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权利本位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文章标题:权利本位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权利本位、权利、义务、权力、权力制约、人权、法治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国家权利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权利本位在法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权利和义务是一切法律规范、法律部门甚至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法通过设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
模式,指引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统一的秩序中,以调节社会关系。全部法的问题都可归结于权利和义务。
权利与义务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6页》)。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权利是主导
权利(英文为Right),是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法律关系主体所具有的某
种权能,包括个体权利、集体权利、社会权利和国家权利。权利本位是指在国家权利和人民权利的关系中人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起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务本位,强调人们的服从和义务履行的观念,法律
条文多禁止性规范,而少权利性规范,人们只有遵纪守法的法律观念,而不知法律还有赋予公民权利、保护公民权利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义务本位逐渐被社会所抛弃。中国共产党在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该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99页)。这一经典名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法的遵守不仅指不违法犯罪,这是法的遵守的最低标准;法的遵守的最高状态是,法律遵守的主体已完成了将法律的内化过程,其行为无论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内在的动机均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就象孔子所文章转载自www.xiexiebang.com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既充分享有权利,也不妨碍他人享有权利。二是法律本身必须是良法,即所谓“恶法非法”。
依法治国不仅要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和运行机制,强调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法律调整人们行为的正当性,更强调法律至上、保障权利的价值和精神,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中国法治的现代化要求确立权利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有唤起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权利本位的观念才能真正确立。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公民权利得到充分实现的过程。
权利本位应当具有以下含义:
1、权利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全体社
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没有人因为民族、性别、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特殊情况而被剥夺权利主体的资格,或在基本权利的分配上受歧视,或被无故的剥夺权利、限制权利。
2、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因素,义务是第二性的因素,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3、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时,只受法律的明文规定的限制,这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他人的权利给予应有的承认、尊重和保护。
4、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应当)作出权利推定,即推定为公民有权利去作为或不作为,即我们常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一、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中,权利是主导,权力来源于人民
权力(英文为power),指的是国家权力,它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实施的。
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中,权利是权力的本源,无权利便无权力,权利优于并高于权力;权力本身具有国家强制性,权利不具有国家强制性,权力是权利的后盾,无权力的保障便无从享受权利;权力容易膨胀和滥用,权利却难以自保,权力往往是权利的侵害者,为了保障权利必须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它体现了“(应当)以权利为本位”的观念,同时对抗以自上而下的绝对支配权为标志的权力本位。从我国建国以来的宪法的结构体系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建国以来,我国共制定和实施了四部宪法。第三部宪法的内容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国歌。而1984年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将结构进行了调整,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第二章国家机构改为第三章,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调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我们的法律首先强调的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然后才是国家机构的权力,权力是为权利服务的。
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条)。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也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的委托,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就会导致权力机关高高在上,最终侵害人民权利。
1、权力制约
法国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
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第154页)。阿克顿勋爵也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权力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它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门之间互相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实现。它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主要表现在监督原则。
2、基本人权
卢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人权是人生来就有而且普遍享有的权利。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应有人权、法律人权、实有人权。
应有人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法律人权是法律规定人所享有的权利;实有人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实际享有的权利。实有人权不一定等于法律人权。如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表面上“民有、民治、民享”,而实际上实施个人独裁,1948年即颁布《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对人民的权利予以严格限制,该条款直至1987年才予以取消。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十三条第三款)。人民要完全、充分地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必须有国家权力作为保障。
二、在国家权利和个人权利的关系中,国家权利居主导地位。
1、国家权利和个人权利冲突时,国家权利优先。
2、侵犯、损害国家权利的行为无效。
我国很多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这样的条款,如《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和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二)恶习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以法律为主导的有序化的社会管理模式,保障人民行使权利、享有权利,以权利为主导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权利本位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权利本位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而以往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范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构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化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法德相济,便成为高校的现实选择。
论文关键词:学生权利 本位 教育管理 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人,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状告学校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绝对权威的质疑。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实施后,使得高校也开始审视自己部规定的合法性、惩戒程序的正当性等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形成以道德教化学生的历史传统,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而不是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在以德管理和依法管理的过程中,学校未能及时区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以至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构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化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法德相济,便成为高校毋庸置疑的现实选择。
一、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基本内涵
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权利而不是以学生义务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教育管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从以道德和政策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的必然趋势。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缴费上学制度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近几年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法律纠纷,已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权利正在从一种潜在需要迅速地成为显性需求,学生越来越追求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由、公平与公正,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中对自身权利的确认与维护。从学校看,大学生的合法权利能否实现或不被侵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管理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否在制度设计或执行时都遵循了合法、公正的原则,尊重了学生的权利。
过去由于儒家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育管理往往重义务,轻权利,以学生义务、学校权力为本位。这种教育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建学生教育管理规则。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导致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冲突,甚至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害,相应也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必须明确学生权利的范围。首先,绝大多数高校的在校学生不是未成年人而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自主能力的人,其法定权利大于中小学校学生的权利范围,这是高校学生不同于中小学校学生的根本特点。其次,高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受教育者,二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由此决定了在校大学生权利的双重性。作为受教育者,高校学生享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规范规定的受教育权,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学位权等权利;作为公民,高校学生享有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规定的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等权利。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于学生两种权利的关注尤其是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视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所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充分反映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完整的公民权。
二、设计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学生权利本位的原则,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从行政法学的角度看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范畴,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做出的学校教育管理行为规范。一般而言,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制度:
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教育救助制度和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
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知等制度;
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包括校内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
学校制定这些教育管理制度的宗旨和目的必须符合学生权利本位的原则。因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之所以可能对学生合法权利造成侵害并引发诉讼案,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下位法违背上位法,校内管理规章违背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开除学籍、剥夺学位权等重罚,从而直接侵害到学生的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另一个是学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对学生做出处罚时,缺乏符合法治要求的正当程序,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处罚结果。因此,高校要真正构建起一套集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于一体的学生权利保障机制,应注意和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间题:
首先,制度内容的合法性。这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都必须首先制定内容相对完备的规章。法治化模式下规章制度的制定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或相抵触,尤其是涉及学生权利的限制或剥东
其次,处理程序的正当性。这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没有程序的正当,就不会有过程的公开和结果的公毛高校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在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处理或处分决定时,应当事先告知当事学生,向其说明理由和依据,同时要通过适当方式给当事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让当事学生参与到处理程序当中来。
第三,权利救济的必需性。这是保障学生权利完整性的必要环我有权利就必然有救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权利的事前保障,还应体现在权利的事后救济上。就高校内部而言,申诉权是救济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为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恢复、补救和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虽然新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机构与人员的设置、申诉主体、申诉范围、申诉程序、申诉的时效与处理期限等,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形成合法的制度机制,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更加完善。
三、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并不排斥德育
高校作为非政府的公共教育机构,其内部管理涉及的基本主体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双重法律关系。首先,从教育与管理的角度看,二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学生与学校之间在贷学金、租赁学生宿舍等方面又成为平等的民事关系。无论是法律关系,都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都要遵循“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一法律准则。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从义务本位转变到权利本位上来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排斥德育,也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过分纵容和无限地放大学生的权利。作为国家授予特定职责和管理自主权的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为实现教育目标,必然要依法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这本身就是对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学校的教育管理不是仅仅面对某一个学生,而是为了向整个学生群体履行教育服务合同所必需。如果学校不严格规定学生纪律,放任自流,学校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合法权益的要求,最终受损害的依然是学生自身。而且我国教育法律也规定大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认可和服从学校的管束,行使权利应以不侵犯他人权益和学校秩序为原则,否则高校有权依据自定的合法规章制度,限制或剥夺学生的权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法律地位。
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都决定了学生行使权利不仅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也不能违背学校已经形成的且已为社会所认同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大学生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弱化倾向。特别是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较少考虑责任、义务的约束,我行我素,不计后果,表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依法校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诚信、善良等道德教育,德法相济,共铸健康文明校园环境。
第三篇:教师是权利主体
教师是权利主体
团结民族中学
康学敏
在教育工作生活中,教师是权利的主体,因为教师具有一下权利:
(一)教师的公民权利
教师的公民权利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规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教师的基本公民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社会经济权以及监督权等。在这些基本权利中,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是教师一般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教师遭受来自家长、学生的殴打,遭受到侮辱和性骚扰,等等。
(二)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二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也就是说,教师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主体,可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自主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主动性发挥的基础,也是教育实践有效进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拥有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权利,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也不能随意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
(1)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有权从事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著书立说和从事技术开发等。
(2)教师有权参与合法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入专业学术团体,并兼任工作。(3)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有权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争鸣学术思想。3管理学生权
教师管理学生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教师是已经取得教育资格并具备相应技能的专业人员,不仅精通教育技巧和方法,而且熟悉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有权且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并合理地启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道德、品行具有评定权。也就是说,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要如实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管理学生权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专业性较强的一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教师管理学生权的行使。教师也应当珍惜、并以公正的态度行使这项权利。4报酬待遇权
教师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就当前自己的状况来看,我的职业权利实现程度较高,基本实现教育教学权和学术研究权,但管理学生权这一块实现的不理想,作为老师,当发现学生出现种种不利于身心发展,学习提高的问题时,必然会及时教育,也会采用不同办法,有时,却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反而因此引发老师家长之间的一些小矛盾。
第四篇: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是国家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法制健全,到以诉讼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到司法人员素质提升,严格执法为民,再到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依法治国就会从“应然”走向“实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风气之先,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依靠法治为改革保驾护航的坚实步伐。从科学立法做起,到严格执法,到公正司法,再到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法治兴国之路越走越宽敞。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确保司法公正,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道路前进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位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也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没有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人民法院工作就会举步维艰。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是人民法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征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司法方向的关键,也是人民法院工作顺利开展和不断向前发展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学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要保持高度政治定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法院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法院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委、市委保持一致,确保法院工作与党的决策步调一致,政治方向不偏,法院职能不变,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定法治信念。人民法院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刻分析人民司法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情况,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要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以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勇于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积极投身司法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过硬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奋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局面,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时代重任,为建设法治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二)牢记使命、狠抓执法办案。“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施,“公正司法”就是要求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做到严格执法,秉公办案,让百姓在公正的判决中感受法律的力量,实现社会正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坚决把案件质量放在审执工作首位。一是把维护稳定臵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运用刑罚手段惩治犯罪的职能作用,重点惩处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财产、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
犯罪和毒品犯罪、职务犯罪,深入开展专项斗争。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切实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二是以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群众关切和期待作为工作目标,狠抓民生司法。加大巡回审判、就地办案力度,推进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衔接联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减轻当事人诉累。三是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增强协调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促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系的和谐。认真贯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切实维护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完善的法律救济。四是多措并举推动执行和信访工作,加大依法强制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威慑和联动机制,进一步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不断提升司法公信。五是努力健全法官业绩评估办法,完善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审判数据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对诉讼过程各个节点的管控,全面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水平。
(三)深化司法改革、健全审判机制。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重点以及全会提出的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
改革试点”等部署,深入开展调研论证,进行预研,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作准备。二是进一步加强司法责任制,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健全权责明晰、权责一致、监督有序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法院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快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自觉接受监督,为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建构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做出应有贡献。
(四)优化服务、落实司法为民。一是坚持好传统与高科技并举,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重点打造“两个中心”建设(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立案审查、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等“一站式”诉讼服务。二是发挥“丽江中院网”各功能模块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的功能,积极开展“阳光司法工程”活动。既要继续坚持传统便民方式,又要立足信息化手段,扎实开展文书电子送达、远程视频接访等平台建设,方便群众了解法院、参与诉讼,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司法能力。法院队伍建设是人民
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公正司法的根本保证。法官素质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提高广大法院干警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一是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法官素质能力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法官的业务培训,突出新知识学习和司法技能训练,培养学习型法官,建设学习型法院,逐步优化法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法官裁判案件、化解纠纷、做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审判技能,使每一位法官都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灵活的思维、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广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和职业操守,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司法需求。二是在选拔任用初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时,严格职业准入制度,把好“进口关”,提高法官的遴选质量。要建立健全法院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适合人民法院工作特点的培训考核制度。三是持之以恒地加强司法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司法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铲除司法腐败。“公生明,廉生威,威生信”,干净的内心,良好的品行、坚定的操守是公正司法的内在防线。要深入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六难三案”问题,切实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确保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绝不能让“四风”问题在法院系统反弹回潮;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努力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三、健全监督机制、扩大司法民主
法律监督是保障公正司法的重要手段。一是积极探索人民法院接受监督的新途径、新形式,充分运用司法巡查、审务督察、集中约谈、述职述廉等方式,加强廉政教育监督。全面建立案件回访制度,公布24小时录音举报电话,在公众服务网设臵监督举报模块,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严格执行《关于禁止插手过问下级法院办理案件的若干规定》,规范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和指导工作。坚持“零容忍”和“终身禁业”不动摇,严格执行“五个严禁”和“四个一律”规定,认真受理、核查群众投诉和举报线索,切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整改措施。二是积极探索扩大司法民主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司法决策征求群众意见机制,使我们的每一项司法政策都更加符合群众要求,符合司法规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机制,落实联系点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建立健全工作整改情况向群众反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心。三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舆论监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关切,争取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只有法律监督脚踏实地,公正司法才得以顺利推进。
中国法治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人民法院承担着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必须信
仰法律,忠于法律,严守法律底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有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的勇气与担当,努力实践法律,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人民法院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法治的思维武装大脑,以法治的要求约束行为,以法治的力量促进公正,以法治的信仰追求正义,认真思考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紧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努力把人民法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持续推进以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切实肩负起人民法院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责任,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制度魅力,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
208012757.doc
教学课题: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主要义务。理解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个别商品生产者为什么必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学难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重点:劳动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提高职业技能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授
(一)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邓小平语: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活动。
社会有分工的不同,但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者有职业的不同,但都是社会的主人。
1、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
2、劳动者的权利(1)含义
(2)劳动权的重要性(3)内容
(4)保障劳动者权利的意义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内容: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2)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义务具有强制性。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或片面强调一方的错误观点 练习:
4、劳动者的义务
对企业的意义:关系产品和服务质量,关系企业形象和信誉
对国家的意义: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如何克服市场的缺陷?加强宏观调控和精神文明建设)
5、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有法律保障
2、简答题:
某港口装卸公司与一外国货船签订合同,双方同意15日内完成该货船所运货物的装卸任务。由于不期而至的恶劣天气延缓了工作进程,该公司领导在得到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希望公司职工利用双休日加班,以免违反合同约定而向外商支付巨额赔偿金。但青年工人李某等以“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为由拒绝加班。对李某等拒绝加班的言行,你是怎样看待的?
分析思路:
(1)肯定说明在我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尊重。因此一般说来,李某等要求休息的权利是能够得到法律保障的。(2)运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说明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劳动者有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在该公司因客观原因的特殊情况下,公司职工有义务维护公司的利益,因此李某等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说明劳动者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树立主人翁意识,努力加强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奉
208012757.doc 献社会。
3、辩析题:
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是统一的,下岗人员没有劳动权利,当然也就没有劳动义务了。(1)说明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是统一的
(2)分析下岗的原因不是剥夺了劳动者的权利,而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3)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下岗工人的权益,是对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尊重。(4)下岗工人要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利。(5)上述观点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