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考试所选系列问题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系列问题
1、简单比较听说法与交际法的主要特征。
2、简单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PPP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模式(PTP模式)之间的差别。
3、怎样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误?
4、简单分析造成学习者错误的主要原因。
5、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有什么不同?
6、简述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
7、英语教学的兴趣性和积极性特点如何在教学环节上反映出来?
8、为什么说任务型教学法深受当代中学英语教师的青睐?
9、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语言教学的?
10、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修共同体成员国,并逐渐成为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谈谈你的看法。
11、为什么说课堂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环节?
1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PPP模式)有哪些缺点?
13、如何通过对某些相关因素的调控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呢?
14、结合任务型教学遵循的原则阐述其主要特征。
15、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如何影响语言教学的?请从它的主要特征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篇: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考试材料
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考试材料
一、简答题1、2、3、4、5、6、7、8、9、社区教育构建的策略。P319—322 社区教育的模式有哪些?P316—318 简述社区服务的原则。P103—104 简述社区服务的特征。P90 简述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P102 简述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P65—67 简述社区的基本特征。P2—3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P4—5 简述社区的功能。P910、简述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17—21911、社区教育的定义及政策措施。P312、P32212、简述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P6813、人民调解的定义及实行人民调解制度的目的。P12714、党员社会化管理的方法有哪些?P56—5715、社区党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P42—45
二、论述题1、2、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P185—192 如何创建绿色社区。P300—302 社区卫生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P262—267
三、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1、2、3、根据当前开展的科教进社区活动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当前开展的法律进社区活动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当前开展的卫生进社区活动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篇:幼教理论与实践系列读书简介
幼教理论与实践系列读书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13 19:25:55)
幼教理论前瞻系列
渴视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 好国国家钻研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讨报告
主编:芭芭拉.鲍曼等 译者:吴亦东等
本书探讨2-5岁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成绩,从回顾幼儿如何学习的一些关键发隐开端,医父母、教育工作者和政策执行者的倡议作为结束,包括生物因素所决定的与儿童环境形成的两者联系的让人入迷的发现。对不同的幼儿在早期学习经验上的差异以及健康、安全和全面营养督童发展的重要性方面,本书也提供了歉富的信息资源。
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 好国国家研讨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究报告
主编:凯瑟琳。斯诺等 译者:胡好华 潘浩 张风凤
本书集口理学及冖神经学家及教育学家智慧之大成、探讨了如何预防儿童阅读困难的问题。它明确定容易发生阅读困难的儿童群体,审视儿童遭遇阅读困难的危机因素,宏观阐述对学期和低龄儿童的有效指导,并多层面的探讨领会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意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 好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究报告
主编:杰克.肖可夫 黛博拉.菲利普斯 译者:方俊明 李伟亚
本报告从综合科学的角度,对幼儿的发展问题的各方面研究进行了整合,特别是吸收了近年来的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对如何优化早期儿童的哺育环境、科学地熟悉教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重视父母、家庭与伙伴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对发展障碍儿童和处境不利儿童开展早期干预以帮助儿童的家庭;如何从内部效度和中部效度来评估不同干预项目的绩效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建议。本报告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编写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真正做到了研究的文理结合、描述性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作者:卡洛琳.爱德华兹 莱拉.甘第尼 乔治.福尔曼
译者:罗雅芬 连英式 金乃琪
瑞吉欧.爱蜜莉亚,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因其卓越的幼儿教育熠熠生辉,成为全世界教育家的灵感来源。作为阐述教育体系的经典著作,本书将带领你的眼睛越过高墙,开端一次摸索儿童、发现儿童、教育儿童以及向儿童学习的奇妙之旅。
幼教课程系列
幼儿园创造性课程
作者:黛安.翠斯特.党钗 劳拉.柯克 凯特.海洛曼 译者:吕素美
本书以顺当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内容,发展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宗旨,分上下两册,上册介绍如何合理架构教室中个课程,并把屋里、科技、艺术等学科纳入幼儿园课堂之中,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这些看似艰深的内容;下册侧重于如何精口规划11个学习区的活动,以及老师如何观察和回当幼儿的学习。本书实例富有创意,同时操作性很强,是幼教人员车载斗量的合用指南。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
作者:艾米.劳拉.多伯罗 劳拉.J.柯克 黛安.翠斯特.党钗
译者:李永治 黄淑芬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托儿教育机构课程中较为完善的一种课程。这一课程以婴幼儿生理和口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存眷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教保人员(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并提供了很多深入详细的与幼儿交往、引导幼儿活动、与家长及社区人员沟通的策略。
教保小小孩
作者:多里斯.伯尔根 吕蓓卡.雷德 道易斯.托雷利 译者:庄享静
0-3岁时小小孩进退学习状态的关键期,其教保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也如日剧增。本书专为从事0-3岁教保事业的人员提供各种专业知识,包括此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特征、适合的环境规划、可提升社会一情绪素养、游戏发展及构建感官、物理、关系、社会知识,并提出了详备具体的建议。对教保人员和小小孩家长,这皆是一本适用的课程指导和工具书。
幼儿教材教法 整合性课程取向
作者:周淑惠
本书旨在阐述“整合性课程取向”的理论含义设计方法与实践当用。除介绍各领域教材教法中,也提供符合整合课程精神的优秀设计典范,操作性较强,是幼教工作者的重要教学参考资料。
开启孩子的口灵世界 项目教学法
作者:丽莲.凯兹 西尔维亚.查德 译者:胡美华
近年来,项目课程已成为很多幼教工作者所生悉,但是,项目课程的本质研究室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需要它?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在实施中当当怎么做才能形神兼备,而不是仅仅抓住其形式而忘记其教育的真正目的?思考和答复这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幼教大师丽莲.凯兹又一力作,用歉富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出色见解,让所有对项目课程感兴趣的人,皆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启迪和感悟。
小小探索家 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
作者:裘迪.H.赫尔姆 丽莲.凯兹 译者:林育玮等
通过学前阶段的项目课程,幼儿可以探索环境,增长经验,健康而自发的欢快成长起来。那么,什么是项目课程?它是否包括幼儿阶段所有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年岁较小的幼儿或特殊需要的幼儿?几岁最适合项目课程?它具体当该怎么操作?
本书说明了项目课程的基本精神,提供了实施项目课程的具体不走和多位老师的宝贵经验,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项目课程的魅力 应对当代幼儿教室挑战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裘迪.H.赫尔姆 萨莉.贝内克
项目课程是不是适应于所有幼儿教室?本书针对教室内普遍存在的5项挑战,即贫困对幼儿造成的影响、读写能力如何提升、特许儿童的需求、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及教学如何有效应对课程标准,提出开展项目课程的各种适用策略,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简介。本书将圆满答复对项目课程口存疑虑的教师的各种问题。
教师成长系列
作品取样性系统 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3-6岁儿童发展指引 作者:马戈.迪希特尔米勒 朱迪.雅布隆 山姆.麦索尔斯等译者:廖凤瑞等
高质量的教学评价具有高表现性、真实性、与课程相关性高的特点。作品取样系统正符合这一要求,是一种真实性表现评价。它的的优势在于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机动机、增进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的领会、提供向家长报告学生提高情况的有效方法;适应于三岁至小学五年级的儿童。它包含三个相互联系关系的系统,即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档案综合报告。本书对这三个系统分别作了十分详细和清晰的介绍,不仅通过活泼的案例使复杂的评价系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还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分别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套取样评估系统是山姆.麦索尔斯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历经26年反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简历起来的,对我国的教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儿童教育
作者:劳拉.贝尔克 亚当.温斯勒 译者:谷瑞勉
本书将维果斯基的教育思想通过当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践情形作了翔实的说明和解析。
书中不仅将维果斯基的理念与实践应用相融合,还将维果斯基的教育思想与其他重要教育发展理论作出比较,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对幼儿园课程实践应用深具启发作用。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 幼儿完全评估手册
作者:盖伊.格朗伦 贝夫.英吉尔 译者:季云飞 高晓妹
本书提供了一套重点集合、简明、好用的幼儿评估程序。它把观察和评估纳入教师每日的教室经验中,着眼于喜好、家庭、朋友和发展里程碑四大领域作专门设计,清楚地勾勒出幼儿的发展轨道及其取得的吃鐾。它既可以帮助教师确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又可以为家庭保留一份生动翔实的幼儿成长记录。
幼儿学习档案 真实记录幼儿的学习历程
作者:肖尔斯 格雷斯 译者:何厘琦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皆十分注重对孩子发展的评价。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的、动态的评价手段——“档案评价”,也相应地成为了教师评价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在具体实施“档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们会常常走向一些误区。本书提供了10个容易操作的档案评价的步骤,帮助教师有设计地选取作品,并根据拟定的目标,有系统地搜集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它为孩子建坐个别化的学习经验,帮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快度成长,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游戏 大学问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作者:伊莉莎白.琼斯 格雷琴.瑞诺兹 译者:陶英琪
本书结合认知理论与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说明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运用歉富的实例来介绍成人支持并提升游戏的各种方法与策略。本书重点在于系统地介绍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如舞台监视者、斡旋者、记录者、评量者、沟通者与设计者),分析不同类型的儿童在游戏中需要的不同支持,是一本见解深刻又极具参考意义的幼教用书。
新手老师上路啰!幼儿早教书籍 ——幼儿教师入门必读
作者:陈娟娟 陈淑琦
幼儿教育是孩子终生教育的起点,作为一实幼儿教师,你是否理清了自己的教育观?是否迷惑过怎样的课程设计最能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是否一直努力为孩子提供人性化的教学环境?······请读一读一本书,它能带领和陪伴你在工作中共同成长。早期教育
与幼儿教师对话 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作者:丽莲.凯兹 译者:廖凤瑞
丽莲.凯兹博士根据自身的幼教经验,围绕幼儿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进行了精辟、逗媒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游刃有余地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和而为一,两者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豁然开朗;避免了以往常出现的弄得人一头雾水的理论到理论的抽象以及味同嚼蜡的肤浅的就是论事等现象。行文中,处处显现出幼教大师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此书不仅适合于幼儿教师阅读,而且对其他从事幼教工作、关注幼儿发展和教育的人士均有助益。
和孩子一起跳舞 给中国幼教工作者的50封信
作者:吴放
本书收集了著实旅美幼教专家吴放自1999年以来为北京《学前教育》、山东《幼教园地》等期刊撰写的50篇文章。本书涉及幼儿心理、课程、教学、行为管理、教师发展、家园沟通等各方面,结合作者在中国和美国的幼教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最新的幼教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老师的日常工作中往,回答了很多老师长期感到困惑的问题。本书是理论联系现实的优秀典范,对一线教师和幼教工作者皆颇具启发意义和适用价值。
幼儿园教学系列
幼儿精神活动学手册:精神学活动发展促进作用的理论及实践
作者:雷娜特.齐默尔 译者:蒋丽 唐玉屏 王琳琳
雷娜特.齐默尔提出的“精神学运动发展促进作用”概念,已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思想核心是:如何通过身体体验和运动体验帮助儿童建坐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本《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介绍理论基础,并且为读者在组织安排精神运动学的促进措施时,提供实用、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的理论介绍形象易懂,而且配有具体的实例讲解。
预领会价格及图片 更多资讯请登录http://www.xiexiebang.com 或咨询 闫老师
第四篇: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问题及答案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课程考试复习题
简答题
一.具体分析比较哪些农业创新技术易被采用和扩散。
答:1.技术的复杂程度越低,农业创新技术越容易被采用和扩散。
2.可分性大的技术容易推广
3.适用性强的农业创新技术容易被扩散和采用。二.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特征
答:
1、现代农业推广是指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2、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3、从世界各国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看,农业推广的涵义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农业推广是为了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式来组织进行的。从农业推广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农业推广工作由单纯的生产技术型逐渐向教育型和现代型扩展。
三.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有什么? 答:
(一)行为强制,常表现为使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规范标准等方法和手段改变或影响农民行为。
(二)咨询建议
(三)教育培训
(四)行为操纵
(五)提供物质条件
(六)提供服务
四.在选择和运用农业推广方法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答:1.考虑推广技术本身的特点。对于简单易学的技术,通过讲堂讲授和技能方法示范,可能使推广对象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复杂难懂的技术,则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授,模型演示、实物和现场参观、放映录像、技能培训等、以刺激推广对象各种感官,达到学习理解和掌握技术的目的。2.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
3.考虑新技术不同采用阶段的特点 4.考虑推广机构自身的条件 五.农业推广沟通具有的特点
答: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性、指导操作性。
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次是农民和科技人员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存在差异;第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
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许多农业技术难于物化,不易利用市场垄断和专利手段推广,从而具有开放的特征,使农业推广工作中含有不可回避的公益性传播与沟通任务。
农业信息具有指导操作性。农业技术信息一般应同时提供指导操作信息。相对优越的、简单的、可试验的、成本低的技术信息会增加沟通的效果。(二)沟通媒介相对单薄和脆弱
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环境封闭,现代传媒介入困难,社会变动缓慢。有线广播是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首选或次选。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报纸不到、喇叭不响、电视收不着”的状况。(三)接收者的差异大,思维局限性较大
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农民认知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了解农民的知识、态度和社会背景,利用客观的、农民熟悉的信息源,调整信息至受众的差别最小的程度,有利于沟通。
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原因有3个方面:(1)传统的经验主义(2)现实体制原因(3)利益观念的原因
(四)沟通需要在了解农村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技术变革,难度是很大的。因此了解和研究当地经济、社会、生态、人文条件是不能忽视的基础工作,然后再来确定适宜的技术和沟通的媒介
(五)沟通主体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 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 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
六.为什么农业科技成果在大规模推广前必须进行试验和示范?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答:试验和示范是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的两个必需环节,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试验田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减少广大农民投资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在大规模推广之前,必须进行试验,一方面是验证该技术成果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方面的适应性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方面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通过接近大田及生产规模的试验,在原引技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补充和完善技术环节,寻求符合当地实际的最佳技术参数,为规模生产管理提供可靠地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1.实验的针对性要强,目的要明确。2.实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3.实验数据要翔实,结果要准确可靠 4.试验结果要能够重复
七.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基本原则
答:1.全面分析的原则。要以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考虑到推广项目的实施给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带来的综合影响,是否统一以及整体效果是否满意。
2.重点突出的原则。工作目标是评价的重点,应该分清主次目标,按重要程度有序进行。3.统筹兼顾的原则。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要尽量用定量指标说明问题。4.以人为本的原则。
5、实事求是的原则。
八.与其他论文相比,农业推广论文在内容、特点、选题原则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 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发、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它具有积累科学知识与学术交流的作用。
农业推广论文应有明确的写作目的,而选题是针对其写作目的确定主题、内容与范围的过程。因此选好题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因此,选题一般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农业推广论文必须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出发,选择农业推广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对学科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2)创新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客观条件可行和主观条件可行。九.简述农业推广计划(项目)制定的原则
答:1.坚持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效统一”的原则。制定农业推广计划必须从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考虑。
2.坚持可行的原则。制定计划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使计划决策符合客观规律。
3.坚持同地区性长远规划结合的原则。要注意与地区性长远规划的统一和一致,避免发生不协调的现象。
4.坚持有助于农民提高自我价值认识的原则。以产生更大的需要和动机,利于农业推广工作的在发展。
5.坚持干部、专家、农民三结合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十.简述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是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
2、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自愿原则是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一项基本原则。
3、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
4、国家、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扶持
5、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研究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
6.讲究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一.简述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特征是什么? 答:1.农业推广工作表现出公益性的特征
2.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带有一定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 3.工作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
4.农业推广工作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5.劳动形式以个体的分散劳动为主 6.工作的地点和时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7.农业推广工作效果具有综合性和迟滞性
十二. 简述按农民需要进行推广,推广机构和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答:1.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客观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十三.简述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答:1.热爱本职,服务农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 3.勇于探索,勤奋求知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十四.简述农业推广有哪些具体方法。
答:1.大众传播法。大众传播法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
2.集体指导法。又称群体指导法或团体指导法,它是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3.个别指导法。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 4 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十五.简述成果示范的基本要求。答:1.经过适应性试验,技术成熟可靠
2.预测市场需求,保证农民增收
3.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4.精干的技术人员指导,优秀的科技示范户参与 5.示范点要便于参观,布局要考虑辐射范围。16.简述农业推广项目选择的主要原则。答: 1.项目的先进性 2.项目的成熟性 3项目的适应性
4.项目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 5.项目符合农民的接受能力和需要 6.要和国家技术政策和大政方针一致。
论述题
一:联系某项农业科技成果在某地区推广的实际,论述促进该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1.答: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和巨大的推动力,其中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连接着科研机构与农民的生产,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非常关注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利用。各国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的农业推广体系,比如说美国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法国的企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等,为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以广西省博白县凤山镇优良稻新技术为例加以论述。
博白县农技推广部门在实施“广西水稻节本提质低耗抛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的两年时间里,从2000—2002年,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新品种引进试种、建立示范样板田、进行宣传活动科技培训和“公司+基地”的形式和方法,使大部分农民接受了这些技术。
首先博白县运用“进步农民”策略,由各示范点的农技推广部门选择当地的村干部、农总和一些种粮大户等人来进行试种,并提供优质稻种子和补助部分化肥、农药。其次进行新品种引进试种,建立示范样板,项目实施两年期间,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116个优质稻新技术示范样板,示范面积达2988.6公顷,平均亩产为506.6公斤。然后进行宣传活动,县农技推广部门通过在乡镇的集贸市场播放广播、录像、出科技板报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宣传方式来推广水稻早育抛秧、优质常规稻栽培、水稻壮秧剂育种、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和水稻节水灌溉等技术。同时县农技推广部门还举办了培训班和提供技术咨询,在项目期间全县先后举办了400多次培训,建立技术咨询点24个。并通过“公司+基地”的形式,把优质稻开发与当地优质稻加工企业直接结合,利用农技部门具有新品种、新技术和企业具有加工场地、先进设备和资金的双重优势,促进优质稻产业开发。极大的鼓舞了当地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通过对博白县水稻新技术的推广的实际情况让我们了解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开发、公司(企业)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等主要方式和途径。二.试述行为科学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答:行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认为人类的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生产活动中,不能只注重物质、技术因素对生产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生产的影响。所以行为科学十分注重人的因素,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应用者,在农业推广活动中,农业推广人员依据行为科学的原理,使农民行为朝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面转变,这将极大地促进农业推广工作。也是农业推广的重要任务。
行为科学基本理论包括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激励理论。作为农民,他对某项农业科技成果及有无兴趣,完全取决于他是否具有采纳该项农业科技成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只有激发农民的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自觉地去努力完成预定目标,动机愈强烈,积极性愈高,完成预定目标的努力程度也就愈高。预定的目标也就完成的愈好,所取得的成绩愈大。而作为推广人员从动机理论出发,则会注重农民优势动机的发掘和激发,因势利导,使其动机结构向更有利于农业推广工作的方向优化。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产生积极性的基础。其中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农业推广工作中,针对不同农民的实际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地进行相应的推广工作。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根据行为科学理论,在农业推广工作中针对千家万户的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开展每一次推广活动做到:
1.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确定符合实际的推广目标。2.分析农民诸多需要中最迫切的需要,引发其优势动机。
3.帮助农民分析,认识推广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信心,引发其采用新技术的动机。
4.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5.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某一项技术对其生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产生需要。
6.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一些人的奖励、肯定、表扬,鼓励更多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试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业推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答: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方式主要是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农民技术成员以培训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给人民,由农民在生产中应用,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推广的内容主要是良种、良法、技术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推广的手段也比较简单,多为发放和宣传技术性文字资料、挂图,并进行技术应用示范。因此农业推广教育以集体指导和现场指导为主,只要是集体教学法和技术示范法,这种教育法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人文和地理的实际情况,对培训的内容一般也是先入为主,单方面的灌溉,造成与农民的交流通道阻塞。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适合中国的新型农技推广教育方式: 1.选择好科技示范户,按生产阶段实行对示范户的定时走访指导。
2.定时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开展田间示范法指导。
3.集中提高指导,在农闲时间、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集中提高培训,巩固并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提高培训,使其更好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民主动学习新知识使用新技术。4.农业推广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培训。
五.试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及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答: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条件相互配合。包括成果转化的自身条件,成果转化的受体条件、成果转行的的运行条件和成果转化的支撑条件。成果转化的自身条件主要指成果自身具有的转化功能,成功转化的条件有三个:成果的先进性、成果的适需性、三是成果的效益型。因此要使成果“适销对路”。
农民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民是受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果转化的状况。因此,我们要搞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充分发挥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必须下大力气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成果转化的运行条件主要指的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
成果转化的支撑条件设计的范围很广,如金融,供销、物资、商业流通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途径有:
1.通过组织传播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2.运用和发挥大众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转化中的关键作用。3.强化政府的组织传播功能,继续发挥政府农业推广部门的重要作用。4.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平台。
除此之外,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坚决打击不正当或违法竞争。政府要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适当地行政手段调节市场,引导各种转化组织作出符合长远利益——有效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选择,绝不能以“宏观调控”为理由,刁难,限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五.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是什么? 答:农业推广的指导思想:
1.以服务为宗旨,农业推广经营,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为农民服务、为农业商品生产服务为己任,处处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方便。
2.以技术为核心,农业推广经营服务要做到发挥优势、以长补短,就必须坚持“以技术为核心”搞好技术服务。
3.以经营求活力,通过经营,可增强农业推广机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稳定和壮大农业推广队伍。
4.以管理求实效。在以服务为宗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和完善管理,建立严 7 密的规章制度,减少开支,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同时还要正确处理经营与推广、技术与物资。服务与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以优质服务赢得更多客户和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则:
1.盈利性原则 2.技物结合原则 3.农民自愿原则 4.符合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原则 适应农民需要层次的原则。
六.农业推广有哪些具体方法,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推广方法。答:1.大众传播法,大众传播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时效性和信息沟通一般是单向性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媒介主要是文字印刷品媒介和视听媒介,文字印刷品媒介在传播理论、观念及较详尽的知识和技术方面,效果较好。而视听媒介则比单纯的文字、语言等传播信息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在农民采纳新技术的认识阶段,可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新信息,以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
2.集体指导法,在需要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和实地参观等活动中可运用集体指导法。3.个别指导法,包括农业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农业访问是农业推广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推广方式之一,他需要农业推广人员较高的素质要求。办公室访问具有访问的农民学习的主动性较强,二是推广人员节约了时间、资金,但是来访的农民数量有限,不利于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信函咨询因效率低,要求高在我国应用很少。电话咨询是一种及时、快速、高效的沟通方式,在通讯事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应用较广泛。
七.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对我们现代农业推广有何指导意义。
答:晏阳初“定县实验”创造和运用了大量的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论与方式。倡导人本理念,强调民众的自觉参与,认为“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式、新技术”的外来人与他们合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一)树立人本理念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强调“以当地人为主体,外来者为辅”的参与式发展“人本”理念,要求生计巡回训练的导师不但要熟悉业务,还有和农民打成一片,善于挖掘当地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值得现代人借鉴弘扬。我国农业推广应当摒弃以往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做法,不要仅仅围绕推广多少项技术来论成败,要真正作到“以人为本”,人是第一位,技术是为人所用的。推广对象是人不是物(单纯的技术)。本质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二)树立人本理念 按农民的需求来推广 “定县实验”倡导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根据农民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生计训练内容和推广计划,引导农民接受科学技术,而不是强行推广,普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三)重视“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 “定县实验”严格精心选拔表证农家的做法,培养了一批有影响无私为农家服务的农民领袖,带动效果明显。“自我教育民为师”,农民参与决策、亲自操作,自我示范效果远远高于推广人员样板展示的效应。(四)建立健全农村民间合作组织 “定县实验”引导农民自发组织起供销合作社,统购统销,增强 8 了农民对市场价格的发言权。目前,我国大约有2亿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普遍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解决的途径:一方面实行土地合理流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民间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营,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对于参与式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有借鉴作用。其中的参与式农业推广方式———生计巡回训练学校、表证农家,就体现了“参与式”发展“人本”理念,对改革传统的农业推广观念和现行的体制有重要借鉴作用。
八.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焦点访谈]当麦子遇到苹果(20111127)涉及的农业推广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答: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米桥乡政府强制农民翻掉已经长到 10 厘米的小麦改种苹果树的事件,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农民根本不愿意种苹果,因为被强行翻掉的小麦是他们一年的口粮保障,可是种果树是乡政府的强制行为,种也得种不种也得种,没有商量的余地。由于当地政府提出了“以果看干部,以果用干部,果园出干部”的口号,种多少果树直接关系到当地干部政绩和升迁提拔,所以才会出现节目中播出的那种只要果树,不要苹果,只要数量,不计效益的怪事。我的看法。首先,他违反了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甘肃省米桥乡翻掉小麦种植玉米不但没有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反而使农民的正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第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自愿原则是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一项基本原则。米桥乡政府为维护自己权益强行翻掉农民的麦田种植苹果,也违反了农业劳动者自愿的原则。第三是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我们从短片中可以看到米桥乡政府强行在基本农田地发展林果业违反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并且在此农业推广活动中,农民并没有相应的种植苹果树的经验与能力,同时乡政府也并未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研究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组织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学习。因此这种失败的结果就是一种必然的反映了。
节目中播出的这种现象目前在我国西部的广大农村屡见不鲜。可为什么在全社会都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还会出现如此荒唐的事情,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下,广大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农民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中国目前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限制和剥夺了农民作为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享有的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农民的经济权益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种植权、在农村农民的经济权益理应得到最深刻的体现,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人为的行政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没有落实到位,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不能由自己决定,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政绩问题,只要政绩不要效益,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事
3、农民找不到地方或者机构去维护他们的权益,他们处于弱势群体,而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农民只有劳动 的权利,却没有获得报酬的权利,同时社会对农民的社会尊重度也逐渐降低,农民也是平等 9 的公民,在我国农民是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
4、关键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低,没有农民组织,所以应当建立类似于农会的民间性协会组织,能保证及时地将农民的意愿传递给政府,真正为农民的利益和政府据理力争
6、应提高农民的社会化程度,一方面农民要主动融入社会化进程,争取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阶层也要以博爱精神为农民说话
7、,提高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让广大农民真正享有公民应有的的民主权利,保障下情上达的渠道。
8、中央的政策是好的,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广大农村目前所存在的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当麦子与苹果”中所报道的现象在全国来说也许不算是大事,可对当地农民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所以这件事应该引起全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把牵涉农民利益的所有事当作大事来办,让这种伤农的事件尽可能地少发生或者不发生
9.论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答:农业推广方法是指农业推广工作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服务手段和工作技巧。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至关重要.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有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
一、农业推广的方法与特点
1、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通过信息、传播媒介来进行广泛的推广。大众传播中的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好的时效性及单向性。传播媒介利用报纸杂志、墙报、黑板报、书籍、广播、电视、录像、电影、网络等特点来进行广泛传播。大众传播灵活性强,能提高推广效果,能让农民提高认识,采纳新技术。农药的使用方法、农作物病虫防治,通常采用大众传播法。
2、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是一项群体活动,涉及的成员较多,能在短时间内把信息传递给预定目标;它可以使推广者和推广对象双向沟通,及时反馈信息,使农民真正学习和掌握所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它的形式可通过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实地参观来进行推广。90年代推广旱地育秧技术,2000年推广秋洋芋稻草覆盖技术,采用的就是短期培训、示范方法,推广效果极佳。
3.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通过与个别农民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它具有针对性强、沟通的双向性、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这几个特点。它的形式有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
10.联系某项技术在某地区推广的实际,试论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农业推广方法。、答:农业推广方法的运用是指选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合理配合、综合运用。(1)考虑的因素有:具体推广内容;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推广对象的文化素质和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其他因素。
(2)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
①不同推广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同:示范参观是目前中国最有效的推广方法。②推广方法选择考虑的因素:
a.考虑不同技术类型:物化技术采用示范、咨询服务效果较好;知识型技术采用培训、10 印刷品宣传、巡回指导和科普宣传效果较好。
b.不同类型地区采用的方法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为主。主要采取印发技术资料、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技术;经济发展区,推广方法以成果示范、方法示范、集体指导等方式为主;经济开发区,推广方法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农民参观,拓宽农民视野。
c.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推广方法:对科技示范户应注重个别指导;对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水平的农民应以培训、经验交流、成果示范、参观学习等方法为主;对技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应以直观教学为主。
11.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焦点访谈》_20150112_万亩葡萄酿苦酒涉及的农业推广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在辽宁省喀左,葡萄酒酒厂老板老徐由于还不上银行的贷款,酒厂的设备被拍卖了。虽然酒罐子被卖了,可还是抵不了债。现在老徐的葡萄酒生产线也面临着要被拍卖的遭遇。农民最初是不愿意种酒葡萄的,因为他们地里原本都好好地种着玉米。但是他们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不得不毁掉原来的玉米改种酒葡萄。因为不种酒葡萄,这地就没有了。于是农民们种起了从不认识的酒葡萄,结果因为没收成,赔了本。
1、照搬法国的品种,完全不考虑当地实际的土壤、温度与气候,以及自己的技术问题。
2、整个厂子大规模引进新品种,从来不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完全盲目方法实在不可取,结果投资人血本无归。农民也是白忙活。
3、老徐血本无归,他也到县里去告状,却没有得到当地县政府的一点支持和帮助,农民的权益严重受损,乡政府和村委会不仅不能保护农民利益,反而是伤害农民的直接责任人。
12.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20130906《焦点访谈》-黄土高坡的绿色希望涉及的农业推广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坡度为25%以上的土地,称为退耕还林,视频中,黄土高坡的延安遭受20多天暴雨,乡村道路基础设施,窑洞均受损严重,对于延川县,比起70年代的洪水,这次虽降雨量大,但山体滑坡都是小块滑坡,全都得益于退耕还林,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对水土保持起了很大作用。我的看法:
1、首先,延安的退耕还林,首先考虑到了农民的升级问题,从农民内心深处,农民与政府齐心协力退耕混林,最后的山上林子山下高产量农田被保护的措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也会继续支持退耕,治理更美好的延安。
2、综合考虑了农业生产结构、当地与国家政策,适时恰当的抓住国家给予的政策,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延安得生态与民生谋福利。
4、在此过程中,政府的监督以及与农民的商谈也不可少,主要是农民心态的转变,给黄土高坡带来巨大希望,13.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对我们进行农业推广工作有什么启示?结合李保国同志在太行山区的工作给予回答。
答:启示:
1、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把“实干”作为自觉落在脚上。做社会主义 11 建设的实干家,就是要沉下身子、迈开步子,脚踏实地的开拓未来
2、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把“能干”作为关键根植在“田间地头”。30多年扎根太行山,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这些个数字无一不是他“能干”的真实写照。在当前这个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干事、干成事拼劲儿,要的就是这敢为人先、有所作为的闯劲儿
3、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把“苦干”作为本分埋在心里。“无雨渴死牛、大雨滚石头”,这是他常年工作的环境,也是带领农民奋力前行的原因,就是这朴实地比农民还像农民的老人,在艰苦的山村扎根几十年。实现中国梦,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品质,把“苦干”作为本分,用坚持不懈地行动,把苦难这个绊脚石,化作前进的动力和风帆。
4、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把“真干”作为责任扛在肩上。“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在他心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容不得推卸,也容不得丝毫懈怠。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真抓实干的品质,就应该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人民的政党为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己任,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14.联系实际,论述影响某项创新采用率的因素。(论述采用率及其决定因素,联系某一案例进行分析)
答:采用率是指某一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它通常可以用某一特定时期采用某项创新的个体数量来度量。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一、创新的特性
1、相对优势。是指某项创新与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相比具有的优势。
2、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3、复杂性。是指人们对某项创新在理解和实施方面感觉困难的程度。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
例如,在农民选择抗虫棉还是种植普通棉花品种进行病虫防治时,农民往往优先选择抗虫棉品种,因为棉花病虫防治技术需要系统学习理论与方法。如首先需要对棉花病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解,然后根据病虫发生状况选择最有效的药剂品种和剂型,了解使用方法和安全措施,最后,农民还要了解产生最好喷药效果的时间、次数、浓度及用药部位等。
另外,对农民来说实施某一单项技术(如合理密植或增施磷肥),难度不大,实施不复杂,影响面较窄,因此农民接受快;而综合性技术(如作物模式化综合栽培技术),同时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播种期、密度、水肥措施等),从种到收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比单项技术的实施要复杂得多,所以推广的速度就快不了。
4、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实验的程度。
5、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二、经营条件
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1、农民年龄对创新的影响
2、农民文化素质对创新的影响
3、农民家庭关系的影响
四、社会政治因素
五、创新的类型
六、行为变革者努力的程度等等
第五篇: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实表现
我们把教育活动中各种概念及其内在联系所构成的教育原理的研究称为教育理论研究,这种研究的成果往往形成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员被称为主流教育学家,他们极力创设一种学科规范和方法论规范,并试图发现一些反映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普遍原理。他们大多集中在国内一流,拥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教育实践研究则是以问题为中心,着力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可能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推广的方法或技术。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员大多是一般高等学校的教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抑或是地方性教研机构的教研人员。他们的研究立足于学校实际,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为目的,并不曾设想发现教育的基本规律,而且这种研究多半是研究学科教育学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我国,二者往往是脱节的,就像是两条铁轨,离得很近,但难以相交。其现实表现是:主流的教育学理论家忙于制造思潮,推出新概念,构建理论模型,争论概念的科学性、逻辑合理性,批评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讨论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的理想的发展,提倡教育公平,呼吁教育的人性化,研究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等等。然而理论家们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切科学都应该有一个应用分支,比如应用心理学、应用数学等,但是教育科学中却没有应用教育学之说。理论家可能认为,理论指导下的改革策略研究应当是教育家们的责任,因而他们对改革策略研究有些不屑乃至鄙视。很多教育学家的论文都是以一段又一段的理论推导或者现实问题的描述以及这些问题不合理性的论证为文本,当谈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则一带而过或者失于空泛。究其原因,可能是理论家们缺乏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实践体验,不太了解教育实践的复杂现实,他们所批评的那些不科学的教育理念或方法,只是得自于记者朋友们夸大其辞的报道或者亲朋好友谈到自己孩子时带有情绪色彩的描述。因而,学院派的这些理论家便很难根据自己的正确理论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直接操作性的可行性政策。
与此同时,一大批的政府官员、大学校长乃至一些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涉及教育学研究。他们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底色,套用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词概念,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其结果便是从根本上打破了教育学体系的完整性。他们所使用的概念完全是自我理解的,而不是辞典和教科书里所定义的。他们自称为教育家而不是教育学家,做这种研究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发表的文字性材料也确实是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描述。他们可能担心,如果纯粹以工作经验的形式写出来,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因此只好对教育学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这样做的结果,便导致了教育学的崩溃。主流教育学家为此苦恼不已,以致发出了论教育学日益成为他人地盘的现象的感叹。
纯实践的研究主要由大中小学的教师们来承担,他们所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研究,二是德育工作研究,三是班主任工作研究。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没有研究方案,可以说是边工作边研究的。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尝试解决一下,而且解决的方案多数也不是预设的,缺乏理论指导。如果某种方法有效果,解决了问题,他们便将这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写成教研论文以发表。这些教研论文的题目往往很动听、很时髦,一些反映当代教育思潮的概念和术语频繁出现,但是其内容却十分具体,多半是在总结教学工作经验。
理论界的主流教育学家往往对这种成果视而不见或者从潜意识中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种研究不是规范的科学研究,因而这种成果也不应视为科研成果,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主流教育学家的论著从来不愿引用这些成果。也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影响,主流教育学家们总是高高在上,希望通过著作被阅读或到中小学演讲,以普及和宣传自己的思想。然而,因为主流教育学家多半是纯粹的理论家,既缺乏某一学科的知识以及这一学科的教学体验,又缺乏对基础教育教学中各种复杂问题的全面了解,致使演讲成为无的放矢。尽管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每次都是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听专家的报告,然而每次总是迷惘地回到学校,久而久之,专家们自身也开始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我们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有三:第一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传统问题,即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第二是中国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家的知识结构问题,即教育学家缺乏某一学科的知识,教育家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第三是中国当前的学术人事体制问题,即教育学家因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学术地位有较好的社会认可度;教育家则因其较低的社会地位,其实践的学术地位缺乏社会认可度,其后果是二者之间具有实际的社会分层,难以找到结合点。在这三个原因当中,第三个是根本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沿袭至当代,即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重视知而轻视行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变,脑力劳动者总是高于体力劳动者,做学术的总是轻视搞技术的。因为这种民族潜意识的客观存在,主流教育学家总是自视清高,看不起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所做的实践研究(或者所谓的教学研究)。这使处在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不自觉地产生了自卑自贱情绪。其后果是主流教育学家不愿读第一线教师的教研论文,而第一线教师又读不懂主流教育学家的理论研究著作,甚至一些一线教师还认为主流教育学家的论著是面目可憎、望而生畏的。同时,主流教育学家又认为一线教师的论文是经验的、浮浅的、缺乏普遍性的。这样一来,理论和实践的隔阂就不仅仅是思想认识问题,还包含了情感态度问题。
主流教育学家和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知识结构的缺陷是影响理论与实践对接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主流教育学家大多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读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没有接受过中小学某一学科(专业)教学的训练,更没有中小学教学的经验。因此,大多数只能从事纯教育学理论研究,一旦进入某一学科的例证,便捉襟见肘,无所适从。而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大多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但因在校时所学教育理论课程太少,且又不重视,便造成了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这就使主流教育学家和第一线的教师之间出现了知识结构上的错位。错位的结果是从事理论的主流教育学家不愿正视自己知识的缺乏或对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存在畏难情绪,进而一味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或者倡导某种思潮;而第一线的教师则对学习理论知识存在焦虑情绪,逃避理论知识的学习。
然而,根本的问题是体制性原因造成的地位差异问题。我国的学术人事体制赋于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不同的学术和经济社会地位,进而形成了岗位学术地位。比如高等院校的教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他们被法定地享有较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其社会认可度很高,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而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务则是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是一个称号,不是一个专业技术职务),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高级教师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教授、研究员的地位。由于社会认可度较低,使中小学教师成为学术技术上的弱势群体。扮演的角色不同,造成了主流教育学家和第一线教师角色行为的不同。主流教育学家忙于建构高深的理论学问,第一线教师则努力把自己造就成教学技术能手。然而,事实是第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理论有着更直接的教育效益,如果不是角色定位,他们完全可以由教育家提升为教育学家;同样,如果不是体制的约束和担心既得利益的丧失,教育学家也完全可以走出学院派的泥潭,深入教育实践第一线,成为像孔子、陶行知等一样的实践理论家。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的重要性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作为科学的教育学,其研究过程与实践之间本不应该脱节,否则就没有存在的理由。然而,偏偏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除了分析其现实的原因之外,尚须强调其重要性。
考察人类教育史,凡是获得伟大成就并为历史所大书特书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无不是从实践中来的。从孔子到朱熹,从夸美纽斯到赞科夫,都是从事民办教育或者社会教育或者制度化教育的实践者。孔子率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游学四方,躬身实践,于是有了反映其光辉思想的论语;朱熹开办白鹿洞书院,躬身施教,制定院规,实施管理,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施教于捷克兄弟会学校,为解决师少生多的问题,创立了班级上课制,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赞科夫从小学到中学,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实践,于是才有了教学与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作为基础,没有着眼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科研,当然会被束之高阁。所以,主流教育学家深入中小学教学实践第一线,研究教学实践中的各类现实问题,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必然要求。
四、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的对策
对教育学理论的实践起点和逻辑起点问题的讨论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讨论的症结在于当前教育学理论的实践性过强,缺乏逻辑性。笔者认为,逻辑性与实践性并不矛盾,实际上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实践性不足,而理论研究成果总结的形式
教育学体系逻辑性太差。目前要解决教育学研究内容的实践性问题可能还比较容易,但解决教育学体系的逻辑性问题实在太难,且留以后再论。
有的学者希望在理论(界)和实践(界)之间形成一种媒介(中介)或桥梁,以便把理论家和实践者结合起来。实际上,这种桥梁从体制上讲原本就有,比如各省市的教研机构和许多较大的中小学教研室。但是如前所述,因为知识结构和体制上的原因,桥梁作用难以发挥。近几年实行的教育硕士培养制度,目的是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育家型教师,希望通过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和教研方法的培训,达到为第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服务、提高理论水平的目的,同时也为教育学家和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交流提供了平台。然而我们担心的是,各学科的中小学教师在读教育硕士课程并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因为在高等院校任教的主流教育学家自己并未真正地研究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因此教育硕士得到的也许只是教育理论和宏观研究方法上的改变。
教育科研部门提倡行动研究法的目的是把培训与研究结合起来,立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组织主流教育学家、政府官员、第一线教师联合研究工作,进行循环的粗放式实验。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和方法的成效高于单纯的理论家所做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也优于单纯的实践者所做的观察研究、个案追踪以及经验总结。但是,从近几年的一些报道可以发现,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使得行动研究法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一种是理论家顾上了就问,顾不上就不问;一种是理论家问了才顾,不问就不顾。理论家还是不能真正深入到中小学第一线去开展指导和研究工作,还是没有形成教学改革的感性认识。
因此,除了上述两种策略以外,还必须从体制性改革入手。不仅要提倡主流教育学家深入教育工作基层,而且要在人事考核和学术考评方面设计对策。最好规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育学教授、研究人员下基层的时间、地点,在其研究成果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基层实践研究,同时要大力宣传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鼓励教授、研究人员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提高学科教授研究的体制性学术地位,在科研选题上向教学研究倾斜,同时在成果鉴定中要实地考察科研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成效。