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实现查处案件三个效果相统一的思考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查处案件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纪效果相统一。这是党中央对查办案件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查处案件工作事关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决心和力度,要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纪效果相统一,根本问
题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要牢记现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查处案件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头脑清醒,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查处案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刻把握查处案件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应对和解决好实现查处案件三个效果相统一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查办案件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去把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第一要务服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协调处理好查处案件与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关系,既严明党的纪律,严肃查处破坏改革开放、阻碍科学发展、影响和谐稳定的案件,又支持改革创新,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三是要坚持党对查处案件工作的领导。查处案件是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务必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自觉将办案工作置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紧紧依靠党委、政府解决办案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纪委的协调作用,不断完善办案协调机制,形成办案合力。
要严格依纪依法办案。要把查办案件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思考,善于从党中央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工作重点、工作要求与地方工作实际的结合上把准时机。要加强对反腐败斗争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增强政治敏感性和工作前瞻性,坚持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纪依法查处。要正确把握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正确区分一般错误、工作方式方法不规范、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与违纪违法的界限。要抓住案件初核、立案、调查和处理的时机,始终掌握查处案件的主动权,坚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允许分清案件轻重缓急,把握查处时机节奏,讲究查处策略,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但要防止有案不查、瞒案不报、拖案不结;允许适用宽严相济、区别对待,争取大多数,孤立打击极少数等政策,最大限度地教育和挽救干部,但不能违纪违法办“人情案”,要做到该查清的认真查清,该严惩的坚决严惩,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
要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抓案件查处,既要发挥查处案件在惩治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发挥在预防腐败方面的建设性作用。认真分析、查找所查案件中涉案单位存在和暴露出来的问题,查清发案原因,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缺失和漏洞,举一反三,帮助涉案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认真分析涉案人员的思想根源和发案原因,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善于从所查案件中发现廉政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有效防治的对策和思路,向有关单位提出源头治理的建议,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篇:公司注册资本案件查处的思考
是虚假出资还是抽逃出资?
——公司注册资本案件查处的思考
经检大队 孙超
注册资本也叫法定资本,是公司制企业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或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本总额,并在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2005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对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有着严格的规定,作为公司登记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九条、第二百条、第二百零一条针对公司制企业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三种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这三种违法行为又简称为公司注册资本案的“二虚一抽”案件。“二虚一抽”案件涉及到财会、银行等相关业务知识,笔者结合近期查处一起抽逃出资案件,分析“二虚一抽”案件的异同,谈点个人对“二虚一抽”案件查处粗浅体会。
案情简介
近日,本局执法人员接群众举报,反映某公司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经初步查证,2009年6月23日,该公司股东XX为获得市政施工一级资质,向中介机构借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个人投资款的名义缴款至其公司基本账户中。2009年6月24日,该公司经会计事务所验资获得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验资报告》。同日,凭借《验资报告》等变更资料,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后,该公司领取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股东XX分别于2009年6月24日(700万元)、7月14日(300万元)以个人借款名义将1000万投资款从公司账户中借出,归还给中介机构,在公司财务账目上以“其他应收款 XX”的名义记账。XX在归还借款后,陆续向公司账户补缴投资款800万元人民币,截止案发,尚有200万元人民币未能补缴。
案件定性的争议
在调查处理期间,执法人员对上述案情进行剖析,围绕当事人的行为究竟构成“二虚一抽”中的何种违法行为展开讨论,分别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该公司系家族性质企业,股东XX增资1000万元的事实是经股东会决议通过的,其他股东作为XX的近亲属应当知晓股东XX缴纳的1000万元投资款实际是向中介机构借款,并在规定时限内必须归还中介机构的资金,且该公司增资目的为获得足够的注册资本便于获得市政施工一级资质,属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欺骗公司登记机关,应当定性为该公司虚报注册资本;第二种意见认为虽然公司系家族性质企业,但是股东XX的具体出资行为并非为股东合谋,股东XX向他人借款出资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该公司的债权人和其他股东隐瞒了事实,应当定性为股东XX虚假出资;第三种意见认为,该案中股东XX以个人借款作为投资款应当系合法,在法律地位上,股东XX和该市政公司分别为自然人和法人,股东XX的个人投资款系借款应为其自然人所承担的债务,并非法人的债务,正常情况下股东XX应当以个人资产偿还对中介机构的债务,但股东XX却以个人借款的形式从公司基本账户中抽回投资款用于归还中介机构的债务,将自然人的债务转化为法人的债务,导致了公司账户上长期挂其他应收款项目,对公司的债权人和其他股东造成不良影响,股东XX抽出注册资本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在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后,该案应属股东XX抽逃出资。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意见。
为能准确对该案进行定性,笔者将从“二虚一抽”这三种违法行为的概念、构成条件等方面来比较分析:
一、虚报注册资本,是指申请公司登记的个人或者单位,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的行为。
1、行为主体,即申请公司登记的人或单位。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申请公司登记的人”是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公司设立的人”是董事会。
2、行为欺诈的对象,从其概念中可以知道,该行为欺诈的对象主要是公司登记管理部门。行为人通过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了公司登记。行为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的行为是申请公司登记的单位或个人在申请公司登记时针对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的。
3、行为方式,表现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的行为。这里的证明文件,主要是指公司股东缴纳全部出资或出资认购法定股份后,由依法设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法定验资机构依法对申请公司登记的人的出资验资后所出具的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验资证明以及出资者所拥有的出资单据、银行帐户及有关产权转让的文件等。这些文件必须真实可靠、不能虚假,否则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谓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是指向公司登记主管部门提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不真实的、伪造的或隐瞒了重要事实的证明文件。既可以是公司登记申请人伪造或篡改的,亦可以是与验资机构中的验资人员恶意串通,从而取得虚假的证明文件等。至于其他欺诈手段,则是指除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以外的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如使用虚假的股东姓名、虚构生产经营场所等。但不论是使用虚假证明文件还是其他欺诈手段,都是为了虚报注册资本,并为虚报注册资本服务。虚报注册资本是指公司实际上没有资本而谎称具有,或者虽有资本但实有资本却少于所申报的资本。也就是行为人不具有登记公司时所应要求的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却说其有,如实交纳股本或出资额低于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却说已达到最低额;或者虽然达到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是由于将出资中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价高于其实际价格而产生实际资本与注册资本不符。
4、行为发生的时间,一般发生在公司登记过程之中、成立之前。
二、虚假出资,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欺骗缴足出资的公司其他股东、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1、行为主体,本行为的主题是公司的发起人或者股东。所谓公司发起人是指依法创立筹办股份有限公司事务的人。所谓股东是指公司的出资人。
2、行为欺诈的对象,本行为欺诈的对象是依法认足并缴足出资的公司的其他股东、发起人,还包括受到欺诈的公司的债权人及社会公众。
3、行为方式,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的行为,主要表现为:(1)以货币方式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将其认缴的货币足额存入准备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临时帐户:(2)以货币方式缴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缴纳其以书面形式认缴全部股款;(3)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抵作股款的股东、发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4、行为发生的时间,本行为发生的时间一般在公司成立前。
三、抽逃注册资本,是指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的行为。
1、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
2、行为欺诈的对象。本行为欺诈的对象和虚假出资相同,也是依法认足并缴足出资的公司的其他股东、发起人,还包括受到欺诈的公司的债权人及社会公众。
3、行为方式,所谓抽逃出资,包括在公司成立后,非法抽回其出资和转走其出资两种方式。例如抽回其股本、转走其作为股金存入银行的资金、将已经作价出资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又转移于他人等。
4、行为发生的时间,本行为发生在公司成立后。
综上,三者之间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欺诈的对象,发生时间方面有很大的差别。(1)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的行为主体是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而虚报注册资本的行为主体是申请公司登记的人;(2)欺诈的对象不同。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欺诈的对象主要是本公司的其他股东或发起人、认股人和社会公众;而虚报注册资本欺诈对象主要是公司登记主管部门;(3)行为方式上,虚报注册资本是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实际上没有资本而谎称具有或者虽有资本,但实有资本却少于所申报的资本。虚假出资是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4)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发生在公司登记过程之中、公司成立之前;而抽逃注册资本的行为只能发生在成立之后。
通过分析“二虚一抽”违法行为的异同,在日常执法监管中,可以将行为主体、行为方式、欺诈对象、发生时间四个要素来判断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但是在判断违法行为时,很多执法同志会从片面地从上述四个方面的某一方面进行判断。结合本案实际,综合上述四个判断要素,股东XX(违法行为主体)为让其控股的某公司获得市政施工一级资质(主观方面),将个人借款获得的投资款在领取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抽出归还个人借款(违法行为客体),并在公司财务账上长期挂其他应收款的行为(客观方面),构成了抽逃出资的基本要素。
笔者结合自身执法实践介绍两方面经验:首先在执法实践中,我们基层的很多同志对“二虚一抽”案件比较头疼,一方面因为很多同志对公司财务制度、银行票据(如不了解什么是银行承兑汇票)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很多同志在查处“二虚一抽”案件过程中喜欢盯着一个点展开(如:对方注册资本转出的时间点),实际上查处“二虚一抽”案件必须了解公司登记(变更)的整个一个过程,也就是当事人上交材料、通过审查、登记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颁发营业执照,认定当事人的登记申请,通过资金在登记过程中的流转,发现并确定违法行为。其次,公司资本金案不同于商标案等形式案件,商标侵权案只要你有这一行为,就是违法,不管你目的是什么,公司资本金案在这方面与商业贿赂案是一样的,必须作出行为目的,当然可以是模糊的,特别是抽逃案,必须作出行为目的性。就是要对整个材料有一定的掌握。材料就是证据,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公司资本金案中的“虚”字开头案子,就要有真实情况的反映。虚报注册资本,那他们真实的资本数是多少?虚假材料案,就要有他们公司虚假材料所反映出来的虚假对应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如甲的签名被乙代签了,那甲的签名是怎么样的,这要有一个反映。虚假出资案,则是股东应该出资多少,现在出资了多少,这要有反映。抽逃出资案,但要尽量反映出资金的流向,从流向再去证明资金流动的目的。抽逃出资案和商业贿赂案,表面的东西只是掩盖或者假象,只有证明了行为目的,抽逃出资案才能与挪用资金案相区别。
以上仅仅为笔者执法实践中的一些个人体会,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对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及环境问题
哈环综„2009‟58号
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
关于对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及环境问题 整改情况开展后督察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市)环保局,局属各分局、市环境监察支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管理办法》,为确保国家、省、市挂牌及其他重点环境违法案件切实查处到位、整改到位,有效增强环境执法的执行力,经市局研究决定,对环境违法案件及环境问题开展环保后督察,现将有关要求明确如下:
一、后督察范围
(一)2005年以来国家、省、市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企业。
(二)2007年以来,环保部、东北督查中心、省环保厅、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在历次检查中发现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
(三)限期治理、行政处罚的企业。
(四)市环保局直管企业。
(五)各分局、各区、县(市)管辖企业。
(六)列入排污费稽查计划的企业。
二、后督察内容
(一)国家、省、市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企业是否按要求及时整改到位;
(二)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依法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的执行情况;
(三)对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排污单位,依法停产整治的执行情况;
(四)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停产整治或依法关停决定的执行情况;
(五)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的建设项目,依法停建、停产的执行情况;
(六)是对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依法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的执行情况;
(七)是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应依法限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单位,停业或者关闭的执行情况;
(八)是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依法取缔、关闭的执行情况;
(九)是对限期治理等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限产、限排的执行情况;
(十)是排污费足额征收情况;
(十一)是对上级环保部门检查时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三、后督察达到的标准
各单位要在2009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后督察工作,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局。
(一)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95%以上。要切实监督管辖区域内国家、省、市审批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执行了环保“三同时”制度但未办理验收手续就投入生产的,要限期补办验收手续;对未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主体工程就投入使用或生产的,要责令停止生产,建设污染防治设施,限期办理环保“三同时”验收手续,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恢复生产。
(二)限期治理完成率要达到95%以上。要加大对限期治理企业的跟踪督办力度,确保按时限完成治理任务。对确实存在实际困难不能如期完成的,要向下达限期治理决定的部门提出延期申请;对未经批准不能如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一律责令停产治理。
(三)重点排污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率要达到95%以上。要加大对国控、省控、市控污染源和其他重点行业污染企业设施运行的监督检查,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四、后督察措施
(一)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切实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对下达限期整改、限期治理的企业,要确保按要求整改、治理到位,逾期未完成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上限处罚,并采取限产限排、责令停产等措施;要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严格执行排污费征收管理有关规定,确保及时足额征收排污费,对市局稽查中发现未足额征收的,市局将直接征收;对下达行政处罚的企业,要确保罚款缴纳到位,行政强制措施履行到位,对拒不缴纳罚款和履行强制措施的,要移送法院强制执行;对采取关停取缔措施的企业,要确保关停到位,对死灰复燃擅自恢复生产的,要联合有关部门采取断水、断电等措施;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要暂停其新项目的审批;对后督察工作开展不力,环境违法企业查处不到位的区、县(市),市局将实行区域限批。
(二)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企业有关负责人员,凡由各级行政机关任命的,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在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涉嫌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严肃追究刑事责任。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构成违纪的,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交监察部门追究责任。
(三)加大跟踪督办力度。环保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环境问题整改进展情况的跟踪督办力度,完善对重点违法案件的驻厂督察员制度和环境违法企业整改报告制度,将环境违法行为的整改切实纳入监管视线,保证整改措施的落实,要加强与工商、银行、证券管理、供电部门、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有关信息。上级环保部门要加大对下级环保部门履行职责及查处环境违法企业的督办力度,重点检查“调查而不处罚,处罚而不执行,执行而不到位”等问题。
(四)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环保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报道,要充分利用“12369”环保热线、社区环保监督员等多种渠道接受群众举报,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一批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屡查屡犯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OO九年七月十日
第四篇:对工商机关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工商机关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工商机关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几点思考
商业贿赂在我国已经俨然成为一种“市场潜规则”,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引起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目前我们分局治理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的执法实践来看,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进一
步研究解决。
一、目前在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发现线索难。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它手段买通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争取交易机会或交易优惠条件的行为,既包括直接给付的现金和实物,也包括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等,其行为依附于商业交易关系,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可以说在各类市场主体及不同行业中普遍存在,甚至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商业贿赂行为往往发生在有交易关系的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排他性,其商业贿赂行为的完成,只在少数当事人中完成,双方暗中交易“利益均沾”,并为稳妥起见订立“生死契约”,局外人很难发现,一般需要“知情人”举报或当事人之间发生“内讦”才能发现案件线索。
二是调查取证难。由于当事人拒不接受检查或以种种理由规避检查,有的为逃避检查,将办公地址迁往居民区、写字楼,即使发现了案件线索,工商执法人员却难以进入其场所检查、查阅相关资料信息、调查取证,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更有像外地南京、上海、山东等在汉企业或所设办事处,跨省跨市,调查取证成本高,加之没有专项办案经费,难以查找相关信息资料,调查取证更为困难,询问局外人又很难得到真实有价值的资料证据,明知其涉嫌有商业贿赂行为,但执法人员往往束手无策,因找不到有价值的证据材料而不得不“半途而废”。
三是认定事实难。由于商业贿赂行为表现形式复杂,涉及领域宽、行业广,而我国现行的《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规章中虽对商业贿赂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有些条文过于原则、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往往造成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对某种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贿赂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还由于有关法律法规有交叉、冲突,难以准确认定,有的公司发生了商业贿赂案件,立案查处时,将贿赂行为归咎于纯个人行为,与本公司无关,将业务员开除出公司,“丢卒保车”,逃避处罚,影响了执法效果。
四是适用法律不足。目前,我国反商业贿赂的非刑事立法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和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总局等就具体问题所作的司法行政解释,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适用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对附赠式商业贿赂行为规定、实施商业贿赂行为时的心理因素和主观心态、认定商业贿赂行为的归责原则、间接实施商业贿赂并获得利益的行为等没有明确细化规定如何适用法律条文,做到定性准确,处罚得当,仍有一定的难度。
五是干扰阻力大。多年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部门干预较多的“痼疾”,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消除,为局部地域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经济利益在一些地方或部门仍然存在。再者,“人情风”、“关系网”等庸俗的人际关系也干预其中,无形中增加了办案的难度和阻力,形成办案不顺,处罚额度较低,投入的行政执法成本高而收益少的“到挂”现象。
二、对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治理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认识,增强工商行政执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纪委六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将治理商业贿赂列为今年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之一,治理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商业贿赂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妨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它使市场竟争变成贿赂、人情、关系网的恶性博弈,造成物价虚高,直接导致“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伤民心、逆民意的问题,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影响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与当前倡导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市局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并已提到今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和全体工商干部应识大体、顾大局,理应站在反商业贿赂斗争的最前沿,责无旁贷,努力增强工商行政执法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互联网涉烟案件查处的思考
烟草专卖互联网涉烟案件查处的思考
互联网涉烟案件是一种新型的卷烟销售模式和渠道,它的主要特点有:
1、更具有隐蔽性;
2、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3、危害性巨大。针对该类涉烟案件的查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线索的收集:作为一个新型的销售网络—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我们难以监管的信息互动平台。对于一些卷烟违法交易信息更是我们无法获知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与公安网监部门的合作,通过他们专业的指导与技术支持,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同时,也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互联网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身对互联网信息的搜索和掌握,加强对互联网涉烟信息的掌握。
二、线索的分析及证据的采集: 由于网络涉烟案件涉及面广,牵扯的上下线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将众多的线索转化为有用的证据,这也是案件侦办的重点难题。除了我们办案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专业法律知识外,与公安部门的协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邀请到检查机关的提前介入,夯实证据,那对于案件后期的起诉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