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总结3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4:0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大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总结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大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总结3》。

第一篇:天大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总结3

管理: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者的技能要求:1.技术技能:指使用技术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即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激励和指导组织中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3.概念技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思考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二重性原理:一方面,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组织技术属性(自然属性),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相联系,体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另一方面,管理与生产关系、企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相联系,体现为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系统原理: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要运用系统的思维与观点看问题,将管理对象看做一个系统,深入系统分析每一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系统的特征及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优化,进而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弹性原理:指现代高效的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留有缓冲余地。管理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管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多因素性,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行为问题)

传统管理阶段:产生背景:1.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其特征是以蒸汽机取代生物资源。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2.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筹集大量资本,雇佣大量工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一新矛盾开始显现。此时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处理好劳资关系。3.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工业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企业中人的管理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生产控制、财务控制等管理职能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管理日趋复杂。特点:1传统管理阶段没有摆脱小生产的经营方式的影响。2多数企业所有者职能与管理职责没有分开,所有者指挥、管理生产。3管理的依据是个人的经验、习惯、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4员工被认为是经济人,激励方式“胡萝卜加大棒”5主要解决的是分工和协作问题。6理论上尚未出现专门论述管理原理的著作。科学管理阶段产生背景:生产力方面:1.1870年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2.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企业生产成本下降。需求增加,企业数量增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复杂程度提高。3.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本,雇佣更多的工人。需要建立某种法定的组织形式。

生产关系方面:劳资关系,传统方法主要靠工厂主个人经验,靠饥饿政策迫使工人工作,经验式管理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科学特点:科学管理阶段提出了理想的组织理论体系,以及以提高效率为主的科学管理方法。泰勒等人开创的科学管理方法,第一次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加强了社会公众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生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法约尔、韦伯等人建立的古典组织理论,设想了理想的组织结构框架、提出了保证组织有效运作中的许多重要原则,为后来组织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科学管理阶段的理论基础并不扎实,机械模式及经纪人假设是劳资关系不能长久。代表人物及贡献: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标准化管理思想;时间研究;差别计件工资制;例外管理2动作研究之父吉尔布雷斯动作研究,动素的概念3哈林顿、埃默森对“科学管理”的推广 《十二个效率原则》积极宣传效率观念。4亨利˙劳伦斯˙甘特甘特图 科学管理的局限性:1.经济人假设2.机械模式3.管理者单方面测试,劳资关系不长久4.只注重工作现场作业效率的提高

古典组织理论1.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5大职能;提出管理活动应遵循的14条管理原则。

2.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管理科学学派(伯法、运筹学)、管理过程学派(孔茨)、行为科学学派(梅奥)、系统管理学派、经验学派 行为科学概念:是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狭义:主要对于工作环境中个体、群体,领导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说。霍桑实验结论:梅奥得到1.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不是引起生产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2.工作中职工除了考虑金钱因素外还考虑许多其他因素,如领导的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的利益群体。“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4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公认的满意度 行为科学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行为科学是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分水岭,使人们用崭新的思想认识管理,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研究管理。1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中心的转变。2由事物到人行为科学饮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由监督管理到人性化的管理激励(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过程)计划:广义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指计划的制订工作。计划工作的性质:首位性、目的性、普遍性、有效性、科学性、创新性 计划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方案、预算 战略性计划: 由组织高层管理者制订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术性计划:一般由组织中层管理者制订的、如何将战略性计划付诸实际的计划,也就是关于组织活动如何具体运作的计划。计划工作的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可行方案;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选择方案;制订派生计划;编制预算。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组织设计的原则:1.劳动分工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权责对等原则(职权和职责)4.层幅适当原则(一个单位的负责人能够直接而有效地管理下属的可能人数)5.部门化原则 结构类型: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分部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网络型组织 矩阵型组织的优缺点:优点是促进专业资源在各项目中共享,便于一系列复杂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同时又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一起的所具有的经济性。缺点是放弃了统一指挥,向两个老板同时汇报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又隐藏着有共同下属管理者的权力斗争。组织变革的类型: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组织变革的方式:1根据下级参与变革决策和程度分命令式、参与式和分权式的变革2按变革解决问题的深度可分为计划性的变革和改良式的变革。3按变革进行的步调可分为突破式和渐进式的变革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特点:1.个人自主性: 2.结构: 3.支持: 4.认同感: 5.绩效回报: 6.对冲突的容忍程度

7.风险承受度8.对待变化的态度9.集中点:组织对可控运营目标与结果的关注范围10.标准

和价值观:11.仪式活动:12.对人的关心:13.公开、交流和监督:14.市场和消费者取向:15.兴奋、自豪以及集体荣誉感:16.贡献:17.工作团队: 组织文化的结构:P110/精神层(企业精神、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气、企业道德、企业宗旨)、制度层(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企业风俗)、物质层领导: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必要的手段、方法,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行为过程。西方关于人性假设理论:1.X理论(经济人假设理论)(人性丑恶,人喜欢享乐,胡萝卜加大棒,需强制和监督)2.社会人假设(注重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改善)3.Y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创造条件,使更有责任感、成就感、挑战性;激励措施)4.复杂人假设(因人而异)领导者基本素质:1.道德高尚,有独特的领导魅力2.有较好的智力因素3.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4.有市场观念(外部市场、内部管理)5.有雄心、有创新能力,勇于承担风险6.有较好的组织、指挥和激励能力7.培训能力8.领导要会讲故事 领导艺术:意识、思维方面;文字表述方面;方法手段方面、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所有管理者都应承担控制的职责)控制的作用:1.起检查作用,检查各项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同时也检验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起调节作用,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并调整整个管理过程。控制与计划关系密切:1.计划起着指导性作用,控制为了保证组织的产出与计划一致

2.计划预先指出了所期望的行为和结果,控制是按计划指导实施的行为和结果

3.通过控制过程制定有效计划4.没有计划表明控制的目标,管理者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控制要有明确、完整的计划2.控制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3.控制要依据有效的信息

(简明、适用、可行、易于操作);衡量实际成效(个人观察或称为直接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汇报;书面报告);鉴别并分析偏差(大小、方向);采取纠正措施控制的类型: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预防性控制、更正性控制

按控制点的位置分: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

按照控制源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按照控制信息的性质分: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按控制的手段: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有效控制的特征: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弹性控制 有效控制原则:控制要反映计划要求;控制要与组织结构相适应;控制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灵活性、经济性 工程经济:是介于工程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工程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的相关理论。基本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系统分析原则3.资源最优配置原则4.兼顾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原则5.兼顾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原则6.注重长期经济效益原则7.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8.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9.统计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原则 资金的时间价值:亦称货币的时间价值。指资金随时间的延续而发生的价值变化。钱会贬值的,是资金时间的消极面,即资金承受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资金增值能力是积极面,钱能生钱 关键点原则:指控制工作要突出重点,不能只从某个局部利益出发,要针对重要、关键的因

素实施重点控制。例外原则:指控制工作应着重于计划实施中的例外偏差。过程控制:也称事中控制现场控制或同步控制。他是在系统进行到转化过程中,即企业生产或经营的过程中,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直到和监督,以便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以系统输出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其目的是防止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出现的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缺点:只有输出量偏离目标时,纠正措施才能开始 前馈控制:以系统的输入或主要干扰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以此来预测由于外部干扰和输入量变化的相互作用对系统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硬i型那个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并据此对系统的输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有效控制。四大管理职能⑴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⑵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⑶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⑷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1、要正确理解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管理实践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一般是顺序履行的,即先要执行计划职能,然后是组织,领导职能,最后是控制职能.但另一方面,上述顺序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管理中这四大职能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2、正确处理管理职能的普遍性与差异.原则上讲,各级各类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具有共同性,都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但同时,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执行这四大职能时的侧重点与具体内容又是个不相同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需要:是、人们维持其生命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层次需要的基础。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想到安全问题。爱和归属的需要:生理安全需要的到满足后,就会产生爱、情爱、社会集团的需要。希望与别人交往,避免孤独,希望归属一个团体得到关心和爱护。自尊的需要: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的了问题的关键。是研究需要结构和人员激励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人格、动机的重要理论,揭示了人类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了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有助于发挥精神利益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缺陷:1对需要层次分析简单,机械。2以人本主义为其理论基础,认为人的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更多体现的是利己的本能。3诞生在私有制的社会里4没有反应社会的意识和环境对人的需要模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理论基本思想,人性丑恶,人喜欢想了,凡事得过且过,尽量逃避责任,但求生活安全。人们基本上厌倦工作,只要有机会就尽量投篮。人们的工作基本目的就是为获得经济收入。人生想来以自我为中心,安于现状。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宁可让别人领导,只有物质刺激才能工作;;;管理对策:采取或萝卜加大棒的方式,需强制和监督管理,靠金钱奖勤罚懒刺激工作。

Y理论思想:人本善论。人天生勤奋,并非懒惰,为达到目能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智慧和创造力,只不过人的才能和潜力通常得不到发挥。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是人们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需要。;;;管理对策:管理重点放在关心和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方面上,创造条件,是下属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使下属更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使职工自发的努力工作,积极参与管理,为企业做贡献。

第二篇:《管理概论》(天大)期末考点个人总结

《管理概论》(天大)期末考点个人总结【望指正】来源: 崔巍的日志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第二节 管理和管理的职能

【管理】: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第二章 管理发展史

第二节 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书中提出科学管理四原则。

【科学管理】:是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以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对公认的工作和任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用此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

二 行为科学理论

1。福利特的工作

玛丽-福利特被称为“管理理论之母”,她关于管理和管理者对员工应采取何种行为的著作,很多内容是针对泰勒对人性的忽视。

2。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运动

【梅奥的“霍桑试验”主要结论】:1 企业中的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以提高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

以霍桑实验为基础形成的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后人称之为“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的早起理论。

三 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科技成果为手段,运用计量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信息、资源作系统定量的分析,进行规划和决策优化的理论。【】

管理科学包含很多分支:运筹学、系统工程、运作管理和定量决策等。

第三章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所处的社会和商业环境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对组织的性质、准则、风格和特征等的认识。组织文化由组织的传统和氛围构成,代表着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同时也是组织成员活动和行为的规范。

第四章 计划职能

第一节 计划概述

【计划】:是未来行动的蓝图,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做的综合的统筹安排。它是未来组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提供从目前通向未来目标的道路和桥梁。【】

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

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

【计划的类型(按形式分)】: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规划】:是为了实施既定方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程序、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的资源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短期计划一年以内,长期计划五年以上。

第二节 计划制定的程序

【计划制定的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辅助计划、编制预算。

第五章 组织职能

第一节 组织概述

【组织结构】:是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即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组织结构三个特点: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原则

【组织设计的原则】:劳动分工、统一指挥、权责对等(一定的职权应当与一定的职责相一致)、层幅适当原则、部门化原则。【】

【管理幅度】:一个单位的负责人能够直接而有效地管理的下属的可能人数。

【组织层次】:是组织内部纵向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组织中的管理幅度变宽,组织层次减少,组织也日益由高耸型走向扁平化。

第四节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分部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战略联盟和网络结构。

矩阵型组织形成纵横两套管理系统,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的产品或项目系统。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优点是促进一系列复杂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同时又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以其所具有的经济性。缺点是放弃了统一指挥,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又隐藏着权力斗争。

第六章 领导职能

第二节 领导行为理论一、三种极端理论(专制作风、民主参与作风、放任自流作风)

二、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管理系统理论

四、领导行为四分图

五、管理方格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用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用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有贫乏型管理(11)、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任务型管理(91)、团队型管理(99)

第五节 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 早期的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较低级的:生理需要、较高级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人性假设理论

A X理论:人性为恶理论

B Y理论:人性为善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保健因素】:指那些和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地位、安全和生活等。

【激励因素】: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和工作内容有关,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因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三 当代激励理论

1。【三种需要理论】:大卫提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第六节 管理群体和团队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组成的集合体。

【团队】:也是群体,其成员间紧密合作以实现一个特定的、共同的目标。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群体并不一定是团队。

【团队区别于群体的特征】: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和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团队目标。

1。群体和团队的协同效应

2。群体和团队对客户的响应

3。团队和创新

4。作为激励因素的群体和团队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方针和规则。

第七章 控制职能

第一节 控制的概念

【控制的作用】:一方面起检验作用,它检验各项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同时也检验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起调节作用,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并调整整个管理过程。

第二节 控制的过程

【控制的过程四个阶段】:1。确定控制标准 2。衡量实际成效 3。鉴别并分析偏差 4。采取校正措施

第三节 控制的类型

一 控制的基本类型

1、【预先控制】:是在问题发生前作出预测,防止问题在随后的转换中出现。

2、【过程控制】:是在系统进行到转换过程中,即企业生产或经营的过程中,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便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事后控制】:当系统最后阶段输出产品或服务时,来自系统内部对生产结果的总和和系统外部顾客与市场的反应,都是在计划完成后进行的总结和评定。

二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

1、【反馈控制】:是以系统输出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其目的是防止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2、【前馈控制】:是以系统的输入或主要干扰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以此来预测由于外部干扰和输入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并据此对系统的输入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有效控制。

第四节 有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

【有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

1、控制要反映计划的要求

2、要与组织结构相适应

3、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4、应具有及时性

5、客观性

6、准确性

7、灵活性

8、经济性

第九章 决策技术

【决策】:是组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目的或企图,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或过程,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应把握四点】: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的

2、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决策的核心是选优

4、现代决策一般是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决策的特征】:程序性、创造性、选优性、指导性

决策的原则【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原则】:

1、收集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根据目标和信息制定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

3、能准确的预测到每个方案的未来执行结果。

第十一章 工程经济

【资金的时间价值】:亦称“货币的时间价值”,指资金随时间的延续而产生的增值。

【资金增值的两种基本途径】:存入银行将产生利息;投入生产将产生利润

以下为补充知识点

第一章

【组织】:是对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目的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是指一种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的结构的实体。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能力。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即与特定的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第四章计划职能

【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路线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一个总纲。

【政策】:也是一种计划,它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和行动方案的明文规定。

【规则】:也是一种计划,只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计划。它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预算】:预算作为一种规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也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第五章组织职能

组织结构三特征定义:【复杂性】:是指组织内部结构的分化程度。

【正规化】:是指组织依靠制定的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和规则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

【集权化】: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组织层次集中的程度。

【组织设计】:是指对一个组织的结构进行规划、构造、创新或再构造,以便从组织结构上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战略、规模、技术、环境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多个公司为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而交换或共享资源的一种正式协议。

【网络结构】:是一个组织为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而与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结成的一系列战略联盟。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

考。

【系统思考】:是将各个独立的、片段的事件联系起来,以发现其内在的互动关系的思考方式。【】

这五项修炼中,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是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好比是火箭的发动机。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以五项修炼为基础而建立的学习型组织可以界定为组织中的所有员工都致力于识别和解决问题,并促使组织持续的进行试验、变革、改进,以不断提高其成长能力、学习能力和实现其目标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善于不断学习,有四点含义:

1、终身学习

2、全员学习

3、全过程学习

4、团队学习

第六章 领导职能

领导行为四分图中:【建立制度】:指的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角色的倾向和程度。

【关心下属】:指的是领导对下属信任,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情并与之建立相互信任的程度。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力并取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简述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假设人有五个需要的层次,较低级的是生理和安全需要,较高级的是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

【简述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人性为恶理论,对人性作如下假设: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逃避责任,安于现状,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必须对他们采取强制的措施或惩罚的办法,迫使他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Y理论:人性为善理论。对人性作如下假设: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样快乐、自然,能够承担责任。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作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具备这一能力。【】

【管理群体和团队的优势】:群体和团队对组织取得竞争优势是非常有利的,他们有助于组织取得优良的业绩,加快对客户的响应,促进创新,增加成员的激励和满意度。

【群体动力】:群体运作的方式及最终体现的群体效率都取决于一系列的群体特征和过程,这些特征和过程统称为“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的五个关键要素】:群体规模、任务和角色、群体领导、群体的发展、群体凝聚力。

【群体角色】:指根据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位置,期望由他来执行的一系列的行为和任务。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

第七章控制职能

【管理学领域的控制系统定义】:向管理者提供有关组织战略和结构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一信息的正式的目标设定、监督、评估和反馈系统。

第三篇: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次作业(导论—第2章)一.名词解释 1.授益性应急措施

是行政机关为遭受突发公共事件损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应急措施。2.一致性危机p13 一致性危机是可以使整个社会在外部压力之下,更加团结的社会扰动性事件。3.应急行政权p30 应急行政权是指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依法享有、行使的各类职权和职责。二.简析突发事件管理的比例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的成本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

比例原则包括: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

具体要求:

(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

(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

(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丧失均衡。

三.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p22 1.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形成自救互救与公就并存的局面。

2.全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风险,而是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公务机关要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3.全阶段,无论应对哪种风险,政府都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等阶段,完成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第二次作业(第3章—第5章)一.名词解释

1.“应急社会动员”p55 应急社会动员是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形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2.应急规划p97 应急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主要指对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修改活动。二.如何增强灾区对未来灾害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降低灾区的脆弱性。p93 1.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引发危机的致灾因子。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行与自然合作、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在灾害易发区,避免开展重建工程,从源头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3.对于不能规避、不得不建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或基础设施,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增强其抗毁损的能力,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性措施。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5.建立良好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灾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裕。三.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者、社区与公民个人应对危机各有什么优势?p60-企业:企业有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共危机管理更加灵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

(1)贴近社会公众,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利益诉求,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2)汇集着大量掌握应急救援相关技术的人才。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思想共识,志趣偏好或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反应灵活而迅速。非政府组织具有分散独立决策,且可灵活调动组合各种力量的优势,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对危机进行有效全面的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并加以解决 社区与公民个人:

(1)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危机来临时,社区中的公众是最直接的承灾主体。由于危机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公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具有很高的防灾抗灾意识与热情。

(2)社区中蕴藏着大量可调配的的人力、物力、财力。

(3)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社区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熟人社区”的基础土崩瓦解。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以此来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培育自主的公民精神,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相互守望制度,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的滋生

(5)社区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防止危机,比如社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习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预案综合症”有什么表现?如何解决?p105-107 表现:一方面,应急响应需要精明的组织和计划;另一方面,应急响应又是自发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解决:建立高可靠性组织

1.关注故障。认为每一次微小的差错都是系统问题的征兆,鼓励人们呢报告失误,从最近的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对人们所公认的智慧提出质疑。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以防止错误的累计扩大,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隐忧。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的时候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的知识者。

第三次作业(第6章—第7章)一.名词解释 预测预警系统p116 预测预警的是在危机发生前对致灾因子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

二.如何理解预测预警的人本理念?p129-131 1.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横跨全过程、整合式的预警系统。2.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还要体现受众导向的特点,需要开展对预警技术的绩效评估,并对公众安全意识和预警服务满意度实施测评。

3.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三.如何理解危机响应的目标?p134 1.应急响应者的保护。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注意保护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还包括对应急救援队员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救援队员的轮换和劳逸结合,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员的资格考评与分类体系。

2.次生灾害的防范。危机的危害具有很强的连带性和扩散性,在处置过程中,必须以动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观察危机。我们不仅要具备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也必须注重在寻求安全过程中的风险。3.减轻原生灾害的损失。

四.危机发生后救人响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p137 1.搜索与救援。寻找被困者,将其转移到远离危险的地带。2.医疗急救。对伤者进行检伤分类,分轻重缓急予以救治。

3.进行疏散。要求人们预先指定集合地点,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进行,到达安全的避难场所。4.开展灾害评估。包括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公共危机管理者要进行损失评估,以便协调装备和物资,还需要对恢复阶段进行前瞻,根据损失评估确定恢复阶段的资金、政策需求。5.处置危险源影响。6.提供水、食品及避难场所。

7.进行卫生管理。对人与动物尸体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8.维持治安。维持社会秩序,避免趁火打劫等刑事犯罪的发生。9.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10.恢复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应尽快恢复。11.对捐赠进行管理。

12.协调。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与专业人员、志愿者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第四次作业(第8章—第9章)一.名词解释 1.总体灾害恢复p163 总体灾害恢复是指人们在灾害恢复与重建活动中,要改善生活质量,维护公共安全,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2.应急沟通p190 应急沟通,就是指应急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交流信息、互动反馈的双向过程。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p171-172 1.做好灾民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已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还必须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认同性冲突系米高度的重视,做好协调工作,灾区政府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合作自救,启动和完善社会化的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补偿与安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不仅要防止社会公众因灾致病因灾致贫,还要防范心理问题带来的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因此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灾区要因势利导,不仅要努力消除灾区的负面影响,更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在新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如何实现危机合作与协调?p207-209 1.在应急合作与协调中沟通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沟通是合作与协调基础,为了增进应急沟通,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合力。

2.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战是大忌,它不利于我们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处置。

3.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属地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主动联系属地内的中央直属部门,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4.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邻省市应建立地域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相互支持。5.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武装力量与人民之间要相互配合合作。

第五次作业(第10章—第11章)一.名词解释 1.舆情监控p222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汇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宗教恐怖主义p247 以宗教为驱动力的恐怖主义 3.双应一体化p248 双应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指一国政府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4.国防动员 p257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在由平时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赢得战争的一系列行动。二.媒体与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p215 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两组重要的互动关系。

1.媒体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从事媒体具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媒体既满足公众需求要引导公众,但是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就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引导公众。

第六次作业(第12章)一.名词解释 1.灾害外交 p272 灾害外交指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其他国家提供灾害援助而增进国家间的关系,是外交行为在危机应对里的一种特殊延伸。2.海外承包工程危机p280 指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识别并化解各种风险因素而造成的企业人员伤亡、工程无法完工、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拒付、延付工程款、企业效益亏损等不利局面。

二.危机管理国际合作可以采取哪些形式?p271-272 1.从层次和范围上看,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2.从合作伙伴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救援企业合作、政府间合作。

(1)非政府组织合作。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一方面它具有国际组织的特征,可以与地方政府结成危机管理伙伴,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草根组织的特点,组织结构分散化反应灵活,处置效率高。

(2)救援企业合作。它是政府救援的有益与必要补充。

(3)政府间合作,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离不开民族国家,其形式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国家参与地区或国际合作等。军事合作是政府合作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危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p280-281 风险:

1.政治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即所在国政治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

2.社会风险。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安全形势,对业务开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3.自然风险。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工期延误,其它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海外承包工程工期延误。

4.合同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所在国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对企业运营收益产生影响。

5.组织管理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较国内企业可能更为复杂。不仅要遵守我国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组织管理工作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等。6.恐怖主义。在海外,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这也影响了海外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对:

1.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应积极寻求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援助。

2.在发生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安全的危机事件时,应首先保障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要时可撤回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

3.除积极主动寻求援助外,还应积极主动向相关国际机构寻求帮助。4.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报告事态发展情况。5.不参与和本企业无关的纷争。6.积极与客观公正的新闻媒体进行沟通。7.依据我国和所在国法律维护权益。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池生金【大题P1、7、9章】

第一章:导论第1节 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1、公共事务

2、【大题】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3、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4、公共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2)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基本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0;编辑拥挤成本为0.纯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

6、社会总产品俱乐部产品

纯私人产品

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9、准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外部性(具体分析)

10、【选择题】公共事业产品基本性质:(1)纯公共产品性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第2节 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11、公共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与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技监局、消协、商检局、行业协会残联、经济仲裁委员会)。

12、【大题】公共组织的特征:(1)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2)活动受到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3)受到高度的公众监督;(4)活动具有政治性;(5)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中模糊,且组织行为结果评判较苦难;(6)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13、公共权力: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14、公共权力的形成15、【大题】公共权力(强制性权力、非强制性权力)的特征:(1)社会性;(2)政治性;(3)综合性;(4)约束性。

16、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17、【大题】现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1)具有公共性;(2)具有强制性;(3)具有非营利性;(4)具有服务性。

18、【大题】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公众为本原则;(2)服务原则;(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4)法治原则。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关系

19、【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1)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含、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

(2)区别:A、管理对象,前者是狭义的,后者是广义的公共管理;B、政府职能的角度,前者主要与社会管理职能相关,后者与政务管理、宏观调控等职能相关;C、管理手段,前者偏重于柔性管理,后者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得到广泛的使用。

20、【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1)联系:A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B、管理范围上有联系,管理公共事业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C、管理主体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有密切联系。(2)区别:A、管理对象上,前者是特定的公共事务,后者是广义的公共事务;B、管理主体上,前者是整个的社会公共组织,后者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C、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前者手段丰富,后者较单一。

21、【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区别:(12前者是公共权力,后者主要是私有权中的财产所有权;(3)管理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管理,后者是经济管理;(4)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前者是税收,后者是“内部事务”;(5)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前者主要是法律,后者主要是利润;(6)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前者遵守公共伦理和公共管理规范,遵守公务员相关管理的规定,职业化、终身化的倾向;(7)绩效评估标准不同,前者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重公平,后者经济效益是首要指标。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22、【大题】意义:(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当前改革的迫切需要;(2)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极大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1、【重要】概念: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比较重要】特征:(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

3、分类:(1)以层次为标准:宏观、中观、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2)以国别区域为标准:国际、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环境。(3)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积极、消极公共事业管理环境。(4)以内容为标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

4、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1)辩证关系: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2)相互作用:通过特定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需求。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5、【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6、文化环境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形式:(1)文化环境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解释;(2)文化环境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管理价值取向;(3)文化环境规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

7、【重要】公共管理文化:

8、公共管理文化的基本内容:(1)公共管理的价值观;(2)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9、【重要】公众政治文化:总和。

10、公共政治文化的内容:(1)政治意识形态;(2)社会政治思想或政治思潮;(3)社会政治心理。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11、【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产生作用的诸

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1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方式:(1)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2)政治关系的影响;(3)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

13、【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经济背景,是制约和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一切经济因素的总和。构成因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经济体制。

14、经济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方面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2)经济成分方面决定着政府要有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3)经济体制方面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形态特征和制度特征,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行为特征和运行。

15、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不同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对高层次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中低层是间接地、迂回的,且相对小一些。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境

16、【重要】公共关系环境:影响和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各种公共关系因素的总和。

17、公共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公共事业主体与社区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决策和实施上;(2)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之间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实施上。

8、【重要】国际环境:是以国别区域作为标准来对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它是指影响和制约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的全球性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文化环境构成。

9、国际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对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政策的影响;(2)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手段等产生影响;(3)本国国际地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第1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1、政府的基本属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2、【重要】:整体性;适应性;差异性;统一性。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应确立在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基本观念,一方面政府能够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改善和扩大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力量在改善政府功能上有其重要作用,在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改善其低效率运转形态。

4、【重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1)提供公共产品;(2)消除外部效应;(3)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4)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概括为以下职能:政务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5、【重要】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1)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2)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第2节: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6、【重要】非政府组织: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7、【重要】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或正规性;(2)民间性或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自愿性;(6)非政治性;(7)非宗教性。

8、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非政府组织是当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9、【比较重要】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1)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2)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3)非政府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4)扩大就业渠道;(5)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能力;(6)提高公民民主意识;(7)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等。

9、基金会案例:P141非政府组织:社会再分配的工具,社会的减压阀,公共或私人组织的公关工具。

10、事业单位的类别:P14

4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及其确认

1、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界定: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

2、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1)它首先是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2)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3)必须具有公共性;(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特点:(1)公共性(最基本);(2)可变性;(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4、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形成:(1)自然灾害;(2)经济的较显著变化;(3)技术的发展;(4)国际交往和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5、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提出:(1)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大众传媒;(4)智库。

6、调查公共事业问题的基本方法:(1)直接调查法:观察法【无结构的参与观察法、无结构的非参与观察法、有结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2)间接调查法。

第2节:公共事业中的公共项目管理

7、公共项目:根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

8、确立公共项目的基本要求:(1)划分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2)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4)有明确的时间表;(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计划是否相符合。

9、目标确立:根据公共政策或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战略,针对具体的公共问题或需求,选择一个公共事业管理行为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和所期望的实施效果。

10、目标确立中中低层管理人员考虑的因素:(1)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战略、有关本机构及其管理权限和职责的法律规定;(2)本机构管辖范围内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条件;(3)本社区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并考虑总和人们利益的最佳方法;(4)进行那个效果预测,包括对目标实现障碍的估计。

10、计划的形成:(1)阐述目标;(2)对客观的环境和各种主观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3)列出尽可能的运作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适当的运作方案;(4)确定实施这一项目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和资源的节省。

11、时间预算法:乐观、中性、保守。

12、目标管理: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将一个项目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与总目标相关联的具体目标,即一种树状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即具体的管理结果为依据,明确每个具体目标的负责人、完成时间和资源配置等。

13、目标管理的优点:(1)有利于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减少盲目性,节省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2)目标的制定者也是实现者,促进了对管理的参与;(3)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4)有利于对整个管理里过程进行控制、监督和评估。

14、目标管理的不足:(1)容易造成总目标就是小目标的简单相加的认识误区;(2)对整个公共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决策:方案的拟定+方案的选择P23216、拟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原则(限制因素分析、潜在问题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详尽性原则;互不兼容原则

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基本步骤:(1)综合分析:从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从成本和效果的对比进行分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对比进行分析。对方案本身进行分析和对实施方案的环境进行分析。(2)运作方案的选择:多种选一;合多为一;重新拟定;暂缓抉择。

15、公共事业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1)实施的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思想准备;组织与人力准备;财务准备。(2)实施的落实阶段:设立指挥中心,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控制失效(早期失效;偶然失效

—中期;耗损失效—后期)。

(3)评估阶段:效果检验和绩效考核。

【选择、名词解释】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费用及配置效率分析

第1节: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及其价值

1、当代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组合:

生产方式提供方式产品性质

公共提供纯公共产品

混合提供准公共产品

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或接近

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

第2节: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业管理经费分析

2、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

3、公共支出的分类:(1)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2)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3)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之处。

4、公共消耗性支出:公共消费支出(服务,国防、教育、公共保健)+公共投资支出(资产,水电煤气通信)

5、公共转移性支出:单方面的无偿转移,包括各种财政补贴、补助、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债务利息等。

6、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平;效益;稳定。

7、非政府组织投入:

(1)非公共支出的内涵包括:溢余(净资产的增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

(2)非政府组织的支出原则:非营利性原则;安全原则;

8、企业资金投入:

(1)投资于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企业;

(2)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凭单、产权交易、合资或兼并。

第九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和伦理第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和责任机制

1、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

2、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性质: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行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时期最基本的特征。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基本内涵:

主观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对所从事的公共事业的忠诚、良心以及认同。

客观责任: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要求,以及上级交付的客观应尽的责任,只要是指负责和义务。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分为:(1)回应;(2)弹性;(3)胜任能力;(4)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

(5)廉洁。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控制机制

5、概念:指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层级,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6、包含:(1)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2)行政监督和检查:对具有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对具有无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3)行政监察;(4)审计;(5)行政复议。

6、科层制的特点: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额权责分配;完备的规则和程序;层级节制;重视文件的处理和保存。

7、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

8、公民参与控制机制:

(1)作用:A、可以反应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B、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者清楚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绩效评估的意见;C、可以向公民提供有关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信息;D、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2)条件:要有必须的制度设计;要有相应的公共管理文化;公众必须具备参与能力和信息。

(3)基本方式: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咨询委员会;利益群体。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伦理

9、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1)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公共事业管理角色管理。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1)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2)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4)勇于承担公共责任;(5)高尚的敬业精神。

11、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价值的功能:

(1)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规范作用:通过伦理规范限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的范围、行为模式,使公共事业管理全过程程序化和规范化。

(3)选择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一定的伦理意识支配下,以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为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主、自控、的抉择,是对自己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1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1)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2)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3)行为守则;(4)公民参与。

第五篇:生物技术概论的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 生物技术总论

1.生物技术的应用包含哪些领域?

答:生物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食品、医药、环境、能源等众多领域,主要的应用有:

(1)农业方面:改善农业生产、解决食品短缺,主要有: A.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①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②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③提高粮食品质;④生物固氮,减少化肥使用量。B.发展畜牧业生产

①动物的大量快速无性繁殖;②培育动物的优良品系:采用基因打靶技术培育转基因克隆羊;利用乳腺生产药用蛋白的转基因羊;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转基因猪.(2)提高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命

A.开发制造奇特而又贵重的新型药品 :1977年,美国首先采用大肠杆菌生产了人类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B 疾病的预防和诊断:1998年初,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艾滋病疫苗进入人体试验。DNA探针,主要用来诊断遗传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C 基因治疗:1990年9月,美国FAD批准了用AIJA(腺昔脱氨酶)基因治疗严重联合型免疫缺陷病(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标志着人类疾病基因治疗的开始。

D.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86年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首先倡议,全世界的科学家联合起来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的基因组,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以获得人类基因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该项工作的完成,将使人们深入认识许多困扰人类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明种族和民族的起源与演进;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秘。1990启动,2003年完成,美、英、日、法、德、中六国共同参加。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利益。第二章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研究理论依据是什么?

(1)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的基因都是具有一个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而所有生物的DNA的组成和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同生物的基因原则是可以重组互换的。(2)基因是可以切割的:基因直线排列在DNA分子上,除了少数基因重叠排列之外,大多数基因彼此之间都存在着间隔序列,因此,作为DNA分子上一个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允许从DNA分子上一个一个完整的切割下来。

(3)基因是可以转移的:基因可以在不同生物体之间转移,或者在生物体内染色体DNA上迁移,甚至可以在不同染色体间跳跃,插入到靶DNA分子之中。

(4)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种多肽就有一种相应的基因。因此,基因的转移或重组最终可以根据其表达产物多肽的性质来考察。(5)遗传密码是通用的:所有的生物从最低等的病毒知道人类,蛋白质合成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也就是说遗传密码是通用的。(6)基因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经重组的基因在合适的条件下是能传代的,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转基因生物。2.简述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机制

3.从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中获得的目的基因有什么不同? 4.如何采用PCR技术从生物材料中分离出目的基因? 第五章 酶工程

1.酶有何特性?何谓酶工程? 2.为什么要进行酶的修饰?

酶分子修饰是指通过各种办法对已分离的酶蛋白结构进行改造,其目的在于改变酶的一些性质,创造出天然酶所不具备的某些优良性状,扩大酶的应用范围,提高其经济效益。主要目的有:提高酶活力,改进酶的稳定性,允许酶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起作用,改变最适PH或最适温度,改变酶的特异性使它能催化不同的底物,改变催化反应类型以及提高催化过程的反应效率。3.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4类:

(1)吸附法:最早采用和最为简便的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是通过载体表面与酶分子表面间的次级键的相互作用达到固定化目的的。主要有物理吸附法、离子结合法和螯合法三种方法。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酶的活性中心及高级结构变化较小,因此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酶活力,且酶失活后载体可再生并反复使用。缺点:酶与载体的结合弱,当温度、离子强度或缓冲液pH发生变化时,酶易从载体中解析出来并污染产品。

(2)共价结合法:是通过酶分子生的官能团,与载体表面上的反应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的一种固定化方法,是研究最多的固定化方法之一。

优点:酶与载体共价结合后很牢固,一般不会由于底物浓度过高或盐浓度变化而轻易脱落,酶的泄漏量最少。

缺点:反应条件比较激烈,容易使酶的高级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酶失活,有时也会使底物的专一性发生变化。

(3)共价交联法:是通过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在酶分子间或酶分子和载体间形成共价键的固定方法。

优点:酶与载体共价结合后很牢固,一般不会由于底物浓度过高或盐浓度变化而轻易脱落,酶的泄漏量最少。

缺点:反应条件比较激烈,固定华酶的回收率比较低,一般不单独使用。

(4)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高聚物凝胶网格中或高分子半透膜内的一种固定化方法,包括凝胶包埋法和微囊法两种方法。

优点:此方法在包埋过程中,载体与酶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一般不起结合反应,较少改变酶的高级结构,酶活的回收率较高。

缺点:仅适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只有小分子物质才能自由扩散进入高分子凝胶的网格。第六章 蛋白质工程

1.简述蛋白质结构的基本构件 2.简述氨基酸的基本理化性质 3.什么是反向生物学?

下载天大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总结3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大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总结3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播电视概论期末复习(自己总结)

    广播电视概论 四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1、 印刷媒介:优点:(1)读者拥有主动权。(2)媒介可以有效的保存,信息不易丢失,印刷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3)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同......

    广播电视概论期末复习(范文大全)

    广播电视概论 重要发明的诞生日与“第一次”: 1. 无线电传送技术: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存在无线电波的猜想。 1873年他在《电磁论》中预言,由于电磁波的存在,人们可以在相距遥远的......

    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A卷 1、 材料:“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 论述:如何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也是随着对贫困问......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一、要求了解的学习内容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 (p1 :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残疾儿童 (p1: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特殊教育需要......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2、名词解释 社会整合社会分化p213社会舆论 p279 社会分层p220社会组织结构p148社会失范p286 镜中自我p56角色模式 p356群体意识 p282 应用社会学p1......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气候宜于农耕文化培植,北方游牧文化和西部伊斯兰文化无法动摇之,早在4-5000年前农业文明已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成长起来。 2、地理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合集五篇)

    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4、公共产品 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

    绩效管理期末复习总结

    1绩效是组织期望的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能够被组织评价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 2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用来确保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