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达国家及其他省份发展服务业的做法与借警
发达国家及其他省份发展服务业的做法与借警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与国家、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专业服务业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在于这些国家不仅有着良好的市场环境及运行机制,而且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保护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来鼓励和限制服务业的发展政策,不仅具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同时也具有连锁反应。服务业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经验
(一)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支持与约束并举
发达国家一般不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业市场发展,而是依靠制定法律、法规对服务业发展提供便利与支持。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系列法规,如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英国颁布的《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对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监督职能
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它们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市场的管理,国家政府并不直接染指服务业的市场发展,而是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积极性,使行业协会在发布行业信息、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指导行业发展培训业务人员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日本的物流系统协会和日本物流学会;德国的物流协会拥有6000多个会员。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等。
(三)重视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从发达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看,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各国政府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基础,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如美国投资4 000多亿美元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欧洲国家除了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政府还积极推动本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开放化,为本国服务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美国政府至少推出20项计划帮助本国服务业全面出口外包。德国政府截止到2010年将建设30-40个货运中心。在日本政府认定的结构改革特区中,有关发展国际物流特区构想的就有15项。
(四)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以保证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它们都建立了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专业教育。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还全面开展了在职
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比如日本、德国就建立了科学、开放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它们通过确立了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的体系引导培训教育工作,并从世界各国引进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人才流动。
二、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规划指导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努力构筑“四个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上海市从20世纪90年代起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编制《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江苏省2005年出台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强化“四带五区”的集聚格局。山东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2005、2008年广东省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突出重点及特色
为了避免类似于制造业发展当中出现过的产业结构雷同带来的恶性竞争,各地区都在发展特色服务业上下功夫。上海和苏州凭借自身制造业的超强竞争力,都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上海提出要拓展支柱性产业功能范围,加强对上中下游产业的专门服务;苏州则提出积极利用电子产业发达的优势,借助工业园区,采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开发和拓展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服务功能,秉承“亲商”理念,初步促成生产性服务业积聚,进而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
(三)加大政策扶持
上海市2005年出台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对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7年开始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筹措。江苏省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业集聚区内公共平台、重大项目建设的补助和奖励服务业品牌企业。南京市2007年还专门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规定集聚区内项目优先获得市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等。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与开发环境。
三、发达国家以及其他省份发展服务业的启示
相对于其他产业,服务业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的产业特性决定其发展更依赖于外部契约执行环境,因此,外部环境的完善对于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遵循市场规律,有限的、合理的政策引导。政府所起的作用更多地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基于此,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加强布局规划
与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还显得科学规划不足,具体引导不够。从黑龙江省实际省情出发,结合谋划“十二五”发展,科学制定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力争实现“五年总量倍增,结构明显优化”。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确定其产业定位、区域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发展步骤、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区域定位、空间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构建规划实施的支撑体系,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在重点领域上实现突破
服务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必须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发展基础,选择一批重点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跃升。找准发展路径,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速和服务业增速,成为服务业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努力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强化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分析服务业发展动态,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将服务业发展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确保目标落实、责任到位;加大政策扶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优化发展环境,在推进创新工作、不断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硬任务,坚持以硬手段抓软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加快服务业人才体系建设
要通过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综合型、专业型服务企业项目引进与投入,多种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按照“学以致用、按需施教”的原则,突出抓好高层次紧缺服务业人才培养。各高等院校要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急需的博士生、硕士生的招生比例,尽快培养一批服务业专门人才。如可利用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三产业学科优势进行研究生、博士层次的定向培养,在5年内达到服务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水平。
参考文献:
但斌、贾利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16).刘婧.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叨.商业时代,2006(17).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第二篇:温岭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做法
温岭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工作,全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作举措扎实有力,具体做法主要有:
1、优化环境抓政策扶持。先后出台了《温岭市服务业兴市战略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服务业引导资金从最初的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不断加大土地指标倾斜,在今年新增的1900亩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600亩用于服务业项目。同时,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服务业发展大会,落实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用纯金奖牌表彰奖励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在城区主要道路设置千余幅服务业发展标语,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资。建立健全服务业重点项目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简化项目入驻程序,仔细摸排盘查工业厂房、村留地等可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存量土地资源,及时更新和充实服务业项目储备库。从7月份开始,每月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通报,督促责任单位按照“抓开工、促进度、保竣工”的要求,全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精心编制服务业招商目录,充分利用石文化旅游节等平台对服务业项目进行重点推介,成功引进了银泰城市综合体、宝派(中国)少儿服饰总部迁址温岭等项目,总投资5亿多美元的台湾义大世界、总投资12亿元的浙台海洋产业投创中心等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3、完善机制抓保障落实。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在建立市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将市三产办升格为正科级的事业单位,还在主城区街道、五个省级中心镇设立三产办,在各镇(街道)成立统计服务站和代理机构。成立服务业联合会和物流、旅游、市场等14个专业协会,形成统分结合、部门协调、齐抓共
管的组织体系。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将服务业工作列入市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市委读书会主要议题和市人大评议内容,建立重点服务业项目、企业市领导联系制度。探索建立服务业协调例会制度,按照“月汇报、季分析、年总结”的要求,及时解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断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积极开展服务业季度运行分析,深入分析当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强化目标考核。从2007年开始,将服务业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又根据台州市服务业发展推进大会和台州市政府工作责任书要求,将服务业占比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制定出台了《2011服务业工作任务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在各镇(街道)、服务业职能部门考核目标体系中的比重,以考核助推全市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篇: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与经验
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与经验
今年“两会”期间,李源潮副主席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所有现代化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都经历了大规模、长时期、艰巨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实际上是一个再生态化的过程,几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一样艰难”。纵观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之路,并无捷径可走。现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做法摘编如下,供参考。
一、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立法手段保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顺利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比较完善,内容十分详尽,操作性很强。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濒危动物保护法》等,凡构成环境污染威胁的都列为法律规定的内容,很全很细。美国环境立法,均以科学数据作支撑,每一项法律背后,都有科研人员付出的巨大劳动,他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精确数据,依据这些数据立法,可以说美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与实用技术实现了一体化。法国在总结以往法律法规基础上,于2009年制定了《国家环境义务法》,从能源、住房与城市规划、交通、自然资源、垃圾处理、公众监督管理、税收等7个方面,制定了257个具体条目,不仅设定了更高的环境保护目标,明确了分阶段达标计划,还规定了具体工作措施。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环境立法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环境保护系统,90年代初,德国将保护环境的内容写入修改后的《基本法》,明确“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条件”,把环境保护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的约400个相关法规。德国的各种法律规定非常具体详细,有效避免和减少法律上的漏洞以及执行中的随意性和扯皮现象。日本在1967年制定并实施了《公害对策基本法》,主要从污染控制的角度,明确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业和公共团体防治污染的职责、措施和基本对策,解决环境公害问题。后为满足环境保护需要,于1993年颁布了《环境基本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并将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统一纳入其中。2000年又出台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提出了建设环境负荷低和资源利用率高的循环型社会的构想。新加坡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条例达49部,主要有:《环境公共卫生法》、《环境污染控制法》、《污水道和排水道法》、《有害废物(进出口及转移控制)法》等。新加坡环境立法不仅完备,而且严格,如《环境污染控制法》用多达八个条款规定了不同情形下对环保违法行为实施连续处罚。如该法第16条规定,对违法排放污水的,在处以罚款和拘留的同时,在违法行为持续期间,每天处以1000新元以下罚款;再次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在处以罚款和拘留的同时,在违法行为持续期间,每天另处2000新元以下罚款。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美国于1970年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具体职责是根据国会颁布的环境法律制定和执行环境法规,从事或赞助环境研究及环保项目,加强环境教育以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环保局现有职员一万八千多名,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华盛顿总局、10个区域分局和超过12所实验室。所有职员都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半数以上是工程师、科学家和政策分析员,还有部分职员是律师和公
共事务、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法国的环境管理体系颇具特色,1971年设立环境部,2002年改组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部,2007年又重组为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领土整治部,2008年更名为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与领土整治部,职能范围由之前仅仅涉及自然保护扩展到资源领土与居民、能源与气候、可持续发展、风险预防与交通等,转变为一个切切实实的大部制。法国内政部专门设立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中心局”,被称为“绿色警察”,由生物学家、医生、宪兵等较专业人员构成,主要负责环境破坏行为调查:设备质量、技术水平、工艺流程等出现问题而引发的环境污染等。德国在联邦政府、16个州和各个县政府都设有官方的环保机构,另外还有很多跨地区的环保研究机构。为了加强环保执法,德国设立了环保警察,除通常的警察职能外,环保警察有对所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和事件进行现场执法的职责,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例如在莱茵河水域行驶的船只,如发现有油污污染情况,警察无需搜查证,直接进行扣留、罚款等处罚措施。日本于1971年成立了由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环境厅,主要负责环境政策及计划的制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的环保工作。2001年,为加强防止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问题的管理,便于开展综合性环保工作,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并在2005年设立了派驻地方的环境事务所。新加坡于1972年成立了环境发展部,后改为环境及水资源部,是政府负责环境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国家环境局和公用事业局两个法定机构,分别负责环境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因政出多门而带来协调上的麻烦,便于统一管理,提高效率。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更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循环经济被广泛认可的操作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社会和区域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美国是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开创了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又称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又称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德国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日本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97年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并把它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四、综合施策鼓励节能环保
美国采取税收、收费和奖励等多种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注重节能环保。一是税收政策。包括征收新材料税、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等,促使少用原生材料,少用汽油、电能,多进行再循环,多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为可再生能源的有关项目提供抵税优惠、提高抵税优惠额度、扩大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二是收费政策。美国200多个城市实行倾倒垃圾收费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每个城市垃圾数量可减少18%;瓶罐收费可使废弃物重量减少10%—20%,体积减少4%—8%;全国居民水费中含污水治理费;市镇政府必须向州政府交纳污水治理费,对未依时交纳的处以罚款;三是奖励政策。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旨在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同时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均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政策,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代理机构未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处以罚金。法国采取形式多样的财税政策工具鼓励企业节能环保。一是政府补贴。主要有两种,贴息补贴和直接补贴。贴息补贴是政府用财政收入或发行债券的收入支付企业因节能投资或用于节能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银行贷款全部或部分利息;直接补贴是政府以部门预算的形式直接向节能项目提供财政援助,如对研究与开发项目、示范项目和能源审计(诊断)项目等的补贴。二是税收优惠。主要对企业节能投资提供税收优惠。如政府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产品目录,如果企业购买了目录上所列的节能型技术和设备,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三是贷款优惠或对贷款提供担保。即对节能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项目贴息贷款,或免(低)息贷款以及为贷款提供担保。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通过发展银行、小商业财金公司、人民财金公司给企业提供贷款,随着需求的增加,政府又设立了污染控制服务公司,即现在的环境事业团。其使命是针对环境问题,对私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环境事业团通过日本政府的财政和投资贷款计划,主要从事转让项目、贷款项目、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全球环境项目。同时,地方政府也为污染控制提供贷款计划。日本政府采取的另一项财政支持手段就是免除税收。政府指定某些环境污染严重、需要采取措施的地区有资格获得地区环境污染控制计划的资助,并可获得比未指定地区优惠的政府资助。
五、始终坚持严格执法
发达国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处罚的措施很多,力度很大。如美国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执法官员、律师与工程师必须同时出动,这些行政、法律和技术专家相结合,保障了执法的权威性,可以充分应对执法对象的欺骗、糊弄,使法律得以有效执行。2007年10月,美国电力公司因生产造成的酸雨污染环境,被美国环境保护署、8个州政府和10余家环保组织提起集团诉讼,最终被迫与司法部门达成和解协议,同意接受46亿美元的巨额罚金。法国某地方法院2008年1月作出判决,法国石油工业巨头道达尔集团对1999年“埃里卡”号油轮断裂沉没造成的严重污染负有责任,罚款37.5万欧元。道达尔和其他三名被告还须向大约100名原告支付1.92亿欧元赔偿金。获赔原告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团体、受污染地区渔民、旅店经营者和地方协会等。德国对于环保问题的处罚措施有多种:整改、罚款、逮捕直到关闭企业,在严厉的环保法规面前,每年会有人被逮捕。日本对非法抛弃废弃物采取罚款、征税等惩戒措施,严重者将受到5年以下的徒刑或10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法人为1亿日元。新加坡很注重规划,一旦确定了规划,就必须严格执行,严格按环境功能分区和环保法律、法规审批,任何人也没有特权,政府不会因为引进某些大企业而降低环保标准和要求。新加坡法制严
厉,对于信手涂鸦、破坏环境者,其法律甚至规定了严酷的鞭刑,对于一些破坏环境与公共卫生者,其罚金之高当冠世界之最。
六、吸引广泛的公众参与
美国规模庞大的民间环保组织已成为环保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美环保民间组织已达一万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环保协会,始建于1967年,拥有40多万会员,其中有众多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涉足水、大气、海洋、人体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多个环保领域,在美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协会主席是美国总统的座上宾,其建议甚至可能左右美国的决策层。环保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于公民捐款,而不是政府财政拨款。法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市民的充分参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体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协会、专家机构和专业性办公室(局)等,主要程序包括公众调查程序,公众辩论程序,地方公众投票,主要形式包括知情、咨询、商讨,最后是共同决策。法国政府在制定《国家环境义务法》的过程中,于2007年7月成立了由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专家以及民众多方参与的环境政策工作组,以集思广益。德国有许多环保自愿者协会,它们都是自发成立,致力于广泛的环保领域,不需要政府投资,且不求回报的社团组织。当然,也有一些产业和私人公司都在意识到自愿协议和环境管理措施的好处后,积极参与这些措施的实施,纷纷加入到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中队伍中,并提高了出口和进口效益。
七、注重全民的环境宣传教育
美国环保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课堂教育、野外教育和社区教育三种。课堂教育就是各学校均设有环保课,针对不同年级编写不同教材,让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之中;野外教育主要是通过青少年夏令营、家庭周末野餐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野外知识,亲近大自然;社区教育主要是在社区公园、教会等公共场所开展,利用大众传媒(影视)对公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德国、法国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生存的意义,不论职业和社会阶层,都认同要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他们充分享受优良的自然环境,草坪上随处可见享受阳光的人们;宾馆没有拖鞋、洗漱用品等一次性生活用品,以节约资源;大街小巷,花花绿绿的分类垃圾桶竖立街头,上面贴有简易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为了保护臭氧层,私人家庭一律不装空调;街道上,随处可见供出租的代步自行车和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超市里,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贴上了反映产品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碳标签”。学校设有专门的环保课程,环保团体定期在公共场所发放材料或举办讲座。日本不仅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而且还通过建设环境教育馆、环保俱乐部、编制通俗环保教材、成立环保民间组织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环保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载体先进,寓教于乐。新加坡将环保教育视为民众终生教育,环境教育被列入了学校课程的一部分,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保俱乐部,设法在学校培养环保大使。自1990年以来,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推动环保团体、学校与公司参与环境保护,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
(文章中的信息均从网络搜集整理而来,其真实性本人无法一一考证)
第四篇: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做法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做法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英国最早在2003年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跟进,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的设想,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一、设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英国一直是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在2003年2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政府文件中,明确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提出“以1990年为基准期,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6%一32%,到2050年削减至60%”的减排目标。如今,英国又率先迈出低碳经济实质性的一步,于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经济国家战略蓝图,将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日本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6月9日,日本作为2008年八国峰会主席国,提出了“如何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议题。时任首相福田康夫以日本政府名义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即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即“福田蓝图”。“福田蓝图”的提出,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正式形成,表明日本已基本完成对构筑“低碳社会”相关问题的研究判断,把低碳经济作为引领今后经济发展引擎的思路已逐渐清晰。德国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3月,在德国担任欧盟主席国期间,推动欧盟25国就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实现节能20%。为完成这个减排目标,德国每年要节能3%,而目前德国平均每年节能仅约为1%。为此,德国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节能减排的长期目标,即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40%。
美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国家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打断了美国十几年的经济高度虚拟化模式(传统制造业外移、产业空心化、金融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为此,必须实现国家战略转型,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2007年7 月,美国参议院出台《低碳经济法案》,明确提出从2012年开始强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将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6.52亿吨;到2020年减至2006年水平;到 2030年减至1990年水平,碳排放总量控制在48.19亿吨。2009年1月,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及时推出“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提出用3年时间使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实现新能源发电比例占10%,2025年达到25%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英国以形成完备健全的制度体系为切入点,谋求为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1976年以来,英国共制定了包括《气候变化与可持续能源法》、《原子能法》、《电 力法》、《天然气法》、《石油法》、《公用事业法》、《节能法》等20多部能源气候方面的法律。特别是2008年11月26日,同时颁布《气候变化法》和《能源法》。《气候变化法》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远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在1900年基础上,2020年之前至少削减26%以上,到2050年至少削减80%。《能源法》创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体系:以5年为周期,设定2008—2012年、2013—2017年、2018—2022年三个周期,实现15年至少减排26%。两部法律同时颁布,相互支持,为英国发展低碳经济铺平了道路。
日本十分注意通过合理立法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如《节约能源法》、《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地球温暖化对策法》、《建筑循环利用法》、《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等法律 的颁布实施,为日本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德国是欧洲国家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建设法律框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在一系列实践后,德国相继出台《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案》、《可再生能源法》。在一系列法律法规框架下,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德国的绿色能源得到蓬勃发展,全面 节能减排顺利实施。
美国十分注重通过法律法规来引导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如:199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奥巴马政府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出台《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此外还先后颁布了《家用电器节能法案》,《清洁水法》、《固体废弃物处臵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为美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支持。
三、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
发展的激励政策英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多元互补的政策。(1)财税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对电力供应商实行可再生资源配额制度。即要求电力供应商所生产电力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有一定配额。如果自身不具备条件,则要通过交易的方式满足其配额指标。目前,英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为7.9%,2027年要达到15.4%。二是对商业和公共部门开征“气候变化税”。自2001年开始,除居民用电外,所有用电单位都需交纳气候变化税;对按期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减免80%的税收。三是对家庭能耗引入能源效率义务,期望每个家庭每年减少1%的碳排放。(2)启动气体排放贸易机制。2002年4月启动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其基本思路足:对一组企业确定一个总的减排目标值,然后规定每个企 业的排放额度,各企业可以通过减排或者市场交易来完成其 排放指标。(3)成立“碳基金”。“碳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足气候变化税,基本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资助创新性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二足加速技术的商业化;三足投资于孵化器,以帮助创新型企业成长。(4)对所有建筑物实行“能源绩效证书”管理制度。
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突出强调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和改革税制鼓励企业节约能源。一是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情况,实行“国家节能领导组(负责宏观节能政策制定)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经济产业局(负责起草、制定详细法规方案)一节能中心(负责对企业进行检查评估)一企业能源管理员(具体管理企业节能减排)”四级管理模式。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达到节能标准或采用节能产品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享受减免部分税赋的优惠;如果企业未达到节能标准,且不能遵照有关部门的意见加以改进,则被公布其企业名称,并被处以罚款。三足执行碳排放交易制度。四是对用能产品制定标准“领跑者”制度。
德国为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1)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根据该战略,德国政府将巨额投入太阳能开发应用技术、能源存储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二氧化碳分离与存储技术。(2)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所有企业核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发放排放额定量许可,如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交易部门购买,否则缴纳罚款。(3)征收生态税。自1999年4月起,分阶段对油、气、电等能源消耗单位征收生态税。(4)建立“领跑者”制度。设定某一类产品中能耗最低者为该类产品的能耗标准,力争降低电耗11%。(5)鼓励企业实行现代化能源管理。计划在2013年之前与工业界签订协议,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企业是否实行现代化能源管理挂钩;建立中小企业节能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为企业接受专业节能指导和采取节能措施提供资金支持。(6)开展气候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
美国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采取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推进的政策。联邦政府采取的政策主要是:(1)实行“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制度。采取100%拍卖排放权方式,将美国企业排放温室气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政府用部分排放权收入补助新能源发展、能源效率提升改善、发展第二代生物质燃料及洁净车辆等。(2)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财政支持。按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成熟程度,对技术研发项目给予持续的资金补助,以降低私人企业投资的风险,提高其增加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在项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政府一般给予100%的资金补助;在基础研发和工业性试验阶段,资金补助的比例仍然维持在50%一80%的高水平;在生产工艺研究和产品定型阶段,补助比例一般不低于50%。财政支持有效保证了技术研发活动的持续性,形成了较为充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储备。(3)制定严格的产品能耗效率标准 与耗油标准。(4)执行新建筑物“碳中和”或“零碳排放”制度。为配合联邦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美国一些州政府也出台了地方性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系统效益收费制度、电网强制收购政策等。
四、采取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改进现有技术,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二是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一)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
英国针对火力发电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短期内无法摒弃煤炭使用的实际,在现有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应 用。一是实现交通工具低碳技术市场化。比如,汽车低碳技术市场化。近期目标是:实现新型发动机、混合动力、生物燃料、新型轻质材料技术的市场开发及推广。远期目标足:制造应用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全电动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的新型交通工具。二是发展清洁煤技术。应用清洁煤技术(CCS)将煤电厂改造成为低碳示范煤电厂,使其具有 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要求新建示范煤电厂达到10—15年内能存储2000万吨的二氧化碳。
日本通过《构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一是加大力度开发温室气体捕捉及封存技术。目前已开始进行大规模试验,并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实用。二是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比如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的装备,形成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
德国目前投资研发的节能减排技术主要有:(1)清洁煤 技术。德国的褐煤和石煤发电站在中期和长期内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发展效率更高、应用清洁煤技术(CCS)的低碳发电站。CCS技术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分离并存储起来,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2)热电联产技术。热电联产技术,是指将发电中产生的热能收集起来用于供暖,既减少热量流失,又能为 发电企业带来额外供暖收入。德国要实现到2020年热电联产机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25%的目标。(3)实行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用于现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另外还有2亿欧元用于地方设施改造,目的是充分挖掘建筑以及公共设施的节能潜力。(3)新型电动汽车技术。美国自2001年以来开始推进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2003年提出未来10年将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第一个零排放的煤气发电站,并争取到2020年大规模应用。目前美国政府将重点投入对智能电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同时还研究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等。
(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英国于2000年12月建设了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经 过10年发展,如今已成为目前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陆、海风力发电量足够供应150万家庭使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英国政府在2009年7月公布的能源战略构想中,设定到2020年实现40%的电力构成来自低碳领域,其中30%来源于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另有10%来自核能。为此,英国政府将投入1亿2000万英镑用于发展海上风能;6000万英镑用于开发波浪能和潮汐能技术;600万英镑用于地热资源勘测;同时增加核能技术研究设施;同时对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给予补贴。
日本在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强调核电与太阳能的作用。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日本计划兴建的13座核电站中,将有9座在2017年之前投入使用。在发展太阳能方面,提出在未来的3-5年内,将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的10倍,到2030年是目前的40倍。
德国近几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重近13%,可再生能源使用占初级能源使用的4.7%,这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了德国制定的2010年目标水平。德国的新能源企业每年产值达到250亿欧元,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25万个。全世界每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两个风力发电机,就有一个来自德国。在广泛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德国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美国对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也十分重视。在2007年财政预算中,美国政府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经费增加了22%,重点支持核能发电、生物质燃料和氢燃料发电。如今,奥巴马政府提出,在未来的10年中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创造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到2012年使美国的电力有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有25%来自可再生能源。今后3年,美国将重点投资风力发电、研制新型沙漠太阳能电池板和长期有效的绝缘材料、开发核能等。
第五篇:长三角各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做法
长三角各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做法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发展到较为发达阶段的产物,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新型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是知识经济的重要体现。借鉴长三角各地的做法,取长补短,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通过合理规划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合理规划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嘉兴在200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服务业规划的地级城市,在浙江省内率先编制完成《嘉兴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无锡市在“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把无锡建设成为服务业的“一高地、四中心”,即苏锡常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苏州市出台的《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对全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功能性布局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规划,极力打造1个高地,5条发展轴带,16个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服务业“1516”发展格局。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提出的“规划大于市长”的理念,即在规划制定之后,一切都遵照规划执行,市长也无权力改动。上海市先后编制了《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制定了《上海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有效促进了各类资源的集聚。
二、通过与制造业及城市化的互动实现协调发展。长三角各城市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并呼唤着服务业的支持,以促使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制造业的发展,也在客观上为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总体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域内各个城市都将依托特色制造业及专业市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如,杭州提出服务业发展中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两轮驱动”原则。上海、苏州以及宁波等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都根据各自的城市功能和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格局。
三、通过集群化实现块状发展。苏州出台的《服务业布局规划》在全市范围内提出了16个大的功能性集聚区,通过规划使集聚区体现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服务业承载主体的作用,并锁定了服务业布局5大发展轴:沿沪宁主通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沿苏嘉杭主通道大流通服务业发展轴、沿湖环山休闲旅游产业带、沿江现代物流产业带、沿沪浙服务业联动发展带。无锡提出服务业发展的“三港”(空港、水港、信息港)、“三沿”(沿江、沿湖、沿路)格局,并规划了“五大市场集群”、“九大集聚区”和市区15条特色街。扬州提出打造(3+1)集聚区,即港口、沿江物流集聚区,中心城区商贸集聚区,城郊结合部市场集聚区和瘦西湖旅游景区。上海按照“一区一强”的思路,建设了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等12个特色纷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部分集聚区已逐渐成为上海市对外的名片和标志。
四、通过突出重点及特色实现错位发展。为了避免类似于制造业发展当中出现过的产业结构雷同带来的恶性竞争,各城市都在发展特色服务业上下功夫。上海和苏州凭借自身制造业的超强竞争力,都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上海提出要拓展支柱性产业功能范围,加强对上中下游产业的专门服务;其次,要以开发区为基础,立足自身特点,开展针对开发区的专门服务。苏州则提出积极利用电子产业发达的优势,借助工业园区,采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开发和拓展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服务功能,秉承“亲商”理念,初步促成生产性服务业积聚,进而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并提出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园区的设想。
五、通过吸引外资实现开放发展。长三角各城市大多具有比较发达的制造业,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则明显落后,本地资本已经很难弥补两者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将服务业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工作重点。苏州将台湾服务业的引资作为发展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大力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分支机构,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无锡成功引进了江苏省首家外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江苏益德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并先后促成了法国著名服务贸易公司索迪斯、日本从事物流、贸易及简单加工为一体的专业企业黑田公司以及诸多澳大利亚企业投资的咨询服务公司在无锡落户。杭州市提出力求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的渠道。
六、通过打造环境实现跨越发展。上海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准入、税收、价格、产权变更等涉及诸多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了市、区两级现代服务业建设发展引导资金,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服务业建设。苏州出台56条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对市场准入、财税金融、再就业政策、土地供给等外部环境进行进一步优化,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常州早在05年就出台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5条配套政策,从资金、项目、人才、准入门槛上来激励服务业发展。杭州市把所有投资领域放宽管制、规范管理、降低门槛、减少收费、改善服务,全面实行“非禁即入”。镇江则全面推行行政服务承诺制,树立诚信观念,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并且进一步强化行政效能监察,严肃责任追究。
七、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全面发展。如,绍兴市重视发挥个私经济主体在服务业投资中的积极作用,其个私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60%,并创办了民办学校(学历教育)32所、民营医院5家。苏州市则在一些投资周期长、资金要求高的服务业项目中考虑采取设立服务业发展基金的方式投入先期的开发费,待项目产生效益后,政府再逐步收回投资基金。无锡充分发挥外资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国别(地区)涉及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及大洋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