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土地抛荒缘由及对策
浅析土地抛荒缘由及对策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一方面,各地通过种粮直补、免除征收农业税等有效措施,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止了耕地撂荒现象。另一方面,农村乱砍滥伐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乱开采、乱建设造成大量耕地被非法侵占,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抛弃了
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中出现愈来愈严重的耕地抛荒现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将会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命危害。
抛荒原因发人深省
2006年10月上旬,我们对中部一乡镇进行了调查,调查得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比较效益低。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剪刀差”。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出现了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二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国外农产品进口剧增,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三是粮价下跌和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形成的双重挤压,使得耕地撂荒现象再度出现。据调查,2006年我县的尿素、碳铵、磷肥、复合肥的价格与去年相比分别上涨了5.3、3.7、20、13.6,农膜上涨上16,农药上涨了15,稻种上涨了30。与此同时,粮价却在下跌,稻谷和玉米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14.75和18.5。据测算,不计算农民的劳动力成本,双重挤压使农民种粮的每亩收益不到140元,耕种田地基本上已无利可图。由于投入多,产出少,农业比较效益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的根本原因。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底该乡农村外出人口达468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其中长年外出劳动力3864个,占劳动力总数的49)。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大量农田无人耕种,长期抛荒。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该乡大部分耕地位于丘陵和低洼地区,现有的李家洞水库、黄岑左干渠以及村里的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年久失修,致使易旱易涝,耕作条件恶化,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的变数大,农民不愿耕种。六是森林植被人为破坏严重。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常年累月的乱砍滥伐和年年频发的森林火灾,使该乡几乎看不到成片的森林,到处是光秃秃的小山坡,水资源严重溃乏。农民无奈之下只有弃田抛荒,另谋生计。
所以说,目前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问题的综合反映。
扼制抛荒探索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谷贱伤农”现象,政府有关涉农部门应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该乡实际,一是稳粮扩充,逐步削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高蔬菜等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重,形成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的种植结构;二是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在现有小水果生产和肉食动物养殖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品种,扩大规模,把小水果生产和畜牧养殖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将其做大做强,以提升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培育新农村经济增长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切实转移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二、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基地设施
政府要根据当前农村土地抛荒的实际情况,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帮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就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而言,重点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修水库、主干渠等措施,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抛荒耕地的开发利用。
三、积极宣传政策,实施退耕还林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要认真向农民朋友宣传其意义,动员他们在耕作条件差、不宜耕种的田块里培植速生丰产林和经济实用林。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部分土地抛荒问题,增加收入。
四、强化合同管理,合理流转土地
农村土地承包的流转是新的课题。它涉及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发包方、承包方与接包方的利益,当地农业服务体系与政策环境等问题。因此,要强化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准备途径,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及有剩余劳动力的纯农户集中,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有效机制
对于耕地撂荒现象,一是政府要从维护整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高度,从维护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从维护最广大农民最根本利益的使命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出台措施,调整农业政策,平抑农用物资价格,维护粮食价格稳定。二是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农村耕地闲置情况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耕地撂荒情况,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采取政策引导、项目保障、宣传教育和激励措施,控制农村地区耕地撂荒规模,减少闲置耕地数量,确保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土地抛荒形成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才有可能切实解决。
第二篇:关于土地抛荒问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土地抛荒而导致的土地流转问题
1.实践背景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大批的青壮年农民工抛弃农村的土地,涌入城市之中成为了农民工,而农村之中的土地的主人变成了老弱的、无力走出农村的劳动者,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土地被抛弃,加上耕种土地、收获成果的成本日益升高,甚至出现了耕种的入不敷出的现象,导致土地抛荒现象更加的严重。这样,由于土地抛荒而产生的土地流转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让土地不被闲置下来让土地被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和耕种起来。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关于土地抛荒而导致的土地流转问题
2.实践活动意义
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农村人的想法,以及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新形势下城乡的收入差距,国家的调控措施的落实是否真正的到位。更加有利于当地未来发展的平衡——农业和制造加工业共同发展,以及通过调查进一步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对耕种农民的利益的保障。
通过此次调查活动,我们将把被调查地区的土地抛荒情况以及农民抛弃土地的原因有个详细的了解,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提出一系列的克星解决办法。我们会将实践调查的结果与数据交与当地的有关部门,希望他们在有关土地抛荒问题上做出有效地措施。
其实在此次的调查活动收益最大的是我们这个团队。通过此次的活动是我们这个团队对土地的利用情况有更加清晰地认识增加了我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增加了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担当起自己身上的这份重任,从根本做起,身体力行的调查,研究隐藏的问题。土地抛荒问题是我国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深入的调差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和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办法。
3.实践活动前期准备
团队成员
马振振商绪炜石晓宁王润滔
搜集资料: 资料的收集应该包括当前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数量统计,土地目前的利用程度,以及国家当前对于农民工以及农村农民的一些政策的资料的收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农民工外出打工而荒废土地的大体原因,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时,我们在与调查对象交流时才能更好的将话题延伸到我们所不知道的一些地方。
4.日程安排
初定 7月11—7月17日 进行调查
5.活动地点
沂水县
6.活动流程
1.选定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为时间地点首先要调差造成农村劳力和人口外出丢弃土地的主要原因,了解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农作物的生产成本,销售状况,以及可能出现导致歉收的因素,了解当地人民关于发展的状况,包括人口问题,年轻人外出务工问题和关于怎么解决越来越重的负担等问题。
2.了解当地关于土地管理法的落实状况以及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弊病。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3.通过走访当地的政府机构,以及访问当地的农民,调查当地的人口进出情况,对耕种土地进行亲自观察与统计,对耕种土地的抛荒情况进行总结,最终得出实际结论。
7.活动可行性:
活动贴近生活,贴近民生,可行性较强.我们经济学院始终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有力的社会实践条件,我们综合分析了当前中国的热点状况问题,最终确定吧这个问题作为我们此次的调查课题。我们几个队员是来自于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我们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尤其是我们又很好的默契,能够很好的协作。同时我们选择临沂的沂水县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因为我们的队员中就有临沂人,对此地有较好的了解,同时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协作下,相信一定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时间: 2011年6月7号
第三篇: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论文)
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
2004年上半年舟山市结合春耕粮食生产检查,就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耕地抛荒现象,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项调研。根据调查情况,现对耕地抛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耕地抛荒现状
据调查统计,当前全市耕地抛荒面积在5600公顷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1.6%,其中全年性抛荒和季节性抛荒分别为430和5170公顷,分占抛荒总面积的7.68%和92.32%。季节性抛荒各地普遍存在,主要是水田,集中在冬春季。
二、抛荒原因分析
1、农业效益低造成抛荒
农产品经常受结构性、暂时性和低水平过剩的影响,市场风险大,价格相对偏低,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价格近几年持续下跌,并且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导致种田效益进一步降低。据马岙镇北海村种粮大户王锡庆测算,2002年种水稻每公顷成本投入5250元,2003年上升到5700元,增8.6%,扣除成本净利润仅3000元左右。普通农户种粮的效益更低,如计算自身劳力成本,实际无利润。农业效益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耕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2、劳动力转移造成抛荒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比较缺乏,且各方面素质偏低,造成许多耕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如金塘镇个私企业发达,大部分青壮劳力进企业工作,长期在外的有6000余人,该镇2004年春季抛荒面积近650公顷。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造成抛荒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难以抵御旱、涝、风、病虫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的低洼田、沿山高田、靠海田等,易涝易旱易碱化,很大程度是”靠天收”,农民不愿耕种。如2003年马岙镇因严重干旱造成近260公顷水田无法栽种晚稻。
4、土地流转困难造成抛荒
造成土地流转难的原因,既有土地权证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当前农村中“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业税免除后,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别人种,从而造成部分土地抛荒。
5、土地征而不用造成抛荒
近年来非农经济发展迅速,大批耕地被征用于工业区、房地产等建设开发项目,有些耕地征而不用任其荒芜,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三、解决抛荒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紧迫感
耕地抛荒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地位削弱,农业比较效益降低所致,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带来更大矛盾,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抛荒问题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各级农业职能部门地位、权威和作为的挑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提高思想
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各级党委、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要认真做好余缺田调剂工作,将劳力外出或劳力不济等原因而搁荒的土地转包给劳力富裕户耕种;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耕地可以由集体收回,改造后再发包给农户和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对分散的抛荒田通过与群众协商采用调换与转包的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要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基层干部、种田能手、科技人员领衔承包兴办小农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征而未用出现集中连片抛荒的,应按照《浙江省耕地抛荒处罚办法》规定查处。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要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针对冬春季节性抛荒普遍的现状,要把握市场导向,充分利用水利条件较好的水稻田,积极发展蚕豆、马铃薯、玉米等冬春季旱作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要结合本地实际,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要切实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营规模水平。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做好防灾、抗灾、救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稳定性。
5、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
当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迫切要求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政策。对已经出台的各项保护和扶持政策要确保落实,以发挥最大效应。国家要发挥农业投入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大投入来引导和促进社会多渠道投资农业。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6、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
认真贯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促进粮食收购优质优价政策的落实,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支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改投入,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储藏、运输、营销等服务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培育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和代理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四篇:资兴市波水乡耕地抛荒现状及对策
资兴市波水乡耕地抛荒现状及对策
邵英顺
多年来,笔者对波水乡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耕地抛荒现象进行了广泛、全面的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对当地耕地抛荒问题的成因及如何有效解决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对如何有效解决理清了思路。
一、耕地抛荒原因分析
1、农业综合比较效益过低。农产品经常受地域性、结构性、高成本和低水平生产的影响,价格持续偏低,市场风险大。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价格近几年持续偏低,而农资价格持续走高,生产成本有增无减,导致种田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耕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2、农村劳动力转移频繁。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本质要求,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比较缺乏,在家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童且各方面素质偏低,造成许多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种现象。
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当前农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难以抵御旱、涝、病虫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农业机械的有效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山区地带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的梯田、望天田、沿江田等,不是易涝易旱就是“靠天收”,农民不愿耕种。
4、水毁耕地恢复难度大。2006年“7.15”、2007年“8.19”等等自然灾害,大量的泥石流使大片耕地受损严重,单靠个人之力无法复原耕种。只能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复垦项目和集体投工投劳逐渐进行恢复。
5、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难度大。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政策引导和管理不力或缺失,实际流转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农村“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业税免除后,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别人种自家地,造成想多种田者无田地、不愿种者随意荒而粮食补贴政策依然享受的怪现象,严重挫伤了种田农民的积极性。
二、有效解决抛荒对策
1、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切实提高我乡耕地利用意识。耕地抛荒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地位削弱,农业比较效益降低所致,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带来更大矛盾,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乡村两级应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统一思想,以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认真分析耕地抛荒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耕地抛荒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强农民利用耕地增加收入的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出台切合实际的加强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抛荒的政策并进行广泛宣传、落实、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乡村两级应充分发挥广播、信息之窗宣传栏和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对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耕地、制止耕地抛荒政策的宣传和了解,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设立群众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力争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制止耕地抛荒的常态机制。
3、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乡村两级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要认真做好余缺田调剂工作,将劳力外出或劳力不济等原因而搁荒的土地转包给劳力富余户耕种;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耕地可以由集体收回,改造后再发包给农户和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对分散的抛
荒田通过与群众协商采用调换与转包的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要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针对冬春季节性抛荒普遍的现状,要把握市场导向,充分利用水利条件较好的水稻田,因地制宜地发展油菜、马铃薯、玉米、生姜等冬春季旱作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要结合本地实际,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5、增强耕地产出能力,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乡村两级应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立足乡情村情,通过争资立项和一事一议,加强耕地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为种地农民做好科普示范和科技服务。
6、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培育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和代理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五篇:一 选题缘由
一 选题缘由:
1.执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政策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民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后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上下功夫,从青年自身角度强调了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高度重视对象的主体地位,强调主体的自觉性。2.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教育制度以等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依旧存在教学内容割裂了学生们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重预设而忽视其自然生成,教学方法重灌输、说教等方法忽视实践探索以及交往式教学方法等现象,使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被压抑,主体性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3.基于导师课题的影响
本选题是在导师课题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影响下进行的选题所确立的论文选题。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1.丰富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研究理论
2.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 实践意义
1.回应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发展的时代需要
2.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3.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
三、研究现状 研究成绩:
1.在研究内容上:研究覆盖面宽,相关研究成果丰硕。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已有的成果均涵盖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相关联的多个方面,主要有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大学生主体性特征、大学生主体性现状、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对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多样。一些学者采用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主体性进行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历程,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既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有更强的现实意义。研究不足:
1.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直接研究成果较少。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大学生主体性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过程中、或其他教育过程中的大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只是在部分著作的相关章节或期刊论文中略有所涉及,没有专门的研究。
2.在研究深度上,还有待继续。目前学术界在主体作用方面更多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其作用,而且也比较零算,缺乏从微观的过程中具体阐述。
四、主要内容
五、重难点
(一)本选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选题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体现在第四章。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学术界对怎样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其他教育中有较充分的研究,但还不够系统、缺乏可在操作性,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研究严重不足。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遵循怎样的教学原则,实施怎样的教育方式,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使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是本选题的落脚点,也将会是本选题的重点。
(二)本选题研究拟解决的难点问题
本选题难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解析和发挥存在的困境分析,体现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首先对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解析难度大。对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必须找准相应的维度,再根据相应的维度一一穷尽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还应避免相互之间的交叉性,这是本选题的难点所在。其次文件设置的科学性和调研的有效性析难度大。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存在的困境需要做实证研究,用数据说明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设计、实施调查到数据分析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必须保证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对研究者研究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是本选题的第二个难点。
六、创新点
首先,视角新颖。目前对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研究,基本限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以及从教育者、教育介体等角度来研究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从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作用角度出发来研究的目前尚属空白。本选题将从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研究出发,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现有研究成果,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部分观点创新。本选题将会在对大学生主体性结构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来具体分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每个主体性作用的应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