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全会精神指引新闻出版广电业改革发展
以全会精神指引新闻出版广电业改革发展
张良成2014年第3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改革重点、目标任务、时间表等方面,作出了总部署,是指导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省新闻出版广电系统肩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大使命,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用全会精神指引新闻出版广电业发展繁荣,加快建设新闻出版广电强省步伐,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一、用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
三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全会通过的《决定》涵盖改革15大领域,提出了60项任务。我认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决定》蕴含的精神实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三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五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等等。这些方面,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根本动力、工作重点、基本方向、根本力量和依靠力量,集中体现了三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努力做到:
(一)系统深入学习、认真领会精神。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三中全会《决定》,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通读和精读结合。必须完整地学讲话,学《决定》,在此基础上再精读。精读原件实际上是研读。通过研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吃透精神,提高能力,指导工作。二是自学和集中学结合。既要利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自学,同时要组织集中学习,交流讨论。三是互相帮助学和专家辅导学结合。有利于相互启发,促进学习的深化。四是全面学和重点学结合。全面学全面理解,重点学,是结合自身建设和工作职责,重点学习领会掌握“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五是领导带头学和领导督学结合。局班子成员要带头学,还要带领、督促局机关、局单位全系统学。局里将作出部署安排,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集中时间学习。
(二)督导做好宣传出版发行工作。这是我们的第一位工作。一是督导媒体开足机器,“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在全省掀起宣传学习三中全会精神高潮。做好宣传学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宣传落实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等重大主题宣传策划,宣传好全国、全省开创的改革新局面。宣传、阐释全会精神要全面、系统、深刻、通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要宣传全省各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新举措、新气象、新成绩、好典型。二是督导出版、发行部门做好主题宣传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出版宣传、阐释全会精神的出版物,策划一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反映荆楚人民精神风貌、弘扬核心价值观和推进改革的重大选题。三是做好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出版物的配送和推广工作。督促新华书店做好辅导读物的发行。农家书屋要选取宣传三中全会精神、适合农民看的读物,实现2.9万多个农家书屋全覆盖。四是及时总结本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好典型、好经验、好举措,引导、推动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局组织部署的“中国梦·荆楚行”大型采访活动,广电媒体已在黄冈市启动,全省市州报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已组织了3次,先后在宜昌、孝感启动,均取得良好
效果。活动要深化、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力。
(三)深入开展大调研。局要成立专班,对影响全省新闻出版广电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启动深入调研工作。按照国家总局和省里要求,提出全省本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举措,尽快形成要全面改革的意见,这是为今后七年谋定我省新闻出版广电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摸省情、谋思路、寻计策打好基础的全面调研,意义重大,工作举措至为重要。
二、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推动事业跨越式发展
今后七年是重大的改革机遇期,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也就抓住了我省新闻出版广电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因此,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是全面改革大势倒逼我们深化改革、支持改革、宽容改革。“倒逼改革”就是时不我待,不改革不行,慢改也不行,逼着加快改革进程;“支持改革”就是说必须破除以前改革所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阻力,以鲜明的态度和行动支持、推进全面改革;“宽容改革”就是宽容改革中的失误。中央领导、省领导曾多次讲,改革允许闯允许试,允许犯错,只要不谋私利,组织承担改革失误的责任。目前正是改革窗口期,深度、广度、力度前所未有,改革必将产生全局性、深远性影响。二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举措更加清晰、明确。过去改革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对全面改革应该信心更大、底气更足。三是机构改革为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整合,形成全媒体大资源、大传媒、大事业、大产业、大管理、大融合、大开放格局带来了重大机遇。过去改革是各自为“阵”,“井水不犯河水”,有很多“水泥墙”、“弹簧门”、“玻璃门”,现在是新闻出版广电一体,深化改革、融合发展条件具备。四是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文化必须走在前列。发展的实力最终还是人的素质,拼的是文化软实力。省委、省政府要求建设新闻出版广电强省,两局合并新“三定”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改革已经形成对发展有利的大环境。五是人心思改、人心思进、人心思强、人心思顺。人心所向为改革提供了良好人文环境。现在,我们既是改革者,也是被改革者,已由过去的很“纠结”,逐步转到现在的适应,逐步实现由“管脚下”到“管天下”的角色转换。如管办分离后怎么管,还有很多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干部职工都不满意,都有强烈的改革冲动。不满意就是问题导向,就是改革取向,就是发展机遇,就是推动深化改革的动力。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最鲜明的品格,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超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改革开放35年来,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最鲜明的主线。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又促进了解放思想。中国改革开放史,见证了我们解放思想的伟大实践:从打破计划体制的藩篱,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解决姓“资”姓“社”问题,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实践,更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实践。现在,全面改革是在改革新起点上的解放思想,要继续解决好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思维观念、方式方法,更要解决好有利于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繁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制度设计、利益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难度更大,因为要冲破很多难以预料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关键是要从我做起,自己思想要解放,勇于革自己的“命”;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面临很多深层矛盾和问题,而且都是些很难的问题,要有“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是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转折——要实现中国走在前列、引领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到2020年,改革一定要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由问题倒逼推动,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突破。《决定》指明了文化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文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扭住这些重大问题不放松,围绕职能、围绕系统、围
绕工作展开。《决定》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中强调“四个坚持”,就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了“四个坚持”,就是做到了“四个坚持”。《决定》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我们已经在转变,现在是怎么彻底转变的问题。“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就是进一步解决好党政部门对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就是更加重视行政监管的作用。“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就必须打破部门所有、地方所有,打破保护主义。“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这些举措体现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如我省某传媒集团在争取上市时,曾因管理层人员占股问题而难以通过。现在,管理层人员可以占股,就把传媒企业的发展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了。“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过去讲提倡,现在是推动。所谓“提倡”,就是你搞,我不反对;所谓“推动”,就是你不搞,我推着你搞。“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过去允许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股国有文化企业,但绝对不能控股,现在可以了。“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出书必须是出版社,现在把制作和出版分开,实际上就是给社会参与出版松了绑,使之合法化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前只强调基本保障,强调“现代”,说明在体制机制上必须“现代”。过去解决了“有”,现在要解决“好”,公共服务要标准化、均等化。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
推动新闻出版广电强省建设,作风和能力建设是基础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将面临很多复杂关系和难题。改革要有勇气,更要有谋略;要有胆量,更要有见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按规律办事,增强四种意识。
(一)学习意识。能力不够,“本领恐慌”仍是我们最大的软肋。要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首先是要学习,提质增能,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进取意识。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坐等更是退。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抢夺机遇,创造机遇。
(三)责任意识。现在处于改革窗口期,面对机遇,我们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要振奋精神、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奋勇争先,做好工作。
(四)清廉意识。现在,我们的行业和部门实行的是“准入制”,有公权力,稍有松懈,就容易出问题。我们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工作做到哪里,廉政建设一定要跟进,不能改革上去了,干部倒下来。■
(作者系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二篇:广北农场改革发展纪实
广北农场改革发展纪实
铿锵奔腾的黄河口不会忘记!
五十七年前,一群激情燃烧的有志之士和解放军战士来到了荒凉的莱州湾,他们“天当房、地当床”,以对新中国的拳拳深情为犁,垦荒植粟,战天斗地,在这片沉睡的处女地上播撒着现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他们以血汗为墨,以奉献为笔,在黄河三角洲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弘巨著。
第一章 绿色的丰碑
历史是梭,光阴荏苒,是共和国开国庆典的礼炮,送走了萧瑟久远的秋风。一批批有志之士,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赤诚,汇集于此,以心作犁,掀开了广北农场崭新的一页。幽幽的篝火和嘹亮的夯歌,第一次划破了这亘古荒原的寂寞。
五十七年沧海桑田风雨如歌;五十七载春华秋实茹苦创业。一个辉煌的名字——— 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像一粒倔强的种子,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从此,繁荣代替了荒凉;勤劳送别了贫穷。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富饶的“粮棉仓”。
1949年,我们的共和国刚刚诞生。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扭转一穷二白的旧面貌,国家制定了“发展生产,积累资金,培养干部,示范农民”的国营农场发展规划,大力兴办国营农场。一批又一批的复转军人和城市知识分子,满腔热情地奔赴祖国的边疆地区垦荒戍边。受此鼓舞,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实业处、渤海行署实业处和渤海区党委相继来此勘察论证。1950年3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正式批准投资兴建国营广北农场。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
一场与大自然抗争的鏖战在莱州湾畔打响了!
猎猎红旗漫卷荒原大海;昂扬斗志压倒拍岸涛声。
英雄的第一代广北拓荒者,为了早日把广北农场建设成欣欣向荣的商品粮基地,面对无际的碱滩和荒凉的旷野,与雾霭岚烟共舞,同荒草野兔为伴。“小风沙迷眼,大风沙打脸,小雨地返碱,大雨砸饭碗”;“走的是宽阔道,听的是鸭兰儿叫,吃的是草种子,喝的牛马尿”。这就是当时的写照!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动摇拓荒者的意志。他们用理想糊上漏风的土棚;他们用豪情顶住凛冽的海风。像红柳,像芦苇,把根深深地扎在芬芳的泥土里,让高昂的头颅仰望着蓝天,任狂风肆虐、尘沙满天。一条16公里长的防潮坝,在他们的风餐露宿中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汹涌的潮水再也不能肆意吞蚀他们的劳动果实。修渠挖沟,灌溉洗碱,蓄淡压碱,一望无际的盐碱滩变成了万顷良田。
遥遥望去,沃野平畴,粮棉飘香。电影纪录片《富饶的广北农场》,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时间,欣欣向荣的广北农场成了农民兄弟学习的圣地。
那誉满全国的纯种考力代羊和驰名齐鲁的“渤海马”,至今还深深珍藏在老一代广北人的记忆里。
到1978年,广北农场共改良土壤13万亩,其中耕地5.8万亩,草场2.7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3台,联合收割机21台,主要农机具180台,农用汽车17部,全场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的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5%。
广北农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机械化农场,所有耕地全部建成了林、田、路、沟、渠统一规划的条田。农场已不再是人烟稀少、地老天荒的苍凉世界,她已经成为紧张繁忙而又充满活力的广北人的乐园。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束缚和制约,广北农场同全国其他农牧场一样,也一度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强劲的东风,吹开了广北农场年年亏损的沉闷局面。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农场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业方面,全场农林牧渔各业全面推开,在管理上实行生产责任制,经历了“联产计奖赔”、“联产计酬”、“承包到户”和“家庭农场”等生产形式,逐步把职工家庭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83年,全场实现利润108万元,涌现出一批万元户,震动了附近的乡村。这一经验,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农垦系统予以推广。“家庭农场”的大力兴办和1994年实行的“两费自理”、“四到户”的农业政策,促进了广北农场主业的迅猛发展。1999年,全场承包土地50亩以上的达到200户,承包土地100亩以上的达到60户,涌现出5万元以上的承包户18个。然而,历史的辉煌并不能掩饰今日步履的蹒跚。
因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的农垦企业要想站稳脚根,必须付出更多的东西。
五十七年的风雨洗礼,早就让广北的干部职工炼就了一副剑胆琴心。
他们的眼光看得很远!
他们心里明白,沉重的历史包袱已不再允许他们交什么学费。
他们必须成功!背水一战,哀兵必胜。
第二章 打造黄河三角洲的“后花园”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打在我们脸上的时候;当风驰电掣般的时代列车向我们呼啸而来的时候。
勤劳的广北人坐不住了!他们要崛起,他们要重振往日的雄风。他们又一次睁大了智慧的双眼!
然而,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广北农场的路该怎么走?广北农场的明天在哪里?这一个个沉甸甸的发展命题压得6500多广北人喘不过气来。怎么办?集思广益,听听职工的心声。农场党委走分场串小队,与干部职工实打实的交心做朋友,并在全场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场怎么办?”的百日大讨论。一个崭新的蓝图在广北人的心里越来越清晰起来。2007年3月19日,广北农场五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在总场胜利召开。会上,172名代表一致通过把“文明、平安、生态、和谐”作为新农场建设的主题。
这是一把通向未来的“金钥匙”。
广北农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性决策,做足做活自己的文章。首先是强化发展意识,高起点、高水平的编制广北农场的发展规划。这是实现广北农场第三次战略突破的前提。
他们聘请了东营市政府研究室、东营市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在对农场进行综合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三条发展轴线,三条绿色生态景观带和三个特色区块”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他们还聘请国内知名设计院——— 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进行旅游项目专题规划设计,在对广北农场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农场的地理位置、发展环境、发展定位、东营旅游业发展趋势以及近远期投资规划和投资、回报情况分析等方面,初步确定了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案。方案立足实际,突出优势,找准了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和真实性极强,为农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三是制定实施了新农场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投资50余万元更新中心街绿化带,种植景观树270棵,各种绿化苗木2万余株;对主要街道新架、更新照明灯48盏,明沟排水改为暗管排水740米;加快新农场创建步伐,投资20余万元,新建健身活动广场7处,安装健身器材40余套,为职工群众健身休闲和文体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第三章 科学突围
建设现代化的新广北必须找到科学的突破口。
广北农场党委一班人早就明白,广北农场再也经不起盲目的折腾了。他们牢牢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审时度势,确定了四大突破口。
农场农场,农业就是广北农场的根本。当然,现在的农业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农业种植,而是生态立体农业。他们按照生产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营造新经济。通过精心编制科学发展规划,全场各单位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一分场确立了“两条主线四大片”和发展大棚蚂蚱等特色种养殖项目;二分场制定了“整合资源搞建设,发展订单鸡、合同鸭和高效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三分场确立了利用土地优势,建立良种基地和发展蜜桃种植项目,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双提高;科研所实施了良种繁育工程,实现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农业生产上,广北农场不断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去年,全场总播种面积50067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00亩,棉花播种面积35824亩,西瓜种植面积1000亩,苜蓿种植面积350亩。粮经饲三者结构比例达8.8:90.3:0.9,结构不断优化。同时狠抓品种改良。棉花生产推广良种良法,由科研所牵头进行棉花最新成果的试验及转化工作,进行了5个常规棉新品种(系)的试验与示范工作,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000亩,籽棉最高单产突破350公斤,科技优势凸现;良种示范田采用了精播技术,每亩播量在1公斤左右,实现了一播全苗,达到了我场棉花精播技术的最好水平。葡萄种植重点进行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引进美国红提、黑提、新聚丰、泽三1号等优良品种替代老品种,平均单产1500至2500公斤,最高单产突破3000公斤,平均亩纯收益3000至5000元,创历史新高。水产及畜牧业也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水产业积极推广“上农下渔”的立体养殖模式,全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00亩,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80亩,其中80%以上用于南美对虾养殖,其余养殖草鱼、鲢鱼、鲤鱼等品种。奶牛养殖改变投资主体,实行多元投资的办法,养牛户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奶牛存栏量达到1200头,规模化的家庭养殖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荒碱地整理,改造土壤是广北农场的优良传统。2006年,广北农场投资157万元,完成了一分场万亩荒碱地开发项目,开挖沟渠96条,长99.54公里,完成土方36.6万立方米,新增建筑物22座,植树12000余株;投资204万元,完成武家大沟综合治理项目,清挖土方38.5万立方米,新建邱家生产桥一座,恢复生产桥一座;市级3700亩和省级1700亩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实施中,同时做好了2.5万亩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料整理、汇总、上报等工作,等待正式实施。
工业项目多年来一直是广北农场的软肋。近年来,他们筑巢引凤,强身壮骨,使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大地化工集团多业并举,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氯丙烯加工和餐饮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企业不断转变观念,站稳国内市场,努力拓展国外市场,炭黑产品成功销往国外,2006年创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完成了年初计划的108%、108.7%;乳品厂拓宽思路,抢抓机遇,克服资金匮乏、奶源紧张、鲜奶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全年生产奶粉400吨、豆奶粉50吨,生产鲜奶600吨,奶牛存栏量达到180头;广达公司强化管理,顺利完成企业资质升级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该公司主动把握市场机遇,开拓外埠市场,完成楼房施工面积14516平方米,实现产值131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2%、21.4%;盐场继续实行家庭盐场承包经营制,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生产原盐2.5万吨,销售原盐2.2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62.5万元、销售收入326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25%、114%;供电所强化优质服务,狠抓安全生产和供电管理,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源,全年实现供电量720万度,完成产值430万元、营业收入4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1%、23.6%和23%,是近年来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开创了供电工作的新局面。
软环境建设也是广北人这次科学突围的一个重点。
他们从提升农场品牌入手,提炼农场精神,和谐农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组织参加了全市劳动者之声行业歌曲电视大赛,并同时荣获演唱、创作、组织三项大奖;我市第一部农场志书《广北农场志》,顺利完成编撰并成功发行;“放心超市”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创刊《广北报》,到目前为止,共刊发报纸32期,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阵地、喉舌、参谋、教育、引导”等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信息工作,有 8篇稿件被《东营农业信息》采纳;老年工作成绩斐然,创办老年大学,并在今年全市老年人运动会上,摘取6个大项目中的11个奖项;春节、元旦等重大节假日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农垦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场党委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2006年,广北农场荣获“全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3A文明信用企业”荣誉称号;场工会被评为“全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市考核一等奖,统计、督查、人民武装、共青团、民政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
第四章 与未来签个希望的“约定”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这是一方放飞绿色理想的梦幻之地。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广北人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
一个丰收的秋日,记者在广北农场采访了主持农场工作的副场长、副书记王建东,他信心十足、充满豪情地告诉记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和促进和谐农场建设两个主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措施之一,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乳品、桑蚕、生物肥、大蒜、棉花、水产、畜禽等农产品加工,按照“建经济桥、铺订单路、打商标牌”的思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坚持典型引路。认真选定重点,善于发现典型,推广典型,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土地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业企业集中,为农业企业实行规模经营提供条件。今年,广北农场已与东营阳光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万亩桑蚕基地签约和奠基仪式,合作走一条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三位一体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这一场企合作双赢的做法,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要采取政策倾斜和协调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引导企业与生产基地及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搞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搞好省级1700亩、市级3700亩土地整理项目,力争国家级2.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尽快到位,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措施之二,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让广北农场成为黄河三角洲最丰盛的“菜篮子”。重点以建设东城菜篮子供应基地为目标,依据交通和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瓜果、无公害蔬菜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优化粮经作物比例,加快瓜果、葡萄、奶牛、水产、大棚鸭、蚂蚱、獭兔和生态笨鸡等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规模化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职工改变传统种养习惯,走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继续打响广北西瓜、广北葡萄的知名品牌;同时进一步叫响广北鸭、生态鸡和蚂蚱等品牌,创出广北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将广北农场打造成东城菜篮子的供应基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和有机商品供应基地。
措施之三,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合理稳定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既可提高职工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又可解决因住户分散、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通等诸多问题,加快农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大胆探索,善于总结,引导职工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入股,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逐步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在种子培育、畜禽疫病防治、农作物病虫防治、森林病虫防治、配方施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合作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为农业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措施之四,创造农场生活居住的新环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农场,逐步改变脏乱差的旧局面,将农场建设成为环境整洁优美、适宜居住的新农场。首先,搞好村队规划和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各单位都制定切合实际的村队建设规划方案,规划突出特色,量力而行,逐步实施,不好高骛远,不贪大求洋,更不能负债搞建设。同时,规范对基层村队饮用水、道路、电网、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改造方案,全面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工程,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其次,启动生态养生园建设。以二分场生态养生园建设为基点,积极探索住房、温室、庭院“三合一经典组合”发展模式。以农场的近郊区位优势和土地规模优势,发展备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农业休闲种植和园区经济,以新的环境、新的面貌、新的机制逐步向四周辐射,提升农场整体形象。
措施之五,突出特色、借势借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开发的国际旅游游客目的地和打造黄河口休闲度假旅游的机遇,按照“提高起点、优化布局、体现特色、协调发展、突出旅游”的要求,广北农场根据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对我场设计的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围绕旅游业做文章。旅游业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要功能,以观光旅游、体验乡村生活、科普教育等功能为辅助的品牌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依托东营市供销商场,增强广北农场放心超市的物流功能,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二是启动旅游业发展。利用现有速生林基地和三分场冬枣园,在发展生态、绿色笨鸡养殖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体验和餐饮业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同时,启动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客户进场,充分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利用农场“夏家央”、“马跑泉”、“唐头营”等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业。
巨龙腾空起,再唱大风歌。
我们相信,广北的未来决不是梦!
因为,这里承载着几代拓荒人战天斗地、不向大自然屈服的广北精神!(本报记者 陈谨之 通讯员 孙良龙)
第三篇:新兴媒体对广电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探析
新兴媒体对广电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探析 【内容提要】在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海量的内容优势,对传统广电业形成顽强挑战之势,本文通过对新兴媒体的技术特征、发展障碍以及对传统广电业发展影响的分析,着重阐述了作为传统广电业的城市台面对新兴媒体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新兴媒体、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直播卫星、高清晰度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
一.技术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集成技术、通讯技术向广播电视领域渗透,传统的广电业正迎来一场革命。新兴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收听收视习惯,其发展和运作管理模式对广电产业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等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新兴媒体主要有:
1.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即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网、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个人、家庭、集体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是用于传播数字数据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它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及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IPTV是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综合业务的最佳方案。
2.手机电视
手机能够成为新兴媒体,得益于手机短信功能应用的迅速发展,随着技术手段的逐步提高,彩信、IVR、WAP等技术的应用,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的出现,无线新闻网站、手机新闻直播的登场,手机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提供移动通话功能,而是可以传递文本、声音、游戏、图像、视频、动画等,因而从一个通讯终端彻底演变成为了一种信息终端,手机电视不但具有网络电视的交互性,同时也具有便携性、移动性和即时性,它比电脑普及,比报纸互动,比电视便携。
3.移动电视
受众在城市的地铁、公交车、出租车、车站、码头、机场、智能楼宇、饭店等具有“相对运动”特点的场所看到的电视称之为移动电视,移动电视不仅覆盖移动车辆,而且覆盖移动人群,有效扩大了受众群体,提升了受众层次。从技术层面划分,移动电视包括数字移动电视、智能楼宇电视等,其中以数字移动电视最具市场竞争力。
4.直播卫星
卫星数字广播一是通过普通的通信卫星将模拟或数字电视信号转发到本地电视台、有线电视网或集体接收站进入千家万户,二是采用Ku频段数字视频压缩卫星数字电视直播。对中国来说,直播卫星能彻底解决15%电视人口覆盖盲区,85%人口覆盖区内有线电视网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是实现广电总局“村村通”工程最快捷的途径,也是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业务的强大竞争对手。
5.高清晰度电视
高清晰度电视(HDTV)是相对于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而言的。高清晰度电视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解力,是现行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的两倍,高亮度下的图像不闪烁,提高了图像的宽高比,画面宽高比为16:9更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提高了电视色彩的感染力,并可以伴随高质量的环绕立体声。
6.数字多媒体广播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指从原来单纯的数字音频广播(DAB)发展而来的结合数据、活动图像等多媒体业务播出的一体化数字广播平台。它具有抗杂音、抗干扰、抗电波传播衰落,可移动接收、发射功率低、效率高,覆盖面积大,频谱资源利用率高,组网容易、数据传输率高等特点。
二.影响篇
媒体的发展是基于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实现的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新兴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必然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1.网络与传媒的事实婚姻
网络电视的出现使得有线电视网络分封割据导致有线电视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劣势尽显。有数据显示,电视广告的年增长率已经放缓,2 0 0 3—2 0 0 4年电视媒体广告增幅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最低。这使得广告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的各电视台极力向广告市场“内部”挖潜。为此目的采取了各种方法,比如频道竞相改版及频道营销、对境外流行节目的二次、三次克隆、频道落地费的拍卖等等。但由于原创性内容发展的疲软,管理机制的陈旧以及政策环境的限制,行业增长有限。与此相反的是,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到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不仅如此,调查还表明,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两个目的,统计显示,选择休闲娱乐为上网目的的比例达到37.9%,获取信息的比例为37.8%。而在2002年网民以获取信息为上网目的的占到了47.6%,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比例仅为18.9%。这表明,目前全社会的娱乐消费观念已经大大抬头并有继续增长的潜力。
随着宽带网的逐渐普及,网民对于网络内容的需求必将从目前的以传输文字图片为主转化为传输视频音频节目为主。市场经济是一种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安排,既然是优胜劣汰,企业就要以最小的成本谋求最大的效益。在一张网络上,如果能同时提供语音、上网、电视等业务,肯定比三张网分别提供语音、上网、电视服务要经济、高效。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已经清楚地显示了业务融合的趋势
2.顺应三网合一的潮流
随着手机电视技术的成熟,三网融合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顺应这种趋势,国内已有广电、移动手机生产商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实际案例,由移动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就手机电视等移动视听增值服务展开密切合作与业务探索。手机电视,要根据用户使用和需求的差异,以及根据终端传播形式即手机的不同,量身定做视频节目。目前的手机电视并非真正的以网络、手机这些终端介质为核心的电视新媒体,而仅仅是以电视节目为核心的播放新形式,手机电视目前发展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障碍。这些障碍导致目前手机电视尚不会对广电产业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3.抢占移动电视的先机
自全国首家信息型户外数字移动电视于2003年1月1日在上海正式开播以来,车载移动数字电视的发展,目前在国内的上海、长沙、北京、郑州、南京、深圳、广州、佛山、大连、济南、杭州、武汉、合肥、兰州等大城市已经风起云涌。
作为移动电视的另一重大分支的楼宇电视,其业务量呈每年数倍的爆炸式增长态势。2004年的传统媒体广告市场,除网络广告保持了67%的高速增长外,电视广告的增长为30%左右,报刊广告增长还不到20%。根据2003年11月份的一项市场调研显示,每个消费者花在家里的时间是12个小时,所赢得的媒体购买总额为500亿;花在户外的有效时间是2个小时,赢得的购买总量为100个亿;依次测算,花在办公室的8个小时时间内,未来楼宇广告的市场空间将达到300亿至400亿元。未来3至5年内,中国楼宇液晶电视传播网的市场规模有望做到15亿至20亿元。
虽然二者收视的特定时段不同,楼宇电视出现在特定地段如楼道、电梯里,人群实现收视行为的时段也是上下班或其他经过这些通道的短暂时间内,但是由于楼宇电视能更有效地直达高学历、高收入人士,对于中高端商品与品牌而言,楼宇电视覆盖面大,且能直接命中目标、减少广告浪费,因此对于电视广告客户中那些高端客户,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广告投放途径。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显示,出入高档楼宇的人中,超过9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86%月收入超过3000元。因为广告投放效率高,楼宇电视一出现,就吸引了招商银行、花旗银行、奥迪、诺基亚、联想、松下、万科、移动、网通、联通、联合利华这样的广告大户,聚众、分众两大公司月营业额已超过二千万元,创造了传媒业的新奇迹。
4.正视直播卫星的威胁
由于直播卫星还未正式发射升空,有关我国通过直播卫星收看电视节目到底有多少电视台和频道,以及具体的费用标准,目前尚未得知。国家已经考虑将来在直播卫星上把有线电视节目也纳入进去,这样有线电视市场的发展应该不会像美国那样因对立而陷入困境。
从美国四家提供数字卫星直播业务的公司的业绩发展来看,总的状况是卫星直播用户数不断在发展,2003年时用户已发展至2370万户,而有线电视用户数在萎缩。直播卫星业者以薄利多销方式争取市场,订户安装一套直径18吋的卫星碟形天线约100多美元,收视年费大约300美元,比多数美国有线电视系统业者收费低廉。有两家直播卫星电视公司DirectTV与EchoStar的业务成长率都是两位数以上,甚至出现单月增长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形,对于有线电视系统业者造成强大的竞争压力。5.直面高清晰度电视的紧逼
在我国,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确定采用高清晰度电视播出,因此,未来3~5年高清电视将获得大发展。作为一个正式的节目频道,“央视高清”频道在杭州的正式试播,面向已经数字化的有线电视网播出高清节目,这是一个备受各方人士关注的事件,也是中国高清应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央视高清”频道还将陆续在上海、青岛、大连、成都、重庆、东莞、青岛、宁波、广州等城市开播,央视高清频道计划陆续开通《高清体育》频道和《高清
综合》频道。此外,上海文广集团、天津、江苏、山东、深圳、青岛等省市电视台已开始制作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并在制作方式、工作流程上积极探索,为全面开展高清晰度电视业务打下了基础。目前国内已积累了一千多小时的高清节目。
但高清晰电视要进入百姓家庭的时间进程以及运营的效益如何还有待观察。到目前为止,高清晰电视对传统电视的影响尚不明显。
6.关注数字多媒体广播
数字音频广播DAB是由原国家科委立项的国家95重大科技项目,2000年通过验收。同年6月我国又在京津塘地区建立启播了第二个DAB实验网。DMB建立在DAB基础上,根据中国和欧盟关于数字音频广播项目的合作规划,1995年我国分别在北京和广东建立了DAB实验室和无线发射先导网。通过与欧洲共同体国家的技术合作,1999年年底我国将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全面升级为数字多媒体网络。DMB广播可以移动接收声音、数据和图像。
数字广播不仅能使现有广播系统具有高质量立体环绕声的音响品质,还能伴随节目传送附加的信息数据。所以,它的发展将为广播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从事广播产品的制造商们提供新的商业机遇,其广播传媒服务市场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台的应对策略
在优质媒体挟资本、技术和政策优势不断进行新兴媒体类型的对接和市场化推广的同时,城市台的生存发展空间愈显被挤兑之势。市场法则是优胜劣汰,怎么应对新兴媒体类型对市场的争夺,成为城市台必须面对的问题。
1.内容制作和品牌建设
传统广电业目前能够看到的前景显然是两种:一是做内容提供商,二是做网络运营商,而最根本点在于前者。对于城市台来说,作内容产业是不能摆脱的职业角色。目前有线网络整合在有的地区已经开始,原来属于城市台的有线网络有不保之虞。但是内容运营商却是城市台最本质的属性。
做内容运营商,当务之急是提高自己视频音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尽快产生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版权的产品,这是城市广电媒体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城市广电媒体如果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发展壮大才可确保无虞。不但可以申请全国性数字付费频道的经营许可证,成为面向全国的数字付费电视节目运营商,建立广播电视产品的销售和增值的现代化数字渠道,而且不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还是传统的模拟电视,归根结底都是依靠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视音频内容来谋求市场,再加上将来广播电视节目进入直播卫星系统播出后,仅仅依靠目前的地域新闻素材,在节目源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无法与全国性媒体争夺市场份额。内容提供商的坚定定位,有助于城市广电媒体转变经营思路,聚集优势资源,尽快培育自己 的核心竞争力。
2.推广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提高运营效益
做网络运营商固然是可以保证盈利,但城市广电媒体却不能将经济增长点过多依赖于此,广电网络的优势是传输渠道和传输内容的主体合二为一,使得网络的覆盖劣势可以借助于具有独占性的业务优势消弭其影响,广电网络渠道的增值性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流媒体内容,正是由于这一点,电信业才急于要与广电业融合。电信运营商不但具有全国性网络的覆盖优势,而且具有市场运营的成熟商业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庞大的用户资源。这些年宽带增值业务已经成为电信业增值的最重要来源,但广电网却由于内容优势带来的晕轮效应,导致忽略了自己在市场扩展和新业务增值方面后劲的缺乏和市场被蚕食的危险。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融合,加上政策的松动,电信网在网上视频业务方面已经完全渗透进了广电领域,并且由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浏览信息、进行社会交往甚至虚拟生存的习惯的养成,导致网上收看电视的模式越来越普遍。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以每位用户年均400元的消费额计算,网络电视业务的市场价值可能高达400亿元,因此怎么样参与这条产业链也是广电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广电行业应该大力推广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包括诸如通过数字电视进行互动点播业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政务信息、票务信息等业务。针对广电网络在市场运营方面的劣势,着力学习电信运营商的市场运作和商业推广模式。既然通过使用机顶盒和速率高达每秒2兆的高速宽带网,用户就能在普通电视上收看到网络电视节目,因此,广电行业就应该大力进行市场推广,使用户培植起在电视上上网而不是在电脑上看电视的概念。只有如此,传统电视机构出售节目给网络增值服务商的网络使用权出售收益、为服务商提供的宽带平台和代收费服务的分账收益,才能都进入广电自己的口袋,而不用和电信运营商分成。
3.资源整合和体制疏通
广电行业在内容资产方面,可以被调整为几大产业方向:媒体业务、演艺业务、技术服务、研发及投资业务。其中媒体业务无疑是广电行业的主营业务,这个媒体业务除了传统媒体事业和产业之外,现在还包括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的产业群。
要应对新兴媒体,城市广电媒体的资源整合就必须提上日程,体制方面阻碍资源整合的条块分割模式也必须同步改进。应该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资源整合与调配方式,如果一个项目经过论证后发现条件成熟、竞争对手尚未形成垄断性市场或使得进入门槛高出自身所能承受,对于媒体来说又具备很好的盈利前景和市场空间,就应该以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来抢占先机,以这个项目为核心组建一个运营实体,运用市场模式调配优势资源,而不是机械拘泥于目前的业态分割原则。当然媒体内部资源的调配仍然应该以资金结算方式来进行。
资源整合不但要整合内部资源,而且要善于寻求社会资源。目前涉入新产业群的媒体机构都是与其他资源联合而进行的。这种联合除了资金吸纳之外,还包括技术上的合作、市场的共同开发等等。
4.侧翼进入楼宇电视市场
这些新兴媒体中,网络电视直接对有线数字电视媒体构成威胁,分流受众和广告商。除此之外,移动和楼宇电视作为新的广告投放平台已经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展开。移动电视如前面所介绍的,可以通过占领公共交通工具而进入移动电视市场,但是楼宇电视市场看来已经被分众和聚众传媒设臵了很高的进入壁垒。
2005年3月,CTR的调查显示,以楼宇覆盖量计算,分众传媒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十大城市TOP50写字楼排行榜中,分众基本占据了75%以上的份额。除此之外,分众传媒对楼宇市场进行了再度细分,除了针对高端人群的高尔夫联播网和针对商旅人士的机场巴士联播网之外,还推出了针对快速消费品零售终端的卖场电视联播网,据悉,目前他们已在国内1000家大卖场中占据了500家左右,还进入了1000家标准超市和1500家便利店,每周接触8000万快速消费品的购买者。
分众传媒得到了众多广告主的信赖,他们认为,在媒体组合中楼宇电视是电视的一个有效补充。以电视为主体的媒体传播过程达到了广度覆盖的目的,而楼宇电视则是对那些平时不太看电视的目标受众进行拾遗补缺性的重复覆盖或补充覆盖,分众在楼宇电视市场的占有率加之其在流动场所如商场、宾馆、休闲娱乐场所的交叉覆盖,已能够做到对楼宇人群85%以上的到达率,覆盖已较为充分,所以选择分众一个运营商已可基本达成目标。
而就广告成本来说,分众在2004年,尤其是下半年开始的高速成长已经使得其千人到达率CPM成本突破了临界点,2004年底其面向于普通大众的CPM成本只有当地电视台的1/2,面向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受众,更是电视台的1/10以下,这种状况不但使其从电视广告预算中赢得了一部分份额,而且在楼宇电视市场中占据了难以超越的成本优势,使众多广告主对分众的单一选择成为必然。从数据来看,城市电视台要想进入楼宇电视领域,不论在高端市场还是中低端市场,都已经是行业落跑者,这时候的战略就应该是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合作伙伴,而分众是可以提供这样的契机的。分众在进行全国扩张的时候,采取的是以直营为主、加盟为辅的聚焦战略。在商机尚不成熟的地区利用品牌优势,甄选当地有较强经济实力、有丰富的媒体经营经验以及有本地人脉关系的广告公司对其进行标准化的商业模式、运营管理、媒体专业知识培训,经确认后可让其加盟,加盟公司无须支付加盟费用,但须将自身2/9的广告时段归分众使用。分众在全国22个城市中建立起了直营网络,而就目前客户选择投放的城市看,95%以上都集中在直营网络中。城市电视台的优势恰好就是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媒体经营经验以及广告时段的拥有。
如果分众在某个城市尚未有合作伙伴,则城市电视台应成立一个楼宇电视广告公司作为分众的加盟伙伴是最好的进入途径。但是电视台同时必须考虑的是将来这个楼宇公司的未来发展,按照分众的做法,在加盟公司发展成熟越过盈亏平衡点之后,分众可以按照溢价方式收购加盟公司,届时电视台当然可以视运营状况来作出取舍。
5.未雨绸缪谋划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满足无线多媒体娱乐业务的特征预示着文化传播方式的革命性的变化。手机电视目前技术上的障碍不难克服,国内也已经有上海文广率先推出了手机电视节目,这预示着城市广电媒体可以探索手机电视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大小,尽早未雨绸缪谋划进入的最佳时机。
对于手机电视市场,城市台目前都还没有广电总局的传输许可证,但仍可以先做如下工作。首先,我们要探索手机电视节目的制作特点,它的小屏幕、高流量计费表明情景短剧、电视音乐更适合于在手机上播放;随着三网融合后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展开,相信手机电视也会提供有用的资讯供用户下载。
其次,要研究愿意订购手机电视节目的群体特征。这种研究要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式相结合来完成。电视节目的娱乐性、消遣性特征表明手机电视节目也难逃其窠臼,主要应是提供大众娱乐功能和部分资讯。收视模式的前卫性使得我们可以把使用人群定位于那些热衷于现代生活方式且具有好的消费潜力的族群,这些人爱好现代视听娱乐,可能事业有成,可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物质主义心理,通过手机看电视,很大程度上是标榜事业成功、个人财富或社会地位的一个象征。所以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节目情节编排和节目类型开发。
第三,要了解目前资费收取的方式。目前手机电视的费用等于流量费与服务费之和,流量费归电信运营商,服务费再由SP和CP分成。流量费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用户的选择,太高,用户会望而生畏,进而影响节目制作机构的收入;定价低,电信运营商又不甘心。所以,这是一场电信运营商和广电内容商的博弈,大家都在争夺利益分配的主动权。
6.占据数字移动电视市场,推广增值服务
城市台如果能够占据移动电视市场,则无疑分得了一块新蛋糕。下一步就是怎么把蛋糕做大。南京广电移动电视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9月1日成功地在地铁上顺利开播数字移动电视,它采用国际上最尖端的数字移动电视视讯系统,能够在所有地铁范围内,包括部分的地面出入口、站厅台及车厢内,为乘客提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由于该系统在隧道内采用无线数字传输技术,使得移动电视传输及无线宽频接入等服务成为可能。而南京移动电视的声讯系统是与南京地铁的导乘系统分开的,这样我们能够在保证移动电视画面清晰的前提下还保证了大部分的声音不受干扰,大大提高了移动电视的收看效果。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数字移动电视至少八年、十年不会落后,即使在这期间有更好的技术模式出现,也可以“与时俱进”,进行技术更新。重要的是,占有了无可替代的终端播放平台,可以游刃有余。
公交车、出租车是南京移动电视除了地铁之外的重要播出平台。日前全市已有500多辆安装了接收终端。预计从现在起到明年底,南京市将有近40条线路上的1200辆公交车和近3000辆出租车和机场穿梭巴士上都会出现移动电视的身影。
南京广电数字移动电视项目在南京具有相对垄断性,与兄弟城市、地区移动电视相比,南京广电移动电视拥有地铁、部分公交车、主流出租车等较强势的移动终端载体。若定位准确,运作得当,可望成为南京地区又一强势媒体。目前由于技术优势克服了移动电视信号不稳定的弊端,下一步就是研究受众特点,开发内容,提高收看率了。移动电视具有独特的收视特点,那就是收视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干扰因子,如噪音、烟尘、拥挤、变动不居,收视过程又是强迫收看,并且收看又具有情境性,附属于搭乘过程的时长和范围,因此,如何根据移动电视的这些收视特征和南京市受众收视兴趣来开发和编排移动电视节目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南京市数字移动电视目前播出两套节目,即移动TV电视频道和移动电视转播新闻综合频道,近期还将开播第三、四套节目。
7.关注数字多媒体广播发展
服务于听觉的语言传播形式是有自身特定市场的。如今手机用户数极快的增长说明对移动话音的服务需求非常旺盛。从手机电视的应运而生来看,对移动多媒体的需求也客观存在。手机的多媒体传输对广播业态来说已经是公开的挑战。手机的短消息业务实际上是广播业务。广播媒体也可以与电信运营商联合开办新增业务,如“电话QQ、电话听广播、小灵通短信”等,这些增值业务的推出加强了广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广播节目贴近性更强,也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目前整个信息传播手段都正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模拟声音的传统市场不可能回避即将被淘汰的命运。网络对于听觉的争夺已经分流了大量的广播听众。MP3音乐已经进入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新设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接收设备还在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和电视必须面对数字多媒体业务的挑战。
DMB的技术优势意味着其推广应用后,将为广播业带来无穷无尽的增值业务,给广播系统带来大量全新且收益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首先应该是分析本地广播传媒服务市场的潜在容量,并进行市场细分;其次,对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应用业务进行分析和选择,音频服务市场、经济信息服务市场、交通信息服务市场、娱乐信息服务市场有着强劲的消费需求,而且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受众。比如音频服务和娱乐信息对应于音乐发烧友,时尚青年、休闲人士等,经济信息服务于财经证券经济领域从业者,交通信息服务于司乘人员、私家车主等。像网络服务市场、专业信息服务市场等前景不很明朗,应该先期进行市场调查;其三,时机合适时可以对多媒体广播系统设备投资和人员配备等前期工作进行课题立项,编订预算;其四,对于多媒体广播的运营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未雨绸缪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DMB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有赖于政府、广播业务经营部门、生产商的通力合作。现在,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开始关注DMB的发展。随着技术日臻成熟,普通用户所关注的DMB接收机越来越趋向于多功能、小型化,成本正显著下降,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DMB接收机面世,它的廉价和普及将导致中国广播业态的崭新革命。
总之,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传统广电业必须紧跟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加强新技术、新媒体的先期规划、开发研究和平台建设,不但要实现“从为播出而制作到为市场而制作,从地方播出机构发展到面向全国甚至东南亚或全球市场的内容供应商、发行商和服务商”这两个战略转变,而且必须着力打造新媒体产业群,遵循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规律,适应受众变化的收视模式和收视喜好,在新兴媒体领域中勇为人先,自我开拓发展空间。
第四篇: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
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 奋力打造云南新供销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历史回顾
我省供销合作社与新中国相生相伴,迄今已走过60多年风雨路途。回望一甲子的不平凡历程,有多少动人故事、辉煌业绩、壮美画卷让人心潮叠起、难以忘怀。
新中国诞生之初,与全国各省(市、区)一样,为打破私营企业对商品物资流通的垄断、弥补新兴国营企业初创稚嫩的不足,云南供销合作社以联结城乡商品物资流通、供销人民大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和提供其他需求服务为己任,作为介于国营经济组织与私营经济组织之间的一种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迅速蓬勃发展了起来。
到1957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建立县级社127个、基层社936个,分销店5171个、代购代销点8445个,从省社到地社、县社还组建了一批专业公司、社办工厂、批发供应站、仓储转运站、饮食服务店,成为活跃我省农村流通领域的主渠道、成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成为增加我省地方 财政收入的生力军、成为解决我省年轻人才就业问题的好平台,成为我省供销合作社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
从1958年8月至1986年8月,我省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系统经历了“三分三合”的折腾。第一次是受“大跃进”“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左倾思潮的影响,1958年8月两家合并,1961年8月分开。第二次是受“文革”中“大砍机构”“下放人员”错误做法影响,1968年8月两家合并,1978年8月分开。第三次受机构改革探索不成熟主张影响,1983年6月两家合并,1986年8月分开。
但在这28年中,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已经形成的专业公司、社办工厂、批发供应站、仓储转运站、饮食服务店和各种门店依然存在,而且职能职责、从业范畴、经营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把城市的工业品收购、储藏、转运、批发、销售给农村人,把农村的农产品收购、储藏、转运、批发、销售给城里人,仍为这些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换言之,在这一特殊阶段中,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对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活跃城乡流通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旧发挥着应有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6年8月至1992年底,重新独立运转的全省各级供销社及其社有企业增强了发展自信、展现了创业风骨,在幸运享受计划经济保护、国家政策利好的同时,积极应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改革开放的深沉呼唤,紧盯住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的 巨大需求,高高举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鲜红旗帜,不断锐意进取、开拓拼搏、奋勇向前,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经济效益连年增长、职工收入节节提升,成为青年人才就业的优选单位,创造了我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只有近6年的时光,但成绩可圈可点:恢复了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办成了主要为农服务的合作商业经济组织;扩大了社员股金入户数、总金额,增强了系统内部投融资能力;参与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了一批服务网点、商品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创新了专业公司和其他社有企业经营方式,担当了工业品联购分销和农副产品分购联销重任;改革了流通公司、社办工厂的企业机制,提高了企业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综合服务的能力。
从1993年至2003年,伴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有企业原有的一些垄断经营政策随之取消,民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逐步形成了“民进国退”“民进集退”格局,而且当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卖、送、破”思潮盛行、势不可挡,供销社企业改革又是自费改革,加之已有40岁的社有企业实施老化、店面老化、人员老化,难以抗衡一切皆新的民营商业,致使全系统经营业务大幅萎缩、出现严重亏损,甚至陷入“卖房、售地”“网破、线断、人散”境地。
但即便如此低落被动,由于有一大批意志如钢供销人的坚守,从省社到地(州、市)到县级社的组织框架得以保存,省 社的农资公司、日杂公司、土产公司、棉麻公司、储运公司得以保存,一些地(州、市)、县份主要社有企业、优良资产得以保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宜良、陆良、泸西、景洪、景谷、腾冲、隆阳、昌宁、维西等县份连乡镇基层社、行政村购销店及其资产得以保存,这一切为后来全省供销合作社再出发、重前行留下了底子、积存了力量。
从2004年到201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下定决心求改变、求发展,主动加强向党委、政府的汇报请示,县以上联合社机关变成了参公事业单位,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有了项目资金保障,社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化解,职工上访现象大量减少,尤其是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协会“两社一会”的发展,力求实现每个村有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综合服务社、一个专业协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被誉为供销改革的“云南模式”,创造了我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第三个辉煌时期。
到2012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数突破1万个,达到10312个,入社成员有122.69万户,社员出资61.72亿元;农村综合服务社发展总数达到19129个,服务662.94万农户,年营业总额为121亿元;农村专业协会总数达到1204个,会员17.75万人,服务367.9万农户,实现收入25亿元;全系统化肥销售达到800万吨、经营总额达到618.3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69.3亿元,汇总利润达到6.02亿元;云南供销合作社 在全国具有了较高知名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实施意见,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60多年来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商品供给、服务城乡群众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省供销人的工作信心、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到2017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参控股企业达到900家,总资产达到135.69亿元,净资产总额达到37.11亿元;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19888个,比5年前增长近一倍;共创建示范社1093个,其中27个为国家级示范社、71个为全国总社示范社、121个为省级示范社;成立电商企业37家,自主搭建电商平台13个,电商销售额为11.26亿元;农资销售有起有伏,但所占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75%左右;省社连续5年在全国省级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中荣获一等奖;有10家单位和2名个人在全国供销系统五年一次先进评比表彰中金榜题名。
各位代表,我省供销合作社60多年的发展进步,成就来之不易,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鼎力支持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单位热忱帮助的结果,是全系统干部职工不懈奋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供销合作社向在座的 各位领导、向离退休的各位老同志、向全系统所有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严格依章依规依矩办事不够。按照总社《章程》和省社《章程》规定,每5年要举行一次供销合作社代表大会,选出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履行权力机关代表大会闭幕期间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职权,但时隔29年之后才召开本次代表大会。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够。在全面从严治党、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基层党建、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防范滥用权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全系统出现过多起违规违纪违法案件。三是重视做大做强社有企业不够。对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主要打仗不对、关乎系统实力和能力、地位和作用、前途和命运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模糊,尚未全力以赴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现在社有企业仍处于破旧落后、小散弱状态,与一些省(市、区)的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
对这些不足和问题,我们今后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发力、加以解决。
二、新时代全面复兴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基本方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充分认识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分析形势、把握机遇、重新审视、再度出发。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销合作社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理论和时间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销合作社发展思想充分肯定供销合作社历史贡献、现实地位、体制优势、独特作用,强调把供销合作社工作放在“三农”工作全局来谋划,推动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三农”工作载体;要求供销合作社务必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始终坚守为农服务初心,牢记为农服务使命;主张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支出供销合作社要通过健全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壮大发挥更大作用。当下的云南供销合作社系统面临很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想要因时而动、顺时而谋、实施良策、突破困境、再图崛起,根本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其间的供销合作社论述为武器来排难而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再创新辉煌。
(二)要积极主动融入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都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了一系列任务要求。供销合作社一头连着“三农”,一头连着城镇,作为介于国营经济组织与私营经济组织之间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历来以联结城乡商品物资流通、供销人民大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和提供其他需求服务为己任,始终肩负着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载体、为农服务骨干力量的历史使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责无旁贷。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把新时代供销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谋划和布局,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新作为。
(三)要全力参与“绿色食品牌”打造。为大力培育新动能,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 “绿色食品”,把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用工业化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形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打造“绿色食品牌”,急需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全省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和熟悉“三农”工作的工作队伍等优势,积极成为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新主体,成为“大产业”的主力军。
(四)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允许供销合作社行业指导体系与经营服务体系并存,允许供销合作社机关领导干部兼任企业职务、允许供销合作社整体转制为企业化运作,此外,还允许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包括允许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发展社员股金服务社、设立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探索设立中小型银行、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我省供销合作社几经变迁,虽实力有所减弱,但仍有完善的组织体系、有众多从业人员、有一批社有企业、有一定的社有资产、有厚实基层支撑,有条件再图新发展、打造新供销、交出新答卷。我们一定要认真把握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优势和行业基础优势,主动作为、砥砺奋进,在新时代下实现新跨越。
三、今后五年奋力打造云南新供销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再造辉煌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融入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打造云南新供销,再创供销合作事业新辉煌,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合作体系,形成完善的“双线运行机制”,通过5年努力,到2022年形成一批实力强、影响大、效益好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资产总额、年购销总额、年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云南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健全完善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提升经济实力、履行为农服务宗旨的重要载体。全省供销合作社要紧紧围绕“绿色食品牌”打造,打破行政区域和层级界限,大力推动社有企业通过联合合作、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上下贯通、联合发展的经营服务体系和为农服务平台,切实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着力推进企业联合合作。省社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顺应云南“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需要,确立“联合发展,务农兴农”的使命,以省供销合作社现有企业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手段,以资本、产权、产业为纽带,以服务城乡、有赢利点为追求,通过有效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引进社会资本,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联合发展,做大一批综合经营服务板块,使供销集团发展成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型农业经营服务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实现“55621”的目标,即:通 过5年努力,云南供销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年购销总额达到6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2亿元以上,组建“云菌科技集团股份公司”和“云供农机股份公司”,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力争1个公司实现在主板上市的目标。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也要加快组建“供销集团公司”。
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有企业要按照企业的本来面目、应有规则进行运作,将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用人、薪酬、奖金制度引入社有企业,逐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社有企业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人、财、物的有机结合,产、供、销的有机衔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加强社有资产监管。成立各级联合社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负责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监督、管理社有资产,按照理事会授权,健全完善社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社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社有企业考核激励和监督问责机制,并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管,推动联合社机关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二)健全完善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 健全“三会”制度。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规定,加快健全完善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每5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权力机关、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全省州(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要在2018年12月底前召开代表大会。
强化行业指导作用。调整优化供销合作社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突出“合作指导”、“经济发展”、“社企改革”、“金融服务”、“资产运营”、“资产监督”等指导职能,履行好领导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套适应供销人才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懂市场、会管理、善商战”的高素质供销人才队伍,是实现供销合作社强社、兴社的重要保证。全系统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业务学习活动,帮助干部职工超常规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创业创造本领;用新时代人才观破格使用、大胆重用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才;用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广泛吸纳社会精英进入供销合作社工作,为供销事业发展积蓄力量。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 要政治任务,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发〔2015〕11号、云发〔2015〕32号文件精神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际,扎实有效推进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坚定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加大联合社机关、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合作社党建工作力度,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把全系统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抓好全系统工会、共青团、妇联建设,发挥好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改革发展合力;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加强信访、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政治“四风”,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锲而不舍抓好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基层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的重要基础、前沿阵地,是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的重要纽带。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把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持之以恒强基固本,通过资本融合、产业融合、产品融合、业务链接,做实做强合作经济。
深入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要按照强化合作经济属性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建立产业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将基层社建设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拓展基层社服务功能,突出为农服务特色,引导基层社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新需求创新经营服务。加快推进基层传统流通网络现代化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基层社经营服务网点布局。力争到2022年,全省改造提升500个以上基层社。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社吸纳农民 专业合作社入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组建新的基层社,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积极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担任基层社负责人,以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优势叠加、产业交叉渗透、功能互补延伸。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形成紧密的产权关系,在组织上、经济上实现与农民的紧密联结。积极探索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财务代账、档案管理、政务代办、涉农项目、农村金融等服务。
加快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适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社区服务中心,推动农村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和盘活供销合作社在乡村的厂房、仓库、场所等土地资源和社有资产,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集镇规划、行政村撤并进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社和乡镇综合体。力争到2022年,领办创办5000个以上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不断壮大全省合作经济综合实力。
(四)健全完善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要顺应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食品牌”的宝贵机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主体、服务网点众多优势,围绕做大做强云菌、农资、再生资源、滇系农产品综合经营、农村电商、供销物流、国际贸易以及新兴成长型产业,以市场导向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更加高效的现代流 通体系,继续抓好“乡村流通”等重点工程建设,依托全省供销合作社长处物流发展基础,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综合仓储物流节点和县域配送中心,全面推进农村经营服务网点功能提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握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推进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努力打造云南新供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新华社材料 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促支农(定稿)
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促支农 湖北农合机构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湖北省政府全力推动农信社改革成效凸显
改革是根本大计,发展是根本出路。从湖北省联社成立至今,湖北省委、省政府为大力支持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相继出台了税费减免、帮助追讨债务等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9年开始启动湖北省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三年达标规划后,省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常务会议,明确农信社产权改革方向和目标,举行两次大的推动会议强力督导,组织五次考察亲自过问改革进展情况,并从资源配置、协调推动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农信社发展给予了强大支持。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全省农合机构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主要监管指标首次全部达到商业银行标准,全省高风险社从2008年的27家锐减至仅1家,彻底摘掉了整体发展落后、历史包袱沉重、基础力量薄弱、全国排名摆尾的‚帽子‛。
一、历史包袱大幅化解
2008年末,我省农信社存量包袱(包括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和历年亏损挂账)共132.32亿元,在全国(35家)排名27位(从好到坏排序);通过三年改革,到2011年末,实际存量包袱仅为4.9亿元,在全国排名21位,上升6位。我省的农信社改革始终坚持‚两找‛(即‚找市长‛与‚找市场‛相结合)的改革模式不动摇,坚持‚四个一‛的化解风险原则:即‚通过发 1 展增加一块、通过改革消化一块、通过节支弥补一块、通过清收盘活一块‛。3年共消化存量包袱127.42亿元,占2008年末存量包袱总额的96%,仅2011年一年,全省就消化历史包袱108.59亿元(含不良资产和历年亏损挂账),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发起人出资购买30.01亿元,政府帮助消化48.88亿元,机构自身消化29.7亿元。目前79家法人机构中已有74家历史包袱全部消化,其中包袱最重的黄冈、孝感联社,通过优质资产置换34.72亿元,市场化方式消化13.4亿元,历史包袱基本消化完毕。到2011年末,全省成立14家农商行,12家农合行,获批筹建5家农商行,与2008年末全省仅2家农合行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二、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全国排名大幅提升。从过去摆尾进入到中游水平,在全国35家机构中存款排名第15位,贷款第13位,不良贷款第14位,不良贷款率第10位,资本充足率第18位,拨备覆盖率第12位。二是盈利能力增强。实现净利润20.5亿元,较2008年增加6.4亿元,增长45.4%。三是风险指标明显好转。2011年末,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首次全部达标;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资本充足率历史上首次超过10%的动态监管标准;全省高风险社(同一口径)从2008年的27家锐减至仅1家。四是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存款年均递增28.2%,贷款年均递增32.5%,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增幅,其中,2011年末存款增长26.4%,高于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增幅11.7个百分点;贷款增长30.5%,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增幅12.7个百分点。存贷款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存款占全省银行 2 业金融机构存款的12.3%,贷款占比达11.0%,分别比2008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三、“三农”服务方向更加明确
通过产权改革,我省农信社不仅大幅化解了历史包袱,而且经营方向更加明确,支农服务水平极大提高,切实做到了‚改制不改向,更名不离农‛。一是“三农”投入持续增大。2011年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231亿元,比改制前的2008年末增加了744亿元,增幅达153%,其中2011年增加320亿元,增长35.2%,高于同期贷款增幅4.7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占比71.1%,较2008年末提高5.7个百分点;农信社县域存贷比(剔除武汉、十堰、荆州、黄石、咸宁、宜昌城区)59.02%,比全省银行业县域存贷比46.27%高出12.75个百分点,其中80%以上的县级法人机构贷款市场份额稳居同行之首。二是支农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全省目前已创新经营权抵押贷款、活物抵押贷款、协会联保贷款、最高抵押额循环贷款等109个信贷产品,形成了较完善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同时实施了以‚六公开‛、‚零费用‛和‚强监督‛为核心的阳光信贷服务。在农信社60年发展历程暨金融服务产品博览会上,我省有 7个支农产品、支农先进单位及个人获奖,是全国获奖最多的省级行社。其中获奖产品之一——‚金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农业专业组织+成员+联保基金+农信社‛模式)使农户贷款实现了从‚零售型‛向‚批发型‛转变。截至2011年末累计向12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2.82亿元,累计向11582个专业组织成员发放24.9亿元。武汉农商行开发的‚融城富业贷‛产品,荣获银行业协会颁发的‚2011中国银行 3 业服务小企业及‘三农’十佳特优金融产品‛称号。三是支农机制进一步完善。从支持单一种养业农户向支持‚大三农‛转变,建立了支农领导负责制、绩效考核制、跟进服务制和农户贷款免责制‚四大支农机制‛,推行了支农客户经理制,实行产品计价考核。
四、管理基础日趋完善
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改革三年来共制定规章制度100多项,并根据业务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开展了流程再造,基本形成了较全面的制度体系和符合‚支农支小‛业务特点的流程体系。二是公司治理效率日益提高。表现为: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资格股占比较2008年末降低28.67个百分点;投资股占比较2008年末上升28.66个百分点,股东、董事、监事参事议事的意识和能力大幅提高。三是系统建设初显成效。以会计结算、中间业务、信息管理、教育培训四大平台为核心的系统基础建设已初步建立,为业务开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全国农合系统多个第一:全国首家研发信贷风险管理系统;首批加入农信银清算系统,首批实现全国跨行通存通兑;在全国较早开发和运行综合业务系统,发行银联福卡,发卡量已突破1300万张;陆续开发国税代收、话费代收、社保代收等20多个中间业务系统;建立省级教育培训平台,对县级行社的高管实施轮训,组织各类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员达3万余人次。
五、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一是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招录补充一批、支持“大三农”指不仅支持种养业农民,还要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不仅支持传统种养业,还要支持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多种行业;支持整个县域经济,就是支持湖北经济。内退消化一批、培训深造提高一批,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至2011年末,全辖农合系统大专以上员工占比已高达71.8%,比2008年末提高8个百分点。二是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改革三年来全省先后有共计6家行社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多人被评为省级劳模、优秀党员和优质服务明星;2009年和2010年,湖北省政府连续两年授予湖北农信社‚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2011年行风评议活动中,17家市州、直管市行社(办事处)均在当地排名第一,70家县级行社中有68家排名第一。三是社会贡献度大幅提高。2010年和2011年,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缴税25亿多元,79家农合机构均是当地纳税大户;8000多名包村客户经理走村串户,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丰富农户金融知识;开发专门系统,推出‚存贷一卡通‛服务,每年为农民代发各类涉农贴补资金60多亿元。四是公众形象不断改善。投入资金5亿多元,按照统一标准重建、装修营业网点1600多个,网点形象、服务设施、工作着装、服务质量等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