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培训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拓展培训用于学校教育的背景
大学作为一个向社会过渡的学习、实践平台,其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是自己的立足之本,更要有健全的人格与强壮的体魄。
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在这个合作处处存在的社会,有合作意识并且善于合作的人才更能为社会所接受。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试想这样的一代人如果走入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大学生生活的条件决定了他们很少遇到生活的挫折,那样一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独生子女的特性又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容不了别人的批评,没有准确把握住自己的位置。
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不了大学生存在的本质的问题,大多数采取的是课堂教学,虽说也有体育课程,其次数少也就不多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仅仅是给大学生指引一条路而已,其锻炼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只有做到这两方面,才真正是身心健康的人。
拓展训练的训练方式是利用自然环境或者是认为设置的一些环境,其每一个课程都有其特殊的目的。拓展训练的教程有一些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这些是最能考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同时有许多课程是强调对队友要有绝对的信任,这对于以后的工作用处很大,如果公司员工之间相互猜疑,那么这个公司的业绩很难得到保证。除了最能考验人的室外项目外,室内项目也是必要的。拓展训练的室内项目主要培养一个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处理能力等。
二、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拓展训练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强大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训练可以有意识的改善情感指数,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3、拓展训练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勇敢无畏精神,培养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
4、素质拓展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心,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来激励自己。
5、拓展训练可以让参与者拥有团队合作的意识,感受团队的力量。
拓展训练是以其参与者的亲身体验加上培训师的讲解等过程,使参与者得到不同于来自书本上的东西。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中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者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合作,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依赖他人,在合作中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通过合作,我们可以达到我们各自的目标,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总结
拓展培训使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了提高,对于他们在社会上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团队精神的获得可以深入骨髓,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适用能力。拓展训练应该作为现代教学的一部分,给大学生提供改变自己的平台,相信通过拓展训练,每个人的身心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二篇: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辽源市第十四中学
田昌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教育更是这一切联系的本源。我们应该把美术教育置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培养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学科地位上。作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水平和艺术素养。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学生可以从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它们所描绘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生活视野。
比如七年级下《格尔尼卡》这节课,刚开始学生接触这幅画内心有很多疑问,让其谈感受时学生们感到恐怖、慌乱、不知所措,对其创作手法也感到很陌生。在开始讲解这节课时,我找到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片段还有同时期我们中国“七七事变”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从心灵上给予震撼的效果。而毕加索是用《格尔尼卡》来控诉战争对人类的暴行。而逐步引出作品的象征性手法的运用,画面的色彩和构图的巧妙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并学会用这种眼光观察和欣赏自己生活中的视觉形象,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逐步了解我国和其他国家美术发展史的基本概念,能识别重要的美术流派的风格特色、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
能够运用美术基础知识、概念和术语,从形式、技巧及表达手法等方面去描述、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形成宽容、开放的现代审美观念,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并能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开拓审美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一种分享人类经验的特殊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像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一样,人们也用艺术在交流情感。其实美术不仅交流感情而且也交流思想。我们一般所说的语言,大家的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口头和文字一类的表达方式或工具,其实美术也应该是比较早的一种语言。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概只有数千年,而美术却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推至数万年,其间的时差是何等之大!由1.7万年前的原始人涂抹在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附近“拉斯科”岩洞内壁上,是旧石器时期岩画的代表之一,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数万年前的原始人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与我们现代人进行“对话”,让我们了解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各种观念都是碰撞中产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学的深层意蕴和相关文化来达到。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美术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我们可以靠心灵的体察去品读、感悟、体味。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
所以,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用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例如我在和学生赏析徐悲鸿画的马时,要求学生不要只停留在画作的肖似,而是请他们思考徐悲鸿所画的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进而再请学生谈徐悲鸿本人的精神世界和画的象征意义。在结合当时的历史以后,同学们很快自己得到结论——徐悲鸿的马象征着一种活力,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最后,他们都被中国画所里包含的深刻内涵与传统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可见美术教学完全可以教会学生在欣赏到优秀的民族传统美术作品时,透过显现的形象去领略到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及其与之相关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我们美术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在当前美术新课改中,这些能力的培养及其提高无疑是对新时期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中,形式往往比较单一。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变“教师为中心”的示范直观教学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多让学生观察生活原型,用他们自己的特有的个性融会贯通地来表现,多从学生 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作业,自由展示创作才能。如:《设计吉祥物》,课前让学生组成小组,让学生结合生活,自由想象:在设计中运用线条、想象力、色彩搭配等。并以演讲展示的形式展示作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墨与彩的韵味》,让学生大胆的在宣纸上作画,感悟墨和水所产生的特色肌理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大胆的进行作画,体会中国画的感受。学生作品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又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运用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还有以树为题材的作品时,学生刚开始并不理解,他们对写实的作品更能感到认同。经过讲解蒙德里安的创作风格和谈色彩的感受时候,学生有了初步认识。而后向学生展示受蒙德里安影响建筑、工艺和设计,学生更有深层次的感受了。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至此,如果没有美术教学引导的话,学生几乎不会理解到体会到画面的深层含义。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活动在我们现行的学校课程中;是最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我情感的活动之一,是最能表现个性的活动之一。美术使人自然地走进灵活与想象的空间。美术训练强调了个性,独立性的发挥,它是独创性、综合性、灵活性的,它是无限的,因此它是个性形成最广阔的天地。美术教育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感性,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美术的综合性与人的完整性之间存在着对应性。所以,美术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学生成为艺术家,而应当引导大多数学生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让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并通过美术教育过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健康心理,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通过美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进行绘画训练中要注意,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课例论述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如何通过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课例论述通过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心境。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美术教育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生活,还是在个人都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都体现出了它不同的侧重点,为学生在今后的深造提供良好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辅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所重视。在德智体美中,“美术教育”提出得较晚。人类美术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孔子、老子。美术教育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格外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在学生考试甄别的影响下,美术教育还可能被挤得无影无踪。美术教育之所以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除了美术教育与学校及学生的眼前利益关系不大之外,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对美育意义认识也不够深刻,也是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美术教育必将体现出它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
美术教育中的人同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的关系,就是我们学生将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依靠,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成功的。学术是无尽的,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始终运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以及学习中发生的任何问题,合理适当的予以解决。多元化的社会信息流通很快,学生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会看到许多不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装扮。美术教育在这个时候就显示了自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健康美丽的外表展示自己年龄的美。在美术教学中有很多的设计课题,都是延伸这个内容的。良好的着装,适当修饰即展示了青春美,又展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的修养。美术教育在我看来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画什么,怎么掌握绘画技法。而是在不断地学习构图、色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欣赏不同景致,不同色彩带给自己的愉悦。学生心情愉悦,那么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难题,学习将不会成为问题。开启学生欣赏美的眼睛,体会生活中的每一瞬间,一草一木,每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将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间里。为孩子将来的自我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音乐对企业文化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音乐对企业文化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寻求发展是企业永恒的奋斗宗旨,而优秀的企业必然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音乐艺术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陶冶企业员工的情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品牌形象,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 企业文化 发展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方式,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经营往往是随波逐流的,其员工也没有主人翁意识,这样的企业是长不了的。
当今,企业的竞争已经渗透到文化层面,企业文化成为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企业文化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前GE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 可见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艺术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作用越来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它不但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充当了企业文化中的重要角色,愈来愈受到一些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眼光的企业家的青睐。现代企业在某些领域利用音乐艺术为企业服务,将音乐的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尤其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所陶冶的高尚情操,是企业员工道德与人格完美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宣判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德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的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人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所以优美和谐的音乐塑造了美的心灵,协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人与人的关系也变的和谐,灵魂变的高尚。音乐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企业员工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的敬业热情,确立完美的道德人格,使之奋发向上。
二、音乐可以改善员工枯燥的工作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 大家都知道,许多企业的工作带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枯燥性,工作久了难免会有烦燥,甚至厌恶的情绪滋生,而且是下意识的;同时他们天天做大体相同的事情,人对“ 老面孔”易生惰性,对有些变化的东西才能保持一定的兴奋水平。可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内容、操作对象机床是很难经常变更的, 但音乐可以不时地变换。而且音乐通常能表达并传递一种意境,能迅速地调剂单调、枯燥的工作坏境;进而使工作人员的生理、心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诸如提高兴奋水平,使工作节奏紧凑,动作密度加大,肌肉放松,紧张性减低,疲劳消除等等。如国外有家纺织企业的女工, 由于在车间里组织佩戴耳塞式听筒收听音乐,既防止了噪声,又诱导产生了积极的心境,安定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动作的协调性,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下班后疲劳程度也减少。许多国家的工厂在工休时播放轻音乐,使工作人员身心得以宽松, 消除疲劳,再度工作时体力、精神状态均能保持较佳状态。所以,企业只要能适时、适度地播放适宜的音乐,人们的工作效率就能提高,疲劳就会延迟出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还能陶冶员工情操,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利用音乐为企业管理服务,花钱不多,效果显著,我们何不乐而为之。
三、音乐可以活跃思维,发展企业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能使人心舒神爽,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增长智慧,丰富想象,激发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爱因斯坦在潜心创立“相对论”的日子里,常常在书房里用小提琴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有时在演奏过程中,突然茅塞顿开,创造性的思潮不断涌现,每当这时,他就立即投入紧张的科学研究工作之中。音乐对人的感情、思想、生理、心理都能产生实质性的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人们在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中,由于连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有时大脑会出现“饱和”状态,好像思维的“转轴”被卡住了,需要加点“润滑油”。因此,当你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不能解决困惑的时候时,不妨先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乐章,脑神经就会随着旋律节奏而松弛。
员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如某知名品牌的牙膏厂就是因为员工的一个创新点子大大增加了销售额,这个员工建议把牙膏管口增加一毫米,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加大用量,缩短牙膏的使用周期,从而增加了产品的销量。可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运用音乐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四、通过音乐强化企业精神标志、凝聚企业员工向心力
把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及号召力融入优雅的“企业形象歌”中,让员工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中互相感染,用音乐传播企业的信念、文化、品位,甚至于单调的口号经过音乐旋律的抒写亦变得更加亲切动人。以其琅琅上口的旋律和饱含感情的歌词把企业价值观根植到广大组织成员的心中,使企业的主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及企业领导人、企业象征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一首好的企业歌曲,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动力,对员工产生精神号召力,使员工认同自己的领导,更加热爱自己的企业,加强企业的向心力。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这样一种文化精髓,这么一种魂。而这也正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外,企业歌是公司整体形象的需要,是企业 CI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对内起到了增加企业凝聚力、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稳定员工情绪等功能。一首好的企业音乐歌曲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如:步步高——“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这样的旋律让人很容易理解企业的信念,同时员工在宣传本企业形象,亦会引以自豪,企业向心力不就是这样打造吗?还有比音乐更好的宣传氛围吗?
五、通过音乐来增强品牌形象 在品牌塑造上,如果使用音乐得当,完全可以准确地表达企业的产品或是服务,甚至超过产品本身。因此现在更多的企业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使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比如洋酒芝华士的歌曲,暂且不说其歌词,单纯就其旋律来讲就足以吸引大众,它把芝华士的品位和高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个轻松自然的好心情。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没有所谓的明星,人们对其中的人物并不了解。在国内真正有意识并成功地运用音乐来增强品牌形象的企业首推“娃哈哈”,在所有“娃哈哈”的电视、广播广告中,总会出现以渐高的音阶由童声唱出“娃哈哈”,然后戛然而止的广告音乐,从而在人们的听觉记忆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以至我们不必看电视,不必听广告内容,只要隐隐听到这简短、明快的音符,就知道是“娃哈哈”的广告,反之看到“娃哈哈”产品或平面广告,也会联想到那段音乐。
六、通过音乐增加企业销售的数量
音乐除了能让顾客在心情舒畅的情形下都购买商品外,在特别销售活动或销售展示中利用音乐来吸引参与者的目光,把消费者吸引到展示台前,能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用恰当的音乐,能有效提高人们对该种货品的购买欲。他们发现,在法、德两国红酒摆放的地方播放法国手风琴曲,法国红酒的销量比德国的多了五瓶;但若播放德国音乐的话,德国红酒则比法国的多卖一半。可见,在商场播放合适的音乐也能增加商品的销售量。
综上所述,音乐与企业的经营表面上看是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领域,实际上在远古时代音乐就是伴随着原始人的生产劳动产生的。现代经济与企业文化的发展将这两个领域又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世纪,是面临着严峻挑战又充满发展机遇的世纪,随着传媒手段的日新月异,随着音乐的日益大众化,企业要抢占发展的至高点,就必须重视与音乐的联姻,就必须重视由音乐带来的无穷的魅力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灵萍徐静:企业文化建设关键点与切入点.化工质量,2007年第2期
[2]郑慕才:试论音乐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音乐,2001年第6期
[3]冒蓉:音乐在企业文化战略中运用的可行性初探.艺术百家,2007年第2期
第四篇: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一、中国古代“贵和”思想的内涵探究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以来,“和谐”一词便在中国盛行开来,“和谐”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早就是辩址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其衍生至思想形态领域就是中围古代崇尚的“贵和”思想。中国的“贵和”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一些耳熟能详的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具体地说,町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贵和”思想的丰富内涵。
1、人与人的和谐。
人伦和喈是中围传统哲学中的基本思想。《苟子·王制》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苟子看来,人类与动物不同,而且得探索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可操控性和实效性。首先,在T作中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独立学院虽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但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教书育人的职责,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放松.在某些方面更需要加强。作为独说院校的辅导员.要明确德育在人才培养方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既要教育学生做学问,更要教育学牛做人,要把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应注意两个结合:一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辅导员作为思政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身教重于言教;在育人方面。辅导员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由他律向自律转变,进而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将政治理论教育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将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能同时解决实际困难和思想纠结。
以我带的专业为例。独立学院的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中的一些是抱着混学历的想法来上学的,加之多为调剂过来的。故学习日的不明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想法开学不久就在学生中间蔓延开来。针对这种思想,我没有指责,只是告诉他们:“家里再有钱.再有权,帮你们把舞台搭得再好,人生这个戏怎么唱,还是要靠你们自己,父母是帮不了的。”随后提出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一点能力都没有,你的父母町以帮你吗?即使帮你安排到好的单位,你身边的人怎么看待你?那样的话你会开心吗?我并不是要他们给我明确的答案。只是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给自己一个答案。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就上次谈话的内容和他们交流,问他们是否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的价值是如何得到体现的?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明白了自身的价值要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而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目前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给自己增加砝码。这两次的谈话。基本解决了“学生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使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动力。结果我班25人在一年级的英语四级考试中考出了500分以上的有18人。均分达到了508分。
其次.辅导员的丁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是在不断创新逐步完善的。我们要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的Iji『提下,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口r靠接班人。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以群体性方式生存和生活的。在这一篇文章中苟子又说:“人生不能无群。”鲜明地 指出了人作为主体存在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生存,必然要冕身于社会之中,人对社会有不可脱离的依赖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拓展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每一位丰十会成员其个体利益是多样化的.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剑合理的梳理和缓解,势必增大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因此客观上要求社会建立相关的准则机制加以约束与管理,最终实现人及社会内部的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之所以周而复始、生机勃勃。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系统的高度和偕。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割裂r.大自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和根本依托。如果离开大自然,人将失去生存之本。但不容否认,随着工业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人类肆无忌惮地从自然中索取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J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吸收天地之养分,就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共荣共生之目的。中同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就是中国占代生态伦理的真实写照。
3.自我身心的和谐。只有人自身和谐了,才有人与人的和谐,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才能达到普遍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显然是普遍和谐的逻辑起点。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指出,人有自身的生理构造.则势必要产牛种种生理需求和物质欲望,而这种需求和欲望义是无限度的。可是.社会中的人如果都要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欲求,则必然“势不能容,物不能赡”(《苟子·荣辱》),也就是说。不仅客观形势不容许,而且有限的社会财富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无穷欲望。怎样解决这一矛盾?靠的是修身。儒家学说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修齐治平一整套功夫中。修身是摹础和起点。因此,一个理性的人必定通过自身的道德磨砺,强化道德自觉,对自身欲望做合理的节.制.如此通向身心和谐的实现之道,便如同颜回那样,哪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的根本诉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和谐身心构建的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注意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牛作为知识青年.理应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锋,使丰十会主义荣辱观进头脑、人心灵,进而指导自身和谐身心的构建。1.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大学生和谐身心的本质要求。要构建大学生和谐身心,必须在其思想认识上形成一个坚定健康的价值理念,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来服务于学习与生活,这样才能稳定其个人意识形态中的内在秩序。构建大学生和谐的身心,并不是要消除身心发展中的矛盾,而是要实现矛盾各方的相对平衡,进而达到一种身心的平稳状态.谨慎理性地指导实践。一个盲目冲动、浮躁大意的人不町能达到和谐,一个荣辱颠倒、美
丑不分的人无法实现和谐。只有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存荣弃辱,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与荣辱观这把标尺进行比对,才能形成维系自身精神纽带的强大力量,这是大学生构建和谐身心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2.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人荣辱观的状况商接决定其文明的层级,也决定了其个人的发展程度和限度。在人的素质系统中,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孟子说:“天F之本在国,围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身是整个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构架中的关键.没有修身这个根本,家、国、天下的理想追求便无从淡起,由此,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党始终坚持思想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促进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道德精神领域的某些优良传
统JE在流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些向钱看”等一些没落腐朽的观念和作风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极大地侵蚀和冲击着思想道德建 设的堤坝,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j,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早就强凋:“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 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JxL气的恶劣行为。”⋯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犹如一把利剑划破一切荣辱不分的混沌,划清了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必将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学风、枚风产生E大的作用。3.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力地规范调节大学生和谐身心的构建。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表现形式。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成员的荣辱意识进行深层次的规范和调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
潮不断推进的今天,社会规范早已呈现纷杂化、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就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冲突和矛盾,到底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也变得模糊起来。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现象也存在甚至非常突出,手机铃声时常在课堂上响起,桌子被乱写乱画.这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恰恰能反映一个人的荣辱观水平。而恰恰又是这些小事最容易被忽略。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的
思想行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地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或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力求向“八荣”不断靠近并最终保持一致。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
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历史赋予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艰巨使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基点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同样是历史赋予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大学牛的艰巨使命。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不仅是一项大学生素质的价值建设工程.更是涉及思想、文化、社会、道德等多领域的实践命题。__ 3.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离不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建大学生和谐身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紧紧依靠行为主体以使命感、责任感为基础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即自律。同时,还必须以他律作为保证。他律既包括相应的制度约束.义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等。自律是他律的本体基础,他律是自律的引导机制.他律可以有效地促进自律.而普遍的自律又营造了一个有力的他律氛围。大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个体行为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E要求他们必须确立自律意识。应该指出的是,他们确立的这种自律意识随意性比较大。也就是说,它往往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而变得淡漠和脆弱。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牛在构建和谐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靠自律这个根本.更要与他律结合起来。班级、院系、学校乃至社会有关部门要充分发
挥各自的导向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奖惩机制、监管机制,调动和发挥社会舆论功能,共同促进大学生和偕身心的构建和发展。
大学生是同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其成长规律来看,爱国情操、文明习惯、思想品德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和确立,但从整个漫长的人生过程看.大学生仍处于为未来命运积蓄力量的特殊开端阶段。这就给大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反求诸己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不是明天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 要】: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然而当前人们对游戏在幼儿心理作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偏差,本文通过介绍游戏的特征与本质,阐明了游戏对
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Discuss the Positive Role to Infa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ame Simply
【Abstract】: Game which is one happy and independent activity that infant likes very much, occupies important status among the daily life in infant, but have a deviation 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that the game is on infant's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t present, this text has expounded the positive role to such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s infant's intelligence, social, emotion, etc.of the game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ssence of the game.【Key words】: Game The psychology is developed Infant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教育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成人所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幼儿,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缺乏高度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游戏是幼儿无意识地消磨时间的玩耍,并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为据,限制甚至反对幼儿游戏。有些家长常以孩子在幼儿园识了几个字,会唱几首歌,能解几道题等知识内容作为衡量教师教得好坏,孩子学得如何的标准,把教师组织幼儿游戏视为“哄孩子玩,不务正业”;有些家长认为游戏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成人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游戏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讨论游戏对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时需要明晰是哪种游戏,我们不能孤立地探讨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不加分析地铺张它的优点。因为有些游戏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可能导致社会批评和否定的游戏以及更极端的可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游戏。
从游戏的分类来说,游戏有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种,本文主要讨论本体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主要指幼儿的自由游戏,是指幼儿自愿参加或退出的游戏;是幼儿自发的,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游戏;是幼儿按照游戏内容假装的自然环境的游戏;是能给幼儿快乐,达到心情愉悦的游戏。
一、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游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呢?这是认识游戏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前提性问题。其实,迄今为止,社会各界人士对游戏的概念众说纷纭,对游戏的特征也是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游戏的特征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自发性
从游戏的动机来分析,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也就是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游戏既不为内驱力所控制,也不为顺从社会要求的外在动机所控制。这几乎毫无异议地被公认为是游戏最内在的本质的表现,是游戏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首要标志,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游戏了。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模仿。”
(二)自主性
从游戏的过程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布置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过程与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幼儿自行决定的,幼儿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不可缺少的因素,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游戏是有意思的,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游戏必须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使他们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四)虚构性
从游戏的内容分析,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五)社会性和团体性
幼儿的许多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在这些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游戏的角色和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幼儿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游戏中,幼儿从遵守游戏规则到学会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的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在团体活动中,游戏才能满足幼儿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以及和同伴亲密交往的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游戏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就游戏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每一个具体的游戏并非一定都具有以上所有特征,在每一个游戏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倾向。从以上游戏的基本特征,我们不难看出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再来分析游戏的本质。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探索性行为是由“这个东西是什么?”引起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由外部刺激引发而来。游戏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性行为。虽然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活动,但这种规则是内在的,是为幼儿所自愿的、自由的、愉悦的。在游戏中,问及幼儿“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幼儿的回答都是“好玩”、“高兴”、“有意思”,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不难看出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
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任何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地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
总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得、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游戏中来,以加深幼儿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我们说,“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是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有效手段。
2.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在游戏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小班幼儿的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幼儿可以用说话和简单的手势代替事物和扩展的行动。比如,在大班的游戏《娃娃家》中,孩子们说:“该吃饭了。”于是他们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然后说:“洗完了!”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总之,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智力活动,幼儿的智力可以在各种游戏中得到开发。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兴奋、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过程,这恰恰是游戏的作用所在。”
(二)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指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游戏进行下去,培养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
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尤其对待性格孤僻、喜欢独处的幼儿,更要多一些爱护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社会能力提高的环境。如在分组游戏时,可以把他分到交往能力比较强的组里,使其有机会模仿到积极的社会行为,家长也应舍得花时间陪孩子游戏,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同时要支持、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幼儿自己解决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样,幼儿通过游戏就可以使社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一场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如:在大班体育活动“长凳游戏”中,游戏从易到难,长凳一张张叠高,有些小朋友因怕高而不敢跳,在同伴的带动和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全班幼儿都能坚持到底,勇敢地跳下去。有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游戏,幼儿更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办事,依赖性减少,进取心增强,并且更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吃苦精神。再如在角色游戏中,“妈妈”要抵御住各种诱惑,会把她认为是多的、好吃的食物分给“爷爷”“奶奶”和“宝宝”,把那份少的不好吃的食物留给自己等等。可见,游戏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在游戏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孩子在游戏中不会有挫败感,每一次玩,他都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成功。比如,2-3岁的孩子搭积木,他虽然没有掌握大小积木的平衡关系,只是乱搭,小积木在下面,大积木在上面,没搭几块就塌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积木倒下去的过程他觉得很快乐。
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
感。丰富多彩的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等,都可以使幼儿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艺术形象。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动作的美;结构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到结构造型的美;音乐游戏可以使幼儿对音乐感兴趣,发挥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表演游戏既可以培养幼儿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幼儿对文艺作品的理解,能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而且,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使幼儿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但是,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因而,限制幼儿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和教师最好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有目的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知识,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对于儿童,“以游戏的方法去教训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参考资料:
[1]游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2][日]小口忠彦著,李秀英译.游戏的心理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马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5]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6]王小英.哲学视角下儿童游戏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7]郭力平,许冰灵,李琳.游戏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科学》.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