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摘要: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可以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本文着重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来探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以及在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关键词:改革开放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思考
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几十年来,尽管做过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但原有模式的束缚和指导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近几年来,“新课改”搞得红红火火,但主要在中小学改革实施。即使在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增添了一些当今欧美国家的教学内容,但好多内容也只是学习其表面的,而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引入与改革。所以当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许多方面既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明显滞后,所传授的知识老化,缺乏前瞻性。不是有许多大学生抱怨刚毕业所学的知识已经被社会所淘汰或者说所学知识已经过时了。
(2)专业过多、过细、过窄,交叉、融合学科较少。课程设置死板,受限于教学大纲框定的内容,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部分课程自成体系,彼此重复,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教学思维方法。不是有这句话嘛,学物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一点也不知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学地理专业的学生就不知一点历史方面的知识,而远没有达到西方要求的专业内一点的懂一切,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3)、重理论,轻运用。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比如,高校的师范专业,有大批的师范生对所学的教学原理、知识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到了教学实践中就变得手足无措了。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素质、教育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因此,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再只是进行局部的调整、增删、充实就远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必须立足于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入思考,全方位的研究面向本世纪的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极大发展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使得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
求,无论从数量、结构,还是在质量、规格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本世纪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培养和早就一大批中坚力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国外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及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在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其改革的动向主要表现在:
1、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学科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态势,狭窄的专业划分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科学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解决需要各门学科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的某些实际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逐渐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了本专业的大量专业知识后,拓展视野,促进其全面综合发展。
2、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
封闭和僵化的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国外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开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尽量使其弹性化。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从各自的教育观念出发,积极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试图建构一种充实而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如美国高等院校每年都要淘汰部分教学内容,引进新的课程。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集中解决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具体的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
3、加强专业课教学,大量开设选修课
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职业变换的频繁,据统计,美国人平均每五年更换一次职业。针对职业流动的这种新特点,发达国家纷纷强调高等教育在于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在加强基础专业课教学的前提下大量开设选修课是世界各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久不衰的潮流。这种做法保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组织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在普通基础课和各国选修课之间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知识联系。如现在美国大学的选修课程约占课程总量的1/3左右。
4、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建设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占优势,不约而同的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如两国都注意加强有关国际研究的学科专业建设,满足国际化社会的需求。他们还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这种新的课程形式往往是跨学科或边缘学科性的世界问题研究,如社会不平等、民族和种族冲突、都市化人口增长、疾病、环境污染、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事物等问题。开展国际交流,如美国一些大学的MBA专业要求在修完有关课程外还必须进行为期不短的国外实习,使得该专业成为世界影响最大的研究生专业之一。
5、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曾经指出,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思想必须实行五个转变,其中就有从重点培养竞争到重点培养合作;从强调民族的狭隘的观点和忠诚转变为强调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个人私利学习转变为强调为公众利益学习,并强调个人发展,培养自知、自尊和自信。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三个转变都与社会价值观念相关。正因为如此,各国高校普遍加强了德育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操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
综上可知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国外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一定要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同时要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要自觉克服传统教学和观念的影响。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绝不能片面的认为仅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对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作些增删、调整。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历史上历次教学改革相比较,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立足于培养能够适应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竞争能力,推动世界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三、要认真总结历次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围绕改革的目标,研究制定我们的策略,1、树立发展的观点,认真研究探讨当今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机制、模式,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2、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认真研究和探讨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使之符合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树立整体优化的观点。在认真研究和探讨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后,要注意理顺主线,拓宽口径,强化素质。
4、树立系统化的观点,认真研究和探讨各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除旧布新,继承发展。
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局部与整体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大多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的,进行着一门一门课程的局部优化和改革。当然,这是必要的,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的时期内对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只对课程局部进行优化和改革是不够的。显然,每门课程的局部改革总和并不等于课程整体的优化和改革。从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来看,缺乏整体优化指导的课程的主要问题在整体而不在局部,即当前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的整体结构,在完成了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再把改革的重心回到每门课程改革的局部上.应以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来指导局部的课程改革,不应以局部的课程改革来代替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改革。
2、知识能力型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当代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又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从知识能力型教育转化为素质型教育,有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这是当代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3、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补充大量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这势必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冲突.必须把握好“度”既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勇于突破和创新.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4、借鉴历史经验,国外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关系。
由于历史,文化,民族特点的差异,我国现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等教育的发展各有其特点.人口多,国力有限,经济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表现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不可能照搬国外做法,实施“通才教育”,必须有相应的专业要求.因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探索更新内容和体系的依据。只有尊重历史,反映现实,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科学性。
总之,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而且还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改革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清社会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根据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和途径,使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灵.试论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问题及建议[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55).[2] 冉昌光.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2(24).[3] 葛道凯.对高校教学改革中几个基本关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9
(15).[4] 余凯.国外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J].教学与教材研,2001
(27).[5] 淡勇.浅论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37).[6] 程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思考:“三个面向”视角{J}.广西大学学报,2005(57)
[7] 龚孝国.终身学习型社会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之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8(25)
[8] 王瑾.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与要求{J}.湖南大学学报2008(37)
第二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摘自教高[1997]2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委于1994年初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称“教学内容改革计划”)。
一、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近期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优秀的研究和改革成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较大的改观,为21世纪初叶大范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是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的改革计划,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含: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研究和改革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和改革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三、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要十分注意改革的科学性,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等;既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要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努力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勇于开拓创新。
四、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微电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重要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正在改
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和工作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着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研究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改革思路。
五、在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中,要着重抓好那些影响面大、有实质性成果的改革项目。鼓励对主要专业或专业群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并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进行试验。鼓励对主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并编写新的教材。凡是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较大革新并经过试用效果较好,符合培养21世纪需要人才要求的教材,经过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相当的专家组织审定,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核定后,均可冠?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称号、使用统一出版标记正式出版。国家教委立项项目的教材成果主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应在编辑加工、封面和版式设计、用纸、印刷、装订、配制CAI软盘或光盘、宣传、销售等方面给予优质、优先安排,努力争取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六、“教学内容改革计划”实行分级立项和分级管理。经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改革项目,由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进行综合管理,负责提供部分经费资助、组织经验交流和成果鉴定等;承担项目的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具体的领导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目前,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项目比较多,要经过研究,分期分批确定一批基础较好、影响面大、研究力量较强、将有实质性成果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适当增加资助经费,促其早出成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组织立项的项目和计划,由批准立项部门和各校自行管理、提供经费和鉴定成果,如需要可报国家教委备案。
项目管理实行滚动制。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研究和改革的进展情况;项目管理部门对工作进展比较好、意义重大的项目可加大经费支持;对于进展不好的项目,必要时可暂行中止项目的拨款资助、或经专家审议撤消该项目的立项资格。
七、国家教委设立“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教学建设和改革专项基金”,基金的一部分用于资助“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同时,还从高教出版社上交利税返还款中、境外有关赠款中等多种渠道多方集资,想方设法支持这项改革计划。也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有关学校积极筹集经费,对“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给予必要的经费和条件支持。
项目主管部门的资助经费,按正式立项的大项目上进展情况和下的任务轻重进行分配,拨至大项目总负责人(或第一负责人)所在学校,专款专用,校、系均不得扣留或提成。项目总负责人应会同项目组的各位负责人根据大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计划、各子项目的进展情
况和贡献大小安排经费的使用方向。
八、各项目的研究和改革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要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经过两年以上试验,并就试验结果作出报告。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填报《“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成果鉴定申请表》,由立项和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鉴定。
九、广大教师是搞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胜利完成这项改革计划的关键。各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对这项改革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积极投身改革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改革。对承担和参与这项改革计划的教师、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人员,要与参加同级科学研究工作一样同等对待,并按各校的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对于要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要给予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的支持。
要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这项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项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现在的青年教师,将是21世纪初叶大学讲台上的骨干,他们的参与不仅对当前的改革,而且对改革成果在下世纪初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为了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指导,国家教委特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成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顾问组,负责对这项改革工作进行咨询、指导,对改革中重要的政策和学术方向等问题提供咨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指导面上的工作;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有关项目或有关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
为了加强各级、各科类所立项目研究和改革工作的经验交流,积极推动这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国家教委高教司将编印《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展情况简报》,各级项目管理部门、项目主持学校、项目负责人均可积极提供稿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领导。这项改革是思想性、政策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改革,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思路,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争取把一个具有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
第三篇: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1.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认识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进行的课程建设应该遵循“师范性”(体现高师院校职能观、人才观的目标和方向)、“未来性”(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实性”(适应中等教育的现实要求)及“实践性”(重视师范性职业教育的实践)的原则,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及学生的具体实际,转变教育观念,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现代化教育科学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为核心,以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从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着眼,从课程的基础化、现代化、专业化、多样化着手。课程建设的宗旨应该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及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2.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本课程力求以应用为目的,努力使学生了解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随机过程》和《教育统计学》等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现已成为中学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它也成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是高等师范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已与数学的其他分支互相渗透,并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向学生系统讲授概率统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概率论思维,即随机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在随机性思维下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培养学生随机性思维的意识;展示推理过程,培养随机性思维下的逻辑推理能力;注重概率与统计的联系,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提高随机性思维下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经验和不足分析
概率统计课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4.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多年来变化不大。训练学生的概率统计运算能力和技巧方面比较多,忽视了统计思想、方法和应用的介绍。
4.2、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试图在课堂上一次性解决问题。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版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不足。
4.3、概率统计课程考试、记分方式单一,助长了应试型教学的漫延。现在,概率统计课程考试仍然是 两个小时,要求学生闭卷完成一些计算或证明题,没有采用其它办法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仅把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学的唯一依据,以一、二次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概率统计课程最终学习成绩。
4.4、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过分强调共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它把教学统一在中下等水平学生的基础之上,不符合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需要,不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5.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意见
①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概率统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会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对一些繁难的理论推导内容不作详细讲解,基本理论的讲授不过分强调全面性,而是在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选一些最重要的理论讲授,一般讲清楚条件与结论,多留一些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的空间,主要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与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概念的讲授选一些基本的详细介绍,结合实际背景和直观形象引入概念,让学生了解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得到概念的过程,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注意离散化思想、随机化思想的介绍,培养学生应用随机性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认真讲好概率计算法、随机变量法等概率统计方法。教学中多讲授一些统计思想,介绍统计思想及统计大师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实际,又在实际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简史,让学生了解实践在概率统计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认真讲好实用概率统计方法,重点讲解正交试验法和回归分析法。选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概率统计建模问题作为学生们的课外研究习题,培养学生用处理随机现象的思想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②教学形式改革措施
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改革。研制多媒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电子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我们用 Authorware 软件研制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电子课件,该软件在全国轻工院校电教学术年会上评选获得三等奖,该电子课件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融入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与有机结合。
③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课堂讲授中介绍统计软件包,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讲授时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讲授中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环境,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与知识空间。
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用归纳分析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讲基本理论,用模拟科研法及探究问题方法讲基本方法,选一些教学内容采取自学指导教学,或采用课堂讨论或上机计算与作图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讲授中应突出讲重点、讲思想、讲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 计思想和方法建立统计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和分析讨论法进行教学。
④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5.4.1 考试形式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课程考试形式多样化,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相结合。闭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等基本原理的掌握,开卷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综合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不一定局限于笔试,也可采取口试的形式进行,特别是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与研究方面。在考试题型方面应尽量减少选择题和填空题,增加应用题、开放题、情境题、设计题等。例如,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中考试时曾出过这样的一道考题:“寓言„孩子与狼‟的故事:山里有个小孩到山上放羊,山里有狼出没,第一天他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村民闻声便来打狼,可到山上,发现狼没有来;第二天,仍是如此;第三天,狼真的来了,无论小孩怎么叫,也没有人来救他,因为前两次他说谎话,人们不再相信他了。试用学过的概率知识分析村民的心理活动,为什么村民在第三次没有来?”这道题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简化和假设,然后利用概率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检验和优化,最后对数学模型进行解析和应用,即解释“村民的心理活动”。
5.4.2 成绩评定灵活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成绩评定灵活化与考试形式多样化是相统一的,课程考试不仅仅是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也应是学生学习提高的机会和过程。例如,在开卷考试中,学生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数据,借助于计算机,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分析和处理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决策,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显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考试,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评定成绩时,可采用“两点定绩制”方式,既考虑结果也要考虑过程。成绩评定灵活化,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⑤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讲授、操作和实践相结合,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5.5.1 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思想可分为特有的数学思想和一般的数学思想,其中特有的数学思想主要有随机思想、统计调查思想、统计描述思想、统计推断思想等;一般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归纳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模型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14]。具体说来,概率统计思想方法是处理随机现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概率统计是思想方法很强的学科,诸如概率的思想、独立、相关、数学期望、大数定律、随机化思想、抽样、估计、假设检验、回归、聚类、因素分析等都是概率统计中特有的思想方法。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意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而且要分析它们与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异同,突出概率统计思想方法的特点。顺便指出,有些中小学教师把统 计方法的教学“算术化”,这是不理解概率统计思想方法本质的表现。
在概率统计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特别是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把它贯穿概率统计课程的全过程,即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指导概率统计的教学。
在概率统计中,随机思想与其它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统计调查思想、统计描述思想、统计推断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模型化思想、化归思想等都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随机思想就是统计调查思想、统计描述思想、统计推断思想的基础,是统计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概率思想又是以归纳法为基础,是归纳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再追根问底,归纳法又与特殊化、一般化等思想结合使用才能实现。因此,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应该揭示各种数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这些数学思想的发展命脉和发展网络,建构概率统计数学思想的网络体系,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中数学思想的本质,以促进学生对概率统计的深入的理解。
5.5.2 采用类比方法教学
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具有推理的猜测性、联系的广泛性、探索性等特点。康德说:[15]“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拉普拉斯曾说过:[15]“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 因此,类比可以诱发人的创造性思考,可以触类旁通、启发思想,帮助我们分析猜想,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类比方法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6](1)对目标对象进行抽象;(2)寻找类比对象,对类比对象进行抽象,并确认目标对象和类比对象的共同点或相似点;(3)在抽象统一中发现个别属性,实现目标对象的真正建构。其中,第一步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基础,第二步是认知的关键,最为复杂,是求同思维过程,第三步是认知目标,是求异思维过程。
例如,(1)多维的教学可与一维的进行类比。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和定理大多数和一维随机变量是平行的,形式上是相似的,思想方法上也是类同的。一般只要注意一元函数与多元函数的对应,相应的一重极限与多重极限,一重求和或积分与多重求和或积分,就可由一维随机变量的概念和结果类似建立多维的。但是,从一维随机变量到多维随机变量,有许多问题是不一样的,而且难度也大大地增加了,比如,分布函数的性质,这一点在教学中应予以强调。(2)连续型的教学与离散型进行类比。离散型比较简单,一般安排先学习,对连续型的可与离散型的进行类比,采用“离散化”方法直观得出。
在类比法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己有知识,提供适当的类比对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类比中发现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的本质区别,真正认识目标对象,否则类比教学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负迁移。
5.5.3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阅读、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讨论,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描述案例和讨论案例两种形式进行。⑥实施新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与研究”模块只能安排在《初等数学研究》课程之中,使“中学概率统计”成为《初等数学研究》的基本教学内容模块;而且,目前尚无合适的现成教材,这给教学带来许多不便。
第四篇:规划实施――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
规划实施——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
近三年来,学校不断对专业进行开发与改造,在对专业的调查,认证基础上,现代农艺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改革。
现代农艺专业是我校的老专业,也是长线专业,通过多次社会调研,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增加了电工电子技术,CAD/CAM数控加工等新课程突出贴近实际的操作技能训练,实行学分制。
以下是该课程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专业
现代农艺专业
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因:
根据市场调研情况,经过广泛征求企业、用人单位及专家、老师的意见,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和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了更好地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适应更多层次的就业需求,针对原计划中不适就新的市场需要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三、课程结构改革的模式
1、压缩文化课门数,突出专业课和实践教学。
2、实行学分制,推进素质教育,增设限选课和任选课,同时将学生操行纳入学分制,形成比较完整的考核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育体系。
四、改革的具体方案
1、文化基础课中减去书法、音乐、综合文科,将其归到选修课和限选课中。
2、增设限选课:园区农业、立体农业、野味农业等。
3、增设任选课:音乐、书法、英语口语训练。
五、改革的实施
2005级教学实施按修改后的新教学计划执行:(见教学计划表)
句容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00五年八月
第五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著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是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未有的。《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文章和讲话中,本次课程改革被描述成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好像现行课程什么都不是了,原有优势“没有用”了,有的甚至说现行的教育和课程只是在“非人性地加工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是在“向学生舞动美丽的肥皂泡”,因而本次课程改革就成了“必然发生的革命”。至于说到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更是好像本次课程改革前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点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要来一个“启蒙运动”,如此等等。
我国当代教育史上有两次“教育革命”:1958年“教育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其共同特征都是对当时的教育实行了根本否定。历史早已证明,这两次“教育革命”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应当加以改革,但它凝聚和包含了人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实践检验被认定有效的积极成果,特别是解放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制度、组织、队伍以及教育思想观念等,基本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广大人民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否定它,就必然地割断历史,也就必然地走向愚昧。
教学改革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从有教学活动之日起,就存在着教学改革的内部动因。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知无涯而生有涯”这一矛盾,决定了教学总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在社会剧烈变革、知识迅猛增长的时期,尤其如此。但历史上教学的进步,又总是在较好地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总是在充分肯定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身完善起来,实现与时俱进。割断历史、否定一切,总会导致失败,使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走弯路。对现行课程做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基本估计十分必要,因为我们既然要改革,就一定要先弄清楚本次改革从哪儿改起。有一本书写道:本次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1](P1)。人们会惊讶,为什么早已是历史陈迹的说法今天又出现了?将现行课程定性为“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恐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经过百余年的变革,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课程简单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课程了,连盛行活动课程论的地方也是以学科知识课程为主,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只是侧重点和程度不尽相同罢了。我国的课程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建设,吸纳了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一线教师在实践、实验中创造出的大量的宝贵成果,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结合的理论、学生主体理论等理论,开发智力、利用和培养非智力因素、发展个性等要求,都先后提了出来,地方(乡土)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社会劳动实践课程,以及情境教学、愉快教育、发现学习、主体性教育等等,在现行课程和教学体系中都已经逐步占有了一定地位。如果再以活动课程论批判学科课程论所用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等词来为现行课程定性显然不合适了,这样估计现行课程至少是不准确的。我们要认真分析现行课程究竟有什么问题,哪些是课程本身的问题,哪些是课程实施中发生的问题,课程本身的问题存在的面有多大,对问题存在的程度应做出怎样的估计,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哪些是课程本身的问题所引起的,哪些问题则主要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而与课程无关?不该把什么问题都说成是现行课程造成的,不该把本来不是课程的问题当成是课程问题。《纲要》指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