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行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的实践与探索
抓落实 求实效 正风气
――实行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黄坑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针对农村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入手,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途径、新办法,从2009年1月开始,全面实行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背景原因
黄坑镇是南平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为扎实推进全镇党风廉政建设,镇党委、政府着力先行先试,2008年12月初,就如何规范村级招待费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发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干部思想认识偏差。一些村干部认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集体增财、农民增收,“吃一吃、喝一喝,算不了什么”;现在村里工作人员少、任务多、压力大,“如果没有吃喝,怎么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没有把公款装进口袋,吃喝不犯法等。二是村级招待费居高不下。据统计,2008年全镇11个村招待费79.83万元,平均每个村7.26万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18.46万元,增幅30.08%。个别村还受到南平、建阳市纪委的点名批评。三是“吃喝风”屡禁不止。过去,镇党委、政府针对村干部“吃喝现象”,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意见》、《村干部行为规范》、《严禁用公款吃喝、旅游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并在村主干会议上反复强调严格控制村级招待费。但是个别村干部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年初召开村民代表、民主理财小组会议,以各种理由说服村民代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把高额村级招待费纳入年度预算,形成“合法化”,“吃”得安心,“喝”得无忧。四是巧立名目招待。个别村干部为了招待“客人”,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办法,在招待发票上注明招待镇领导、市直部门领导以及外地客商等,骗取民主理财小组的同意,达到合理开支的目的。
针对上述种种原因,镇党委、政府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反复研究讨论,提出了“村级安排、政府买单、限额招待、按月把关、超额自付、违者必究”的工作思路,出台了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新举措,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与探索、完善与提高。
二、主要做法
在实践中,黄坑镇党委、政府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统筹兼顾,周密部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立足严格的要求、过细的工作和求实的效果,力促从根本上解决村级招待费难控制的问题。
1、提高认识,营造氛围。突出“三个抓”:一是抓学习。按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对镇村干部进行再动员、再教育,以“勤政出成果、廉政聚民心”为主题展开大学习、大讨论,把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服务发展、推动发展上来;统一到融入海西、构建和谐黄坑上来;统一到管住自己、带好队伍上来,提高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抓整改。在镇村干部中开展“四比四查”活动,即比思想重视,查认识到位;比廉洁自律,查招待费高低;比宗旨意识,查服务质量;比群众满意,查办事效率。在此基础上,每位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剖析思想根源,提出整改措施,自查自纠。通过查比、讨论,广大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三是抓宣传。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为实行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明确要求,规范行为。规定干部下村公务活动,原则上不在村级用餐,确因工作需要就餐,报请分管领导同意后在村食堂就餐,不得接受所在村(居)公款宴请、礼品馈赠和其他消费活动。二是年初预算,规范项目。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需要村级招待费开支项目,年初做出预算,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严禁村干部巧立名目“吃喝”。三是严格程序,规范运作。“餐票”由镇政府统一印制,统一盖章,统一发放,统一由下村公务用餐人员填写公务时间、内容、人数。实行每餐一人一票,每张餐票面额15元,超额自付。每月初,由各村财务人员收集上月餐票,统一到镇机关食堂财务室兑现。财政独立核算单位的公务用餐票,由镇机关食堂财务人员到各单位统一核算。
3、加强监督,狠抓落实。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落实责任。实行各村村主干、各单位负责人负总责,不仅要严格控制干部下村公务用餐,而且要严格实行一人一票,防止一人多票,违者必究。二是强化督促检查。由党政办、纪检办、人大办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对落实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的工作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强化履职承诺。把落实履职承诺制与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有机结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与村主干工资统筹发放挂钩。
三、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黄坑镇实行干部下村公务“餐票制”,虽然时间不长,却收到了明显成效。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找到了一条解决村级招待费
居高不下问题的有效载体,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成效和作用十分明显。
一是减少负担的“金钥匙”。2009年1-8月,干部下村公务共使用餐票121张,共计人民币1815元。“餐票制”的实行,有效地遏制了村级招待费居高不下的势头,刹住了村干部“吃喝风”,村级招待费明显下降。据统计,2009年
1-8月,全镇11个行政村招待费137176万元,与去年同期497139元相比减少359963元,下降72%。
二是干部作风的“晴雨表”。过去,群众时常看见村干部在村里吃吃喝喝,干部形象大打折扣。现在,群众难得看到村里招待下村公务人员,而是做到“勤往农户转,多把百姓看,有事抓紧办,为民解忧难”,责任心增强了,作风转变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8月,镇村干部共为群众办好实事110多件(次)。
三是廉洁自律的“紧箍咒”。村级招待费的限额、干部下村公务用餐由政府买单,从源头上防止了村干部大吃大喝现象的产生,不仅促使镇村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制度,而是促进了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在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许多村主干正式候选人承诺严格限制村级招待费,做廉洁自律的带头人。
四是为民办实事的“助推器”。村级招待费明显减少,有力地助推了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据统计,今年全镇11个行政村计划年度为民办事项目36个,总投资216万元,与2008年相比增加为民办实事项目7个,增加生产性开支21多万元。截至2009年8月底,全镇已落实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7件,占总数的47.2%。
第二篇:“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摘要: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探索;教学实践教学方面
(1)严格按照《汽车机电工》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引进,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我们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双元制”教学计划。实用、实效是根本原则,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除了每周课时量占比最大的《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外,还开设了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实施中,通过阶段总结交流,对计划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理论与实习课时进行合理分配。我们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注重灵活性。如第一学年,为了提高学生对汽车结构的感性认识,我们将专业课理论与实习课时比例确定在1:2;到第二第三学年,由于学生已具有一定企业实际维修经历,我们则加强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一比例调整为1:1甚至是2:1。
(3)采取课堂、实习车间、实习企业“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在实习车间中解决“应会”,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这“三点一线”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对双元制教学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学校“双元制”试点班每班配专业教师两人,六位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传达全国“双元制”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传授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一起想办法解决教学难题等。
(5)任课老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在教学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充实自己。学校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①支持、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②积极开展校内师资培训,重点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③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主要是“双元制”教学培训、全国汽车维修专项认证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出国培训等。
(6)根据要求,认真组织试点班中间考试及毕业考试工作。每届“双元制”教学试点班均需通过1次中间考试和1次毕业考试。我们始终按照建设教育协会及德国专家的要求认真组织考核,包括监考老师的安排、考试的时间、考试的内容及实习考试的工位等。校外实习方面
(1)“双元制”班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学校向企业介绍“双元制”教学模式、试点班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让企业知道试点班学生在企业每个阶段的实习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与维修企业签订“双元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向维修技师颁发实习指导教师证书。
(2)学校严格按照德国与协会的要求,每一家企业实习学生不超过3人。现在学校共有稳定的实习企业二十余家,始终保证每家企业实习的学生不超过3人.(3)我们要求学生下企业实习期间,每天必须写实习日记,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任务、实习时碰到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心得体会等进行整理,作为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任课教师不定期巡视(每月至少一次),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实习日记完成情况,对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学生管理方面
(1)采取“末位淘汰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并可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将总成绩(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最后一名的学生淘汰进入其它平行班级,目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竞争性。
(2)“双元制”试点班的学校、企业每隔三个月的交替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纪律上,我们的班主任都坚持“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的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主动融合到集体中来。中职类学生自觉性差,但活泼好动,所以我们平时并不刻意压制他们,让他们保持这一份童心,但决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引导他们在校纪校规的范畴内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通过这些年双元制教学的实践,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办学经验,缩短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时间,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毕业考试合格率每年均达100%,在历届全国、省、市汽车维修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双元制试点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阻碍双元制教学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校企合作无论在合作形式或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还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没有相应的一整套规范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双元制教学的实践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相信最终必将结出硕果。
第三篇:“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职业学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淄川第二职业中专连续三年招生突破1300人,使在校生达到90个班4000余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淄川二职专何以异军突起?日前,记者慕名走访了这所学校。李少鹏校长介绍说:“学校能够有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我们努力探索与实践“双元制”办学模式,贴近企业岗位需要,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走向校企联合淄川二职专于1987年由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学校。办学初期,由于在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上不相适应,办学思路陈旧,专业设置单一,实验实习条件落后,再加上受“普高热”的影响,曾一度限入发展低谷。职业学校如何办学才具有活力,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1992年,该校在对市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走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与些同时,学校的近邻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了大的发展,从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引进了处于世界前沿的设备,公司产品技术含量大,工艺要求严格,质量标准高,急需高素质的技术
1工人。双方一拍即合,走上了校企联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应双方更大规模发展的招生、教学、实训模式。
构建“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既要学好理论课,又要进行实践训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此,学校自2000年以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了“跳出学校办职教”的工作思路,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一是培养目标的链接。公司和学校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方面达成了共识,共同制定培养人才的具体标准,形成了企业所需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不求很深,但涉及面广,与专业有关的各方面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实际操作技能过硬、宽广。为此,学校设立选修课,开展“读你最喜欢的十本书”活动,定期开展技能比武,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是在招生计划、课时安排、课程设置、授课方法上的链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条件,确定招生数量;经常开会商讨招生、教学、以及学生进厂等事宜;共同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编写修改教材,确定授课内容;学校负责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讲授,公司选派技术人员直接管理车间,指导实习,学校也经常派教师到公司顶岗培训,增强其感性认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三是在专业设置上的链接。专业围绕企业需求设置或调整。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什么层次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按要求培养,2001年学校为满足公司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挂靠青岛大学为其培养大专层次人才,开设国际贸易、纺织工程、轻化工程等新专业,逐步形成了与企业相吻合的动态专业体系。
四是在实习设备上的链接。鲁泰公司有了什么样的生产设备,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实习设备。学校建立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纺织、缝纫、服装、学生装生产四个车间,可供300名学生同时进行织机操作、各式服装制作的封闭式实习训练基地,车间内配剑杆织机、日本产高档电动缝纫机、衬衣生产流水线,完全和公司的生产设备相匹配。
五是在校园文化上的链接。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形成浓厚的充满企业气息的校园文化。定期聘请公司领导及优秀毕业生来校举办讲座;学生经常进厂参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学校教室内有“鲁泰人论实力不认关系”、“做合格的鲁泰人” 等标语,让学生及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把自己的言行统一到公司的厂规、厂纪上来。把工厂建立学校,把学校融于企业,以培训为主体,把实习工作放到首位,学生专业技能过硬,学校办学活力大大增强。
实行“定单式”办学
学校与鲁泰公司合作,始终沿着一条“企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人才,学校提供什么,提供多少人才”的路子,你需要我培养,你培养我安置,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定期向学校提供急需用人计划,以计划需求定招生,走“订单式”办学之路,避免了招生工作的盲目性。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拓宽招生路子,实行开放办学,变一年一次招生为一年春、秋两次招生,建立起招生、培养、录用、待遇等互相衔接的运行机制,做到了招生与招工相结合,毕业与就业同步,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的新的职教产业链条。这种链条的形成,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
“校企联合,共同发展的”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带动了学校其它专业的发展。2003年艺术高考,该校音、美专业85位考生有58人升入大学本科院校,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4个班,发展到现在的24个专业90个班,在校生达到4000余人,办学经验作为全省十五条经验之一被推广,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学校。教育也为企业铸造了腾飞的双翼。10年来,二职专为公司输送熟练工人3000余名,成为公司一线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使公司效益连年增长,2003年总资产已达2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省服装、纺织行业龙头老大。
第四篇: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推进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律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2年以来,我县对领导干部辞职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至今共有7名领导干部辞职,28名领导干部被扣分(我们规定三年内扣满7分者必须辞职),在干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
一、主要做法
(一)制定标准,使辞职制实行有一个客观的依据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首先要制定一个客观标准。为此,我县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暂行规定》,规定领导干部有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水平、党风廉政建设、群众公认度、身体健康等五个方面25种情形之一的,不适应、不胜任、不适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应当辞职。我们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细化辞职认定标准,明确辞职情形的同时,还推出了辞职扣分办法,规定领导干部有23种情节轻微的违规行为的,按规定档次扣1—3分,三年内累计扣分达到7分的,应当辞职。
(二)把好环节,使辞职制实行做到科学规范操作辞职制政策性、敏感性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切实把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把好事实核实环节。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反复听情况,仔细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增强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把好酝酿环节。在核实的基础上,通过核实小组、组织部部务会议、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级进行酝酿。三是把好决定环节。根据酝酿情况,列出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及理由,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县委常委会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在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作出决定。四是把好谈话环节。组织作出处理决定后,由部领导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一进行谈话。谈话中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其成绩,又指出其不足;既对干部进行鼓励,又缓解干部的消极情绪。五是把好跟踪管理环节。建立回访制度,形成相关档案。部领导定期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谈话,了解他们内心思想,做好教育提高工作;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所在党组织认真配合做好思想工作,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在干部考核中,着重考核被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的整改情况。
(三)拓展渠道,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多种途径为确保辞职制的实行,我们十分注重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一是做好、届中、届末考核工作。去年,我县相继制定出台了镇乡、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政绩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我们还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结合、届中、届末考核,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需在考核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廉,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二是从平时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发现有关情况。如通过对群众举报电话和信访件的核实,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的有关配套制度。建立干部监督联系通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互相通报情况。抓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巡视工作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我县实行的领导干部辞职制,对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以及强化干部的监督管理和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后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存在偏差实行辞职制的理想条件是领导干部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出现过失、过错时能深感自责,并主动提出辞职。然而,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官升则荣、官降则辱的旧观念还有较大市场。许多人往往把职务升降、权力大小作为衡量干部成功与否的标志,有的甚至对辞职的干部另眼相看。领导干部辞职后,往往还会遇到职务待遇下降等问题。考虑这样的现实情况,有的领导干部不想辞职、不愿辞职。群众的思想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辞职制的实行,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更是直接左右着个人的辞职行为。应当说,经过这几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干部的“官”念有所转变,大多数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辞职制表示理解和赞同。但是一旦改革真正落到自己头上,不少领导干部还是有想法。有的认为“辛辛苦苦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到现在还拿我开刀”。正因为如此,导致有些干部难以心平气和地辞职退出。目前,绝大多数的辞职行为是辞职者在组织的引导、外部压力的推动之下作出的。
(二)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辞职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从其内在要求来说,需要制定完善的各种辞职类型的具体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理由如下:第一,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有关行为进行准确认定,作出恰当处理,避免责任追究过程中出现重咎轻责、轻咎重责的情况
第五篇: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推进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律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2年以来,我县对领导干部辞职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至今共有7名领导干部辞职,28名领导干部被扣分(我们规定三年内扣满7分者必须辞职),在干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
一、主要做法
(一)制定标准,使辞职制实行有一个客观的依据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首先要制定一个客观标准。为此,我县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暂行规定》,规定领导干部有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党风廉政建设、群众公认度、身体健康等五个方面25种情形之一的,不适应、不胜任、不适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应当辞职。我们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细化辞职认定标准,明确辞职情形的同时,还推出了辞职扣分办法,规定领导干部有23种情节轻微的违规行为的,按规定档次扣1—3分,三年内累计扣分达到7分的,应当辞职。
(二)把好环节,使辞职制实行做到科学规范操作辞职制政策性、敏感性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切实把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把好事实核实环节。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反复听情况,仔细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增强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把好酝酿环节。在核实的基础上,通过核实小组、组织部部务会议、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对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级进行酝酿。三是把好决定环节。根据酝酿情况,列出拟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及理由,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县委常委会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在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作出决定。四是把好谈话环节。组织作出处理决定后,由部领导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逐一进行谈话。谈话中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其成绩,又指出其不足;既对干部进行鼓励,又缓解干部的消极情绪。五是把好跟踪管理环节。建立回访制度,形成相关档案。部领导定期找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谈话,了解他们内心思想,做好教育提高;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所在党组织认真配合做好思想,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在干部考核中,着重考核被辞职对象或扣分对象的整改情况。
(三)拓展渠道,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多种途径为确保辞职制的实行,我们十分注重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一是做好、届中、届末考核。去年,我县相继制定出台了镇乡、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政绩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我们还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结合、届中、届末考核,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需在考核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廉,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二是从平时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发现有关情况。如通过对群众举报电话和信访件的核实,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的有关配套制度。建立干部监督联系通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互相通报情况。抓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巡视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我县实行的领导干部辞职制,对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以及强化干部的监督管理和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后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存在偏差实行辞职制的理想条件是领导干部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出现过失、过错时能深感自责,并主动提出辞职。然而,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官升则荣、官降则辱的旧观念还有较大市场。许多人往往把职务升降、权力大小作为衡量干部成功与否的标志,有的甚至对辞职的干部另眼相看。领导干部辞职后,往往还会遇到职务待遇下降等问题。考虑这样的现实情况,有的领导干部不想辞职、不愿辞职。群众的思想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辞职制的实行,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更是直接左右着个人的辞职行为。应当说,经过这几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干部的“官”念有所转变,大多数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辞职制表示理解和赞同。但是一旦改革真正落到自己头上,不少领导干部还是有想法。有的认为“辛辛苦苦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到现在还拿我开刀”。正因为如此,导致有些干部难以心平气和地辞职退出。目前,绝大多数的辞职行为是辞职者在组织的引导、外部压力的推动之下作出的。
(二)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辞职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从其内在要求来说,需要制定完善的各种辞职类型的具体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理由如下:第一,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有关行为进行准确认定,作出恰当处理,避免责任追究过程中出现重咎轻责、轻咎重责的情况
。第二,有利于领导干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制定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领导干部尽职尽责、自重自警。事后也能使领导干部对失职行为进行“对号入座”,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价,形成“不辞职不行”的心理准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阻力。第三,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形成舆论力量,推动领导干部辞职退出。从目前各地的做法来看,实行辞职制在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方面还存在不够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不明晰,在实践中不容易区分彼此的适用情形。多数地方采用列举自愿辞职或责令辞职的各种情形,但没有对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明确。比如,自愿辞职中的“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到底指哪些原因,责令辞职中的“不再适合担任现职”到底指哪些方面“不再适合”,两者的适用情形又是什么?二是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把握。例如,怎样的损失方可称为“重大损失”?怎样的影响才算是“恶劣影响”?对于这些事关领导干部“进退”的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好分寸。
(三)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所推行的辞职制更像是组织(人事)部门主导的责任追究制,辞职行为大多是辞职者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作出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各种配套制度建设,而现有的配套制度并非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辞职制的成效。一是岗位职责规范和考评机制有待于健全。我国尚缺乏比较明确、具体的职权分类体系,上下左右之间、特别是上下之间职权边界比较模糊,责任追究起来比较困难。现有的考评机制有时还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这为组织认定是否适合现任岗位带来一定难度。二是领导干部辞职后安置还需完善。对于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来说,存在一个再安排问题。领导干部辞职的原因、造成过错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何区别情况做好安置,是推行辞职制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三是舆论监督渠道还不够畅通。在领导干部还缺乏主动辞职意识的情况下,要推进辞职制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促进领导干部辞职退出。目前,由于群众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了解得不多、不深,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三、对完善辞职制的几点思考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涉及干部考核、教育、监督、管理等方方面面,单靠在某一方面单兵挺进,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整体联动,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一)做好思想,为实行辞职制提供良好氛围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对辞职制的顺利实行至关重要。我们要从加强思想上下工夫,努力排除制约辞职制实行的思想障碍。一是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一般会出现心理落差,因此,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党委领导或组织部门分管领导要找其谈话,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努力方向,教育和引导辞职者教训,放下包袱,振作精神。到新单位后,单位领导要进行谈心交流,使其消除思想顾虑,大胆开展。二是提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水准。能否做到主动辞职,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从政道德修养。要加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道德素质,把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辞职行为逐步转变到以内心从政理念驱使的自觉行动,使其在出现严重失误,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能主动进行自我追究,辞职补过,取信于民。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特权思想残余,淡化群众的官本位意识。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群众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干部的进退去留,为辞职者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辞职制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现在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我们认为,完善充实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应当贯彻党管干部、群众公认的原则,遵循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精神,与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相衔接,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
1、适当放宽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我们认为,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宜宽不宜窄。对此我们是基于这样考虑的:当前辞职制刚刚起步,领导干部对辞职也需要一个接受、适应过程。相对而言,自愿辞职方式比较体面,容易被辞职者接受,能减少干部“下”的阻力。据省委组织部2003年关于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机制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退休、自愿辞职等15项干部正常退出方式进行重要性选择时,选择“自愿辞职”的人数最多,占55.4。如果自愿辞职适用范围界定适当放宽一些,口子开大一点,可以使更多不愿意在现任岗位或不适应现任岗位的领导干部平稳退出,疏通领导干部“下”的出口。这与辞职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功能定位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认为,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自愿辞职:(1)因个人健康原因,不能适应现任职务的;(2)因个人事业另有发展,不愿继续在现任岗位的:(3)个人认为性格、品德、声誉与现任职务不相配的;(4)认为个人能力不济,力不从心的;(5)因上多次出现情节轻微的失误,个人认为不宜担任现任职务的;(6)其他原因。
2、分清自愿辞职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界限。自愿辞职适用范围适当放宽后,具体运用时容易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相混淆,因此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度”,分清彼此间的界限。通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把“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作为标准,可以区分彼此间的界限。“不良后果”包括政治上损失和物质经济上损失。政治上损失是指引起强烈的民愤,致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下降或者引发不稳定因素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物质经济上损失是指财产受损、人员伤亡。例如,某位领导干部以个人品德上的“瑕疵”或因上的失误提出自愿辞职,情节较轻的,应予准许。情节较重,社会反响强烈的,甚至引起群众对立情绪的,不能网开一面,必须以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的方式使其退出现任岗位,承担起化解和疏导群众不满情绪,挽回影响的责任。
3、明确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所下的定义和列举的八种情形来看,引咎辞职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严重失误,领导干部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二是严重失职,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三是对重大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责令辞职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的;二是任免机关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我们认为,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的依据是看其是否符合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定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时,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是否适合现职的根本标准。故此,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辞职:(1)组织观念不强,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班子团结,经教育仍不改正的:(2)执行上级决定不力,致使一些正确的决策在规定期限内得不到落实,给全局造成严重影响的;(3)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时畏缩不前,临阵脱逃的;(4)能力较差,不能完成目标的;(5)作风方面存在比较严重问题,在群众中反映较差的;(6)做出严重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7)被诫免的干部,诫免期满无明显改进或一年内两次被诫免的;(8)因自身原因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处分的;(9)有其他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的;(10)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
4、探索完善认定标准。充实完善认定标准是实行辞职制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可尝试采取以下办法,使定性标准适度合理,易于操作:(1)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对“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等能够量化的认定标准,可结合本地的实际,在统计分析、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的“金额、人员伤亡”的具体标准。为了体现“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我们认为,引咎辞职所确定的“重大损失、巨大损失”认定标准要严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认定标准。对“恶劣影响”等不可量化的定性标准,我们可寻找有代表性、因果关联程度大的间接标准来衡量。比如,“是否发生群体性静坐、围攻、越级上访或者群体性冲突事件”、“是否被全国性、省级媒体曝光”、“是否被上级部门作为反面典型通报”、“是否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质询”等事件来衡量。(2)实行扣分制。一般来说,领导干部出现严重失职的现象毕竟少数,更多地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小节方面的过错。如果领导干部出现轻微的违规行为,就对其按规定档次进行量化扣分,如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达到一定分数,则必须辞职。由于扣分制着眼于领导干部日常表现,注重量的积累,就更能为组织部门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提供直观依据,使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政绩平平的干部平稳退出。
(三)整体跟进,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制度支撑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是认定责任归属、责任大小的前提和基础,是判断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任职务的重要依据。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1)理清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划清各个部门的职责界限,合理赋权,防止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权责脱节的情况。(2)健全单位内部岗位责任制。根据各个单位职能,按照权责一致、层级管理的原则,从“指挥部署,抓好落实,操作办理”三个层面进行分解,明确本单位内部主要领导岗位、副职领导岗位、一般干部岗位的权责范围、内容、业绩,建立起层次分明、上下衔
接紧密、边界清晰的责任规范体系。(3)探索领导干部失误、行为过错月度记实法。每月底,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本月中出现的影响、影响单位形象等行为过错作扼要如实记录,上级分管领导对分管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记录。组织(人事)部门结合、届中、届末考核,对领导干部的过错行为进行核实认定,并与扣分制配套实施,使不适合现任岗位的干部信服地“下”来。
2、做好辞职干部的善后。做好辞职者的善后,直接关系辞职者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到辞职制能否顺利推行。对于领导干部辞职后安排,我们认为首先要区别不同辞职类型,作出原则性规定:自愿辞职和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任职时间满一定期限的(如我县规定自愿辞职为四周年,引咎辞职为六周年),可视情保留原职级待遇,当年考核不得评优秀;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应降低一个职务安排。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构成违纪违法的,要根据纪检、监察部门的结论,降低或免去相应的级别、职务。对辞职后在新的岗位一年以上,成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重新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其次要对同一辞职类型进行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安排时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要看结果,分清承担责任的类型、损失的大小、影响的严重程度,区别过错轻重。二要看过程,区别行为性质。分析引起重大损失是由于主观过失的原因,还是经验不足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原因。过错发生后,是否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是否主动自责,提出辞职。三要看客观条件,区别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清是前任留下的隐患,还是任期内出现的新问题。四要看个人的自身条件,做到人岗相适。对思想品德好,进取精神强,但缺乏领导经验的干部,安排他们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对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但缺乏领导能力的业务型干部,调整到业务较强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专长。
3、进一步拓展群众知情监督渠道。一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依托党政机关电子信息平台,扩大政务、党务公开的范围,增加信息量,公开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要求和业绩,使群众了解到领导干部应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有无严重失职。二是加强新闻监督。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发挥新闻监督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特点,积极为新闻媒体参与监督创造条件,对那些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曝光,形成舆论压力,使相关领导干部卸职下台。
《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实行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f4K
。第二,有利于领导干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制定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领导干部尽职尽责、自重自警。事后也能使领导干部对失职行为进行“对号入座”,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价,形成“不辞职不行”的心理准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阻力。第三,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形成舆论力量,推动领导干部辞职退出。从目前各地的做法来看,实行辞职制在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方面还存在不够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不明晰,在实践中不容易区分彼此的适用情形。多数地方采用列举自愿辞职或责令辞职的各种情形,但没有对自愿辞职、责令辞职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明确。比如,自愿辞职中的“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到底指哪些原因,责令辞职中的“不再适合担任现职”到底指哪些方面“不再适合”,两者的适用情形又是什么?二是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把握。例如,怎样的损失方可称为“重大损失”?怎样的影响才算是“恶劣影响”?对于这些事关领导干部“进退”的定性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好分寸。
(三)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所推行的辞职制更像是组织(人事)部门主导的责任追究制,辞职行为大多是辞职者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作出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各种配套制度建设,而现有的配套制度并非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辞职制的成效。一是岗位职责规范和考评机制有待于健全。我国尚缺乏比较明确、具体的职权分类体系,上下左右之间、特别是上下之间职权边界比较模糊,责任追究起来比较困难。现有的考评机制有时还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这为组织认定是否适合现任岗位带来一定难度。二是领导干部辞职后安置还需完善。对于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来说,存在一个再安排问题。领导干部辞职的原因、造成过错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何区别情况做好安置,是推行辞职制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三是舆论监督渠道还不够畅通。在领导干部还缺乏主动辞职意识的情况下,要推进辞职制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促进领导干部辞职退出。目前,由于群众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了解得不多、不深,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三、对完善辞职制的几点思考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涉及干部考核、教育、监督、管理等方方面面,单靠在某一方面单兵挺进,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整体联动,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一)做好思想,为实行辞职制提供良好氛围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对辞职制的顺利实行至关重要。我们要从加强思想上下工夫,努力排除制约辞职制实行的思想障碍。一是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一般会出现心理落差,因此,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党委领导或组织部门分管领导要找其谈话,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努力方向,教育和引导辞职者教训,放下包袱,振作精神。到新单位后,单位领导要进行谈心交流,使其消除思想顾虑,大胆开展。二是提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水准。能否做到主动辞职,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从政道德修养。要加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道德素质,把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辞职行为逐步转变到以内心从政理念驱使的自觉行动,使其在出现严重失误,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能主动进行自我追究,辞职补过,取信于民。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特权思想残余,淡化群众的官本位意识。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群众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干部的进退去留,为辞职者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辞职制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现在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我们认为,完善充实辞职的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应当贯彻党管干部、群众公认的原则,遵循中央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精神,与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相衔接,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
1、适当放宽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我们认为,自愿辞职的适用情形宜宽不宜窄。对此我们是基于这样考虑的:当前辞职制刚刚起步,领导干部对辞职也需要一个接受、适应过程。相对而言,自愿辞职方式比较体面,容易被辞职者接受,能减少干部“下”的阻力。据省委组织部2003年关于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机制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退休、自愿辞职等15项干部正常退出方式进行重要性选择时,选择“自愿辞职”的人数最多,占55.4。如果自愿辞职适用范围界定适当放宽一些,口子开大一点,可以使更多不愿意在现任岗位或不适应现任岗位的领导干部平稳退出,疏通领导干部“下”的出口。这与辞职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功能定位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认为,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自愿辞职:(1)因个人健康原因,不能适应现任职务的;(2)因个人事业另有发展,不愿继续在现任岗位的:(3)个人认为性格、品德、声誉与现任职务不相配的;(4)认为个人能力不济,力不从心的;(5)因上多次出现情节轻微的失误,个人认为不宜担任现任职务的;(6)其他原因。
2、分清自愿辞职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界限。自愿辞职适用范围适当放宽后,具体运用时容易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相混淆,因此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度”,分清彼此间的界限。通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把“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作为标准,可以区分彼此间的界限。“不良后果”包括政治上损失和物质经济上损失。政治上损失是指引起强烈的民愤,致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下降或者引发不稳定因素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物质经济上损失是指财产受损、人员伤亡。例如,某位领导干部以个人品德上的“瑕疵”或因上的失误提出自愿辞职,情节较轻的,应予准许。情节较重,社会反响强烈的,甚至引起群众对立情绪的,不能网开一面,必须以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的方式使其退出现任岗位,承担起化解和疏导群众不满情绪,挽回影响的责任。
3、明确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所下的定义和列举的八种情形来看,引咎辞职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严重失误,领导干部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二是严重失职,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三是对重大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责令辞职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的;二是任免机关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我们认为,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的依据是看其是否符合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定责令辞职的适用情形时,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是否适合现职的根本标准。故此,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辞职:(1)组织观念不强,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严重影响班子团结,经教育仍不改正的:(2)执行上级决定不力,致使一些正确的决策在规定期限内得不到落实,给全局造成严重影响的;(3)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时畏缩不前,临阵脱逃的;(4)能力较差,不能完成目标的;(5)作风方面存在比较严重问题,在群众中反映较差的;(6)做出严重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7)被诫免的干部,诫免期满无明显改进或一年内两次被诫免的;(8)因自身原因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处分的;(9)有其他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的;(10)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
4、探索完善认定标准。充实完善认定标准是实行辞职制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可尝试采取以下办法,使定性标准适度合理,易于操作:(1)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对“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等能够量化的认定标准,可结合本地的实际,在统计分析、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重大损失、巨大损失”的“金额、人员伤亡”的具体标准。为了体现“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我们认为,引咎辞职所确定的“重大损失、巨大损失”认定标准要严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认定标准。对“恶劣影响”等不可量化的定性标准,我们可寻找有代表性、因果关联程度大的间接标准来衡量。比如,“是否发生群体性静坐、围攻、越级上访或者群体性冲突事件”、“是否被全国性、省级媒体曝光”、“是否被上级部门作为反面典型通报”、“是否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质询”等事件来衡量。(2)实行扣分制。一般来说,领导干部出现严重失职的现象毕竟少数,更多地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小节方面的过错。如果领导干部出现轻微的违规行为,就对其按规定档次进行量化扣分,如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达到一定分数,则必须辞职。由于扣分制着眼于领导干部日常表现,注重量的积累,就更能为组织部门认定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职提供直观依据,使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政绩平平的干部平稳退出。
(三)整体跟进,为辞职制实行提供制度支撑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是认定责任归属、责任大小的前提和基础,是判断领导干部是否适合担任现任职务的重要依据。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机制:(1)理清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划清各个部门的职责界限,合理赋权,防止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权责脱节的情况。(2)健全单位内部岗位责任制。根据各个单位职能,按照权责一致、层级管理的原则,从“指挥部署,抓好落实,操作办理”三个层面进行分解,明确本单位内部主要领导岗位、副职领导岗位、一般干部岗位的权责范围、内容、业绩,建立起层次分明、上下衔接紧密、边界清晰的责任规范体系。(3)探索领导干部失误、行为过错月度记实法。每月底,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本月中出现的影响、影响单位形象等行为过错作扼要如实记录,上级分管领导对分管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记录。组织(人事)部门结合、届中、届末考核,对领导干部的过错行为进行核实认定,并与扣分制配套实施,使不适合现任岗位的干部信服地“下”来。
2、做好辞职干部的善后。做好辞职者的善后,直接关系辞职者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到辞职制能否顺利推行。对于领导干部辞职后安排,我们认为首先要区别不同辞职类型,作出原则性规定:自愿辞职和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任职时间满一定期限的(如我县规定自愿辞职为四周年,引咎辞职为六周年),可视情保留原职级待遇,当年考核不得评优秀;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应降低一个职务安排。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构成违纪违法的,要根据纪检、监察部门的结论,降低或免去相应的级别、职务。对辞职后在新的岗位一年以上,成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重新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其次要对同一辞职类型进行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安排时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要看结果,分清承担责任的类型、损失的大小、影响的严重程度,区别过错轻重。二要看过程,区别行为性质。分析引起重大损失是由于主观过失的原因,还是经验不足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原因。过错发生后,是否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是否主动自责,提出辞职。三要看客观条件,区别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清是前任留下的隐患,还是任期内出现的新问题。四要看个人的自身条件,做到人岗相适。对思想品德好,进取精神强,但缺乏领导经验的干部,安排他们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对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但缺乏领导能力的业务型干部,调整到业务较强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专长。
3、进一步拓展群众知情监督渠道。一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依托党政机关电子信息平台,扩大政务、党务公开的范围,增加信息量,公开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要求和业绩,使群众了解到领导干部应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有无严重失职。二是加强新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