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加强和创新民政工作的实现途径
谈加强和创新民政工作的实现途径
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民政工作方向,阐明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基础作用。随着改革深入和发展加快,社会各方面对民政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和创新民政工作,成为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审时度势,树立民政工作的新理念
建设和谐社会对民政工作赋予新任务,民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首先要更新观念,确立体现新时期民政工作内涵的新理念。
(一)树立融入大局的理念。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综合角度,以新思维来思考新阶段民政工作,彻底摆脱民政工作就是发发救济款、起起街路名、帮帮困难人的传统观念,把民政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背景下来考量。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全局工作想问题、办事情。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既要争上位子、抢上盘子,又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分忧而不添乱。科学定位自身职能,根据民政工作的任务、社会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着力在加强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福利事业、社区服务等重点公共服务建设问题,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社会越进步,民政工作与大局的结合越紧密,民政工作只有融入大局,才能有作为、有地位,也才能得到新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民政工作的职能任务,直接联系着为“民”、为“人”这个根本。随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推进,民政工作对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为民”的特性更加突显。这也是我们考虑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处理问题的敏感点,工作成果的归宿点。民政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贴近群众,代表群众,关心群众,有爱民之责、有爱民之心,把民政部门办成“百姓之家”、“军队之家”。另一方面,人是事业之本,民政部门人才相对缺乏,亟待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政策、法律、业务、理论知识和能力,以人才促进事业兴旺。
(三)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民政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学会运用市场经济方式来开拓传统的民政工作,走出等、靠、要的思维定势,摆脱怕、难、懒的羁绊,突破守着金矿没钱花的怪圈。比如,可以把民间组织管理提升为社会资源来开发、产业发展来扶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把地名管理由过去无偿命名变为有偿冠名,使城市无形资产产生有形的经济效益;可把社区服务推向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行作,用市场理念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等等,在市场经营运作中夯实基础,壮大实力。
(四)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依法行政是民政部门工作性质的内在要求。民政工作政策性、法规性很强,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近百部,每项与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必须加强学习,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自觉树立不违法、不违规、不逾制的观念,自觉树立公正平等对待工作对象有观念,自觉树立主动接受监督的观念。处理问题不能靠职能、靠权力、靠感情,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
格按照法律法规,做到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侵权要赔偿。
二、探索规律,建立促进发展的新机制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民政工作机制活力不足,要充分挖掘民政资源优势,探索新规律,建立新机制,推进民政工作新发展。
(一)建立一体化的工作协调机制。民政工作具有多元性特点,业务领域广泛,相互关联部门很多,只有加强协调配合,才能提高民政工作综合效益、促进民政事业发展。首先,要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利用民政参与的协调机构,加强与各相关部门之间、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增强工作亲和力;建立协调会、联席会、会商会等有效的工作机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协调的艺术,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推动民政工作开展。其次,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就是加强民政系统内部的协调配合,增强整体观念,特别是在遇到抢险救灾、应急处理等重大工作任务时,机关上下、科室之间要拧成一股绳,实现内部的和谐运作。
(二)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互动机制。政府主导是推动民政工作的主体力量。主导即是领导,就是要加强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领导,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民政事业投入上,财政是民政资金来源主渠道,随着民政工作领域的拓展,力度需要不断加大。民政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既要以出色工作业绩赢得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的支持,又要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预案,并努力转化为法规和政策,推动各项民政事业的发展。社会参与是推动民政工作的另一支力量,也是增强民政工作活力
所在。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如志愿者服务条例、慈善章程等,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形成专业力量、公民力量与民政行政力量有效合力。
(三)建立社会化的事业发展机制。国内外经验表明,民政事业要快速发展,就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一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投资方式,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社会力量开办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事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强化规范管理,保证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加强招商引资、借船出海,用别人的钱来办好自己的事。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政、关心民政、支持民政,自觉参与民政,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四)建立促进工作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民政工作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必须把规范管理作为建立民政工作的核心机制抓紧抓好。完善党组会议议事规则、局务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推进议事决策规范化;规范日常工作管理,推行首问负责制、公开办事制、目标考核责任制、岗位定期轮岗制、竟争择优用人制等,推进内部管理规范化;加强督查落实,推行效能监督制、责任追究制、系统行风评议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离任审计制等,推进监督检查规范化,保证工作有效运作。
三、适应要求,提高执政为民的新能力
能力建设是民政工作基础,工作任务落实最终体现在能力上。要着力提高民政干部“五种能力”,保证民政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要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有正
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民政工作大都具有稳定的作用,如民间组织、区划地名变动、基层政权建设,不但影响社会稳定,有的还关系国家安全。民政工作者要自觉加强政治思想修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民政工作的地位、职能和作用,用政治的观点来思考民政工作,牢牢把握民政工作主动权。
(二)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新时期的民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课题,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要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用新的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的办法解决新问题。首先,对上要吃透上情,准确领会;对外要博采众长、注重借鉴;对下要尊重群众首创,集思广益;对内要联系实际,善于把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同时要尊重历史,前后照应,在继承中发展,做到继承而不因循守旧,创新而不脱离实际,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民政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种矛盾、难点、热点问题不断出现,必须努力培养和锻炼民政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人云亦云,对不确定的情况或有争议的问题,不急下结论,要认真调查,证实核实;二要坚持按政策办事。规范各项工作程序,严格把握审批审核等重点环节,既依法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又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三是依靠基层力量。民政工作的对象在基层,繁重任务在基层,智慧和力量也在基层,各级民政干部要眼睛向下,深入基层一线,依靠基层力量,与基层的同志共同推进矛盾问
题的研究解决。
(四)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工作不落实,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会落空。抓落实是每个民政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反映一个单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抓落实,首先要态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凡事想干好、想落实好,不能应付了事、敷衍推责;其次要说办就办、说到做到,扑下身子,身体力行,在雷厉风行中抓落实。三是有的放矢,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善分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同时要学会“弹钢琴”,统筹推进抓落实。
(五)提高为民解困的能力。“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宗旨。要继续弘扬“孺子牛”精神,发扬民政工作中的好传统、好作风,时刻关心困难群众疾苦,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一心一意做好事。继续开展好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真正把民政工作的宗旨落到实处,体现到工作中去。
第二篇:民政工作如何创新
民政工作如何创新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主体,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好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职能,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矗
一、充分认识创新民政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上取得新突破,民政工作如何创新。
首先,要认真看待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人。因而,民政工作同社会管理的本质和内涵是统一的。其次,民政工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特征,也具备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民政乃国政,重心在基层”的理念,与社会管理基层为重不谋而合。因此,民政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只要妥善解决了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就必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必然实现“以人为本”。
当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民政所承担的养育孤儿、婚姻登记、殡葬业务,关系到群众一生的利益和幸福;所承担的其他社会管理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十一五”期间,我省民政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需求量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步伐存在的差距;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行政事务,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期待,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推进进程速度存在的差距,都对民政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提出新挑战、新要求。为此,必须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履行好民政职能。全省民政干部必须认清形势,主动承担社会管理骨干职能,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理念,在管理方式上,从单纯重视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转变;在管理主体上,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重心上,从治标向治本、从事后救急向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二、全面提升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十二五”开好局和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凝聚强大动力。
民政工作中的农村和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组织登记与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三大核心元素,工作总结《民政工作如何创新》。完成好这三项工程,需要全省民政干部作出新的努力。
提升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民政部门要当好“指导员”。民政部门所承担的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基础不牢,地动山冶。从村民自治的现状来看,山西是我国村民自治的发源地之一,曾经以“两票制”开创了村委换届选举创新的先河。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民政干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好政策的“讲解员”、选举的“指导员”和贿选的“监督员”,为党委、政府解决村民自治问题把好第一关。要重点抓好“难点村”治理、“空壳村”治理和为村民选好当家人三大难题。一要健全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相互配合、共同治理格局,以村务公开、财务分开、群众评议解决“难点村”问题;二要采取移民、开发、治理、教育与技术培训综合方式,解决“空壳村”问题;三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从社区建设的任务来看,全省民政部门要把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和社区个体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着力破解“谁干事”“城中村”“双面人”三大难题。通过加快“村改居”,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通过“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解决社区与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事权关系,为社区“减负”。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强化流动人员管理,为社区社会管理搭建大舞台。
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水平,民政要当好“排头兵”。社会组织是协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山西是社会组织相对薄弱地区。1990年才步入登记管理正轨,截至2010年全省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到10096个,但同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且有些社会组织尚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因此,要积极趋利避害,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十二五”期间,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管理、社会监督、民间组织自律相结合的大管理格局。
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民政要当好“工程师”。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人才所进行的以助人为宗旨、以专业知识和才能为手段,所开展的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关系调适等社会服务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担当起社会工作人才“工程师”的角色,以推进“十年树人工程”来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面临的起步较晚、数量不足、推进较难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民政在基层群众和社会公众心目中“责任心强、联系广泛、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优势,整合各方人才资源,调动各方专业特色,着力落实好“四个一”:编制好一个规划、完善好一个政策、开发好一批岗位、开展好一年培训,出台培养、评价、使用、薪酬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努力打造“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能建设工程”和“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使山西社会工作,在“十二五”达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民政工作创新
民政工作创新
“十二五”期间,库伦旗民政局作为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好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职能,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充分认识创新民政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要认真看待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人。因而,民政工作同社会管理的本质和内涵是统一的。其次,民政工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特征,也具备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民政乃国政,重心在基层”的理念,与社会管理基层为重不谋而合。因此,民政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只要妥善解决了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就必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只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必然实现“以人为本”。
当前,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民政所承担的养育孤儿、婚姻登记、殡葬业务,关系到群众一生的利益和幸福;所承担其他社会管理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十一五”期间,我旗民政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需求量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步伐存在的差距;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行政事务,享有基本权利的期待,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推进进程速度存在的差距,都对民政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提出新挑战、新要求。为此,必须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履行好民政职能。我局领导干部必须认清形势,主动承担社会管理骨干职能,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理念,在管理方式上,从单纯重视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转变;在管理主体上,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重心上,从治标向治本、从事后救急向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二、全面提升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十二五”开好局和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凝聚强大动力。
民政工作中的农村和社区政治建设、社会组织登记与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三大核心元素。完成好这三项工程,需要全体民政干部作出新的努力。提升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民政部门要当好“指导员”。民政部门所承担的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基础不牢,地动山冶。特别是要求民政干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好政策的“讲解员”、选举的“指导员”和贿选的“监督员”,为解决村民自治问题把好第一关。要重点抓好“难点村”治理、“空壳村”治理和为村民选好当家人三大难题。一要健全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相互配合、共同治理格局,以村务公开、财务分开、群众评议解决“难点村”问题;二要采取开发、治理、教育与培训综合方式,解决“空壳村”问题;三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从社区建设的任务来看,民政部门要把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和社区个体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着力破解“谁干事”“城中村”“双面人”三大难题。通过加快“村改居”,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通过“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解决社区与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事权关系,为社区“减负”。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强化流动人员管理,为社区社会管理搭建大舞台。
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水平,民政要当好“排头兵”。社会组织是协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十二五”期间,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管理、社会监督、民间组织自律相结合的大管理格局。
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民政要当好“工程师”。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人才所进行的以助人为宗旨、以专业知识和才能为手段,所开展的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等社会服务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我局要切实担当起社会工作人才“工程师”的角色,来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面临的起步较晚、数量不足、推进较难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民政在基层群众和社会公众心目中“责任心强、联系广泛、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优势,整合各方人才资源,调动各方专业特色,着力落实好“四个一”:编制好一个规划、完善好一个政策、开发好一批岗位、开展好一年培训,出台培养、评价、使用、薪酬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努力打造“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能建设工程”和“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使库伦旗社会工作,在“十二五”达到一个新水平。
库伦旗民政局
第四篇:创新民政工作
创新民政工作,我该做什么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县委“三讲三促”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县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推动上栗民政工作科学发展,促进上栗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身为一名民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为创新民政工作,我必须报着热情的态度,做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
一是做好公文管理,即办公室负责公文的收发、传递、催办等各个环节的具体事宜。二是做好事务管理,如会议的安排,会场的布置,接待上级和兄弟单位的来人;办公室的值班、保卫、通讯联系,单位的办公环境管理等。三是做好信息处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现代化手段,为办公自动化服务。四是搞好服务,为保证部门的中心工作而提供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服务。五是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切实保证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协助领导班子安排好决策实施过程中的人和事,将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六是为领导提高参谋咨询信息,积极出谋献策。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为领导决策搜集提供各种信息;协助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我认为,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应做到“一实”、“一快”、“一博”、“两勤”、“三心”。
“一实”、即求实。办公室工作,无论是办文,还是办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就是工作人员作风要踏实,不弄虚作假,不可无中生有,不能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自觉实事求是。
“一快”,即办事要快捷,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办事拖拉,作风疲沓,时间观念不强,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效率 1
观念,增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到当日事当日毕,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一博”,即博学。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标准高,要求严,这就需要办公室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综合性知识和社会常识。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勤学苦练,博采众长,使自己成为“杂家”,成为复合型人才。只有知识积累多了,知识面宽了,理论功底厚了,才能提高“谋”的层次和质量。
“两勤”,即腿勤、口勤。办公室人员应经常到各部门走走,遇事多问问,有用的资料多记记,别人的意见多听听,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起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心”,即耐心、专心、细心。服务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做服务工作一定要耐心,要有礼貌,热情周到,不摆架子,尽量让人满意。做工作时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要仔细研究,能够深入进去。平时工作中还要细心,多观察,多思考,自觉找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以不断改进。
三、开拓创新、争创一流
作为一个综合办事机构,办公室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综合协调、内外沟通、内部行政管理等事项,是服务领导、服务基层的窗口,是部门能否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从事办公室工作责任重大。我认为有两点特别重要。
1.锐意进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办公室人员是部门领导的左膀右臂,直接影响到领导的工作效率。不仅工作态度要好,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自身的能力、水平要高。要做一名优秀办公室管理人员,首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要像个闹钟,扭一下,转一下,有问题要自己寻求答案;其次要有较强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多思考,说话、做事要有分寸,又要有水平,要有耐心,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坚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反对因循守旧。
创新是办公室工作的持久动力。办公室工作要善于找到和找准全局工作的突破口,在创新上下功夫。办公室工作包罗万象,制高和创新点很多,关键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一是思维观念要创新。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思想保守,观念守旧,办事过于谨小慎微,那么讲创新,也就只会是空口号;想有为,也不可能有大作为。所以必须解放思想,只要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只要能更好地促进办公室工作,就要敢于突破陈规,破除一些不适合形势发展的旧框框,放开手脚去干。
二是制度建设要创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必须执行,一令既出,雷打不动。唯有如此,制度才有权威,人们的工作、言行才有约束。制度是人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应不断健全完善和创新,绝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制度建设创新中,特别应当高度重视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和落实。有功不奖,或奖而不当,就会挫伤人的积极性,自我松懈;有过不罚,或罚而不准,就会使人产生惰性,无所顾忌。如此一来,虽有重律,仅同空文。所以,制度建设要创新,更要重视创新后的落实。评价制度创新的标准不在于制定得多么细,多么具体,而在于是否紧扣工作需要,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是否真的达到了按章办事、奖勤罚懒的效果。
三是服务方式要创新。办公室是一个纯服务部门,不能只满足于日常的服务,服务方式也必须创新。要多考虑如何更好地创新管理,开源节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办公室正常高效运转。同时,参谋要参到点子上,既要想领导之所想,又要超前思考,想领导之未想,从浅层次的被动服务中向深层次的主动服务转变,事前、事中、事后都要主动介入,紧扣领导的思路、想法、指示等加以完善和细化,力争提供可借选择的方案让领导决策;同时既要考虑一项决策带来的正面效果,又要考虑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成绩不夸大,反映失误不缩小,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提高领导对参谋
意见的选用和参谋建议向决策的转化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协调要协调到面上,形成合力。要全面权衡利弊,缓解利益冲突,使有关各方面形成共识,达成可接受的方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合力,共同干好工作。督查要一抓到底,推动重大决策见实效,为群众谋利益。
第五篇:民政工作如何创新
民政工作如何创新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主体,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好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职能,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矗
一、充分认识创新民政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要认真看待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人。因而,民政工作同社会管理的本质和内涵是统一的。其次,民政工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特征,也具备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民政乃国政,重心在基层”的理念,与社会管理基层为重不谋而合。因此,民政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只要妥善解决了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就必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必然实现“以人为本”。
当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民政所承担的养育孤儿、婚姻登记、殡葬业务,关系到群众一生的利益和幸福;所承担的其他社会管理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十一五”期间,我省民政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需求量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步伐存在的差距;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行政事务,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期待,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推进进程速度存在的差距,都对民政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职能提出新挑战、新要求。为此,必须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履行好民政职能。全省民政干部必须认清形势,主动承担社会管理骨干职能,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理念,在管理方式上,从单纯重视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转变;在管理主体上,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重心上,从治标向治本、从事后救急向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二、全面提升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十二五”开好局和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凝聚强大动力。
民政工作中的农村和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组织登记与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三大核心元素。完成好这三项工程,需要全省民政干部作出新的努力。
提升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民政部门要当好“指导员”。民政部门所承担的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基础不牢,地动山冶。从村民自治的现状来看,山西是我国村民自治的发源地之一,曾经以“两票制”开创了村委换届选举创新的先河。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民政转载自百分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干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好政策的“讲解员”、选举的“指导员”和贿选的“监督员”,为党委、政府解决村民自治问题把好第一关。要重点抓好“难点村”治理、“空壳村”治理和为村民选好当家人三大难题。一要健全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相互配合、共同治理格局,以村务公开、财务分开、群众评议解决“难点村”问题;二要采取移民、开发、治理、教育
与技术培训综合方式,解决“空壳村”问题;三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从社区建设的任务来看,全省民政部门要把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和社区个体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着力破解“谁干事”“城中村”“双面人”三大难题。通过加快“村改居”,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通过“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解决社区与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事权关系,为社区“减负”。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强化流动人员管理,为社区社会管理搭建大舞台。
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水平,民政要当好“排头兵”。社会组织是协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山西是社会组织相对薄弱地区。1990年才步入登记管理正轨,截至2010年全省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到10096个,但同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且有些社会组织尚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因此,要积极趋利避害,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十二五”期间,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管理、社会监督、民间组织自律相结合的大管理格局。
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民政要当好“工程师”。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人才所进行的以助人为宗旨、以专业知识和才能为手段,所开展的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关系调适等社会服务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担当起社会工作人才“工程师”的角色,以推进“十年树人工程”来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面临的起步较晚、数量不足、推进较难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民政在基层群众和社会公众心目中“责任心强、联系广泛、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优势,整合各方人才资源,调动各方专业特色,着力落实好“四个一”:编制好一个规划、完善好一个政策、开发好一批岗位、开展好一年培训,出台培养、评价、使用、薪酬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努力打造“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能建设工程”和“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使山西社会工作,在“十二五”达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