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冷眼观民主

时间:2019-05-13 19:5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报告-冷眼观民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报告-冷眼观民主》。

第一篇:读书报告-冷眼观民主

冷眼观民主

民主这个令我们爱恨交织的词汇,令多少先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说当代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民主梦,然而这终究是个梦。梦的美好就在于它的纯粹,梦的残酷也恰恰在于它的纯粹难以实现。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理智的告诉我们何为民主?卢梭认为:“主权者可以把政府位置与全体人民或者绝大部分的人民,从而使作为行政官的公民作为个别的单纯的公民的政府行使。”由此看来,民主制的核心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然而这确实违背自然秩序的。这种纯粹的民主制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样的制度是建立在淳朴的道德基础之上的。然而众所周知,国家是不讲究道德的,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民主在带给我们以平等的治理自己、治理自己的社会共同体的希望的星星之火后,却静悄悄的熄灭了。

《正义论》作为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目,我想很多人都对其有很多感想,而就我而言,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想冲击是关于民主制。“允许我们默许一种有错误的理论的唯一前提是尚无一种较好的理论,同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罗尔斯在开篇中的那段慷慨陈词。一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主制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的观念中,民主制是打着多数人利益的幌子对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明抢。但是民主制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然

而也正是由于它要照顾到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之存在着效率低下和不能够真正抉择出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案的缺点。尽管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所在,然而如果我们因此抛弃民主制,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制度能够替代,不,准确的说,应该是超越民主制呢?难道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哲学王”之制吗?然而,历尽古今中外的所有君主,谁人敢称“哲学王”?谁人能称“哲学王”?历史遗憾的向我们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我们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因而在没有比民主制更正义的制度出现,而民主制有明显比其他制度更有效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它也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用老师的话来讲就是民主制不是最好的制度,而是最不坏的制度。

《正义论》以严谨的思维态度对正义,对民主有了一个客观理性的阐述。而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庄园》,也从一个通俗易懂的角度,让我对于民主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动物庄园》的故事脉络被评论家分析为与苏联的历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惊人的相似,在很多共产党正在或者曾经执政的国家都能看到动物庄园的类似影子。我甚至与从这本小说中看到了我们的国家这些年的发展历程。这部寓言体小说以文学的语言指出了: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样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无论什么样的制度,都无法更改人性中对于权力的追逐。而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关于宗教 关于信仰

回顾这学期我所读的书,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无神论者,直到读了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我依旧坚持无神论,正如周国平所言,“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然而,一本小说却改变了我对于宗教的观点。这本书就是回族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这本小说,让我看到了民族的力量,宗教的力量。千百年来,穆斯林那执著近乎疯狂的坚定信仰,令我折服。每日“五时”礼,如此虔诚的祈祷、如此神圣的礼仪。

这个民族所坚守的信念是如此的执著,我认为,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这个世界中,必然有其文化封闭性,但这种封闭性不是弊端,而是这个民族的特性,是他们的文化认同。虽然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地球小到只剩下一个村,但因为有文化的认同,有了共同的信仰,天下的回回是一家人。这个民族也有着我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有信仰、他们团结、诚信、善良、执著,他们一诺千金、勤劳本分。千百年来的固守与抗争,令他们更加珍重民族之情、同胞之爱。这不正是当下我们的社会所缺失的品质吗?

穆斯林的葬礼上有句祷词“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灵魂的高贵在于用勇气证明信仰。反观当下的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各种光怪陆离的事件纷纷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令我们瞠目结舌。温州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校车事件,这一桩桩、一件件匪夷所思的事件就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和谐社会中。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起摔倒的老人需要考虑再三?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车撞到人后要反复碾压受害者?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额定9人的校车可以硬生生的塞进61名学生?是这个世界太疯狂还是我与社会严重脱节?

有人说,是因为我们的国人失去了信仰,正如梁小斌在30年前的那声呐喊:“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但是,我想说,不是我们丢失了信仰,而是我们从未有过信仰。有人会反驳,谁说我们没有信仰,儒家传统思想那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价值观。我想说,不,不是的,从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不再是一种人生信仰,而是皇帝的御国之术。它也不再给予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深处最纯真、最虔诚的信仰。它成了万千穷苦书生实现鲤鱼跃龙门,一朝金榜题名,万千荣华尽享的黄粱美梦的唯一途径。信仰被灌注了欲望,何其为信仰!而现在的我们,那些政治家所鼓吹的建设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国策,在带给我们对于公平正义的幻想后,当我们飘飘欲仙,以为自己身处法制社会所创设的理想天堂之时,现实狠狠的给了我们一记耳光,让我们从黄粱美梦中惊醒。依法治国,是句空话,公平正义只是幻想。一切都是政治家们玩的阴谋,噢,不,应该是阳谋。伯

尔曼曾在《法律与宗教》中向我们讲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而在这样一个权力与欲望肆无忌惮的横行,一切都以经济利益为最高标准的国家里,我们没有信仰,因而,我们的国家没有真正的法律,有的话也只是“政治法”,法律只不过是那些卑劣的政治家们玩弄权术的障眼法。

第二篇:《民主与教育》读书报告

民主的教育观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数学与应用数学 杨凯峰 编号:2 学号:10990141

约翰·杜威是20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美国哲学家。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杜威在任何领域为民主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作出的努力都不如他在其作为教育改革家的事业中所作的那样突出。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一、全书体系结构

《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讲了26个专题,第1—6章中主要讨论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和作用;第7—17章主要讨论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以民主主义的标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问题;第18—23章主要讨论教育价值问题及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最后还有专章论述了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其中除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批判。从杜威的这本《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民主主义理念与教育思想。

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认识,综观杜威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我总结以下四点来阐述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开展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即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学校即社会”,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每个人都有生长的可能性。这种生长不仅指身体上的发展,而且指智力和道德地发展。这种发展的概念对理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杜威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教法做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全书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泛而不乱,对每种问题都从哲学、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进行了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二、时代背景与意义

在一间间鸽笼一样的教室里,桌椅按照几何图形一行行密密麻麻地排列,儿童们面无表情,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教师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我们今天仍然非常熟悉,十九世纪末美国的课堂就是如此。当时,南北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正处在一个大规模扩张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能够适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对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这种承袭欧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早已经不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教育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巨人便出现了,这就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一生著述甚丰,而以《民主与教育》影响最大。在英美学者的眼里,这本书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而且理想国也好,爱弥儿也罢,都还只停留在理念阶段,而杜威却把理念与实践贯穿起来,对美国教育的巨大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杜威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他抓住了美国传统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曰脱离社会,二曰脱离儿童。杜威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在杜威看来,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杜威的无目的论经常被误解,事实上,杜威并非无目的论者,为民主社会培养具备民主合作精神的合格公民,这就是杜威民主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应该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他尖锐地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的自由的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这种把儿童当作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了“为了深远的和多少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缺乏现实生活能力,变得“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了首创精神和责任感。

针对美国教育的这种弊病,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在《明日之学校》里,他介绍了一个班“从做中学”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绕这个内容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要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2 算术课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的词语,作文则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形成了修辞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戏剧。

杜威还提出了科学思维的原则,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他把思维过程分成五个步骤: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者修改假设。由此出发,他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了五个步骤,一是老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儿童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与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教学五步”。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杜威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一直是美国教育的主流,影响力遍及世界,然而,对杜威的质疑批判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以贝格来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派和以赫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派就指责实用主义为非理性主义。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了天,美国朝野震惊,海军中将李可弗写出了著名的《美国教育――全国性失败》,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进行批判乃至否定。联邦政府也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派遣苏联教育考察团,重视学科教育和编著高难度的教材。然而有意思的是,六十年代以后,杜威又得到了重新肯定,实用主义教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主要观点述评

1.教育。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同时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两方面不能偏废,教育的起点和素材是本能和能力,必须诱导和发展儿童的这种本能和能力。同时,又要他们能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使他们的内在倾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生活。杜威认为,人的种种能力是天赋的种种生动的趋向运用某种材料所形成的。因此,为要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等能力,就应事先决定好让学生接触什么材料,而“选择材料必须采取社会的标准”。显然,杜威所要求的是:学生手脑并用地从事社会性的主动作业,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乃是自然而来的结果。他企图以此调合过去那种只重知识或只重智力的分歧,这是值得注意的。另外在智力的发展中,杜威尤其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过去,教育界对杜威提出的从问题出发的五步教学法多有批评,但后来有人认为: “实用主义者所提倡的实验——探索方法,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2.教材。总的来说,杜威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都是坚定不移地推行他的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的。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主义,要求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要把学问和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炉,并且大家都一样。”基于这两点认识,杜威很注意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安排教材。他认为“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所构成”,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得更为复杂,因此对这些材料要加以特别的表述和组织。他发现在现实的教育中,存在着两种教材体系: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学校中的各种课程代表着许多工作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资本。但是,这些课程远离儿童的经验这也是事实,所以学生的教材和成人的教材即书本中的教材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一致。“成人的材料是学生的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学生的材料的现状。成人的材料直接成为专家和教师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初学者和学生的活动的一部分。”在使用课本时所造成的大多数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牢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观念所产生的教材的区别。为此,他拟定了一套游戏和工作相结合的,即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教材。在他所创立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896年)里的课程便是如此,在那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杜威说:“主动作业这个名词,既包括工作,又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工作和游戏的区别在于结果的观念引起较长过程的活动,凡是所做的事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而学习恰恰便是这样一种事。因此,学校所以采用游戏的作业,并在课程中占一明确的位置,是出于理智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并非权宜之计。可以说,没有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谈到这里,可能有人注意到儿童在校外的时候总是在游戏,为何学习效果不佳呢?不要忘记,在多数校外环境里,教育的结果不过是游戏和工作的副产品,是偶然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游戏和工作的进行,应能促进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长”。

以上杜威关于作业的思想,反映出他试图解决理论与实践、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矛盾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没有成功。杜威本人在其《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中也承认:“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来解决教材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杜威批评传统教育缺乏活动。压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正确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儿童的发展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杜威强调“活动”的思想对其后的教育理论是有影响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抨击杜威只重经验而忽视学科的系统性这是对杜威理论的误解,杜威非常清楚地表述过:“如果学生开始学习的东西是有社会根源和应用的主动的作业,通过把更有经验的人所传授的观念和事实吸收他自己更为直接的经验中去,然后进到所包含的教材和法则中的科学的洞察力,这样,4 我们所主张的的积极的原理就得到维护了。”活动作业课程尽管没有成功,但这种尝试是可贵的,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正确估计社会、儿童、知识等几方面的因素对编制课程和教材的意义。

3.教学方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主题是明确的即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中涉及到的教材、方法自然就成了主题。杜威反对由哲学上的二元论所导出的所谓“教学方法和教材是不相关联的事情”。他认为,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对立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育上由于把方法和教材孤立起来而产生了一些弊端,首先就是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各种“方法”是由权威方面向教师建议,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观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方法机械一律,以为对所有儿童可用同一个方法。其次,就是使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和有意识的目的。学生对这种教材的态度,就是把它当作是必须学习的材料而已,而这种情况最难唤起学生活动和专心致志的反应。另外,在这种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了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影响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使本应是一种艺术的方法成为形式的、机械的和强制的。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方法。事实上,有一套长期积累起来的、相当稳定的取得成果的方法,即一般的方法。但由于个人心智经验以及爱好的不同,教师所要做的事,就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这种自己的力量就是指个人的方法。当然,个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多样,但其中有一些基本的因素影响着个人方法的有效性:第一,直截了当的态度。人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如果一个人一方面想他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想别人怎样看待他的工作,这样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因此,杜威反对使学生明显地意识到他们是在学习或研究,否则他们就不会真正地研究和学习了。这实际上是指出在学习中要引入兴趣的问题。第二,虚心。“虚心就是对于有助于了解需要解决的情境和决定行动结果的任何考虑都能够接受。”智力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扩充视野,形成新的目的和新的反应,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使心灵不断地接受刺激,保持生长的能力。第三,专心即目的完整性。学生在服从社会和教师要求的同时,他其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欲望,只是这种愿望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罢了。实际上,他的心思离开名义上的课题,专心于内心比较喜欢的东西,而导致注意分散,其结果是智力活动效率的低下。第四,责任心。“指的是事先考虑任何计划中的步骤的可能后果,并且有意承受这些后果的倾向”。所谓承受这些后果,意思是要考虑并在行动中承认这些后果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同意。这四个基本因素是优良的个人方法的必备特征。

四、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杜威由于受到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的限制,他的一些观点的提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在教育本质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等观点,尽管在反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不顾儿童身心发育的弊病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抹煞了教育和生活两者以及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的界线,从而轻视个人直接以外的显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结论,忽视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规律和职能。

(二)在教学原则方面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尽管合理批判了传统教育“静听”方式的缺陷,但是盲目的宣扬“做”,而否认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上是反科学的,强调“从做中学”,只能偏重于手的活动和技能训练,而轻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三)在学校与学生方面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观点虽尖锐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儿童本性的问题及症结,但是任何教育都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制约,而不能以儿童的本能为中心,这种过分强调儿童及本能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以致听任儿童自由活动而忽视应有教师的主导,从而不能正确解决儿童与教师关系的问题。

(四)在思维与教学方面 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的观点,当然,在儿童的思维活动和学校的教学中有可能存在这样一致的步骤,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因此,在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儿童获得的主要是个人直接经验的重新组合,养成的仅是怎样去获得个人直接的习惯和能力。

(五)在教育目的论方面 杜威反对教育当局,家长和学校教师给儿童树立空洞而遥远的教育目的,同样是不为无功的,但因此认为教育真的没有目的,或不能科学的论证教育目的,则过犹不及。杜威曾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两者之间构成教育历程,教育历程是使儿童社会化,这好像和教育无目的相矛盾。

第三篇:《论民主》读书报告

《论民主》读书报告

坐在法学院B137教室里听课的日子里,有时候我的思绪真的会飘飞到课堂之外,想起了从前的考研岁月。在那段时间里,我忘我的投入到复习之中,我的目标是厦门大学的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现在,我可以问心无愧的对自己说,我已经拼尽了自己的全力,那种为梦想而奋斗的感觉真好。就是在那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宪法学这一法学分支,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还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些关于宪法的基本知识,对于宪法的精神,宪法的本质还没有一个清楚宏观的认知。开学后,第一次上李琦老师的课,我的确是开了眼界啦,上李老师的宪法课时的情景,和我们预想的宪法课的情景的确是不一样,别开生面,不拘一格。李老师跟我们说:法律是一门艺术,我的任务不是把你们简单地教育成法律职业工匠,如果你们只是想成为一个法律职业工匠的话,你们也不需要来法学院学习。李老师的话,对我触动很大,的确,由于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良习惯,我现在好像是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对于李老师上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我已经只能根据平时学习的教材,提取其中某一些观点来回答。我有时甚至是压根儿懒得去思考,这一个问题不仅仅是反映在法律的学习上,有时甚至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将来都没有一个明晰的规划。现在我也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一不足,所以,当李老师提出来让我们读美国科恩写的《论民主》时,我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阅读的。当我们班学委把《论民主》发到了我的手上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读了起来,但是我发觉,我还是太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也太低估了科恩的水平,我花了好大的气力才将此书通读了一遍。无奈之下,我只好翻阅了其他一些介绍《论民主》的导读性著作,才变得稍微明白了一些。当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法学理论修养还远远不够,还远远达不到能给《论民主》这本书写书评的程度,我只是结合自己读这本书时得到的一些体会,再加上自己的平时一些关于法律的实践经历,尝试着写下了现在这篇读书报告,恳请老师指正。

卡尔•科恩(Carl Cohen)是美国密执安大学哲学教授,本书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什么是民主,民主的前提、手段、条件,对民主的价值的辩护和证明以及世界范围内民主的展望。下面我来简要地介绍一下这本书,本书总共分为六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民主的性质,在第一章民主的定义中,科恩给民主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民主:即民治,这是普遍都能接受的定义,我们说民主即人民自己管辖自己,人民即统治者。第二章民主的尺度,科恩主要谈到了民主参与的衡量标准,民主的广度,深度,现实性,和民主的范围。第三章是有关民主的某些一般说法。第二部分是民主的前提,在科恩的论述中,民主的第一前提是社会,第二前提是理性。第三部分是民主及其手段,具体分为民主与多数规则,民主与代表制,民主与多数规则是李老师给我们授课时多次提到,引用来启发我们的经典部分,我们班级里也曾以此为主题进行过讨论。第四部分是民主的条件,科恩认为,民主必须具备以下的五个条件:1 物质条件,众所周知,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任何社会中进行的民主进程,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上进行的,对此,我这里不做过多叙述。2 法制条件,根据科恩的观点,在实行民主的社会中,某些原则是必须写进宪法中去的。这些即保证允许并保护公民从事参与社会管理所要求的各种事项的原则。这些保证就是民主的法制条件。3 智力条件,民主的智力条件是公民理性能力有可能运用于处理一般问题的那些条件。4 心理条件

在我曾读过的某一本现在已不记得书名的著作中讲到:“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附近的人总是要比生活在炎热的赤道的人来得勇敢一些的 ”,我想:连气候对人的性格,气质都有影响的话,实行民主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就更不在话下了,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国籍的人在心理条件上肯定是有差异的。5 保护性条件,民主要实现,就必须要防止来自外来的和内部的威胁。第五部分是为民主申辩,其中又分为了为民主辩护,为民主辩白和民主的内在价值,即我们耳熟能详的自由,平等,博爱。第六部分是民主的展望,科恩详细地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民主不一定会成功,在这个问题上,科恩的观点是比较悲观的,他认为,首先,是实现民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阻碍,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仍然过快,处于贫困的人口仍然很多,如果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不能超过人口增殖的速度的话,民主的实现将会非常困难。其次,是民主所必需的智力条件的阻碍,民主智力条件不断实现的前景——使公民消息灵通,接受良好教育——较之物质条件的实现多少有希望一些,但总的来说,不能令人鼓舞。对于科恩的这一观点,我是不太赞成的,科恩自己在民主形式和民主进程这一节中讲到: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实行了民主,不是由结构形式来确定的。结构可能有助于,也可能无助于,实现真正参与的决策过程。过程就是行为,民主过程就是某一种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民主永无完成及完善之日的理由。民主是一种做事的方式,这种方式会比较充分或不怎么充分地在做的当中体现出来。关于民主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只是占有它,树立它,而是要继续不断地在行动中实现它,体验它。这句话中包含深刻的真理。我是很赞成书中的这一观点的,作为一个法律人,如果连我们对中国未来的民主进程,法制进程都失去了信心的话,那么我想,中国未来的前途将会是堪忧的。不能否认,中国式民主(在很多人眼里,这个词可能是个贬义词)现在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坚定信念,愿意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只要我们还“在路上”,我们就还是有希望的,毕竟中国现在也没有到病入膏肓的程度。

简要地介绍一下《论民主》这一本书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从宏观的角度上,要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来给这本书写一个书评,我个人感觉还是较为困难,本人目前的能力,水平还远远不够,所以,下面我只能就阅读《论民主》这一书时,我读到的比较有感悟的几个问题写一点我的感想。

关于民主的广度与深度问题。民主决定于参与——即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参与决策,但如何衡量参与却是个复杂的问题。根据科恩的观点,他是把民主的尺度分为:1 民主的广度 2 民主的深度 3 民主的范围。民主的广度是数量问题,决定于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中实际或可能参与决策的比率。在我看来,科恩所说的民主的广度问题,具体反映在我国的宪法文本上,就是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是选举制度最根本的原则,选举权的普遍享有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法重申了这一规定。依据宪法和选举法,只要具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18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这三个条件,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下面这两种情况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是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而不列入选民名单;二是因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我国公民依法普遍享有选举权,不仅在选举资格方面没有限制,而且在被选举资格方面同样没有什么限制。在选举过程中,必须依照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尊重选举人的意志,切实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选举的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还有科恩说的民主的深度问题,同样的道理,民主的深度问题反映在我国宪法文本上,就是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广泛政治权利和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 ;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有休息的权利;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受教育,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科恩的关于民主的广度与深度问题的观点是比较抽象的,是经过其高度概括,总结,具有普适性的,而我国的宪法实质上是把科恩的这一观点具体化了,写入了宪法文本之中。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国的宪法就是根据科恩的观点编写成的,只是说,虽然我们和科恩处于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但是,对于宪法实践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在很多方面,还是能达成一致的。

关于民主与代表制问题。根据科恩的定义,代表制的原则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一小部分人管理政府,这部分人对选举他们的选民负责,他们的权力都来自选民。所有被选举出来的官员,不管是在政府哪一部门任职,他们在管理政府的全部事物时,最终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因此,任何大型社会的公民理解他们与他们的代表之间的固有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相信人数众多的公民,不能管理自己,就会认为代表制可以让见多识广,明智审慎的人负责管理事务。在任何规模很大的社会中,如国家,要使全社会的正式成员在决策过程中都起到一定作用,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们国家,没有全民公投,人大选举时直接选举的范围目前也只能到县,我想,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所以目前主要还是以间接选举为主。如果一个社会力图实现可能实行的高程度的代表制,那是合乎理想的。我们之所以放弃直接民主,主要是因为社会规模太大,难以付诸实行。代表制就是要在不可能实现普遍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普遍参与。此外,我还想结合11月份我们参加思明区人大代表选举时的经历来谈一谈我国的选举制度。11月份的时候,厦门市思明区进行了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工作,在此之前,我们班上集体参加了选民登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行使我神圣的选举权,本来还有一点小小的激动的,但是,真的到了选举日那一天,我才发现,真实的发生在我眼前的选举和我以前在自己脑海里设想的选举差距真的好大啊!第一点:选举日那一天,天气很不好,下了很大的雨,所以我们班有很多的同学就没有来投票,自愿放弃了他们的选举权,但是呢,法学院采取的做法是强制同学前来投票,还要点名,这种做法就比较值得商榷了,法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义务是不能放弃的,但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他们不来投票在法律上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法学院这种强制人来投票的做法,貌似有一点点干涉人身自由之嫌。当然,我对同学们因为下雨就不来参加投票这种做法也是不赞成的,别的学院的人不来投票,不来选举是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作为一个法学院的学生,这种做法不应该。第二点:我们那天到了选举地点模拟法庭之后,稀里糊涂的领了一张选票,稀里糊涂的选了一个候选人,就把那张我曾经认为很神圣的选票投到选票箱里去了。我国《选举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代表候选人的介绍。而事实上呢,我那一天才在选票上第一次看到那两个候选人的名字,除此之外,我对那两个人一无所知,选举委员会也根本没有组织什么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的见面会,在这样的局面下,你能指望我怎么能行使好我的选举权利?所以,那一天,我观察到的情况是:我们班差不多所有同学都是随便填了个候选人把选票投进选票箱就走掉了,甚至,我都很怀疑,如果有人要非法操控选举的话,看起来好像挺容易的,我不知道其他地区,其他层次的选举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是,其他地区也和思明区一样的话,那么,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改进的地方将会有很多,很多。

以上就是本人阅读《论民主》以后所体会到的一些小小感悟,也谈不上什么读书报告,由于学生水平还非常有限,恳请老师不吝指教。

第四篇:民主的细节 读书报告

<<民主的细节>>读书报告作者在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不得不说,很庆幸看了这本书,一下就把我对国外民主制度的盲目崇拜,把我对国外民主制度的肤浅认识化作了理性的思考。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描述着美国的民主是如何如何,或者说刘瑜借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告诉大家“民主”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到到底是什么。全文中作者并非像某某电视评论员一直在宣传着美国制度的哪里哪里好,刘瑜通过了许多的故事和细节,从正反两面的去描述着美国的民主。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片面的看到了国外制度的好,总是爱拿国外制度的优点和中国特色中的一些糟粕相比较。书中提到了当下中国人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社会福利制度。或许我们都向往着欧洲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看病政府买单),但书中提出了这种制度的一个缺陷——看病等待时间太长,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另外就是当年的伊拉克战争,我们一直都听他人说这场战争是为了石油,但事实上军事费用早已远远高过了石油的价值存在。其实我觉得,作者写下这些故事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当下的国民正在“何是民主?”中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刘瑜以故事的形式诙谐、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民主”,便是能人人参与进来,无论是富人穷人,官员百姓。我想,作者本人也希望能借这本书能使更多的人想美国民众一样参与到民主的建设中,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因为民众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制衡,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相互的制衡的他人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看待事物,无论是什么,都应该去看他的两面性。这点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总是太容易被煽动,只会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小小的点上。正如死亡诗社中的老师John Keating所说:“我站在课桌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更应该从多方面去分析一个事物,一个现象的本质。就拿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当我们听到欧洲看病由国家付钱时,我们的思想不应该只停留在“哇,他们的福利好好喔”,而是更多地思考“这样的福利下,会引发什么样的现象?”。

谢谢

第五篇: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社会工作1001 沈硕宇

“民主”一词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人们将其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给人们的留下的印象是公平、正义、少数服从多数,甚至有人将之浅显的认为是“一人一票”。其实“民主”一词,人们老生常谈,赋予它很多光环,人们提及很多,对它充满向往,对它表示赞扬。从我们国家开始走出封建社会,大批知识分子无论国共,其中“民主”是一个救国的大方针,到如今,“民主”一词依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它经久不衰,令人如此向往,对其充满理想。说明其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和发展的生命力。是什么让他拥有如此的光环,但是又让人难以完美的施行。

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进口的思想,要去了解光环背后深意还要在运行着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的国家入手。

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初期就通过在美国的实地调查写出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而这本外乡人写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书籍在今后的美国法学界,社会学界和政治学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通读此书会对民主的概念有一个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早在启蒙时代的欧洲,一批思想家比如卢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但是托克维尔并没有从这些思想入手来探讨美国的民主,他认为当代的民主原则主要应从当代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去总结和解释,不能用一般规律去总结和解释。虽然他阐述美国民主的角度不同,但是我想美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者们因为其欧洲大陆的文化背景在制定政治制度和体制时肯定对启蒙时期的思想进行了极大借鉴。

但托克维尔却在民情中探寻民主生命力的由来。于是,民族性的构成、社会成员的来历成为了作者最先考察的对象。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襁褓之时一样,每个民族也都留有他们起源的痕迹,他们兴起时所处的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一切”托克维尔先从美国的地理位置,国家自然风貌开始描写,接着又描述了美国的民族构成对其形成民主制度影响。美国在欧洲人未来到之前是一片未开垦的原始大陆,只有印第安的原始部落存在,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越。他没有封建专制的历史,没有战乱。而来到此地的第一批欧洲人主要是欧洲清教徒,他们受到政治宗教迫害后逃到这里,并且这些人的文化素养都比较高,这种种,为美国未来的建国以及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对于一个地区的地理以及自然环境的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我首先想到了高中历史课本走对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雅典沿海,多山地等特征,制约其农耕文明的发展,但导致其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成了一种小国寡民的局面,这样的背景非常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雅典脱离时代发展的潮流,进入了一段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特别到了伯里克利时代。所以一个国家的地理自然环境对其政治制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没有进入民主时代。

可以说民主制度的建立有其独特和不可复制性,在建立之初就强调平等和公平,托克维尔多次提到了国民的平等是美国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美国在建国后经历了邦联制,形成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府,地方权力大,中央权力小,导致中央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力量,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易发生冲突,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也易发生冲突,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最后华盛顿再度出山,联合众创始人制定了联邦宪法,才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联邦宪法的制定才是美国成立的标志,《联邦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制,确立一种较自由的地方分权制度,并且强调平等基础上的司法权威,与立法权、行政权相比,司法权是一种最为中立的权威,而平等的身份和观念无疑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这不仅因为两造仲裁的司法活动几乎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因“人心不一”而产生纠纷的最自发的手段,而且平等还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其他人的身份特权,不论是总统还是普通公民都应当面对面、平等地接受权威第三人的裁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基督教末日审判和救赎学说同样宣扬了平等的信念。

我想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其司法的独立性,还有其相互制约的三个机构,行政、司法、立法。这能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公平化,并且符合多数人得利益。我最早听说民主由来是一个分粥的故事,就是讲七个人如何分粥最公平,其中有两种方法是这样的,第一,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第二,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显然美国包括现在的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都类似于第一种,第二中虽然最理想,但是只适合小团体间的民主而不适合国家的治理。所以三权分立能做到制约权力,但也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各机构间的扯皮和推诿。

托克维尔非常强调自由和平等,但是我认为这种自由和平等只是对于制度内的或者既得利益者而言,他在赞美北美的创始人高尚的品德和平等自由时,忽略了他们对印第安人得屠戮,掠夺他们的资源和土地,将他们赶尽杀绝,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这种行为完全无法脱离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所以我认为过分强调平等和自由只是在为民主带上虚假圣神的光环,事到如今,美国依然举着人道主义大旗,干涉他国,将战火引入他国,制造着死亡的阴影。并且托克维尔也说了美国民主的发展得利于联邦宪法的制定者,说麦迪逊、威尔逊、富兰克林、华盛顿、汉密尔顿等人品格高尚,有爱国精神,谓联邦党人对联邦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发展到如今美国的其实已经被精英阶层和利益集团所控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执政者和权力的掌握者都有如此的高尚品格。

反观如今的中国,民主思想也拥有巨大的市场,多见于微博上的大多意见领袖,他们选宣传民主,能起到开化民智,监督,引起思考等作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很浅显的将民主理解为“一人一票”。将中国认为是一个独裁的国家,并且过分强调社会的阴暗面,甚至不惜造谣污蔑,我认为这种是很不可取的行为,传递错误概念,激发矛盾,将民主制度描绘的过于完美而忽略民主的条件。

民主是好东西吗,答案当然是确定的。他是制约权力的有效工具,但托克维尔也认为当代的民主原则主要应当从当代的具体历史条件去总结和解释,不能用某种一般规律去总结和解释。所以全盘学习美国,或者借鉴美国来建立本土的政治制度是行不通的,同时与美国进行对比也是非常荒谬的,我们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条件,经历千年封建制度,又经历瓜分狂潮,又历侵略战争,又经历内战,并且人口素质普遍不高,这样实行直接的民主和过度放任自由是不明智的,虽然这有一些偏向极左的思想,但是我人为民主对个人的道德素质的考验是非常高标准的,所以需要监督机关的存在,但是所有制度都是人建立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一直崇尚民主自由的姚君阳同学看完美国的当代选举制度后大呼:这不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么。但是,与美国相比我们的确实有差距,主要就是司法的独立性,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有人将此归结于一党制,但是如同美国的现阶段的两党制,看似形成了竞争,但是其大致方针是没有大的差异的。我们现在要借鉴的就是要把基层的民主建设好,我国的基层的民主建设往往都是在走过唱,有投票,但不见候选人,这让我们如何选举。区县级以及以下的民主直选应该是可以办到的,人大代表候选人应该露面做演讲,公平获得支持。

我认为民主是好的,但不应该盲目信仰,自由是好的,但不可能绝对自由,平等是好的,应该努力去做到。

下载读书报告-冷眼观民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报告-冷眼观民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报告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报告中译本序:社会资本的定义;帕特南认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将取决于很多种因素,但是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对于民主制度的绩效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普通公民在......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报告范文

    《使民主运转起来》读书报告 继读完《论民主》后,本周又有一本印有“民主”书籍—《使民主运转起来》。不同的是,《论民主》是就民主而论民主,告诉我们民主的起源、目标价值、......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论美国的民主》之读书笔记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托克维尔(1805一一1859)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波旁复......

    《冷眼观爱——七天找到女朋友》一书之读后感(定稿)

    如何找到心仪的女朋友 这次要说的是冷爱的《七天找到女朋友》这本书,我个人从青春期以来都是不擅长两性关系的,特别是关于如何追求到自己心仪的女生这方面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如......

    关于民主推荐情况报告

    关于×××等同志民主推荐情况的报告××年×月×日,××党委(党组)在××地点召开股级干部民主推荐会,会议应到××人,实到××人。现将民主推荐情况报告如下: ××同志得赞成票......

    冷眼观世间冷暖,黯淡人性的光辉。——读《水浒传》有感范文大全

    冷眼观世间冷暖,黯淡人性的光辉。——读《水浒传》有感 合上最后一页,荡气回肠的字段化作一缕皓烟在胸膛中翻滚,悲凉不甘的呐喊化作一阵烟雨在天地间飘散,得意张狂的笑声亦随风......

    民主生活情况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报告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召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为主题的民主生......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 辛村一中 张瑞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读完后便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震撼” !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