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修改稿

时间:2019-05-13 17: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修改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修改稿》。

第一篇:浅谈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修改稿

浅谈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

(呼伦贝尔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李国峰特古斯)

摘要:在经济全速发展的背景下,交通事故出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在形成资料分析的取证过程中,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技术,对于整个交通案件的处理以及证据的收集等方面有很大作用,因此,通过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增强交通肇事案件的痕迹检查,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当前交通肇事案件中痕迹检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中,加强对整个痕迹检验技术的探讨,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交通肇事案件形成全速、有效的侦破。

关键词:交通肇事;案件处理;痕迹检验;技术运用

在机动车辆增加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在交通肇事案件处理中,更加注重证据的使用,因此,要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交通公安部门要形成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其中,对于痕迹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采用痕迹检验的方式,可以明确的形成具体部位的肇事情况,对于整个案件的侦破,能提供最直接、最客观、最基础的证据,是侦破案件的突破口。因此,要积极探索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痕迹检验的技术运用,为案件侦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简述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关键性作用

1、物证分析的关键因素

通过采用痕迹检验的方式,对于交通肇事案件形成全面的分析,尤其是能提供详实的线索。在整个交通肇事中,再高明的犯罪手段也会留下一定的痕迹,这就说明,通过细致的痕迹检验,能从中发现一些线索,可以还原整个交通事故的原型。在肇事案件的处理中,融合痕迹检验的分析,就能形成相关的案件技术模式,对于一些基本的要素,如车轮、刮痕处等一些线索,能为整个侦破案件提供有力的证据。在这些因素的形成中,一个不起眼的痕迹,可能成为侦破交通肇事案件的关键点,对于一些主体的因素,能提供对比分析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形 1

成整体分析,所以,在痕迹检验中,对于提升整个物证的有效性,有着很大帮助。

2、侦破案件的主要突破口

在交通肇事案件的痕迹检验中,通过详实而且具体的痕迹分析,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能为交通肇事案件提供最为关键的突破口。这样,能形成对整个证据链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在综合证据的分析中,对于痕迹检验的结果,可以成为案件侦破的关键要素。譬如,在一起高速公路交通肇事案件中,一辆车子由西向东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轮爆胎停车,驾驶员在停车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被一辆同方向的小客车撞出,这位驾驶员当场死亡。在针对痕迹进行检验的过程,由于小客车肇事逃逸,要形成相应的证据,才能更好为侦破案件提供依据。于是,对残余的残损物进行痕迹检验,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在现场遗留中,嫌疑车辆右后视镜支架残损物呈现出一定的碎片,通过缺口形态的弧线跨度分析,对于整个横断面的材质与现场遗留的材质完全相吻合,这一个线索,成为了破案的关键因素,也为整个肇事案件的侦破立下了一定的功劳。

二、探讨交通肇事案件中痕迹检验的物证利用

1、车轮痕迹检验的物证利用

在交通肇事案件的痕迹检验中,对于车轮的利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从车轮的痕迹乐意反映出更多的因素,其中包括车轮的花纹种类以及轮距与车辆在行驶中的状态等。对于车子在运行中的一些状态,尤其是在起步、刹车、转弯等一些综合情况,通过对车轮痕迹的检验,从而可以有效的判断出车辆行驶的方向、速度等,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形成中,包括对车轮更加细致的检查,其中,包括车轮的磨损、裂缝、嵌物等现象,在这样的检验中可以形成同一认定。因此,通过这些具体的车轮检验,能更加科学细致的形成对肇事案件的证据服务,形成侦破的有效性。譬如,在2006年发生在307国道上的一起交通事故,其中,一位骑着摩托车的人被火车碾伤造成腿部骨折的事件,在摩托车倒地之后,火车车轮碾压摩托车上的人,但是,货车司机不承认对摩托车主的碾压,于是,在获取证据的过程中,对货车的车轮进行了痕迹检验,结果发现,货车司机的裤脚上有轮胎痕迹,与货车的轮胎相对比,正好是完全吻合,并且伤者的裤脚上的轮胎痕迹与货车的轮胎是一样的,在证据确凿的基础上,货车司机只能承认碾压事实。因此,通过对车轮痕迹的检验,能为整个案件的侦破提供鲜明的依据,并且为下

一步的侦破提供详实的数据与车轮形状、数据的对比,有很大的实际作用。

2、现场遗留整体分离物的痕迹检验

在现场的控制过程中,对于现场收集与提取遗留物或者整体分离物,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场遗留的整体分离物如轮胎花纹、挡风玻璃、车灯以及其余的分离物,在整个交通肇事案件处理中也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对这些东西的检验,可以成为对交通肇事车辆的界定。譬如,在2009年307国道上发生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在发生事故之后,肇事者逃逸。在赶赴现场的过程中,对现场进行细致的勘察,在整个事件中,残留有肇事车辆的玻璃灯罩碎片,除此之外没有其余的任何线索。在针对现场残留的玻璃灯罩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在进行交通及时堵截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有一辆车辆的后转向灯灯罩破损,有重大肇事嫌疑,通过这一条线索的侦破,将这一辆车辆的玻璃灯罩与现场残留的玻璃灯罩进行对比,正好是吻合的,在型号、痕迹对比上完全吻合,因此,可以认定为这一辆车辆是逃逸车辆。通过这种痕迹检验的方式,正好可以与整个残留物进行有机的对比,这样,完全符合对交通肇事案件的证据获取,从而为侦破交通肇事案件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3、车辆刮痕检验的技术运用

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对于车辆刮痕的资料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在整个交通肇事过程中,要形成车辆的碰撞才能出现事故,因此就会有刮痕、磨损等现象,在对一些接触部位形成全方位检验的基础上,形成数据与痕迹对比,观察证明肇事过程的事件真相。在整个检验过程中,从刮痕的高度、宽度、深度以及附着物的痕迹起止线等,从而能确认出车辆的行驶方向,对于交通肇事案件的责任划分有很大帮助。譬如,在2010年在广州某地区发生一起交通事件中,原因是一辆农用三轮车与农用四轮车发生侧翻并由于刮一下引起侧翻。在对侧翻车辆痕迹检验的过程中,针对一些刮痕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发现,三轮车的左马槽与四轮车的左马槽形成同一高度的刮痕,这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两辆车经过一定的碰刮,并在另一辆车上发现有油漆被刮的附着物,通过对整个刮痕留下的证据分析,对其中四轮车对三轮车的刮倒承担一定的责任,由此可以得出,这种刮痕检验的过程能为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正好是形成了细致的综合管理模式,为整个交通事故肇事案件的侦破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三、案件实例分析

1、案件1:布纹印压痕迹

这个事故主要是采用对印迹的检验,由于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车辆之间形成一定力量的碰触,会产生更大的摩擦力,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交通事故中的痕迹就会残留的更多。在整个物理迁移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印迹,通过对这些印迹的整体分析,能形成痕迹检验的整体效果。在2012年2月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中,在一个车站前,一辆小面包车由西向东行驶,在发生车辆侧滑的过程中,挤压在路旁的行人身上,造成路人的死亡。在整个勘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一辆小型面包车的左侧后门处有一个软物体,在撞击之后形成了15cm左右的凹陷痕迹,并有布纹印压的痕迹,通过对这一痕迹的减压,可以形成准确的结论。从这一个案件的分析来看,在发生事故的过程中,行人身体处于标志杆与车身之间,在挤压过程中行人衣服布纹清晰的显示在车辆车轮的油漆表面,只要通过对布纹印压的痕迹提取,就能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痕迹,在进行对比检验的基础上,可以确认整个肇事案件的真相。从而形成鲜明的导向过程,这些证据的获取,能为整个案件的侦破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案件2:物证检验技术运用

物证检验技术就是对痕迹的检验,也是一个证据收集的过程,通过对证据的获取,形成仔细的分析,将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能为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划分、追求刑事责任等提供有力的证据。发生交通事故时,人、车都会产生相应的摩擦,有摩擦就会有线索,比如毛发、玻璃、血迹等这些不易被人作为线索的物证,对于案件的侦破却有着重大作用。无论是什么案件,只要是认真寻找、仔细勘察,都会找到其有价值的地方,最终有助于破案。如2012年6月25日牡丹江农垦区八五四农场场部至建虎高速公路“春迎加油站”西南侧200米处的树林中发现一具无名尸。通过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科学推断及汇总所有外围调查情况后,最终牡丹江农垦公安局刑事技术大队确定案件性质为自杀。用科学的论证、有力的证据勇敢地面对现实,推翻了初步检验时所给出的他杀结论。细致的现场勘查所得出死亡结论与外围调查结果互相印证。为刑事侦察部门的侦察工作指明正确的侦察方向,这就是痕迹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在对交通肇事案件的综合处理中,要充分发挥出痕迹检验的利用与作用,对于整个物证的获取以及为事故的侦破提供有力的帮助,能为整个案件侦破提供更加快速的材料取证。尤其是在近年来车辆增加、马路杀手增多的情况下,对于痕迹检验技术与分析措施的要求更高,因此,要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全面形成痕迹检验的综合模式,形成与整个交通管理相联系,服务于交通管理,充分运用痕迹检验技术对痕迹进行科学的鉴定,并形成科学对比分析等,为整个案件的侦破提供全面的证据支撑。从目前的痕迹检验来看,关键是对车轮、残留物、异质脱离整体分离痕迹等进行综合检验,能为整个侦破水平的提升与办案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大、更多、更详实、更加有力的帮助。参考文献:

[1]杨练根,曾文涵,谢峰,谢铁邦,李柱;基于数字伺服聚焦式位移传感器的弹头痕迹测量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1期

[2]雷平;金相分析在司法物证鉴定中的新应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3]雷平;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在物证鉴定中的应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0年11期

[4]姜华;燃烧残留物的特征及助燃剂的检验[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郭军,曾文涵,谢铁邦;弹头发射痕迹计算机图像比对系统研究[J];兵工学报;2003年04期

[6]吴剑锋;司法鉴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7]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年04期

[8]台治强,魏克强;低温荧光摄影技术的进一步探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第二篇: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中的应用

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中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再加上车辆驾驶人员培训时间短,不能完全适应道路交通环境的要求,道路交通事故与日俱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断上升,这不仅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更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在生活上带来了许多困难。作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如何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提取,迅速、及时侦破案件,严厉打击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概述

(一)痕迹检验与痕迹检验技术

痕迹检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检验刑事案件中的痕迹,确定痕迹与案件的事实、痕迹与一定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与司法鉴定工作。

痕迹检验技术是指运用痕迹检验学的理论、方法检验案件中的各种痕迹物证,确定痕迹与案件、痕迹与一定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刑事技术。

(二)交通事故痕迹及鉴定依据

所谓交通事故的痕迹是指交通事故形成的一切痕迹,具体指在交通事故和逃逸案件的发生过程中,车辆与其他车辆或物体相接触和相互作用时,在彼此间的作用面上形成的形象痕迹、整体分离痕迹和表面附着痕迹。

交通事故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指事故发生后遗留在现场路面、车辆、人体及有关物体表面能够证明事故事实的各种印痕和破损的状态。

利用痕迹检验技术对交通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勘察工作可以确定案件性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现场是否有轮胎印

对于现场中的轮胎印,关键是要分析此轮胎与被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关。我 们主要通过轮胎印痕反映出的行驶方向、轨迹、通行及变异情况还有现场被撞车辆或行人的倒地位置、痕迹等来综合分析现场遗留的轮胎印痕是否是由事故形成的。

2.现场是否有汽车零部件、玻璃碎屑及其他散落物

我们要分析现场的散落物属于肇事车辆的哪个部位并尽量收集;检验被撞车辆或者行人有无油漆、玻璃碎片或其他附着物粘附;还要检验受伤者的受伤部位、程度和形态,来推断肇事车辆的碰撞部位及行人致伤的情节。

3.钝器伤的特点

交通事故中的身上多为钝器伤,应根据受伤者损伤部位、形态、受力方向来分析肇事车辆上是否有形成此伤口的部位。

4.现场痕迹、物证是否有反常表现

在现场勘查中,运用痕迹技术发现现场的疑点,并通过进一步检验找到证实案件性质的依据。如果现场痕迹与事故发生过程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案件非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较大。

5.勘查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迹象

有些案件现场完全符合交通事故的特点,可通过调查走访外围现场,观察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现象,结合多方面的调查作出客观全面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运用痕迹检验技术查处交通事故和肇事逃逸案件越来越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根据痕迹检验技术作出的鉴定结论在许多重要环节中起到直接的关键性的作用,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作用 1.痕迹检验在判断交通事故类型的作用

准确的判明事故类型是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基础,不仅可以提供排查方向,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交通事故类型一般分为三种:即车车相撞、车人相撞和车辆单独事故。在这几种类型中,有是会因为事故现场混乱或没有证人而发生混淆。比如有的车辆单独事故现场和车车相撞很相似,如果没有目击证人或者证人陈述不清楚,往往会引发受害人家属上访等事件。这类案件可以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及人员损伤情况的检验和车辆痕迹的检验、确定痕迹尤其是车辆的痕迹(包括行驶痕迹、刹车痕迹、损坏痕迹和擦伤部位等),准确的判明痕迹的形成过程,为妥善的解决这类案件提供客观、准确、科学的依据。

如某地仇某某与女友骑一辆二轮摩托车外出,正遇派出所设卡检查过往车辆。因仇某某所骑摩托车的车型、颜色等特征与几天前被盗窃的车相似,民警便令其停车接收检查。仇某某见状驾车仓皇逃走,并与大树相撞,二人当场死亡。受害人家属听信一些“目击者”谗言聚众闹事。为了妥善解决此事,派出所将案件上报上级公安局请示出具现场车辆检验报告。经过检验发现,该车损毁严重,多处痕迹符合撞击树木摩擦地面形成的特征。从而排除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谗言。

2.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交通案件发案率时有上升的趋势,这类案件会因为现场情况和证人情况而侦破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痕迹检验技术检验却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检验鉴定轮胎花纹痕迹。车辆肇事时留在现场地面上的印记是车辆运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交通事故再现中不可缺少的物证。这些轮胎印在现场中除了留在地面上外,有时还留在被撞人或被轧过人的衣裤上。只要认真勘验就可以发现和提取,为破案提供重要物证。

(2)检验鉴定整体分离痕迹。整体分离痕迹是交通肇事现场常出现而且又不易被破坏和改变的物证之一。由于机动车具有体积大、重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在车辆与车辆之间的碰撞中,在地面常常会有脱落或在车体上遗留的一些涂料,这为认定肇事车辆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3)检验鉴定微量痕迹物证。在许多交通肇事案件中,微量痕迹物证常常能发挥很好的证据作用。碰撞的车辆、车人、车物之间互相附着的涂料、纤维、介质物质等都能反映出互相的关系、形态、高低、位置,从而印证两者的作用关系,为破案提供很好的线索与证据。

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上述几方面只是常见的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总的来说,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进行现场勘验,就能够很好地发挥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二、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具体应用

(一)轮胎花纹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轮胎印压痕迹

在交通事故中,人与车、车与车之间发生接触,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物质与痕迹形态的相互交换,在双方客体上会同时留下痕迹物证和微量物证。印压痕迹的形成必须有三个要素,即造型客体、承受客体和作用力。造型客体、承受客体的作用方式不同时,所形成痕迹的种类、特点和形态是不相同的,造型客体的轮廓形态特征会直接反映在承受客体上。

案例:2002年6月2日,某路口,石某驾驶大货车由南向东右转弯时,大货车右前角与李某驾驶的两轮摩托车(后乘其子)相撞,造成二人当场死亡。经勘察,死者李某后腰部、后背肩部印压花纹痕迹清晰,由两种不同轮胎胎面花纹印压形成,经与大货车轮胎胎面花纹样本比对检验,死者腰部车印压花纹图案与大货右前轮轮胎花纹样本图案相同(图略),后背肩部花纹图案与大货车右中轮轮胎胎面的样本花纹图案相同。

由此可见,肇事大货车右前轮首先由死者腰部碾轧,随即右中轮由后背肩部碾轧。当碾压在人体上后,人体软组织在轮胎胎面人字形的间隙中形成挤压造成淤血,使轮胎胎面花纹较完整地显现在人体皮肤上而形成轮胎印压痕迹。

2.轮胎滚印

滚印是指车辆轮胎在路面作纯滚动运动时,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可以显示出胎面花纹结构。

路面上的轮胎滚印的宽度决定于轮胎的负荷、气压和规格。对同一种轮胎而言,车辆重载和轮胎气压低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增加,滚印较宽。车辆轻载和轮胎气压高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减小,滚印较窄。

3.轮胎压印

车辆轮胎受制动力的作用,沿行驶方向在路面作滚动和滑移的复合运动时,在路面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的胎面花纹在车辆行驶方向有所延长。车辆制动时,随着制动力的增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由小变大,车轮由滚动过渡到抱死。由于车轮运动方式的改变,路面上出现由轻到重,向行驶方向延伸的轮胎纹痕迹和拖印。

4.轮胎拖印

拖印是指车轮被制动抱死后,轮胎滑行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呈带状,不显示胎面花纹。拖印是指由于轮胎与路面接触部位强力摩擦,使胎面物质呈细小颗粒脱落,在路面上形成的平面夹层痕迹。

5.轮胎侧滑印

由于车辆制动性能、速度、装载、轮胎和路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车轮偏离原行驶方向作斜向滑移运动,遗留在地面的印迹。侧滑印迹宽度一般大于车轮胎面宽度,不显示胎面花纹。

(二)爆胎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在交通事故中,车辆轮胎出现爆裂现象并不少见。车胎痕迹在交通事故痕迹中属于车辆行驶痕迹,爆胎后还会产生其它痕迹。爆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发生交通事故时也会造成爆胎。但对于驾驶员来讲,这两种爆胎现象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爆胎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属于意外事故,而交通事故中造成的爆胎,其前提是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往往是驾驶员违反交通法规等原因而酿成的交通事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案例:今年二月份,我市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猎豹”牌吉普车,由东向西行至S312线39km + 840m处超车时,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辆“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造成3车受损,4人死亡,8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经现场勘查和事故调查,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驾驶吉普车的驾驶员,在没有与被超车保持充足的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实施强行超车,是造成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吉普车驾驶员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吉普车驾驶员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立即提出了异议,并称这是一起由于吉普车左前轮突然爆胎后,方向突然失控导致的意外事故。而最初调查时,吉普车驾驶员未曾提及爆胎之事,车上的4名伤者也均未听到爆胎声。为了查清该起交通事故的真实情况,事故处理部门对吉普车左前轮车胎进行检验以确定该车胎爆裂是在事故发生前还是在事故发生时。

经检验,该轮胎为真空轮胎,轮胎与轮毂已脱离。轮胎面上有大量撕裂状痕 迹,轮胎外侧有一处3cm ×4cm缺失,其他无异常。根据痕迹特征反映,可判定轮胎面上的大量撕裂状裂纹痕迹应为轮胎在爆裂过程中所形成的爆胎痕迹;轮胎外侧面的缺失,因形态规整,痕迹内壁的细微痕迹方向性一致,判定为撞击过程中所形成的切割痕迹。由于被检轮胎同时存在爆胎痕迹和撞击痕迹,要确定两种痕迹所形成的先后顺序,就必须根据痕迹形成的过程和机理加以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假定该车是先爆胎后撞击,则爆胎后轮毂将直接承受汽车的部分重量,没有气体的瘪胎必然地面之间形成碾压过程,且轮胎与轮毂由相对静止变成相互摩擦,应该在轮胎上形成轮毂的碾压和摩擦痕迹。根据上述汽车在行使过程中爆胎所形成痕迹的机理,我们在被检轮胎没有发现轮毂与轮胎在碾压过程中所应反映出的痕迹。若撞击后形成爆胎,则由于该轮胎与被撞三轮车某部件形成挤压,造成该轮胎内压瞬间增加可以形成爆裂,并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形成切割痕迹。根据轮胎上痕迹的种类,以及痕迹形成的过程、机理综合分析,可认定这起交通事故中爆胎的形成过程应为:肇事车辆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变向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此鉴定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所认定的结论。

(三)整体分离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同质断裂整体分离痕迹

断裂形态由物体形状所决定,断裂面可能凹凸不平或带有毛刺,或呈其他特征形态,断离面相互对应,界面上的痕迹、附着物及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通常在现场提取到的遗留物,仅仅反映了该残片本身的特征,只能认为是与案件有关的物证,只有当获得了与遗留残片相关的另一分离体客体,而且经过对分离客体的检验,其断裂特征与遗留残片特征相对应时,才能初步确定是否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因此,不仅要对形态特征进行检验,还要对其进行物理、化学的检验,进一步分析它们的材质、种属,综合起来判断是否原为一体,准确作出同一认定的结论。

案例:2000年7月22日,在某高速路,一辆旅行车由西向东行驶中因爆胎停车,乘车人阎某下车行至超车道内时,被一辆同方向由后驶来的小客车撞出,造成阎某死亡,事故发生后肇事小客车逃逸。经勘验,对现场遗留残损物与嫌疑 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进行了整体吻合复原,其嫌疑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的断面呈凸起弧线,宽度为0.2cm,长度为1.7cm,工字型断裂面宽度为0.2cm,对角线长度为0.8cm,凹陷面弧线宽度为0.3cm,长度为1.1cm;各形态特征均与现场遗留残损物断口形态的弧线宽度、长度相对应,各断面痕迹特征吻合良好,经X射线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材质进行分析均为同种金属材质,为同一物体断裂分离所形成,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

2.异质脱离整体分离痕迹

无论是同种材质的组合体,还是不同材质的组合体,各部件之间会有相应的接触面,相邻两部件的接触面上会留下相应的接触印痕和附着物,脱离后,在脱离部位上的印痕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因此,通过异质材质印痕及附着物进行形态特征与分析检验,判断是否原为异体、异质分离同一认定的依据。

案例:2002年10月18日,在某环路发生一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造成骑三轮车人死亡。经查,车号为晋×××的斯太尔牌大货车有肇事嫌疑。对现场提取的车体部件与大货车左侧脚踏板支架部件经过初步重叠复位后两部件吻合良好。现场遗留物简称A件,车体上部件简称B件,对于这类组合部件在同类大货车上通常属于通用部件,但在这起案件中,它的反映特征在于:(1)擦划痕的贯穿特征。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A件与B件表面的擦划痕由A件表面贯穿至B件表面,划痕连续完整,而且数条划痕均为一次形成。(2)形态特征的完整性。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在其表面的中心部位,有一个由中心跨越两部件边缘而形成的一个孔洞,移开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其形状会失去完整性。(3)固有的接触痕迹。A件圆柱体(与B体接触)的外表面与B件半圆形(与A件接触)壳体的内表面上,有形态相对应的磨损痕迹。(4)物理化学特征。A件与B件表面的黑色油漆涂层,经FTIR、SEM/EDS检验,均为同种油漆;两部件对应的磨损面上,均检出对方的不同金属成分。在这一案件中,采用了一物多证、同痕多检、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上述特征,对涉案物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检验,作出了整体异质分离的鉴定结论,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肇事嫌疑人认罪伏法。

(四)微量物证检验鉴定的应用

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现场开放的特点,微量物证的分布复杂,交通事故中常见的微量物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纤维物证等。由于微量物证种 类、发生作用方式以及遗留部位的不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具有不同的存在与分布形式。

1.油漆物证

当车辆与车辆发生碰撞和刮擦,被碰撞和刮擦部位的漆层会发生脱落或相互间的油漆物质转移;机动车辆若与自行车或行人相碰撞和刮擦,有时会在自行车某部位,被害人的衣服、身体上留下肇事车辆的油漆。现场油漆物证的形态与车辆涂层油漆的老化程度及事故本身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关。有的是车辆表面油漆脱落,有的则是多层油漆甚至是底部的腻子层也同时脱落。一般来讲,只有那些旧车因表层油漆严重老化,附着力差,会呈现较大的片状散落,其他则多呈细小颗粒状和小片。如果在事故现场收集到的漆层较厚且厚薄不均匀,可判断此漆片为修补喷涂过油漆的车辆上掉下来的;反之如漆片厚度较均匀,则此漆片为从厂家喷涂油漆的原车上脱落。

(1)油漆物证的提取。现场油漆物证的提取在交通事故现场发现较完整的油漆碎片,可利用竹质镊子轻轻地夹取,放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微小的油漆颗粒,则应使用检材收取勺或手术刀刮取后收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擦刮痕迹部位的油漆附着物,最好是做完痕迹鉴定和拍照之后,小心地将漆状附着物连同载体一起妥善固定好,直接送检,由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微量漆状物的提取。

(2)嫌疑肇事车辆上油漆物证的提取。当通过侦查找到嫌疑车后,不要急于提取油漆检材,而应认真、全面地检验该车各部位,重点观察该车涂层是否有划痕、擦痕、脱落及重新喷涂等现象。然后对其形状、离地距离进行测量、记录,同时对照对方车辆或受害人身上接触点的位置、距地高度是否吻合,如不吻合即可排除;如果双方在擦划方向上吻合,相应距地面高度一致,应必须注意两者油漆的颜色是否一致,以便提取到准确的检材。

2.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

根据塑料零部件成分、性能及事故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不同,脱落的塑料物质形态不同。可塑性差、质地坚硬的塑料零部件,受到撞击后容易破碎,呈块状脱落。如机动车转向灯灯罩、非机动车尾灯标志等;可塑性较强、质地柔软而有一定韧性的塑料零部件经强力撞击或擦刮,局部产生高温,被撕裂或拉伸,呈胶状或薄膜状,粘附在车辆或物体表面。如非机动车把套,常因被机动车擦刮而呈薄 膜状粘附在车辆表面。

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的提取。散落在事故现场地面上的塑料碎片,可以用不锈钢镊子夹取。若塑料碎片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用干净的足够大的纸袋盛放; 若塑料碎片很少,则应用检材收集瓶或硫酸纸制作的盛物袋来收集。对于粘附在痕迹部位的非本身形成的物质,往往是因刮擦作用形成的附着物,提取和保存一定要小心。可借助放大镜观察,用具柄手术刀片轻轻刮取附着物。若附着物较多或具有一定硬度,可用不锈钢镊子提取,然后放入盛物容器中。如果提取连肉眼也难以观察到的附着物,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用一小块酒精纱布沾擦有附着物处(注意不能来回多次擦),然后将棉球或纱布连同附着物质一起放入专用玻璃收集瓶中保存。

3.纤维物证

纤维物证的出现率相对于其他微量物证出现率较低,它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车辆与人体接触的事故现场必有纤维物证存在。而且交通事故现场的纤维物证一般都是微量的,有时有数根毛发,有时只有单根毛发或纤维,往往不易发现并且因其颜色特征不明显,除个别差异较大者外,用肉眼难以区分,必须仔细观察和寻找,有时需要使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鉴别。纤维物证粘附于肇事车辆的事故接触部位与被撞人体纤维的脱落部位具有方位的对应关系。

纤维物证的提取。机动车辆与人、动物的毛发接触,往往会将受害一方的部分毛发转移并附着在肇事车辆上,或掉落在事故现场的地面上,机动车辆与人的织物接触也会造成织物纤维的掉落与转移。由于毛发、纤维掉落或附着的数量较少,而且毛发和纤维本身又很细,因此要用手柄放大镜仔细勘查事故现场,必要时应使用光源照射寻找纤维物证。在提取附着物之前,最好用照相机拍下纤维的原始依附状态,作为重要物证形态资料。然后用干净的不锈钢镊子进行提取,最后将提取到的纤维物证连同所提取的受害一方(人或动物)被刮擦痕迹处的毛发或织物纤维三至五根一同送检。需要注意的是,应在立体显微镜观察到两者的颜色和外观形态近似或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提取比对检材。若微量纤维的种类较多,在事故现场的散落面积较大,难以在肉眼观察下用镊子一根一根地提取,此时可使用交通事故物证提取箱中配备的静电取迹器进行提取。

三、总结 通过以上交通事故的痕迹检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痕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车辆痕迹的检验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这就要求公安交通事故处理部门的民警要进一步增强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的证据意识。要加强对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知识的学习和交通事故中的痕迹检验知识的储备。对特大、复杂的交通事故案件以及可能造成矛盾纠纷的案件要有保全证据的意识,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李琼瑶等.交通事故物证勘查和检验.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2—441 2 廖岳华.交通事故常见的微量物证及其提取方法.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2): 88—901 3 刘建军.交通事故物证鉴定技术.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4 谷志杰,丛国权.交通事故处理及预防[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5 闫松申.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轮胎痕迹智能鉴别系统的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03

第三篇:交通肇事案件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河南顺河律师事务所接受交通肇事案被告人XXx亲属的委托,指派我担任他的辩护人依法出庭参与今天的一审诉讼活动。刚才听了庭审调查及公诉人的公诉词,辩护人认为xxx人民检察院xxx检刑诉(2011)94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xxx犯有交通肇事罪,该指控定性准确适用法律得当,辩护人对此没有异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被告人xxx由于疏忽大意,在兰考县境内106国道627KM—500M路上行驶时发生交通事故致被害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给社会造成危害给被害人家里造成痛苦,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但是纵观全案的事实,辩护人认为被告人xxx具备法定从轻减轻处罚的事实情节,现发表以下辩护意见

一,被告人具有自首的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110”接警记录和被告人供述显示,案发后被告人及时报警,把本案的简单情况向公安机关说明,然后,被告人在事发地等待公安机关的调查处理,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施救行为。公安机关开始调查后,就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经过。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先以信电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所以,本案符合认定自首的条件,应当依法认定为自首。二,从事故发生的原因来分析,受害人和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此次交通肇事的发生和伤害后果的加重。本案中的交通事故除了xxx本人疏忽大意外,第三人过错也是导致此次事故的诱因。被告人供述以及证人xxx的证言证实,事发前,被告人的车辆前方的几十米处的三轮车突然停车,并有人下车追赶动物,这种行为是被告人始料不及是的。被告人为了避免伤害该行人的后果的发生,只有采取了向左躲让的紧急措施,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被告人的措施是得当的。而此时受害人的车辆迎面是过来,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被告人供述证实,事发前,受害人没有系安全带,这本是一种违反安全交通安全法的行为,并且,正是这个行为导致了损害后果的加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该第三人的这一过错行为,此次事故不会发生;如果受害人能够遵章守法,前排乘客系上安全带,那么此次事故未必造成两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因此说,本案中第三人和受害人是有过错的。

三,被告人系主动报案,积极抢救被害人,投案后认罪态度较好,悔罪表现深刻。

被告人供述和证人证言以及接警记录、案件来源和侦破报告证实,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告人在第一时间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同时报了警。之后,被告人又连忙将受害人抬下车,使其尽快脱离危险处境,积极对被害人实施人工呼吸进行救治。急救车来到后,被告人又让随行人员赶到医院对被害人进行抢救,还掏出了自己身上仅有的1000多元钱,积极对受害人进行抢救。另外,本案的证据材料显示,被告人在首次供述中,就如实供述了本案的犯罪行为,没有拒绝、阻碍和抗拒及逃跑行为,给公安机关及时处理案件提供了真实的事实依据。这种坦白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亦是从宽处理的事实情节。同时足以说明xxx有改造和悔过的决心。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庭上自愿认罪应酌情从轻处罚”的规定精神,应当对被告人酌情从轻处罚。

四,被告人xxx是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受过良好的政治教育,并且历史上无前科。在次之前,是一个从农村出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诚实的打工仔。此次事故确实是疏忽大意,确实是过失所为。庭审中自己愿意接受法律处罚,对受害者深表同情的坦诚态度,也足以说明被告人能够通过吸取教训、改过自新,重新做一个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依照刑法罪行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应该给予被告人认识错误、重新树立人生价值的机会被告人适当的刑法。

五,被告人愿意对受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以尽最大的能力挽回对受害人家属造成的伤害。依照我国民事法律规定,被告人作为被雇佣的司机,在本次事故中并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在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过程中,为了抚慰受害人家属,被告人及家属明确表示,如果原告人和其他被告人达成和解意见,被告人家属愿意主动向受害人家属进行额外补偿。由于调解意见差距太大,被告人的意愿未能实现。尽管这样,被告人积极赔偿的愿望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恳请合议庭考虑本案案发的特殊情况以及案发后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并考虑被告人良好的基本素质以及投案自首的法定从轻减轻情节,对被告人减轻处罚。

辩护人:河南顺河律师事务所 韩世杰

2011年4月27日

第四篇:关于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调查报告

关于交通肇事案件中“责任认定”的调查报告

责任认定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定肇事双方当事人民事、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肇事行为构成刑事案件时,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证据之一。本文仅就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谈讨,以供商榷。

一、责任认定的性质及权属

刑事案件中,按照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七大分类,责任认定应归属“鉴定结论”这类。然而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责任认定”结论与其他“鉴定结论”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

1、作出结论的主体不同。伤害案件中法医鉴定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的“法医”或依法聘请的医务人员;而责任认定的主体则是公安机关的交警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2、表现形式不同。法医鉴定在证据形式上表现为“法医”的一种个人行为,它不属于任何机关或部门,而是法医根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对特定的对象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结论和评价;责任认定则直接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是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根据案件情况分析后,所作出的确定当事人双方责任大小的一种行政行为;

3、作出根据不同。法医鉴定是法医根据特定的对象进行评价后得出的结论,具有单纯性的特点;而责任认定则是交警工作人员对整个案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法律意义不同。法医鉴定只是案件诉讼中证据之一,从诉讼角度讲,其作用即是“证明”;而责任认定除具备证明作用外,还具有行政强制性特征。当事人无异议时,应承担履行相关义务的责任,即包括民事责任、也包括行政责任。

5、程序不同。法医鉴定在当事人不服时,可以要求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对人身伤害案件中伤情鉴定有争议时,由省政府指定的医院最后作出权威性的鉴定;而责任认定当事人不服时,只能提请上级交警部门进行复议。由上分析,交通肇事案中“责任认定”在刑事诉讼中的性质可以概括地确定为:由交警部门依据职权作出的具有权威性、行政性等特征的“鉴定结论”。

责任认定的权属,即有权作出责任认定的部门和机关,从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看属于公安机关,是无庸置疑的。但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当事人如果不服责任认定或司法机关在办理涉嫌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时,对责任认定有异议,那么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应有谁掌握呢?笔者认为,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仍是公安机关。有以下两点理由:

1、当事人不服责任认定时,只能向上级交警部门提请复议。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30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这一条证明,上级交警部门是下级交警部门所作责任认定的复议机

关,据《行政复议法》规定,上级交警部门的复议决定,即为生效的决定。

2、对责任认定,当事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和高法、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对当事人因不服

责任认定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属,归属公安机关。但司法机关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认为“责任认定”不正确时,是否具有变更权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公安机关是作出“责任认定”的最终权力机关。

那么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呢?根据法发92第9号文件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据此,人民法院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虽然不具有改变责任认定的权力,但却享有对“责任认定”不予采信的权力。检察机关在办理同样案件时,也享有这一权力,即根据自已审查判断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和结论,而不必受责任认定的影响。

二、违章行为、逃逸情节对责任认定及定罪量刑的影响

(一)违章行为

研究违章行为与交通肇事案件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1、违章行为是对肇事者定罪的基础;

2、违章行为与发生交通事故应具有因果关系;

3、违章行为决定责任大小并影响量刑的幅度。这三点是对交通肇事行为正确定罪量刑的关键。但具体案件应当具体分析,笔者根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案件与上述原则进行比较谈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违章行为与定罪的关系。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也即违章。从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看,行为人有违章行为,并且因违章行为而发生交通事故是构成犯罪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如果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即使发生了交通事故也不能定罪处罚。这一观点是法律界共识,也是司法机关办案所遵循的准则。然而,97年刑法修订时,将肇事后逃逸行为作为提高量刑幅度的条件,即“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这一规定,肇事后有逃逸行为的,如果定罪将被处以重罚。但是,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逃逸案件,有时却困绕了办案。例如,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没采取任何措施而是苍慌逃逸,公安机关因肇事者逃逸,难以分清事故责任,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推定逃逸事者负事故的全部责任;而逃逸者在事故发生前是否有违章行为,也相应的难以查清。据此能否认定逃逸者构成犯罪并处以刑罚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对发生肇事后逃

逸的当事人,依法能够认定有罪而无须查清违章情节。理由是与刑法规定相符,因为“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只要有逃逸行为,就定罪处罚;并且逃逸行为在交通事故中,是非常恶劣的情节,也正是为了更严厉的打击逃逸行为,才制定了较高的法定刑;在多数逃逸案中,查清逃逸者违章情节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无法查清,而如果据此不定罪,刑罚有失公平(与保护现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者比),难以有效扼制逃逸现象的发生。第二种意见则认为,违章行为不清楚的逃逸案,当事人只能承担民事责任,而不能对其定罪处罚。理由是违章是构成犯罪的前提,在前提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定罪处罚,必有错罚无辜之嫌。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前者更加注重实践的合理性,而后者更加注重法律的规定。个人意见同意第二种观点,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前提,必须是行为人有违章行为,这是定罪的必备要件,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对逃逸行为的处罚原则,必须是在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才能给予的处罚。对实践中出现的难以认定逃逸者违章的案件,只能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不以犯罪论处,这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第二,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的关系。两者应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原因与结果、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即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当事人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无因果关系,则不能据此追究行为人的责任。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当然的因果关系,但间接的因果关系能否成为这里的因果关系呢?现依并非操作相当不熟练的无证驾驶员和酒后尚未足以影响其控制力的驾驶员肇事行为为例进行分析,我们暂且称这些违章为“一般性违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违章行为非常明显,与事故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完全由此违章行为而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果关系。那么一般性违章能否成为认定行为人责任的依据呢?笔者认为,这类一般性违章可以也应当成为责任认定和定罪量刑的依据。理由是:

1、这类违章,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章的故意,即明知故犯,在处罚时理应作为从重考虑的情节;

2、虽然不能证明与事故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些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3、从高检、高法《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中第一条第(三)项规定,均将酒后驾车、无证驾车、驾无牌作为从重量刑的情节。可见,这类违章行为必然地影响到对交通事故责任的划分及定罪量刑。当然,实践中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应抓住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以及肇事者发生肇事的主要违章行为,同时也应考虑到这类违章情节,已使案件得到正确处理。

另外,在肇事逃逸案中,能够确定逃逸者违反了例如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等一般性违章行为,但因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致使事故责任难以划分,而认定逃逸者负全部责任时,因肇

事时引起事故发生的主要违章行为难以确定,能否据这些“违章行为”和“全部责任”对逃逸者定罪处罚呢?笔者认为能认定。因为逃逸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前有违章行为,且事故责任难以划分是因为肇事者逃逸行为带来的,因此在责任认定时,逃逸者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同样,逃逸者对此也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逃逸情节

交通肇事后当事人因肇事行为而根据规定产生了履行相关义务的责任,但逃逸案中,肇事者却不履行义务而逃逸,企图逃避法律追究,从行为上和主观心理上都是非常恶劣的情节,有的被害人还因肇事逃逸造成了死亡的后果,并且这类案件在交通事故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因此正确认定逃逸行为,对于确定当事人刑事、民事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的关系。逃逸行为是否必然地影响责任认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原则应当首先分清当事人的责任,在逃逸案中,只有无法分清责任时,才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由逃逸者承担全部责任。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逃逸行为一般不影响责任划分,特殊情况则影响责任认定。

2、逃逸行为与定罪量刑的关系。首先,逃逸行为是否影响定罪,因为逃逸行为一般不影响对事故的责任划分,因而也一般不影响定罪问题。在对肇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肇事的违章情节和行为人的责任大小,而不能仅凭逃逸行为认定逃逸者构成犯罪。但在特殊情况下,逃逸行为是否影响定罪呢?例如本文中谈到的逃逸案中,能确定肇事前有违章行为,而因逃逸行为又使责任难以划分的情形。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逃逸行为影响定罪。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没有逃逸的,则有可能不够成犯罪。这一观点有待进一步谈讨。

逃逸行为对量刑的影响,根据刑法的规定,对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规定了提高的法定刑。对因肇事逃逸而致被害人死亡的,规定了更高地法定刑。因而逃逸行为对量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篇: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规定

发布单位】公安部

【发布文号】-----------【发布日期】1995-06-20 【生效日期】1995-06-20 【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

(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及时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以下简称肇事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

第三条 查缉肇事逃逸案件,由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统一指挥,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

第二章 组织

第四条 省级公安机关负责指导和组织查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肇事逃逸案件。

地区(市)公安机关负责指导和直接参与肇事逃案件的查缉工作。

县级公安机关负责具体承办本辖区内发生的肇事逃逸案件。在发生肇事逃逸案件或接到协查通报后,应当立即开展查缉工作。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本辖区情况,研究制定肇事逃逸案件的堵截、查缉预案,做到定岗、定职、定责。

第六条 治安检查站应当承担堵截、查缉肇事逃逸车辆的任务,必要时经县和县以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批准,可以临时设置检查卡。临时设置检查卡不得收费、罚款,任务完成后必须立即撤除。

第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邻省、地区(市)、县的交通干线或肇事逃逸案件较多的道路上,设置标有管辖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地址及报案电话号码的提示牌,配置122报警电话,方便过路驾驶员或者群众及时报案。

第八条 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昼夜和节假日值班制度,配备必要的现场勘查和照明器材及交通、通信工具。

第九条 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能够与相邻省、地区(市)、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相互联络的通信设备。

第三章 查缉

第十条 发现或接到肇事逃逸案件的报告,应当查明现场人员或报案人身份和住址,问明发案的时间、地点、简要案情和损害后果,做好接报案记录并及时报告领导。

第十一条 发生肇事逃逸案件,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线索较清楚的,应当布置堵截和追缉,并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二条 勘查肇事逃逸案件现场必须细致、周密,应当首先寻找证人,并根据现场遗留的各种痕迹、印迹,判断肇事的车辆类型、逃逸方向,为堵截和追缉逃逸车辆提供线索。

第十三条 肇事逃逸案件现场遗留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证据,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固定、提取和保存,并按有关规定和标准制作现场勘查记录等法律文书。

第十四条 参加查缉肇事逃逸案件的人民警察,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对查获的肇事者、嫌疑人和逃逸、嫌疑车辆,应当依照《人民警察法》和有关规定,立即进行盘问和检查。

第四章 协查

第十五条 协助其他地区公安机关查缉肇事逃逸案件,是各地公安机关的职责,必须全力配合。

第十六条 要求协查肇事逃逸案件的方式是:

(一)发出《肇事逃逸案件协查通报》;

(二)电话通知紧急协查;

(三)派员前往。

第十七条 要求协查肇事逃逸案件的办案部门,在协查通报或电话通知中,应当提供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案情和后果;尽可能提供肇事车辆的号牌号码、车型、颜色、装载、损坏部位等特征。

第十八条 接到协查通报或电话通知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布置查缉。

第十九条 协查的公安机关在堵截中,发现肇事车、肇事者或与协查通报、电话相符的嫌疑车辆、嫌疑人员可以采取必要的控制或滞留措施,收集有关证据。对肇事者或嫌疑人员必须立即讯问,并及时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

案发地公安机关的人员一时难以赶到,又需要对肇事者或嫌疑人员实行必要留置的,应当由协查地公安机关领导批准。

第二十条 案发地公安机关需要带回肇事车辆、嫌疑车辆的,应当及时派人前往办理有关暂扣手续;如需要协查地公安机关对肇事者或嫌疑人员拘捕、寄押或留置的,案发地公安机关应当办理委托异地公安机关代为执行手续。

第二十一条 协查的公安机关对查获的嫌疑车辆和嫌疑人员,一时难以查明有关情况时,应及时通知要求协查的公安机关派员甄别。要求协查的公安机关在24小时内未作出正式答复的,可视协查通报或紧急协查电话自行失效,协查部门对嫌车辆和嫌疑人员登记备案后放行。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二条 对侦破肇事逃逸案件提供线索和有功的群众应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建议其所在单位予以奖励。

公开奖励应征得其本人同意。

具体执行奖励的标准和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制定。

第二十三条 对参加侦破肇事逃逸案件有功的办案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对擅离职位、放弃岗位、贻误战机、徇私枉法等不按规定堵截、追缉或协查肇事逃逸案件的人民警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责任人是交通事故办案人员的,同时缴销事故处理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对当事人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驾驶车辆驶离现场的调查,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下载浅谈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修改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迹检验-修改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

    交通肇事案件思想报告 (一)无助的求助 20xx年9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一个瘦弱的中年妇女在亲友的带领下,从宿松县慕名找到我,哭哭啼啼、神情恍惚,请求我为其丈夫“伸冤”,救救一家老......

    关于部分交通肇事案件管辖的探讨

    关于部分交通肇事案件管辖的探讨 齐齐哈尔市 胡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第十八条规定:刑事案件的......

    对交通肇事案件审理之我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样私家车大量出现,经济的发展、运输的发达,使大量运输户奔波在公路上,造成了车辆拥挤,事故不段发生。......

    刑事技术中指纹痕迹的检验及技术创新[五篇范文]

    刑事技术中指纹痕迹的检验及技术创新 摘 要:现阶段的刑事技术中,对指纹痕迹检验技术的创新应用有着要求,通过指纹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能有助于刑事案件的侦破。每人身上都有着其......

    交通肇事案件中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之分2

    交通肇事案件中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之分析 时间:2011-06-08 16: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评论(0)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预案五篇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预案 为了即使侦破交通肇事案件,加大打击交通肇事逃逸违法犯罪的力度,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

    保险人在交通肇事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地位及其责任

    保险人在交通肇事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地位及其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称道路安全法)施行已有数年,其中第76条也进行了修改,对该法第17、75、76条的理解和......

    论交通肇事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DOC)

    目 录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一、刑事和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