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文心雕龙》谈创作构思
读《文心雕龙·神思》谈创作构思
戏九九单茵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内容是探讨艺术构思问题。构思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础部分,作品中的一切东西都在构思时开始萌芽,忽视了这个基础,那么整篇文章就显得不够扎实了。
作者在写作前构思时,他的精神活动是十分活跃的,会联想到千年之前,也可以观察到万里之外,构思的妙用就是可以使作者的精神与客观事物融会贯通。我在构思时也是这样,有些素材也许是很久以前,在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便去回忆当时的情景。如果语言运用的好,事物的行貌就可以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情志和气质有缺陷,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要求在构思的时候要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否则思路不清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作者本身便心浮气躁起来,作出的文章自然就有缺陷了。没有激情,没有感觉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但是也需要运用技巧。这要求我们在豪放、张扬、兴奋的同时,要灵敏地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横纵梳理好思路,越庞大的作品起点越具体。
为了做好构思,那么就要认真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在写作《拉神的名字》之前,我只是粗略地读了一个埃及神话故事,并没有对埃及的历史做深入的了解,结果那个乱伦的故事便闹了一个大笑话。原来埃及的王位必须是与自己的兄弟姐妹通婚才可以继承,即便是孪生也没有不妥,这与我所知的大部分国家和民族的道德传统不太一样,然而我没有去仔细考证,完全是知识浅薄的体现。只有做好上述的四个要点,才能探索写作技巧来更好地完成文章。那么我平时在构思时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原本头脑里有了很好的情节和画面,然而一落笔时又发生停滞,最后写出的文章便一点也不如构思时的精彩了。因为文意是出于想象的,所以容易出色,而语言又是实在的,所以不容易见巧。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这就需要我们驾御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手法,就不用苦思焦虑了,掌握好写作的规则,就不必白白劳累自己的心情。
不同的作者写作有快有慢,文章的格局也有大有小。在《神思》中,刘勰列举了司马相如、王充、张衡等人做文章的不同,其实在我们平时完成作业也是这样的。比如唐宇、周兴、万两、杨丹若同学在完成作业的速度上是比较快的,而我和温蓉、张亮、周亮同学就是速度比较慢的一类。那些构思快的人,写作的主要方法是心中有数,仿佛不经考虑就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思路,几经疑虑才能看得清楚,细细推究才能决定。但假如学问浅薄但是单得慢,才能疏陋单是写得快也同样不能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无论构思的快慢难易如何不同,都需要经常练习写作,努力增进见识,在文章中突出重点,以免内容贫乏,文辞杂乱。
在《神思》全篇的第三部分,对文章的内容和风格做了分析。“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风格也是各式各样的,但“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粗糙的文辞中也许会藏着巧妙的道理,平凡的叙事中也会包含着新颖的意思。刘勰以麻与布作为比喻“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麻比布虽说并不更贵重些,但是麻被织成了布,变得光彩夺目而就珍贵了。但对于有些文章中一些体会不到的细微含义,或者一些文辞所难表达的曲折情致,就不用去细究其义了。“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好的文章是不限于内容和风格的差异的。要求我们必须有精细的文笔,才能阐明其中的微妙,也必须有懂得一切变化的头脑,才能理解各种写作方法。曾有说法“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虽然这样说过于绝对了一些,但其中充分体现了仔细修改推敲文章的重要性。
总之,作者的精神活动和事物的现象想接触,从而构成作品的各种内容。外界事物以它们不同的行貌来打动作者,作者的内心就根据一定的法则而产生相应的活动;然后仔细推敲修改作品。倘若掌握了构思的法则,创作便能够成功。如果把一个作品比作大树,那么构思就是树的种子,所以说构思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读《文心雕龙》
读《文心雕龙》
刘勰的《文心雕龙》上部主要以《原道》、《徵圣》、《宗经》3篇为核心,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下部则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同时也是整部作品的精华所在。
下部的《时序》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唯一一篇非常完整的至刘勰所在的南朝齐梁代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刘勰在文中提出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系统地梳理了从传说中的唐尧时代至刘勰所在的南朝齐梁时代的文学发展史,并且从外部社会关系、政治原因、君主喜好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文学发展的几方面原因,顺带也指出了各个时期文学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一个简单但不失中肯的评述。在叙先秦时期文学发展时,刘勰指出政治教化都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文学是对当时政治环境和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反映,同时,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则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外部力量;叙述汉代文学发展时,则以史为例阐述了统治者喜好对文学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或抑制或推动的作用;而叙两晋时期文学发展时,好谈玄学的社会风气逐渐反应到了文学身上,这从侧面又说明了社会风气和时代变换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这让我系统地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发展的各类因素,扩大了我的知识面。
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他总结了历代文学评论存在的弊病有贱同思古、崇己抑人和信伪迷真。同时还指出了文学评论者应有的品质素养,包括处理文辞、贯通创新、善用典故以及音韵声律的素养,让我意识到文学批评是怎样一门高深的学问,公正理性地评论作品也是一件很严肃也很难的事情。《神思》篇刘勰针对艺术的构思,提出了“神与物游”“ 构成文思,贵在虚静”等观点,并对思——意——言”的关系作了说明,思指神思,即精神活动;意指意象,即文思;言指语言,即文辞。刘勰看到了语言表达存在着难以尽意的一面,承认了语言在表意功能上的不能尽善尽美,并且寻求克服这种差距的途径,强调创作之前必须作好充分的生活准备和学养准备。这让我明白创作之前丰富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以及丰富的情意是完成一部好的作品的必备条件,同时养成好的文学创作修养也是至关紧要。而在《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在这里,刘勰向世人表达了他的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这跟高尔基所说的“文学即是人学”不谋而合,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文学和文学创作的意义。
《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文心雕龙》
一书,不愧为被誉为“体大精思”,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一部集大成的文学发展史,于今天而言,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不可绕过的一座弥视弥高的大山。
第三篇: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第四篇:《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探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探析
丈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很早就开始探讨文学的创作法则,重视作品的质量。孔子《论语·_l几灵公》说:“词达则已矣!”《荀子·LE_命》说:“君子之言,涉然而粗,挽然而类。”这些议论只是零星的观点。陆机的《文赋》则对创作中各个环节的艺术技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尤其是对构思过程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这是前人未曾做过的。刘姗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研究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总结了丰富的文学理论著作,才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文心雕龙》,他论述了有关文体、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问题,因而刘姗的创作理论比前人要丰富得多。有学者称刘祝是中国占代文学史仁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称《文心雕龙》博大精深,空前绝后,实不为过。
《文心雕龙》分为五大部分,而创作论无疑是这五部分的“脊梁”,那么《神思》篇作为统领创作论的首篇,其地位和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关于文学创作的过程,刘腮在《神思》篇中作了系统的论述。就构思内容而言,刘姗提出了著名的“三情”、“三化”说。“二情”即物情、辞情、神情。“二情”之间的关系是以物情导辞情、以辞情表神情,神情又凭借于物情。它们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心以理应”、“神用象通”、“物以貌求”。构思与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物、情、辞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主观心理的物化、客观外貌的情化,最后达到物、情、辞的高度融化,简称“三化”。而“二情”与“二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总之,如果做到了物、情、辞的有机统一,即达到了“三情”、“三化”的最高境界,就会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的动人效果,就做到了“景以情和,情以景生”,从而达到“借景表情、情景交融”。做到了这一点,诗文才会兴趣盎然,才能达到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简而言之,刘栅认为“物”一一客观世界与“神”—主观世界相接触后,“神”就有了“思”一一精神有了活动,继而就产生了“意”—要写的内容,然后由“意”所决定的“言”—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直线发展,但在实际创作中却矛盾重重。客观现实通过精神活动最后用语一言表达出来,不一定能得到典实的反映。原因大体有两方面,一是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能力问题,三是是对语言运用的问题。为了解决创作中存在的这两方面问题,刘姗在《神思》篇中主张文学创作者应加强四个方面的修养:即“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其大意是以积累知识来存贮珍宝的材料;以分析事理来丰富思考的能力;以研究生活经历来洞察客观事实的本质;以掌握事物的情态来培养语言运用的技巧。因此文学创作者要积累学识,储存写作的材料;分析事理,丰富自己创作的才能;要深入学习研究经历的事物,提高洞察能力;顺着思路选择恰当的文词。然后用深解妙理的头脑,按照声律安排文辞,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布局谋篇的根木途径。概括起来这就是“才(文才)”与“学(积学)”的修养问题,这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先决条件。虽然文思有迟速之分,写来有难易之别,但是不注意这四个方面的修养,就写不出成功的作品。为了突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刘姗在《神思》篇的最后一句话“结虑司契,垂帷制胜”中,再一次强调了“积学”对作家的重要性,为文构思匠心独运必得通过窗前苦读,提高白己的知识和修养,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预期的创作任务。因此,“积学”是《神思》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刘解在《神思》篇中花了大量笔墨集中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就构思方式而言,他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
《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
尽管艺术构思是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然而《神思》篇却把它描写得十分生动,“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这就是说:想象活动刚一开始,千头万绪竞相涌起,既要按一定写作规矩虚构意象,又要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使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不仅把“神与物游.’,的情况具体化,而且还提出了艺术构思的作用,即使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是艺术创作独特的手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只有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作者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并通过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形象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这就说明,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另外,刘翩在《神思》中还谈到了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创作构思有迟速难易之不同,但总的要求是博而能一。如“张衡研《京》(《二京赋》)以十年,左思练《都》
(《三都赋》)以一纪”,“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犊如日诵”,对比是如此鲜明!尽管如此,还得要求“难易虽殊,并资博练”。二是文章修饰、艺术加工的必要性。刘鳃用“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杆轴献功,焕然乃珍”予以形象生动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神思》篇中的“神思”作何解释呢?《序志》篇解释《文心雕龙》一书的命名时指出:“文心”即“言为文之用心也”。具体而言,“神思”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创作过程中“聚精会神”的构思;二是指“天马行空”的运思,类似于平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即“神思”是文学创作中精心构思与形象思维的总称。
第五篇:读《文心雕龙》小感
读《文心雕龙》小感
初看文心雕龙,觉得它既没小说动人的情节,也没故事趣味多多,更没散文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未免觉得乏味。随着慢慢翻动的页数越来越多,突然又觉得它是一本写作指导书,从当中你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可以知道一部文学著作是这么产生的,可以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从我的感受来说简直就像一部文学的百科全书。其中众多的理论对我们来说可谓纷繁复杂,但总会让你感觉它像是在向所有的人推荐学习文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的加深,我才知道,对于所有高校的文学、古汉语、美学类专业学生来说,文心雕龙是必读书目。就是说它在美学这方面也颇有成就。记得最初接触美学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只记得我国在美学成就最高的就是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了,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据我了解,朱光潜先生是在解放后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他才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那到底什么是美学呢?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文心雕龙的美学理论在哪些方面有体现呢?人们经常说《文心雕龙》是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是完整的审美学说构架,事实上它是天地神人共鸣的泉石激韵,是诗语史思互答的林籁结响,至少应该说它是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时空。很多学者指出《文心雕龙》以“情采”范畴为中心,涉及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将其他许多审美观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文艺美学体系。一是对《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和美学“元典”,《文心雕龙》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学美学思想,而且包容了儒道玄佛各家的思想精义;其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作者刘勰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并以之作为自己思考文学艺术问题的重要借鉴,甚至直接用作自己的文艺思想资料。二是对《文心雕龙》基本文学美学观的研究。刘勰从“自然之道”的基本观念出发,对文学的本质作出了自己的概括:文学是美的,文学之美在于表现人的心灵世界,文学之美应当是自然而不加“外饰”的,文学之美的理想是文质彬彬、辞采芬芳,从而,文学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三对《文心雕龙》文本美学思想的研究。“文心雕龙”之“文”,含义相当广泛;除了指各种各样的文章以外,它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感性形式美。刘勰把各种各样的“文”作为不同的美的形态和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风清骨峻,即体成势”的审美理想,最后又具体落实到声律、比兴等艺术形式之美。可以说,《文心雕龙》乃是中国古代最为系统、最具理论深度、最贴近文学创作实际的文学美学著作,也是世界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不可多得文学美学著作。《文心雕龙》中体现出的辟文学思想的美学价值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模模糊糊仿佛懂得美学的含义与表现,不能很完整地读出文心雕龙的内在意思,说明还需在一番的努力,正是有读文心雕龙的机会,才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看到别人的进步与自己的停滞不前,为了以后也能读懂人家的“龙学”,真的要好好看看书籍,多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