗广告必须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因此,该案已超出《广告法》调整范围。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广告,可取消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医疗广告经营和发布资格。在该情形下,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该已取得了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因此,《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依据《广告法》予以处罚的情形,应该是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后的情形。该案中,当事人还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因此该案并不适用《广告法》。

笔者认为,目前除了《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还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发布广告应当进行审查。因此,该案适用《医疗广告管理办法》。

下载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案件定性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案件定性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无罪判决案件的思考和预防对策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好体现。然而在教育整顿活动的查摆问题过程中,发现无罪案件在一些地区具高不下,导致检察机关的案件质量不高,直接影......

    对有效防范金融案件的思考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金融系统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定,防控能力也有了一定增强,对防范金融犯罪、降低发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各类金融案件仍不断发生,对金融行业的......

    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几点思考

    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当前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不规范、不健全,人民法院审理该类案件的压力越来越大,笔者就该类案件的类型、......

    对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9-8-11 长期以来,由于业务经营工作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心怀叵测的社会人员甚至内部员工绞尽脑汁打金融业的主意,不择手段的钻政策......

    对商业贿赂案件的几点思考[大全五篇]

    近年来,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滋生蔓延,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害群众利益,败坏社会风气,诱发腐败和经济犯罪,成为影响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仔细剖析近几年查处......

    环保局对一例辐射案件思考启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断加大环保执法活动力度,严......

    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思考

    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思考 [ 曲宇辉 ]——(2007-8-15) 物权法学习与思考之二: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思考[摘要:目前要求不动产统一发证的呼声很高,认为房地产应当发一本......

    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

    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