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母爱贯穿全文——《荔枝》教学反思
让 母 爱 贯 穿 全 文
——《荔枝》一课教学反思
连江附小 张新兴
《荔枝》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让母爱贯穿全文——《荔枝》教学反思。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情节很简单。“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时从以下几步进行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一、初读课文,感觉母爱
初读课文,先从课文的插图入手,让学生通过插图回忆课文中写母亲为其解围的一件小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荔枝还写了哪几件事,读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透过这几件小事初步感知课文表现母爱的伟大。
二、品读细节,理解母爱
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方法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教学反思《让母爱贯穿全文——《荔枝》教学反思》。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更好的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几处对母亲的细节描写:端沙果、责备我乱花钱、吃荔枝和帮我解围,让学生懂得关心、批评、理解都是爱的表现。母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三、拓展延伸,升华母爱
学生在领悟到了这一人间第一真情之后,为了激起学生内心中对母亲的热爱和回报,我讲述了《一个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让学生由故事中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及天下所有的母亲。师生共同讲一讲我们的母亲是如何爱我们的,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然后设计这样的作业:
1、回家后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寄托在亲戚家读书的同学放学后给妈妈打个电话,向在远方的妈妈报一个平安。
2、准备写一篇读后感。
3、收集关于母爱的诗歌或短文,制作成手抄报,在班上交流、展示。
下课结束后,学生眼睛都红红的。很多同学围着我不愿意离开。然后,我让学生在《心得录》上写一篇读后感。检查时,学生都能写出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说,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第二篇:《荔枝》教学反思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第三篇:课文《荔枝》教学反思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着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语文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于是,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读中求悟”。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教学策略。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悟母亲,完成填空:这是一位()的母亲。接着,让学生找出作者回忆母亲几件事后,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细细品味,体会文章的情感。如,“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最后,利用课文的结尾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一堂语文课若没有40%的时间朗读,就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因此,我力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比如:在理解课文之前听范读录音,学生自由练读。接着指名读,学生似乎读得很流畅,但总让我觉得缺少点什么,原来是感情。我便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细细品味文章的情感的过程中,让学生再读课文。此时读到动情处,有好几个女孩子眼中含着泪。
这节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认真读书,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情”,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第四篇:荔枝反思
《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五年五班 常春会
《荔枝图序》这篇文言文,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篇幅不长,仅128字,但要言不烦、字字珠玑,以极为简约的文字先点出荔枝之产地、树形,再说明荔枝叶、花、实之特质,后交待荔枝图序写作之目的由来,是说明文的典范之作。虽说如此,毕竟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采用“片段呈现”的方式,以“倒叙”开始的课堂教学: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部分,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及其写作缘由;然后师生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背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研读说明荔枝产地、树形及其叶、花、实特点的部分;我安排了让学生帮助我设计板书环节,探究文本写作的顺序。这个环节学生积极动脑设计板书,从而对板书印象深刻,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背诵,板书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更有效调动了学生对文本表达形式的探究。
3.“读”为手段,浑然自觉的语言积累。《荔枝图序》的教学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就“读”的训练来说,我首先给了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其次,我更给了学生多样的读书策略,如在“对读”中领会作者写作的时间、意图,在结合句后注释的“自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身临其境”的朗读中读出文言的韵味,在“补充式”诵读中自然实现语言的背诵积累等。特别是针对文中一些难读的字词及长句子,我适时给予点拨。就语言的“积累”而言,我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学生熟悉词句含义、体察句式结构的基础上,在浑然自觉的活动中实现记诵。所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灵动。
4.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我也略做文章。在仿写句子时,我让学生用文言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没想到,真的是惊喜连连!出现了较工整的文言句式,例如:赋吾清凉之感!吾甚是喜之!等等。真的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课堂驾驭能力不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缺少艺术性!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需要不断探索。
第五篇:让读写贯穿课堂
让读写贯穿课堂,读中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让学生进行恰当的想象,对课文的一些句子进行补白练写。利用课文材料,科学地设计,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课文而又不同于课文的意念形象。对发展学生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毕淑敏的《学会看病》,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使得平常场景、生活小事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对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作文时总觉得无事可写的情形,将“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深沉情感的技巧”确定为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语段,透过生活细节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深的爱;课堂小结,让学生探究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的启示;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动人的瞬间”为话题,抓住生动的细节,描写一段生活场景,以求学以致用。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读写结合或明或暗,贯穿始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提高。
二、借鉴范文中谋篇布局的框架,让学生读有范文,写有榜样。
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课文中的很多片断,从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修辞运用抒情联想、细节描写等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章写作的典范,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种典范性和借鉴意义,不但体现在整篇文章上,而且体现在文章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要素上。譬如题目、立意、开头、结尾,段落展开、材料运用、过渡衔接、语言修辞以及写作中的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而课文的篇目不但在整篇文章,而且在文章写作的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要素,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借鉴和仿效。
讲读每一篇文章都要有练笔意识,都要选好仿写的落脚点,将写作训练贯穿到每一篇讲读文章中。
(一)仿辞、仿形。
先是模仿简单的,如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作一段写景练习;仿“捕”片断去写捕野兔,捕山鸡等。再结合课内的阅读仿写一件事、一个人、一次活动等。
(二)仿神、仿意。
模仿,切忌亦步亦趋,跳不出范文、片断的框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更重要的更多的要学生仿其神、仿其意,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如初一年级的同学,读了《这就是我》后,就可以模仿其构思:先写自己的形体和个性,然后介绍自己的个性点,最后归纳自己的个性点,但“百人百姓,千人千面”,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点,就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即使生兄弟姐妹,也是同中有异,或相貌,或性格,或爱好,总是有差异。我们的许多同学,尽管年龄相仿,但各人的相貌、性格、爱好是千差万别的。单以性格方面来讲,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热情泼辣,有的谨小慎微。即使是内向型的人其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把自己的情况介绍出来,就要抓住自身的点,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是仿其神、仿其意,文章才会有个性,有新意。
一、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3)、于“迁移点”拓写。4)、于结尾处续写。5)、变换文体练习写。
二、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
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三、课堂中的读写能力训练也要循序渐进。
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阅读基础的差异,在写作能力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时必须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要求: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尚处于学生的起始阶段,我们只需让他们进行集中识字和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造句、看图说话、写话,进行词语、句段的训练,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我们更应该引起主要,引导孩子从读到仿,即在阅读中仿照作者的范文仿写段落、篇章,继而放胆让学生试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要提出更要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读写知识,进行严格的作文基本功训练,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同时又要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的写作。
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